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陆国平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动力学监测--血流幻灯课件

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动力学监测--血流幻灯课件

< 12 < 12
120/80 100/60
~ 2.0 < 2.0
>1500 > 400 >1500 > 500
急性室间膈破裂
6
60/6-8
60/35
30
≤ 90/60 < 2.0 >1500 > 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血容量性休克
0-2
15-20/0-2 15-20/2-6 2-6 ≤ 90/60 < 2.0 >1500 ≤ 250
心源性休克
8
50/8
50/35
35
≤ 90/60 < 2.0 >1500 ≤ 250
脓毒性休克 早期
0-2
20-25/0-2 20-25/0-6 0-6 ≤ 90/60 ≥ 2.5 <1500 < 250
心内膜损伤:瓣环,腱索,乳头肌
气囊膨胀时禁忌退导管。
(三)在位维持(in place)
静脉血栓: 在无禁忌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抗凝剂。
肺梗塞: PAC尖端向远漂移,长时间膨胀气囊时易发; 疑有肺栓塞时,可观察PADP-PAWP的关系变化。
气囊破裂或脱离: 不要超过推荐的膨胀气量(1.5ml)。
导管相关性感染 : 缩短留置时间; 减少重复操作如抽血、测心排量; 无菌操作和护理。
感染性休克可分为高排低阻型和低排高阻型
(三)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1、一般型
CI>2.5 L·min-1·m-2,PAWP<2.0kPa, 当HR>100次/min,动脉收缩压18.6kPa(140mmHg), 可考虑应用镇静剂或小剂量β-阻滞剂。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穿刺部位桡动脉走行迂曲:需要更换穿刺点至桡动脉走行 较直部位后再行穿刺。
●桡动脉发生痉挛:桡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消失,选择盲目 穿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桡动脉痉挛的程度,等待桡动脉搏 动恢复后再行穿刺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也可皮下给予 硝酸甘油有助于缩短桡动脉痉挛后的恢复时间
●穿刺局部形成血肿:应避开血肿部位后重新选择穿刺点
13
编辑版ppt
穿刺方法
* 排尽测压管道通路的空气,边冲边接上连接管,装上 压力换能器(调整好零点)和监测仪,加压袋压力保 持300mmHg。
* 用粘贴敷料固定以防滑出,除去腕下垫子,用肝素水 冲洗一次,即可测压。保持导管通畅,覆盖敷料。
14
编辑版ppt
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穿刺针尾部血流不
16
编辑版ppt
相关解剖
17
编辑版ppt
【并发症】
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置管时间较长,导管过粗或质 量差,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肿形成,严重休克和低心 排综合征,桡动脉发生率17%,股动脉和足背动脉较低)
12
编辑版ppt
穿刺方法
常选用左手,固定手和前臂,腕下放垫子,背屈或抬高60°。 术者左手中指摸及桡动脉搏动,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
在搏动最强处的远端约0.5cm左右。 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作皮丘。 套管针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对
准动脉缓慢进针,当针尖接近动脉表面时刺入动脉,直至针尾有 血溢出为主。 撤出针芯,如有血喷出,可顺势推进套管,血外流通畅说明穿刺 置管成功。 如无血流出,将套管压低呈30°角,并将导管徐徐后退,直至尾 端有血畅流为止,然后将导管沿动脉平行方向推进。

氧代谢是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目标.pptx

氧代谢是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目标.pptx

小结
保持氧供需平衡是优化血流动力学的关键 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 O2
动静脉CO2分压差P( -a)CO2
监测的转向
氧代谢监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对危重病人 的评估方式和治疗策略。对危重病人的治疗由以 往的血流动力学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改善。
改善组织氧代谢成为休克和其他危重症治 疗的基本目标
DO2与VO2的关系
VO2
病理性 生理性
DO2
氧供的依赖关系
指氧输送不足并达到某一阈值时,氧耗不 能维持稳定而出现伴随氧输送变化而变 化的情况。 出现依赖关系就表明氧输送不能满足有 氧代谢的需要,机体进入乏氧代谢,出现高 乳酸血症;
组织氧代谢
氧输送 DO2
SVO2
氧消耗 VO2
SvO2
SvO2 = Saຫໍສະໝຸດ 2-•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1:38:3411:38:3411:389/25/2020 11:38:34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9.2511:38:3411:38Sep-2025-Sep-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1:38:3411:38:3411:38Friday, September 25, 2020
PvO2 、 SvO2 、 PvCO2 - PaCO2 、 pHi 、LA
持续pH;PaO2和PaCO2监测 未来 : 线粒体水平的氧分压监测
复苏的最终目标
纠正外周组织缺氧,使氧供与氧需要量达到平衡
血流动力学监测 + 氧代谢监测
复苏的基础
以MAP和CO为目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 处理
优化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意义:反映左室充盈最准确的指标
05
PAWP=PADP=LVEDP
肺动脉嵌压(PAWP)
心排血量(CO)
每分钟心脏(左室)泵出的血量 正常值:4-8L/分 CO=HR×SV(每搏输出量) 意义: 取决于 心脏前负荷, 后负荷,心 肌收缩力, 判断心脏泵 功能。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量
小儿 SBP=80+年龄×2
<1岁 SBP=68+(月龄×2)
各年龄组血压正常值(mmHg)
目 录
O1
无创:
O2
心率与心律的监测
O3
无创袖带血压监测
O4
指氧饱和度监测
O5
有创:
O6
动脉血压监测
无创动脉血压(NIBP)
各类休克
心脏大血管手术
大量出血病人手术(脑膜瘤,肝脏)
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
临床意义:
SBP:主要代表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其重要性在于维持脏器血流供应。SBP<70mmHg,脏器血流减少,SBP<50mmHg,易发生心跳骤停。
DBP:其重要性是维持冠状动脉的血流。
脉压:正常值30—40 mmHg,代表每搏量和血容量。
MAP:概念与正常值,1/3收缩压+2/3舒张压。
与心输出量和体循环阻力有关。
穿刺前行Allen试验
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防止感染
防止气栓发生
防止局部出血、血肿
监护要点及并发症预防
定义: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01
正常值: 5~12cmH2O
02

