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清谈研究述评(一)

合集下载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魏晋清谈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初期的清谈。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上经历了三国鼎立和晋朝的建立。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退隐山林,这种退隐的环境为清谈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清谈以古代的雅乐为基础,以雅俗合一的思想为核心,兼收并蓄古代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清谈风格。

例如,大和尚的《释名》和慧南的《□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是魏晋中期的清谈。

在这一阶段,清谈逐渐从雅俗合一的思想发展为以文学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思想。

文人士大夫的退隐山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谈也越来越与文化修养相联系。

此时的清谈不仅局限于雅乐的讲述,而是开始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的清谈。

例如,晋代文人郭泰的《魏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三阶段是魏晋晚期的清谈。

这一阶段也是清谈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清谈逐渐从修身养性的思想发展为自由思想的表达。

这一时期是魏晋末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达到了顶峰,文人士大夫无法再隐居山林,纷纷投身于政治活动。

这种政治活动为清谈的自由化提供了土壤,清谈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例如,王濛的《传习录》和孟思翰的《孟子意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的来说,魏晋清谈在70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雅俗合一的思想到文学修身,再到自由思想的转变。

清谈始终与古代文化传统相结合,但也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逐渐从个人修养的范畴发展为对社会现实的评论。

无论是哪个阶段,魏晋清谈都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

魏晋清谈的发展历程
魏晋清谈是一种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智者们的哲学讨论和文化交流。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就开始进行思想辩论和讨论,这促进了清谈思想的萌芽。

然而,正式的魏晋清谈要等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兴起。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导致了许多文人士人放弃官职,转而投入文化研究。

清谈便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其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是魏晋士人对道家、儒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争辩和辨析,形成独特的清谈风格。

清谈讲求优雅言辞、多元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规范,强调个人情感和创造力的发挥。

魏晋清谈还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儒道思想相互交融。

清谈思想家与佛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推动了清谈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谈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圈子,围绕着宴会和文化交流展开。

知识分子们在这种场合下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进一步推动了清谈的发展。

魏晋清谈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交流方式,更是一种反映时代特征
和抒发人情的文化表达形式。

虽然魏晋清谈的兴盛并没有延续下去,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世说新语-清谈

世说新语-清谈
魏晋 清谈(上)
“清谈” 就是以三玄为主要内容的谈论,也有 称“玄谈”或“谈玄”的。
魏晋清谈的含义:
1 雅谈——泛指一切美好的言谈,通常是 个人性的,而不是公众性的舆论。 2 美谈——通常指对人物的揄扬,带有舆 论性。 3 正论——指对人物的评论,可褒可贬, 而重在贬,也带有舆论性。
“魏晋清谈”
1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 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 苦。…… (《文学》39)
2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 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 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 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粗举,一往 参诣。由是知之。
(《文学》47)
3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 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 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 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 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 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 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 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
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 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 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魏晋清谈的远源是
两汉的讲经
近源则是东汉末年京师太学里形成的
“游谈”之风
……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 儒者之风盖衰矣。 ——《后汉书· 儒林列传》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 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 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 乃谓曰:
“传播”的两个向度: 1 时间上,“流传后世” 2 空间上,“播扬远近”
——前者造成传统,后者形成普及。
中国古代的学校 : 虞——庠,夏——序,殷——瞽宗, 周: 天子 —— 辟雍, 诸侯 —— 泮宫, 汉武帝: 京师 —— 太学,设五经博士, 郡国 —— 郡国学 地方 —— 乡学

