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美国教育(总结)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整理

教育学原理整理

Page 13
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哲学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和其他学科发生关系的首先是哲学,教育学从来就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以来不少哲学家在哲学的理论论述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血多哲学家在实际教育经验的总 结中也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在西方,教育理论主要包含在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中;在西方大学中,教育学开始便是和哲学同属一个讲 座。(康德、赫尔巴特)
生活与活动在先,知识与学问在后,现象在先,理论在后。人类有教育活 动和教育生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之久,而对教育活动、教育生活和教育 现象的考察与研究,乃至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和科学,为时甚晚。 与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的情况先比,教育学 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Page 7
因此,严格地说,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和科学体系。
Page 10
教育学的体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是成体系的学科。 宏观层次--理论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

中观层次
教育哲学、教育史学
部门教育学:高等、中等、初等、幼儿、特殊等 边缘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基于此,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求——以理性为特征 的人性,主张“人性的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因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由于永恒主义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它的复古态度,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Page 4
如果说要素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之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课程、教材、师 生关系、师生地位等教育的内部因素的话,则永恒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 差别则在于哲学观念上,并经由哲学观念的不同而导致教育思想的不同。 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在教育思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原因在于二者有着 共同的批判对象。二者的相似性主要就是“保守性”、“传统性”,与进步主义的 “破旧立新”、“反对传统”的风格迥异。

近现代美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近现代美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近现代美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作者:于凤杰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7年第04期美国是教育大国,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

其各级各类学校多属先进,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有特色,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与日俱新,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造诣颇深,教育管理领导不断改进,教育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众多国家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竭力借鉴和效法美国,把美国教育视为样板;研究世界教育和比较教育者无不深入理解美国教育。

简言之,美国教育之广为世人所瞩目已成客观存在的事实。

美国教育所显示的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不仅能应用于美国,还具有巨大的普遍意义。

现在列举数点予以阐述,因为这有助于“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

第一,美国没走欧洲的老路,面对现实建设需要而锐意创新。

美国独立战争后,北部在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因而使人人受教育的公立学校兴起,并在内战后迅速发展,使美国成为德国之后第二个义务教育的国家。

文实学校和公立学校更是美国人的创造,都重视职业教育和青年的就业准备,显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特色。

内战后的高等教育也重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工科技人才。

美国近代教育之所以充满蓬勃气息,取得重大成绩,关键在于能开创新事物,不为传统的历史包袱所束缚。

第二,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培养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公民离不开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的国家。

美国建设者们的共识是:愚昧是民主政治的大敌,教育是国家的命脉。

要求政府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公民教育。

(2)解决社会矛盾离不开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雄厚,而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阶级觉悟日益提高,要求通过教育技能来提高经济地位。

(3)同化移民更需要教育的力量。

美国是移民的国家,内战前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文化较为发达,以新教徒为主,同化问题不算严重。

12第十二章 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

12第十二章   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

把本民族语言放在中心地位,重视本国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2019/11/9
第十二章 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
14
第四节、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
二、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2.论儿童教育
重大贡献:科学论证了教育学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提出以自然和精神现象的科学规律
为依据开展教育和教学
1.论教育的民族性
其教育思想充满民族和民主精神。
乌申斯基(18241871)
反对沙皇教育专制,批评盲目崇拜西欧教育制度
主张建立以“民族性原则”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
民族性与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启发民族成员的智慧和自我意识,激发民族情感
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民族性不完美,需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
堡“劳动妇女救济院”设“收容所”,收容出外谋生母亲的孩子,教以阅读、书写、 唱歌、体操等,随后又开4个分所,不就首都及各地兴起类似机构 奥多耶夫斯基(1804-1869)是孤儿院事业的著名领导者,编写有趣兼教育意义的 读物《伊里涅爷爷的童话》《初步教育方法经验谈》
2019/11/9
第十二章 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
1.伦克夫妇/别劳夫人引进福禄倍尔幼儿园 最早引进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是德国流亡者政治家伦克夫妇(1851年设立幼儿园) 1854年,别劳夫人在伦敦教育博览会上演讲,推介福氏教育,受教育行政部门重视 1861年,伦克归国,政府公布《修订教育法典》规定:根据测验成绩决定补助金额,怀氏法复辟
2.伦敦福禄倍尔协会与学前教育的复苏 随自由主义风尚,1873.74年曼城和伦敦相继成立福禄倍尔协会,并开设教养员培训所和幼儿园。 协会持续与政府接触,促进1881年“教育法”加入实物自然生活及手眼训练科目,1892年修订 “教育法”确定女助教须持福氏协会的资格证明上岗,并决定不再考核读写算,转而重视幼儿自 我活动,强调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引进福禄倍尔幼儿园后,英国学前教育出现双规制。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Page
9
二.自然教育思潮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
1778)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 教育著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 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自 然人的教育思想
Page
10
1.自然教育原则
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即儿 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因此,“如 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认为教育可以归于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在儿童 教育中,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
(2)儿童期(6岁到12岁),与之相应的是国语学校。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应设立一所国
语学校,招收一切适龄儿童,而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家庭背景,最重要的学习内 容是祖国语言,同时包括计算、测量、道德教育、历史、地理、唱歌等。
Page
6
(3)少年期(12岁到18岁),与之相应的是拉丁文学校。每个大城市都应有一所拉丁
夸美纽斯提出了学年制,以便使学校工作组织能够有秩序。在提出“学年”概念的同
时,他还提出了“学季”“学日”“学时”的概念
夸美纽斯以前,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夸美纽斯总结前人 经验,明确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组,将成绩相近的 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引领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要求每个教


