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体液化的论述
土方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隐患
土方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隐患土方工程是指在土壤中进行的各种工程,如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
在土方工程中,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的隐患,它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液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液化的定义土壤液化是指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原本固态的土壤失去支撑力,变成液态状态的现象。
液化后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工程结构物的沉降、倾斜、破坏等问题。
二、土壤液化的成因土壤液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类型:土壤液化的发生与土壤类型有关。
一般来说,细粒土壤(如粉土、黏土等)容易发生液化,而粗粒土壤(如砂土、砾石等)则不容易发生液化。
2. 地震作用:地震是土壤液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地震波的振动会使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土壤失去支撑力,从而发生液化。
3.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液化的重要因素。
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容易发生液化。
三、土壤液化的危害土壤液化会对土方工程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物沉降、倾斜、破坏:液化后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工程结构物的沉降、倾斜、破坏等问题。
2. 土壤流失:液化后的土壤会流失,导致地基沉降,进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3. 地面裂缝:液化后的土壤会产生地面裂缝,不仅影响土方工程的稳定性,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四、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土壤液化对土方工程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改良:通过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泥等材料,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2. 结构加固:对于已经建成的土方工程,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固地基、加固结构等,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 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地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土壤液化对土方工程的影响。
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与防控
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与防控概述:液化是一种土壤失去固结性质而变成液态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含水饱和且颗粒较细的沉积物中。
在地震过程中,液化现象可能会发生,给土木工程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控。
一、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的直接影响1. 地基沉降:液化发生后,土壤变得流动,使土地表面发生沉降。
这种地基沉降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直接的损坏和不稳定性。
2. 地震波放大:液化现象会放大地震波的传播效应,使得地震波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加快,引发更严重的结构震动,并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3. 地基侧向移动:液化现象还会导致土壤的侧向移动,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移位或倾斜。
这将损坏基础设施,如桥梁和道路,破坏公共交通和道路安全。
4. 输气管道破裂:液化现象还可能导致地下输气管道的破裂,引发气体泄漏和火灾事故,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二、液化现象的防控措施1. 地质调查:在进行土木工程项目之前,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土地的地质环境,可以预测潜在的液化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基础设计优化:对于土木工程项目,合理的基础设计是防控液化现象的关键。
采用加固基础的方法,如钢筋混凝土桩和挖掘沉井,可以有效地增强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3. 土体加固:在已有土木工程项目中,进行土体加固也是防控液化现象的有效措施。
采用改良土壤、注浆和振动加固等方法,可以增加土体的抗震能力和固结性。
4. 风险管理与监测:对于可能发生液化的地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监测网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和监测,对潜在液化风险区域进行及时预警和管理,以保障工程安全。
结语:液化现象对土木工程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但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对工程的破坏性。
在土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液化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液化的概念
土液化的概念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脚下坚实的土地,有时候会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呢?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这就是土液化现象。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个建筑工人。
有一次,他所在的工地在进行地基挖掘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儿。
本来好好的土地,挖着挖着,突然就变得像泥浆一样稀软。
小李当时就懵了,他大喊着:“这地咋跟豆腐似的,说软就软了呢?”旁边的老师傅就告诉他:“这就是土液化啊,小伙子。
”那土液化到底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土液化就是原本处于固态的土,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突然丧失了它的抗剪强度,变得像液体一样。
这就好比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突然之间没了纪律,乱成了一锅粥。
正常情况下,土颗粒之间是有摩擦力和咬合力的,就像一群紧紧手拉手的小伙伴,它们互相支撑,所以土地才是坚实的。
可是当土液化发生的时候呢?就像是有个捣蛋鬼闯了进来,打乱了土颗粒之间的这种稳定关系。
这个捣蛋鬼通常是地震或者其他强烈的振动。
你想啊,地震来的时候,那可是地动山摇的。
大地就像一个被猛烈摇晃的盒子,里面的土颗粒就被晃得晕头转向。
它们原本紧紧拉着的小手开始松开了,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水被挤了出来,而土颗粒呢,就开始像小虫子在泥里一样到处乱滑。
我记得有个专家曾经给我打了个特别有趣的比方。
他说土液化就像是一场土颗粒的狂欢派对。
正常的时候,土颗粒规规矩矩地站着,可是一旦地震这个“狂欢音乐”响起,土颗粒就开始疯狂地舞动起来,完全不顾之前的秩序了。
土液化可不仅仅是个好玩的现象,它会带来很多麻烦。
就像我朋友小李遇到的那样,在建筑工程里,这简直就是个噩梦。
如果在盖房子的时候遇到土液化,那地基可就不稳固了。