于《世说新语》中看魏晋清谈

于《世说新语》中看魏晋清谈

清谈 在魏晋时期之所 以能成为 一种风 尚 , 除了当时的社
会政治 环境的影响之外 , 与它所能表现 出所 谓的 “ 魏晋 风流”
学清议 ” 。于此 ,后汉书 ・ 传序》 《 党锢 有记 载 , :桓 灵之 间 , 云 “
主荒政缪 。国命 委于阉寺 , 士子羞与为伍 , 匹夫抗 愤 , 故 处士
确有不解之 缘 , 玉柄麈尾” “ 而“ 、挥麈谈 玄 ” “ 、奋掷麈 尾” 则成 为魏晋风 流的典 型形象。
经・ 十太玄 图》 “ 日:夫玄者 , 天道 , 地道 , 人道也 ” , 亦称“ 清言” 又称“ 论” “ , 共 、共谈 ” “ 、 讲论” “ 、麈谈 ”
等等 , 刘义 庆在《 世说 新语 》 中称 “ 玄” 这是 因为 当时 清谈 谈 ,
的 内容 主要是玄 学 , 清谈和玄学是不 可分 离的。 魏晋清谈之 风源 自东汉太学清议 。东 汉 中叶以来 , 由于
摘 要: 汉末至魏晋 时期兴起 的谈 玄论道 的清谈 活动 , 不仅对 维护 当 时社 会的稳 定发挥 了积极 的作 用 , 而且在 中 国美学
和哲 学的发展 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章对 清谈 的产 生、 内容 、 它的 审美和哲 学价值 及历 来对清谈 的评 价等 方面作 了较 为
细致 的分析 论证 , 重新评价 了魏晋 清谈 的价值和意义 。 关键 词 : 世说新语 ; 清谈 ; 玄学; 审美 ; 哲学 中图分 类号 : 0 .1 1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谈 玄者 手中常执 麈尾 , 它是 用麈 的尾 毛做 成扇 状 , 以 再
政 者的嫉恨 , 孔融 、 祢衡等相继 被曹操设计 害死 。晋 代 以后 , 由于司马氏取得政权 的方式本来就 不是光 明正 大 的 , 他们 再 也不允许这 些 自命 清高 的名 士们对 朝政 指手 划脚 , 是 , 于 这 种谈 论政治的风气 逐渐 演变 为专谈 玄理 的清 谈。在 当时 的

魏晋的清谈之风

魏晋的清谈之风
Hist orical Mont hly
魏晋的清谈之风
文 / 周礼 图 / 推理尧问难尧辩论的文化现象袁承 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遥
刘禹锡诗云院野 清谈如水玉袁逸韵 贯珠玑遥 高位当金铉袁虚怀似布衣遥 冶 元好问亦云院野 新诗互酬唱袁清谈见滋
All Rights Re味se遥r冶ved.
到谈论结束时袁若主客双方达成 一致袁则握手言和曰若各执一辞袁则下 次再论袁直到对方输得心服口服遥
一次成功的清谈往往令人神情 振奋袁废寝忘食袁留连忘返遥
当然袁清谈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 的手段袁也是一种抒发情怀尧展现自 我才华的方式遥 通过清谈袁一个人胸 中有多少墨水袁 一清二楚袁 一目了 然遥
56
魏晋时期清谈成风袁 一盏清茶袁 一杯醇酒袁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 休袁就连女性和小孩也参与其中遥 有 一次袁王献之与人谈论诗文袁窘于应 对袁十分尴尬袁而隐于青帘之后的谢 道韫闻之袁忍不住谈兴大发袁接着王 献之他们的话题袁引经据典袁侃侃而 谈袁不到一柱香的功夫袁便让客人无 言以对袁理屈词穷袁甘拜下风遥
没事时袁 文人墨客常常聚在一 起袁他们不谈国事袁不言民生袁只论经 文袁吟诗作赋遥
魏晋多风流名士袁尤以野 竹林七 贤冶中嵇康尧阮籍为代表袁他们喜欢搞 些文学沙龙袁谈论玄道袁交流心得遥于 是袁大家趋之若鹜袁争先效仿袁一时 间袁清谈成了一种时髦的活动袁文人 视之为高雅之事尧风流之举遥
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袁有时 为两人袁有时为三人袁有时为多人袁大 家一边喝茶饮酒袁一边畅所欲言遥 清 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尧 生与死尧 动与静尧名教与自然尧圣人有情或无 情尧声有无哀乐尧言能否尽意等形而 上的问题遥
由于清谈是从玄学发展而来袁属 于虚无之论袁仅为官吏尧文人消遣的 一种方式袁 于国于民没有多大意义袁 于是后人评价为院野 虚无之谈袁尚其华 藻袁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袁聒耳而已遥 冶 不过袁在我们今天看来袁清谈不失为 一种高雅的消遣袁 远胜于纯粹的喝 酒尧打牌遥

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一)

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一)

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一)【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的思想和学术以清谈和论体文的结撰为主要表现领域。

本文以清谈与论体文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为研究视角,分析并论证了清谈与着论同时并起的文化现象和基本特征,并对清谈与着论在内容、形式以及文风上的彼此渗透和共同促进,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估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魏晋清谈论体文学术史骈俪逻辑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睿智和哲思的时代,宗白华称之为"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注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

而最能体现出这种精神、智慧和热情的,我以为不是缘情绮靡的诗和铺张扬厉的赋,而是那些灵光闪烁、益人神智的清谈清言和思虑深湛、文采精拔的论体文章。

有关清谈的研究,海内外学者的相关成就令人瞩目,而有关这一时期论体文的研究,则不免稍显逊色。

本文以清谈与论体文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为研究视角,探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的基本特征,试图为魏晋思想史、文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边缘领域。

