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沿革 ——摘自福州地情网
福州历代建置沿革表
晋安郡(建元二年复),仍属江州
梁
晋安郡(武帝时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扬州
陈
晋安郡,闽州为州治(永定元年升);文帝时撤闽州,晋安郡又属扬州;丰州(废帝时再升)
隋
泉州(开皇九年改);闽州(大业二年改);建安郡(大业三年改)
唐
建州(武德元年改);泉州(武德六年又改);丰州(武德八年改);泉州(贞观元年又改);闽州(景云三年又复);福州(开元十三年定名);长乐郡(天宝元年改称);福州(乾元元年复称)
清
福京(天兴府顺治二年、南明唐王时期升);福州府(顺治三年复),属福建布政使司,此后为省治、府治
民国
闽侯县,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合并为闽侯府,翌年改闽侯县,属东路道;民国35年(1946年)成立福州市,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历代建置沿革表
唐虞至夏商
《禹贡》为扬州之南境
春秋战国
七闽荒服地,仍属扬州南境
秦
属闽中郡。秦废闽越王,封无诸为君长
西汉
闽越王国,都东冶;武帝时属会稽郡
东汉
侯官都尉地,属会稽郡南部都尉
三国
吴,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
晋
晋安郡(太康三年置),为郡治,属扬州刺史; 惠帝时改属江州刺史
南
朝
宋
晋安郡,属江州;昌都郡(元嘉中改);晋平郡(泰始四年改)
五代
福州(后梁时闽王王审知治);长乐府(后唐龙启元年置),为闽国国都;福州(后晋、后汉、后周时期)
宋
福州属两浙西南路,后为福建路治;福安府(景炎初年升,并定为行都)
元
福州路(至元十五年改),属福建行中书省,后属江浙行省,均为省治
明
福州府,洪武元年改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属福建布政使司,为省治、府治
福州100地名的历史典故
福州100地名的历史典故编辑:林键1、西门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双抛桥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
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茶亭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
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4、洋头口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5、达道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
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温泉路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11、南街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口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14、排尾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
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15、鳌峰洲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
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福州城市建设史
谢谢
三.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1.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特征 自汉冶城的建立到清末,福州城市地域 空间不断扩展变化。 (1)由北向南,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 方向延伸发展。 (2)城市用地超出城垣所限后,在城 外扩展。明清时期,在城外南部沿江地块形 成较为独立的用地组团,城市用地呈跳跃式 扩展。 (3)在城垣内部亦同时不断地进行内向 填充式扩展。城市用地形态从封闭发展到封 闭与开放相结合。
二.民国前中期 1.拆城筑路,城墙消失。城市道路网络雏形形成 近代福州随着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老城区的城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 民国8年(1919年),拆除古城墙修筑西南环城路。近代福州城市道路的拓宽修建 形成了福州城市道路网络的雏形,也改变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格局。
2.城市主轴——近代商业街市的成型 南街是老城区内的历史发展主轴。近代开埠以后.台江和仓前山的繁荣发展对 老城区、台江和仓前山的交通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交通工具发展的需要。 l928年福建省建设厅对城内鼓楼前经南门兜、洋头口、小桥头、万寿桥至仓前 山的主干道进行扩建,并对沿线进 行改造,形成了福州近代城市的主 轴。此发展主轴以南街、茶亭街和 中亭街为主体,构成以商业、手工 作坊为主要用地类型的近代商业街 市。
一.城市概况 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 部,地处闽江下游.作为福建省省会,福 州市东临东海和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 海相望,西邻三明地区,北接宁德地区, 南连莆田市,为全省水陆运输的交通枢 纽和防卫门户.