这就好比你盖房子,地基是沙子堆成的一样,房子能稳吗?肯定不行啊。
房子可能会倾斜、开裂,甚至倒塌。
这可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呢。
还有啊,在一些沿海地区,土液化也常常来捣乱。
比如说,那些有很多软土的地方,要是发生地震或者遭受强烈的海浪冲击,土液化就可能发生。
地震后土壤液化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地震后土壤液化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其中,地震后的土壤液化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地质现象。
这种现象的造成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壤液化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一、土壤液化的成因土壤液化是由于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引发了土壤局部流动的现象。
地震波是一种横波和纵波的复杂波,通过地表或者其他介质传播并引起地面的震动。
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局部的土层易于紊乱,当地震波通过土层时就会造成土层的液化。
土壤液化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覆盖范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液化现象多发生在河流和城市的深部表土层中。
当地震波发生时,如果土壤处于一个相对静止和泥化的状态,这时一些细粒土会变得非常流动,甚至沉降到更深处,形成液化。
二、土壤液化的防范措施土壤液化的发生对于人类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1. 土层加固由于土壤液化主要是由于震动形成的,因此如果土壤层本身比较稳定,那么液化的风险就大大降低。
我们可以通过加固土层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
例如,将一些高质量的岩石铺在土层的上部,以增加稳固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等方式增强土层的力量。
2. 土层改良另外一种方法是改良土层。
由于土层的不同,对于每种土质都有特定的改良方法。
例如,对于黏土来说,可以将其地下冻结,从而达到增加稳定性的效果;对于沙质土,可以通过加水稳定。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填充材料来加强土层的稳定性。
3. 地基加固地基是指建筑物下方的土层。
由于建筑物的结构和土层之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建筑物的地基加固也是防止地震液化的重要措施。
例如,可以采用深基础,由于深基础与土壤的内部结构有直接的链接,因此具有很好的加固效果。
总的来说,防止土壤液化是我们避免地震灾害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目前,在国内外,对于防止土壤液化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在继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效有效的防止措施出现,能够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物业的保护。
简述砂土液化的机理
简述砂土液化的机理砂土液化是指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砂土表现出液体的特性,失去固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土壤在震动中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现象。
液化会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破坏,因此对于砂土液化的机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砂土液化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颗粒重新排列:砂土是由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存在着间隙。
当土壤受到震动或外力作用时,颗粒之间会重新排列,使得间隙变得更大,土壤体积增大,从而导致土壤的液化。
2. 颗粒浸润:在震动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排挤出来,形成水团。
这些水团会进一步填充颗粒之间的间隙,使得土壤中的颗粒失去接触,减少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
3. 水力渗流:震动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产生压力变化,使得水分向上渗透。
当水分在土壤中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重力作用,会形成上升水流。
这种水流会带走土壤颗粒,导致土壤的液化。
4. 高孔隙水压:地震或外力作用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产生压力变化,使得孔隙水压增大。
当孔隙水压达到土壤骨架的抗剪强度时,土壤会失去强度,发生液化。
砂土液化的机理主要与土壤的颗粒特性、水分特性和地震或外力作用有关。
砂土的颗粒比较大,颗粒间的间隙较大,容易发生液化。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排水条件也会影响液化的发生。
当土壤含水量较高且排水条件较差时,液化的风险会增加。
在工程实践中,为了防止砂土液化造成的破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密实土壤:通过加固土壤,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和抗剪强度,降低液化的风险。
2. 排水措施: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使土壤中的水分能够及时排出,减少液化的可能性。
3. 增加地基支撑:在建筑物的地基下增加支撑物,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4. 地下水位控制:控制地下水位的升降,减少孔隙水压的变化,降低液化的风险。
砂土液化是一种地震或外力作用下砂土失去固体强度和稳定性的现象。
其机理主要包括颗粒的重新排列、颗粒浸润、水力渗流和高孔隙水压等因素。
了解砂土液化的机理对于预防和减轻液化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分析与防治
土木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分析与防治土壤液化是指在地震或其他外界震动作用下,含有水分的饱和土壤失去强度,呈现类似液体的行为。
这种现象对土木工程构造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土木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分析与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首先,土体液化的分析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活跃区,土体液化可能导致建筑物或桥梁下沉、沉降不均匀等问题。
因此,在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土体液化潜力的分析。
这一分析旨在确定土体的抗震性能以及遭受地震作用时产生液化的潜在风险。
通过了解土体的物理特性、水分含量和颗粒结构等信息,可以对土体的液化潜力进行有效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其次,土体液化的防治是确保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关键。
一旦发生液化现象,地基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建筑物或桥梁的倒塌。
因此,土木工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液化的发生。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增加土体的密实度、改进土体的排水性能以及加固地基。
通过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可以显著提高土体的抗震性能,从而减轻地震对土体的影响。
而改进土体的排水性能可以有效降低土体的饱水状态,减少土体液化的可能性。
此外,加固地基的方法,如采用摩擦桩或地槽,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土体的抗震能力。