一汉魏之际是中国学术大蜕变的时期。

绵延已久的两汉经学在自身日趋繁琐的同时,又与空疏的谶纬神学相结合,章句之学渐疏,而溺于迷信、拘于尊古的习气日长。

曾经因受到汉代统治者独尊而辉煌一时的儒学,遂不得不慢慢消隐在主流思想和主流学术之外,以道家思想为本体的玄学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酝酿后悄然登台。

魏明帝时代的傅嘏、荀粲、裴徽等即开始以校练名理为务,把汉以来奉为至尊的六经黜为"圣人之糠,而且"叛散五经,灭弃风雅"注解:仲长统:《述志诗》,《后汉书》仲长统本传引。

]的呼声则早在此前即已响起。

虚胜玄远的理趣遂借经学蹈弊而入主当时的思想界。

正始时,何晏、王弼以天纵之才气,以道家理念诠解儒家经典,把老、庄与《周易》相结合,在士流中扇成风气,成为士人清谈的主要谈资。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以《世说新语》为例中文1304 钟蜀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魏晋清谈存在的社会背景,清谈的起源、思想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文中论述多以《世说新语》一书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谈文化。

关键字:魏晋时代清谈起源清谈思想清谈发展及影响哲学思想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不能忽略的朝代,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时期,其风尚也曾为历代文人感兴趣的话题。

魏晋之际,早在西汉萌芽的世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是根深蒂固压倒一切而成为当日社会的核心,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更是为世族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证,世族支配下的政治必然会产生各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

原来弹劾朝政的士人们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故东汉末年的清议转为了清谈。

魏晋时代的政治是混乱的,但是魏晋时代的思想却是自由的,这使魏晋时代成为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正如宗白华所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这是在魏晋混乱政治下的充满活力的思想文化。

此时的魏晋,以虚静无为为主旨的道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这为魏晋清谈提供了讨论话题。

除此之外,激烈的政治斗争导致了对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鉴别品评也是当时清谈的热门话题。

所以清谈成为谈论魏晋风尚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持续了三百年左右的清谈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相对充分的阐述。

那么“清谈”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又应该如何解释清谈呢?范子烨曾在《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世说新语》研究中提出说,清谈最早见于汉末建安时期的文献,如刘祯在《赠五官中郎将诗》中写道:“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又如曹丕在《又报钟繇书》中说:“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斌媚,执乎嗢噱,不能离手。

”从时间上看,刘诗和曹文最早用“清谈”一词,这应该就是清谈之语源。

关于“魏晋清谈”的概念,我国著名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在《魏晋清谈》一书中曾提出:“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魏晋清谈的内容

魏晋清谈的内容

魏晋清谈的内容核心内容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一、清谈到底是什么?魏晋名士究竟在谈什么,是怎么谈的?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二、我们该怎么看待清谈?比如说,它对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究竟有哪些作用?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清谈的话,这个词会是什么呢?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三、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为什么?魏晋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一类现象,每到政治分裂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反而可能因为权威的离散而出现新增长点。

史学家吕思勉发现,在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的时期,一些远离首都的地区就会进入经济高速增长。

思想界也是如此。

中国学术的活跃期,第一个高峰在春秋,第二个高峰在魏晋,并不是偶然现象。

清谈最后的消失,是由于隋朝统一后,士族阶层这个清谈的主体衰落了,同时,科举制度又为文人提供了新的兴奋点和游戏规则。

但是,魏晋清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过的贡献,是不应该被扭曲和忽视的。

魏晋清谈对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魏晋清谈对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魏晋清谈对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作者:赖安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魏晋清谈是魏晋时期特有的学术社交活动,它的内涵与口语教学有实质的关联,其形式主要有一人主讲式,二人论辩式,多人讨论式;它还具有知识性,情境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研究魏晋清谈,有利于为中学语文口语教学在口语交际知识的教授,交际能力的培养,情景环境的设置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魏晋清谈口语交际教学启示从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把“听话、说话”整合为“口语交际”开始,中学口语交际教学一直处于老师不知怎么教但又不得不教,以至于越教越差的怪圈中。

纵观中国教育史,魏晋时期的口语训练不但发展鼎盛,而且自成体系,其辉煌程度以至于后世无有能与之比肩者,因此研究魏晋时期的“清谈”现象,有助于我们从中找到打破口语交际教学怪圈的方法。

一.魏晋清谈的含义唐翼明教授在著作《魏晋清谈》中对“魏晋清谈”下的定义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1]“清谈”是口语活动与社交活动的统一。

作为一种口语活动,它要求言谈者拥有活跃的逻辑思维,广博的玄学知识,超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它要求提前规定好言谈的内容和范围,以便保证活动能正常有序进行。

