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差错 咬文嚼字](https://img.taocdn.com/s3/m/5c705d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a.png)
十大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十大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差错:
1. “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
2. “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3. 有的媒体将“匍匐前进”说成“葡匐前进”。
4. “二〇二二”误为“二零二二”。
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奏”误为“协作”。
6. 蔡某的量刑建议,误为“法院对蔡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7.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的“以水二升渍”,错把中药经方的古代煎制表述改为了西药胶囊制剂的制法。
8. 把全军战略支柱打实的“打实”的“实”,均写成“时”。
9. “赓续”误为“庚续”。
10. 有的媒体将“心宽体胖”说成“心宽体胖(pá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章和资料获取完整版。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https://img.taocdn.com/s3/m/ee179e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9.png)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及其解析:
1. “原年人”改为“元年来人”。
2. “引以为戒”误为“引以为鉴”。
3. “连花清瘟胶囊”误为“莲花清瘟胶囊”。
4.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终止”误为“中止”。
7. “二三其意”写成“二三其德”,“发扬”误为“发杨”。
8. “通货膨胀”写成“通货彭胀”,“泄洪”误为“泻洪”。
9. “核酸阳性”误为“核赛阳性”,“德尔塔毒株”写成“德尔塔毒株”,“抗原检测”误为“染原检测”。
10. “针鼹”误为“针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说成“长江三角洲一
体化示范区”,“蒋介石故居”说成“蒋介石故园”。
以上差错都是媒体和出版物中常见的,如果您在写作或编辑时犯下这些错误,可以查阅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进行修正。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字你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字你用对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6008b606650e52ea55189865.png)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字你用对了吗?是“脱离欧盟”不是“脱离欧洲”;是“凭借”不是“凭藉”;是“绅士”不是“绅仕”;是“黏豆包”不是“粘豆包”……继“2016年十大流行语”后,12月2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颁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
编辑部表示,本次评选的标准为:1、典型性,重点关注语文运用中使用频率高、出错频率高的典型差错。
2、新闻性,重点关注出现在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
3、广泛性:差错类型全面。
语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类差错兼顾,街头店招、广告、说明,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全方位考虑。
一、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 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一些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 i。
“载”是个多音字,既可读z i也可读z i。
读z i,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 i,意思是记载、刊登。
“载人飞行”即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其“载”应读作z i而不是z i。
二、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
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或称一篮子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设定汇率时作为参考而选择一组外币,入选者在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该外币在本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为基准,是由多种货币按不同的比重所构成的货币组合。
“一揽子”指对各种事物不加选择地包揽在一起,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等等。
“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恰恰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都进来。
三、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b573cf3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d.png)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你都用对了吗?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甚至在接受了多年的专业教育之后,仍然很难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不出现差错,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
因此,《咬文嚼字》编辑部就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十大最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其中将包括:1.语错误:在许多人的语言使用中,频繁使用的成语,会很容易受到异化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反复惊叹”、“古语现象”等等这种错误。
2. 习语错误:考虑到中文习惯用法语言的多样性,有时候会受到“混淆”、“弄反”等习惯用法的影响,从而产生习语错误。
3.语语言转换:由于口语的特殊性,有时候会出现口语方言的混合,从而发生语言转换,产生句子不通的情况。
4.法不当:在文字的书写上,常常会出现疏忽或者自由发挥的情况,比如误写汉字,使用不恰当的字体等等。
5.写错误:在今天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拼写错误仍然非常常见,比如把“深度”写成“深矿”,把“综合”写成“综吉”等等。
6. 不合乎规则的标点:标点符号是文字书写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中文的传统标点使用规则,很多人并不熟悉,因此会有不规范的标点使用,或者在不适当的地方使用标点等等。
7.意模糊: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可能会非常模糊,不易理解,从而使得语意模糊,让读者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8.余性:有时,文字表达会非常冗长,比如在一个小句子中使用了很多副词,这些冗余性的文字并不利于文章的连贯性。
9.法错误:语法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如果语法不恰当,不仅会影响文章的流畅程度,同时也会降低文章的理解性。
10.音差错:尤其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到外国语音的影响,从而导致读音的差错,比如“这是一个兔子”,有些人会说成“这是一根兔子”。
以上是《咬文嚼字》编辑部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十大最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有了以上这些预计,我们就可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减少这些常见的中文语言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3e155f6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1.png)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第一,拼写错误:拼写不规范,大小写混用,字母缺省等;
第二,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不正确,从句未隔开,位置错误,说话人
口语化,句子没有完整表达意思,重复句式;
第三,句子无逻辑:句子结构不清,前后矛盾,构思不精,句法混乱;
第四,术语搭配错误:搭配词语和句子搭配不当,习惯用法不得当,
词义偏差;