Page
25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 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 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 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 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 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 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 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 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 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学习中外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脉络,汲取不同教育思想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历史的悠久、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思想的深刻性。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价值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私塾制度、科举制度等,都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吸取外国教育经验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趋势。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美国的教育改革等。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提高教育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通过对教育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心得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了解到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私塾、科举、近代学堂、现代教育等阶段。

在国外,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罗马的修辞学、中世纪的教会教育、近代的公立教育等。

2. 教育思想与制度中外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丰富多样,如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教育思想,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等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西方的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3.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美国家庭教育2024

美国家庭教育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教育方式1.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自由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自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和意义2. 定制教育- 定制教育的概念和实践- 家庭定制教育和学校定制教育的比较 - 定制教育的挑战和前景3.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供给方式-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二、学校与家庭的关系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义与区别 -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与互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挑战与解决方案2.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长期影响3.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支持-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资源支持-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培训支持-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三、亲子交流1. 沟通技巧与方法- 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儿童心理发展对亲子交流的影响-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亲子交流方法2. 家庭互动活动- 家庭互动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家庭互动活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家庭互动活动的实践和案例分享3.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如何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角度看亲子关系的价值四、教育资源1. 图书馆和图书资源- 图书馆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 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2. 互联网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如何评估和选择互联网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资源对家庭教育的影响3. 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的种类和来源- 社区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方式 - 社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争议五、家庭教育改革1. 家庭教育体系的改革- 家庭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和需求- 家庭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目标和策略- 家庭教育体系改革的问题与挑战2. 家庭教育政策的改革- 家庭教育政策改革的原因和动机- 家庭教育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政策改革的成效和展望3. 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变革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总结:本文结合美国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深入探讨了教育方式、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亲子交流、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

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

(三)南北战争后国家教育制度的确立时期
3、中等学校朝着资本主义民主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①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公立中学被确认为:


(1)初等教育的延续,下层人士也可进入; ( 2 )公立中学主要职责在为学生作职业准备。这与欧洲 中学鄙视职业,而以为高校输送新生为主要职能的保守传 统不同。 (3)现代中学成为初、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
(二)独立战争后,民族教育的觉醒(续)
1、普通教育公立化、国有化 1823年,伊利诺州首次制订教育法,序言中 指出:公民的智力是社会的财富和国家的力
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43年,美国教育家,麻萨诸塞州教育厅长
贺拉斯.曼建议由州政府来建立公立学校。 这是美国公立学校的开始,贺拉斯.曼被称 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此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 醒时代。”从此,公立学校在美国广泛开设, 各州相继设立教育委员会,负责各州的一切 教育事宜。
(一)独立战争前,教育殖民化时期(续)
3、高等教育: 仿照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建立宗教性的殖民
地大学;这种学校为私立性质。1754年,成立
皇家学院;最早建立的学院有哈佛学院(1639 年)、耶鲁学院(1701年)、弗兰克林学院 (1701年)等,主要开设文科课程、神学理论, 培养有高深学问的传教士和官吏。 分析: ( 1 )各个州的教育为各教会教派所控制, 使教育具有浓厚的经院气息;同时也奠定了地 方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2)独立前,教育为宗主国教育的再现,还 没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没有明显的双轨制。
(四) 二十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教育发展时期
5、产生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
1918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提出七项原则:

第十章 美国近现代教育

第十章 美国近现代教育



(2)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 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 著名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其总的指导思 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 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 息社会的需要。

(3)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 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正式提出了面向 21世纪美国的教育战略和教育目标,并宣称,到 2000年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 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 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 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 育等。
18世纪初,许多城市兴起了私人学校,这些学校使 用英语传授现代外语和实科知识。在这种背景下, 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了第 一所文实中学。 该校不重拉丁语而重英语;不重古典课程而重实用 课程;不仅以富家子弟为对象,也招收中产阶级子 弟;既实施升大学的预备教育,又教给学生就业所 需的知识;不限于男生也招收女生;并且收费低廉。 文实中学的出现,是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 段的标志,在此后一个多世纪里,它一直是美国中 等教育的主要机构,直到19世纪美国内战后才被公 立中学所取代。
(F.P.Graves,1919)
图5: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厨房学校”
(F.P.Graves,1919)
图6:创办于1635年的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F.P.Graves,1919)

这是美国最早的中等学校,后来成为哈佛学院的预 备学校。此后,拉丁文法学校就成为美国殖民地时 期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近现代史是一个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为主线的时期,其中教育与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史中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过程,探讨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教育改革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1. 提高普教水平:近现代各国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空前,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公民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2. 培养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1.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知识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2. 扩大社会公平:教育和知识普及的推进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缩小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创新和进步。

四、近现代教育与知识普及的案例分析1. 中国教育改革:近代中国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为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 美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学生前来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 德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和高效。

五、教育与知识普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的经验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教育和知识普及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力量。

美国教育制度

美国教育制度

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制度的初创1775 年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美国通过了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

1787年制订宪法,正式建立联邦政府。

到1860年时,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的独立和经济的跃进是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对其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并给予有力地促进。

由此,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开始形成。

美国独立的最初10年,由于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和政局动荡,使教育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时期,一度文盲人数有所增加。

但到1785年-1787年土地法公布实施以后,情况就大大改观了。

土地法中规定:“以后凡新建的州并加入联邦的,政府将赠以一定数量的公地,各州可用公地所获得的土地税开办学校”这一规定对后来各州建立公立学校有重要意义。

1787年通过的通过的宪法十条补充条款规定:“凡宪法没有授予,联邦政府也没有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力,留给各州或人民。

”这项规定提供了各州自办教育的法律依据,也鼓励了各州办教育的积极性。

从此,教育分权、普及、自由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一)掀起公立学校运动1825年,伊利诺州首先制定教育法;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1843年,“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贺拉斯.曼,极力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了《义务上学法》;(二)设立师范学校1839年,贺拉斯.曼在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三)文实中学的发展(四)州立大学的兴起兴办公立高等教育;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末
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 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Ø 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及经济的持续 衰退 (2)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 挑战 (3)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与社会需求的 巨大反差
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 教育改革创新的特征
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 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教育的质量。到 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 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指 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 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 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 内容: • 1.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 2.设全国性的成绩考试和评定制度; • 3.中小学实行“开放入学”和“自由选择”政策 • 4.废除“双重制”,加强中央管理
意义:
• 1.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权限,强化了 中央政府控制; • 2.“国家课程”及评定制度确定了各 地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准; • 3.借助准市场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 改变旧的观念和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 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从中小学抓起, 为此,白皮书宣布: 1、教育与就业部将在1998—1999年度,增加投入1500万英 镑支持和加强中小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包括使教师和学生 获得企业的经历,增加感性认识。 2、向企业抽调或聘请协助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开展此方 面的雇员,政府免除其薪金税收。 3、教育与就业部将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使学校进一步加 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基本创业技能教育,教育证书与课程 部署也正在进一步积极研究,使其取得最好的成效。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主要以师徒制为主,例如中国的儒家教育、古代希腊的师范制度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2. 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教育理念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

基督教教育重视灵魂的救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改革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该时期兴起了新航海时代,探索精神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4.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兴起。