二.清谈的形式与特点“魏晋清谈”作为魏晋时期一种独特的口语现象,虽然发展鼎盛,自成体系,但是鲜有系统的资料流传后世,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幸而《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不少关于清谈的片段,使我们能窥其当时的盛况。

因此,我将以《世说新语》为参考,再辅以其他资料,整理出一些头绪。

(一)魏晋清谈的形式“清谈”作为学术活动,并自成体系,必然有其主要表现形式。

纵观《世说新语》全书,魏晋清谈大致有以下三种:1.一人主讲式;2.二人论辩式;3.多人讨论式。

1.一人主讲式。

如《世说新语·文学》三七条:“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清谈”“放诞”的魏晋名士风流

“清谈”“放诞”的魏晋名士风流
《庄子》之学被他借鉴,其中对礼法的嘲讽,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待人世纷争、是非曲直、生死存亡的哲理,“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的态度,很符合阮籍的心意。于是自正始以来的以《老子》为清淡中心的玄学,变为以谈《庄子》为中心。阮籍在庄子研究方面的建树虽不及向秀和郭象,但他却是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由于娶了与曹魏有血缘关系的长乐亭主为妻,司马氏先是笼络收买,派来的人看他一味在树下打铁,不扬不睬,不闻不问,只好怏怏而归。他的“七贤”之友山涛,欲荐代己为官,他于是写了那封千载传颂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因此当他步入不惑之年,终于被司马氏所杀害。临刑之际,他出人意外地抚奏了一首《广陵散》,曲罢发为感慨:“《广陵散》于今绝矣。”然后从容就戮。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西哲苏格拉底之死,他的弟子柏拉图的《斐多篇》所记载的苏氏之死,也是很从容淡定的,在被迫饮了毒药之后,还若无其事谈哲学。但比较起来,嵇康死的似乎更有诗意,具有浓厚的中国味。
魏晋名士从名教礼法的整体桎梏中挣脱出来,执着于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和生命的张扬。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吸收并融合了孔孟“舍我其谁”的超然性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思辨的玄妙化为自己生命形态和生活艺术的理论依据和风格规定,并转化为一种心灵化、艺术化的生命和生活。孔子也曾想沐春风而歌的,不知可曾实现;庄子也渴望与自然合一的,但毕竟还是收敛。只有他们,魏晋的风流名士们,生命意识的觉醒者们,他们的潇洒风流,他们的雅量高才,他们的喜怒哀乐,乃至他们的病态与疯狂,全部把生命的自由和自然展现得淋漓精致。
现实政治的锋芒恐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魏晋人士心态的极大转变,从另一个层面说,与当时勃然而兴的玄学也有密切关系。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它的兴盛,体现了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道义和价值的关注。它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做理论上的构建。在“贵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魏晋人士或徜徉山水,琴师自乐,追求一种“萧条高寄”的生活;或动违礼法,以任放为达。陶渊明与“竹林七贤”就是以上两种行为方式的代表。可以说在魏晋人士的推动下,老庄之学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从而造就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珍贵而又如此渺小,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关于魏晋清谈研究述评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

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以下是关于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一)清谈的起源问题叙述清谈文化兴衰嬗变之过程,尤以近人钱穆所说最为简明生动。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

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

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

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

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

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 [5] 话虽不多,清谈之起、承、转、衰无不一一点逗清楚。

而清谈起源之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清谈的思想源头,二是清谈风气之肇端。

对前一问题,学界不约而同追溯至东汉,但在思想渊源究竟出自王充还是马融则存在争议。

20 世纪20 年代,钱穆以翔实材料和滔滔雄辩,率先接橥王充《论衡》一书对于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开创意义,指出:“寻至于典午清谈,视亡国若无事,亦未始非王氏之论有以助成之也。

” [6] 40 年代,探讨和争鸣仍在继续。

先是贺昌群在《清谈之起源》一文中将汉末大儒马融作为清谈“一启蒙人物” [7] ,而孙道昇则认为“王充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清谈家之思想的唯一源泉,魏晋清谈家之思想,滥觞于王充,导源于王充之《论衡》” [8] 。

两年后,杜国庠撰《魏晋清谈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清谈的滥觞也不能限自正始”,在东汉一些经学大师如贾逵、许慎、卢植、郑玄、马融的身上,“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清谈的作风和因素”。

[9] 近年来,范子烨又提出清谈“由西汉时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的观点。

[10] 其实,一味地上溯还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但也会使论题离清谈的思想实质越来越远。