在土木工程中,深入分析土体液化现象并采取防治措施十分重要,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壤液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现象,涉及到土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土体液化现象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
其次,土体液化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没有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土木工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与设计,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人员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分析与防治是一项关键任务,对于确保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土体的物理特性和力学行为,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土体的抗震能力,减少土体液化的风险。
土壤液化的原因及措施
土壤液化的原因及措施土壤液化是指土壤在受到震动或振动作用时,由于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土壤失去正常的结构稳定性,变得类似液体的现象。
土壤液化主要发生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特别是细颗粒土,如黏土和软土。
土壤液化会给地下工程、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为了防止土壤液化带来的灾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土壤液化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或其他振动源引起的地震波。
当地震波通过土壤时,土壤颗粒会受到震动,颗粒之间的接触力减小,孔隙水压力上升,导致土壤失去稳定性。
此外,土壤的颗粒大小、颗粒形状和土壤的饱和度也会影响土壤的液化程度。
细颗粒土壤更容易液化,而砂土和砾石土比较稳定。
另外,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也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为了防止土壤液化带来的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适量的水泥、石灰等掺合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这些掺合料能够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坚固的土壤结构,减少孔隙水的压力。
2. 增加土壤密实度:通过加固土壤的密实度,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加固土壤的挤实、夯实、振动等方法,使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力增加,减少孔隙水的渗透和压力。
3. 排水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可以减少孔隙水的积聚和压力。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将孔隙水顺利排出,减少土壤液化的风险。
4. 地下水位控制: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孔隙水的压力。
通过增加排水井、提高地下水位控制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液化的可能性。
5.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合理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土壤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可以采用加固柱、增加抗震支撑等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液化灾害的发生。
土壤液化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会给地下工程和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预防土壤液化的发生,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包括土壤改良、增加土壤密实度、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液化的风险,保障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土体液化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土壤在受到震动或其他外力作用时失去了其结构稳定性,呈现出类似液体的流动行为。
这种现象在地震、振动机械设备等工程活动中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对土体液化的认识和预测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课题。
形成土体液化的原因土体液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颗粒间的重力排列被破坏,导致土体内部的颗粒之间出现流动。
这种破坏通常发生在土壤的饱和状态下,因为在饱和状态下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分,使得颗粒间的接触力减小,容易造成颗粒的移动和重新排列。
影响土体液化的因素影响土体液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壤的饱和度、土壤的孔隙结构、应力条件等等。
其中,饱和度是决定土体液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土壤的含水量较高时,水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使得土体更容易发生液化。
此外,如果土体本身的孔隙结构比较松散,颗粒之间的接触力较小,也会增加土体液化的风险。
土体液化的影响土体液化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液化的土体会失去其结构稳定性,无法承受原本设计的荷载,导致建筑物或其他工程结构的倒塌风险增加。
此外,液化的土体还会引起土体沉降,导致地基沉降或地面变形,进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
土体液化的预防和处理为了预防和处理土体液化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
其中,选址和土壤工程调查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对地下水位、土层的饱和度、土壤类型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需要合理选择工程方法和设备,降低对土体的震动影响,并合理控制土体的饱和度。
此外,可以采用一些加固措施,例如灌浆、加固土体等,来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减少液化的风险。
结论土体液化是岩土工程中需要重视和研究的现象,它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土体液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能够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性,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
土体液化名词解释
土体液化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什么是土体液化吗?土体液化就好像是一场大地的“魔
法变身”!比如说啊,本来好好的泥土,就像是一群安安静静的小伙伴,规规矩矩地待在那里。
但突然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强烈的地震啦,这些泥土小伙伴就好像突然“发疯”了一样。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朋友们愉快地玩耍,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把你
们都吹得东倒西歪,这就是泥土在遭遇特殊情况时的状态。
它们不再
老老实实待着,而是变得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动起来。