5. 美国公立教育:美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公立教育,即政府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美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如洋务运动时引进的近代大学制度,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教育领域推动的改革。

7. 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国际化。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事业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8. 新时代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子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如上。

古代教育制度以师徒制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基督教教育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崇人文主义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美国的公立教育为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源于戊戌变法,逐渐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第12章 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潮

第12章 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潮

第十二章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潮一、名词解释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更注重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

1889年,被称作“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初,比利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了30年代,开始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结束。

2.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

运动中涌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实验,如昆西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等。

进步教育运动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和维护,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强调儿童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昆西教学法的创立,标志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4.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

以自由和合作为基本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它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5.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该学校的课程是活动课程,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作为教育的目标,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著名的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维多里诺2. 《巴尔福法案》3. 五项竞技4. 产婆术5. 恩物6. 赠地学院7. 骑士教育8. 毛雷尔法案9. 兰学10. 文雅教育11. 公学12. 《民主主义与教育》13、苏格拉底14“从做中学”15导生制16《理想国》17庆应义塾18“七艺”二、填空题1. 中世纪教育中的“前三艺”是文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世界目前公认最早的学校是__________年___________(国)的宫廷学校。

3. 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他创办的教育机构叫____________。

4. 中世纪教育的两大系统是和。

5. 阿拉伯帝国的初等学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是。

7. 文明古国的主要学校类型有宫廷学校、____________、文士学校和__________。

8. 中世纪教育中的“后四艺”包括算术、几何、________ 、_____________。

9. 罗马教育家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

10. 拜占廷帝国教育除重视“七艺”外,学生还需学习罗马的_________和________。

11. 法国社会学家______________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2. 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著名教育著作是___________,其主人公是 _________。

13. 法国费里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免费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14.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主教学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15. 斯巴达单纯注重_____________教育,以___________为培养目标。

16. 雅典教育注重体育训练,其项目有跑步、跳跃、_________、_________和角力。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学校的推广

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 Andrew Bell)和公谊会 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城市学院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 门技术型的人才 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 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伦敦大学的变革
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 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1)早期教育。
(2)要求合理。 (3)反复练习。
(4)榜样示范。
(5)奖惩合宜。
7、论智育

一是实用型的知识
二是修养型的知识 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


(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2、论课程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的论证

美国的学校教育

美国的学校教育

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在美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就一直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透过教育来培养一代代的未来人才。

现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等。

但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学校教育是个有趣的话题。

教育体系美国的教育体系是由州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标准和课程要求,这些课程要求和标准通常是由每个州的教育委员会决定的。

这意味着,在美国,教育标准、教科书甚至是教材的选择都可能会因州而异。

但是,这也导致了全国性的教育标准的缺乏和孤立性的存在,一些州的教育水平可能会比其他州低,这种情况在低收入的地区更加常见。

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在美国,教育制度可以被分成两类: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

公立教育是由州政府控制的教育机构,其资金来自公共预算和税收。

私立教育则是由私人或宗教机构运营,其资金来源于学费和捐款。

私立教育机构通常比公立教育机构追求更高的标准,有时候也有更好的设施和师资力量。

公立教育的教师通常是由当地的教育委员会雇佣的。

他们的薪金和福利都在当地政府的预算范围内。

然而,私立学校通常没有这种政府支持,因此他们通常会有更高的学费以保持自己的运作。

许多私立学校也可能有自己的招生要求,如入学考试和面试。

教育和学生的多样性美国教育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和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并且种族和文化多样性是其核心价值之一。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近半数的美国公立学校学生都是少数族裔,其中有超过12%是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得教育系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系统因此不得不更加注重作为教师的多样性,以便与这种多样化的人群衔接。

