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构造和拆离断层_朱志澄
13-fault-4
![13-fault-4](https://img.taocdn.com/s3/m/0931570c79563c1ec5da7194.png)
思考、讨论题
地垒与地堑、半地堑 拆离断层及特征 裂谷的基本特征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绘图说明大陆伸展的简单剪切模式
和纯剪切模式。
变质核杂岩
• 研究表明,在北美 西部Cordillera造山 带中(从北部加拿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经美国西部向南至 墨西哥西北部), 长约3000km、宽约 300km的带内,发 育有至少27个变质 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1. 外形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直径一般十余公里或 数十公里。 2. 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常有岩体侵入)(下盘) 和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基底与盖 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分隔。
(三)分层拆离伸展模式
(Delamination—detachmentment model )
• 基本要点: – 地壳(岩石圈)伸展构造是分层的; – 不同层次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方式不同 • 浅部:单剪 • 深部:纯剪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分层拆离组合伸展模式
主要强调: 1. 岩石圈的分层性特征; 2. 大型拆离断层(滑脱 断层)在岩石圈裂陷 伸展过程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3. 拆离断层为一个脆—韧性转变条件下形成的断层带,发育了从 碎裂岩—微角砾岩—角砾糜棱岩—绿泥石化角砾糜棱岩—糜棱 岩—片麻岩。
4.
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上盘多发 育Domino式断层组合;在变质核杂岩周缘出现箕状盆地—半 地堑,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屑沉积。
二、变质核杂岩
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Cordillera 造山带时发现 的一种特殊构造单元,并提出变质核杂岩的 概念,80年代以来研究甚广,并掀起大陆伸 展构造研究的高潮。
第二章伸展构造(1)解析
![第二章伸展构造(1)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50ab9ee2bd960591c67775.png)
2.1.2.1 盆地基本结构类型
• 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 控制的地堑—地垒系 统
• 多米诺式正断层控制 的半地堑系
• 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 地堑系统
• 坡坪本构造样式 南红海西裂谷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非洲马拉维湖的半地堑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的平行 的铲式正断层组合
(1)剖面组合
2.1.1 正断层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地震剖面上的共轭正断层组合
2.1.1 正断层
露头岩 层中的 共轭正 断层组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2.1.1 正断层
露头岩 层中的 共轭正 断层组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2.1.1 正断层
后生正断层
——后生基底正断层 ——压实正断层
(3)活动方式分类
2.1.1 正断层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2.1.1.2 正断层组合
共轭状(相背倾斜、相 向倾斜、交叉)
平行状 斜列状(软连接) 铲式扇状(硬连接) 伸展双重构造
(1)剖面组合
2.1.1 正断层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的正断层
——主要盖层正断层(位移>100m) ——次级盖层正断层(位移10-100m) ——隐形盖层正断层(位移<10m)
(2)尺度分类
2.1.1 正断层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2.1.1.1 正断层分类
同生正断层(同沉积正断层、生长断层)
——同生基底正断层 ——同生盖层滑脱正断层
2.1.1 正断层
2.1 伸展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
多米诺 式正断 层组合
(1)剖面组合
伸展构造——精选推荐
![伸展构造——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4a759d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4.png)
伸展构造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的类型--伸展构造的模式--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是区域引张作⽤下形成的⼀套具有特⾊的构造系统。
马杏垣曾指出:“引张作⽤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挤压变动还要⼤。
”伸展构造是在区域性引张作⽤下形成的⼀套独具特⾊的构造系统。
