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合集下载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2008年第3期总第15期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发布单位: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编制单位: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资料提供单位:青海省⽔环境监测中⼼⽢肃省⽔环境监测中⼼宁夏回族⾃治区⽔环境监测中⼼内蒙古⾃治区⽔环境监测中⼼陕西省⽔环境监测中⼼⼭西省⽔环境监测中⼼河南省⽔环境监测中⼼⼭东省⽔环境监测中⼼黄河上游⽔环境监测中⼼黄河宁蒙⽔环境监测中⼼黄河中游⽔环境监测中⼼黄河三门峡库区⽔环境监测中⼼黄河⼭东⽔环境监测中⼼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中⼼⽬录前⾔⼀、⽔功能区⽔质状况综述⼆、各类⽔功能区达标情况三、各省区⽔功能区达标情况四、重要⽔事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览表附表2《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标准限值附表3 《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补充项⽬标准限值附图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质评价断⾯图前⾔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法》,落实⽔利部《⽔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资源保护局决定⾃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功能区⽔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发布频次为三个⽉⼀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利部⽔资源司和⽔⽂局制定的《⽔功能区⽔资源质量评价暂⾏规定》(试⾏)(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和流域⼋省(区)现有监测站⽹基础上,选择了142个重点⽔功能区(监测断⾯151个),依据《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功能区划(试⾏)》⽔质⽬标进⾏⽔质评价和达标分析。

评价基本项⽬为⽔温、pH值、溶解氧、⾼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油类等(BOD518项。

2006黄河泥沙公报

2006黄河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6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WR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受社会关注。

编制《黄河泥沙公报(2006)》(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重点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黄河的重要泥沙事件,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黄河泥沙状况,并列出与多年统计资料的对比,同时发布重要泥沙事件。

本《公报》的多年均值资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

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库区为国家85高程基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站为黄海基面外,其余均为大沽基面。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一、概述 (1)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4)三、重要水库冲淤变化 (14)四、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冲淤状况 (21)五、黄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冲淤状况 (26)六、重要泥沙事件 (29)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薛松贵翟家瑞刘晓燕杨含侠安新代张金良时明立成员:谷源泽袁东良毕东升赵卫民王玲陈连军姜乃迁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陈永奇王怀柏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赵淑饶胡跃斌刘炜牛占陈永奇许珂艳郭宝群易建军范世雄陶海鸿慕明清刘社强黄先玲李存才裴勇胡玉荣邢芳李旭东尹永双张玮林志宁白莉东吉俊峰张丽娜王玉明张春岚何丽蒋秀华仝春莲李中有毛利强张小军一、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11个重要控制水文站和洮河红旗、黄甫川黄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武陟等11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见图1,黄河流域重要控制水文站分布图)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数据,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5月2006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革与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932.7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投资84.6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资308.4亿元,地方政府投资441.5亿元,利用外资11.6亿元,国内贷款112.0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28.9亿元,其它投资30.3亿元。

在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418.8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358.2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3.2亿元,水电及其它专项工程投资112.4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4.9%、38.4%、4.6%、12.1%。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98.71亿元,比上年增加27.13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158.79亿元,占53.2%;国债专项资金129.42亿元,占43.3%;水利建设基金10.50亿元,占3.5%。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614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6121亿元,较上年增加3.4%。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478个,在建投资规模4750亿元。

当年新开工项目2158个,新增投资规模883亿元;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596个,新增固定资产332亿元;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22个,新增固定资产199亿元。

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80亿元,在建项目投资完成率为53.6%。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93.8亿元,较上年增加47.0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83.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31.9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8.4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39.8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88.1亿元,占36.3%;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17.7亿元,占40.0%;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2.2亿元,占5.3%;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45.8亿元,占18.4%。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一、综述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8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839.6亿m~3,比常年值少4.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358.0亿m~3,比常年值少8.8%;地下水资源量7642.9亿m~3,比常年值少5.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972.1亿m3,水资源总量25330.1亿m3,比常年值少8.6%。

