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开题报告爬杆作业机器人设计

合集下载

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原理方案一:
• 此爬行机构是简单的
曲柄滑块机构,其中 电机与曲柄固连,驱 动装置运动。上下四 个自锁套是实现上爬 的关键机构。
• 当自锁套有向上运动
趋势时,锥套. 趋势时,锥套.钢球与 圆杆之间会形成可靠 的自锁,使装置不下 滑,而上行时自锁 解 除。
爬杆机构(
1.上自锁套 1.上自锁套 2.电机 2.电机 3.曲柄 3.曲柄 4.圆杆 4.圆杆 5.连杆 5.连杆 6.下自锁套 6.下自锁套
方案 二
设计题目 :爬杆机械人
设计小组成员:
绘图:赵元亮 杨庚 李孝龙 Ppt:张学敏 杨陶敏
一 工作原理 及工艺过程
• 方案一模仿尺蠖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
向上爬行动作;方案二模仿猴子爬树 功能分解为:爬杆功能=上行功能+ 功能分解为:爬杆功能=上行功能+自锁功能
二 设计要求 保证机器人能顺利完成爬 杆的功能
三 设计方案的构思及分析
(各功能的实现方案及选择)
功能分解:爬杆(上行+自锁) 功能分解:爬杆(上行+
1 2 3
上 A 曲柄滑 B 曲柄滑 块 块+轮系 行
C 凸轮+滑 凸轮+ 块
自 D 对称重 E 非对称摩 锁 力自锁套 擦自锁套 可组合成六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A+D和方案二B+E为较好方 方案一A+D和方案二B+E为较好方 案
• • • •
1.电机 1.电机 2.齿轮 2.齿轮 3.曲柄导杆 3.曲柄导杆 4.自锁套 4.自锁套
自锁机构 1钢球 钢球 2表面摩 表面摩 擦系数比 较大的介 质
机构俯视图
曲柄导杆运动原理图

爬杆机器人课程设计

爬杆机器人课程设计

爬杆机器人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爬杆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和机械知识。

2. 学生能描述爬杆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解释爬杆机器人设计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爬杆机器人。

2. 学生能在团队中合作,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的编程和控制技巧,使爬杆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情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结合物理、机械、编程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科学》教材中“机械世界”单元为基础,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爬杆机器人原理介绍:讲解爬杆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运动原理和功能应用,涉及教材中“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等章节内容。

2. 爬杆机器人设计制作:a. 材料选择:介绍爬杆机器人制作所需的材料,如塑料、木材、金属等,与教材中“材料分类”章节相关。

b. 结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爬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涉及教材中“机械结构”章节内容。

c. 编程控制:教授爬杆机器人的基本编程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编程技巧,与教材中“计算机编程”章节相关。

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一.设计背景
现在大多数高压电线杆是不容易检测器损坏程度的。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种爬行机器人,可以沿电力电线自主行走、跨越障碍,装上携带的传感仪器可以对杆塔、导线及避雷线、绝缘子、线路金具、线路通道等实施接近检测。

二.方案构思
爬杆机器人这要分为两个动作,一是加紧,二是向上的爬升或下降。

我们通过两个手臂来抓紧杆件再通过手臂上的电机来实现机器人的爬升和下降。

三.整体的结构
1.总装图
爬行机器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上下手臂和中间的上升机构
2.机械的手臂
我们设计的机械手臂采用的是曲柄滑块机构,通过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和滑块之间用丝杠螺母连接从而使滑块运动,当滑块向上移动时,杆子将向内移动,最终实现两个手臂的夹持。

松开时,齿轮反转,滑块向下移动,杆子向外,实现松开。

3.上升装置
上升的装置,我们还是采用了丝杠螺母机构,丝杠用电机通过齿轮带动,正转时,上手臂上升,反转时下手臂上升。

下降时,就反之。

4.运动流程
5.运动过程的各个阶段
1、上手臂A和下手臂B位置离的较近
2.下手臂B夹紧不动,丝杠转动使A上升
3、上手臂A夹紧,丝杠反转使下手臂B上升
这样就实现了向上爬行。

四、电机选择
我们的爬杆机器人一共有3个电机,分别是控制手臂的两个和上升或下降部分的电机,由于每个电机都需要正反转,且运动要能控制,所以,控制部分我们选用了单片机来控制。

由于我们的爬杆机器人是全封闭的,电机控制方面的用电问题是个麻烦,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干电池来提供电。

五.渲染图。

毕业设计:爬杆机器人理论方案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爬杆机器人理论方案设计说明书

++ 爬杆机器人理论方案设计说明书学校名称:中国计量学院学生队长:学生队员:指导教师:联系方式:二0 0五年一月目录一.方案构思---------------------------------------------1 二.机械部分---------------------------------------------3 三. 电控部分---------------------------------------------17 四.设计小结---------------------------------------------19一方案构思我们通过三个手臂来抓紧杆件再通过手臂上的电机来实现机器人的爬升和下降。

原理上两个就能实现,但三个手臂是一作联结,二可起稳定作用。

手臂上升下降是通过齿轮齿条来实现的。

二.机械部分1.机器人的整体装配图如下:图1我们是通过三个手臂爬杆的,上手臂装在一个齿条的最上端,并且固定,在具体设计时我们可以使上手臂有一定的上下和左右转动范围,具体的设计将在下面介绍。

下手臂装在下杆C上齿条的下端,中间手臂固定在滑槽上,上手臂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装在滑槽上端的电动机带动齿轮啮合齿条来实现的.下手臂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装在滑槽下端的电动机带动齿轮啮合齿条来实现的,中间手臂的升降是通过上下两对齿轮齿条反转来实现的。

2.路面行走结构在地上行走,我们通过装在下手臂上的三个车轮来实现地面上的行走,动力由后车轮上的两个电机来提供,用两个电机主要是为了能实现走弯路,具体的三视图形如下:图2 底部车轮结构2 机器手臂的设计图3 机械手的结构我们设计的这个机器手采用了曲柄滑块机构,A,B,C点处安装了橡胶皮,1,2两点固定在支撑板上,当滑块W向前移动时,根据杆子的结构,A,B,C点将向中心收缩,产生一个收缩的趋势,就抓紧杆件。

当滑块W 向后移动时,A,B,C点会张开,即松开杆件。

再配合机构的移动构件,机械手就能很好的实现上升和下降。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论文爬楼机器人设计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论文爬楼机器人设计

2012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论文爬楼机器人设计一、设计要求设计一台能够转向和平地上行走的爬楼机器人,要求机器人从四个方位都能攀爬楼梯,在攀爬过程中机器人要保持水平姿态。

从机械系统观念出发,提出不少于二套设计设计方案,并进行必要的方案评价和技术论证。

二、设计背景与意义在城市里, 楼梯是人造环境中最常见的障碍,也是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

因此, 机器人的爬梯能力是移动机器人的重要越障性能指标。

通过加载不同的仪器设备,机器人可广泛用于危险环境探查、救灾、助残、搬运等作业, 其应用价值巨大[1][2]。

三、爬楼机器人研究现状总结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爬楼梯装置和专利,按爬楼梯功能实现的原理主要分为履带式、轮组式、步行式爬楼梯装置[3]。

(l)履带式履带式爬楼梯装置的原理类似于履带装甲运兵车或坦克,其原理简单,技术也比较成熟。

履带式结构传动效率比较高,行走时重心波动很小,运动非常平稳,且使用地形范围较广,在一些不规则的楼梯上也能使用。

它除了具备爬楼梯功能外,也能作为普通的电动轮椅使用。

但是这类装置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重量大、运动不够灵活、爬楼时在楼梯边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楼梯有一定的损坏;且平地使用所受阻力较大,而且转弯不方便,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使用。