第五,标点使用不规范:“,”、“。
”、“!”等使用不当,漏写
及多写等;
第六,语意不精准:没有使用相应的词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意思
的转换不合理;
第七,重复使用词语:重复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词语使得句子变得索然
无味;
第八,滥用俗语及简称:使用过多的口头语,成语及简称;
第九,倒装不当:倒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第十,口语习惯使用:口头语使用不当,地道表达缺失,口语习惯难
以识别。
作文材料-《咬文嚼字》公布10大语文差错精品
![作文材料-《咬文嚼字》公布10大语文差错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5d7b5f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0.png)
《字斟句酌》宣布10 大语文差错十大差错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世界贵宾。
但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è误读成了è。
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常常读错的字。
社会热词中简单犯错的是三聚氰胺。
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冷僻词汇三聚氰胺快速人人皆知。
氰胺应读ín’àn,但国人广泛将其误读为ī’ā。
今年高考,很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当是震惊。
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
憾为心旁,意思是心出缺失。
二者形近而义殊。
新闻报导中简单混杂的词是:狙击/阻击。
年终全世界性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屡次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
狙击是攻击性的袭击,阻击才是防守性的阵地战。
旅行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旧居的说明牌,却常常将故乡误写为故裏。
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关。
社会机构称呼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余机构。
营利是指主观上牟取收益,盈余是指客观上获取收益。
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样的。
第一版物上简单用错的词是:时期,按时期,我参加了一次考试。
时期不可以独自放在句首使用,应当写成此间。
第一版物上简单混杂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瞠乎其后。
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
一些有名作家的笔下,居然也会出现只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作一谈。
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瞄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最近几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每每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
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再三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
索隐是指钩沉索隐,研究故事背后的事实。
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
二者堪称风马牛不相及。
《字斟句酌》部负责人郝明鉴还表示,年,该杂志将集中精力,对《士兵突击》、《五星大饭馆》等一批高收视率优异电视剧的字幕进行纠错。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95910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0.png)
20 20 年 度
20 20 年 度
1.“新冠”的“冠”guān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 。“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 。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20 15 年 度
20 15 年 度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 日”。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 成员国”。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 心”。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 10 年 度
20 10 年 度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 替汉字数字“〇”。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 每时每刻”使用。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983e23c9c281e53a5902ff41.png)
《咬文嚼字》每年十大语文错误2006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10.“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2007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
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2.“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
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
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
“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3.“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
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
“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d518d6f808a1284ac950430b.png)
文海拾贝《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张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昨天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So«“角”读ju。
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
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角”应读jud二、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do»正确读音是hd。
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三、“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
“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四、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
五、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
六、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
七、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
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各种精彩的片段,当一团团疑雾重重地展现在我眼前时,我既为故事里的侦探着急,又一直拼命地想如何破解谜团。
这时,我总会有一种辛辣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些仅仅是百般读书的滋味中的几种。
莎士比亚曾经讲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只有你真正读过了很多书,才能体会到读书的滋味!(指导教师:陈丽华)(摘自《现代教育报》2019年1月4日)51文海拾贝彻节中的中国史•品墨立“誓碑”不杀言官《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方石碑,安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面,称之为“誓碑”,用销金黄幔盖着。
宋太祖留下诏命:新天子即位,拜谒太庙完了之后,必须在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陪同下,独自进入夹室之中,诵读碑文中的誓词。
《咬文嚼字》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出炉啦!你“踩”雷了吗?