福州位于闽江三角洲河口盆地,四周 群山环抱,其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 形成天然屏障。盆地之内,丘陵垄岗,星 罗棋布,错落有致,闽江横贯于盆地中央。 福州地区西北部、西部峰岭重叠,境内地 势自西北向东南成倾斜。福州居福建沿海 岸线中点,福州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福州作为省内商品 集散地和福建海上贸易重要口岸的形成。
福州地方文化第三讲历史沿革
六朝时期
308年(永嘉二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事 变,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西晋,引发了汉人向 中国南方的移民,部分汉人移民入闽,是为 “八姓入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汉人入闽移民潮,晋安郡成为入闽移民的重 要定居地。6世纪中叶南朝梁朝侯景之乱时 期,又形成了一波流向福州的汉人移民。
六朝时期
隋唐五代
中晚唐时期,随着中原持续的动荡,北方汉 人持续移民入闽。879年,南下的黄巢军队 攻占了福州城,在进行了屠杀之后又往广东 方向进发。此后福建观察使郑镒扩建福州子 城,以砖贴城,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砖城。884年(中和四年),福建豪强陈岩 占领福州,成为福建观察使,开始着手恢复 福州一带的社会秩序。
第三讲:福州历史沿革
你了解络。
远古至汉代(--公元220年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 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 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的昙石山文化。到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进 行锄耕农业,并种植了水稻。大约在公元前 1200年左右,即中原的商代,福州地区开 始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多 分布在闽江下游,彼时当地的青铜冶炼技术 较为落后,而陶器仍占主要地位。
宋至元
974年,刺史钱昱在原福州子城的基础上进 行了扩展,增筑东南夹城,是为“外城”, 并建有敌楼。到了1069年,程师孟又就子 城旧址加以修复和扩展;同时疏浚护城壕, 并架桥12座。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 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推广 编户植榕制度,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 名由此而来。
远古至汉代
此外在汉朝,福州还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 港口,与交趾七郡(现越南北部)之间有海 路互通,交趾进贡的货品经这条海路运至福 州港,再转运到江苏沛县以及山东登莱,最 后经陆路运至京都洛阳,这条海路一直维持 到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另辟陆路后逐 渐
福建省
福建省 更新时间2004年8月30日简称闽,省会福州市。
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471万(2000年)。
更新时间:2004年12月25日【拼音】Fuzhou Shi【位置】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北纬25°16'-26°39',东经118° 23'-120°31'【面积】12153平方千米【人口】597万(2002年)【区号】0591【代码】350100【邮编】350001【驻地】鼓楼区乌山路【区划】辖5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6个县鼓楼区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 49万。
邮政编码350001。
区人民政府驻津泰路。
台江区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 31万。
邮政编码350004。
区人民政府驻广达路。
仓山区面积 139平方千米,人口 37万。
邮政编码350007。
区人民政府驻麦园路。
马尾区面积 254平方千米,人口 15万。
邮政编码350015。
区人民政府驻君竹路。
晋安区面积 567平方千米,人口 25万。
邮政编码350011。
区人民政府驻岳峰镇。
福清市面积1932平方千米,人口120万。
邮政编码350300。
市人民政府驻融城街道。
长乐市面积 718平方千米,人口 67万。
邮政编码350200。
市人民政府驻吴航街道。
闽侯县面积2133平方千米,人口 61万。
邮政编码350100。
县人民政府驻甘蔗镇。
连江县面积1191平方千米,人口 62万。
邮政编码350500。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罗源县面积1081平方千米,人口 25万。
邮政编码350600。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
闽清县面积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万。
邮政编码350800。
县人民政府驻梅城镇。
永泰县面积2244平方千米,人口 36万。
邮政编码350700。
县人民政府驻樟城镇。
平潭县面积 371平方千米,人口 39万。
邮政编码350400。
县人民政府驻潭城镇。
* 以上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沿革】秦置闽中郡。
福州——走过二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走过二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并一直延用至今。
元代“福建行中书省”设于福州,由此福州成为省城。
1946年,正式设立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2、福州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唐代,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当时福州的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
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