从全球构造及其演化的观点,挤压作⽤(如造⼭带)与引张作⽤(如洋中脊、拉张带)是构造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相关的两个⽅⾯。
由于构造研究源于造⼭带,造⼭带⼜以挤压变形为特⾊,以致曾长期忽视引张伸展作⽤及其形成的伸展构造。
关于伸展构造的重要性,马杏垣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其实,引张作⽤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挤压变动还更⼤”。
从构造应⼒状态和变形体制看,伸展作⽤和挤压作⽤可概括为“开”与“合”。
“开”与“合”乃地壳的⽔平运动,在⼀定条件下⽔平运动与升降运动⼜相互转化。
升降运动中的上升隆起往往导致重⼒势的变化和重⼒不稳,引起地壳表层的顺坡下滑⽽形成重⼒滑动构造。
所以,伸展、降起与重⼒滑动具有相对统⼀性。
⼀、伸展构造类型地堑和地垒--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 (⼀)(⼆)--⼤型断陷盆地--裂⾕--剥离断层伸展区构造,以正断层为主构成各种组合类型。
1、地堑和地垒地堑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
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个共同的下降盘(图A)。
巨型地堑系称作裂⾕。
这⾥主要讨论⼀般规模的地堑。
构成⼤中型地堑边界的正断层常常是由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构成同向倾斜的阶梯式断层系列。
两侧正断层可以均等发育,也可以是⼀侧更为发育。
地垒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图B)。
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个共同的上升盘。
组成地垒的正断层可以呈单条产出,也可以是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组成的依次断落的阶梯状断层带。
从区域地质构造看,地堑⽐地垒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
2、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1)阶梯状断层由若⼲条产状基本⼀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向断落,构成阶梯式。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1f931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c.png)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刘和甫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1995(2)1
【摘要】伸展构造的演化主要发生在三个阶段:大陆裂谷阶段、大陆初始漂移和主要漂移阶段。
伸展构造发育在不同构造层次:(1)在上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位于拆离带之上脆性岩块的伸展,其周边为铲式断层、坡坪式断层或多米诺式断层所限;(3)在中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变质透镜体,被不连续的韧性剪切带所分隔;(3)在下地壳中,伸展构造呈现为扩展变平的韧性流动和岩浆侵位。
反转的伸展断层系常表现为冲断层、断弯背斜、生长断层褶
【总页数】1页(P113)
【作者】刘和甫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研究 [J], 沈华;陈发景;尹微
2.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为例 [J], 李君;黄志龙;刘宝柱;柳波
3.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J], 刘和甫
4.藏北阿翁错地区中基性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板内伸展构造作用 [J],
吴建亮;尹显科;王波;刘文;雷传扬;李威;张伟
5.大兴安岭南段罕苏木地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伸展构造作用 [J], 刘芳;王晰;海连富;赵东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https://img.taocdn.com/s3/m/ce63523f50e2524de4187e66.png)
– 核部杂岩顶部为一个以糜棱岩类岩石为特征的缓倾剪 切带。
– 糜棱岩顶部被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所切削,使糜棱岩成 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碎裂岩类。这一基底剥离断层分 开了脆性变形的上壳岩和曾受韧性剪切的内壳岩。
整理课件
7
• 上盘以不变质的显生宙岩层为主,发育多世代的不 同类型的正断层,反映水平伸展下的脆性变形。
整理课件
15
• 两种观点:
– 1、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
– 2、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 总体认识:区域的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 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 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 更可能是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 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
整理课件
29
2.中条山胡篦型铜矿的构造控制
2.1.是沉积层控还是构造控制? 1)构造置换的识别:层理还是片理?