论魏晋清谈_毛三红

论魏晋清谈_毛三红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睿智和哲思的时代,宗白华称之“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而最能体现出这种精神、智慧和热情的,我以为不是柔情绮靡的诗和铺张扬厉的赋,而是那些灵光闪烁、益人神智的清谈。

清谈,通常称“谈玄”,亦称“清言”,是由汉末清议演进而来。

东汉中叶以后,由于宦官专权和外戚为祸,造成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太学生们群聚京师,批评朝政,臧否人物,此即所谓太学清议。

经三国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时期荀粲、傅瑕等人的酝酿,至曹魏正始年间王弼、何晏极力提倡,集于大成,门阀士族之辈纷纷融入其中。

但到了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想的变化,“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清议一变而为“辨析名理”、“标榜虚玄”的清谈。

他们崇尚道家自然无为,反对儒家注重礼法道义,推崇旷达任放、不拘礼法的个性自由,唾弃当时曹魏、司马氏政权宣扬儒家匿情抑性的虚伪,提倡清虚、真率、旷达的名士精神,放荡形骸,崇尚隐逸,展现出一幅自由解放、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时代画卷。

清谈,是一种创造,属广义的“文学”。

《世说新语》之“文学”篇,共有104则,以第66则“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为界,之前,叙“清谈”诸事;之后,记赋诗、作文之事。

魏晋人的“文学”作品,以两种方式发表:一是写在纸上,一是出自口中。

魏晋人的清谈,大致有二个方面的话题:一是玄学论争。

《庄》、《老》、《周易》总称“三玄”,这“三玄”在玄学清谈中实有至高无上之地位。

魏晋人谈玄论辩主要以“三玄”为内容展开,同时也兼及佛理与玄儒异同等内容。

他们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以“本末有无”为中心,试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和“名教”,它继承和融合了先秦以来儒、道、佛的精粹,以道为主,兼采儒、佛,将三家理论兼容整合,极具创新色彩地将一些哲学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如有、无,多、一,言、意,静、动等,将哲学的思辨性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论魏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论魏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学 问和智力的竞赛 , 为他们 日常生 活 的主要 内容。尽管 对 成
代 , 白华 称之 “ 宗 汉末魏 晋六朝 是 中 国政 治上 最混乱 、 社会 上 最痛苦 的时代 , 然而却 是精 神史上 极 自由 、 极解 放 、 富 于智 最
慧、 最浓于热情 的一个 时代 。因此也 就是 富有 艺术精 神 的一
个 时代 。 而最 能体 现出这种精神 、 ” 智慧 和热情 的 , 以为不 我
是柔情绮靡的诗和铺张扬厉的赋 , 而是那 些灵光 闪烁 、 益人 神 智的清谈 。 清谈 , 通常称“ 谈玄” 亦称 “ , 清言” 又称“ , 共论 ” “ 、 共谈 ” 、
魏晋政权的统治产 生 了极 大 的负面影 响 , 后世 唾骂 、 为 诋诬 ,
他们崇尚道家自然无为反对儒家注重礼法道义推崇旷达任放不拘礼法的个性自由唾弃当时曹魏司马氏政权宣扬儒家匿情抑性的虚伪提倡清虚真率旷达的名士精神尊重个性性情视时人的天才神悟及旷世的风采为上等放荡形骸崇尚隐逸展现出一幅自由解放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时代画卷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但 在当时他 们的那种清谈 风气 、 解放 的精神 以及浪 漫的行 为 ,
对个性 的尽情舒 展 和 自由的完美诠 释 , 却在 中国封建 社会 发
展史上达到 了丁 贞峰。
“ 讲论 ” , 等 由汉末清议演进而来 。东汉 中叶以来 , 由于宦 官专
权和外戚为祸 , 造成 了政治 的腐败 和社会 的动荡 , 学生们 群 太 聚京师 , 批评朝政 , 否人 物 , 臧 此即所 谓太 学 清议 。经 三 国军
关键词 : 清议 ; 清谈 ; 学;品评 ; 玄 困境 中图分 类号 :K 3 . 27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18 (0 6 0 0 4 10 67 20 )9— 03—0 3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至此 以后 ,这种将具体 评论政 治是非 的言论 全部 变为抽象 的玄理 . 清谈 之风 由此 而盛 行 。
总之 , 在形 式上 , 清议 表现 为社 会 舆论 , 清谈 则是 学 者
之 间 的辩 论 ; 在 内容 上 , 清 的探求 ; 在功 能上 , 清议 为官 方选拔 人才 提 供依 据 , 清谈 主要是表 达一种伦理 的或审美 的识见 。因而在 品评 标准 上 , 清 议更重德 才 , 而清谈 则更 重人 物 给人 的整体
郭 泰是汉末 著名人 才评论 专家 、 大 名士 , “ 性 明知人 , 好
选 用官员 的依 据 . 又是这种选 官方式 的产 物 。清议 的人一般 指 远离权 力 中心的人 .其寥寥 数言便 可决 定士 人们 的进仕 之途, 可见清 议 的权威 性 。如东汉 汝南 名士许 邵 , 因主持 乡
失、 人 物 品行 高下 , 转 为评估 人 物 才能 大小 . 再转 为谈 论 不 涉时用 的抽象名 理 。这样 , 清议就 变成 了清谈 。
士” , 官至步 兵校尉 。 后 与 司马 氏不合 , 日E l 醉酒 , 少 有醒 时 , 遂 得苟全性 命 。他 不拘礼俗 , 以其独有 的方 式消极 反晋 , 虚 与 司马 氏委 蛇 。其 言必玄远 , 脱离 实 际 。 不对 时下 政治妄 加 评判. 以免 祸从 口出 , 因此 被 司马 昭认 为是 “ 天下 之至 慎 ” 。
这两则人 物品鉴 ,一 言儒家理论修 养 ,一 言人物的才
干, 自然 是清议无 疑。
要 想对魏 晋南北 朝时期 的清谈 有一 定 的了解 ,就应该
先弄清楚 清谈 与清议 的区别 , 毕 竟近代 学术 界都认 为 “ 清谈
之风起清议 ” 。从 出现 的年代来看 , 徐斌认 为 “ 正 始玄学 的出 现。 是 特定 时代与社 会的 呼唤 . 并不 可避 免地要 经历 一个 萌 芽、 出现 、 发 展 和成熟 的过程 , 这个 过程 依 次展 现 为汉 代 清 议 … …建 安风 骨— —正 始之音 ”。 ④ 由此看来 , “ 清议 ” 一词最 早 出现在 汉末 晋初 , 即“ 正始 之音 ” 发端 之初 。徐先 生认 为 ,