氧疗技术复旦儿科陆国平PPT课件

氧疗技术复旦儿科陆国平PPT课件

P(A-a)=PAO2PO2=(FiO2(大气压 -47)- PaCO2×1/R)-PaO2
吸空气15--20mmHg;吸纯氧25-75mmHg;儿童5mmHg;青年平均 8mmHg;60~80岁可达24mmHg; 一般不超过30mmHg
气血交换
0.8
改良氧合指数
400-500mmHg
FiO2*MAP*100/ PaO2
氧摄取率O2ER=23-30% O2ER=VO2/DO2
微循环、氧输送和线粒体功能
组织间158 液
细胞内液
PO2 氧含量 总容量
15 1m00 mHg
90
0.45 mL/L
16 L
5 mmHg
40 0.15 mL/L
23 L 30
10
氧总量组织弥散距离>肺泡,组织水9肿.6+氧m消耗L增加是组织低氧的主3要.5因素mL 6
氧输送与氧代谢:内呼吸
氧输送DO2=500-600ml/min.m2 DO2=CI×CaO2×10
CaO2=Hb×1.34×SaO2+PaO2×0. 003 心排血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及 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氧 氧消耗VO2=160-220ml/min.m2
VO2=CI×(CaO2-CvO2)×10 CvO2=Hb×1.34×SvO2+PvO2×0. 003
>25%
住院患者最普遍应用的治疗
> 50%的住院患者没有医嘱即接受氧疗
Small D, Duha A, Wieskopf B, et al. Uses and misuses of oxyge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m J Med 1992; 92
氧疗目标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PPT课件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PPT课件


分型 Ⅰ Ⅱ
肺充血
(PAWP>18mmHg)
周围灌注不足
(CI<2.2L/ min.m2)
病死率(%) 3 9
— +
— —



+
+
+
23
51
.
肺动脉压监测
休克
世 休克分 健 类 会 中 低血容 国 量性 基 层 心源性 糖 尿 病 分布性 教 育 拓 展 梗阻性 计 划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4.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
肺动脉压监测
肺淤血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平均PAWP(mmHg) <18 18-20 21-26
心源性肺淤血 无 轻度 中度
27-30
>30
重度
明显肺水肿
.
肺动脉压监测
心力衰竭
世 健 会 中 国 基 层 糖 尿 病 教 育 拓 展 计 划
措施
快速补液
适当补液 强心,扩血管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V1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V1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V1正文内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中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日益重视。

而在危重症患者的监测中,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重新整理危重症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并进行讲解。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资料1.中心静脉压(CVP):CVP是指通过颈静脉插管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测得的心房内压力。