微细的水平层理还是片理?细脉浸染状马尾 丝状矿石的成因(沉积层理还是糜棱面 理)? 2)剥离断层的识别
整理课件
30
大理岩中片理对层理的置换,中条山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32
整理课件
33
• 形成时代有:元古代,中生代,第三纪。
整理课件
10
扬
子
克
杂 岩 带
拉 通 西 缘
变
质
核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云 蒙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12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4、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
• 在造山带伸展构造成因机制方面,岩浆作用与伸展 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其中何者 为主动因素和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规模存在 较大争议,因此,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以及 伸展构造的关系成为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
赣北地区地台盖层中的滑脱断裂及其意义
![赣北地区地台盖层中的滑脱断裂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db54e3f67ec102de2bd89f6.png)
地层走向一致 , 方向变化较 大, 因地而异、 各不相 同 滑脱断裂的构造样 式, 以短 轴背形、 向形构造 为主 , 另有 穹窿构造、 滑
来峰 构 造 、 覆 窗 构造 。滑 脱 断 裂 是 良好 的 内生 热 液矿 床 的 储 矿 构 造 ; 脱 断 裂 形 成 于 中生 代 , 多 己褶 皱 变 形 , 程 地 滑 滑 大 工
18 ) 9 4 。罗庆 坤等 ( 9 5 在 长 江下 游 及 庐 山、 山 19 ) 彭 地 区的研究 中 , 已认 识到 印 支运 动 在本 区 不是 前 虽 人 所 说 的挤 压 造 山运 动 , 是伸 展 拆 离 作 用 , 对 而 但 燕 山期 与 印支期构 造相 似继 承 性认 识 不 足 , 滑 脱 对 断裂 的构造样 式及 再褶 皱作 用 未 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 朱 志 澄等 ( 9 7 曾对 赣 西 北 地 区及鄂 东 南 地 区地 18 ) 台盖 层 中 的伸 展 构 造 、 离 断层 、 拆 滑脱 构 造 进 行 过 系统研 究 , 燕 山期 的伸 展拆 离 及 滑脱 构 造进 行 了 对
研 究 , 对 印 支期 产 生 的 滑脱 构 造 较 为 忽 视 , 对 但 且
及 科研 工作 具有 一定 的指 导作用 。
1 赣 北 地 区构 造层 的 划 分
赣 北地 区可 划 分 四 个 构 造 层 , 自老 而 新 依 次 为 : 元 古 代结 晶基 底 构 造 层 、 早 中晚 元古 代 变 质 褶
复背斜 ” “ 江 复 向斜 ”( 西 省 地 质 矿 产 局 , 及 长 江
中滑脱 断 裂及滑 脱构 造 的新 资料 , 其滑 脱 断裂 的 对
特征 、 意义及 成 因有更 为 深入 的新 认 识 。这 一新 认 识 , 指 导 本 地 区今 后 的普 查 找 矿 、 程地 质 评 价 对 工
构造分析-伸展构造
![构造分析-伸展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31b98713650e52ea54189803.png)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 mcc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基底(下盘)和 轻微变形(变质)的盖层(上盘)构成。 •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十余公里 或数十公里,呈孤立分散的穹隆状产出。
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点
• 基底与盖层之间以规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 分隔;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51
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 岩浆作用 热窿 滑覆
伸展
拆沉作用
俯冲-增厚 拆 沉
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 伸 展
-岩石圈伸展
High and low convergent rates
伸展拆离-
断陷部分熔融-
均衡补偿
刘俊来等,2006
4. 区域伸展构造组合
欧亚大陆东部地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系
(四) 盆岭构造
美国西部内华州盆岭区构造
在伸展区,掀斜构造、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等共同 产出,形成由不对称的纵列单面山、山岭及其间宽广盆 地组合成的构造-地貌单元,即盆岭构造。
5. 大陆伸展模式
• Lister(1986):
– 纯剪模式 – 单剪模式 – 分层剪切模式
Gueydan et al., 2008
Buck, 1991
• 要点:
– – – –
(1) 纯剪切伸展模式 (Pure shear model)
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裂谷盆地 岩石物理状态与岩石圈变形 水平拉伸纯剪变形与非旋转应变 上部地壳至下部地幔的均匀变形
四、伸展动力来源
造山带垮塌
造山带挤压缩短 增厚的不稳定造山带楔体 不稳定根部 伸 展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0f34563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5.png)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朱志澄【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1989()4【摘要】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六单位发起筹备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11月20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共198人,其中有马杏垣等知名学者.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62篇,已汇编成册.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在室内进行报告交流,后一阶段到野外进行现场考察.11月20~21日大会报告,22~23日分为四个分会报告.四个分会场各以一个议题为中心:造山带及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及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控矿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会议传达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与大陆构造有关的学术报告和研究动向,包括从板状构造到大陆构造、造山带、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进展、大陆岩浆活动等等.【总页数】1页(P108-108)【关键词】大陆构造;中国地质学会;造山带;学术讨论会;深部构造;构造动力;中国地质大学;控矿构造;沉积盆地;区域构造【作者】朱志澄【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 [J], 潘桂棠;张焕清2.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在泉州召开 [J], 王毅3.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J],4.“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黄山市召开 [J], 柏林;汤家富5.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 [J], 张焕清;潘桂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伸展构造问题