评估和标准化测试美国的学生成绩通常是通过标准化测试来评估的。

这些测试由美国教育部或当地教育委员会制定,用来测量学生的学术表现。

标准化测试被广泛运用于美国教育系统中,也因此成为许多学生的重要部分。

外国学前教育史 近现代欧美主要国家的学前教育

外国学前教育史 近现代欧美主要国家的学前教育
养全面发展
的正常儿童。 ➢ 初等教育有三种学校类型:为2~5岁儿童设立的保育学校(这一年龄不属于义务教育
之内);为5~ 7岁儿童设立的幼儿学校;为5~ 11岁儿童设立的初等学校,其校内可 附设保育班,招收3~ 5岁的儿童。 ➢ 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
府颁布了《哈比教育法》,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做出了规定。根据此法令,法国的 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补偿、诊断治疗以及与小学衔接的作 用。
二、20世纪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学前教育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继续把发展学前教育看成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 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国防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国政府采取
二、20世纪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学前教育
➢ 在第四共和国时期,《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 的思想,被称为一个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强调教育必
须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要顺应儿童的摄年图龄网、能力和心理特点。该方案对战后法
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 进人20世纪70年代,法国政府更加重视公立学前教育的发展。1975 年,法国政
问题: 近现代欧美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否正如康德尔所描述的这样?近现代学前教育 的起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让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去探寻不同国家学前教育 发展的异同之处和独特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一章 近现代欧美主要国家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一、18——19世纪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创始人是麦克米伦姐妹。1908 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所 摄图网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着丛书之中;一、论教育适应自然一直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自觉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一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二论教科书他的名着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论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着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婴儿期的教育二2~12岁的教育三12~15岁的教育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五、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一、论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着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二、论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坚实性原则;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三、论教师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六、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赞科夫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美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以前的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而且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各种学校隶属于各种教派,教育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北部的几个殖民地是清教徒的集聚地,他们稻植了英国的妇女学校,开设了读写学校。

中部与南方则办起了慈善学校,巡回学校的出现成为学区制发展的萌芽。

教学内容主要有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及宗教问答等常识,被称为4R学科(Reading,Writing,Arithmetic and Religion)。

中高等教育主要是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拉丁文法学校是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主要学习拉丁语言、希腊文及其他古典学科,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体罚盛行。

到18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偏重实科的新式中等学校。

另外还仿照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开设了许多高等学府,其中著名的有哈佛学院、布朗学院等。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独立战争后,美国教育处于觉醒与振兴时期,地方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充分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公立教育运动促使普通教育走向公立化、国有化。

国家进行教育立法,提出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

建立了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实行强迫入学的制度。

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义务教育法》。

实行免费教育。

初等教育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英国的导生制和主日学校。

中等教育方面,文实中学(Academy)和公学逐渐代替了贵族化的拉丁文法学校。

文实中学最初由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设文科和实科两种课程,后广为流传,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

高等教育方面则呈现州立化趋势,各州兴办大学,坚持自由发展原则。

1862年,林肯颁布《莫雷尔法案》即“赠地方案”,农工学院开始兴起。

实用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学等学科成为大学的主要课程。

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地方分权型的教育领导体制致使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教育,其弊端也日见其显,1866年,众议院议员加菲尔德(James A.Garfield)曾提出设立中央教育部的议案,两年后美国增设教育总署,1870年又改称教育局,但它没有决策权,无权领导各州教育委员会,只负责材料、情报与经费的管理。

这一时期美国的各级教育都有长足进展,自1855年德国教育家舒尔兹夫人在美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开始,美国的学前教育便从此发展起来。

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只是各州义务教育的年限不等,学习内容也产生很大的区别。

中等教育阶段上,文实中学日益衰落,而较切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公立中学日渐兴盛。

高等教育阶段上加强了学校的学术性,此外,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中等专业的技术教育也有了较快地发展。

(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1、初等教育的普及化颁布义务教育法令,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联邦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提供教育拨款资助那些亟待进一步普及教育的州和地区。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美国初等教育思想焕然一新。

詹姆土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儿童观风靡一时,连小学课程都着眼于当前的使用价值,除原有的阅读、拼写、文法、算术、地理、历史、音乐、图画外,甚至园艺、农业、手工等也成为教育新科目。

教学方法上,人们更多地欣赏直观教学的新方法,越来越多的公立初等学校的教师受到直观教学的训练。

这一时期,谢尔顿领导的奥斯维哥运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教育家谢尔顿在纽约州的奥斯维哥师范学校中大力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法,尤重实物教学和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时轰动全美形成了“奥斯维哥运动”),帕克领导的昆西运动(1875年就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的美国教育家帕克深受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等人的影响,在实践中注重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注意新旧知识联系的教学原则。