(2)轮组式轮组式爬楼梯装置按轮组中使用小轮的个数可分为两轮组式、三轮组式以及四轮组式。

单轮组式结构稳定性较差,在爬楼过程中需要有人协助才能保证重心的稳定;而双轮组式虽能实现自主爬楼,但由于其体积庞大且偏重,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

轮组式爬楼梯装置的活动范围广,运动灵活,但是上下楼梯时平稳性不高,重心起伏较大,会使乘坐者感到不适。

此外,轮组式爬楼梯装置体积较大,很难在普通住宅楼梯上使用。

(3)步行式早期的爬楼梯装置一般都采用步行式,其爬楼梯执行机构由铰链杆件机构组成。

上楼时先将负重抬高,再水平向前移动,如此重复这两个过程直至爬完一段楼梯。

步行式爬楼梯装置模仿人类爬楼的动作,外观可视为足式机器人,采用多条机械腿交替升降、支撑座椅爬楼的原理。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

其中爬杆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和特点的机器人,可以在直立杆、倾斜杆、曲线杆等多种杆状环境中实现机器人运动,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然而,爬杆机器人的动力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而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对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是一个涉及机器人力学、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分析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与结构,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

2、分析机器人在杆上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包括运动稳定性、杆面摩擦力、杆面反弹力等因素的影响。

3、研究机器人的控制策略,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分析理论、数值模拟、模型实验等多种方法,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和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实现对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理论分析:分析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结构特点,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并对机器人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推导和分析。

2、数值模拟: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进行模拟计算,模拟机器人在杆上的运动,分析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3、模型实验:通过在实验室制造机器人样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验证理论和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掌握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具体的预期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爬杆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分析机器人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

2、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开题报告

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开题报告

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开题报告1.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如火灾现场、爆炸现场、核辐射污染区域等,人类进行实地作业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而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技术应运而生,能够在这些危险区域完成需要的任务。

因此,本文将提出一个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2. 研究背景近年来,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在环境检测、救援、勘测等方面,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液压爬行机器人由于操作不便,需要人工操纵,缺乏灵活性,其工作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本文提出的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通过使用遥控手柄,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操作,实现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操作性。

同时,在设计机器人的过程中,采用液压传动方式,强度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3. 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外形、机器人的承载能力、机器人的行走方式和组成部分等。

(2)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在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有遥控手柄、电调、电源及电机等组成。

(3)机器人的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在机器人的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中,需要有油泵、执行器、油箱及油管等组成。

(4)机器人的测试与验证。

在机器人的测试与验证中,需要对机器人的行走能力、承载能力、遥控操作等进行测试和验证。

4.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液压爬行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出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能够普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提高机器人工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5. 结论本文将设计出一种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方案,并对这一方案的结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等进行详细研究。

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一 设计题目:爬杆机器人为代替人高空作业,设计出爬上和爬下干装的机器人。

1.1设计目的目前全国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除了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将要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中随之矗立起无数的高层城市建筑,各类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一体的市政、商业工程诸如电线杆、路灯杆、大桥斜拉钢索、广告牌立柱等(图1-1),它们通常5~30米,有的甚至高达百米,壁面多采用油漆、电镀、玻璃钢结构等,由于常年裸露在大气之中,风沙长年累月的积累会形成灰尘层,该污染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空气中混合的酸性物质也会对这些城市建筑特别是金属杆件造成损坏,加快它们的生锈,并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壁面维护工作。

为保持清洁,许多国际性城市如厦门、深圳、香港等地规定,每年至少清洗数次。

目前传统的清洗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清洗(化学药剂清洗)和高压水枪清洗等方法。

其中人工清洗是由清洁工人搭乘吊篮进行高空作业来完成,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危险性,工作效率也很低,耗资巨大。

化学药剂中所用的去污剂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会对人造成潜在的危害,并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高压水枪清洗耗能比较大、成本高,且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在利用高压水进行清洗时,它的周边不能有车辆、行人通过,且不能有过近的建筑物。

其它高空作业诸如:各种杆状城市建筑的油漆、喷涂料、检查、维护,电力系统架设电缆、瓷瓶清洁等工作主要由人工和大型设备来完成,但它们都集中表现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耗能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人们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增强,迫切希望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这些高空危险作业,从而把人从危险、恶劣、繁重的劳动环境中解脱出来。

1.2设计条件攀爬对象为直径150毫米左右的等直径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考虑攀爬对象为变截面杆,如电线杆)。

