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合集下载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10): 1798−1805/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基金(JY03-B-19-2)和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02210009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新建, E-mail: xinjian@; Tel: 0371-********Received(收稿日期): 2009-03-2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9-06-25.DOI: 10.3724/SP.J.1006.2009.01798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陈军营 马平安 赵一丹 朱雪萍 崔 琰 张艳敏 陈新建*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摘 要: 利用Affymetrix 小麦基因芯片研究了小麦成熟胚在MS+2,4-D (2 mg L −1)培养基上脱分化过程种基因表达变化, 用NCBI 、DATF 和DRTF 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对基因表达信息进行处理, 并针对生长素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有80个生长素相关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2、6、12、24和72 h 等不同时间点, 至少发生了一次有意义的表达变化, 其中41个在整个过程中上调, 29个下调; 10个在不同时点分别表现上调或下调。

这些基因涉及到生长素的运输、响应、诱导、合成和降解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对BG906698、BQ281752、CD454626、CD864552、CD938626、BJ233383和AY543630基因的半定量RT-PCR 验证结果表明, 它们的表达变化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一致。

质膜H +-ATPase 基因(AY543630)在2 h 时间点即有较高强度表达, 然后下降, 24 h 降至最低水平, 表明该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启动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广州大学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广州大学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中心简介: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融合了引进的大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表观遗传学团队,并整合了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师资力量,目前共有22人,其中教授4人(国家杰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9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个课题级、2个任务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研究经费达6431万元。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PNAS、EMBO Journal、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Plants、PLoS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等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很高影响力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生物学科技前沿,针对南方等主产区作物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遗传学、植物表观遗传学与分子进化和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等4个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发展潜力巨大的研究方向,为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广适性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分子模块资源和关键技术支持。

专家及团队成员简介:刘宝辉,男,农学博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任“十三五”《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技攻关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第十四届会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植物基因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J Genet Genomics》、《植物学报》、《大豆科学》、《大豆科技》、《土壤与作物》编委。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第29卷 第1期2010年 2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NCEVol 129 No 11Feb . 2010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收稿日期:2009209228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92Z34);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X080042005;2009ZX080182001B )。

第一作者简介:余永亮(19792),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豆品质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

通讯作者:梁慧珍,研究员,博士。

E 2mail:lhzh66666@ 。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 云,位艳丽,王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

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再生体系;遗传转化;外源基因;产业化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41(2010)0120143208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 erc i a li za ti on on Tran sgen i c Soybean i n Ch i n aY U Yong 2liang,L I A NG Hui 2zhen,WANG Shu 2feng,L I A N Yun,W E I Yan 2li,WANG Ting 2feng(I nstitute of I ndustrial Cr op s,Henan Acade 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Zhengzhou Subcenter of Nati 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 m p r ov ment,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 mati on research is a “hot s pot ”in the area of p 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 oybean has become the i m portant power of s oybean ′s industry devel opment in the world’s maj or p r oducers of s oybean .By using its own technol ogy,pers onnel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related la ws and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genetically modified bi o 2safety man 2age ment and 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China should consu mmate and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and the in 2dustrial p r oducti on syste m of transgenic s oybean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genic s oybean is of i m portance for enhancing mar 2ket competitive of s oybean industry in China,strengthening nati onal f ood security and increasing far mer ′s income by decrea 2sing p r oducti on cost,i m p r oving econom ic returns and p r 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dvance ment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 on on transgenic s oybean technol ogy was su mmarized,and its future devel opment and p r os pects was dis 2cussed .Key words:Transgenic s oybean;Regenerati on syste m;Genetic transfor mati on;Exogenous gene;Commercializati on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是蛋白质、油脂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又是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工业的优质原料。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一、中国是转基因研发投入资金最多的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经过长期渗透,从留学人员到企业高管,从新闻记者到科普作者,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顺利地建成控制科研、经济和政治决策部门的链条,转基因集团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就水到渠成了。

2021年,张启发等16位“专家”联名写信误导政府《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最突出的谎言是“转基因作物对我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21年7月9日,国务院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投入专项资金高达240亿元。

这在当时可与“国产大飞机”项目投入资金相比。

国家一次性投入农业转基因研究经费比常规育种研究经费要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有的单位获得相当于十几年总和的科研经费。

这在今世各国政府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国外多为企业投入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农业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一是希望获得经费,二是盼望快出成果。

