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学术不道德行为的破坏、成因及纠正措施
学术不道德行为的破坏、成因及纠正措施1. 学术不道德行为的破坏学术不道德行为对教育环境、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对教育环境的破坏学术不道德行为破坏了学术诚信的原则,降低了学术环境的质量。
它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损害学术声誉:学术不道德行为削弱了学术机构和个人的声誉,影响了学术界的整体形象。
损害学术声誉:学术不道德行为削弱了学术机构和个人的声誉,影响了学术界的整体形象。
- 扭曲学术评价: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失衡,使得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成绩和荣誉占据应有的地位。
扭曲学术评价: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失衡,使得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成绩和荣誉占据应有的地位。
- 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发现学生学术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会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发现学生学术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会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1.2 对个人发展的破坏学术不道德行为对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缺失:长期依赖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果,会导致个人实际能力的缺失。
能力缺失:长期依赖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果,会导致个人实际能力的缺失。
- 道德观念扭曲: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会使个人对道德和诚信的认知产生扭曲,影响其人格发展。
道德观念扭曲: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会使个人对道德和诚信的认知产生扭曲,影响其人格发展。
- 职业发展受限:学术不道德行为一旦被揭露,将严重限制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
职业发展受限:学术不道德行为一旦被揭露,将严重限制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
1.3 对社会进步的破坏学术不道德行为对社会进步造成的破坏包括:- 阻碍创新发展:学术不道德行为削弱了学术界的创新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阻碍创新发展:学术不道德行为削弱了学术界的创新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 损害公共利益: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导致基于不实数据或研究成果的决策,损害公共利益。
损害公共利益:学术不道德行为可能导致基于不实数据或研究成果的决策,损害公共利益。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是当前学术界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包括了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反学术规范与伦理的行为。
学术不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诚信性和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要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就需要探究其根源成因及提出相应对策。
一、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分析1. 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以文章数量、期刊影响因子、项目资助情况等指标来评价学术成就”的现象。
这种评价机制使得学者们为了追求名誉与地位,而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达到“发表上去、引用增加、评价提高”的目的,一些学者们不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以获取所谓的“利益”。
2. 学术竞争压力大随着高校教职人员评职评聘等制度的日益完善,学术竞争愈加激烈。
学者只依靠学术成果才能获得稳定的职位和收入,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利益而不惜采取学术不端的手段。
3. 学术道德约束不足在一些学术机构和高校,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惩处和约束,这进一步鼓励了一些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4. 文化背景与教育体系一些地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学术不端行为更容易被视为一种“聪明”或“得利”的手段,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二、解决学术不端的对策分析1.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改变学术界的评价体系,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学者的学术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对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等指标的过分追求。
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来鼓励学者们开展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提高学者们的学术品质。
2.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机构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学者们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者们的学术品德,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
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者们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科学研究与学术界的危害,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与社会伦理。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学术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预防策略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预防策略大学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地方,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摇篮。
然而,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学术不端行为却时有发生,给整个学术社区带来了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又该如何有效地制定预防策略呢?成因分析1.竞争压力大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期望得到好成绩、良好的职业前景,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这种压力,选择不择手段,甚至有些人会为了一己私利而采取学术不端行为。
2.缺乏学术道德意识有些大学生对学术道德缺乏敬畏之心,对于抄袭、剽窃等行为视而不见,认为这只是一种手段,不重要。
缺乏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之一。
3.时间管理不当部分大学生因为时间管理不当,导致在完成作业或论文时出现时间紧迫的情况,为了赶时间,选择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从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预防策略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对于学术诚信的重视。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举办学术讨论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学术道德观念。
2.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避免孤立学习导致的学习压力过大,从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设定明确的学术规范学校应建立明确的学术规范,对于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惩罚,确保学术环境的纯净。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但可以通过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倡合作学习、设定明确的学术规范等多方面措施来有效预防。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一个学术诚信的良好环境。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促进思想交流、尊重知识产权、注重学术道德的健康学术环境。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领域中,有意违背学术伦理规范、伪造数据、抄袭他人作品、不当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等不诚实行为,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学术不端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普遍,其成因非常复杂,解决对策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可以从个体、机构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学术不端的成因与个体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追求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量、学术声望等利益,故意作假、抄袭、篡改数据或成果,破坏了学术诚信。
