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表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表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谏议制度
思想控制

皇帝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
军功授爵
御史大夫
——
焚书坑儒

中外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
察举、征辟制
刺史
——
独尊儒术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节度使)
科举制
门下省
门下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合一

二府三司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转运使)
通判
谏院
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一省制
行省制
——
——

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省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厂卫制度
无专门机构

军机处
省制
——
文字狱
演变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选官权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对官员控制不断加强,加强了皇权
对君主的约束逐渐减少,皇权不断强化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精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精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作用
积极——改变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巩固 政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军队 战斗力下降,加剧边患危机
1、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C、消灭异性诸侯王和功臣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 B、皇权 C、内外朝 D、三省六部
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C、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8、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皇帝 皇帝
军国大事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
处理军务
日常事务
内政外交
Hale Waihona Puke 军国大计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重大案件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

作者:一气贯长空高中历史干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建议收藏~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来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 中央官制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时虚设此职)。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历史 各朝代制度(详细)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贵,立子以贵不以长”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基础知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③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

规律方法总结: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基础知识: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借鉴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丰富现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经验和 教训。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思想基 础和理论支持。
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制度和机制,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制度基 础和借鉴意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夏朝:实行世袭制,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王朝,奠定了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是典型的方国联盟。商 王对内服有绝对的权威, 对外服则有一定的羁縻 性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 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以君王为核心,构 建了较为严密的政治体 系。
秦汉时期:实行 郡县制,官僚制 度初创
隋唐时期:科举 制形成,官僚制 度趋于完善
宋元时期:文官 制度强化,官僚 制度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官僚 制度达到巅峰, 后逐渐衰落
夏商周时期:习惯法向成 文法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图强,法家思想盛行
秦朝时期:制定《秦律》, 实行法治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与法 家思想融合,形成新律
兵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兵制对现代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征兵制、募兵 制等。
战略思想: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等对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
国防建设: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国防建设理念对现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军事组织结构: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军事组织结构对现代军事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秦朝:设立御 史大夫,负责 监督官员行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笔记)——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 治的转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 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 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政治制度 演变规律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封建社会专制主 首创皇帝制度,中央:三公 义中央集权下存 秦 九卿;地方:郡县制 在两对基本矛盾: 内外朝制度分割相权;以 (1)中央与地方割 汉 “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据势力。斗争趋 势是中央集权不 魏晋 三省制形成 断加强,地方权 南北朝 力日益收归中央 隋唐 三省六部制;地方设节度使 朝代 西周
特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点 对象——分给谁? :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层 方法——怎么“分”? 层 诸侯、卿大夫、士 封 分封制 内容——“分”什么? 授 土地、人口 , 诸侯承担的义务——凭什么“分”?(权利?) 等 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 级 作用——“分”了以后的效果 森 加强、开发、扩大 严
——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信息★解读】 (1)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 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 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官 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2)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 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 有教化的功能。 (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 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着手研究一 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 新视角。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复习要点解说】 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内阁制形成 清朝:军机处(职责、作用) 二、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

中国古代制度知识要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和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夏商〉九州: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

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唐〉道,郡,县〈宋〉路,郡,县〈元〉设“省”。

(从此有了“省”的名称)〈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注】注意:秦→宋,均有郡、县。

1.职官制度1)中央官职〈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秦)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1)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2)九卿(三公之下)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3)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门下、内史。

起于隋代,唐到清一直沿用,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兵部:掌管全国军政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4)其他中央官职史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也称为兰台令、秘书郎。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制度朝代中央地方选官监察秦郡县制:春秋战国出现,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长官由皇,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

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意与分封制联系起来)中外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御史大夫(官僚政治皇帝任免(西周;XXX,春秋战国:的确立监察制度出军功授爵,养士之风。

)现的重要原因)西汉郡国并行制。

后因七国之乱,XXX颁布“推恩令”察举制,重视德才。

解决王国问题。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

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魏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XXX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封驳权,XXX执行。

三省分工是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

科举制:打破世卿世禄制,打击士族门阀势力;考试选拔,具有公平公正择优的特点;有利于进步官员文化素质和扩大统治基础,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重视才学,忽视道德。

御史台和谏院。

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副相,XXX掌兵,三司管财。

相权减弱。

科举制:录取名额增多;形成乡试、省路州县三级。

文官任知州。

试、殿试三级考试;考试程序严格,实行糊名法;元中书省。

既是中心领袖机关,又兼管中心政务。

是XXX:是中书省的派出机科举制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趋势下相权的一次反弹。

构,行驶权力受中央制约。

明废丞相、设内阁。

1、XXX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不得参与决策。

2、XXX,设内阁,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

3、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

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和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

XXX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颠峰。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受皇帝委派,可处理政务,掌管司法刑狱。

但无决策权。

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XXX、西厂、XXX。

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也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禹沿用禅让制的惯例,即用民主推荐的方式选举继承人。

启夺取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3)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的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血缘纽带,而维持这种等级的是礼制。

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

西周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反映了奴隶制度极盛时代的某些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统一王朝后建立的。

(1)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建立国家监查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单位。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只要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

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修建灵渠。

文化方面:书同文。

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1)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内朝在宫内办公,实际上市决策机关,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执行机关。

(2)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对地方郡县进行监察。

(3)改革选官制度,设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

,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设立太学,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授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
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2. 商朝
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
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
1)分封制: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
2)宗法制: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
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
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典籍,监察百官。

三方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P.S.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设立郡县制度:
形成郡——县——乡——里的地方行政系统,皇帝
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乡里,直达百姓。

4)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 中央集权制确立的意义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科技发展。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三、从汉朝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汉高祖:
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地方设置郡县,同时又封同姓诸侯王。

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后果:诸侯国势力日渐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以至于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2)汉武帝:
措施:设置中朝(左右亲信),削弱外朝(公卿大夫)的权力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须将土地分封)以解决王国问题
意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发展。

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

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构成: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3)特点:三分相权,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3. 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初为驻守边疆,防御外敌设节度使作为军事
统帅,后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长期动荡。

3)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进一步扩大
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吸取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教训,使宋朝长治久安
2)中央:
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省(行政)和枢密院(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度支、盐铁、户部
3)地方:
收精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将全国一半的军队守卫京师。

削实权:分割宰相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兵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兵权。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视。

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特点:分割权力,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4)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但中央集权过于强化,造成“冗兵”、“冗官”、
“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5. 元朝中书一省制
1)中书省代替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影响:
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六部归属于中书省,
导致相权过重,不利于皇权加强,易引起政局动荡。

行省制巩固了对地方的管辖,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规划,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
1)中央:废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级较低,皇帝顾问,无权决策)
明成祖时出现内阁(非中央机构,皇帝顾问,无权决策)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控民政、司法、军事)
P.S.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司(按察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都司)掌管军事。

三司互不隶属,各自直属中央。

7.清朝
1)清朝初年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限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行政效率极大提高,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夏、商、西周:世官制→秦国: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朝:科举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