在巨额转基因研究经费的诱惑下可谓“天上掉馅饼”。

,有谁愿意在巨大利益面前自砸、也砸别人的饭碗呢?最型的例子就是袁隆平先生,2021年5月他在回答记者问说:“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

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

”言之铮铮,令人敬佩。

但当巨额经费公布之后,袁先生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2021年3月他在政协会上高调宣称:“如果转基因水稻要人体做实验,我第一个报名。

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转基因抗病抗虫食品。

”金钱挪移座位,利益指挥言论。

君不见,现今农业科研院所转基因专项主持人多数为科技官员掌控着上亿元的转基因经费,科研人员的课题能挂上个什么分子呀、基因呀等新鲜名词,白花花的银子即刻盆满罐流。

2021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发放了“准生证”,正式开启了中国主粮商业化的门槛。

跨国公司高度评价中国农业部批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安全证书“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

转基因甜菜研究进展_路运才

转基因甜菜研究进展_路运才

获得了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22]。Snyder 等( 1999) 用基因枪轰击法对下胚轴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化, 转
化率最高达 8%, 而用农杆菌介导甜菜子叶进行转化, 转化率仅为 0.7%[23]。Ivic- Haymes & Smigocki( 2005) 利
用基因枪法对甜菜叶片进行遗传转化, 获得了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植株, 其转化率为 0.9% ̄3.7%[24]。在国内, 刘
3 甜菜转基因应用研究
3.1 抗病转基因研究 近年来, 甜菜丛根病、根腐病和褐斑病等病害呈蔓延趋势, 对甜菜产量和含糖造成了严重影响。实践表
明, 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防治途径。由于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 且经常与一些不良性状基因相连锁, 给常规 杂交育种带来挑战。因此, 通过外源靶基因导入, 针对目标性状改良, 具有较强的定向性, 也提高了育种效率。 Ehlers 等(199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双元载体进行甜菜组织的遗传转 化, 并证实在甜菜毛状根中稳定整合和表达[28]。姚华建等(1997)将构建的 BNYVV 外壳蛋白基因整合到甜菜基 因组中, 并得到了表达。所得再生植株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表现一致, 转基因甜菜对于 BNYVV 的抗病性有待
2008 年
中国糖料
第1期
Sugar Cr ops of China
57
综述
文章编号: 1007- 2624( 2007) 04- 0057- 04
院,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系统论述了转基因甜菜植株的培育、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等研究进展 , 并对甜菜转基因上存在的问题
的单菌落, 再由此发展成一个新的培养物。取固体培养基上 ( LB、LBA 或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

收稿日期:2006-08-14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004D04)作者简介:连丽君(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基因工程*通讯作者:张可炜 E-mail: Zhangkw@sdu.edu.cn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连丽君,王雷,张可炜*(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有关转基因食品争论的起因和焦点问题,介绍了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及政策。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6)11-0012-05Debate and Fact on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LIAN Li-jun, WANG Lei, ZHANG Ke-we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n biotechnology, kind and quant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have beenincreasing.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the debate on GMF’s safe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origin and focuson the debate and introduces the attitude and policy of several countries towards GMF.Key words: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food),也称遗传修饰(genetically modifie, GM)食品。

研究生论文题录-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论文题录-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论文题录盐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Studies on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Plant Anti-freeze and Salt Tolerance Genes.[硕士学位论文,中]/马新宇(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卢存福//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库的构建及Na+/H+ exchanger cDNA 3′末端的克隆=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and Cloning of 3′End of Na+/H+ Exchanger cDNA[硕士学位论文,中]/余光军(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200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CL1基因调控转基因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研究= Manipulation of Lignin Biosynthesis of Transgenic Plants by 4CL1 Gene [硕士学位论文,中]杨雪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导师蒋湘宁 //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不同损伤形式对杨树诱导抗性及体内防御信号物质的影响=Effect of different damage on induced resistance and defense sihnalings in Populus [硕士学位论文,中]/ 杨迪(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应柏//2003。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转 CpTI 基因毛白杨的分子检测与虫试=Molecular detection and insect test of transgenic Populus tomentosa with CpTI gene[硕士学位论文,中]/张谦(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张志毅,林善枝//2003。

(国家科技部《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计划的资助)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etraploid Fodder Clone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gional Trial [硕士学位论文,中]/王秀芳(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李悦//2003。

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课阅读材料-1)

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课阅读材料-1)

讨论课阅读材料-1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目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