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
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地区,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发源地和“海军的摇篮”。
3、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以昙石山文化、中国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品牌,名胜古迹蔚为大观。
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题刻、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整体建筑华林寺、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题刻、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都斐声海内外。
全市现有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清瑞岩弥勒造像,崇妙保圣坚牢塔,罗源陈太尉宫,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福建船政局建筑群,鼓山摩崖题刻,永泰名山室,长乐圣寿宝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福州文庙,罗源栖云洞造像,长乐显应宫泥塑,闽侯灵济宫碑,严复故居等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智慧勤劳的福州先民还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闽剧、十番音乐、评话、伬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罗源畲族医药、陈靖姑信仰和罗源畲族服饰等十二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福州历年大事表
福建历史大事年表(1949-1998)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
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军区成立。
至1950年,全省除金门、马祖等岛屿外,全境解放,各地相继建立人民政权。
8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创刊。
1950年8月,福建省筹建第一家国营工厂--国营福建机器厂。
12月1~18日,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选举张鼎丞为省委书记,叶飞为第一副书记,方毅为第二副书记。
1951年4月,全省剿匪、反霸工作结束,共剿灭土匪7万多人,肃清福建历史上长期危害人民的匪患。
1952年5月,全省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共征收、没收地主土地930万余亩,约720万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占有关系。
1953年4月25日,全长130里的闽江下游防洪堤工程完成。
6月17日,我国第一个连接海岛的填海工程--厦门高崎至集美海堤开始动工,1956年8月筑成。
8月19日,福建运动员吴传玉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一分八秒四的成绩,获男子100米仰泳第一名,为新中国首次参加国际体育比赛获得第一枚金牌。
1955年2月21日,沟通省内外的第一条铁路--鹰潭至厦门铁路开工兴建,1956年12月,全线通车。
1956年3月1日,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工程竣工发电。
1958年7~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制造海峡两岸紧张关系的国民党驻金门部队进行炮击。
当年,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福州第二化工厂、闽东电机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开始筹建。
1961年1月1日,省内第一座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前身)建成开播。
1969年5月,省微生物研究室、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研制的庆大霉素在上海第四制药厂、四川制药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福州部队总医院等36个单位投入生产,填补我国抗菌素工业的一项空白。
1970年5月,青州造纸厂全面建成投产。
1972年10月,全省最大水泥厂--永安水泥厂第一套窑建成。
福建省福建省历史沿革
福建省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福州地理
福州市百科名片中国福建省省会。
简称榕城,别名三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来福铁路终点。
辖福清、长乐两县级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
市区面积1043平方千米。
市区人口约130万。
多归侨、侨眷,主要有汉、畲、满、回、苗等民族。
汉初为闽越王都“冶城”所在地。
西汉置冶县。
东汉改名侯官县。
隋改原丰县,后改为闽县,为建安郡治所。
唐置闽州,后改为福州。
五代改为长乐府,为闽都。
宋为福建路治所。
元末以后为福建省会。
1912年置闽侯县,1946年设福州市。
目录[隐藏]城市概述基本概况经济状况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县域经济现代流通开放水平城市概述基本概况经济状况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县域经济现代流通开放水平∙各项改革∙服务功能∙社会事业∙主要高校∙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地方语言∙姓氏排行[编辑本段]城市概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
年均温福州市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1],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台风)袭击。