![伸展构造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a243f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c.png)
伸展构造问题
朱志澄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伸展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状态下形成的构造,在区域引张作用下往往引起地壳减薄、地层柱减薄或部分地层缺失、断陷和隆起,并引发岩浆活动等热隆作用.伸展构造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近年来,伸展构造的研究进展迅速,在理论和实际上均有重大突破,成为当前构造地质学家瞩目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索其内在规律及其在找矿等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朱志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2
【相关文献】
1.伸展构造物理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 冯阵东;戴俊生;张继标;王霞田;孔令强
2.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国际研讨会在呼召开我区首次发现伸展构造形迹变质核杂岩引起国内外地学界关注 [J], 李玉恒;
3.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J], 王涛;郑亚东;张进江;王新社;曾令森;童英
4.拆离,伸展构造及变质核心杂岩的若干问题 [J], 张青
5.俄罗斯贝加尔湖区伸展构造及与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对比 [J], 杨巍然;隋志龙;Mats VD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构造学的新概念》
![介绍《构造学的新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a1ddbd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f.png)
介绍《构造学的新概念》
朱志澄
【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
【年(卷),期】1989()1
【摘要】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
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新名词的专著,约请马杏垣教授与他共同主编该书,并建议在我国出中文版。
该书将简明地阐述近20年来构造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重点是讨论需要重新理解的岩石圈动力学的一些新概念。
【总页数】2页(P24-30)
【关键词】分委员会;Hancock;岩石圈动力学;构造学;走滑构造;一本;出版发行;同沉积;盐构造;脆性形变
【作者】朱志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介绍颅内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几个新概念——译新版《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有感 [J], 刘宗惠
2.壳体构造——一种综合大地构造学新概念 [J], 陈国达
3.颤动构造假说:介绍一种大地构造新概念 [J], 夏之秋
4.大地构造学中的新概念 [J], 无
5.构造地质学软件包——StrucKit的介绍 [J], 周继彬;曾佐勋;袁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ec7eb13b7360b4c2e3f643b.png)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X马寅生1) 崔盛芹1) 吴淦国2) 吴珍汉1)朱大岗1) 李 晓1) 冯向阳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摘 要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
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
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孙家湾-稍户营子正断层)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
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0一词是由一些学者于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时提出,是指/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组成的孤立隆起,隆起中间有岩体侵入,隆起或者被变形变质远比核部岩石轻的岩石所覆盖(1型),或者被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盖层所覆盖(2型)0[1~3]。
宋鸿林等根据北京西山房山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提出,在变质核杂岩的变质核和盖层之间存在一中间层)))叠褶层[4~8]。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位于辽宁省北宁市(原北镇县)以西,医巫闾山山脉中段。
构造位置处于燕山造山带东端,辽河盆地西缘O 。
前中生代,这一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以太古宇结晶岩系为基底,中新元古代属燕辽坳拉槽的东北端,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沉积巨厚;古生代地质具典型的地台特征;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
1996年崔盛芹教授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医巫闾山可能是一个变质核杂岩。
随后,经过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前人提到的阜新盆地东侧NE 走向的韧性剪切带[9]、环绕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四周均有分布,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和其周围的太古宇变质岩、中新元古代、中生代地层一同组成一变质核杂岩(图1、图2)。