他的“昆西教学法”影响很大,形成了著名的“昆西运动”),以及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等教育改革运动对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中等教育走向大众化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中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原有的学制渐露弊端,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改革学制,缩短年限,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13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颁布《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最终于1918年实现了“八四”学制向“六三三”学制的转轨,即小学修业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该学制奠定了美国中等教育的基础,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学制也曾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美国的公立中学得以迅猛发展,主要类型有综合中学、初级中学、职业中学、手工训练中学以及工业、商业、农业中学等。

中学的课程出现科目增多,学科重组,重视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倾向。

另外,在教材的组织上由原来重知识体系的逻辑组织,逐渐转变为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着眼于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需要。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在教育上推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致使教育领域严重偏向实际,轻视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使美国人意识到自己教育的落伍和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科技方面的落后。

这种状况引起全美各阶层人士的关注,美国人开始大力进行教育改革,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1965年颁布了《初等与中等教育法》,60年代还开始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这些教改措施被称为美国战后的“教育十年”(1957—1965);70年代美国进入教育新发展阶段,80年代教育再度面临危机,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可以说,美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与改革是西方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

(1)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在教育领导体制上,美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各州均有教育的领导权,执行机构是各州的教育委员会,州下设学区,负责各自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

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教育,只是通过最高法院的教育判决及教育拨款来加强对各州教育事业的控制。

全国性的教育组织有1857年成立的“全国教育协会”和1935年成立的“教育政策委员会”(简称EPC),它们虽不是官方组织,但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另外,垄断财团组建的各种教育基金会也对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2)教育立法与教育改革八年研究计划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之中,这场危机也波及教育领域,人们开始对中等学校课程及中学与大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

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展开一项为期八年(1933—1941)的实验计划,其主要内容有:(1)决定教育目的,确定中学教育的目的除升学外还有为实现个人发展、为走向社会作准备,有效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建立行政机构。

为帮助各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建立了专门咨询机构负责课程设计、教育评估以及实验研究人员的培训等。

(3)设计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4)检查、评估工作。

八年研究是由进步教育协会组织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专门为升学而设计的中学传统课程已不是惟一可靠和成功的选择。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人,改革教育的制度和内容,大兴科研之风,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要求”。

《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通过联邦政府增拨教育经费,加强科技方面的教育。

它规定从1959—1962年的4年内拨款8亿多美元以实施以下一些教育措施:加强各级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新三艺”)的教学;增加学生贷款;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加强“VZ才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等。

1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修正案》,规定了该法案的延长期限和内容的扩展。

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1959年,美国教育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专家会议讨论美国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及改革问题,最后由大会主席布鲁纳作了《教育过程》的报告(63年正式出版)。

专家们认为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成为美国教育质量提高的滞障,因此,60年代开始便由许多专家参与编写中小学课程与教材,并邀请了许多教师参加“暑期教学大纲研讨会”,使他们理解新大纲,运用好教材。

课程改革主要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为基本精神,重视课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内在的知识体系能反映各门学科的现代发展水平,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为课程与教材的中心与主线,并注重儿童的知识发展结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然而这种理论极易导致教材的难度偏大,而且,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又是由专家来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深奥难懂,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这场课程改革运动总体上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恢复基础”教育运动。

60年代的课程改革实际上造成美国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于是一场旨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否定当时教育革新的教育运动——“回带基础去”的教育运动于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

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包括初等学校重视读写算;中等教育强调国语、自然科学、数学及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取消选修科目,停止讲授华而不实的学科;取缔一切教育“革新”;取消学校的“社会性服务”;恢复爱国精神的教育等。

1983年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报告。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

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

(3)各级教育的发展美国许多教育家把学前教育称“前初等教育”,把它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在美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教育对象是三至五岁的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幼儿园和保育班。

美国的初等教育是包括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六岁开始的六年制小学教育。

各州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有所不同,大致有九年、十年至十二年不等;教学内容由地方制定,主要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社会意识、良好习惯的培养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还广泛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实行能力分组制及开放教室制。

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四年制中学(八四制)、六年制中学(六三三制)、中间学校(四四四制或五三四制中的小学五年级至初中八年级合成的一种学校),另外还有一些私立中学。

中等教育的教育内容历来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其课程主要有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人文学科、计算机等。

美国的中学广泛采用学分制,规定中学毕业学分数为十六个学分,其中必修课占一半以上。

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十分注意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