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
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年吞吐量达500 万吨。
有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5所。
1984年,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1985年,马尾被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
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
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
福州有被列为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如建于964年的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立于906年,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政王德政碑;李阳冰亲书的马石山摩崖题刻;闽侯县的昙石山文化遗址等。
主要游览点有鼓山、乌山、于山、西禅寺、闽王祠、林则徐祠堂、西湖公园等。
福建省情 建置沿革
福建省情建置沿革.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建置沿革福建,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
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
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
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
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
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福建经略使开始时专管军事,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管福建全省军事、民政、财政,取代道一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福州的历史故事
福州的历史故事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
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
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
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
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
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乃裳等,举不胜举。
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市标——“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
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
“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
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
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
古代福州的城空间变迁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
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
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
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一、古代福州城市空间变迁几个主要阶段(一)城池初创(汉晋时期)1 .汉冶城福州最早的城,称冶城。
汉高祖五年(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击楚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都城称冶城。
关于冶城城址多有争议。
主要有三说:(1)浙江南部说。
(2)闽北说。
(3)福州说。
近年来,随着新店古城址、屏山宫殿遗址的发现及汉代“瓦当”等文物出土的考古确认,冶城在福州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在持福州说的学者中,对于冶城处于福州何处还存在着不同看法:(1)福州闽侯南通一带。
(2)北郊新店古城村一带。
(3)新店闽越城是无诸初创之冶城,屏山宫殿遗址是后来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区。
(4)屏山南麓、冶山一带。
其中第四种说法与有关志书所载基本相符,现代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的汉代宫殿遗址及万岁瓦当等文物也进行了进一步印证。
笔者对此一说法较为赞同。
东冶,“冶在中国之东,故亦名东冶”。
①冶城在海边,《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限阻,沈溺相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为孙策所败,从会稽浮海至东冶”。
由记载中“从东冶泛海”“浮海至东冶”的情形看,冶与处于闽江下游入海口的福州方位相吻合,当是闽越故都。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汉武帝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这里的泉山系指屏山之泉山。
《读史方舆纪要》还载到:“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连冶山”,“又名泉山”,“闽越王都冶山前,故曰越王山”。
②《三山志》明确记载:“闽越王故城,在今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置郡。
命严高治故城”③这就清楚的标示了府治与闽越故城的距离。