解读魏晋清谈的书

解读魏晋清谈的书

解读魏晋清谈的书
《魏晋清谈录》是一本古代典籍,记录了魏晋时期清谈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该书中包含了许多哲学、宗教、文学、政治等方面的议题,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探讨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魏晋清谈录》一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展示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人之间的辩论与交流。

其中,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多是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些对话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了人生的真理、道德的标准、政治的原则、宇宙的构成等诸多议题。

《魏晋清谈录》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记录了当时许多重要学派的思想观点和辩论,丰富了我们对于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议题的论述,如人生价值、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等,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清谈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

总的来说,《魏晋清谈录》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一系列重要课题,对于我们理解魏晋时期思想风貌和学派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过去的100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国内的史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美等国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不少成绩。

这些研究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

限于篇幅,这里只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扼要地介绍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意见。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稍详;对于有定论的问题,则从简。

一、政治史对本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学术界素来颇为关注,成果甚丰。

在职官研究方面,阎步克的系列文章对本时期散官发展、官职位阶化、军号散阶化进行了探讨。

《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认为,曹魏末年创制的九品官品承继了汉代区分官位尊卑的朝位运用规则,官品中的官职前后排列形成一种等级排序,若干同类官职构成了不同的“位”,从而形成了繁多的“阶级”;“阶级”同时是官员所累积的个人官资,通常以秩满、朝廷不时开恩“普增位”等方式获得;官阶之外的勋阶大约主要来自军功,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

《魏晋南北朝的军号散阶化进程》考察了本时期军号散阶化历程,指出“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及滥授,使其虚衔化、位阶化的主要动因,军号的阶官化是以序列化为其内容。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考察了文散阶在南朝与北朝的不同进程,认为在北朝的迅速推进得益于军阶的拉动,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使其进化为位阶;南朝由于“文清武浊”观念使文散官的阶官化的进程相对迟缓。

这一时期先后建立过许多胡族政权,出现许多带有胡族色彩的官职,因此,对这一时期官制的研究较其它时期要更加复杂。

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分析了十六国政权中胡汉分治的情况,认为大单于和单于台的设置,是胡族落后的国家机构形式在中原的残留,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存在。

同时指出许多官职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内涵发生了变化,如在许多政权的统治者未称王前,长史就不仅是一个属吏,而实际执行着尚书令仆的职责。

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

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

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

“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

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

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

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

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

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答。

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谓之“主”;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者,谓之“客”。