土体液化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它能带来很多麻烦呢。
就像一个捣乱
的小怪兽,会破坏建筑物的根基,让高楼大厦变得摇摇欲坠,这多可
怕呀!还记得那些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子吗?很多就是因为土体液化在
作祟呢。
而且土体液化还会影响到道路、桥梁这些基础设施,就好像是给交
通系统使了个绊子,让一切都变得不顺畅了。
“哎呀,这路怎么突然变
得这么难走了!”人们可能会这样抱怨。
那怎么才能对付这个讨厌的土体液化呢?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呢。
他们就像是勇敢的战士,努力寻找着对抗土体液化的方法。
在我看来,土体液化虽然很麻烦,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了解它、
研究它,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它,让我们的生活不被它轻
易打扰!我们可不能被土体液化这个小怪兽给打败呀!。
地基土液化产生的条件(二)
地基土液化产生的条件(二)地基土液化产生的条件引言地基土液化是指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土壤中的颗粒之间的接触失去了摩擦力,土壤变成液态的现象。
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地基土液化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了解地基土液化产生的条件对于设计工程和地震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基土液化产生的条件•土层类型:具有较高含水量的饱和土层更容易发生液化,尤其是细砂、细粉砂等颗粒细小的土层。
这是因为细小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更容易失去接触。
•含水量:土层的含水量是导致土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含水量越高,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越小,容易发生液化。
通常当土壤含水量超过其液化界限时,就有可能发生液化现象。
•应力状态:土壤受到的应力状态对液化现象也有重要影响。
当土壤受到剪切应力时,压缩应力会使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更紧密,阻碍液化的发生。
而当土壤受到剪切应力较小时,液化现象更容易发生。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导致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烈的地震能够产生大量的剪切应力,并破坏土壤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导致液化现象的发生。
地基土液化的影响•地震响应:液化现象导致土壤的刚度和强度明显降低,地震波在液化层中传播速度较快,振动的幅度也较大,增加了建筑物和基础结构的动态响应,增加了地震破坏的风险。
•地表变形:地基土液化还会引起地表的沉降和变形,出现地面沉降、破裂、堆积等现象。
•地基承载力下降:液化之后,土壤的承载能力显著下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基础结构的沉降、倾覆或破坏。
地震灾害防治对策为了防止地基土液化造成的地震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地基处理:通过改良土壤的工程措施来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例如注浆加固、挤密排浆等方法。
•结构设计:在设计建筑物和基础结构时,考虑地震的作用,合理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液化风险评估与预警:通过地质勘察和液化风险评估,预测液化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提前采取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岩土工程是指利用岩土力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对岩石和土壤进行工程性质的研究和应用的工程学科。
其中,土壤液化是岩土工程中一种重要的现象,指土壤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固结结构,呈现流体性质的现象。
本文将从土壤液化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液化的成因土壤液化的成因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
1.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其抗液化能力存在差异。
细砂、粉土等颗粒细小、颗粒分散的土壤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液化。
2.土壤含水量: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含水量较高时,土壤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容易失去固结结构。
3.地震动力学因素:地震的震级、频率和方向等对土壤液化产生明显影响。
强烈的地震动力学作用能够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使土壤颗粒暂时失去接触。
二、土壤液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液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基沉降:土壤液化后,原本固结的土层变为流体状,地基会出现明显的沉降现象,给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带来严重的破坏。
2.地基倾斜:土壤液化后,土层的变形会导致地基的倾斜,进而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失稳。
3.地震反应:液化土层的形成会进一步加剧地震波的传播,增大地震破坏的范围和程度。
三、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土壤液化带来的严重破坏,岩土工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增加土壤密实度:通过加固土壤、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增加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力,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2.降低土壤含水量:通过排水、填充,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减少土壤液化的风险。
3.改良土壤性质:采用化学处理、冻结法等方式,改变土壤的颗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
4.工程隔离措施: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隔离带、加固支撑等措施,减少液化土与工程结构的接触,降低液化风险。
结语土壤液化是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程问题,理解土壤液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岩土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应对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土层液化问题
怎样应对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土层液化问题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土层液化问题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技术挑战。
土层液化是指土壤在受到震动或振动作用时,原本固体状态的土层会变成流体状态,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有效应对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土层液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地下工程施工中土层液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技术。
一、了解土层液化的原因和特点在应对土层液化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土层液化的原因和特点。