【总页数】15页(P6-20)
【作者】无
【作者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发布 [J],
2.水利部发布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3.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4.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5.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2006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表14宁夏2006年行政分区耗水量
表15宁夏2006年主要河流、排水沟水质评价
表16宁夏2006年主要湖泊水质评价
表17宁夏2006年主要水库水质评价
附图
图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年降水深等值线图
图2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年径流深等值线图
概述
2006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49mm,折合降水总量为128.742亿m3,比上年增加25%,较多年平均偏少14%。
表6 宁夏2006年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单位:亿 m3
流 域
年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重 复
水资源
R/P
总 量
资源量
分 区
(P)
(R)
资源量
计算量
总 量
(%)
引黄灌区
12.703
1.607
20.987
20.004
2.590
12.65
祖 厉 河
2.090
0.085
0.028
0.021
0.092
4.07
清 水 河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水资源公报
Ningxia Water Resource Bulletin
2006
(总第二十一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二○○七年六月
《宁夏水资源公报》编辑组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编制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批准:吴洪相
审定:薛塞光
审查:张林海刘赛光
技术负责:冯平魏礼宁
15.9
20
-13
表4 宁夏2006年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行 政
计算面积
当地天然年径流量
径流量
径流深

06-12环境状况公报 总结

06-12环境状况公报 总结

2006年-2012年七大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46 28 26 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2007 49.9 26.5 23.6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2008 55.0 24.2 20.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2009 57.3 24.3 18.4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2010 59.5 23.7 16.4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2011 61.0 25.3 13.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2012 68.9 20.9 10.2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2006年-2012年长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长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良好76 17 7 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轻度污染85 10 52007 良好81.5 11.7 6.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2008 良好85.6 8.6 5.8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85 10 52009 良好87.4 8.7 3.9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90 5 52010 良好88.6 7.6 3.8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优良好95 5 02011 良好80.9 13.8 5.3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优轻度污染78.9 15.8 5.32012 良好86.2 9.4 4.4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良好82.1 14.3 3.6 2006年-2012年黄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黄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50 25 25 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重度污染46 18 362007 中度污染63.7 13.6 22.7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68.2 11.3 20.5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54.5 18.2 27.32009 中度污染68.2 6.8 25.0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63.6 9.1 27.32010 中度污染68.2 11.3 20.5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优重度污染63.6 9.1 27.32011 轻度污染69.8 11.6 18.6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优中度污染40.9 22.7 36.42012 轻度污染60.7 21.3 18.0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优中度污染63.1 21.1 15.8 2006年-2012年珠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良好82 15 3.0 石油类、氨氮良好良好100 0 02007 良好81.8 15.2 3.0 氨氮、石油类、溶解氧良好良好2008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良好优100 0 0 2009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良好优100 0 0 2010 良好84.9 12.1 3.0 氨氮、石油类、溶解氧良好优100 0 0 2011 良好84.8 12.2 3.0 石油类、氨氮良好优100 0 0 2012 良好90.7 5.6 3.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良好80.0 20.0 02006年-2012年松花江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松花江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24 55 21 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重度污染轻度污染2007 轻度污染23.8 57.2 19.0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008 轻度污染33.3 52.4 14.3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0 40 02009 轻度污染40.5 50 9.5 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0 40 02010 轻度污染47.6 40.5 11.9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80 20 02011 轻度污染45.2 40.5 14.3 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6.7 33.3 36.42012 轻度污染58.0 36.3 5.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良好轻度污染33.3 50 16.7 2006年-2012年淮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淮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支流总体水质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中度污染26 44 30 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16 53 312007 中度污染25.6 48.8 25.6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38.4 39.5 22.1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1.2 48.5 30.32009 轻度污染37.3 45.3 17.4 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良好中度污染18.2 60.6 21.22010 轻度污染41.9 41.8 16.3 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优中度污染24.2 54.6 21.22011 轻度污染41.9 43.0 15.1 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66.7 33.3 36.42012 轻度污染58.0 36.3 5.7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优中度污染29.6 48.2 22.2 2006年-2012年海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海河水系总体水质情况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水质水系其他主要河道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I~III类IV~V类V劣类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重度污染22 21 57 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重度污染重度污染30 40 302007 重度污染25.9 21 53.1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2008 重度污染28.6 20.9 50.8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38.9 16.7 44.42009 重度污染34.4 23.4 42.2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重度污染重度污染47.1 11.7 41.22010 重度污染37.1 22.6 40.3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重度污染重度污染42.1 26.3 31.62011 中度污染31.7 30.2 38.1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重度污染中度污染43.8 18.7 37.52012 中度污染39.1 28.1 32.8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重度污染中度污染42.0 24.0 34.0 2006年-2012年辽河水系水质数据一览表年份辽河水系总体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主要污染指标干流总体支流总体国控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情况I~III类IV~V类V劣类水质水质I~III类IV~V类V劣类2006 重度污染35 22 43 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07 重度污染43.2 16.3 40.5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中度污染重度污染2008 中度污染35.1 32.4 32.5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67 02009 中度污染41.7 22.2 36.1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中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10 中度污染40.5 35.2 24.3 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轻度污染重度污染33 34 332011 轻度污染40.5 48.7 10.8 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轻度污染中度污染25.0 50.0 25.02012 轻度污染43.6 41.9 14.5 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轻度污染中度污染18.8 56.2 25.0。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7年8月目录前言...................................................... 2概述...................................................... 3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4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5黄河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6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7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1水资源质量特点............................................. 12重要水事................................................... 13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16附图 2006年黄河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图1前言《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6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水情年报2006