CVP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状态。

正常成人的CVP范围在2-6mmHg。

2.心排出量(CO):CO指心脏在一定时间内所排出的血液量。

CO的测量可通过血流量转换器测得。

正常成人的CO范围在4-8L/min。

3.每搏输出量(SV):SV指每次心脏舒张收缩所排出的血液量。

SV的计算公式为CO/心率。

正常成人的SV范围在60-100ml。

4.收缩压指数(SPI):SPI指每次心脏收缩时,左心室所产生的压力值。

它是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SPI范围在0.5-0.7。

二、氧输送监测资料1.氧输送指数(DO2I):DO2I是指每分时间内单位体积组织所输送的氧量。

它是评价组织氧供合适与否的重要指标。

DO2I的计算公式为DO2I=(血红蛋白X 1.36X SaO2 X CO)/ 体重。

正常成人的DO2I范围在550-660ml/min/m²。

2.氧消耗指数(VO2I):VO2I是指每分时间内单位体积组织消耗的氧量。

VO2I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氧消耗量和代谢率。

VO2I的计算公式为VO2I= VO2/体重,正常成人的VO2I范围在110-160ml/min/m²。

3.血乳酸(Lac):Lac是一种代谢物,代表着人体的无氧代谢过程。

患者血液中高浓度的Lac值表明身体处于一种缺氧或氧转移不足的状况。

以上就是我们对危重症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的介绍。

这些监测资料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循环状态和氧供合适与否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监测资料的合理记录和分析能够指导医生在治疗中做出恰当的决策,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ppt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ppt
用物准备
深静脉穿刺针:BD、ARROW单、双腔 消毒用物、一次性穿刺包、手术衣 冲洗装置:肝素冲洗盐水、5-10单位/毫升、一次性压力传感器(BD、益心达) 压力模块、数据线、监护仪
测量部位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影响因素
(1).病理因素:CVP升高鉴于心力衰竭,房颤,肺梗死,支气管痉挛,输血输液多,纵隔压迫,张力性气胸及血胸,慢性肺部疾患,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腹内压增高的各种疾病及先天和后天心脏病。CVP降低见于失血和脱水及周围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 (2).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兴奋时CVP增高。 (3).药物因素:用血管活性药都影响CVP。 (4).其他:缺氧、肺血管收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挣扎、控制呼吸时胸内压增加、腹内压增高的手术等均使CVP升高。麻醉过深或椎管内麻醉是血管扩张,CVP降低。
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变化的处理原则
中心静脉压
动脉压
原因
处理原则


血容量严重不足
快速补液

正常
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
强心输氧利尿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肺循环阻力升高
扩张血管
正常

血容量轻度不足或
心功能不全
快速补液实验
区别原因后处理
1、Allen’s试验阳性禁穿桡动脉 2、严格无菌操作 3、减少动脉损伤 4、排尽空气 5、有血块及时抽出 6、及时更换测压部位 7、妥善固定,避免移动 8、定时肝素盐水冲洗
动脉测压管护理
加压、密闭:无血及气泡,三通仅在归零或采血时打开 固定:薄膜湿、松动、渗血时及时更换 无菌操作:尽早拔除导管,留置一般3-5天,不超过7天 观察:灌注不良(温度改变,有色斑)立即拔除测压管 更换测压系统:压力传感器BIW,冲管液QD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ppt课件

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ppt课件

氧饱和度探头质量影响报警
• 尽管指氧饱和度探头的质量在不断改进,末梢灌注 不良和患者移动会影响氧饱和度的监测。因此需要 更多关于新型探头的研究
• 使用一次性饱和度探头以及粘贴式饱和度探头能显 著提高周围灌注不良和肢体活动频繁患者的氧饱和 度监测的准确性,从而减少氧饱和度报警的发生
持续的报警管理培训
12导联系统
• (1)胸导联 • (2)肢体导联
• 右臂(RA) • 左臂(LA) • 左腿(LL)
心率的监测
• 皮肤的准备
• 皮脂和皮屑可导致错误的心电信号 • 粘贴电极片的地方用肥皂水和水擦洗干净 • 不要用纯乙醇,以免使皮肤干燥而增加阻抗 • 干擦皮肤以增加组织的毛细血管血流,并除去皮肤
的角质层和油脂 • 必要时剃除毛发 • 选择皮肤无破损无任何异常的部位
探头的位置 与方向不对
运动干扰
强光环境或 有指甲油
传感器不要把放在有动脉导管 、静脉注射管或进行血压测量 的血压袖套的肢体
血氧探头的位置与连接
探头的 位置与 方向
小儿与新生儿采用的专用探头 (方向与 连线的固定)
报警的危害
报警的频 率很高
报警的 有效性
危害
报警的仪,ICU内报警声音总类已由1983年的6 种增加至2011年的40多种。目前无仪器报警 声音特性和音量的统一标准,导致不同的仪 器之间可能会发出相同的报警音。
• 大腿部测得的血压值通常高于上肢。小腿部听诊血 压,在足背动脉处。大腿部听诊血压在腘动脉处。
• 不宜测量血压的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缺血 表现、动静脉内瘘、血管移植、picc穿刺侧、乳腺 手术侧。
血压测不出
导气管通畅 不能缠结
动脉符号对准动脉血 管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专题讲座)魏继承泸州医学院麻醉系、附一院麻醉科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通常分为以下两类:1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采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方法获得的各种心血管功能的参数,特点为使用方便、无创。

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从而直接测定心血管功能参数的方法,特点为及时、准确。

由于每一种参数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单凭一项结果下结论,必须进行综合评估,应注意:1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2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3用多项指标数值综合评估某一功能状态。

一、动脉压的监测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是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

主要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前负荷),并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还间接的放映组织器官的灌注、心脏的氧供需平衡及微循环等。