福州概况
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神秘的网络让我们去熟悉,神秘的网络让我们去走近: 彼此都有了一份牵挂, 从此再也没有了距离. 缘是一份天意, 缘是一份渴求秦置闽中郡。
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安郡、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王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
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
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
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
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
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
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
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
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自然地理】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
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区,南连莆田市,陆域总面积12152.5平方公里。
简述福州城市的发展史
简述福州城市的发展史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古代福州城市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元十五单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单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福州百科
福州百科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州地区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壳丘头遗址、昙石山文化、黄土崙遗址,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创造人类早期文化。
秦统一中国后,境内属闽中郡。
西汉初为闽越王都,后设冶县。
东汉置侯官县,三国属建安郡,西晋为晋安郡郡治。
南朝至隋,或称州,或称郡,而均为州、郡治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名福州,五代时为闽国国都,宋时为福州路治所,南宋末被定为行都,元代为福州路,明清两代均为福州府治所,民国年间,为福建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仍为福建省会,而且境域扩大到五区八县(市)。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攻取福建等地,增设闽中郡,福州境域属之。
汉朝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城设在东冶(今福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后属会稽郡。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冶县。
东汉建武二年(26年),福州是“侯官都尉”的驻地。
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辖以后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地。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出会稽南部都尉设建安郡,置“典船都尉”,侯官县(今福州)属之,置“典船校尉”。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部分地设立晋安郡,辖原丰(即后之闽县、长乐、怀安、福清等县)、侯官(即后之侯官、古田、闽清、永福等县)、罗江(即后之罗源、宁德)、温麻(即后之连江县)等8县,属扬州刺史。
福州始为郡治,元康元年(291年)改属江州。
南朝宋初,仍为晋安郡,属江州,辖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
泰始四年(468年)改为晋平郡。
齐建元二年(480年)复称晋安郡。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出南部地方设南安郡,晋安郡只辖原丰、侯官、罗江、温麻4县。
普通六年(525年)改属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福州为州治所。
天嘉六年(565年)撤销闽州,晋安郡又属东扬州。
光大二年(568年)又升晋安郡为丰州,福州仍为州治。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
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
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
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一、古代福州城市空间变迁几个主要阶段(一)城池初创(汉晋时期)1.汉冶城福州最早的城,称冶城。
汉高祖五年(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击楚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都城称冶城。
关于冶城城址多有争议。
主要有三说:(1)浙江南部说。
(2)闽北说。
(3)福州说。
近年来,随着新店古城址、屏山宫殿遗址的发现及汉代“瓦当”等文物出土的考古确认,冶城在福州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在持福州说的学者中,对于冶城处于福州何处还存在着不同看法:(1)福州闽侯南通一带。
(2)北郊新店古城村一带。
(3)新店闽越城是无诸初创之冶城,屏山宫殿遗址是后来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区。
(4)屏山南麓、冶山一带。