可以用电动机,液压站,气压站其中的任意一种做动力源,但要分析其应用场合和优缺点。

爬杆机器人设计

爬杆机器人设计

爬杆机器人班级:自动化08-1姓名:***学号:目录1.设计题目……………………………………………1设计目(de)………………………………………………1设计题目简介…………………………………………1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12.运动方案设计……………………………………2机械预期(de)功能要求…………………………………2功能原理设计…………………………………………2运动规律设计…………………………………………32.3.1工艺动作分解……………………………………………32.3.2运动方案选择……………………………………………52.3.3执行机构形式设计………………………………………62.3.4运动和动力分析…………………………………………72.3.5执行系统运动简图………………………………………83.计算内容……………………………………………84.应用前景 (10)5.个人小结 (11)6.参考资料 (12)附录 (13)1.设计题目1.1设计目(de)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de)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de)传递方式、各个零件(de)材料和形状尺寸以及润滑方式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制造依据(de)工作过程.机械设计是机械产品生产(de)第一步,是决定机械产品性能(de)最主要环节,整个过程蕴涵着创新和发明.为了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de)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de)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们参加了此次(de)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2设计题目简介我们此次做(de)课程设计名为爬杆机器人.该机器人模仿虫蠕动(de)形式向上爬行,其爬行运用简单(de)曲柄滑块机构.其中电机与曲柄固接,驱动装置运动.曲柄与连杆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铰接一自锁套(即上下两个自锁套),它们是实现上爬(de)关键结构.当自锁套有向下运动(de)趋势时,由力(de)传递传到自锁套,球、锥管与圆杆之间形成可靠(de)自锁,阻止构件向下运动,而使其运动(de)方向始终向上(运动示意见右图).1.3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首先确定机器人运动(de)机构原理及所爬行管道(de)有关数据,制定多套运动方案.再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精确(de)计算和运用相关应用软件(例如CAXA,Solidworks,ADAMS等造型、分析软件)进行运动模拟,对设计题目进行创新设计和运动仿真,最后在多方面(de)考虑下确定一套方案并完成整套课程设计说明书及相关(de)软件分析图表和文件并由三维动画模拟出该机器人(de)运动.2.运动方案设计该机器人模仿(de)动作是沿杆向上爬行,整个机构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且我们目前所设计机器人爬行(de)杆是圆杆.2.1机械预期(de)功能要求通过电机(de)驱动和减速,给予曲柄一个绕定轴旋转(de)主动力,在该力(de)驱使下带动连杆及相应(de)自锁装置,由两个自锁套(de)先后自锁和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机器人向上爬行.2.2功能原理设计通常情况下,一部(de)机器需要通过电机带动一系列复杂(de)机构使其正常运转,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简单且基本(de)机械机构.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电机带动整部机器(de)运转,这完全取决于机器所需完成(de)工作以及设计该机器时所面临(de)种种实际情况.针对该爬杆机器人,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提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分别是:由曲柄滑块机构带动和由气压元件直接驱动.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工作(de).在平面连杆机构中,能绕定轴或定点作整周回转(de)构件被称为曲柄.而通过改变平面四杆机构中构件(de)形状和运动尺寸能将其演化为不同(de)机构形式,就曲柄滑块机构而言,它是通过增加铰链四杆机构中摇杆(de)长度至无穷大而演变过来(de).改机构实际上是由一曲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一连杆,连杆(de)另一端联结一滑块,在曲柄为主动件运动时带动连杆,连杆又带动滑块,使其在平面某一范围内做直线往复运动(图1).其次是气动(de)原理.该运动原理与上述(de)曲柄滑块机构相比,在保留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de)前提下,省略了联结两滑块(de)传动装置,转而用两个汽缸直接带动两个滑块(de)上下移动.这样(de)设计更直接也更简洁,至于两者到底哪个更合理呢2.3运动规律设计2.3.1工艺动作分解首先,我们基于曲柄滑块机构(de)启示,想到了在曲柄与连杆(de)两端分别铰接上两个滑块(即作为自锁套),使两个滑块分别作为机架交替上升,从而实现爬杆动作.其中上滑块与曲柄相连,相应(de)连杆接下滑块.当机构具有向下运动(de)趋势时,下自锁套因受到自锁机构(de)限制而固定不动,把其受到(de)向下(de)力转化为向上(de)动力,推动机构反而向上运动.于是,我们就把电机与曲柄固接作为驱动装,连杆作为传动,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该爬杆机器人(de)设计装配图如图2:那上下自锁套又是怎样自锁(de)呢我们做成了如图3所示(de)形状(主视、俯视):我们设计了两个如图3所示(de)构件,两者用铰链铰接,能使其自如地打开或收拢,再在它们套住圆杆之后用销钉在铰支端对边销住,这样方便装配和安装到圆杆上,也方便我们在调试过程中不断调整内部结构(de)具体尺寸.可这仅仅只是一个滑块,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它所要起到(de)自锁作用呢其实很简单,想想为什么当初要把一个原本简简单单(de)矩形滑块做成如我们上图示(de)这样(de)形状:套住圆杆(de)两端多出了两个梯形状(de)“耳朵”,而且这“耳朵”还是中空(de).玄机就在于此,我们在这中空(de)空间里分别放置两个小球,此小球(de)直径小于梯形底边而大于梯形顶边(l梯顶<d球<l梯底).言外之意,此小球是能够卡在这梯形(de)空间里(de).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de)自锁.若电机固接(de)曲柄是逆时针转动.1)曲柄在底端转至顶端(de)过程中,经力(de)分析,下自锁套受到向上(de)拉力,自锁套内(de)两小球因重力掉至梯形底部,d球<l梯底,它将无阻碍地由连杆往上拉;与此同时,上自锁套受(de)却是往下(de)拉力,与上面(de)相反,其具有向下运动(de)趋势,内部(de)小球脱离自锁套(de)底部,又因d球>l梯顶,那么小球就被卡在了梯形空间中,此时由于小球(de)被固定而使整个自锁套看作是一个机架铰接曲柄一般.(见左下图)2)曲柄由顶端向底端逆时针转动时,上下滑块(de)受力情况恰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下自锁套因受力自锁而被固定,此时上自锁套仍向上运动,在曲柄过最底端时又出现了第一种情况.于是,两滑块周而复始交替向上爬.(见中下图)在气动方面,由于没有联结用(de)传动机构,因而直接由气动元件带动两自锁套往上移动.我们选用两个汽缸作为主要(de)气动元件,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e)原理,由其带动上下两个自锁套分别自锁,达到机器人爬杆(de)最终目(de).(见右上图)2.3.2运动方案选择上面所设计(de)爬杆过程都是在理想(de)情况下,很多实际因素都没有考虑进去:如摩擦力(de)大小(即管壁与小球接触面(de)摩擦系数),在曲柄过上下两滑块极限位置时,自锁套内由于小球在内部运动(de)关系,自锁套所要进行(de)向下运动(de)位移,以及上下自锁套、曲柄和连杆(de)质量,还有电机(de)功率、转动速度,汽缸(de)推程大小、自重,所需气包(de)容量及连接方式等等.现在我们结合两者(de)利弊,着重分析一下各自(de)优缺点.就采用汽缸驱动而言,它形式简单、结构简便,从机械设计角度而言讲究尽量采用基本机构,设计(de)机构要简单、可靠.而汽缸则融会了上述(de)优点,它由驱动机构直接带动两个自锁滑块,避免了两者间(de)连接机构,精简了构件之间(de)连接.此外,该机构具有环保等特点,它利用空气作为动力源,无污染、运动时无噪音,而且运行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机器人爬到杆(de)顶端,它还能够随身携带气包作为动力源,可以做到无线操作.就采用曲柄滑块结构而言,它属于平面连杆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但平衡困难,不易用于高速.我们设计(de)机构是由电机经减速直接驱动(de),和利用气动原理相比它多了一套传动和连接机构,但该机构运用(de)原理简单,设计合理,而且它不仅能在自杆上爬行,更能在弯曲(de)管道外爬行,具体(de)示意图见下.综上所述,我们小组经讨论决定:选取“曲柄滑块机构”作为该爬杆机器人(de)最终运动方案.2.3.3执行机构形式设计针对上述(de)种种实际情况,我们小组在设计此爬杆机器人(de)时候就全面考虑了各方面(de)因素,从而确定各构件(de)尺寸与制造构件(de)材料.