个体的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警惕和自我约束,也是导致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机构层面,一些科研机构在管理和评价制度上存在缺陷,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学术期刊为了牟取利润,放松了对稿件的审核标准,导致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论文被发表。
一些学术组织和学术评价体系偏向于量化指标,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真实性考量不足。
这些机构问题使得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泛滥。
社会层面,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影响。
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过分功利化,对学者的过分追求成果和名利,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科研经费的过分看重,导致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获得项目资助和职称评聘等利益,不惜采用不端手段,以求快速获得成果。
社会对学术不端的处罚不力,曝光率低,缺乏有效的威慑力,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针对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解决对策。
个体应当提高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坚守学术诚信,注重独立自主的科研精神。
需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处,使其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学术不端的道德底线。
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对科研成果的审核标准,严格落实学术不端的查处程序,确保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及时惩处。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校园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生在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包括抄袭、剽窃、作弊、篡改实验数据等。
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环境,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了解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对于有效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学术界一大隐患。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了大量高校学生学术不端的案例。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学术不端行为中,抄袭和剽窃现象最为严重,既有知名院校,也有一些地方性高校出现了大量的学术造假案件。
作弊、篡改实验数据等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的关注。
二、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不仅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竞争压力导致了学生成绩焦虑心理的加剧,一些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不惜违反学术规范,采用抄袭、作弊等不端手段取得成功。
加之传媒不断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给一些学生传递了错误的成功价值观,使得他们认为不端行为可以换取高额回报。
2. 学校管理的不严格。
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不够严格,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惩罚,导致了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可以逍遥法外。
3. 家庭教育的不规范。
一些家庭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术道德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模糊,很难正确看待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
4. 学术道德观念的薄弱。
一些学生在学术道德观念上薄弱,认为学术成果是可以交易的,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和升职加薪,可以采取不端手段。
三、解决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要解决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 规范学术管理。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公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学术环境的复杂化,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
随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了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制度、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这些成因包括但不限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学术竞争压力的增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
这些对策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对策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减轻学术竞争压力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和质量,推动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文章的研究成果将对提高我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分析在我国学术领域,学术不端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学术生态、损害学术声誉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成果、一稿多投等形式。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和原创性,更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抄袭剽窃是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直接复制他人的研究成果,稍作修改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1. 危害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危害方面:1.1 削弱学术诚信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造假、剽窃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
这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
1.2 破坏研究环境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当学术界存在不诚实的行为时,研究者难以相互信任,合作也变得困难。
这对于学术进步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1.3 损害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被发布和应用。
如果研究中存在抄袭或造假等行为,那么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受到质疑。
这对于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2. 成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原因如下:2.1 竞争压力学术界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包括争夺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
这导致一些研究者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和声誉,可能选择不当的手段,从而陷入学术不端的行为。
2.2 缺乏教育和指导一些研究者可能缺乏对学术道德的正确认识,对学术规范缺乏了解。
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研究,从而误入学术不端的行为。
2.3 制度缺陷一些学术机构和科研项目的制度可能存在缺陷,无法有效监督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制度缺陷使得犯罪分子能够逃避惩罚,从而形成一种“问责缺位”的环境。
3. 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学术不端行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3.1 加强教育与宣传学术机构应当加强对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教育与宣传,提高研究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认知和道德素养。
3.2 完善监督机制学术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术研究的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保障学术诚信。