主客互相质疑对答,往返难休,这是“清谈”的主要形式。

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

不过主客双方都以一人为主,其余者可以插言。

三是“自为主客”。

当别人对问题都无高见可抒时,某人可以就此问题自己设疑,自己解答,以发表他的高超的见解。

有一次,大家争论一个问题,最后都穷于词理,当时宰相谢安,“自叙其意,作万余语”,侃侃而谈,见解独特。

说完以后,肃然自得,四座没有不佩服的。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

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

《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清谈”是辩论演讲,它和现代演讲的共同点是,要求有新异的观点,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如步入后尘,拾人牙慧,无新颖观点,就会令人烦躁厌听。

孙盛到殷浩家去“清谈”,直到废寝忘食,不愿离去,假如他们谈的全是老一套,是不会互相吸引到这种地步的。

魏晋清谈

魏晋清谈

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清谈的起源、产生的现实基础叙述清谈文化兴衰嬗变之过程,尤以近人钱穆所说最为简明生动。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

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

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

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

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

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 [5] 话虽不多,清谈之起、承、转、衰无不一一点逗清楚。

而清谈起源之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清谈的思想源头,二是清谈风气之肇端。

对前一问题,学界不约而同追溯至东汉,但在思想渊源究竟出自王充还是马融则存在争议。

20 世纪 20 年代,钱穆以翔实材料和滔滔雄辩,率先接橥王充《论衡》一书对于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开创意义,指出:“寻至于典午清谈,视亡国若无事,亦未始非王氏之论有以助成之也。

” [6] 40 年代,探讨和争鸣仍在继续。

先是贺昌群在《清谈之起源》一文中将汉末大儒马融作为清谈“一启蒙人物” [7] ,而孙道升则认为“王充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清谈家之思想的唯一源泉,魏晋清谈家之思想,滥觞于王充,导源于王充之《论衡》” [8] 。

两年后,杜国庠撰《魏晋清谈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清谈的滥觞也不能限自正始”,在东汉一些经学大师如贾逵、许慎、卢植、郑玄、马融的身上,“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清谈的作风和因素”。

[9] 近年来,范子烨又提出清谈“由西汉时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的观点。

[10] 其实,一味地上溯还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但也会使论题离清谈的思想实质越来越远。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钱穆、孙道升等人的“王充说”较为妥帖可靠。

[11] 对于清谈作为一种谈辨风气的形式肇端问题,学界大多持“汉末清议说”,陈寅恪、唐长孺、杜国庠等学者多持此说,几成定论。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一)“清”的审美精神。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从总体倾向来看,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

刘熙在《释名》中说:“清,青也。

去浊远秽,色如青也。

”(二)关注仪容之美。

审美的标准取代功利实用的标准,必然又导致人物品藻活动中对仪容之美的特别关注。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仪容的讲究,只局限在正统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作为附属物来予以承认。

汉末魏初则注重“英雄”与“才能”的人物品藻标准,但这时对容貌的讲究仍主要是为了实用。

人物品藻自正始玄学兴起以后,则异于前代,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三)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

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这一点于东晋士人中表现得尤为自觉:何晏七岁,明慧若神。

、(四)形象化的特点。

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诗意契合,深刻体现了魏晋风度。

无论是品鉴人物内在的品格才情之美,还是外在的仪容风度之美,多是通过比喻,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的,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物象之美互相契合,达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三、任诞之风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一)率真任性。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一)
摘要:魏晋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

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近代以来始转向文化研究,并在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之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

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1]由此可见,清谈作为玄学思潮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文化上之意义要远比其学理上之价值来得重要。

关于魏晋清谈,古今关注点颇不相同。

清谈对于今天来说,固然可以高雅文化视之,但在其所以发生之时,实有关于政治。

如玄学的“有无之辨”实关乎士人名教与自然之选择,而“才性四本”之论更与当时政治集团之归属向背紧密相关,绝非“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也”。

2]清谈家们祖述虚无,好为玄远,对政治上“不以物务自婴”的风气不能没有影响,对社会上放达任诞之士风亦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古代,清谈常成为“五朝不竞”的替罪羊,正视不足而讨伐有余。

西晋傅玄在《举清远疏》中的一段有名的话最能说明问题:“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外矣。

”(《晋书》本传)范宁更将“礼崩乐坏,中原倾覆”的责任归诸王弼、何晏,指斥“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晋书·范汪附子宁传》)余如干宝、葛洪、裴頠、江惇、卞壶、应詹、熊远、陈頵等亦着论严辞批评,就连清谈名士如王衍、桓温、王羲之诸人,也都或自责或反省,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

可以说,“清谈误国”的罪名并非后人追加,而是清谈当代士大夫阶层多数人“痛定思痛”的共识。

既然“肇事者”主动投案,无怪后人盖棺论定时要作诛心之论。

唐修《晋书·儒林传序》云:“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玄虚,摈阙里之正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