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

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改造物种的遗传物质,使新物种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在农业生产领域从1996年至2004年,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48倍;在动物饲养领域提高了蛋、奶、肉、毛皮等的产量与质量;在医药领域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特殊基因的动物不仅可能直接生产多种药品,而且利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人类器官移植已经列入科学家的探讨范围。

转基因技术虽然对农业生产、医药研究等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有关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论成为全世界最热烈最集中的话题之一,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经贸团体等纷纷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然而争论的各方是否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作出论断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不是中性的,它从来就是一种社会产品,追向技术的利弊,不能仅仅采取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抓住技术“合理性”这个核心概念,叩响技术合理性是否真的“合理”,即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什么意义上是不合理的,然后进行“价值”选择[1]。

1 转基因技术及其对社会领域的渗透从历史上看,在近代科学和技术诞生的初期,科学和技术与人文文化有着几乎浑然一体的共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化,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各具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性,也越来越与人文文化相疏远,以至其隔阂日益加剧,鸿沟出现。

常见科学基金项目的英文译名学术(必备)

常见科学基金项目的英文译名学术(必备)

常见科学基金项目的英文译名学术(必备)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译名学术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hines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2. 国家“863 计划”, 又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Chinese National Programs for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 国家“973 项目”,又名: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有两种资助方式)(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计划) 项目Key Project of Chinese National Program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973 program)(2)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计划) 项目Major Project of Chinese National Program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 国家科技公关项目Chinese National Program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5.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The 10th Five Years Key Program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China6.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7. 国家杰出人才科学基金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ng Scholarship8.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项目Key Laboratory Project on Agromicrobiology of ChineseAgriculture Ministry9. 科技部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National R. & D. Project of Transgenic Crops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10. 中澳科技合作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ject of China and Australi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项目编号:)[Supported by NSFC(项目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项目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Project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NSFC(项目编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编号:)资助(973计划项目)Supported by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项目编号:)Supported by China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Contract(项目编号:)Supported by State Key Development Program of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项目编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特别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Special Foundation of China (NKBRSFC) (Grant No.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Foundation for State Major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二期工程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Important Project on Science-Phase Ⅱof NSRL国家攀登计划—B课题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Climb—B Plan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s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the Funds for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China国家高技术项目联合(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Joint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 ).国家科技部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科委)Support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Program for Key Basic Research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Grant No. ).国家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Regional ) Joint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Supported by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Commission (教委)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国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Returned Scholar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Human Resource Ministry an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for Returned Chinese Scholars, China (Grant No.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for The Excellent Youth Scholar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训练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Trans-Century Training Program Foundation for Talent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The Important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教育部重大项目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The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me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Special Prophase Project on Basic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Department of Scient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院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Major Sub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项目编号:)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特别资助Supported by Special Foundation of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重点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经费资助Supported by 100 Talents Programm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upported by One Hundred Pers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upported by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Innovative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West Light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项目编号:)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Supported by Doctoral Program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The Research Award Fund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hina(Grant No.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China (Grant No. ).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家交流项目(项目编号:)Supported by Japan STA Scientist Exchange Program (项目编号:)海峡两岸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共同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of Two sides of Strait(项目编号:)核工业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ese Nuclear Industry***************************************************************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重点课题资助Supported by BEPC National Laboratory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Center of Theoretical Nuclear Physics,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 of Lanzhou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黑龙江博士后基金Heilongjiang Postdoctoral Grant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Educational Commission of Hubei Province of China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9911)资助Supported by Excellent Youth Foundation of He’nan Scientific Committee(项目编号:)河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Support ed by Foundation of He’nan Educational Committee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Shanxi Province Science Foundation for Youths (项目编号:)山西省归国人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Shanxi Province Foundation for Returness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Beijing Municip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Beijing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Shanghai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s(项目编号:)上海市重大科技公关项目Ministry of Major Science & Technology of Shanghai华北电力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Youth Foundation of North-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华中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东南大学基金(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Foundation of Southeast of University(项目编号:)西南交通大学基础学科研究基金(项目编号:)资助Supported by Foundation Scienc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项目编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福建省科学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Fujian Province, China(Grant No.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Grant No.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ansu Province, China(Grant No. ).。

转基因利弊专家谈

转基因利弊专家谈

转基因利弊专家谈:我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越来原文地址:【推荐】转基因利弊专家谈:我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越来作者:粮道吉转基因利弊专家谈:我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科学时报王卉张巧玲报道]日前,50多名科技工作者聚首北京,参加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专家表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属于新事物,对此出现争议和质疑是正常的。