中国水情年报2006

2006年全国水情年报(一)2007-08-14内容提要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2006年我国雨情、水情概况,包括全年降水、登陆台风、汛期洪水、枯季水情、调水情况、全国主要江河来水情况、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以及水文情报预报效益等内容,并对2006年6月闽江大洪水、2006年汛期影响严重的5次台风以及重庆市遭遇的百年一遇特大干旱作了专题分析,书后附录还记述了全国水情大事记。

本书内容全面,数据翔实准确,适合于社会经济、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文气象、农田水利、环境评价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一、概述二、雨情(一)汛前降水(二)汛期降水(三)汛后降水(四)暴雨(五)台风及热带风暴三、汛前水情(一)冰情(二)凌汛(三)春汛(四)枯水四、汛期水情(一)珠江流域(二)长江流域(三)太湖及浙闽地区(四)淮河流域(五)黄河流域(六)海河流域(七)松花江及辽河流域(八)西部河流五、汛期重要水情专题分析(一)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雨水情分析(二) 2006年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雨水情分析(三)2006年第5号台风“格美”雨水情分析(四) 2006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雨水情分析(五)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雨水情分析(六)闽江“20066”暴雨洪水分析(七)2006年重庆市百年一遇大旱分析六、汛后水情(一)水情(二)枯水(三)冰情七、全国主要江河来水情况(一)年来水量(二)汛前来水量(三)汛期来水量(四)汛后来水量八、全国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一)汛初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二)汛末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三)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情况九、调水情况(一)黑河调水(二)晋冀调水入京(三)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四)太湖调水(五)右江应急补水(六)珠江骨干水库调度十、水文情报预报效益附录(一)2006年水情大事记(二)附表一、概述2006年,我国降水有三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

多雨带分别位于华南至江南南部、淮河流域至西北一带、东北北部,少雨带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前言水资源紧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并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为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编制《200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旨在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年度水资源情势,以便通过综合措施,协调水资源供需关系,缓解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得以可持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等。

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出数据和信息。

《公报》来水、水质分析计算采用了2006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用水部分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本期公报由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完成。

一、综述2006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70.1mm,比上年810.7mm偏少29.7%,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少16.1%,属偏枯年。

2006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99.7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09.56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90.22亿m3。

2006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7.64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51.47亿m3减少13.83亿m3。

2006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0.76m,地下水蓄水变量减少14.44亿m3。

2006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4517.6km2,比上年同期扩大1503.3km2。

2006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55.83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80%、引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23%,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6.01%、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0.96%。