正常人的血压可因性别、年龄、体位、运动和精神状态等而不同。

(一)无创性测量法1)手动测压法:使用方便。

1、摆动显示法(oscillatory method):收缩压大致为最大摆动点,舒张压在摆动不明显处。

2 、听诊法(auscultatory method):放气时首次听到响亮的柯氏音(Korotkoff sound)时的压力为收缩压,音调变低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3、触诊法(palpate method):放气时脉搏出现时的压力为收缩压,水冲样脉搏转为正常脉搏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2 )自动间断测压法:(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NIBP):主要采用振荡原理(oscillometry)。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供大家参考;1、主要监测指标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当MAP低于75mmHg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5~12cmH20;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填塞;CVP低反映血容量不足,但补液时需考虑左心功能LVEDP4;1.1.4右心房压RAP 正常值:0~0~8mmHg;反映循环容量负荷或右心室前负荷变化,比CVP更为准确;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时可造成相对性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流入道狭窄如三尖瓣狭窄时右房压不能完全代表右室前负荷;超过10mmHg 升高,升高见于右心衰竭包括右心室梗死、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口狭窄;当血容量不足时,降低;1.1.5右心室压RVP 正常值:收缩压~15~25mmHg,舒张压0~0~8mmHg;异常: 收缩压>30mmHg,舒张压>10mmHg;收缩压一般反映肺血管阻力及右心室后负荷、右室心肌收缩状态,舒张压意义同RAP;1.1.6肺动脉压PAP 正常值:收缩压~15~25mmHg,舒张压~8~14mmHg,平均压~10~20mmHg;异常:收缩压>30mmHg,舒张压>20mmHg;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及肺血管阻力的大小,肺动脉平均压超过时称肺动脉高压症;在肺实质及肺血管无病变情况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在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肺心病、肺栓塞、限制型心肌病、左向右分流得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时,增高;肺动脉收缩压降低见于:低血容量,肺动脉狭窄,瓣上或瓣下狭窄,Ebstein畸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闭锁;1.1.7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 正常值:~6~12mmHg;反映肺静脉压状况,一般情况下肺循环毛细血管床阻力较低,故PCWP能较准确地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从而反映了左心室前负荷大小;要注意在下列情况下PCWP 可能高于LVEDP5:①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粘液瘤梗阻左室流入道;②肺静脉阻塞;③肺泡内压增高如持续正压通气;在左心室壁病变僵硬时,PCWP可能低于LVEDP;PCWP升高见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和血容量过多时;当血容量不足时,则降低;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左心室以一个最适宜的前负荷,使之保持在不足以引起肺充血的范围内,同时又要根据原理,用足够的前负荷使心肌纤维适当的伸长以达到最大的心排血量;临床上对心脏病病人,一般以PCWP略高即14~18mmHg为正常值,这样可充分发挥Frank—Starling定律的代偿机制,维持心输出量的要求,又不至于发生肺郁血;急性心肌梗死时,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能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的程度、射血功能及左心室壁心肌的顺应性;研究证明6,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长度-张力曲线的顶峰发生在范围内;若大于此值,心功能极少改善,甚至有害;不同程度升高于肺充血、肺水肿;发生关系如下7:<18mmHg无肺充血现象:在18-24mmHg开始出现肺充血,肺片可见肺门血管阴影扩大;在25-30mmHg呈轻度至中度肺充血,胸片可见肺周围模糊和腺泡周围呈花瓣状阴影的融合;>30mmHg可发生急性肺水肿,胸片呈“蝴蝶状”肺泡性肺水肿的表现;1.1.8心输出量CO CO正常值:4~6L/min;用温度稀释法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右室输出量;输出量大小受心肌收缩力、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率等4个因素影响;表示为:CO=SV心室每搏量×HR心率;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1.2.1心脏排血指数 CI正常值:~4.0L/min/ m2;CI低于2.50l/min/m2时可出现心衰,低于1.8l/min/m2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8;1.2.2心脏搏出量SV 正常值:60~90ml;SV反映心脏每搏泵血能力,影响因素有: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一些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内β-受体及能改变心肌浆网钙离子释放的药物能明显增加SV;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的前负荷或后负荷亦可适当增加SV,但在心肌有严重损伤时心肌耗氧量会增加;1.2.3肺血管阻力PVR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 PVR正常值:100~250 dyn·s·cm-5;PVRI 220~320 dyn·s·m2·cm-5;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大小,肺血管及肺实质病变时亦可影响结果;1.2.4全身血管阻力SVR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 SVR正常值:600~112 dyn·s·cm-5;SVRI2000~2400 dyn·s·m2·cm-5;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张状态,均可影响结果;体循环总阻力增加,见于高血压及休克伴有小动脉痉挛低排高阻型;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亦可引起体循环阻力的增加或降低9;1.2.5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I 正常值:40~60 Kg/min. m2;反映左心室肌收缩能力,如果LVSWI低于正常,说明左室收缩无力,高于正常则反映左室收缩力加强,但此时心肌耗氧量亦增加;1.2.6右心室做功指数RVSWl 正常值:5~10 Kg/min. m2;反映右心室肌收缩能力;参数1.3.1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 总的肺水量=肺血含水量+血管外肺水量EVLW-分布于血管外的液体;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毛细血管滤出过多或液体排除受阻都会导致EVLW增加,>2倍的EVLW影响气体弥散和肺的功能;正常EVLW<500ml;意义为反映肺渗透性损伤的定量指标,帮助了解肺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及气体弥散功能10;指导肺水肿的液体治疗,判断利尿疗效11;预示疾病严重程度12;评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炎以及机械通气对其影响13;1.3.2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TBV-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指标,优于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嵌顿压,不受机械通气及通气时相的影响14;2.