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含答案-特别实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概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歌。
本导学案将通过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以及李白的创作背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导学目标:1.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 掌握李白的创作背景,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导学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成蹉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导学过程:1. 首先,我们来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本诗以梦游天姥为主题,通过诗人的凭空梦游和体验,展示了种种奇幻的景象。
天姥山由于其高耸峻拔的山势,使得五岳失色;天台的高度达到四万八千丈,令人感叹。
诗中的景象以倒东南倾为概括,描绘了天地之巨大和人类微小的对比。
湖月的照影和送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远的诗意氛围。
2.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李白的创作背景,以了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多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人生离愁别绪的情感以及对于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李白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的内容:1. 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天姥山和天台的奇幻景象,以及湖月照影和送别的情景。
2. 通过分析李白的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他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范本模板】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2、体味唐诗诗味。
3、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情意和艺术美,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一、相关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一种字数不定,压韵自由可以换韵,对仗无严格要求的古体诗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注音、解词:天姥:( );瀛洲:();云霓:()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 脚著谢公屐:()。
暝:();殷岩泉:( ) ,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通“傈”水澹澹:(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 );青冥: ()。
鸾回车:( )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 () 。
四、听朗读;学生一块朗读.五、整体感知:诗如何起笔?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心驰神往。
从瀛州入笔,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难点:一、文体知识游仙诗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
广义的游仙诗,包括《楚辞》等辞赋。
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魏晋时代,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郭璞和晚唐的曹唐。
根据列子、庄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逍遥而游的仙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这些《仙真人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2.把握诗歌意象,发挥想象力,仔细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1.体会游仙诗的特点,品味作者描述梦游天姥山并抒发感慨的诗句。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文题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梦游,梦中游历。
天姥,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易让游者浮想联翩。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也称“引”。
留别,即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3.写作背景“安世济民”,是李白一生的愿望。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于是召李白到长安。
李白进京,本想能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事实却很不如意。
唐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他又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材和意义。
3.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语言。
课前准备:浏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文,并了解唐代的田园诗及其历史背景。
课堂导学:一、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唐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巅峰。
1. 唐代田园诗的特点:(1) 描写自然景物,有诗人真切的感受和亲身体验。
(2) 抒发诗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呈现人生哲理。
(3) 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形成惬意、舒适的文学氛围。
2. 唐代田园诗的历史背景:(1) 唐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 宋庄、洛阳等地的自然景观,为唐代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场所。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材和意义1. 题材:(1) 描写诗人梦游于绝妙风景之地——天姥山。
(2) 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天姥山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
(3) 表达诗人对天姥山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
2. 意义:(1) 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和价值。
(2)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递出温馨、惬意、淡泊的人生态度。
(3) 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不舍之情,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三、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语言1. 韵律:(1) 诗歌的韵律是指诗句的平仄、押韵和读起来的韵脚。
(2)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韵律是五言古诗的严格要求,既要求平仄相间,又要求押韵完美。
2. 修辞语言:(1) 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技巧。
(2) 《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白云起几人”,夸张“气味散云霞”,周密的描写和流畅的句子结构,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知识链接】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
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解题:①题目的意思是:②给题目的断句,用单斜线划: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根据题目明题材:本诗是诗④“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的一种体裁。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古体诗”和“吟”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越人语()天姥()②海客谈瀛()洲③天台一万八千丈()...④送我至剡()溪⑤脚著()谢公屐()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栗()深林兮惊层巅⑨水澹澹兮生烟()....⑩虎鼓瑟兮鸾()回车⑾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⑿忽魂悸以魄动()⒀恍惊起而长嗟()⒁惟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越人语天姥()⑵烟涛微茫信难求()⑶云霞明灭或可睹...()⑷天姥连天向天横()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我欲因.....之梦吴越()⑺脚著谢公屐()⑻渌水荡漾清猿啼()...()⑼迷花倚石忽已瞑()⑽熊咆龙吟殷岩泉()..⑾栗深林兮惊层巅()()⑿水澹澹兮生烟()⒀恍惊.....起而长嗟()⒁失向来之烟霞()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①入梦的原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2)2、反衬手法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照。
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
又如,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诗作,试分诗歌的主题和手法。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研习诗歌,重点鉴赏“梦游”的意境;探究“梦”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一、朗读二、研读第二、三节,自主学习:1、第二节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分别括每幅图景的特征。