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6.33亿m3。

2000-2008年黄河流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2000-2008年黄河流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对河流水质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分析, 以断面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 对照表的规定, 按下述方法 评价.
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 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 则评价为好转或恶化; 当水质状况发生两级以上( 含两级) 变化时, 则评价为显著好转或显著恶化.
4 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年份
全年
评价河长 / km
11 094. 9 年
优于 类( 含 类)
河长/ km
比例/ %
5 187. 8
46. 7
劣于 类
河长/ km
比例/ %
5 097. 1
53. 3
劣类
河长/ km
比例/ %
2 449. 8
22. 1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类) 水质、劣于 类水质及劣 类水质占总评价河长百分比的年际变化趋势, 依据河流水质评价标准, 得出 2000- 2008 年黄河流域( 片) 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及演替规律.
收稿日期: 2010- 10- 20 作者简介: 孙 浩( 1985- ) , 男, 河南南阳人, 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 水污染控制.
8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年
3 河流水质评价标准及评价依据
3. 1 河流水质评价标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 地表
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 定 ( 暂行) [ 10] , 将地表水环境质量定 性评价为: 优、良好、轻度污染、中 度 污染、重度污染 5 个等级, 详见表 1. 3. 2 河流水质评价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干流全长 5 464 km, 是我国第二长河, 流域面积 75. 2 万 km2 , 界于北纬 32 ~ 42 , 东经 96 ~ 119 之 间.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3 581 亿 m3 , 多年平均径流量 580 亿 m3 , 多年平均输沙量 16. 3 亿 t , 流域平均 年径流深 77 mm. 黄河支流众多, 流域面积大于 1 000 km2 的有 76 条. 流域内分布有洮河、湟水、窟野河、无 定河、汾河、渭河、北洛河、泾河、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水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自古以来先民 在此繁衍生息, 而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人口、城市密集带.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6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2006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3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8.48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38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77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19.9%、73.6%和6.5%。
2006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2510.8km,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河长519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41.6%;Ⅳ水质标准河长1930.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4%;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491.6km,占评价总河长的11.9%;劣Ⅴ类水质标准河长3890.9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
2006年黄河流域统计大、中型水库171座,其中大型水库23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396.76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314.42亿m3,年蓄水量减少82.34亿m3,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减少81.27亿m3(龙羊峡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47.70亿m3、小浪底水库年内蓄水量减少30.42亿m3)。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6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6

2006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目录综述 (1)第一部分水土流失状况 (3)第二部分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8)第三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 (30)第四部分重要水土保持事件 (33)综述2006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径流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均低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珠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均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与2005年相比,黄河、海河、塔里木河、黑河变化不大,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下降较大,珠江、闽江均有增加。

各流域土壤侵蚀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辽河、黑河均低于多年平均侵蚀量,松花江、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与常年接近;与2005年相比,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有所下降,海河、珠江、黑河有所上升,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变化不大。

2006年,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两个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面积480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4%,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不同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4%、47.1%、17.3%、7.8%、3.4%。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756平方公里、787平方公里、27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7%、43.4%、14.9%,年土壤侵蚀量384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19吨/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的治理,试点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96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7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86吨/平方公里。

2006年,水土流失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河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2006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15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0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15万平方公里。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7-09-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6年,全国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水利事业呈现出发展氛围好、政策力度大、协调性增加、区域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006年,我国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但受台风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暴雨频繁,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

西南地区东北部以及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东部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

面对频繁、并发、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周密部署,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受灾地区领导靠前指挥,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抗灾,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8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840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4.9%。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08.8mm,比常年值偏少5.9%;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46.7mm,比常年值偏少4.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仅有7个省(自治区),其中福建和广东分别偏多27.9%和19.2%;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重庆、湖北、内蒙古的偏少程度超过20%,河北、天津、山东、四川偏少15%~20%。

地表水资源量 200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358亿m3,折合径流深257.2mm,比常年值偏少8.8%。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0.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8.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福建和广东分别增加37.6%和21.2%;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偏少60%以上,山东、湖北、陕西、山西、天津、重庆、甘肃偏少50%~30%,河南、四川、内蒙古、海南、贵州、辽宁、云南偏少30%~20%。

200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6 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6年海河流域年降水量438.2毫米,比多年平均少18.1%,属枯水年份;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9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89.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19.8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5.7%;全流域139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9.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8.6亿立方米。

2006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92.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2.4%,地下水占64.1%,引黄水占11.8%,其他水源占1.7%。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92.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0%,工业用水占14.5%,生活用水占14.4%,生态环境用水占1.1%。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70.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9%。