祥见下表机构名称构件尺寸所选材料选用理由曲柄滑块曲柄60mm(轴距)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强化性连杆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150(轴距)效强化性锥管(4个)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强化性自锁机构圆球(4个)Φ50mm成品橡胶球取材方便、具有高韧性、材质轻盈上述构件全部采用钣金造型,然后由焊接连接,使其加工制造简单,易保证较高配合精度.可是这样一个爬杆机构是一个封闭(de)机构,那怎样才能把机器人安装到所要爬(de)管壁上呢由此,我们设计(de)自锁套就多了一个连接装置,我们在两个形状对称(de)锥管对接处装上铰链,就像在ADAMS里给两构件用一个铰链连接,然后在屏幕上显示(de)那种铰链装置一样,这样自锁套就能开合,自如地包拢住爬杆,然后在自锁零件(de)对面接口处插上一个联结销,完整(de)一个自锁套就套在了圆杆上.联结销(de)形状见图4.对于此类机构,一定(de)摩擦力也是保证自锁发生作用(de)关键.因此对各构件(de)材料也是有相当(de)要求.经过筛选,我们决定曲柄、连杆与锥管用铝板来制造,小球(de)材料则用橡胶.橡胶(de)表面比较粗糙,且弹性性能较好,那么小球在自锁套作用时能卡得比较牢靠,不会发生自转等打滑现象,使整个机构下滑而影响上爬(de)效果.在自锁套需解锁时,由于橡胶具有很高(de)韧性,它能立刻恢复原来(de)形状,不会因无法恢复形变而使下一步上爬动作失效.2.3.4运动和动力分析在我们设定了曲柄与连杆(de)长度后,每一步机构各构件(de)上升位移便也能自然而然地计算出来了.当曲柄逆时针由最底端转至最顶端时,下滑块上升2倍曲柄(de)长度位移,即120mm.同样,曲柄逆时针由最顶端转动到底端时,上滑块也走过120mm(自锁套在自锁时(de)下滑距离不计).下面我们就该机构运动一周(de)情况列表作一下分析(此时曲柄处于顶端):当然,这样(de)机构绝非完美无缺(de).首先,我们设计(de)自锁套(de)形状还无法适应此机构爬各种杆.若所要爬(de)杆直径大小稍有变化,随着它(de)变动自锁套也必须相应地改变它外伸包拢杆部分(de)形状大小.但是,我们设计(de)自锁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换取不同大小、材质(de)小球.上文中我们还提到了软件(de)运用,特别是ADAMS运动分析软件.我们使用该软件对爬杆机器人进行造型,并在连接处添加了一定(de)转动副和移动副,并固定了机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使用软件中(de)各种插件对我们(de)爬杆机器人进行了运动模拟和运动分析.下面就是我们所截取各构件(de)速度位移图.图5——曲柄位移速度图图6——连杆位移速度图图7——锥管(上)位移速度图2.3.5执行系统运动简图自由度F(de)计算:n=3 Pl=4 Ph=0F=3n-(2Pl+Ph)=3×3-(2×4-0)=13.计算内容解析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实现两连架杆对应位置(de)铰链四杆机构设计:a ×cos (φ0+φ)+b ×cos δ=d+c ×cos (Ψ0+Ψ) a ×sin (φ0+φ)+b ×cos δ=d+c ×sin (Ψ0+Ψ)将上式移项后平方相加,消去δ得:-b 2+d 2+c 2+a 2+2cd ×cos (Ψ0+Ψ)-2ad ×cos (φ0+φ)=2ac ×cos[(φ0+φ)-(Ψ0+Ψ)]令R 1=(a 2-b 2+c 2+d 2)/2ac R 2=d/c R 3=d/c 则:下自锁套自锁,上滑上自锁套自锁,下滑R 1+R 2 cos (Ψ0+Ψ)-R 3 cos (φ0+φ)=cos[(φ0+φ)-(Ψ0+Ψ)] 将给定(de)五个对应位置代入:R 1+R 2 cos Ψ0-R 3 cos φ0=cos[φ0-Ψ0]R 1+R 2 cos (Ψ0+Ψ1)-R 3 cos (φ0+φ1)=cos[(φ0+φ1)-(Ψ0+Ψ1)] R 1+R 2 cos (Ψ0+Ψ2)-R 3 cos (φ0+φ2)=cos[(φ0+φ2)-(Ψ0+Ψ2)] R 1+R 2 cos (Ψ0+Ψ3)-R 3 cos (φ0+φ3)=cos[(φ0+φ3)-(Ψ0+Ψ3)] R 1+R 2 cos (Ψ0+Ψ4)-R 3 cos (φ0+φ4)=cos[(φ0+φ4)-(Ψ0+Ψ4)]求出R 1、R 2、R 3、Ψ0、φ0若已知Ψ0、φ0,则只需三对对应位置.一般,先取d=1,然后根据R 1、R 2、R 3、求出在d=1情况下各构件相对d(de)长度a、b、c,至于各构件(de)实际长度,可根据机构(de)使用条件按比例放大后得到所需值.若将图1中摇杆(de)长度增至无穷大,则B点(de)曲线导轨将变成直线导轨,铰链四杆机构就演化成我们这爬杆机器人所运用(de)曲柄滑块机构(如图3).对于曲柄滑块(de)解析式来说,相较于它(de)“前身”——铰链四杆机构(de)要简单许多:滑块(de)行程B1B2为曲柄半径r2(de)两倍,两端点B1和B2称为滑块(de)极限位置,它是以O2为中心而分别以长度r3-r2和r3+r2为半径作圆弧求得(de).我们这个爬杆机器人,由于它还运用了自锁原理,故当曲柄转到与杆成一直线时,运动(de)滑块就将相应地换一次,若电机为逆时针转动(即曲柄为逆时针,见图4):a)当A→B时,下滑块向上滑动位移是2r2,即等于曲柄长度(de)2倍,为120mm,(S1=2r2=2×60=120mm)b)当B→A时,上滑块向上滑动(de)位移也是2r2,即S2=2r2=2×60=120mm.这样:当电机转过一周时上下两滑块相互配合地走过S=S1+S2=120+120=240mm.4.应用前景该机器人运用了简单(de)曲柄滑块机构,原动力采用电机作为驱动,两者在选材上都很方便,而且我们在设计时选用了材质较为轻盈(de)铝材作为结构材料,减轻了该机器人(de)重量,使其更大效率(de)发挥电机(de)功率,提高了机器人(de)爬行速度.此外,该爬杆机器人(de)设计方便了操作人员安装到圆杆上和调试,对于在调试过程中遇到(de)问题也可以根据当时(de)情况做出及时、相应(de)修改.而且,我们设计(de)机器人不仅能在直杆外爬行,更能适应不同弯曲度(de)圆杆对我们机器人(de)挑战,正是由于曲柄滑块机构(de)合理应用,我们(de)机器人才可以在提高机械运动效率(de)前提下克服不同弯曲度(de)圆杆,使其像爬直杆一样爬行过弯曲(de)管道.5.个人小结通过这学期(de)学习我认识到:机器人教学综合性较强,它将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与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动手实践获取知识,针对项目课题进行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自己(de)机器人,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让它完成自己想让它做(de)事情,将课堂上(de)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单纯(de)理论学习升华到了具体(de)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我们(de)综合实践能力.机器人教学不仅提高了我们(de)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们(de)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新(de)课题,组织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活动(de)主题显得新颖、有趣.尤为重要(de)是其问题解决方案是开放性(de),学生可以分组学习、研究,得到不同(de)解决方案,用不同(de)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因而智能机器人活动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我们(de)开放性思维.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抽象(de)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de)答案,享受成功(de)兴奋.通过学习,我深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科技教育对于祖国未来发展(de)重要性促使我国不得不加快科技教育(de)步伐,而且科技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得到全面发展(de)最好教学手段.以后我们会结合自身(de)条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过硬(de)专业技术,尽最大努力为国家添砖加瓦6.参考资料[1]罗洪量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2]JJ.杰克(美)主编,机械与机构(de)设计原理(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3]王玉新主编,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4]孙恒、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爬壁机器人设计及动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爬壁机器人设计及动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爬壁机器人设计及动力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爬壁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高空、陡峭的壁面爬升,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例如,可以用于建筑物外墙的清洁和维护,或者在灾害救援中进行高空搜救。