3.3 加强合作交流学术界应鼓励和促进合作交流,加强同行之间的互信和协作,以减少竞争压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
3.4 严肃惩处违规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违规者,学术机构应采取严肃的处罚措施,包括公开谴责、撤销职位等,以起到警示作用。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受学术教育。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整体素质。
本文将就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以下状况:1. 抄袭抄袭是高校学生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
有些学生因为懒惰或者毫无创造力,而选择直接剽窃他人的成果,以此来完成自己的学术任务。
据统计,高校抄袭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
2. 作弊在考试、论文或者其他学术活动中,一些学生会采取作弊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好处。
他们可能会抄袭或者答案,或者通过通信设备进行作弊。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正性,也破坏了学术的诚信。
3. 造假在个人简历、科研成果等方面,一些学生会夸大、虚构或者篡改自己的学术成绩和业绩,以获取名利。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的学术声誉,同时也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二、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压力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在学术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他们会面临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在学术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好处。
2. 缺乏学术诚信意识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或者“无关紧要”的行为。
这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学术不端的诱惑,从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
3. 教育制度不完善学校在管理学术活动时可能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或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
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可能会觉得“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从而变得更容易采取不正当手段。
4. 缺乏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术诚信的教育。
这使得学生们在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1.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伪造数据、不当引用等。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学术界和社会都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个人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声誉受损,学术生涯受阻,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个人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声誉受损,学术生涯受阻,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 学术界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公平和诚信,损害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学术界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公平和诚信,损害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 社会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被广泛接受,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进步。
社会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被广泛接受,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进步。
3. 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学术不端行为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个别研究者可能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果和评价,选择采取不正当手段。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个别研究者可能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果和评价,选择采取不正当手段。
- 评价体系: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可能促使研究者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评价体系: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可能促使研究者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 知识获取容易: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量文献资料易于获取,个别研究者可能为了省时省力而选择抄袭。
知识获取容易: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量文献资料易于获取,个别研究者可能为了省时省力而选择抄袭。
- 缺乏诚信教育:学术界的诚信教育可能不足,导致一些研究者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缺乏认识。
缺乏诚信教育:学术界的诚信教育可能不足,导致一些研究者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缺乏认识。
4.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加强诚信教育:在学术机构和教育体系中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研究者的道德素养。
学术不端的认识和感悟
学术不端的认识和感悟在学术领域,学术不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术不端不仅仅是指抄袭、篡改数据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还包括了学术不端背后的种种原因和动机。
作为一名在学术研究领域工作的人,我对学术不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学术不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功利主义思维的影响。
在学术界,一些人为了追求更多的资源、名誉和地位,不惜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取所需的成果。
他们可能会篡改数据,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甚至以假乱真,以图一时的荣耀和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思维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损害整个学术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对学术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外,学术不端还与学术竞争的激烈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学术研究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和声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他们可能会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以换取更多的发表机会和研究资助。
这种竞争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除了功利主义思维和竞争激烈外,学术不端还与学术伦理观念的缺失有关。
一些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缺乏对学术道德和伦理的敬畏和尊重,对于学术规范的遵守不够严谨。
他们可能认为只要取得了研究成果就可以不顾一切地发表,而忽略了对他人权益和学术规范的尊重。
这种缺乏伦理观念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损害了整个学术界的正常秩序。
针对学术不端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加以遏制。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广大研究人员的学术伦理观念,强化对学术规范的遵守意识。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厘清学术成果的真伪,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术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惩处,维护学术界的公正和正义。
总的来说,学术不端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和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摘要】学术不端是指在科研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违背科学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公正与诚信,甚至损害了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