有关转基因技术的讨论,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进行。

在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这项工作的同时,也希望科学家和媒体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公众传播现代生物技术、食品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彭于发,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吴孔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授粉昆虫蜜蜂是否有影响《科学时报》:蜜蜂是上千种水果、蔬菜、鲜花和谷物的主要授粉工。

我注意到有文章引用来自国外关于蜜蜂的资料显示,有些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地里,蜜蜂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那么,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有没有类似结论?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之后,会不会对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有影响?彭于发:迄今为止,国内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棉花,尚没有看到文章或者文献报道说国内外的转基因抗虫棉对自然环境中的蜜蜂或者传粉昆虫有不利影响。

我本人在2000年以前就做了一些初步的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试验,此后则专业从事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

基于转基因作物推广以后可能会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产生潜在风险,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转基因的相关研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都先后加强了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在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1999年启动实施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以及2008年年底启动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中,都精心安排了生物安全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室内评价到田间评价和监测,都进行了系统的战略布局。

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研发与应用

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研发与应用

从有农耕史以来,人类不断与草害做斗争。

除草剂改变了靠人工、畜力和机械除草的状况,以其快速、高效及低成本的优势在现代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

然而,由于新作用靶标化合物发现趋难,除草剂创制进入瓶颈时期。

通过育种手段提高作物对除草剂的耐受能力,利用过去不能用在“目标”作物的除草剂选择性防治耐除草剂作物田杂草已成为除草技术的新尝试。

基因重组技术为培育耐除草剂作物提供了有效途径[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把某些生物或人工合成的耐除草剂基因导入受体植物基因组中,使受体表达耐除草剂性状,以此突破生物有性杂交限制。

由于转入耐除草剂基因,“目标”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提高,故可作为选择性除草剂使用且不伤害作物[3-4]。

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美和南美地区广泛种植耐除草剂作物从而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5]。

2008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耐除草剂作物育种,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除草剂基因和多个转化体。

随着产业化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完善,不久的将来,耐除草剂作物将被纳入我国杂草治理体系。

基于此,本文在概述草害防控对耐除草剂作物需求的基础上,总结耐除草剂作物研发与试验种植成果,论述耐除草剂作物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目标除草剂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01、我国草害防控对除草剂的需求1.1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现状与问题杂草是引起作物减产的重要农业有害生物之一。

据国外文献报道,不除草对作物的产量损失可高达100%[6]。

我国田园杂草1 400多种,其中造成危害的130余种,恶性杂草37种,区域性恶性杂草96种[7-8]。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我国农田杂草常年发生面积达14亿亩次以上,形成草害的面积为7.65亿亩次,平均减产9.7%,而实际生产中,因草害防控不利引起的作物减产远高于上述数字[6-9]。

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6年度课题支持范围围绕转基因重大专项“十三五”目标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按照转基因生物研发及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课题实施的基础上,2016年拟继续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启动实施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转基因生物检测监测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等13个研究类项目54个重大课题。

与专项目标关系不密切,没有充分紧扣专项的特点和要求,距离产业化的目标比较远,出于科学家的兴趣或自由探索的前沿性、基础性的研究内容不予支持。

项目一: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开展新型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系的研制。

(1)课题1-1.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针对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的螟虫和稻飞虱等最主要害虫,在“十二五”的基础之上,培育适合于不同生态区的优良转基因水稻抗虫衍生品系和组合,建立相关的生产应用操作规程,加强多年多点新品种比较试验,为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培育新型安全的抗虫转基因水稻新材料,以消除大众对外源基因和蛋白的顾虑;创制新型抗虫(重点是抗稻飞虱)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和新材料,进行相应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研制多价和抗性叠加的转基因水稻新材料。

继续保持我国在抗虫转基因水稻在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2)课题1-2.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针对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大病害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等,创制一批抗病转基因水稻新材料;培育一批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新品种);建立其生产应用的操作规程;为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中的病害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3)课题1-3.抗逆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针对我国水资源贫乏以及化肥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重点筛选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的基因;创制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转基因水稻新材料,培育新品系;进行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产业技术规范研究,做好产业化前期准备;开展抗逆转基因水稻新品系的生产性试验,培育一大批新型抗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新材料。

