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根据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下面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物质的纯净与混合物质的纯净与混合
- 纯净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金子、水等。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例如沙子与石子的混合。

- 可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区分纯净物质和混合物,例如熔点、沸点等。

2. 溶液与晶体溶液与晶体
-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的,例如盐水就是由盐和水组
成的溶液。

晶体则是由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形成的固体物质。

- 可通过加热获得水溶液中的溶质的晶体。

3. 物质的质量与密度物质的质量与密度
- 物质的质量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质量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率来计算。

4. 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
- 混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过滤、磁力、手工挑选等。

-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要根据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

5. 水的重要性水的重要性
-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

- 可以通过加热水来得到水蒸气,通过冷凝水蒸气来得到液态水。

以上是本文对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希望对学习该单元的同学有所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重点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重点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四节重点汇总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

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

2、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器官,还能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一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一听神经(传导信息)一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应迅速张嘴,或闭嘴并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b.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c.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P54 图2-21-22:钢尺伸出不同长度,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000赫兹之间,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 赫兹到20000 赫兹之间。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七年级下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科学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概念等。

这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和物态变化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有各自特定的物态。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状态的判断,并具体讨论了固体的特点和液体的特点,并且着重探讨了气体的物性和特点。

二、温度和热量热量是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能量转移的一种形式,而温度则是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温度和热量,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发热或者吸热。

另外,我们还具体探讨了气体的温度和热量变化。

三、热能传递热能传递是热力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热能如何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和转移。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研究了热能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如对流、传导和辐射等。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热能的本质,还能更加明确的认识到热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合成和分解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某些物质进行合成和分解反应,分析产物和反应物的能量变化。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机制,探讨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认识到物质变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五、空气和净水空气和水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组成,以及如何制取和净化空气和水。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氮气的特点和制取方法,同时也讲述了净水除臭和杀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物质和物态变化、温度和热量、热能传递、合成和分解以及空气和净水等重点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对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环保理念等。

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科学七下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奥秘。

在科学七下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来了解它们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的固有性质和物质的外在性质。

1. 物质的固有性质物质的固有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如,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等都属于固有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和确定。

2. 物质的外在性质物质的外在性质是指物质在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等都属于外在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官来判断。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界条件下,仅改变了物质的外在性质,而没有改变物质的组成成分。

例如,冰块融化成水、水汽凝结成水滴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外界条件下,发生了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改变。

例如,铁生锈、木材燃烧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可以通过实验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判断。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1. 纯物质纯物质是指组成成分相同、性质固定的物质。

纯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金属铁、非金属硫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 均匀混合物是指组成成分相同、性质均匀分布的混合物,例如盐水、空气等。

- 非均匀混合物是指组成成分不均匀、性质不均匀分布的混合物,例如沙子和水的混合物。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知识点整理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的变化,当地区在太阳面对时为白天,背对太阳时为黑夜。

2.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时间为365天。

这就是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是每秒30公里,因此地球离开太阳稍远时,会有一年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3.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交替:-地球公转引起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交替变化。

-地球轨道上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叫近地点,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叫远地点。

-根据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地区的温度和光照也有所不同,从而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昼夜变化。

-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将太阳的光线照射到不同的地区。

-当地球其中一地区正面对着太阳时,这个地方就是白天;当地球其中一地区背对太阳时,这个地方就是黑夜。

5.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较靠近地球赤道的地区,由于接收到太阳光直射,所以气温高,季节变化小,气候炎热,常年温暖。

-靠近两极的地区,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较小,热量较少,所以气温低,季节变化大,气候寒冷,常年寒冷。

6.季节和气候:-季节是指地区在不同时间里气温、降水和日照时间的周期变化。

-气候是指一些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通常以数十年为周期。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四季交替和昼夜变化的原因,以及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运动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4)单位:m/s km/h 1m/s=3.6km/h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要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气体、液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波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称为声速,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点,例如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的振动;或者通过扬声器发声时,观察纸盆的振动激起的空气振动,从而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同时,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来理解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科书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1.人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冷觉、热觉、触觉等)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