主要原因是土壤颗粒之间的重力作用力受到外力震动或振动的影响,使得土壤颗粒失去有效的纽带力,土层变得流动,形成液态。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细颗粒、饱和度高的土层中。
土层液化的特点是土层强度明显下降,失去承载能力,导致房屋、桥梁等地下工程结构物的沉降、倾斜和破坏。
二、施工前的土层勘察和分析在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前,应充分进行土层勘察和分析,以评估土层液化的潜在风险。
土层勘察应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及分布、饱和度、含水量等参数的测试和记录。
通过分析勘察数据,可以确定工程所在地的土层液化潜力以及液化后的主要影响范围和程度。
三、改善土层的加固措施为了应对土层液化问题,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土层加固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方法:1. 地基加固:可以通过灌浆、加桩等方式增加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强度,减少液化风险。
这些加固方法可以增加土层的剪切强度和抗震能力。
2. 排水处理:及时排除土层中的积水,减少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从而降低土层液化的潜在风险。
可采用排水井、抽水泵等设备进行有效的排水。
3. 振动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施工机械的震动力度,减小对土层的震动影响。
可以采用减振器、降低振动频率等方法进行控制。
四、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为了及时发现土层液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地下工程中可以设置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布置地下水位监测仪、沉降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层的水位和变形情况。
一旦发现土层液化现象,可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问题分析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问题分析岩土工程是一门研究土地、岩石和土壤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性能的学科。
在岩土工程中,土壤液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地震活跃区。
一、土壤液化的概念和原因土壤液化是指土壤在强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失去固结性质,变成液态或呈液态沉积物的现象。
导致土壤液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动地理论中的剪切强度超过土壤的抗剪强度,使其变成液态。
此外,地下水位的过高和土层的特殊成分也会增加土壤液化的风险。
二、土壤液化的影响和危害土壤液化对岩土工程有重大影响。
首先,液化后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承载力,无法承受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重量,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和道路的垮塌。
其次,液化还会引起地表下沉和地层的变形,破坏地下管线和设施,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液化还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液化后的流动造成的洪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三、土壤液化的识别和评估为了减少土壤液化带来的危害,岩土工程师需要对土壤液化进行识别和评估。
识别土壤液化主要通过地震活动前后的地质调查和试验分析,包括取样和实验室测试。
其中,CPT(锥形圆锥压入试验)和SPT(动探试验)是常用的识别土壤液化的试验方法。
评估土壤液化主要通过现场试验数据和地震波模拟分析,计算土壤液化的潜在风险和损害程度。
四、土壤液化防治措施土壤液化的防治是岩土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设计岩土工程时,需要考虑土壤液化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土壤液化防治措施包括:加固基础,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以增加稳定性;改善土壤,通过土壤加固、土体填充和土壤固结等方法提高土壤的抗液化能力;地下水的控制,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地下水位的管理来降低液化的风险。
五、土壤液化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地震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液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更加关注液化机理的深入研究,提高液化危害评估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开发新的土壤液化防治技术。
此外,岩土工程师还需要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如结构工程、地质工程和地震学等,以在应对土壤液化问题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问题
岩土工程中的土壤液化问题土壤液化是岩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指在地震或其他震动作用下,土壤失去稳定性,呈现液态的状态。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土壤液化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其影响至关重要。
一、土壤液化的原因和特征土壤液化往往发生在含有多孔隙水的饱和土层中,当发生地震或其他震动时,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超过土层颗粒间的效应压力,导致土壤失去粘聚力,呈现流体的特性。
液化土壤的特征包括流动性、可压缩性和剪切破坏性。
二、土壤液化的危害土壤液化对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当土壤液化发生时,建筑物的基础可能沉降或倾斜,导致建筑物倒塌;桥梁和道路可能被破坏,交通系统瘫痪;管道的破裂会导致供水和排水系统中断。
此外,土壤液化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三、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预防和减轻土壤液化的措施包括:1.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在设计建筑物或基础设施时,必须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包括地质构造、土层状况、地下水位等参数的调查。
基于勘察结果,进行合理的地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土壤改良:对于存在土壤液化风险的区域,可以采用土壤改良的方法,增加土壤的抗震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加固灌浆、加固土体和加固地基等。
3. 应急预案和安全规范:制定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和安全规范,明确应急救援措施和人员疏散途径,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和效率。
4. 联合治理:土壤液化问题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治理。
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地震学家等应协同合作,共同防治土壤液化问题。
四、土壤液化研究的意义深入研究土壤液化问题对于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土壤液化现象和机理的探究,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为工程师提供科学可靠的设计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了解土壤液化的发生规律和传播特性。
土的液化机理
土的液化机理土的液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土体失去固结力,变成流体状态的现象。