学术不端的根源可以从学术压力、缺乏道德意识以及社会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为了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同时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学术不端现象,维护学术界的公正与诚信,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学术压力,社会原因,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教育,学术规范,解决对策1. 引言1.1 学术不端的定义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篡改数据、造假、弄虚作假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和信誉,也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学术不端的定义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和研究环境中可能略有差异,但学术不端都是违背了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对学术界和科研发展都是不利的。
学术不端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削弱了学术研究的信任基础。
一旦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相关研究成果将失去可信度,导致学术界和公众对研究的信任度下降。
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研究者的声誉和职业生涯,也为整个学术界带来了负面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得到严肃对待,需要通过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处罚制度等措施来加以规范和打击。
1.2 学术不端对科研和学术界的影响学术不端对科研和学术界的影响非常严重。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科研领域的诚信和信誉,破坏了学术界的健康发展环境。
学术不端行为会导致虚假数据和论文的出现,影响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被信任和接受。
学术不端行为也影响了学术界的学术竞争环境。
那些不择手段追求成果的学者会借助学术不端手段获取荣誉、奖金以及学术地位,导致那些诚实、勤奋的学者陷入不公平竞争的境地。
学术不端也会对学术研究产生负面影响,使得研究领域的发展受阻,影响学术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甚至可能引起学术界的信任危机。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摘要】学术不端现象在当今社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危害性也逐渐显露。
学术竞争压力加剧、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学术道德意识不强、信息技术进步带来隐患等因素都是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现象的蔓延。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清朗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竞争压力、学术评价体系、学术道德意识、信息技术、学术道德建设、正确的学术观念、学术评价机制、学术道德教育1. 引言1.1 学术不端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学术不端现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抄袭、剽窃、篡改数据等行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术不端现象也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学术不端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界整体声誉的一种挑战。
对学术不端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信誉,更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在学术领域里,诚信和正直一直被认为是基本的准则,而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则是对这一准则的严重背叛。
学术不端现象的引起人们关注,正是因为其对学术界和科学研究造成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学术界的公正与诚信,加强对学术不端现象的监管与打击已迫在眉睫。
1.2 学术不端的危害性学术不端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研究和学术诚信的严重破坏上。
学术不端可能导致科研成果的失真和误导,影响到学术界的正常秩序和发展。
造假、抄袭、篡改等行为不仅对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构成威胁,也会误导其他研究者和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方向和方法。
学术不端行为还会对学术评价和论文发表产生不利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导致一些学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就和荣誉,从而扭曲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批评,对于学术发展和学术道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和解决对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制度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1.社会压力和竞争激烈在当今社会,学术界的竞争激烈,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趋于功利化,导致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有的学者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资金和奖励,会夸大研究成果,造假实验数据等。
社会压力和竞争激烈使得一些学者不择手段地追求学术成就,而忽视了学术道德和规范。
2.学术评价体系缺陷学术评价体系是学术不端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些学者追求发表论文数量、引用率和影响因子,而忽视论文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采取不端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
学术评价体系的缺陷使得学者在追求学术成就和评价优势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端行为。
3.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一些学者缺乏对学术道德的敬畏和认识,他们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惕和自我约束。
而且,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者们的不端行为。
4.制度不健全学术界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上存在问题。
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过于宽容,导致了一些不端行为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成为了不端行为的帮凶。
学术腐败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和处理。
解决对策分析1.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要解决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首先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功利化的倾向,提高对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的重视。
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注重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道德的全面评价,避免评价体系的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2.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者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认识和敬畏,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取向。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在学术道德和规范意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和问题。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行为,严重危害了学术诚信和学术风气的建设。
在当前高校中,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引入我们对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研究,并为接下来的内容铺垫基础。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为后续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根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和素养构成严重挑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了解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学术道德问题。
分析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部门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效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规范和秩序。
