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32张)-(1)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美版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
![完美版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a996c0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b.png)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 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拓拔珪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1、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方民族交融已成趋势)
孝文帝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解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重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重难点)
一、淝水之战
苻 坚
1、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形势图
2、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交战双方 起因 结果 特点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 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拓拔珪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1、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方民族交融已成趋势)
孝文帝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解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重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重难点)
一、淝水之战
苻 坚
1、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形势图
2、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交战双方 起因 结果 特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c2868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b.png)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 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
姓名:拓跋宏 别名:元宏 社会关系:祖母 冯太后 民族:鲜卑族 特长:精通汉文化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 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 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1.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原因
孝文帝改革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 。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 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 统治方式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 人民,拼凑士兵 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 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 瓦解,再度陷入 分裂混战局面。
无认同感
孝文帝改革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 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ef7de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c.png)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房玄龄《晋书·列传》
投鞭断流何雄壮,风声鹤唳究可哀。草木皆兵成一梦,东山再起新局开。
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1、北魏政权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
壹
叁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 《洛阳迦南记》
(3)改汉姓
汉化: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好处: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投鞭断流何雄壮,风声鹤唳究可哀。草木皆兵成一梦,东山再起新局开。
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1、北魏政权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
壹
叁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 《洛阳迦南记》
(3)改汉姓
汉化: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好处: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1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0943f6102de2bd96058853.png)
说汉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 汉 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 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 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 汉族高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政治:学习汉族君 主专制 4、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偏少
提炼新知
课本88页,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 民族交融领域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联汉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迁 都 汉 化 措 施
措 施 迁都洛阳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意义
加强了与汉族的 交往;促进了洛 阳的繁荣 减少了民族隔 阂 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
三、 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
民族交融:
不同民族由于相互长期相处, 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 族心理、生活方式等达到一 致的过程就叫民族交融。
景: 家问题重重
北 魏
推 行 改 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平
城
北
洛 阳
魏
1、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 意义: ①加强了与汉族的交 往; ②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5张PPT)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596e3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f.png)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
1、完成导学第19课; 2、预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十六国时期,牛、马、骡、羊等牲畜饲养、役使方法, 以及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齐民要术》
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 术,汉族人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
生活习俗上的交融
内迁各族开始定居生活,汉 人接受胡食、服装、用具
“ 胡 人 汉 服 ” “汉人胡食”汉人妇女制作烧饼
——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3)政治上:统治方式的交融
——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上:语言、艺术的交融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名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喜爱。 (5)民族关系上:民族认同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方各大民族大交融。
3、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
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
1、完成导学第19课; 2、预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十六国时期,牛、马、骡、羊等牲畜饲养、役使方法, 以及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齐民要术》
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方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 术,汉族人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
生活习俗上的交融
内迁各族开始定居生活,汉 人接受胡食、服装、用具
“ 胡 人 汉 服 ” “汉人胡食”汉人妇女制作烧饼
——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3)政治上:统治方式的交融
——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上:语言、艺术的交融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名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喜爱。 (5)民族关系上:民族认同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方各大民族大交融。
3、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
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ecc1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5.png)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 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96a42e19e8b8f67c1cb9d0.png)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1、494年,迁都洛阳
为什么迁都洛阳?
两分钟请看练习册67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第二自然段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问答题)
——《资治通鉴》
1、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穿汉服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3、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尉迟 独孤
汉姓 元 贺 穆 陆 尉 刘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汉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改革的背景
谁改革(改革者)
改革的内容(措施)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预习教材P87,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背景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鲜卑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为什么少数民族要内迁?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答:鲜卑族的改革措施有: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联汉姻。
2、请你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融合
温故知新
第四单元
1、494年,迁都洛阳
为什么迁都洛阳?
两分钟请看练习册67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第二自然段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问答题)
——《资治通鉴》
1、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穿汉服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3、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尉迟 独孤
汉姓 元 贺 穆 陆 尉 刘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汉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改革的背景
谁改革(改革者)
改革的内容(措施)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预习教材P87,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背景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鲜卑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为什么少数民族要内迁?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答:鲜卑族的改革措施有: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联汉姻。
2、请你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融合
温故知新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2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c673d35727a5e9846a6173.png)
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 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穿越历史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 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 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 难重重。如果您是北魏皇帝,您如何 解决这一问题?
武力征服不可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治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 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平城
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 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 进文化呢?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供养人服饰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 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 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16 •589 •220 • 221
•感知历史
秦汉 统一
前 年
魏 蜀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穿越历史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 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 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 难重重。如果您是北魏皇帝,您如何 解决这一问题?