2、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梦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3、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三、合作探究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四、知识小结:自古以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的这首《》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诗人用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和睦的神仙极乐世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崇高精神。
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和想象的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统编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自学用的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画出此文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即写作思路、文章结构。
怎么做诗歌的思维导图?1、首先要关注标题,从标题入手,思考文章大致在围绕什么在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在写什么,每段内部分几层,每层写什么。
3、同样要注意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
4、注意时间词带来的分层,时间在诗歌里面常体现为月、日、月升、月斜、日升、日落、黄昏、夜半、三更、五更、灯残、漏尽;春、秋、柳芽代表早春、子规代表暮春、落叶红枫代表秋天等等。
5、诗歌如果是描景的,就尽量概括出意境词(即景物特点词);如果是抒情,就概括出表达的情感(注意是几种);如果是叙述,就概括出事件。
二、解释加标字(注意方框中的字形,在后面写一遍)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背住原文后,再做此题,根据要去填空2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5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李白7、《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10、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洞外恐怖景象的诗句1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四、拓展知识(一)《唐宋诗醇》评价此文:“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二)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三)南柯一梦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材版本:粤教2003课标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学生姓名:班级:作业时间:【学习目标】1.诵读领悟,把握情感脉络,体会“吟”这种自由体古诗在节奏上的变化美感;2.探究梦游“梦境”与现实生活、文章主旨的关系;3.体会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
【学习重点】1.从文章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作者人生道路的关系,与“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回答问题1.(1)诗人入梦的原因是:(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2、用词概括,理出思路。
梦前:入梦之因(开头——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中:梦游经历(2段——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后:梦醒言志(忽魂悸以魄动---3段结束。
)二、朗读提示古代诗歌朗诵,七分的读三分的品,如何准确诗歌朗诵技巧?如何读出这个奇?第一阶段要读出轻快语调;第二阶段要读得更加轻快愉悦,而后半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要逐渐缓慢下来;第三阶段要吟读出那种惊心动魄与变幻莫测的语调,注意前重后缓。
三、自主合作学习任务:1.诗人写天姥山的用意何在?2.吟读“梦游经历”,这个奇特的梦境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可以细分为四个画面:月夜渡湖,山之日景,山之奇景,仙人场景。
请自主完成导学案:画面一:月夜湖景(我欲……清猿啼)画面二:山之日景(脚著……闻天鸡)画面三:山之奇景(千岩……兮生烟)画面四:仙人场景(裂缺……列如麻)先自主后小组合作学习思路:(1)找出每个画面的时间和地点的依据(用文中的词句);(2)抓住每个画面的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赏析;(3)用散文诗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
画面一:(1)找出画面的时间和地点的依据(用文中的词句);(2)抓住画面的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赏析;(3)用散文诗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并概况天姥山的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直接打印)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直接打印)《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概要本文档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导学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文本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将对诗词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解析:内容诗的主题是李白在梦中游览天姥山并离别的情景。
诗人描绘了天姥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自己在山上吟诗留别的情景。
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山川的热爱以及离别的伤感之情。
语言特点1. 诗的篇幅较长,分为六个篇章,通过描绘不同景物、情境来展示诗人的思绪和情感变化。
2.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景抒怀等,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3. 诗的韵脚和押韵较为规整,句子韵律流畅,给人以悦耳之感。
4. 诗中融入了一些文化典故和历史背景,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导学目标通过研究《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读者将能够:1.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景物形象。
2. 掌握诗词中常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3. 增加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研究步骤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建议读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研究:1. 阅读诗词的全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2. 分别分析每个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情感变化。
3. 研究诗中使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4. 针对诗中出现的文化典故和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研究。
5. 总结诗词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天姥山的美景和离别的情感,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性才华。
通过研究这首诗,读者将能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以上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的内容和安排。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原创】《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语文科导学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一)预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二)预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积累“信”“因”“或”“拔”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导师指点本课重点: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本课难点:体会诗人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李白生活的时代:盛唐气象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朝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达到全盛的高峰,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盛唐气质”、“盛唐风骨”更让这个时代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1【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知识链接】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