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
![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634cdb5901020206409c9c.png)
围。早白垩世时两板块最终拼合。塔东南隆起由湖 的张性断裂反转为逆冲断裂;喜山晚期受印度板块的
相沉积演化为白垩 世 陆 相 沉 积,民 丰 凹 陷 在 该 时 期 碰撞作用,阿尔金断裂转化为大 型的左 行走 滑断 裂,
主要为挤压坳陷。在燕山期末,在白垩系沉积之后, 该期走滑作用对东南隆起上已形成的断裂体 系影 响
由于东南隆起的继续抬 升,使东
南 隆 起 上 的 地 势 稍 低 的 地 方 ,保
留了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的 部 分 地
层 ,在 东 部 的 石 瓦 峡 凹 陷 只 保 留
了侏罗系。民丰凹陷不断沉降,
地层保存相对齐全。
新生代时期,喜山运动 造成
塔里木 板 块 迅 速 向 北 漂 移 与 西
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塔里 木成
塔东南地区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代的阿尔金运 动、塔里木运动、加 里 东 运 动、海 西 运 动 和 印 支 -燕 山运动及喜山运动 六 次 大 地 构 造 运 动,可 分 为 早 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 的 克 拉 通 边 缘 盆 地 、晚 古 生 代 克 拉 通 内 坳 陷 、中 生代挤压坳陷和新 生 代 走 滑 拉 分 四 个 阶 段 (吴 奇 之 和 王 同 和 ,1997)。
进一步发展在山前 形 成 了 一 系 列 侏 罗 系 断 陷,发 育 块由于离散运动,形成 阿尔 金洋,东 南隆 起。在 此应
了本区第一套陆相烃源岩。南缘等地露头资料表明 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北东 -南西向张性断裂;白垩
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湖盆有相当大的范 纪塔里木地块与南部的羌塘地块碰撞使得早期形成
摘 要:塔东南地区经历六次大地构造运动改造和四个盆地演化阶段后,其中缺 失 下 古 生 界 及 部 分 中 生 界,并 形 成 东西向的三凸两凹五个二级构造单元。东南隆起侏罗系断陷盆地从底部的冲积 物 到 湖 泥 沉 积 段,总 体 显 示 向 上 变 细的特征反映为水进体系。最终形成了侏罗纪不 对 称 的 断 陷 盆 地 体 系。 包 括 断 陷 期、断 坳 期 和 坳 陷 期 三 个 阶 段。 构造样式东西存在差异。民丰凹陷具有坳陷型湖盆特征;若羌凹陷为典型的箕 状 断 陷 沉 积,发 育 两 期 断 陷,一 期 断 陷为断陷特征,二期断陷为断坳特征。二期断陷对一期断陷具明显的破坏和改 造 作 用,具 有 继 承 性,两 期 中 心 略 有 迁移。 关 键 词 :隆 起 ;侏 罗 系 ;演 化 ;构 造 特 征 ;箕 状 盆 地 中 图 分 类 号 :P5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1552(2009)01015406
关牛湾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标志
![关牛湾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c643f8d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0.png)
关牛湾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标志郭彬【摘要】通过野外调研和对基础地质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关牛湾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构造特征。
对矿体分布及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矿体的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指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basic geological data analysis,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features of Guanniuling gold mine are summarized.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body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prospecting indicator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of the ore body are analyzed,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next step is pointed out.【期刊名称】《矿业工程》【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控矿构造特征;找矿标志;金矿床【作者】郭彬【作者单位】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山东莱州 2614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0 引言关牛湾金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石鸡坝乡,地形为西秦岭南麓中高山区。
通过对关牛湾一带成矿条件调查研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对矿区的控矿构造和矿体分布、矿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矿体的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大面积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关牛湾金矿床位于南秦岭陕甘川重点成矿带的中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地槽印支褶皱带、龙门山加里东褶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三者交汇部位摩天岭古陆北缘的文县-康县大断裂带中,处于文县弧形构造的近弧顶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区域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 朱志澄主编 (2)](https://img.taocdn.com/s3/m/d61090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4.png)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简介《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是由徐开礼和朱志澄主编的一本地质学教材。