![《咬文嚼字》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出炉啦!你“踩”雷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bc57dc7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7.png)
《咬文嚼字》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出炉啦!你“踩”雷了吗?“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有语言“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对外公布“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读lù用于地名。
二、“蔓延”误为“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
病毒扩散,应用“蔓延”。
三、将“接种疫苗”的“种”zhòng误读为zhǒng。
“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
四、“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
六、“赓续”误为“庚续”;“赓”本义指连续、继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喷张”指张裂喷射,偾”读fèn,指亢奋。
九、“情结”误为“情节”。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
十、将“行拘”误为“刑拘”。
如果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行政法,适用的是“行拘”。
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是“刑拘”。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特点《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这样分析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几个特点:第一,“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说明语文差错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
在过去的“手写”时代,错字泛滥成灾,比如“冒”字上边错成“曰”、“昂”字下边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等。
在现在的“键盘”输入时代,这类差错大量减少,甚至几近绝迹。
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
第二,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2061d8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9.png)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年十大语文差错。
读音方面的错误有“多巴胺”的“胺”、“卡脖子”的“卡”;错别字方面有“账号”“蹿红”。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多巴胺”本身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广泛使用。
“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
“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
常容易读错的还有“三聚氰胺”。
二、“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近些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卡脖子”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卡脖子”的“卡”常被误读为kǎ,正确读音是qiǎ。
“卡脖子”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
这里的“卡”是动词,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
“卡”读qiǎ时,还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鱼刺卡住了”)、阻挡(如“卡住退路”)等义。
读kǎ时,为音译用字,多用于外来词,如卡片、卡通、卡车、卡介苗等。
三、“账号”误为“帐号”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
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
古汉语中,“帐”可通“账”。
但是,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二字明确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
“账号”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与货币等有关;后由此义引申,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
因此,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
四、“蹿红”误为“窜红”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
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c3e5ed46cc17552707220858.png)
《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
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9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
际,即彼此之间。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deb888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7.png)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引言《咬文嚼字》是一档备受关注的语文节目,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引发广泛争议和讨论。
语文作为我们日常交流的基础,正确的语法和用词对于沟通和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进行评估,并就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二、评估年度十大语文差错1.错别字《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中,错别字是其中一个常见问题。
错别字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和内容表达的准确性。
比如“气愤”与“欺负”、“免费”与“没收”等。
这些常见的错别字不仅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也降低了文章的专业性和信誉度。
2.词语搭配不当另外,词语搭配不当也是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一大问题。
比如“心血来潮”应该是用来形容突发奇想,而不是用来形容动物的新陈代谢。
类似的词语搭配错误让文章的意思变得模糊不清,也影响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语法错误除了错别字和词语搭配不当,语法错误也是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重要问题之一。
比如“不能带有任何编辑、修改、增减”,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不能带有任何编辑、修改或增减”。
语法错误直接影响文章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4.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在不同的语境下,标点符号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句号用在疑问句后面、逗号的使用不当等问题,都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5.歧义表达歧义表达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有时候文章中的表达会存在歧义,让读者产生误解。
比如“我不爱你这个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不是爱你这个人”,但是因为缺少了一个“是”,就让句子的意思发生了负向的转变。
三、总结语文错误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无论是错别字、词语搭配不当、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还是歧义表达,都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需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和规范,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语文写手,我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良好表达对于文章的影响。
2024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2024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496673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c.png)
2024 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哪十个《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两个目的。
10 余年来,《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比,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希望大家喜爱!《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踔厉奋勉”的“踔”误读为zhuō2024 年,“踔厉奋勉”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扬横幅中。
“踔厉奋勉”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动、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激昂;“踔厉”形容精神奋勉有为。
“踔厉奋勉”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勉”。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4 年 7 月和 11 月,问天试验舱和梦天试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削减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探讨人员发觉,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加,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咬文嚼字》公布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https://img.taocdn.com/s3/m/1d28d44e0b1c59eef8c7b437.png)
《咬文嚼字》公布201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2018年12月27日21:10新华网我要评论(126)字号:T|T新华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7日公布了201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
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8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8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
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
2018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M,“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M,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
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发布“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
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9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
际,即彼此之间。
“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
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
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
“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
“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19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
“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
2019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
“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
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
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现行犯或犯罪嫌疑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
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
”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
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七、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2019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
“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
“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
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
“墓志铭”。
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
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
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
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
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
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常有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
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
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
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
“松”即松树,本有其字。
“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
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
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