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揭示背后的心理、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为有效遏制学术不端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提升高校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促进学术诚信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包括各种违背学术规范、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弄虚作假、代写论文等。
抄袭是指学生在写作论文或作业时直接复制他人的文章或者观点而不加注明出处,剽窃则是指学生将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他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成果提交。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1. 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中违反道德、诚信、公正原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伪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剽窃等。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害处、起因及应对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重视。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害处2.1 损害个人声誉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揭露,将会对涉事人员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在学术领域难以立足。
此外,个人声誉的损害还将影响其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
2.2 破坏学术界的信任关系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内部的信任关系,导致学者之间的合作受阻,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2.3 削弱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导致研究数据和结果的不真实、不可靠,从而削弱整个学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
2.4 浪费资源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大量的研究资源被浪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3. 学术不端行为的起因3.1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部分学者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项目资助等,可能采取不端行为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2 利益驱动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往往存在利益驱动,如追求论文数量、提高学术地位等,使得部分学者丧失了道德底线。
3.3 制度缺陷一些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可能导致学者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学术诚信。
3.4 教育培养不足部分学者在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其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4. 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4.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术从业者的道德教育,提高其学术诚信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4.2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降低学者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
4.3 强化监管和惩处力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形成高压态势,使其付出代价。
4.4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倡导诚实、公正、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者坚守学术诚信。
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引言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是指在学术界中出现的对学术道德准则的违反行为。
这些违规行为既包括研究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学术不端行为、造假、抄袭等行为。
学术道德失范可能对学术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该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系统层面进行探讨。
1. 个体层面1.1 个体利益至上:一些学者在面临职业晋升、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压力时,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学术道德,违反学术规范。
1.2 竞争压力过大:学术界的竞争非常激烈,学者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学术声誉、论文发表和科研经费,可能出现不当行为。
2. 系统层面2.1 发表压力和评价体系:现今学术界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数量和快速发表,而轻视质量的核查,使得学者们存在一定的发表压力。
评价体系过度重视SCI论文数量,缺乏对学术诚信的严格考核。
2.2 缺乏监管机制:学术界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学术道德失范的治理需要从个体层面和系统层面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1. 个体层面1.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者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者的学术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对学术道德准则的遵守程度。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精神。
1.2 建立学术道德监督机制建立学术道德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对学者的学术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同时,鼓励学者举报学术不端行为,保护举报者的权益,提高学术道德监督的有效性。
2. 系统层面2.1 完善评价体系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不仅仅关注论文数量和发表速度,也应重视学术质量、学术合作、学术影响等指标,从而减少学者们为了发表而进行不当行为的动机。
2.2 强化学术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加强学术机构对学术道德的规范和监督,建立学术机构的自律机制。
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成因及防止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成因及防止措施1.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道德、诚信、规范等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篡改数据、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2.1 对个人学术生涯的影响1. 影响学术声誉: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揭露,会对个人的学术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学者在学术界失去信任。
2. 阻碍职业发展: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学术职位丧失、晋升受阻,甚至终身禁止从事学术研究。
3. 影响国际合作: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国际合作项目取消,影响国际学术合作机会。
2.2 对学术机构的影响1. 损害学术形象:学术不端行为会影响学术机构的整体形象,降低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誉。
2. 影响科研经费: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学术机构失去科研经费,影响其正常运营和发展。
3. 增加管理成本:学术不端行为会增加学术机构在学术道德教育和监管方面的投入。
2.3 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1. 降低学术质量: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学术成果的质量下降,影响学术界的整体水平和发展。
2. 破坏学术环境:学术不端行为会破坏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学术创新和进步。
3. 减弱社会信任:学术不端行为会使社会对学术界产生质疑和不信任,影响学术界的社会影响力。
3.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3.1 内在原因1. 个人品质问题:部分学者缺乏诚信意识,追求个人利益,有意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2. 学术压力:学者面临来自学术界、职业和生活的压力,可能导致其采取不端行为以应对。
3. 知识水平不足:部分学者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可能无法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从而产生抄袭等行为。
