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6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un.2003第29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 ocial Sciences) Vol.29No.3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Ξ
张林,黎兵,刘永兴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对成就动机这一行为的内部推动力
有不同的解释,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对有关成就动机的不同理论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分
析、归纳,以期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03)03-0077-05
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望,也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意义而言,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一同被视为社会繁荣进步的几个重要指标。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界有关成就动机的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大量涌现, 70年代以后更成上升的趋势,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总结以及实验研究的归纳综述,旨在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并探讨成就动机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了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成就动机具有多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1953)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景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2〕Atkinson(1958)进一步提出冒险偏好模型(risk pref2 erence model),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motive achieve,Ms)和对失败的回避(motive to avoid fail2 ure,Mf)两种倾向的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2〕无论个体寻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动机的组合强度如何,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的情景时,寻求成功大于回避失败倾向,或是回避失败大于寻求成功的倾向的个体,都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最强的动机水平,因为这时情景的不确定性最大。但是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任务的难度时,两类被试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Ms>Mf的个体将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与此同时,Mf>Ms的个体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极端水平。Atkinson (1957)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2〕有强烈追求成功倾向的个体,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进取心等;回避失败倾向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消极退缩。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个体的成就动机具
・
7
7
・
Ξ〔收稿日期〕2002-09-03
〔作者简介〕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
在有关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可以得到至少4个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强度:达到目标所需要承担的一定的风险;目标所具有的魅力;为达到目标,个体运用自己能力和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对成功和失败所持的主观概率。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
(一)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之原因的知觉与评价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内部原因,且这种归因信息是个体行为效能判断的重要来源。它通过直接作用于效能期待(efficacy ex2 pectation)来影响进一步的行为表现。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的因素,则会使个体对未来的成就结果产生失败的期待;而将先前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则不会危及自我效能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个体就会继续努力去获得成功。Weiner 等人认为,个体过去的成功乃至失败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都会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而这些归因判断又会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3〕
(二)自主性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主性动机理论认为真正影响行为的自我激发和调节的因素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性意识。所谓自主性是指,出自行为者的意愿由其自己抉择和承担责任;而控制性是指,行为者在某种压力下趋于特定行为。人们越是将行为知觉为自主的,就越能全身心投入并负起责任。内在动机固然是主要的,但外在动机并非强迫的。同样,内部或外部激起的动机都存在自主性和控制性两种情况。Bandu2 ra认为人们仅凭意志力并不足以实施自己的行为,必须具备有效运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证,自我效能感就起这样的作用。〔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人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景,而承担和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情。其次,自我效能的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努力程度越高,也越能坚持下去。〔5〕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总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6〕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的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景的要求上,能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与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对自己是否胜任的知觉。
(三)成就目标理论
在目标理论系统中,成就目标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Ames将其定义为“学生对于学业成就,成功意义或目的的知觉”。〔7〕Elliot和Dweck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8〕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将成就目标的含义归纳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的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
成就目标(achieve goal)主要包括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两种类型。不同时期的学者对这两个目标所采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尼克尔斯(1978)把这两个目标称为任务卷入和自我卷入,德威克(1983)把这两个目标称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埃姆斯(1988)把这两个目标称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而迈尔(1992)把这两个目标称为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任务目标是指个体把完成任务作为行为的目标,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掌握了任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个人努力的作用,把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提高能力的手段,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是指个人把胜过他人,证明高能以回避对能力的负性评价为目标,把完成任务作为表现能力的手段,重视社会比较。
成就目标理论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70年度末80年代初Dweck和Nicholls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80年代中期Dweck等人在社会认知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了以往成就动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8〕
Dweck等人认为,由于儿童对智力与能力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成就情景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就目标具体可分为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追寻学习
・
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