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8.3亿吨,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28.1亿吨,占58.3%;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1.3亿吨,占23.3%;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8.9亿吨,占18.4%。

全年期评价河长11640.6公里,未受污染的河长3553.8公里,占30.5%;受污染(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为8086.8公里,占69.5%,其中严重污染的河长6351.9公里,占54.6%。

水体污染严重。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示意图)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6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量438.2毫米,折合水量为1402.51亿立方米,比2005年少10.0%,比多年平均少18.1%,属枯水年份。

1、地区分布2006年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分布不均。

各水资源二级区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全部偏少。

滦河及冀东沿海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2.6%,为偏少最多的水系;海河北系和徒骇马颊河均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8.2%;海河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6.3%。

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较多年平均也全部偏少10%以上,其中北京市偏少23.4%,天津市偏少18.6%,河北省偏少20.2%(详见图1和图2)。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分区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市(州)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并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

(流域分区成果见表一、附图1)。

二社会经济指标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6948.9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57.37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600.44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209.27万亩;人口2608.2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06.83万人,城镇人口701.40万人;工业增加值836.74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736.2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86.55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3.94亿元;粮食总产量826.96万吨,比上年减产1.2%;国内生产总值2275.00亿元。

(见附表1、附表2)。

2006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61.2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70.20万亩,农田实灌面积916.93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142.29万亩;人口469.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9.36万人,城镇人口149.68万人;工业增加值316.63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286.5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8.59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49亿元;粮食总产量256.79万吨,比上年增产18.0%;国内生产总值704.08亿元。

2006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4756.8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5.13万亩,农田实灌面积610.68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64.16万亩;人口1829.1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38.15万人,城镇人口491.02万人;工业增加值488.38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增加值422.53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3.40亿元,火电工业增加值12.45亿元;粮食总产量486.55万吨,比上年减产6.6%;国内生产总值1458.80亿元。

2006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6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度湖北省度水资源公报时间:2007年08月07日浏览次数:148次字体:大中小2006年度湖北省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6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930.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1729.4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1.2%,为枯水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608.93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39.5%;地下水资源量221.5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7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39.6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38.2%。

2006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488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6%;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5444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25.5%。

2006年,全省共统计了62座大型水库和240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199.67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79.37亿立方米;共统计了13个湖泊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1.57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0.19亿立方米。

2006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8.79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2 %,地下水源占3.5 %,其他水源占0.3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2%,工业用水占33.6 %(含火电用水量),农业用水占55.2 %。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2.49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7.3%。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4.85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工业废水占75.88%,城镇生活污水占17.68%,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40%,建筑业废污水占0.04%。

2006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9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4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2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07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9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6升/日。

2006年,对全省5936.4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1.6 %,比2005年减少10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13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10个,占 76.9%。

2006中国地表水环境状况

2006中国地表水环境状况

2006中国地表水环境状况状 况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

与上年相比,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七大水系水质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控网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劣Ⅴ类Ⅳ类22%Ⅱ类Ⅰ类%2006年地表水断面水质类别比例2006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七大水系 Ⅰ、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劣Ⅴ类(%)长江 58 18 12 5 7黄河 18 32 25 0 25珠江 58 24 15 0 3松花江 3 21 48 7 21淮河 5 21 37 7 30海河 14 8 11 10 57辽河 27 8 17 5 43总体 27 19 23 5 26七大水系监测的98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3%、31%和26%。

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水体为中度污染。

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

10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7%和7%。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云南昭通段和安徽芜湖段为轻度污染,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水质状况与上年持平。

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岷江(岷江眉山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赣江南昌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和氨氮);沱江水质轻度污染。

综述

综述

综述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比上年度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2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7.15%;地下水资源量4.4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0.2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3.49亿立方米。

2006年入境水量17.45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6.32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0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0亿立方米。

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增加0.2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2.9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4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10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8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76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9.3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12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49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5.62亿立方米,耗水率68%。

2006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

2006年对本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河道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为IV~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一.来水分析1.降水2006年天津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折合水量55.8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68.53亿立方米(1956—2000年)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北三河山区、北四河下游平原、大清河淀东平原降水量分别为533.4毫米、505.8毫米、414.3毫米。