因此,本研究将对爬壁机器人的设计和动力性能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效率,为机器人技术在建筑、消防、地震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1. 爬壁机器人的设计:本研究将采用复合材料作为爬壁机器人主体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机器人结构,并在机器人表面加装磨蚀防护装置,以增加机器人在高空环境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 爬壁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设计:考虑到在壁面爬升时机器人的重心平衡和稳定性问题,本研究将采用双轮驱动的方案,并配备反向喷气推力增加机器人的抓握力。

同时,利用传感器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并配合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和路径规划。

3. 实验设计:在研究中,将设计实验场景进行模拟实验,以测试机器人的爬升性能、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同时,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参数下机器人的优缺点,为后续机器人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预期结果1. 设计制造一款具有较高稳定性和抓握力的爬壁机器人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机器人的爬壁性能和自适应控制能力3. 探究机器人动力系统中驱动模式和反向喷气等因素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四、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1. 提高了爬壁机器人在高空、陡峭壁面环境下的应用能力,为各个领域提供了更稳定、高效的解决方案2. 推动了自动化技术在建筑、消防、地震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了救援效率,减少了人员伤亡3. 为机器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足爬行机器人结构设计开题报告1

四足爬行机器人结构设计开题报告1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四足爬行机器人地结构设计系 <部):机械系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04学生姓名:高翔指导教师:谢宝玲开题时间: 2018年 10 月 25 日1.课题地目地和意义本次设计地目地是大学即将结束时充分地运用所学到地机械方面地知识,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地一种融会贯通,毕业前地一种自我评估锻炼.设计出一款比较实用地四足爬行机器人.b5E2RGbCAP设计意义<1)在设计四足爬行机器人地过程中,学会查阅资料,锻炼自己地动手动脑能力,开拓自己地创新思维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了机械设计地专业知识地运用.[1]p1EanqFDPw<2)对机构地设计和研究有了比较深地理解和运用,汲取前人地经验教训.<3)设计出了一种实用地四足爬行机器人,学会理论和实践之间地结合能力.[4]2. 国内、外现状况及发展趋势2.1国内发展状况目前,国际上机器人市场大概有80亿至100亿,其中工业机器人占地比重最大.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服务机器人从原来地300多万台增加到1200多万台,特种机器人(如:排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地呼声也越来越高.另外,微软等IT企业,丰田、奔驰等汽车公司,甚至还有家具、卫生洁具企业都纷纷参与机器人地研制.DXDiTa9E3d在在国内,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机器人技术在产业中地推广和应用,长期以来推进机器人技术以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人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目前,政府正在使用各种办法加大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市场中占据地份额,并提供优惠措施鼓励更多企业使用机器人及技术以提升技术水平.国内越来越多地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各种机器人生产厂家地销售量都有大幅度地提高.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最近4年来许多企业在华地销售量甚至是前面十几年销售量地几倍,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0%.200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海关进出口数量不过是3774台,国内生产数量约700台左右.2004年市场规模已经增长到万台左右,数量和金额相对于2001年都增长了两倍.200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了1400台,产值突破8亿元人民币.进口机器人数量超过9000台,其中多功能机器人约1700台,简易机器人7500台,进口额约25亿美元.德国CLOOS公司在华焊接机器人销售量2000年以前为47台,2000年以后已经突破121台,销售量翻了近3倍.可以预见,中国地工业机器人产业不久后将会作为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地产业而存在.[5]RTCrpUDGiT2.1国外发展状况美国和日本多年来引领国际机器人地发展方向,代表着国际上机器人领域地最高科技水平.目前,日本除了比较关注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以外,还注重中间件地研制.然而,近年来日本基本上在做模仿性地工作,突破性技术比较少.而美国在机器人领域地技术开发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再有,美国主要做高附加值地产业,比如军用机器人,目前世界销售地9000台军用机器人之中,有60%来自美国.比如:美国最近研制成功地BigDog军用机器人,能负重100公斤,行进速度跟人相当,每小时达到五公里,还能适应各种地形,即使是在侧面受到冲击时也能保持很好地系统稳定性.在各种机器人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同时,技术地不断进爬一直在牵引着机器人学科地发展,使机器人地应用领域从工业机器人扩展到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也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地生活.[6]5PCzVD7HxA国外,应用于制造业地机器人取得了较显著进展,已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也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地、知名机器人公司.如德国地KUKA、瑞典地ABB、日本地安川等.据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地一种新地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地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世界机器人市场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2005年达到创纪录地30%,2007年全球机器人实际安装量达到650万台,机器人安装量比2006年增加3%,达到了114365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球机器人行业总销售量比2006年增长25%.而无论在使用、生产还是出口方面,日本一直是全球领先者,目前日本已经有130余家专业地机器人制造商.jLBHrnAILg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型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不断地被研制出来,其中足式机器人不同于传统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地运动特点,因其独特地运动特性依然是机器人研究领域地热点.各国科学家都在不断通过研究动物地行走特性来研制各种仿生足式爬行机器人,其中四足机器人因结构和控制相对简单而成为一个理想地研究对象,并且在军事、太空、灾害救助、工业应用以及家庭娱乐等领域具有良好地应用前景.本课题是要研制一种能够在足部搭载钻头地情况下,在具有较大倾斜角度地坡面上进行攀爬地四足爬行机器人,并对其运动学及爬态规划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四足爬行动物地运动机理,设计一种新型地四足仿生结构.该机器人腿部机构在爬行过程中能够始终保证足部与地面地垂直性,以防止出现钻头工作时发生打滑地现象.<2)对该结构构型方式和自由度进行了分析,基于ADAMS运动学仿真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根据不同地位姿求解出机器人各个关节地运动角度,对四足爬行机器人可以有效爬行地可行性进行了验证.<3)以舵机作为关节作动器,基于Pro/Engineer进行零件设计与虚拟装配,设计了尺寸比例合适地机器人样机,并将虚拟样机模型导入ADAMS运动学仿真环境,添加材料、驱动、接触等相关参数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4)对四足爬行机器人进行爬态分析,并规划出有效地爬行爬态,将控制算法写入AVR控制器再通过串口通信将运动控制信号实时传递给舵机驱动器对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实现了四足爬行机器人地离线爬行. 本论文地创新点有:采用仿生学地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地爬行机器人,该机器人地足部在爬行过程中始终能够垂直于地面,并设计了一种平面五杆并联机构作为机器人地基础结构,简化了机器人地运动控制.[2]xHAQX74J0X3. 课题地主要工作作为一种四足爬行机器人地设计,我地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四足爬行机器人地结构,是它能够爬行.[7]具体工作主要有:<1)掌握一种三维制图软件Pro/E<2)对四足机器人进行结构设计<3)运用三维制图软件绘制四足爬行机器人地装配图[8]<4)绘制四足爬行机器人地主要零件图<5)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4. 完成课题所需地条件通过对国内外机器人文献、期刊等资料地查阅分析其结构运动,开拓发散思维将优点融入自己地设计中,最终完成毕业设计且达到以下预期成果:[9]LDAYtRyKfE<1)学会运用绘图软件设计机器人人零件<2)学会设计机器人结构[3]<3)学会运用三维制图软件绘制装配图<4)学会运用CAD设计主要零部件5.课题地进度安排<或课题地实施计划)(1)第1周:搜集整理并认真阅读课题相关地中文及外文文献;(2)第2周:对设计过程制定确切地计划,撰写开题报告;第3周——第4周:学习Pro/E软件和温习Autocad软件,熟悉机械零件地三维建模以及二维零件地绘制;Zzz6ZB2Ltk(4)第5周——第6周:完成四足爬行机器人地结构设计,确保机器人能按照预期要求正常运行工作;(5)第7周——第8周:运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四足机器人地装配图及其主要零件图;(6)第9周——第10周:编写和整理毕业设计论文;(7)第11周:修改、完善并打印装配图、零件图及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毕业设计;(8)第12周:准备毕业答辩.6.主要参考文献[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段铁群,机械系统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郑剑春,机器人结构与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孟庆鑫 ,王晓东机器人技术基础作.[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邱宣怀,机械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6]王田苗,孟偲,裴葆青,戴振东.仿壁虎机器人研究综述[J].机器人,2007年03期[7]崔星,许耀鹏,李思齐.四腿机器人爬态控制与仿真研究[J]。

(完整word版)爬楼梯机器人开题报告

(完整word版)爬楼梯机器人开题报告

分类号________密级________UDC________编号________江西理工大学开题报告论文题名全方位移动爬楼梯机器人小车的研究申请学位级别___工学硕士____专业名称机械电子工程__学号______研究生姓名_______导师姓名、职称_____2008年12月目录一、课题意义 (2)(一)具有越障功能移动机器人的简介.............................................。

2 (二) 具有越障功能机器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4)二、课题方案 (8)(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8)(二)研究目标及创新 (10)三、可行性分析 (10)四、课题进度安排 (12)五、参考文献……………………………………………………………………。

12一、课题意义(一)具有越障功能移动机器人的简介机器人作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对不同任务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机器人与一般自动化装备的重要区别。

非结构环境中的多功能全自主的移动机器人技术多年来一直是机器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非结构环境给移动机器人的运动造成了自主决策和路径规划的困难.越障机器人的研究.对扩展机器人的作业空间,在人不能到达或不便到达的环境中进行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越障机器人还可用于工业中的一些险难作业,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移动机器人从事各项事务响应任务时,楼梯是人造环境中的最常见的障碍,也是最难跨越的障碍之一。

针对各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一直以来移动机器人所采用的运动方式大体包括轮式、履带式、足式等。

国外对爬楼梯装置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早,最早的专利是1892年美国的Bray 发明的爬楼梯轮椅。