其中第四种说法与有关志书所载基本相符,现代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的汉代宫殿遗址及万岁瓦当等文物也进行了进一步印证。
笔者对此一说法较为赞同。
东冶,“冶在中国之东,故亦名东冶”。
①冶城在海边,《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限阻,沈溺相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为孙策所败,从会稽浮海至东冶”。
由记载中“从东冶泛海”“浮海至东冶”的情形看,冶与处于闽江下游入海口的福州方位相吻合,当是闽越故都。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汉武帝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这里的泉山系指屏山之泉山。
《读史方舆纪要》还载到:“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连冶山”,“又名泉山”,“闽越王都冶山前,故曰越王山”。
②《三山志》明确记载:“闽越王故城,在今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置郡。
福州历史沿革 ——摘自福州地情网
福州历史沿革——摘自福州地情网【概述】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
近代史上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首先涉足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
在我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福州又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历史的城市。
建国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与台湾岛仅一水之隔,首当其冲地肩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史前的福州就有闽土著部落定居繁衍。
根据在闽侯县昙石山考古研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学界称为与中原文化相近的昙石山文化,属新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
台江区吉祥山,以及闽侯县鸿尾镇、白沙镇两地发掘出的周代遗址,都说明史前福州已有先民聚居生息。
周代福州属“七闽”地。
春秋战国时期福州为越国属地,楚灭越后,越王勾践后裔入闽,与当地居民融合同化,史称闽越族人。
秦代福州为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以越王后裔佐汉灭秦有功,授封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高帝纪)。
冶城即今福州,作为都城始于此。
汉末福州设侯官县。
两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此时,福州人口大增,商贾云集,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城市。
特别造船、航海业占领先地位。
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当时,福州设“典船校尉”、西晋时设“典船都尉”,已与夷州(今台湾)、菲律宾等有海运往来。
此后,唐末五代十国,偏安割据福建的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闽国,此时,又有中原“十八姓从王”的记载。
王审知治闽有方,前后历时29年(公元897年至925年),这一时期福州“时和年丰、家给人足”、“闽王礼贤下仕,延揽人才”,福州出现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好时期。
福州城垣数经扩建,晋代建有“子城”;唐朝建“罗城”;闽王又有两度拓宽城池;北宋扩建“外城”。
秦、汉、晋、隋、唐以来,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先后设治为闽中、东冶、建安、东都、闽州、长乐、闽县等。
历代进士表
历代进士表历代进士表——摘自福州地情网连江历代进士,民国版《连江县志》收录364名,本表依据乾隆版《福建通志》(表中附注简称《通志》)、乾隆版《连江县志》和明弘治《八闽通志》(表中附注简称《八闽》)增加常时尹、赵与榕和董应举3名,计367名。
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为唐大顺元年(890年)。
宋代取士名目繁多,共293人(其中,正奏116人、特奏79人、宗子正奏50人、宗子取应5人、童子科1人、诸科7人、幸学出官3人、释褐15人、武举正奏17人)。
元代仅2人。
明代34人。
清代37人(其中正卷28人、明通榜3人、武进士6人)。
表40-1唐至清代连江县进士名表姓名中式时间附注张莹唐大顺元年(890年) 礼部尚书。
丹阳杜棠人李亚荀宋端拱元年(988年) 夔州路转运使陈纲宋淳化三年(992年) 第一甲第二名。
莆田太守黄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童子科赐进士出身。
嘉贤里人林卫宋天圣二年(1024年) 将作监主簿。
崇礼人李处厚宋庆历二年 (1042年) 庐州知州林震宋庆历二年(1042年)承事郎谢宋臣宋皇祐元年(1049年)归安主簿赵谷宋皇祐元年 (1049年) 浦城知县李谟宋皇祐元年(1049年) 校书郎李馀庆宋皇祐元年 (1049年) 归安知县、常州知州林彭年宋皇祐五年(1053年)真州都曹陈和仲宋嘉祐八年 (1063年)李处道宋治平四年(1067年) 同谷知县郑瑜宋熙宁三年(1070年) 将作监簿。
安德里人李撰宋熙宁六年(1073年)彭泽知县、太仆寺主簿郑玠宋熙宁六年(1073年)韩昌国宋熙宁六年 (1073年)将作监簿孙狩宋熙宁九年 (1076年)吴赟宋元丰二年(1079年) 施州知州陈宏度宋元丰二年 (1079年) 都巡检使。
嘉庆《县志》注:“旧志误为陈度”吴开宋元丰二年 (1079年)将作监簿。
《通志》作侯官人孙大廉宋元丰五年(1082年)泉州推官。
《通志》误为侯官人林敏宋元丰八年 (1085年) 太学上舍韩筠宋元祐三年(1088年)殿中侍御史陈抱宋元符三年(1100年)著作郎郑南卿宋崇宁二年(1103年) 朝奉郎。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71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பைடு நூலகம்!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 史变迁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历史沿革——摘自福州地情网【概述】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