与上年比较,分别偏少6.73%、0.07%、20.66%;与多年平均比较,分别偏少25.67%、12.48%、24.81%。

2006年各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1。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05-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省政府关于“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要求,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重点,以6个流域和5个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努力践行三个历史性转变,真正使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战场。

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困难大等情况依然存在。

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水环境状况2006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0.62降至 0.52。

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93.9%,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

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全省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3950.4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49.5%,比上年减少 524.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1095.4公里,占13.7%,比上年增加776.4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605.8公里,占7.6%,比上年增加 49.2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327.8公里,占29.2%,比上年减少300.8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7年8月目录前言...................................................... 2概述...................................................... 3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4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5黄河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6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7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1水资源质量特点............................................. 12重要水事................................................... 13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16附图 2006年黄河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图1前言《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6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概述2006年黄河流域总体上属枯水少沙年,2006年黄河干流11个重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在3.0%~40.0%之间,与上年度比较,除唐乃亥和利津站分别减小45.0%和7.0%外,其它站增大,增大幅度在18.0%以内。

2006年黄河重要支流的11个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偏小幅度在24.0%~77.0%之间,与上年度比较,黄甫川黄甫、无定河白家川和汾河河津站增大,其它站减小,减小幅度在4.0%~43.0%之间。

2006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重点河段,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铜、铅、锌、镉、汞、氟化物、石油类、pH等参数,采用单因评价法,并对照功能区水质目标进行达标统计分析。

2006年黄河流域12510.8 km河长水质评价结果,58.5%的河长劣于Ⅲ类标准;其中30个省界断面,53.3%水质劣于Ⅲ类标准;13处城市供水水源地(饮用水),4处水质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

对照功能区水质目标,2006年黄河流域评价的124个重点水功能区中,参加达标统计的106个重点水功能区,全年达标率仅为40.6%,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34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黄河流域 2006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共12510.8km 河长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满足Ⅲ类水质河长5198.0km ,占评价总河长的41.6%;符合Ⅳ类水质河长1930.3km ,占评价总河长的15.4%;符合Ⅴ类水质河长1491.6km ,占评价总河长的11.9%;劣Ⅴ类水质河长3890.9km ,占评价总河长的31.1%。

2006年黄河流域不同水期各类水质河长统计结果见表1,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见附图。

表1 2006年黄河流域不同水期各类水质河长及所占百分比统计表黄河干流 评价河长3613.0km ,全年满足Ⅲ类水河长占58.6%,符合Ⅳ类、Ⅴ类水河长分别占34.8%、3.5%,劣Ⅴ类水河长占3.1%。

黄河干流比较严重的河段主要分布于石嘴山、乌素图、潼关、三门峡河段。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其中潼关河段氨氮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下简称超标)1.5倍。

主要支流评价河长8897.8km,全年满足Ⅲ类水河长占34.6%,符合Ⅳ类、Ⅴ类水河长分别占7.6%、15.3%,劣Ⅴ类水河长占42.5%。

支流污染以祖厉河、关川河、清水河、苦水河、银新沟、大黑河、三川河、清涧河、延河、汾河、涑水河、渭河、泾河、茹河、双桥河、宏农涧河、新蟒河、大汶河等尤为突出,这些河流水质全年基本为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参加评价的省界断面30个,全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占43.3%,符合Ⅳ类、Ⅴ类标准断面分别占20.0%、6.7%,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0.0%。

劣Ⅴ类水质断面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陕西、山西、河南交界潼关,山西入黄三川河后大成、汾河河津、涑水河蒲州、陕西入黄清涧河延川、延河呼家川、甘陕入黄渭河吊桥、河南入黄宏农涧河坡头、双桥河双桥等河段。