液化现象在地震、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地震中,液化现象可以导致建筑物和桥梁的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土的液化机理对于预测和防止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的液化是由于土体中间隙水的作用。
当土体中间隙水饱和时,土体内部的固结力会减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减小,这种情况下,如果土体受到外部的振动作用,土体就会失去固结力,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抵抗土颗粒间的摩擦力,土体就会变成流体状态,这就是土的液化现象。
土的液化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水的作用土的液化是由于土体中间隙水的作用。
当土体中间隙水饱和时,土体内部的固结力会减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减小,这种情况下,如果土体受到外部的振动作用,土体就会失去固结力,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抵抗土颗粒间的摩擦力,土体就会变成流体状态,这就是土的液化现象。
2. 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是土的液化机理中的重要因素。
当土体中间隙水饱和时,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这种情况下,如果土体受到外部的振动作用,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抵抗土颗粒间的摩擦力,土体就会变成流体状态,这就是土的液化现象。
3. 土体的密实度土体的密实度也是土的液化机理中的重要因素。
当土体密实度较小时,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土体容易液化。
而当土体密实度较大时,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土体不容易液化。
4. 外部振动作用外部振动作用是导致土体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土体受到外部振动作用时,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土体容易液化。
5. 土体中的气体含量土体中的气体含量也会影响土的液化机理。
当土体中气体含量较高时,气体会占据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小了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导致土体液化。
总之,研究土的液化机理对于预测和防止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的液化机理,可以为地震工程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土壤液化现象的力学机理研究
土壤液化现象的力学机理研究土壤液化是指在地震或其他地下振动作用下,原本固态的土壤失去强度,表现出液态行为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地震后果,因此对土壤液化的力学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液化的定义和特征土壤液化是指土壤在地震或其他地下振动作用下,由于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土壤失去强度,变得像液体一样流动的现象。
土壤液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土壤体积变化大、孔隙水压力增加、剪切强度降低、土壤失去强度和刚度、土壤颗粒流动等。
二、土壤液化的成因土壤液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和土壤颗粒间的失稳。
地震或其他地下振动作用下,土壤颗粒会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孔隙水的渗流,从而增加孔隙水压力。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壤颗粒间的接触力会减小,导致土壤失去强度,发生液化现象。
三、土壤液化的力学机理土壤液化的力学机理主要涉及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和剪切强度等因素。
孔隙水压力是土壤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增加会导致土壤颗粒间接触力减小,从而使土壤失去强度。
有效应力是指土壤颗粒间的实际接触力,它与孔隙水压力和土壤颗粒重力有关。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时,有效应力减小,土壤的剪切强度也会降低,进而导致土壤液化。
四、土壤液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液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地震动力学特征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不同,粗颗粒土壤相对于细颗粒土壤更容易液化。
土壤的含水量也是影响液化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会增加土壤液化的风险。
此外,孔隙水压力的大小和地震动力学特征也会影响土壤液化的程度。
五、土壤液化的防治措施为了减轻土壤液化带来的地震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降低土壤孔隙水压力、增加土壤的剪切强度等。
常用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固土壤、排水降水位、注浆加固、振动加固等。
六、土壤液化的研究进展土壤液化的研究一直是地震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研究者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土壤液化的力学机理、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土的液化现象名词解释
土的液化现象名词解释土的液化现象被认为是土壤抗力的关键部分,它的出现会造成地表和地下土壤结构的破坏。
化现象可以由外力(如地震)或内力(如植物生长)引起。
的液化现象是由于晶体颗粒之间的塑性变形而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液化现象只发生在脆性或半脆性砂壤或粘性砂壤中。
化现象可以在土壤压力低于一定值时出现,但在土壤压力高于这个值时,液化现象不会发生。
液化现象的特征是在地表下湿润的土壤中发生的可逆性变形过程,而这种变形的程度越大,土的液化现象就越明显。
土的液化现象发生时,地表会变得湿滑,砂土在浇水后会变得更加软糊糊,甚至可以塑性变形。
化现象也会改变土壤的孔隙形态,降低抗压强度和抗拉伸强度,导致土壤的滑动或沉降。
液化现象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地面和地下结构的破坏,特别是在建筑工程中,液化现象常常是引起工程破坏的关键因素,而且其影响通常是难以挽回的,因此,该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为此,识别液化现象的兆头和预防液化现象的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为了识别土的液化现象,土壤应进行检测和分析,例如进行土壤样本的抽取和分析,以确定其力学性质,以及通过在建筑工程中的检测,比如通过地基和基坑的检测来确定土的液化现象是否发生。
其次,为了防止土的液化现象,可以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增加土壤压力,改善土壤结构,或建立防护工程。
增加土壤压力而言,可以采取增加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和地表形态等措施,以降低土壤液化现象的发生可能性。
一方面,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采用补土、压实、改良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抗力水平。
外,还可以建立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护坡防护工程等,以阻止或减缓土的液化现象所造成的损害。
总的来说,土的液化现象可能会给地表和地下结构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和控制它的发生。