近代史上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者首先涉足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
在我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福州又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历史的城市。
建国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与台湾岛仅一水之隔,首当其冲地肩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史前的福州就有闽土著部落定居繁衍。
根据在闽侯县昙石山考古研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学界称为与中原文化相近的昙石山文化,属新石器晚期古人类遗址。
台江区吉祥山,以及闽侯县鸿尾镇、白沙镇两地发掘出的周代遗址,都说明史前福州已有先民聚居生息。
周代福州属“七闽”地。
春秋战国时期福州为越国属地,楚灭越后,越王勾践后裔入闽,与当地居民融合同化,史称闽越族人。
秦代福州为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以越王后裔佐汉灭秦有功,授封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高帝纪)。
冶城即今福州,作为都城始于此。
汉末福州设侯官县。
两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此时,福州人口大增,商贾云集,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城市。
特别造船、航海业占领先地位。
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当时,福州设“典船校尉”、西晋时设“典船都尉”,已与夷州(今台湾)、菲律宾等有海运往来。
此后,唐末五代十国,偏安割据福建的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闽国,此时,又有中原“十八姓从王”的记载。
王审知治闽有方,前后历时29年(公元897年至925年),这一时期福州“时和年丰、家给人足”、“闽王礼贤下仕,延揽人才”,福州出现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好时期。
福州城垣数经扩建,晋代建有“子城”;唐朝建“罗城”;闽王又有两度拓宽城池;北宋扩建“外城”。
秦、汉、晋、隋、唐以来,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先后设治为闽中、东冶、建安、东都、闽州、长乐、闽县等。
其中,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设福州都督府。
这是“福州”定名的最早年份。
宋代以后,几经更名,于恭宗德祜二年(公元1276年),曾作为南宋流亡朝庭的临时首都,升名为“福安府”。
元代仍改称福州府,福州的城名才稳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福州以其优越的山川地域和自然条件,再加上少受中原战乱的影响及历代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已逐渐发展为闽江下游的最大的商贸集散地。
在社会发展史上,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州还有明朝的戚继光平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的中法马江海战等反对外来侵略的光辉史绩。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福州建有同盟会福州支部,有林觉民、李恢等革命志士,追随孙中山在福州组织革命活动,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州籍占9人。
福州作为辛亥革命的前沿阵地,福州革命党人于1911年9月1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光复福州。
孙中山于1912年抵福州视察,鼓楼区的中山路,原名贡前大街,即为这次历史性的光临而更名之。
在五四运动期间,福州学生有以抵制日货为起端的“台江惨案”事件,震动全国。
1932年以蔡廷楷为首国民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在福州起义,建立“人民革命政府”,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反帝、反封建的重大事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党人在福州领导全省、全市人民开展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1949年8月17日的解放。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有“海滨邹鲁”的美称。
王审知治闽时代,兴教重仕,提倡理学,为以后的各个朝代英才辈出打下基础。
唐、宋、明、清以来,福州籍进士达3600多人。
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地市的前列。
位于鼓楼区南后街的“三坊七巷”,以及城内的“三山两塔”是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唐末五代以来,因福州城内拥有三山(即闽山、九仙山、越王山;今名乌山、于山、屏山),故福州又有“三山”的别称。
宋治平(公元1064年)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致使全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福州又有“榕城”的美称。
福州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据统计旅居海外的福州籍侨胞有近100万人。
闽台两地同胞同根同祖,又有历史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996年福州被国家交通部定为两岸间船舶直航的试点口岸之一,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福州建治沿革表福州(后梁时,闽王王审知据此)长乐府(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钅粦改)福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吴越钱氏复)行政区划【概述】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东临台湾海峡。