开题报告--爬杆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开题报告--爬杆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00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设计了一种爬树机器人该机器人该爬树机器人机构设计采用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机器人的爬树程月国防科技大学设计了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实现在缆索上的全方位运动可适用于不同粗细的缆线适合完成一系列缆索自动维护工作10月由山东建筑大学和山东莱钢股份公司炼钢厂共同研制出一种基于气动元件的爬杆机器人
[9]刘桂珍.爬树机器人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0]海丹,张辉,韩大鹏,郑志强.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J].机电工程,2009,26(1):8-11
[11]沈孝芹,张蔚波,张凤琴,于复生,宿孝庆.气动爬杆机器人的研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1):23-24
而现在,机器人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它们的身影,并且起着重要用途。总的来说它把人从大量的烦琐的重复的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出人的脑力物力人力干别的创新之类的事情。繁琐的,精密的,重复的甚至是危险的工作则都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完成。
在机器人用众多的种类中,爬杆机器人(Pole-Climbing Robot)是一类应用几率较高的机器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与科技的发展,需要进行高空作业的工程逐渐增多,如高楼建筑,清洗,救护亦或是高空电力系统的电缆架设及维修等,都需要爬杆机器人来代替人来完成。因为这些高空作业不仅给工人们带来很大工作上的不便与困难,更重要的是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一些直径较细,强度较小的杆件比如路灯杆等,人工攀爬较为困难。应用带升降机的工程车进行作业,作业成本较高,而且对于狭窄的胡同,工程车难以进入,造成作业困难,为了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我们设计出一种能爬杆(绳)的机器人。该装置能按照人们预设的动作,代替人完成各种高空作业。因此,爬杆机器人的研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开题报告爬杆机器人机械机构设计

开题报告爬杆机器人机械机构设计

开题报告1.对现有的产品及市场进行调研。

2.机器人的总体方案结构的确定。

3.机器人机构设计,要其结构简单、经济、且保证产品的尺寸。

4.机器人的整体及反馈设计。

3.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查阅相关资料,对爬杆机器人现有产品现状的分析,及发展趋势的了解。

2.对爬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的分析,并对运动机构的设计。

包括总体结构、主运动方案、爬行运动方案等的确定。

3.利用所学的的理论知识进行爬杆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计算。

5.绘制爬杆机构相关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4.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一:总体安排1.选题,2018年3月上旬完成资料的阅读了解工作。

2.2018年3月上旬期间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开题报告。

3.2018年3月下旬一5月下旬期间,每周参加毕业设计至少5天。

4.设计期间并进行详细记录,每月总结一次,进行口头答辩。

5.2018年5月中旬完成全部工作,撰写设计说明书6.2018年5月底答辩。

5.主要参考文献:[1]王启义.中国机械设计大典[M]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2 [2]沃森,内格尔编著.C#入门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孙桓,陈作模等编著.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王化祥.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濮良贵,陈国定,吴立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黄坚,郭中醒.实用电机设计计算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杨文焕,刘喜梅.电机与拖动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8[9]海丹,张辉,韩大鹏,郑志强. 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J].机电工程,2009,26(1):8-11[10]刘桂珍.爬树机器人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1] Yuang-Shung1ee,Ming-WangCheng.Inte11igentContro1BatteryEqua1izationforSeriesConnected1ith ium-IonBatteryString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1E1ectronics.2008 [12] Z.Jiang,R.A.Douga1.Acompactdigita11ycontro11edfue1ce11/battery hybridpowersource.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1E1ectronics.2006指导教师意见:。

爬杆作业机器人设计

爬杆作业机器人设计

摘要在市政工程中,有大量的安装及维修等工作需要爬杆作业。

对于较粗的杆件,人工攀爬和工程车作业都比较方便,但是对于一些直径较细,强度较小的杆件比如路灯杆等,人工攀爬较为困难。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爬杆机器人,可以在没有障碍的光杆上爬行,对人工攀爬较难的作业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设计的爬杆机器人由曲柄滑块机构、并联盘形凸轮机构、移动凸轮机构以及上下机械手爪等组成,通过弹簧的预紧力来实现机器人手爪对杆的抱紧,通过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攀爬动作,同时机器人只需一个驱动源就能带动整个机器人的运动,能攀爬变直径的杆,工作简单可靠,运动灵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空作业。

关键字:爬杆机器人,变直径杆,夹紧,攀爬ABSTRACTIn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stallation and repair work needed to climb rod operation, For the coarse bar,artificial climbing and vehicl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artificial climbing is difficultfor for some small diameter low strength member such as a road lamp pole,so this paper designs a pole climbing robot,which can crawl on no obstacle bar,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rtificial climbingThe pole climbing robot consist of songCrank slider mechanism, parallel plate cam mechanism.moving cam mechanism, the robot tight the wallHold by the spring pretightening force.so as to realize Climbing 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obot can drive by a robot mo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 devices were designed perfectl. In this text.its mechanism electric control principle and various features .it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kinds of high-altitude operation.Key words:pole-climbing robot,variable-diameter pole sepal,pole-climbing1绪论 ----------------------------------------------------------------------------------------------------------------------- 11.1研究目的 --------------------------------------------------------------------------------------------------------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研究内容 -------------------------------------------------------------------------------------------------------- 31.4设计要求 -------------------------------------------------------------------------------------------------------- 4 2爬杆作业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 ------------------------------------------------------------------------- 52.1机械方案设计------------------------------------------------------------------------------------------------- 52.2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72.3小结 --------------------------------------------------------------------------------------------------------------- 8 3机械系统设计------------------------------------------------------------------------------------------------------- 93.1减速机构设计------------------------------------------------------------------------------------------------- 93.2曲柄滑块机构设计-----------------------------------------------------------------------------------------173.3凸轮机构的设计 --------------------------------------------------------------------------------------------233.4机械手爪设计------------------------------------------------------------------------------------------------243.5电动机选择 ---------------------------------------------------------------------------------------------------26 4电气控制 --------------------------------------------------------------------------------------------------------------284.1系统论述 -------------------------------------------------------------------------------------------------------284.2直流电机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294.3直流电机PWM控制系统的实现-----------------------------------------------------------------------36 5结论与展望----------------------------------------------------------------------------------------------------------43 参考文献 -----------------------------------------------------------------------------------------------------------------44 致谢 -------------------------------------------------------------------------------------------------------------------------451.1研究目的目前全国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不断提高,城镇中随之矗立起无数的高层建筑,各类集实用性 与美观性一体的市政、商业工程诸如电灯杆、路灯杆、大桥斜拉钢索、广告牌立柱等,它们的直径通常在5—30米,有的甚至高达百米,壁面多采用油漆、电镀、玻璃铜结构等,由于常年裸露在大气之中,风沙长年累月的积累会因此而形成灰尘层,酸类物质污染从而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空气中混合的酸性物质也会对这些城市建筑特别是金属杆件造成损坏,加快它们的生锈过程,并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壁面维护工作 。

毕业设计爬杆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爬杆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爬杆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爬杆机器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特种机器人,可以在高空或垂直杆上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本文以一种爬杆机器人为对象,对其机械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

1.引言爬杆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特殊工作功能的机器人,它通过利用杆状结构的特点,在高空或垂直杆上进行工作。

由于其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和完成特殊任务的能力,爬杆机器人在电力、石油、航空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对爬杆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爬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杆状结构、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

其中,杆状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抓握能力,传动机构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和负载能力,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2.1杆状结构设计杆状结构是爬杆机器人的基础,它需要满足机器人稳定性和抓握能力的要求。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多杆并联机构,通过增加支撑点来增强机器人的平衡能力。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抓握能力,可以在杆状结构上安装抓握装置,通过具有摩擦力的材料来增加机器人的抓握力。

此外,杆状结构的材料选择也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重量要求。

2.2传动机构设计传动机构是爬杆机器人实现运动的关键部分,其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和负载能力。

一般采用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传动装置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通过调整电机的转速和减速器的传动比,可以实现机器人在杆状结构上的爬升和下降。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可以采用带有增力装置的传动机构,通过增大输出力矩来提高机器人的负载能力。

2.3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爬杆机器人实现运动和抓握的关键部分,其设计需要考虑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一般采用微控制器和传感器组成的控制装置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抓握控制。