对照功能区水质目标,省界水体黄河甘宁缓冲区、山西入黄板涧河垣曲缓冲区、沁河晋豫自然保护区、全年达标率均在90.0%以上;黄河青甘川保留区、黄河焦作饮用农业用水区、黄河郑州新乡饮用工业用水区、黄河东营饮用工业用水区、大通河甘青缓冲区达标率在75.0%~85.0%之间,黄河青甘缓冲区、黄河吴堡过渡区、黄河龙门农业用水区、黄河濮阳饮用工业用水区、湟水民和农业用水区、渭河甘陕缓冲区、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金堤河豫鲁缓冲区达标率在55.0%~70.0%之间,其余水功能区全年达标率在30.0%以下。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5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选取黄河干流新城桥、水川吊桥、昭君坟、画匠营、镫口、万家寨库区、三门峡公路桥、花园口、开封大桥、高村、泺口、滨州、利津13处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饮用水)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

结果显示4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占评价总数的30.8%,见表2。

对照功能区水质目标逐月统计,黄河干流供水水源地达标率较低,评价的13个供水水源地中,水川吊桥、泺口、利津达标率最高,均为83.3%,花园口、滨州达标率为75.0%,新城桥、万家寨库区、开封大桥、高村全年达标率在30.0%~50.0%之间,镫口、三门峡公路桥全年达标率为8.3%,昭君坟、画匠营2个供水水源地全年达标率最低为0。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汞等。

表2 2006年黄河干流13处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一览表6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2006年评价124个重点水功能区,其中18个没有水质目标的排污控制区仅作水质类别评价,不参与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以下简称达标)分析,其余106个水功能区进行达标统计。

本年度达标水功能区43个,占达标统计水功能区总数的40.6%;未达标水功能区63个,占59.4%。

评价重点水功能区河长7692.9km,其中参加达标统计的河长7300.8km,达标率为51.9%,评价水功能区湖库面积12.5km2,达标率为100%。

与去年相比,2006年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有所上升,由37.5%上升为40.6%,上升3.1个百分点。

黄河干流评价重点水功能区33个,其中4个排污控制区,参加达标统计水功能区29个,达标14个,达标率为48.3%。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9个百分点。

主要支流评价重点水功能区91个,其中14个排污控制区,参加达标统计水功能区77个,达标29个,达标率为37.7%。

各类水功能区按水功能区个数统计,保护区和渔业用水区达标率最高,分别为75.0%和66.7%,景观娱乐用水区和过渡区达标率最低,分别为20.0%和0;按水功能区河长统计,保留区和保护区达标率最高,分别为92.5%和60.3%,过渡区和景观娱乐用水区达标率最低,分别为0和13.0%;评价的18个排污控制区中,水质满足Ⅲ类、Ⅳ类均为2个,劣于Ⅴ类14个。

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详见表3。

7表3 2006年黄河流域各类重点水功能区全年达标情况统计表各省(区)水功能区青海省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12个,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1个,达标8个,达标率为72.7%。

甘肃省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14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13个, 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

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13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8个, 达标3个,达标率为37.5%。

内蒙古自治区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12个,参与达标统计9个,达标2个,达标率为22.2%。

陕西省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23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1个,达标6个,达标率为28.6%。

山西省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25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1个, 达标6个,达标率为28.6%。

河南省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共31个, 其中参与达标统计28个,达标11个,达标率为39.3%。

山东省评价的各8类水功能区共12个, 参与达标统计12个,达标6个,达标率为50.0%。

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详见表4。

表4 2006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9续表4 2006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达标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总体上,支流污染重于干流。

干流、支流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8.3%和37.7%;全流域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汛期、非汛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44.8%和37.5%。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氟化物、石油类等。

不同水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见表5。

表5 2006年黄河流域不同水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表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与2005年相比,2006年黄河流域符合Ⅲ类水质河长所占比例增加了1.6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质河长所占比例持平,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2006年黄河干流符合Ⅲ类水质河长所占比例增加了12.8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质河长所占比例持平,水质有所好转。

主要支流符合Ⅲ类水质河长所占比例减少3.3个百分点,Ⅴ类和劣于Ⅴ水质河长比例分别增加了9.6和0.9个百分点,水质有所下降。

黄河流域2005、2006年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见表6。

表6 2005、2006年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表水资源质量特点1、流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支流水质劣于干流2006年黄河流域劣Ⅲ类水河长所占比例为58.4%,其中劣Ⅴ类水河长占31.1%,全流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