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

粮食安全关系着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判断国家经济安全与否的最低标准。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多重压力,在依靠传统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总量与质量的挑战下,发展转基因技术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政府的重大议案,并引起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在降低生产损失、增加生产能力、减少农资投入、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质量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己显现巨大潜力。

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4年以来。

由于中央加大了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人均占有量稳定在380 kg以上。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规定的400 kg安全水平基本持平。

尽管近期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良好。

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

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存在下列制约因素和安全隐患。

11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从我国情况来看,人口增长、经济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导致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粮食消费结构变化使得间接需求增加是未来很长时期的必然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达1328亿,未来30年,预计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长态势,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

据历史统计资料。

1978- 2006年间,全国人均直接粮食消费增长了985%,同期人均肉、禽、蛋类消费却增长了155 8。

按FAO年人均占有粮食400kg的阈值计算,我国平均每年需净增产粮食3500万l到2030年粮食消费量将突破6亿 12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和水资源,在均量层面上,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远远低于世界整体水平。

十五“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取得丰硕成果

十五“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取得丰硕成果
维普资讯

o A r u u a S i lea d T c f g i h rl ce c n e c ,
业 化 奠 定 了扎 实 基 础
大型灌 区老化 、失修 、功能减退 等
专项 取 得 的大量 高 科技 成 果 . 现 象 普 遍 .水 利 工 程 产 权 制 度 和 通 过产 业化 示 范和 带动 作 用 . 取得 供 用 水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相 对 滞 后 . 了显著 的经 济 、社会 和 生 态效 益 。 合 理 水 价 机 制 没有 形 成 .用 水 浪 以转基 因抗 虫 棉 花为例 . 共培 育 出 费 严 重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 具有 国 际 竞争 力并 通 过 商 品 化 生 必 须 整 体 推 进 灌 区 “ 改 一 提 两 产审 批 的转 基 因棉 花新 品种 5 个 . 高 ” 5 。 累计 推 广 1 多 亩 。带来 直 接经 济 亿
由 19 年 的 5 发 展 到 2 o 年 的 上 有 所 增 加 在 加 大 骨 干 工 程 改 98 % 05 我 国植 物 转 基 因核 心技 术 取 7 % 以 上 0 造 力 度 的 同 时 .重 视 田间 工 程 的 破 。 目前 已初步 建 立 了棉 花 、 来源 : 新华 网 配套 和改 造 ,争 取节 水 灌溉 示 范 、 ; 、油菜 、玉米 、大 豆 、花生等 小型农 田水 利 “ 民办公 助 ” 、农 业 农 作 物 和 林 草 、花卉 、果 树 综 合 开 发 等 项 目资 金 投 向骨 干 工 今 年 我 国 计 划 投 资 效 、安 全 转 基 因 技 术 体 系 , 程 改 造 已 基 本 完 成 的 田 间 工 程
安 全 和 提 高 农 产 品 国 际竞 争 食 安 全 的 总 体 部 署 .必 须 充 分 发 为保 障 我 国粮 食 安 全 、 生态 安 全 和

863计划重大专项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第二批课题申请指南

863计划重大专项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第二批课题申请指南

863计划重大专项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第二批课题申请指南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二,,三年六月前言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交融,正在从深度与广度上推进作物育种科学的发展。

目前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方法和手段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国际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十分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科技部决定实施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核心的“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专项第二批课题,重点攻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的技术瓶颈,通过构筑适合我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体系,实现农作物育种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新突破,促进农作物育种由表现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的转变,提高育种效率,创造具有突破性的和重大应用前景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组合),逐步培育形成不同区域特色的国家分子育种技术中心,整体提高我国分子育种技术水平。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集成全国优势力量,促进我国农作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的建立,依据科技部颁布实施的有关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所有课题均为B类,请在申请书上标明。

第一章申请须知一、申请内容本专项设置的原则是: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

该专项为B类课题。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研究工作:1.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围绕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薯类、蔬菜,研究新型分子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技术;运用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创制新种质/新材料。

2.作物分子虚拟设计育种研究构建我国主要农作物DNA和蛋白质数据库以及同源序列数据库和功能基因分类管理数据库等,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发掘、鉴定、标记、定位、利用研究;构建我国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及其基因资源数据库,为主要农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材料、基因和标记的综合性技术平台;构建计算机分子模拟育种创新技术体系。

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在。

部分地区因地表径流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其营养源的70%左右是禽畜粪便和腐烂的农作物秸秆。