1946年1月1日正式设市。
1949年8月17日解放,列为福建省直辖市省会。
解放后,福州市行政区划进行过多次调整,至1996年12月31日,全市划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及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和福清、长乐2个市,共有3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镇、56个乡(含2个民族乡),557个居委会、2430个村委会。
全市总面积由解放初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11968万平方公里。
【1949—1996年区划变动情况一览表】附表一:1949—1955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备注:1、1949年8月,市区划为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区;2月从林森县划入松鼓、双岳、西豹、净屏、江南、江北、双湖、开闽、平远、白湖10个乡,增设鼓山、洪山区;2、1950年,增设盖山区和水上区;3、1952年,设市政府郊区行政办事处(简称市府郊办处,后同);4、1954—1955年城区分设28个街道办事处。
附表二:1956—1967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2、1957年撤销市府郊办处,1958年成立郊区人民公社;1959年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复设市府郊办处;1960年撤销市府郊办处,设鼓山、新店、马尾区;1962年设市府郊办处。
3、1960年闽侯县马尾公社划归福州市;1961年闽侯县亭江、琅岐、建新、北峰公社划归福州市。
4、1958年闽侯县划归福州市,1959年闽侯县复归闽侯专区。
附表三:1968—1977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2、1968年成立郊区,1970年撤销,1975年复设。
3、1970年闽侯县城门公社划归朝阳区。
4、1973年闽侯县划归福州市。
5、1975年设立蔬菜区,建新公社划归蔬菜区。
1977年新店公社划归蔬菜区。
附表四:1978—1982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备注:1、1978年红卫区复名鼓楼区;赤卫区复名台江区;朝阳区复名仓山区。
蔬菜区更名环城区;撤销马江区,并入郊区;恢复设立马尾镇,连同马尾公社直隶郊区。
2、1981年鼓楼区增设五四街道办事处;恢复螺洲镇,归郊区政府。
朝阳公社复名盖山公社,红卫公社复名洪山公社,赤卫公社复名台江公社。
3、1982年设马尾区;环城区撤销,所属洪山、台江、仓山、新店、建新公社划归郊区。
附表五:1983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凤城镇;琯头、晓澳、东湖、敖江、浦口、苔艹录、黄岐、安凯、筱埕、官坂、潘渡、坑园、马鼻、长龙、丹阳、蓼沿、小沦公社说明:1、连江、罗源县从宁德地区划归福州市;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县从莆田地区划归福州市。
2、1983年闽侯县祥谦公社调整划分为祥谦、青口公社和尚干镇。
附表六:1984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凤城、琯头、浦口、黄岐、丹阳、晓澳镇;敖江、东岱、官坂、马鼻、坑园、筱埕、安凯、苔艹录、东湖、蓼沿、潘渡、长龙、小沦畲族乡2、郊区拆城门公社,增设螺洲镇;3、连江县拆浦口镇,增设东岱乡;4、闽清县增设佳头乡(国营佳头农场改设佳头乡);5、平潭县增设芦洋乡(国营芦洋农场改设芦洋乡)1985—1989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1990—1995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1985——1995年行政区划变动说明1、1986年:增设鼓楼区王庄新村街道办事处;增设台江区上海新村街道办事处;增设仓山区三叉街街道办事处。
2、1987年:闽清县拆白樟乡增设云龙乡;长乐县拆潭头镇增设猴屿乡,拆江田乡增设首祉乡;连江县撤销东岱乡,设立东岱镇。
3、1988年:仓山区撤销水上街道办事处,设立对湖街道办事处;郊区撤销亭江乡,设立亭江镇;长乐县撤销航城乡,设立航城镇。
4、1989年:永泰县撤销梧桐乡,设立梧桐镇;福清县撤销音西乡,设立音西镇;罗源县撤销起步乡,设立起步镇。
5、1990年: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长乐县撤销鹤上乡,设立鹤上镇;撤销古槐乡,设立古槐镇;撤销江田乡,设立江田镇;撤销玉田乡,设立玉田镇;福清县撤销三山乡,设立三山镇;撤销江阴乡,设立江阴镇;撤销城头乡,设立城头镇,连江县拆马鼻乡增设透堡乡。
6、1992年:马尾区撤销马尾乡,设立马尾镇;郊区撤销城门、盖山、仓山、台江、建新、新店、洪山、鼓山、琅岐、宦溪10乡,设立城门、盖山、仓山、台江、建新、新店、洪山、鼓山、琅岐、宦溪10镇;闽侯县撤销上街,青口、祥谦、南通、荆溪5乡,设立上街、青口、祥谦、南通、荆溪5乡镇,连江县撤销敖江、苔艹录、筱埕、马鼻、透堡、东湖6乡,设立敖江、苔艹录、筱埕、马鼻、透堡、东湖6镇;罗源县撤销松山、中房2乡,设立松山、中房2镇;闽清县撤销塔庄、白中、白樟、梅溪、东桥5乡,设立塔庄、白中、白樟、梅溪、东桥5镇;永泰县撤销葛岭、城峰、清凉、长庆、同安、樟洋6乡,设立葛岭、城峰、清凉、长庆、同安、樟洋6镇;长乐县撤销首占、文武砂、漳港、首址、湖南、文岭6乡,设立首占、文武砂、首祉、漳港、湖南、文岭6镇;平潭县撤销北厝乡,设立北厝镇;福清市撤销融城镇,设立融城街道办事处;撤销沙埔、阳下、新厝、上迳、港头、东瀚6乡,设立沙埔,阳下、新厝、上迳、港头、东瀚6镇。
1993年:连江县拆坑园乡,增设下宫乡;福清市撤销镜洋乡,设立镜洋镇。
1994年: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首祉镇更名为松下镇;闽清县撤销雄江乡,设立雄江镇;福清市撤销一都乡,设立一都镇;平潭县撤销流水乡,设立流水镇;连江县撤销官坂乡,设立官坂镇;罗源县撤销飞竹乡,设立飞竹镇。
1996年福州市行政区划表凤城、浦口、晓澳、琯头、敖江、东岱、东湖、丹阳、马鼻、透堡、官坂、黄岐、筱埕、苔艹录镇;潘渡、蓼沿、长龙、坑园、下宫、安凯乡、小沦畲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