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相关图片材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学生用卷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人称颂它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古人评论它说:“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料三它的《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2)“它”开凿于何时?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请你说出“它”的中心A地名是______,南起B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北至C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4)结合三则材料,如何评价“它”的开通?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扰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年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唐太宗时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盛世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2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2分)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3)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4)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治世局面?(2分)(5)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速,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攀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数耳,若兵戈屡动,土水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煸万绪,颓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历史典型材料题是初中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解答问题。
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
下面将就一些常见的历史典型材料题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世界历史典型材料题1. 以下材料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起初,人民群众要求各种改革和宪法建立,反对封建贵族特权。
但随着革命的发展,革命派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同时实行了恐怖统治,成立了国民公会。
材料2:大革命期间,尤其是1793年恐怖统治期间,数千人被执行死刑,包括被认为是反革命份子的贵族和支持君主制的人。
恐怖统治结束后,革命开始逐渐走向尾声。
问题: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近代化改革,其中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和实行普通选举。
材料2: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加强国家工业和军事实力。
通过改革增强了国家的独立和竞争力。
问题: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在改革中,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国家实力?二、中国历史典型材料题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各个封建国家,建立了秦朝,并实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
材料2:秦末农民起义和刘邦领导的汉族势力的抵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问题:秦皇统一后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并赔偿英国巨额赔款。
材料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化。
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对历史典型材料题的解析可以看出,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唐太宗(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2)、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乾隆帝说的(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的保守思想(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3、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①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在何时哪两个国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②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③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雅克萨之战康熙帝④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平定三藩叛乱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C平定准葛尔部,亲征葛尔丹4、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
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33(1)材料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闭关锁国”政策。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求解案例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求解案例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例】阅读下列史料:“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提示部分回答:(1)上文出自何书?作者是谁?是受谁的委托而编写的?}设问部分(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3)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1)“阅读理解材料”;(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上述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阅读理解材料: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进行材料整理: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
现介绍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
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革新救国的新篇章。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图说历史)(1)中英《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理解学习)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1895年)《纽约时报》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出上述评论的?(3)材料二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研究学习)(4)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为改变中国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答案:(1)1842年。
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3)《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解析:(1)1842年。
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3)《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和动员群众起来抗争等。
【详解】(1)根据图片《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1842年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也使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明,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盲目自大;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慑下,清朝统治者一味的妥协退让,这助长了侵略者的侵略气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解题的基础 读材料,大体把握材料内容和需答问题 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 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 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二、注意提示性句子 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 明性文字。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 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 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 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 果。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 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 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 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 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三、不明白就再读 材料中没有提示性句子或词语,看问题中能不能 界定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果材料首尾无提 示性句子 ,问题中也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时就要 重点读材料了,注意抓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 管材料多新,不论材料文字多少,不管无效信息和 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 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材料的含义 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 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只要确定了材料与 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 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 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 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 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 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 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 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 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2) 设“使馆界”
3) 清政府保证严禁 人民反帝 4) 拆炮台
便于列强侵华
兵驻北京
3、危害: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四口——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通商口岸。
到中国内地
资本输出,加深掠夺,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 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人民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使清王朝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清朝官吏成为列强侵华的帮凶
南京条约
内 容 割地 赔款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影
响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中国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更严重破坏主权,刺 澎湖列岛给日本 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清财政不堪重负, 更加重人民负担,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 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 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 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 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 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 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 就容易解决了
四、找--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 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 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 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 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 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 所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