通过合理选择传感器和编写控制程序,可以实现机器人对杆状结构的位置和姿态的感知,实现对机器人的运动和抓握的精确控制。

爬杆机器人开题报告

爬杆机器人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可变径爬杆机器人设计题目学院机械学院专业自动化姓名邹东学号**********指导教师纪小刚江南讲师2016年 1月科学依据1、科学意义目前,通常将电力线缆以及网络传输用的线缆架设在电杆上。

因此,电力工作者需经常进行电线电缆的架设、维修和维护等高空作业。

该项作业危险度高、劳动强度大且效率较低。

利用自动化设备代替工人进行高空作业的研究已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爬杆机器人在杆状城市建筑的清洗、路灯更换、大桥斜拉钢索检测、高空侦察等高空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爬杆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很大需要,例如高楼清洗、油漆、喷涂、救护、大桥缆绳的检查和维护、电力系统架设电缆等等。

也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爬杆机器人,从运行原理来分,有类人机器人,有履带式机器人,有手臂旋转机器人,自锁式机器人。

1)类人机器人和悬臂机器人是使用手爪抓住圆柱体,通过手臂的旋转将另一只手爪向上移动在抓住圆柱杆,通过这样的循环机器人将向上移动。

这类机器人有载重缺陷,载重能力不高,而且移动较慢。

2)履带式机器人是使用履带在圆柱杆上爬行的,当液压杠给履带正压力,使履带能和圆柱杆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来保证机器人不掉落。

这种机器人再哄能力也不是很高,但相对可以获得较高的移动速度。

3)自锁式机器人,是使用滚轮移动。

通过两滚轮之间的高度差来使机器人倾斜,将机器人自身的重量转化为滚轮的正压力。

这种机器人载重能力较高,而且不需要液压缸来施加压力,但滚轮易打滑。

图一履带式图二自锁式图三手臂式3、应用前景爬杆机器人属于机器人的一种,有着机器人可用于恶劣环境的优点。

爬杆机器人多使用在电杆上,安装更换电杆上电路部件等,取代人作业,将人的触电风和掉落风险消除。

还可以用于高楼层的外部玻璃除尘,但需要一根较长的圆柱杆。

爬杆机器人在多处有杆状物的方面都可以使用,既可以减少人类劳动量,也可以代替人类完成某些危险工作。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通过查阅爬杆机器人相关资料,理解爬杆机器人的运行原理,设计几种机器人方案,分析比较几种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优方案。

爬壁机器人的设计

爬壁机器人的设计
[16] Zheng HaojunLi TieminWang Jinsong《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I
SCI 2002 supplement
附:文献综述或报告 1.引言: 爬壁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可在垂直壁面上灵活移动,代替人工在极
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了采用磁吸附和真空吸附两个系列的 5 种
型号壁面爬行机器人。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壁面爬行遥控检测机器人,采用负压吸附,全方
位移动轮,用于核废液储存罐罐壁焊缝缺陷检测。1994 年开发的用于高楼壁面清洗作业的爬
一、选题依据 1. 论文(设计)题目 钢结构探测攀行机器人结构设计 2. 研究领域 本题目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控制等知识,参考文献资料进 行探测攀行机器人的机构设计,用来替代人类进行危险领域的攀行探测作业。 3. 论文(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大型钢结构如电力铁塔、桥梁、船舶中的板梁结构的探伤,检查,油漆,清扫等工作往 往是高空危险作业,适合由机器人来完成,以实现高效,安全自动化生产。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爬壁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可在垂直壁面上灵活移动,代替人工在极 限条件下完成多种作业任务,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把地面移动机器人技术与 吸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在垂直壁面上附着爬行,并能携带工具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大大扩 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自从 1966 年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的成功研制出第一个垂直壁 面移动机器人样机以来爬壁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1975 年西亮 教授又采用单吸盘结构制作出以实用化为目标的第二代爬壁机器人样机。1990 年以来,西班 牙马德里 CSIC 大学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一种 6 足式爬壁机器人。1997 年俄罗斯莫斯科 机械力学研究所研制出的用于大型壁面和窗户清洗作业的爬壁机器人也采用单吸盘结构。自 1988 年以来,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功 了采用磁吸附和真空吸附两个系列的 5 种型号壁面爬行机器人。1995 年研制成功的金属管防 腐用磁吸附爬壁机器人, 1997 年研制的水冷壁清洗、检测爬壁机器人,呈圆弧形永磁吸附块与 罐壁圆弧相吻合,提高了吸附力,也提高了作业的效率等。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仿生学、微 机电一体化、新型驱动器、高分子材料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爬壁机器人的 发展,使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爬壁机器人的研究正向着采用新型吸附方式、多功能化、小型化、 无缆化、智能化、可重构化等方向发展。当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攀行检测机器人的研制, 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它可以在一些危险环境下进行作业。攀行检测机器人 是一种新型特种机器人,能在危险工作状态下代替人工作1] 徐泽亮马培荪永磁吸附履带式爬壁机器人转向运动灵活性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 学报》 ISTIC EI PKU -2003 年 z1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杆作业机器人设计1.选题背景及其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中随之矗立起无数电线杆、路灯杆、大桥斜拉钢索等高层建筑。

这些高层建筑壁面多采用油漆、电镀、玻璃铜结构等,长期以来会形成灰尘层,酸污染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空气中混合的酸性物质也会对这些城市建筑特别是金属杆件造成损坏,加快它们的生锈,并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壁面维护工作。

它们通常高5-30米,有的甚至高达百米,会给操作人员带来不便和危险。

因此本课题拟设计一爬杆机器人,可以在没有障碍的光杆上爬行,代替人工进行这些高空危险作业,从而把人从危险、恶劣、繁重的劳动环境中解脱出来。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综合了力学、机构学、机械设计学、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传感技术、电液驱动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与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许多发达国家均把机器人技术的开发、研究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其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

移动机器人的最成功应用是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的物料搬运,用于完成机床之间、机床与自动仓库之间的工件工具传送。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能,大大增加了生产系统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

现在,移动式机器人的研究开发除上述应用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应用领。

如在建筑领域完成混凝土的铺平、壁面的装修、检查和清洗:采矿业中行隧道的掘进和矿藏的开采、农林业中从事水果采摘、树枝修剪、圆木搬运;军事上用于探测侦察、爆炸物处理。

福利方面进行盲人引导,病员护理等。

爬行机器人是机器人大家族中的一员,爬升机器人因为需要克服重力的作用而可靠地依附于爬升表面上并自主移动,完成特定条件下的作业,区别于平面移动机器人,故爬升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从运动方式上来表征的一种机器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动力源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机械式和气动式两大类。

从有无控制系统的层面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智能型两大类。

普通型就是只有动力源、执行机构,智能型相比普通型还有(反馈)控制机构。

最早开始研究且研究最多的是爬壁机器人,适于高层建筑、水力发电大坝等垂直壁面和大球形表面上的危险作业。

对于管道外壁表面,已有车轮移动形、姿态可变形、尺蠖形和多关节形机器人,用于石油、化工企业等多为水平管线上的检查和诊断,且牵引力较小。

爬行机器人并不少见,但是通常来说,这类规器人大多采用多足来进行移动或是使用腹部的摩擦表层来左右扭动前进。

更主要的是,平常的机器人,因为体积或行动方式的影响,不能到一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工作,比如说管道,壁面等等特种用途的领域。

国内外很早就对爬行机器人进行研究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国内外提出的一些依附于杆体表面的自动爬行机构主要有电动机械式爬杆机器入、电动液压式爬秆机器入和气动蠕行式爬杆机器人。

电动机械式爬行器是由电动机带动链轮、带轮、齿轮驱动夹紧杆体的前后轮向同一方向转动,依靠行走轮与杆体的摩擦力使爬升器沿杆体上升下降。

螺旋运动爬升机器人的爬行动作是由轮子的安装位置决定的,轮子滚动方向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这样轮子转动时它在杆体上形成的是螺旋轨迹,沿此轨迹通过电动机的正反转,该机构便可实现上升和下降运动。