临床应用判断左心功能15:描绘左心功能曲线是衡量心泵功能的适用指标,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意义;以测得的肺小动脉楔嵌压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大致相同为横坐标,其对应的心脏指数或每博作功指数为纵坐标来描绘;正常左心室功能曲线很陡,左心功能受损害时曲线变平坦;有两种情况:2.1.1PCWP<14mmHg,可用增加血容量办法如短时间内快速补液使PCWP升至20mmHg,在左心功能座标图上描出前后两点,可连一线图3有三种情况:连线向上,示心功能好;连线平坦,示心功能较差;连线向下,示心功能差;2.1.2如PCWP>20mmHg,可交替结扎四肢或快速利尿来减少回心血量和降低前负荷,然后测出PCWP下降值,亦取前后两点连一线图4;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向下A,为心功能好;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平坦B,为心功能差;疾病的鉴别2.2.1右心室梗死16: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舒张末压升高,而肺小动脉楔嵌压代表左心室舒张末压正常;室间隔穿孔: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压力明显升高、右心室血氧增高,以及出现高大波;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在排除影响PCWP因素后,可用PCWP指标来鉴别,PCWP>18mmHg时心源性可能性大,>25mmHg时则心源性水肿可以肯定,<14mmHg则基本排除心源性肺水肿;2.2.3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类似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均可表现为PAP、PVR升高,MAP、CI降低,但前者PCWP偏低,后者PCWP偏高17;2.2.4急性心脏压塞与缩窄性心包炎时均可出现SV、CI、MAP下降,RAP与PCWP升高值相近,但后者RAP监测波形呈“平方根号”样特征性改变;2.2.5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区别不同类型休克亦有鉴别意义18;心源性休克常出现CI下降、心脏前负荷增加;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心脏前负荷下降、CI降低、SVRI增加;过敏性休克时全身血管扩张而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下降、CI减少;感染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心排低阻力型和低心排高阻力型休克;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19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确定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种类和剂量、以及利尿药的应用,以便维持有效的血液灌注,保证充足的氧供,同时又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氧耗量,故应根据监测指标综合分析,及时解决主要矛盾;1.一般型 CI>2.5 l/min/m2,PCWP<,本组病人无需特殊处理,当HR>100次/分,动脉收缩压>140mmHg,可考虑应用镇静剂或小剂量B阻滞剂;2.肺瘀血型 CI>2.5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降低PCWP,可应用利尿剂、静脉扩张药;3.低血容量型 CI<2.5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适当静脉输液,增加心脏前负荷,提高心排量;4.左心功能不全型 CI<2.5L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提高CI、降低PCWP,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必要时加用正性肌力药物;5.心源性休克型 CI<1.8 l/min/m2,PCWP>30mmHg,治疗目标为提高CI、降低PCWP,以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药为主,同时可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6.右心室梗死型 CI<2.5 l/min/m2,CVP或RAP升高,PCWP下降;血流动力学分型表1 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CI PCWP治疗原则Ⅰ——需要治疗Ⅱ—↑荷利尿、扩静脉药Ⅲ↓↓容量及正性肌力药Ⅳ↓—荷及正性肌力药Ⅴ↓↑施Ⅱ+Ⅳ右室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治疗参数变化:RA平均压>10mmHg,RA/PAWP>,右心房压力曲线呈“W”或“M”型,右心室压力曲线呈“平方根号”改变,如合并左室梗死,PAWP亦可增加;治疗:PAWP<15mmHg时应扩容;PAWP>18mmHg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心衰合并血容量不足20PAWP=18mmHg.严密监测下扩容,如PAWP上升达18-20mmHg,CI上升,则维持补液,根据PAWP调整;如补液后CI无升高或出现肺淤血征象,则停止补液.血流动力学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21血管扩张剂对血压影响随CO变化:如果周围循环阻力降低,CO上升,BP上升,PAWP下降不明显在15-18MMHG,则允许;如果血压下降,PAWP明显下降,则加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低血压状态CI<, PAWP<12处理步骤及治疗选择22首先给予容量负荷250ML,然后分三种情况:2.7.1CI<, PAWP<12,则重复容量负荷.2.7.2CI>, 12<PAWP<18,则继续补液,观察CI和PAWP变化.2.7.3PAWP>18时,如CI<,则为心原性,则用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如CI>则用利尿剂和硝酸盐.了解肺换气功能及全身氧动力学状况:根据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血气结果、吸入氧浓度等,可经有关公式计算出肺的换气功能和全身氧动力学指标,从而指导临床诊治23;Svo2数值正常60-80%:反应氧供等于氧需,等于89-95%时为氧耗小或氧释放大,体温过低,麻醉,高氧血症,左向右分流;小于60%时为寒战,高热,焦虑;低灌注,贫血,低氧血症;参考文献1.刘大为. 血流动力学监测常用参数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4:2862.沈洪.急危重症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53:190-192.3.崔乃杰,刘兵主编.实用危重病急救医学.天津:天津科技盘仪出版公司.1993,168-1903.4.钱学贤主编.现代冠心病监护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40-2455.崔巍,王艳冰,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4,9:7306.张文武主编.急诊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7-12917.邵孝主编.现代急诊医学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831-1839,1922-19288.管向东,吴健锋. Swan-Ganz肺动脉导管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中常规应用是必要的.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259、9.陆国平,张灵恩.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228:56810.曾元英,宋建平. 血管外肺水在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2:37511.车晋伟.血管外肺水量能反映脓毒症时肺损伤严重程度.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32612.杨从山,邱海波,刘松桥.血管外肺水指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3:19213.徐向辉,常业恬. PICCO与Swan-Ganz导管监测的比较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7,284:5214.刘松桥,邱海波,杨毅.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对失血性休克犬容量状态的评价.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21615.卢中秋,吴斌,邱俏檬.漂浮导管术在急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4:137016.宋青,尹明. 外科危重症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新进展.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 84:20417.卢中秋,吴斌,邱俏檬.漂浮导管术在急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4:137018.秦桂玺,阎明.急危重症病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1086—1089.19.苏鸿熙主编.重病加强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8-24120.刘大为.高级医师案头从书:危重病医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0-96.21.蒋健主编.现代急诊内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01-2062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4—278.23.王忠勇,赵宏胜,缪爱风等.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在心脏术后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28—29.。