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

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条亦称:“讲明《六经》,郑玄、王肃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弼、何晏为开晋之始。

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哉?”又说:“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

”将“亡天下”之罪一概归诸清谈。

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条亦溯其源,察其变,于清谈习尚之弊端致意再三。

古今虽偶有持平之论,3]然终难翻案。

总之,古代对于清谈的评论无论褒贬毁誉,皆与政治有关,直至近代,人们对于魏晋清谈的认识才真正由政治批评转向文化研究。

近代以来的清谈文化研究,首先发端于东瀛,以市村瓒次郎发表于1919年的《清谈源流考》4]振起先声,其后方波及海内,至今不绝。

察波观澜,其所注意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谈的起源问题叙述清谈文化兴衰嬗变之过程,尤以近人钱穆所说最为简明生动。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

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

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

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

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

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5]话虽不多,清谈之起、承、转、衰无不一一点逗清楚。

而清谈起源之问题实际上包
含两个层面:一是清谈的思想源头,二是清谈风气之肇端。

对前一问题,学界不约而同追溯至东汉,但在思想渊源究竟出自王充还是马融则存在争议。

20世纪20年代,钱穆以翔实材料和滔滔雄辩,率先接橥王充《论衡》一书对于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开创意义,指出:“寻至于典午清谈,视亡国若无事,亦未始非王氏之论有以助成之也。

”6]40年代,探讨和争鸣仍在继续。

先是贺昌群在《清谈之起源》一文中将汉末大儒马融作为清谈“一启蒙人物”7],而孙道升则认为“王充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清谈家之思想的唯一源泉,魏晋清谈家之思想,滥觞于王充,导源于王充之《论衡》”8]。

两年后,杜国庠撰《魏晋清谈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清谈的滥觞也不能限自正始”,在东汉一些经学大师如贾逵、许慎、卢植、郑玄、马融的身上,“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清谈的作风和因素”。

9]近年来,范子烨又提出清谈“由西汉时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的观点。

10]其实,一味地上溯还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但也会使论题离清谈的思想实质越来越远。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钱穆、孙道升等人的“王充说”较为妥帖可靠。

11]对于清谈作为一种谈辨风气的形式肇端问题,学界大多持“汉末清议说”,陈寅恪、唐长孺、杜国庠等学者多持此说,几成定论。

90年代,唐翼明在钱穆、余英时的基础上,力驳众议,认为汉末“清议”主要在于议论时政和品评人物,实无关于抽象之哲理,故可排斥于清谈定义之外,而清谈之风则源自汉末太学的“游谈”之风。

12]尽管唐氏魏晋清谈之概念或有可商,但其条分缕析的逻辑论证的确使许多前人无暇深究的问题得到了廓清。

(二)清谈的分期及流派这一研究实际上包含了对清谈起于何时、宗于何人、如何发展嬗变等诸多问题的回答。

古之学者如赵翼称“清谈起于魏正始中”,以何晏、王弼为宗,“直至隋平陈之后,始扫除之”,论列清谈流变甚清楚,但尚未作出明确分期。

(《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现代学者方始措意此一问题。

陈寅恪根据与政治之关系将清谈分为前后两期,以“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魏晋南北朝史讲录》)视野宏通而略显笼统。

缪钺则认为:“魏晋清谈之变,可分为四期。

魏正始为第一期,魏晋间为第二期,西晋为第三期,东晋为第四期。

”(《冰茧庵丛稿》)线条清析而失之简单。

同持“四期说”的还有无畏,他将魏晋清谈分为“正始”、“正元至景元”、“咸宁至元康”、“永和”四期,较为具体而有欠舒展。

13]唐翼明采用的是“三分法”,将汉末“游谈”及魏太和初作为清谈的“酝酿与成形”期,魏末至西晋至元康为“将绝而复兴”期,东晋及南朝为清谈的“重振与衰落”期,时间和空间的广度均有拓展。

范子烨在其新着《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综合诸说,以年号和公元纪年两种方式出之,将中古清谈厘为萌芽(147-239)、形成(240-249)、鼎盛(250-419)、衰落(420-589)四期,思路清晰,针脚绵密,遂将中古清谈演变之迹尽显其中。

至于清谈的流派问题,一般在分期问题中就被涉及。

通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刘大杰的“名理”和“玄论”两派说,14]一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清议”和“清谈”两派说,15]一是汤用彤的“贵无”和“崇有”两派说。

16]三说着眼点不同而各有理路,特别是汤氏之说,将魏晋清谈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机贯穿,乃最具通识之卓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