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里,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下面,我准备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读懂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以及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对人教版的解读

人教版教材从生活问题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通过几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读懂学生

1、了解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时还不能一心一意地进行学习,他们比较喜欢新颖的、困难的、需要动脑筋的、独立思考的问题。他们对学习的结果比较关注,对学

习过程很容易忽略。

2、了解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学生已有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性经验,只是没有“数学化”而已。

3、从认知发展规律看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直观化的水平,极少数学生处在描述分析的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从直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描述分析、抽象关联水平,这样对其以后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过程也有了一个直观积淀。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围一围、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围一围等实践中,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应用发现的规律,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其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重点,而理解规律中的“任意”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把现实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巧用小棒解决数学新问题,解决问题后抽

象出数学语言(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三、读懂课堂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在现实情境中导入

(二)在生活中探索

(三)在运用中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

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从五家镇到双城市给同学们上课有两条路可以走,(动态出示路线,并标有1、2两条路)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呢?学生一定选择的是第一号路线。我下面进行了几个追问。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因为1号路近)

师:同学们看,这两条路线呈三角形,同学们说1号路近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哪条边短?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只有弄清了三角形边的关系,才能从道理上弄明白为什么1号路线最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积淀,产生了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

(二)在活动中探索

1、首次操作反例验证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红、黄、蓝三根小棒,我们用它们代表三条线段,请你用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学生操作(发现:能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两种情况)

我请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说明。

在此基础上,学生直观地认识到:

红边+蓝边<</span>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红边+蓝边=黄边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2、再次操作逼近本质深化探索

为了让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积累更全面的素材,我安排了第二次动手操作。

师:再换两根长些的蓝、红小棒,我们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操作后请学生汇报

这次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蓝边+绿边>红边时能围成。

师: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时,只有蓝边+绿边>红边这一种情况吗?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请同学们在你围的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里,任取两根连在一起,与第三根比较,看看能得出什么结果?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蓝边+黄边>红边

能围成红边+蓝边>黄边

红边+黄边>蓝边

生操作后汇报;此时学生的语言可能是不准确的。于是我安排了第三层次。

3、抽象概括

师:同学们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种情况,你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能用一句话表示出吗?请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至此,学生已感知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不论哪两根的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这样就为抽象概括三角形边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操作造成的无效操作。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了明确的概念: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为了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我安排了下面一个环节。

(三)实践应用

1、出示这样几组线段

5 5 6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6 5 6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7 5 2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请学生判断哪组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

我是有目的的安排三组线段,第一组通过短边5厘米6厘米相加其实就可以判断出,而第二组找不到短边,又要用结论去判断,第三组只要用2厘米线段和任意一条边相加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找到判断的捷径。

2、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 3厘米、4厘米、5厘米

(2) 4厘米、6厘米、10厘米

(3) 8厘米、8厘米、8厘米

(4) 6厘米、6厘米、4厘米

(5)7厘米、15厘米、8厘米

(我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思考。首先,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判断完每一题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这样,通过这些判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中“任意”一词的含义,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强化了教学重点及难点,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开始的悬念——为老师找路线。

4、选数。我出示两条线段的长度:2厘米、6厘米。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