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而有些药物则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2.皮肤和皮肤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的等。

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①防止身体水分散失。

②排汗散热。

③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3.鼻和嗅觉:人们常用鼻子来感觉各种物体的气味。

当人呼吸的时候,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

嗅觉不仅帮助人们文旦噢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4.舌和味觉::人们常用舌头来感觉食物的味道。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5.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

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的传递声音的形式,它有广泛的用途。

如医疗上运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6.耳和听觉: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7.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主要探究生命表现的规律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细胞分裂、生物遗传及交配、骨骼和肌肉、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

一、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但它们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则具有这两个结构。

细胞中的核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部分。

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实现生长和增殖。

同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也会复制并分离,确保新生细胞具有与先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

细胞分裂有两种形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三、生物遗传及交配生物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这种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交配过程中进行传递。

同时,交配也是生物进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动物交配中,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四、骨骼和肌肉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肌肉则实现了人体运动和姿态的调整。

人体有200多个骨骼和600多个肌肉,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系统和器官。

五、人体的呼吸和循环呼吸和循环是人体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呼吸通过吸入空气、氧气经由肺部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经过肺部排出体外。

循环则实现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输,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送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中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对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1、人的感觉.1)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神经—→大脑中枢①感觉器官:把刺激转换成信息(或兴奋/神经冲动)②神经:传送信息③大脑:形成感觉2))举例:3)多种感觉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感觉。

4)作用:感知环境,避开危险,适应环境。

2、声音的产生1)原因:物体的振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3)举例:讲话、蝉、笛、锣鼓、瀑布、流水3、声音的传播:1)实质:是振动的传播2)必须要有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4)快慢: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15℃的空气中1秒内传播340米.5)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4、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内有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为实心)2)重要结构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变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把声波转换成信息(兴奋或神经冲动).3)听觉的形成①声波的传播途径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耳蜗内液体→听觉感受器.②信息传递途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③产生听觉:大脑分析信息后,产生听觉5、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音调:也叫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也叫频率越高.人耳听觉音调范围:20Hz~20000Hz.3).响度:也叫强弱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6、.噪声污染1)使人烦噪不安的声音都叫噪声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7、光源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举例:太阳、萤火虫、电灯等8、光的传播1)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模型2)①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②现象或证据: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准,使三点一线3)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达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长度单位9、光的色散1)太阳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10、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单色—单反2)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无色——全透;单色——单透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白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黑色11、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有热效应②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越强③应用:遥控器、探测器、夜视仪、摄像机.2)紫外线①有化学效应.②应用:灭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图①包括镜面:不透光法线:用虚线表示,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射向镜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镜面射出的光线②用来描述光的反射情况.③作图要求:法线必须与镜面垂直,反身角必须等于入射角2)实验①目的:寻找光的反射规律.②器材:平面镜、激光笔、可绕法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笔③ 步骤:a.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测出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线向后转动半块硬纸板,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现象:不发光的物体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镜成像1)面镜①通常也称反光镜,一般光线不能通过。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第二章的知识内容丰富且重要。

这一章主要涵盖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认识运动。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鸟儿在空中飞翔、人在行走等等。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离不开对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比如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你以车外的树木为参照物,那么你是运动的;但如果你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你就是静止的。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

在计算速度时,一定要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接着,我们来了解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比如用力挤压气球,气球会变形;二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者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推门时,推力的大小不同,门的运动状态改变程度不同;推力的方向不同,门打开的方向也不同;推力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门的转动效果也不一样。

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就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就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当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比如,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它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所以物体保持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 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
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
同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这三个因素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各个要素。

箭头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示意图: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重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的吸引。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作用点在重心。

规则物体
.....用悬挂法找
....的几何中心为重心。

不规则物体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锤线
重力的大小:G=mg(g=9.8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各星球上的重力指数:
摩擦的利与弊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这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相对运动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相反。

(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
滚动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物体表面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物体表面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为滚动。

4.加润滑剂。

5.垫气垫。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00多年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曾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笛卡儿(Reme Descartes)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二力平衡
一.
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如果物体不受到外力作用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