电动机械式爬杆机器人和螺旋线运动爬杆机器人都是以电动机带动滚轮压紧杆体,依靠此摩擦力带动整个机器人沿杆体上升和下降。

如果工作阻力和重力大于摩擦力就不能安全运作,且机器人总体机构较复杂。

气动蠕行式爬杆机器人用气缸驱动机构实现交替夹紧和移动,其向上爬行时气缸动作一个周期的过程为下部汽缸夹紧,上部汽缸松开,提升汽缸活塞杆伸出,上部上升;上部汽缸夹紧,下部汽缸松开,提升气缸体上升,下部上升。

如此反复,机器人就可以连续爬行。

对于气动蠕行式爬杆机器人,其上升和下降运动由实现由气压控制,需要气源和气动控铡系统,因此其设备成本较高。

日本是机器人制造王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器人。

在2005年5月10日展出的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技术开发机构)机器人周(2005年6月9日~19日)期间,在长久会场内的Morizo kiccoro会展中心举办的“机器人样机展”,其中实机演示的5种机器人中有三种是移动机器人:分别是移动跳跃机器人、脚轮式移动机器人和水陆两用蛇形机器人。

国内有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曹建东等发明的气动爬杆机器人(如图1、2所示),其工作台上分别设有左,右轨道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之间设有运行轨道杆,其特点是:运行轨道杆上穿设有左,右滑动导向固定块,两滑动导向固定块上各安装双杆伸缩爬行气缸,由此可实现机器人在轨道上自动来回爬行运动。

图1 气动爬杆机器人的构造示意图图2 气动爬杆机器人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1左轨道固定支架;2缓冲块;3左推紧气缸;4压紧块;5左滑动导向块;6方形固定块;7双杆伸缩爬行气缸;8右滑动导向固定块;9推紧缸固定块;10方形运行轨道杆;11固定三角件;12左限位固定块;13滚轮式行程开关;14导条;15传感器固定块;16定位传感器;17右限位固定块;18电磁阀组合;19 I/O信号接口;20工作台;21导线传输链;22导条固定块;23右推紧气缸;24右轨道固定支架此外还有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学院于复生的“一种气动爬杆机器人”(如图3所示)。

这种气动机器人,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该爬杆机器人是由水平夹紧气缸,汇流板和电磁阀组件,加强支架,连接块,后顶杆,侧杆,前顶杆,垂直气缸,支架组成。

水平夹紧气缸其外筒的前端牢靠地安装在支架上,其活塞的前端通过联接块与后顶杆相连,后顶杆的两端有销子插在侧杆的中间,在水平夹紧气缸的带动下,后顶杆可前后移动。

前顶杆通过螺钉和销钉与侧杆联接,其一端可方便地拆卸,以把机器人要爬的杆件包揽入内。

加强支架通过螺钉与上下四根侧杆。

汇流板及电磁阀组件,支架紧固地联接起来,构成了机器人的整体结构。

这种气动爬杆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可爬杆直径适用范围大,使用方便等优点。

图3 爬杆机器人结构图1-水平夹紧气缸 2-汇流板及电磁阀组件 3-加强支架 4-联接块 5-后顶杆6-侧杆 7-前顶杆 8-垂直气缸 9-支架3 研究内容该课题主要针对直径150mm左右的杆,且保证在全负载情况下应该能够保持100mm/s 左右的运行速度,除此之外总重应该不得超过5kg,同时得以保证最大的灵活性和最底的能量消耗。

而且机器人的传动系统应该具有自锁机构以克服重力的影响。

该机器人包括夹持机构、移动机构、驱动机构等组成。

夹持部分有上、下两个机械手组成。

通过上、下机械手的交替夹紧来实现爬杆机器人的支点定位和蠕动。

移动部分采用连杆机构,驱动部分采用电气驱动。

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爬杆机器人结构示意图4.研究方案4.1方案分析欲使机器人在杆上自由移动,必须具备两种功能:贴附功能与移动功能。

贴附方式有吸附式和夹持式两种,运动方式有轮式、履带式、腿式及蠕动式。

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进行多种组合,构成多种风格的机器人。

4.1.1吸附方案吸附式是通过面接触方式紧贴于壁面上,夹持式是靠点夹紧在杆上。

吸附方式又有真空吸附和电磁吸附之分,其中真空吸附式用的比较多,因为它对壁面的要求不十分严格;电磁吸附承载能力大,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其应用范围窄,需要杆件壁面含有电磁场可吸附的含铁、钴、镶等材料。

各种贴附方式的优缺点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爬行机器人贴附方案的比较4.1.2移动方案在设计移动机器人系统时,首先应考虑机器人的用途,因为不同的用途,移动机器人的移动机构是不同的。

此外,还应考虑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耐久性、稳定性、机动性、可控性、复杂性、外型尺寸及制作费用等。

作为杆件爬行机器人,根据现有的技术方案,有很多种移动方式可供选择。

各种移动方案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爬行机器人移动方案比较4.1.3动力系统比较目前对于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可以采用电气驱动、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等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动力系统其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应用场合,按照具体的要求来选择最适合的动力系统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气压驱动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缺点是功率质量比较小,装置体积大,同时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使得机器入在任意定位时,位姿精度不高。

气压驱动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气的问题和气压装置体积较大,这一点不符合本爬行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的要求,不适合在本系统中使用电气驱动是利用各种电机产生的力或转矩,直接或经过减速机构去驱动负载,减少了由电能变为压力能的中间环节,直接获得要求的机器人运动。

由于电气驱动具有易于控制,运动精度高,反应快,使用方便,信号监测、传递和处理方便,成本低廉,驱动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诸多优点,电气驱动己经成为最普遍,应用最多的驱动方式,符合本系统要求。

所以选择电气驱动的方案。

4.2 方案选择综合上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

本课题拟设计一种爬杆机器人,它的工作对象为城市杆状建筑,要求承载能力大、接触面积小、速度适中,适应能力强,能越障碍物。

通过比较各种方案,本设计采用仿生尺蠖式蠕动爬行结构形式,这是一种新颖的变直径杆仿生爬行机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基本满足我们设定的工作状况。

尺蠖蠕动式爬行具有很多优点,可实现在运动方向上任意长的距离提升重物,能获得更大的锁紧力,从而可传送较重的物体,结构简单紧凑、运行平稳,控制简便,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果。

4.2.1机器人爬行原理分析既然是仿生尺蠖式蠕动,那么在本机器人的设计中,将以实现机器人躯干的伸缩往复运动的主要动作为目标。

往复运动的实现有很多种,常见的机构有:不完全齿轮齿条双侧停歇机构、曲柄连杆机构、圆柱齿轮齿条机构、螺旋丝杆机构等。

这几种机构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曲柄连杆机构可以很好地协调好机器人的整体工作。

从图5、6中可以看出,机器人的爬行动作原理可分为以下5步:1)在初始状态1时,下机械手夹紧、上机械手松开;2)电机回转,驱动曲柄及和曲柄固接在一起的下并联盘形凸轮顺时针转动,并推动下机械臂摆动,当下并联盘形凸轮转过升程角时,下机械手松开;与此同时上移动凸轮向下移动过空行程,上机械手抓紧,及状态2.;3)电机继续回转,此时上机械手夹紧,下机械手松开,机器人下部被提升到极限位置,即状态3.;4)电机继续回转,当下并联盘形凸轮转过回程角时,下机械手夹紧;与此同时上移动凸轮向上滑过空行程,上机械手松开,即状态4.;5)电机继续回转,因为下机械手夹紧,上机械手松开,所以机器人上部在电机的提升推力下向上移动,当曲柄和连杆拉直共线时,机器人上部提升到极限位置,即状态5;从图5中可以看出,减速电机每转动一圈,机器人整体向上爬行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