本书旨在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学、地磁地质学、重力地质学等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部分:地质构造的微观变形本部分介绍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力学原理和岩石变形的分类及其造山带的形成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地构造的宏观形态,包括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缘的特征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第六部分: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本部分介绍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内容。
特色与亮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书结构清晰,知识点组织紧凑,适合快速学习和理解。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地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构造地质学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d81ec0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b.png)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释义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发展变质核杂岩概念最早是由Davis和Coney在1979年提出的。
他们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定义为变质核杂岩。
Crittenden(1980)在研究该区伸展构造时也用了变质核杂岩一词。
Coney(1980,1984)提出: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窄形或拱形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盖层。
Seyfert(1987)对Coney的定义作了修正和补充,认为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一般是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组成的孤立隆起,有岩体侵入其中,或者被远比核部岩石变形、变质轻的岩石覆盖,或被覆以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盖层。
Wernicke(1981)初步建立起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模式,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许多论文又进一步扩展和修改了Wernicke的成因模式。
Lister 等(1989)认为可以把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看作是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正断层之下的、中或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
1993年法国造山带晚期伸展作用?学术会议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分类和形成过程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强调变质核杂岩是晚造山阶段的产物,经历过早期挤压造山、地壳增厚过程,强调变质核杂岩最重要特征是普遍出露一套中地壳(高温-低中压)变质-变形岩石、部分熔融岩石和花岗岩体(Malavielle,199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和研究北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与其相似的变质核杂岩。
国内对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也有新的认识。
在我国境内先后报道了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质环境、不同构造特色的变质核杂岩,如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江西的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扬子西缘的江浪变质核杂岩;呼和浩特大青山变质核杂岩;河南小秦岭变质核杂岩;辽宁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西藏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等。
9伸展构造-1
![9伸展构造-1](https://img.taocdn.com/s3/m/70c88b2dee06eff9aef8072d.png)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伸展变薄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组合型式。
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是全球构造中最为醒目的两大类构造型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关系。
广义的伸展构造包括地堑和地垒、断陷盆地、裂谷等。
本部分重点讲授造山带的伸展拆离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参考文献:张进江,2007,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地质通报,26(6),639-649。
王晓先,张进江等,2012,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体制的转换。
科学通报,57(33),3162-3172.幻灯片3研究进展与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末Davis等在北美盆-岭区(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确立大型伸展构造以来,造山带伸展构造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近年来有关伸展构造认识的新进展有以下方面:1.观念转变:过去公认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裂堑式伸展构造只是局部的特殊地区,而大多数伸展构造则是以上陡下缓的铲形(listric)低角度正断层(low-angle normal fault)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 为特征。
机制: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1.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就全球范围而言,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
因为:(1)陆壳厚度大;(2)重力势能大;(3)抗拉强度低;(4)构造不连续;(5)下部热活动强烈。