只有少部分尚未被吸收的氮、磷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

水体污染不是化肥科学施用的必然结果。

6.化肥科学减施问题。

化肥“零增长”不是化肥“零使用”,目前全国实施的化肥“零增长”行动,是在目前化肥使用水平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使用总量不再继续增加,并不是所有区域、作物都不能增加。

更没有不施化肥的意思。

当前化肥减施的主要对象是设施菜地和传统果园,绝不能搞所有作物、所有地区化肥减施一刀切。

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近20年来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带动力,为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展示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绿色革命”的核心是“种子革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目前最具潜力和最成功的领域仍然是种子产业,由此可以相信,在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将带来一场新的种业技术革命。

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1.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末以来,生物技术出现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成为了“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全球生物技术发展呈现了4大趋势:(1)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强。

(2)技术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生物技术产品商品化速度越来越快(3)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生物技术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4)生物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农业领域,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多种作物多种外源基因的转化成功等技术突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出现了3个明显的趋势:即研究方式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趋势、因资源争夺白热化趋势。

2.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状况。

继1983年世界首批转基因植物问世和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面积商业化生产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1996―2002年的6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总面积累计达到2.35亿公顷,连续7年增幅超过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课题申请指南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转基因植物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科技部决定启动“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等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申请须知一、申请要求(一)申请范围与组织申报原则1、“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由2000年初步进行论证的上海、广州、北京和武汉4家单位分别申请,其所在省、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该项目申报组织单位。

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应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部级政府部门推荐。

2、“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项目由主产棉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科技厅(科委)为申报组织单位,并根据指南要求,组织区域内专业研究单位进行申报。

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推荐。

3、“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由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申报组织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组织本地区(部门)有关单位进行申报。

(二)具体要求1、申报工作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欲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2、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申请单位应按国拨经费的1:1提供配套资金。

申请单位可以通过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必须出据证明)自筹部分经费。

国拨经费的使用按《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3、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逾期到达的申请文件恕不接受。

(三)项目实施期限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

(四)申请人资格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在上述申请范围之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均可根据《申请指南》的要求申请。

二、申请文件的编制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语言要求精练,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的格式要求所提供的申请文件一律用A4纸装订。

3、申请文件构成——申请函——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申请书——附件三、申请文件的递交1、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并注明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联系人。

2、申请文件一式10份,正本1份,副本9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

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3、递交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

4、“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申请文件寄送地点为: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七号(北京8118信箱)邮编:100081联系人:林琳电话:(010)62111953传真:(010)621141065、“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和“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申请文件寄送地点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143信箱2分箱邮编:100045联系人:崔玉亭电话:(010)68511865传真:(010)685297366、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以特快专递方式邮寄的申请文件。

邮寄时以邮戳日期为准,在申请截止日期后收到的申请文件,则视为无效申请文件。

第二章申请内容、目标与申请条件一、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1、主要内容建立开放的植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开展规模化、系统化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为我国转基因植物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任务与目标1、获得20-30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基因,其中功能明确、对农作物改良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3-5个,申报新基因专利20-25个。

2、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高通量基因信息分析和大规模基因功能分析的技术平台,形成以“中心”为核心的植物基因研究与开发协作网络,并成为国内研究思想、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3、建立开放和流动的人才机制,保持研究活力,并成为该领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实现技术辐射。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展示我国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3、申请单位条件1、人才优势:具有学术造诣深厚、组织管理能力出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年龄结构合理,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梯队。

2、技术优势: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地位和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国家相关计划中承担课题优势明显。

3、设施优势: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设施和配套条件,并具有充裕的发展空间。

4、机制优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所有形式及成果奖励机制。

5、配套优势: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企业、依托单位等提供的资金投入、场地、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等。

二、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1、主要内容吸收先进的工业生产组织思想和科学管理理论,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设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构建棉花基因规模化转化及生物技术育种国家级技术平台和国际一流的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体系,实现优质、抗病、抗虫等基因的规模化转化,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实现我国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主要任务与目标利用二年时间,基地将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棉花基因大规模转化及生物技术育种的国家级技术平台,成为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及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国家基地。

基地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面向全国,实现以下五大功能:(1)技术创新利用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优势,进行转基因的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新材料创新。

(2)产业开发通过转基因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带动转基因棉花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3)技术和品种辐射把基地的技术创新成果与培育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通过示范网络进行示范推广。