CRRT 讲座

CRRT 讲座

儿童置管
导管 流速 适用 Arrow 16G 48 cc/min Arrow 18G 38 cc/min DL 6.5F 150 Cc/min DL 8F 200 Cc/min
ALL
DL 11.5F 260 cc/min
ALL
Infants Infants Elder
儿童置管
• 血管导管:不能单纯最求粗管 –<6 months –6-12months –1-3years –>3years 4-5F Single lumen 16-18G 6.5-7.5F 8.5-9 F 9-11.5 F Double lumen Double lumen Double lumen
儿童置管
• 血管通路 –锁骨下静脉插管后置入双腔管困难 –股静脉较易发生“吸壁”现象,入腹壁下静脉 –单腔管流速不适用于大儿童(16G:2900cc/h) –凝血:封管技术,我院采用肝素5000/ml封管 (淡肝素封管有堵管、原液可影响凝血) –插管完成成功了一半
儿童体液总量
• 新生儿80*Kg • 婴幼儿70*Kg • 儿童60*Kg • 成人 240ml 500-1000ml <2000ml 4000ml
Gillespie RS. PediatrNephrol.2004;19(12):1394一1399
前、后稀方式
• 优点与缺点 • HCT>35%建议用前稀方式,但决定于 所用机型 • 后稀方式方式尤其前后稀联合方式是 儿科正在推荐的方式
Fresenius 前、后稀释
A
V
CRRT 床旁脑电 纤支镜
• In Multiple organ system failure
: Body Surface Area

危重症的监测与治疗新进展-陆国平

危重症的监测与治疗新进展-陆国平

III级ICU
护士与患者比例 3-6:1 监测项目
颅内压监测、全面呼吸功能、肌松剂药效、药代动力 学、床边B超和超声心动图以及CT检查 医疗能力 血液净化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并能根据药代 动力学监测结果调整抗生素等重要治疗药物的用药方 案
国内对重症医学认识混乱
• 概念模糊 建制不清 命名不一致 • ICU医师和护士学术和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 ICU与相关专科的关系,各科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尿量、意识状态等基本的生命 体征 医疗能力: 有能力进行正确的输液治疗、血糖监测、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简单呼吸机调整、胃肠营养等
II级ICU
•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 2-3:1 • 监测项目:
基本生命体征,心电、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血流 动力学、呼吸功能、出凝血、病原菌流行病学等较深 入的监测技术 • 医疗能力: 机械通气、心电除颤、内窥镜检查和治疗、血滤等代 谢和肾功能支持、细菌学检查、营养代谢支持等
现代监护技术提高了监护精度,降低了细节管理
危重症治疗
1、病理生理概念认识加深 2、整体观念得到强调 3、流行病和循证医学逐渐普及 4、治疗新技术逐步发展 5、治疗理念逐步深入
呼吸系统
常见急、危重症
•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 ARDS • 重症哮喘 • 呼吸道梗阻(包括异物、CROUP、咽喉壁脓肿) • 气胸(开放性、张力性) • 神经源性肺水肿
膈肌起搏技术
1、体内膈肌起搏 1)膈肌内电极起搏术 2)膈肌起搏联合肋间肌起搏
2、体外膈肌起搏
呃逆,促迸排痰,辅助通气
气道清理系统(排痰器)
1)通过振荡促进痰液松动 2)促进血液循环 3)促进痰液排出 4) 刺激自主呼吸

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为例,依据监测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与研究组(22例,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评估两组患者抢救效果。

结果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监测CVP可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特危重患者在进入MODS阶段后基于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患者进行抢救可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

结论采用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对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避免传统监测CVP的局限性及监测损伤问题,更为符合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需要。

关键词: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是危重症患者,医务工作者需及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及治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1]。

在医学事业发展的同时,心功能监测方法增多[2]。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地是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本次以40例危重患者为例,分析EVl000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为例,依据监测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研究组(22例)。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10例及8例;最小患者20岁、最大患者80岁。

研究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12例及10例;最小患者21岁、最大患者80岁。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主要设备是:中心静脉导管、迈瑞T5心电监护仪、有创压力监测插座。

操作:依据常规操作进行穿刺置管,完成以上操作后将静脉导管外端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起来,进而得到相关数据信息。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导言: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患者管理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