3.2 外部原因1. 评价体系问题: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评价体系可能导致学者追求短期利益,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部分学者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可能导致其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
3. 监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学者可能抱有侥幸心理,从事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及解决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及解决措施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教学和评价过程中的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以及解决措施。
损害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学术诚信: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这种失信会导致学术界的信任危机,影响学术合作和交流。
2. 扭曲学术评价: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和不公正,影响学者的晋升、奖励和职业发展。
这种不公正会使得优秀的学者受到冷落,而不道德的行为者得到不应有的回报。
3. 破坏研究进展:学术不端行为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错误和失真,误导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和结论。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宝贵的研究资源被浪费,耽误科学进展。
动因学术不端行为的动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竞争压力:学术界的竞争激烈,学者追求职位晋升、资金支持和声誉等,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促使一些学者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取优势。
2. 出版压力:学术论文的出版是学者评价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出版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学者为了增加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而采取不诚实的手段。
3. 利益驱动:学术研究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例如科研项目的经费和专利的商业价值。
一些学者可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学术道德,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解决措施为了解决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学者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 建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管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处理,确保公正和公平。
3. 提升科研伦理意识:加强对科研伦理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者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和规范。
加强对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提高科研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现行的学术评价主要以SCI、SSCI等国际期刊和SCI收录论文数量为依据,而忽视了学术质量和原创性。
这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惜捏造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不端行为。
学术竞争压力过大。
学者在科研项目申请、论文发表、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这使得一些学者为了获取利益和名誉而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也加剧了学术竞争的激烈程度。
缺乏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
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对学术规范和伦理的遵守。
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个人名利为中心而忽略了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
需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应该从传统的以SCI论文数量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向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原创性的评价指标。
科研成果应该通过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应该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大学应该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
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学术道德监管机制。
学术界应该加强自律,建立学术道德监管机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并公开曝光。
也要加强对学术研究的监督和评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应该优化学术资源的分配机制。
加强学术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学术竞争的压力,为学者提供公正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支持,从而降低学术不端的发生概率。
学术不端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建立道德监管机制和优化资源分配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赵延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 要:本研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集中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
影响博士生态度的因素有: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学术的兴趣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程度有负相关,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却更可能宽容学术不端行为。
如果博士生周围师友的学术不端行为越频繁,则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态度越强,而上过学校组织的科研道德课程者更不可能宽容不端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严厉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筛选和人员流动机制、改革现行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和设立科研道德专门课程等建议。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博士;态度;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5-0045-07Ana lysis of PhD Gradua tes’A ttitude towards Sc i en ti f i cM isconduct and Its CausesZHAO Yan-dong(Chinese A cade m y of S trategic S tudi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 evelop m ent,B 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Based on data fr om an e mp irical s ocial survey,the paper analyses the Ph D Graduates’attitude t owards the scientific m isconduc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s of this attitude.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one quarter of the Ph D graduates hold a t olerant attitude t owards scientific m isconducts.Further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s shows that, peop le with higher pers onal acade m ic capacity and acade m ic interest are less likely t o t olerate m isconducts,while those who have scientific working experience are more t olerant t o m isconducts.The more m isconducts happened ar ound the re2 s pondents,the less relevant train courses the res pondents got fr om the universities,and the res pondents are more likely t o t olerate m isconducts.The policy i m p licati ons fr om these results are als o discussed in the paper.Key words:scientific m isconduct;Ph D graduates;attitude;cause 一、研究背景在我国科研学术活动日渐繁荣的同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已成为阻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痼疾,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忧虑。