(4)交流培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棉花研究队伍,提高科技队伍的技术水平,全面挖掘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研发潜力。

(5)社会化服务利用国家转基因棉花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社会进行规模化基因转化、转基因技术检测,进而提供优良转基因材料和转基因优良品种。

通过五大目标的实现,真正提高我国棉花转基因的转化效率、规模化水平及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水平,并加速其推广与产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的国际竞争力。

3、申请单位条件(1)研究基础:转基因研究与育种研究能紧密衔接,同时掌握成熟的棉花转基因方法及转基因棉花育种技术,已具备初步的规模化转基因能力,并在国家相关计划中承担课题优势明显;棉花育种技术研究优势显著,拥有棉花育种重大科技成果和审定的系列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以及正在参加区试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

(2)研究开发队伍:具有学术造诣深厚,组织管理能力出色,在棉花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产业开发队伍。

(3)技术条件贮备:具备大规模棉花组织培养与基因转化的条件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拥有重要应用潜力的优良棉花受体材料和丰富的品种、种质资源,转基因棉花品种持续创新能力较强;掌握比较成熟的棉花分子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具有良好的转基因棉花育种能力。

(4)产业化基础:具备在全国各主产棉区配套的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和产业化开发体系,与相关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5)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申请单位位于国家棉花主产区及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生产允许推广地区。

地方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能落实配套经费,提供优惠政策等。

三、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研究抗旱、抗虫以及耐盐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高抗、优质林草新品种(系),为适合我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通过加强林草重大关键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平台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草生物技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及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抗虫转基因杨树的研究与开发(1)研究内容:对获得国家林业局基因安全委员会批准商品化的抗虫转基因杨树与非转基因杨树进行混交模式和大规模田间试验的研究;对通过国家林业局安全性评估准许大田释放的抗虫转基因杨树进行田间试验,建立转基因杨树对比林,进行抗虫性测定、生长性状测定及环境安全评估,申请商品化许可;对克隆出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杀天牛抗虫(Bt)基因进行进一步改造、构建,以适合于在树木中高效表达,提高杀虫活性。

利用获得的杀天牛Bt基因转化杨树优良无性系,进行分析验证,获得转基因杨树无性系。

(2)研究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商品化的转基因抗虫杨营造面积扩大至3000亩以上,获得大规模人工林的抗虫性、抗虫基因稳定性、材性等性状分析及环境安全性(大规模种植的生态影响)的数据;对已经批准环境释放的转基因杨树进一步建立50亩以上的试验林,获得抗虫性、转基因稳定性、对环境影响的数据,选出3个以上无性系申请商品化;获得室内饲养杀虫率50%以上、有效(影响天牛生长)率80%以上、性状优良的抗天牛杨树无性系。

(3)申请条件:(1)申请者应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要求具有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和扎实的速生树种基因工程育种基础;(2)已主持过相关内容的国家级课题;(3)已具备抗虫基因工程所需的具有独立产权或协议授权的基因、已获商品化或环境释放许可转基因抗虫杨树和相关的研究基础与条件。

2、优质、高产抗干旱、耐盐碱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1)研究内容:树木常规育种与现代高新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开展杨树高产、优质、抗旱、耐盐等多性状聚合研究;开展杨树抗逆性遗传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建立高产、抗逆杨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快速繁殖实验体系。

同时进行相关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鉴定,并转化目的植物(杨树),对选育的优良杨树转基因新品种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进一步进行优质、高产、抗逆等杨树新品种培育与开发研究,并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恢复和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

(2)研究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获得杨树耐盐转基因株系40-50个,品系10-15个;获得杨树抗干旱转基因株系40-50个,品系10-15个。

转基因品系的室内测试耐盐(NaCl)量0.5%以上;转基因品系在干旱条件下,年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0-15%。

从转基因品系中筛选出10-20个进入田间试验,初步选育获得2-3个抗干旱、耐盐碱杨树基因工程候选新品种,候选新品种将在干旱地区比当地生产的品种增产20%以上,并抗当地主要病虫害。

建立一套高产、优质、抗逆杨树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的培育技术体系。

(3)申请条件:(1)申请者应有博士学位并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要求具有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和扎实的杨树基因工程育种基础;(2)已主持过相应的国家级课题;(3)拥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条件;(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协议授权)并适于进行基因工程研究的功能基因和优良的杨树高代育种材料;(5)完成课题前能够获得抗逆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6)有长期从事杨树聚合育种的经验和前期工作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