ISCCM(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已经制定了一套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危重患者的有效监测和适当的干预。

本文将对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指南内容:1.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和概念:-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织灌注,以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

-检测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心排血量、压力指标(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氧输送和氧消耗等。

2.血压监测:-实时动态血压监测是判断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两种方法进行。

-无创血压监测适用于稳定患者,而有创血压监测适用于需要更精确监测和干预的患者。

3.中心静脉压(CVP)监测:-CVP是衡量右心室前负荷的指标,用于评估流体状态和心血管功能。

-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4.肺动脉压(PA)监测:-PA监测可提供右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的信息,有助于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可通过肺动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5.心排血量(CO)监测:-CO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用于评估有效组织灌注和洗脏效果。

-可通过有创和无创方法进行监测。

6.氧输送和氧消耗监测:-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是评估组织氧代谢和供需平衡的指标。

-可通过计算或通过有创监测方法进行评估。

7.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解读和干预:-医务人员应了解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正常范围和生理意义,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解读和干预。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数据需综合临床状况和其他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8.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局限性和风险:-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能存在局限性和风险,如操作错误、感染、出血等。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氧输送量,氧耗量临床观察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氧输送量,氧耗量临床观察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氧输送量,氧耗量临床观察邹霞英;秦维毅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1992(003)002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邹霞英;秦维毅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805
【相关文献】
1.含沙量对水体耗氧有机污染物降解耗氧影响 [J], 黄文典;李嘉;吕平毓
2.运动训练对重度肺动脉高压峰值氧耗量r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谭虹
3.峰值氧耗量和无氧代谢阈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J], 沈玉芹;蒋金法;李广鹤;张启萍;倪奕;王乐民;徐文俊;宋浩明;龚朱;马文林;车琳;严文文
4.吸液态氧对高原移居青年氧耗量的影响 [J], 王伟;哈振德;张芳;张西洲;白国顺;崔建华;马勇;邢国祥
5.慢性肺心病氧耗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郭其森;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消耗(O2 consumption, VO2)
C O2(混合静脉血氧含量ml/dl)
=1.36×Hb×S O2+0.003P O2 可简化为: C O2=1.36× Hb×S O2
VO2(ml· min-1· m-2)=(CaO2-C O2) ×10×CI
正常值100~180ml· min-1· m-2
DO2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输送和氧消耗
病理性VO2对DO2依赖
VO2对DO2的依赖范围扩大,在甚高的水平VO2
才呈现平台,甚或形不成平台
DO2 Crit超出正常,可达700以上
病理性依赖=乏氧代谢存在
病理性氧供依赖是组织水平缺氧和产生氧债的结果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输送和氧消耗
提高氧输送是对休克进行支持治疗的基本原则
• 缺点:需使用超声多普勒监测平均动脉流 量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严重低血容量状态 该方法并不敏感
Thomas
PLR 联合NICOM容量反应。 陆国平,闫钢风,2012.6; ped crit care med; unpublicated
FBThreshold PLRThreshold
29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代谢监测
全身氧代谢指标
氧动力学参数: 氧输送(DO2 ) 、氧消耗(VO2 )、氧摄 取率( O2 ER ) 氧代谢参数: SPO2 、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 ( SvO2 ) 或 中 心 静 脉 血 氧 饱 和 度 ( ScvO2 )、PtcCO2
氧代谢监测
局部氧代谢指标
胃黏膜内PHi测定(基本摒弃) 舌下二氧化碳测定(PsLCO2 )
Chest 2005, 128:848–854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肺动脉漂浮导管( PAC)
肺动脉漂浮导管 监测血流动力学 是临床血流动力 学监测的金标 技术要求高,并 发症多而逐渐被 替代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经肺热稀释脉搏轮廓技术 (PiCCO)
• 经肺热稀释法(TPTD):PATD和跨肺双指示 剂稀释技术+动脉脉搏波形(pulse contour,PC) 分析技术结合,同时具备连续C心排量、容量 指标、血管阻力监测 • PiCCO只需深静脉和动脉置管即可完成,不需 要漂浮导管 • PiCCO 对心排的监测与肺动脉导管温度稀释曲 线相关良好
正交极化光谱成像(OPS)
近 红 外 线 脑 氧 测 定 ( NIRO-200N , INVOS-5100、TASH-100)
心肌收缩力 SV/SVI EF/SF dp/dt 前负荷 CVP PAWP GEDV ITBV
心排量 CO CI SV 全身灌注 DO2 VO2 PH LAC SvO2 /ScvO2
氧输送和氧消耗
氧输送(DO2 ) 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氧能力
氧消耗(VO2 )是组织细胞氧的消耗量, 两者之比 为氧摄取率(O2 ER),反映组织微循环灌注和细 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 正常值为0.25~0.33,危 重病人氧摄取率接近50%危险
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抽取肺动脉内混合静脉血, 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和血红蛋白,可计算DO2 、 VO2和O2 ER
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
陆国平
血流动力学