这可能也是洋盆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的造山带均发育伸展构造: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伸展构造,南非太古代巴比顿花岗绿岩带,欧洲加里东和海西造山带,北美科迪勒拉,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国天山-兴蒙、秦岭-大别山,以及板内的太行山、燕山等等●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阶段:既有同造山期的伸展构造,也有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方向:既有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也有垂至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
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fc79d3c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5.png)
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和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
任建业
【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2(11)2
【摘要】在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剥离断层起着重要的作用。
剥离断层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和伸展区隆升拗陷历史具有不对称性。
伸展区剥离断层模式同样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
大陆开裂、洋盆形成后,洋盆两侧对应发育两种被动大陆边缘,即上盘边缘和下盘边缘。
这两种大陆边缘具有互补的不对称性,本文详细介绍了其构造特征。
【总页数】7页(P11-17)
【关键词】大陆;伸展;剥离;断层;大陆边缘
【作者】任建业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15
【相关文献】
1.现代被动大陆边缘密西西比扇与古老主动大陆边缘中发育的浊积岩相组合特征的比较[J], G·沙马盖姆;舒波;等
2.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 [J], 孙珍;刘思青;庞雄;姜建群;毛爽
3.中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热演化:一个中生代超级地幔柱上的大陆裂… [J],
Wilso.,M;韩欣
4.古老被动大陆边缘的后期改造类型及油气发现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勘探潜力分析的启示 [J], 李王鹏;张仲培;刘士林;钱涛
5.中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热演化——一个中生代超级地幔柱上的大陆裂解实例[J], Marjorie Wilson;韩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裂构造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断裂构造研究的进展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4f663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7.png)
断裂构造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樊光明;朱志澄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2(7)6
【摘要】断裂构造是地壳—岩石圈中最重要的构造,是区域构造的格架,既控制了区域构造的发展和横向不均一性,又控制了地壳—岩石圈的分层结构。
地壳中的三种构造应力场(挤压、引张和剪切)形成三类断层:挤压性断层、伸展性断层和走滑性断层,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组合。
从三类断层的研究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概括了其研究进展、趋势及应把握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6页(P25-30)
【关键词】断裂结构;应力场;断层
【作者】樊光明;朱志澄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遥感图像提取断裂构造信息的方法研究进展 [J], 徐世潮;赵栋
2.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J], 陈昌彦;张李节;王思敬;王贵荣
3.木质材料损伤断裂中声发射特性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J], 郭晓磊;胡伟;郭勇
4.青藏高原西部喀喇昆仑断裂活动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J], Marie-Luce
CHEVALIER
5.\"构造研究进展与趋势\"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J], 李海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第十八章构造组合18-2
![18第十八章构造组合18-2](https://img.taocdn.com/s3/m/58b5760102d276a201292e03.png)
• 三、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 剥离断层 是伸展区一种平缓产出的大型正断层。
或称为拆离或滑脱断层。
• 其特征是:(1)上盘是年轻地层,多是沉积地层 和浅变质层;下盘为古老变质岩系,称之为变质 核杂岩,由深变质片麻岩等组成;(2)具次级正 断层组合,主断层面产状平缓,断层带之上以脆 性变形为主,下部以韧性变形为主。(3)常引起 大量地层缺失。
• 2.垂向分带模式(地壳结构模式) 该模式由 伊彤(1980)首先提出,马杏垣教授作了修改。 根据伸展构造的组合特点,该模式概括为自上而 下存在三个构造层次,上部构造层以脆性破裂的 正断层组合为特点。中部构造层以韧性变形为主, 形成糜棱岩化变质岩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构造 组合。下部构造层发育伸展性塑性流变构造,并 伴有各类岩浆的侵入。
主要内容
一、伸展构造模式 二、伸展构造的组合类型 三、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四、浅层重力滑动构造
• 四、浅层重力滑动构造 • 在地表浅层,升降运动中的上升隆起往往导致重
力势的变化和重力不稳,引起地壳表层的顺坡下 滑,形成浅层重力滑动构造。
• (一)重力滑动构造的结构要素 • 重力滑动构造主要包括下伏系统、润滑层、滑面
• 2.大型断陷盆地 大型断陷盆地是以边界为高 角度正断层控制的区域性沉降地区,断陷盆地多 呈菱形、带状、等轴状产出。我国东部的松辽盆 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都具有断陷盆地的特点。 它们均形成在侏罗纪之后,故又称大型中新生代 断陷盆地。
• 3.箕状构造 在伸展区所发育的红盆(盆地)、 一侧发育阶梯状正断层(半地堑),另一侧断层 不发育。
• 4.裂谷 裂谷是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之上形成 的巨型窄长断陷,其重要特点是切割深,发育演 化期长,具地堑式组合特点。
• 按裂谷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大洋裂谷 (如大西洋中央海岭裂谷)、大陆裂谷(如东非 裂谷)和陆间裂谷(如红海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