此,对于液化现象的预防,必须做好防护工程的准备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并重视对土的液化现象的预测和识别,以避免液化现象对地表和地下结构带来的损害。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液化现象岩土工程是一门研究土力学和岩石力学规律的学科,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基础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
在岩土工程中,土体液化现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人员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土体液化的原因、影响和预防措施。
一、土体液化的原因土体液化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壤中原有的结构完全或部分丧失,土体呈液态流动的状态。
土体液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 孔隙水压力增加:当土体受到震动或振动,孔隙水的压力会随之增加。
由于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壤的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液化现象的发生。
2. 饱和条件下的震动影响:当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时,其抗剪强度会显著下降。
而震动则会使土壤的颗粒发生位移,使土壤组织结构发生破坏,从而导致土体液化。
3. 低固结比和高含水量:土壤的固结比越小,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就越小,抗剪强度也就越低。
同时,高含水量也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增强,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
二、土体液化的影响土体液化对岩土工程和人员安全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1. 基础工程损坏:土体液化会导致建筑物基础出现沉降、倾斜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倒塌,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
2. 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在地震发生后,土体液化现象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面的沉降、地面的剧烈摆动等,给周围环境和人员带来严重威胁。
3. 地下管网破坏:土体液化会导致地下管网结构的破坏,如水管、煤气管、电缆等,影响城市的正常供水、供气和供电,给城市运行带来困扰。
三、土体液化的预防措施为了减轻土体液化现象的影响,岩土工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1. 地震基础设计:在设计地下结构时,应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和基础材料,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抗液化能力。
2. 降低孔隙水压力:合理进行土体排水,增加土体的抗液化能力。
可采取排水井、提升孔水位等方式,降低土壤中孔隙水的压力。
3. 合理控制含水率和固结比:根据具体环境和工程要求,合理控制土壤的含水率和固结比,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
土层液化的机理
土层液化的机理主要涉及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1. 土的粒子尺寸变化:当土粒足够小时,它们可以穿过水液体的屏障,达
到液化的效果。
这是因为水分子可以渗入土粒中,加大吸附力,促使土粒附着力减小。
2. 土的比表面积增大:比表面积的增大能够促进土的液化,比表面的变大
可以增加土的吸水性,以及土的能量要求,使土的孔隙体积增大,水分子数量增多,从而达到液化的效果。
3. 土的结构变化:当土的细颗粒增多,粒子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变大时,土的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
这说明土结构变化是土类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孔隙水压力:当土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孔隙水压力会增加。
当达到一定
的水平时,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就会丧失,导致液化。
综上所述,土层液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土体液化的论述赵爱涛(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邮政编码:010051)内容摘要:通过对土体液化机理的分析,了解土体液化的危害和影响因素,提出土体液化的判别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土体液化沉陷加密法一、引言本文是在科研训练期间,同学过查找资料,对土体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危害和采取的措施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土体液化的总结,能对简单的现象解释,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二、土体液化土体液化是指饱和状态的砂土或粉土在一定强度的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类似液体的性状,完全失去强度和刚度的现象。
三、土体液化的机理和危害大量实验和自量表明,土体液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土体必须处于饱和状态;二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动荷载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上述两个条件的土体都能液化。
饱和的土在受到动荷载的往复剪切作用下,颗粒排列将趋于密室(剪缩性),如果土的透水性很差的话,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将会很难排出,从而导致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体的有效应力却在减小,当孔隙水压力与土体的固结压力相等时,有效应力减小于零,土的抗剪强度完全消失,处于没有抵抗外荷载能力的悬浮状态,土体就发生了液化。
发生液化的土类主要有两种:砂土和粉土。
因为他们的透水能力很弱,而且粘聚力也很弱。
碎石、砾石、砾砂的渗透性好,抗剪强度也很高,很少发生液化。
粘土和粉质粘土间有黏性亦不易液化。
中、粗、砾砂也常发生液化,但比粉、细砂和粉土要少些。
砾石虽透水性好,但如果地震动很强或上覆透水性很差的土层,也可能发生液化。
地震、波浪、车辆、机器振动、打桩以及爆破等都可能一起饱和砂土或粉土的液化,其中又以地震引起的大面积甚至深层的土体液化的危害性最大,它具有面广、危害重等特点,常能造成场地的整体性失稳。
因此,近年来一起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造成的灾害宏观表现主要有:1.喷砂冒水液化土层中出现相当高的孔隙水压力,会导致低洼的地方或土层缝隙处喷出砂、水混合物。
喷出的砂粒可能破坏农田,淤塞渠道。
喷砂冒水的范围往往很广,持续时间可达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水头可达2~3m。
2.震陷液化喷砂冒水会带走大量土颗粒,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使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
3.滑坡在岸坡或坝坡中的饱和砂粉土层,犹豫液化而丧失抗剪强度,使土坡失去稳定,沿着液化层滑动,形成大面积滑坡。
4.上浮贮罐、管道等空腹埋置结构可能在周围土体液化是上浮,对于生命线工程来讲,上浮常常引起严重的后果。
四、土体液化的影响因素1.土类并不是所有的饱和砂土和少黏土在动荷载作用下一定发生液化现象。
粘土有一定的粘聚力c,即使孔隙水压力等于全部的固结压力,粘土的抗剪强度也不会等于零,因而不具备液化的内在条件。
粒径较大的砂土,由于透水性较好,孔隙水压力很难积累增长,因而一般也不会发生液化,而没有粘聚力或粘聚力很弱,又处于低水位以下的粉、细砂和粉土,透水系数小,孔隙水不易排出,水压力会不断地积累增长,在动荷载作用下才会发生。
平均粒径d=0.05-0.09mm的粉、细砂最容易液化,而实际范围更广一些,在地震50作用下发生液化的饱和土的平均粒径d一般小于2mm,粘粒含量低于10%-15%,塑性指50标常在8以下(范围更大可能是因为地震的荷载作用比一般的荷载作用更强,地震波的周期更短的原因)。