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解题:①题目的意思是:②给题目的断句,用单斜线划: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根据题目明题材:本诗是诗④“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的一种体裁。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古体诗”和“吟”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 越人语()天姥()②海客谈瀛()洲③天台一万八千丈()...④ 送我至剡()溪⑤脚著()谢公屐()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栗()深林兮惊层巅⑨水澹澹兮生烟()....⑩虎鼓瑟兮鸾()回车⑾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⑿忽魂悸以魄动()⒀恍惊起而长嗟()⒁惟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越人语天姥()⑵烟涛微茫信难求()⑶云霞明灭或可睹...()⑷天姥连天向天横()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我欲因.....之梦吴越(()⑺脚著谢公屐(.)⑼迷花倚石忽已瞑(.)⑻渌水荡漾清猿啼(..)⑽熊咆龙吟殷岩泉(.))⑾栗深林兮惊层巅()()⑿水澹澹兮生烟()⒀恍惊.....起而长嗟()⒁失向来之烟霞()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①入梦的原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直接打印)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直接打印)分析:此段主要是在介绍瀛洲和天姥山的神秘美妙之处,并通过对比,突出了天姥的吸引力。
同时,也提到了其他山峰,如剡溪、渌水等,以衬托出天姥的独特之处。
改写:在本段中,诗人通过描绘瀛洲和天姥山的神秘美妙之处,突出了天姥的吸引力。
同时,他也提到了其他山峰,如剡溪、渌水等,以衬托出天姥的独特之处。
2二)诵读并分析②段1、齐读②段并思考:为何要写梦游的经过?此段是诗人通过梦游的经历,展现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他在梦中去寻找仙境,逃离现实的苦闷和压抑,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2、此段中的“鸟道”“石径”等景物有何作用?这些景物是诗人梦游过程中所见所闻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梦境之中,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他的内心感受。
改写:在本段中,诗人通过梦游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他描绘了梦中所见所闻的景物,如鸟道、石径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他的内心感受。
3三)诵读并分析③段1、齐读③段并思考:诗人在这一段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此段中,诗人通过描绘仙境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能够在这个美丽的仙境中永远停留,逃离现实的苦闷和压抑。
2、此段中的“蝴蝶”“鸟鸣”等景物有何作用?这些景物是诗人对仙境的具体描绘,通过这些景物的生动形象,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梦境之中,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情感。
改写:在本段中,诗人通过描绘仙境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如蝴蝶、鸟鸣等景物,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梦境之中,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情感。
4四)诵读并分析④段1、齐读④段并思考:诗人在这一段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此段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梦中与仙女的别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这个美好的仙境中,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与仙女分别。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涵泳,结合课下注释,体会浪漫飘逸的诗歌风格。
2.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浪漫瑰丽、迷离惝恍的梦境,并梳理出梦境变化的不同层次及意境特点。
3.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品味诗人借助梦境中的意象与梦醒后的感慨表现出的精神追求。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情感,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与人生选择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对梦境不同层次特点的概括及其隐含的精神追求的分析。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
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
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
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二)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醉中命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历于山东,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完整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知识链接】1.李白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
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解题:①题目的意思是:②给题目的断句,用单斜线划: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根据题目明题材:本诗是诗④“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的一种体裁。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古体诗”和“吟”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越人语()天姥.()②海客谈瀛.()洲③天台.一万八千丈()④送我至剡.()溪⑤脚著.()谢公屐.()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熊咆龙吟殷.岩泉()⑧栗.()深林兮惊层巅⑨水澹澹..兮生烟()⑩虎鼓瑟兮鸾.()回车⑾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⑿忽魂悸.以魄动()⒀恍.惊起而长嗟()⒁惟觉.()时之枕席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⑴越人语.天姥()⑵烟涛微茫信.难求()⑶云霞明灭或.可睹()⑷天姥连天向天横...()⑸势拔.五岳掩赤城()⑹我欲因.之梦吴越()⑺脚著.谢公屐()⑻渌.水荡漾清.猿啼()()⑼迷花倚石忽已瞑.()⑽熊咆龙吟殷.岩泉()⑾栗.深林兮惊.层巅()()⑿水澹澹..兮生烟()⒀恍.惊起而长嗟()⒁失向来..之烟霞()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用诗歌中的句子填空:①入梦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天姥、谢公屐”等生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5、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学习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号,代伟大的主义诗人,有“”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
.....,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
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
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
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
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
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
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5、字音检测: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澹澹
..()殷.岩泉()訇.然()石扉.()魂悸.()鸾.()
霓.()嗟.()
(二)深入学习
1、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圈点难字生词,并思考:以梦为线索,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段):
2、通读这首诗,完成下列内容填空。
(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3、分析第一段,思考:
(1)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注:结合李白的诗歌特点)
(3)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重点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学习过程:
分层鉴赏:(合作探究)
(一)分析并诵读第1段
思考: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夸张衬托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二) 分析并诵读第2段。
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全诗探寻诗歌主旨。
2、结合全诗,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诵读并分析第3段
1、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性格?这两句诗历来都被评家认为是诗眼,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全诗前两段侧重对景物的描写,最后一段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而这两句正是点睛之笔,升华了诗歌主题。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
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
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4.结合全诗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