外周循环 组织细胞 输送营养、排出废物
血流动力学共同通路
循环系统认识主要在于输送与灌注
休 克 : 组 织 有 效 灌注不足/血流 分布异常所致广 泛的细胞低氧性 急性循环衰竭
早期休克:组织灌注不足 晚期休克:血压下降
局部灌注 pHi OPS PtcO2 PtcCO2 StO2
后负荷 SVR PVR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压
CVP反映右心功能和有效循环血容量负荷、循环血量、 静脉张力和胸腔内压,不能反映左心的功能 结合血压、脉搏等连续观察CVP 变化可判断血容量、 心功能及外周静脉压状况
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等导 致CVP升高:计算CVP 1) 撤除PEEP 2)减去PEEP
无创心功能:心脏超声、TEE、TTD、 USCOM、
胸腔生物电阻抗法:NICOM技术 CO2部分重复法(NICO)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
有创监测
Swan-Gans导管、PiCCO技术监测等:
中心静脉压(CVP)、有创动脉压(ABP) 右 房 压 ( RAP ) 、 右 室压 ( RVP ) 、 肺 动 脉 压 ( PAP )、肺动脉嵌压( PAWP )、肺循环阻力 ( PVR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胸腔 内血量(ITBT) 心 排 ( CO ) 与 心 排 指 数 ( CI ) 、 心 肌 收 缩 力 (dp/dt),EF(60%, >45)、FS(34%, >28) 外周血管阻力(SVR)及局部内脏血供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输送(DO2, Oxygen delivery)
• 指每分钟由左心室向主动脉输出的氧量 • 同名:氧转运 氧供 DO2(ml·min-1·m-2) =CaO2×10×心脏指数(CI) CaO2=1.36×Hb× SaO2 DO2 : CI Hb SaO2
正常值520~720ml· min-1·m-2
• PiCCO缺点:CVP始终波动,需要经肺热稀释法的 校正以及系统正确性与动脉波形密切相关
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
无创心排量监测
• 超声心动图ECHO技术
• USCOM技术:超声探头置于胸骨上窝或锁骨上窝或胸 骨左缘第2 ~ 4 肋间隙
• NICOM技术:采用射频波相位移,可连续监测
• 食管超声技术( TEE):超声探头经口置入食道,探头位 置置于第三、四肋或第五六胸椎间隙水平 • 经气管导管多普勒测定法( Transtracheal Doppler , TTD):前端带有超声换能器(直径5mm )的特殊气管 导管置入气管
3.24 78 42
SVV 5% dPmx 1140 (GEDI) 625
Injectate temperature sensor cable
Pressure cable
Temperature interface cable PULSION disposable pressure transducer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catheter
• 综合指标,不能反映局部组织的氧合
• 氧需求增加时首先增加CO,其次增加氧摄取率,导致
SvO2的降低;如果心脏储备功能降低,CO增加不能满
足需求,机体通过增加氧摄取率代偿。 • CO、SaO2、Hb(DO2)--VO2(O2ER)--SvO2
氧输送与氧代谢
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
2
•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测得的ScvO2 与SvO2 有一定 的相关性,临床上ScvO2更具可操作性,休克 时ScvO2 值比SvO2 值高5% ~15%
PiCCO plus detailed setup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jectate temperature sensor housing
AP
13.03 16.28 TB37.0
AP 117
140 92
(CVP) 5 SVRI PC 2762
PCCI
CI HR SVI
• •
Osman, et al. CCM 2007 心脏的充盈压无法预测 液体容量反应性
容量状态评估
• SVV(SVVI)、PPV: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40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OPCABG

ITBV、SVV 、 GEDV: Cardiac preload
氧输送与氧代谢
氧输送和氧消耗
一定范围内如DO2下降, 机体增加O2 ER 以维
持VO2 不变
若DO2 降至临界值以下, O2 ER 仍可增加, 但已
不能满足有氧代谢需求,VO2 随DO2 下降呈线
性下降,两者存在依赖关系,乏氧出现
VO2
DO2=300 O性
但提高败血症病人的氧输送量并不能完全降低 死亡率。
Shoemaker 提出使危重病人达到“超正常
(Supernormal) ” 可改善预后 其他研究表明:单纯通过增加CO而导致DO2增 加,并不能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氧输送与氧代谢
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
2
• SVO2是反映全身氧供-需平衡的重要参数
同时CVP不能反映左室前负荷,依据CVP不能判断
病人在Frank-Stailing曲线所处位置
Marik PE, Chest 2008, 134:172-178
压力不再是液体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症结: CVP 和 PAOP(PAWP) 是容量状态的不良指标
压力不再是液体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压力推导容量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 50-55%
CVP作为压力指标替代容量负荷评价指标受到了挑 战,只是压力指标,压力指标与容量曲线并不成直线 相关,受到心室顺应性的影响
近年来建议采用胸腔内容量变化ITBV替代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CVP受到质疑
Marik PE等荟萃分析,百余篇临床研究证明,
CVP与液体反应没有相关性,仅两篇关于马的动
物实验认为两者有一些相关性
静态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局限性 以心肺交互为基础,动态测定前负荷的变化 应用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合生理状态, 采用一定的治疗措 施动态观察机体血流动力学现有和储备情况, 指导治疗 容量负荷试验
被动抬腿试验
中心静脉压动态改变 正压通气时左室心输出量改变等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