2.土的密度松散的砂土在动荷载的作用下体积易于缩小,孔隙水压力上升快,所以松散砂较易液化。
而如果砂土的密度很大,则其剪缩性非常的弱,在振动作用下很可能发生体积膨胀,一旦具有剪胀性的时候,土体被剪切的时候就会产生负的水压力,反而使土体抗阻力增大,因而不可能发生液化。
3.土的初始应力状态土单元体的固结压力随着土体的埋藏深度和地下水位深度而直线增加。
地震在土体单元中引起的动剪力随着深度的增加也在增加,但没有土体的固结压力增加的快,于是,土体的埋藏深度和地下水的深度,即土体的有效覆盖压力就成了影响土体液化可能性的因素。
一般说来,埋藏越深的土体地震时液化的可能性越小。
相关的海域地震砂土液化的报告指出:有效覆盖压力小于50KPa的地方,液化的普遍严重;有效覆盖压力介于50KPa -100KPa 的地方,液化现象较轻;而未发生液化地段有效覆盖压力多大于100KPa 。
大多资料表明,埋藏深度大于20m 时,甚至松散的砂土也很少发生液化。
4.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地震强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土体液化的越严重。
五、土体液化可能性的判别土体液化判别的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种:经验对比、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
一般都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判定,因为它能综合反映各种有关的影响因素。
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根据国内调查资料和国内外现场试验资料,对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先按现场条件,运用经验对比法,初步判定,再通过现场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判定。
具体方法如下:(1)初步判定 挡在地面以下20m 范围内油饱和砂土或亚粘土层时,可根据下列情况,初步判定是否有可能液化:1)当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3Q )及其以前时,可判为不液化。
2)烈度为7度、8度、9度区,亚砂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c P (按重量计,测定时应采用偏磷酸钠作分散剂)分别不小于10、13、16时,可判为不液化。
3)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2m 的天然地基,可根据下图,按照上覆非液化u d 和地下水深度w d ,判定土层是否考虑液化影响。
u d (m )(注:上覆非液化土层u d ,不包括软土层)(2)用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判定 经初步判定有可能液化的土层,可用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判定土层是否液化。
当经式(1—1)修正后的实测土层标准贯入锤击数1N 小于按式(1—2)计算的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c N 时,则判定为液化,否则为不液化。
5.631N C N n ............................................1—1ξσσ]09.8)06.131(8.11[210-+=v h ec C K N ............................2—2 式中:n C ——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修正系数,按表1采用;5.63N ——实测的标准贯入锤击数;h K ——水平的地震系数,按表2采用;0σ——标准贯入点处土的总上覆压力(KPa ),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容重为18.0(3/m KN ),亚砂土为18.5(3/m KN );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为20.0(3/m KN ),亚砂土为20.5(3/m KN );e σ——标准贯入点处土的有效覆盖压力(KPa ),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亚砂土容重与上述相同,地下水位以下(扣除浮力后)砂土容重为10.0(3/m KN ),亚砂土为10.5(3/m KN );v C ——地震剪应力随深度的折减系数,按表3采用;ξ——粘粒含量修正系数,c c p p ,)(17.0121-=ξ意义同前。
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修正系数n C 表1 0σ(KPa ) 0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n C 2 1.70 1.46 1.29 1.16 1.05 0.97 0.89 0.83 0.780σ(KPa )200 220 220 260 280 300 350 400 450 500 n C 0.72 0.69 0.65 0.60 0.58 0.55 0.49 0.44 0.42 0.40地震剪应力随深度的折减系数v C 表2标准贯入点深度(m ) 1 2 3 4 5 6 7 8 9 10v C0.994 0.991 0.986 0.976 0.965 0.958 0.945 0.935 0.920 0.902 标准贯入点深度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m)C0.884 0.866 0.844 0.822 0.794 0.741 0.691 0.647 0.631 0.612 v水平地震系数K表3h地震基本烈度(度)7 8 9水平地震系数K0.1 0.2 0.4h六、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地震经常威胁着工程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发生频率增大,这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地震多发地区修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对可能液化土体进行处理。
工程上采用的抗震措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二是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选择全部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
综合各种法的性质和抗震的机理,地基液化的措施大致分为三类:(一)采用桩基础(非摩擦桩)或者是深基础避开液化土层这类方法能完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造成的危害。
桩基础由若干根桩和承台两部分组成,它将承台以上结构物传来的外力通过承台,由桩传到较深的地基持力层中去,承台将各桩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
桩直接穿过可能液化的土层,桩端深入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类尚不小于1.5m。
在土体液化时,虽然一部分土体液化,但是上部荷载依然能通过桩传到较深的持力层。
建筑物从而避免了沉陷。
深基础能避免沉陷造成的危害的机理和桩基础大致相同,深基础的底面放在位于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上,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二)采用挤密法:强夯法;振冲加密法;挤密碎石桩法等1.强夯法强夯法利用重夯锤,高落距产生的高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在地基中长生冲击波,振密,挤密地基土体。
当夯击时,夯锤对地基浅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夯坑周围的土体进行动力挤压,夯坑四周地表可能产生隆起。
细颗粒饱和土多采用动力固结,动力固结的主要机理是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
由于软土的触变性,强度得到提高。
对饱和无粘性土地基,在冲击力作用下,土体可能会产生液化,其压密过程同爆破和振动密实的过程类似,挤密,振密效果也是明显的。
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在锤击作用下,在夯击点附近地基土体结构破坏,产生触变,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土体将产生超孔压,并且逐渐消散,地基土固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
2.振冲加密法振冲法是利用振冲器的高频振动和高压水流,边振边冲,将振冲器在地面预定桩位处沉到地基中设计的预定深度,形成桩孔。
经过清孔后,向孔内逐段填入碎石,每段填料在振冲器振动作用下振挤、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