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不一,中国科学协术协会曾经归纳出“七大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等等[1]。
其中,抄袭剽窃和伪造数据材料是比较核心的不端行为,也是本 收稿日期:2008-01-25 修回日期:2008-04-18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大问题研究课题“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6DCYJ08)作者简介:赵延东(1971-),男,湖南湘潭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及科技政策研究。
54研究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声誉,而且从长远看更可能降低一国学术界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危及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无怪乎有人惊呼学术腐败有可能“动摇国本”。
如何最大限度地清除学术不端现象,是科学共同体、政府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目前研究者们对我国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根源和治理问题已做了一些研究,但建基于经验社会调查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研究以社会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研究,集中分析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部分构成,对人们的相应行为有很高的预测性[2]。
博士研究生是一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产品,也是一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他们代表了学术界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了学术规范建立和学术空气净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而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会给这些学子们带来怎样的恶劣影响,也是不少有识之士最为担忧的。
深入研究博士毕业生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后果,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社会后果,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与态度现状如何,然后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种态度。
根据相关理论和以往的研究,我们将影响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的因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博士生个人的特征,一是他们所处环境的特征。
(一)个人影响因素从个人特征看,我们首先假设博士生自身的学术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期会影响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那些学术能力较强、且对自己未来工作预期更高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成功者。
根据社会学理论,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上层的行动者更可能维护现存社会结构和规范[3],因此可以假设这些学术能力和自我预期较高的博士生会更愿意遵守学术规范,且对学术不端行为有更严厉的态度。
其次,我们假设博士生的学术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如果博士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较高,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去积极了解有关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的知识,也会更有动力维护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因此学术研究兴趣较高的人会更难以宽容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我们假设博士生的工作和研究经历也可能会有影响,那些在读博前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经历,更可能了解并愿意遵守社会规范,包括学术规范。
而那些在读博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的人更可能在实践中学习到科技道德和学术规范,因此他们都可能对不端行为有更严厉态度。
(二)环境影响因素从博士生所处环境因素看,我们首先假定博士生周围的师友中有无学术不端行为将对博士生的态度产生明显影响。
如果周围的人中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在这样的氛围成长起来的博士生更可能将学术不端行为“常规化”、“合理化”,因此更可能宽容不端行为。
反之,如果周围学术环境比较健康,则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度将会降低。
其次,我们假设博士生获取学术规范知识的途径,会影响到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
那些从学校系统培训获得有关学术规范知识的博士生,应比那些没有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博士生更不宽容学术不端行为。
三、研究数据、变量与方法(一)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6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07年5月至7月对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的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先以典型抽样方法,在全国四个城市中共抽取了十四所高校及研究院所,然后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这些院校的各院系中共抽取了3000名应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对他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903份,有效回收率为63.4%。
(二)分析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在研究中我们将态度具体操作化为两个变量:被访者认为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者(1)“是否值得同情”,(2)“是否可以原谅”。
这两个都是取值为0和1的虚拟变量。
研究的自变量分为三部分。
一是个人特征变量,我们首先使用被访者“对自身学术能力的自我评估”、“对未来工作的预期”来反映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在测量被访者的“学术兴趣”时,我们询问他们“是否因对学术感兴趣而选择读博”,并认为回答“是”的人有更强的学术兴趣;而博士生的工作经历和科研经历则通过两个虚拟变量“读博前是否工作过”、“读博期间是否参加过科研项目”来反映。
另一部分自变量是环境特征变量,包括“是否听说过周围的老师同学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和“是否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系统学习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的知识”。
这两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
最后一部分自变量是作统计控制用的控制变量,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和“年龄”。
(三)分析方法为准确了解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净”影响,我们决定使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两个因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能使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而应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四、分析结果我们首先看一下研究主要变量的统计分布情况,请参见表1。
从表中的统计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者持宽容态度,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表示有学术不端行为者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
读博以前参加过工作的比例为38%左右,而读博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比例高达84%。
因对学术研究有兴趣而选择读博士的比例略低于一半,为45%左右。
听说过周围师友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平均分为2.37,介乎“偶尔听说”和“经常听说”之间,可见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已呈蔓延之势(本题的具体分布为:“听说不少”占6.6%,“偶尔听说”占50.1%,“从未听说”占43.3%,从未听说过周围师友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士毕业生不到总数的一半)。
主要从学校组织课程学到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人仅占总数的21%左右,说明当前的教育体制对学术规范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