武力征服不可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治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 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平城
1.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 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 进文化呢?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供养人服饰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 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 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16 •589 •220 • 221
•感知历史
秦汉 统一
前 年
魏 蜀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5096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3.png)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既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 要能力体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主题展开以下探 究活动。
材料一
左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胡 人牛耕图》。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 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从畜牧 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C.鲜卑族
D.羌族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
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5.小王同学在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
一历史事件应是
(B)
A. 游牧民族内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陶俑头戴胡式风帽,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 墓志记载,元邵,字
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 北4公里,盘龙冢村南 子开,是北魏孝文帝
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
魏 政 治 和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融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__隋__唐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3973d705087632311212a2.png)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鲜卑族的旧俗,毅然
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 社会经济和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2)启示: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 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
政治上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 的通用语言
文化上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
的喜爱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 民族心理上 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 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地域上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生活上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能满足需要;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
的控制。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迁都 洛阳,能使北魏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 统治。
(2)影响:
①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
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都城 迁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转型意义的行动。迁都洛阳 在当时遇到重重阻力,可以说,迁都成功是孝文帝同 保守势力斗争的一次胜利。
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0张PPT)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d34ec4524de518964b7d2a.png)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 政权。前秦王苻坚任 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382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上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 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材料3: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 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 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 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 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 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317年,司马睿 建立东晋,定 都建康。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以少胜多 原因 兵力 对比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与“淝水之战”
相关的成语: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文化艺术的交融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 语,广为流传。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一说:民族交融的表现与意义 民族交融促进中 华民族的发展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 政权。前秦王苻坚任 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382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上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 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材料3: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 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 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 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 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 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317年,司马睿 建立东晋,定 都建康。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以少胜多 原因 兵力 对比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与“淝水之战”
相关的成语: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文化艺术的交融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 语,广为流传。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一说:民族交融的表现与意义 民族交融促进中 华民族的发展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66c72050e2524de4187e77.png)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投草风 鞭木声 断皆鹤 流兵唳
8万 精兵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定居的生活。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衣
食
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住 “席地而坐”
胡床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陶俑
在民族心理上, 随着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融汇,思想 感情日益沟通,以 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 族之间的隔阂与偏 见逐渐减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对于民族交融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交融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 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 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29c0560722192e4536f6b5.png)
1、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2、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3、长途跋涉
达标测评: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
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B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战役
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
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这场战役
是中原的
政治、经
济、文化
中心。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史料研读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 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 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 深戎。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通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探究: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及统一等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
3、长途跋涉
达标测评: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
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B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战役
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
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这场战役
是中原的
政治、经
济、文化
中心。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史料研读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 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 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 深戎。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通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探究: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及统一等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dba017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a.png)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礼节
2021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021
27
南 北 朝 地 图
2021
28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南朝:宋
齐
东魏 西魏
梁
北齐
隋
的
北周
统
一
陈
2021
29
错改正,对打勾。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洛阳 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
2021
15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洛阳
2021
16
494年 孝文帝 迁都洛阳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意义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021
17
洛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2021
4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交战双方 起因 结果 特点
383年 淝水 前秦:苻坚;东晋:谢安 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东晋:8万。 前秦意图统一全国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3、影响
前秦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东晋 解除北方威20胁21 ,使江南经济发展。
5
相关史事:书87页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3、孝文帝改革意义: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2021
24
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背景 ②北方各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北魏孝 文帝改
措施
革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2021
20
北魏文官俑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021
21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 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元。”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
2021
30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2021
31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2021
刘
22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2021
23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 “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 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 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 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2021
18
(2)推行汉化: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 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2021
19
迁都之后推行汉化: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021
6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总是很自信的民族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2021
7
2021
8
2021
9
风 天 笼天 阴 敕
----
吹 苍 盖似 山 勒
草 苍 四穹 下 川
《 低 野 野庐
敕见茫
勒 歌 》
牛 羊
茫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2021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意义
迁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都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减少了民族隔阂;
化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
措 改鲜卑姓为汉姓;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施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1
1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重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重难点)
2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021
3
淝水之战形势图
2、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2021
10
鲜卑
鲜卑
西晋
2021
11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阴山地区鲜卑族拓拔部
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拓拔珪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1、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方民族交融已成趋势)
孝文帝
2021
12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2021
26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 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 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1、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熏陶; 2、孝文帝吸取苻坚弄武而败的教训,为稳定北魏政权 要适应占主流的汉族文化; 3、汉族文化比游牧文化更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是顺应时势。
2021
13
解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鲜卑族拓拔部如何治理北方?
2021
14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他四岁继皇位,继位 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 开始掌握政权。孝文帝自 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 受汉文化的影响。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礼节
2021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021
27
南 北 朝 地 图
2021
28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南朝:宋
齐
东魏 西魏
梁
北齐
隋
的
北周
统
一
陈
2021
29
错改正,对打勾。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洛阳 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
2021
15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洛阳
2021
16
494年 孝文帝 迁都洛阳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意义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021
17
洛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2021
4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交战双方 起因 结果 特点
383年 淝水 前秦:苻坚;东晋:谢安 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东晋:8万。 前秦意图统一全国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3、影响
前秦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东晋 解除北方威20胁21 ,使江南经济发展。
5
相关史事:书87页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3、孝文帝改革意义: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2021
24
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背景 ②北方各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北魏孝 文帝改
措施
革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2021
20
北魏文官俑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021
21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 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元。”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
2021
30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2021
31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2021
刘
22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2021
23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 “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 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 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 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2021
18
(2)推行汉化: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 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2021
19
迁都之后推行汉化: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021
6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总是很自信的民族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2021
7
2021
8
2021
9
风 天 笼天 阴 敕
----
吹 苍 盖似 山 勒
草 苍 四穹 下 川
《 低 野 野庐
敕见茫
勒 歌 》
牛 羊
茫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2021
25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意义
迁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都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减少了民族隔阂;
化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
措 改鲜卑姓为汉姓;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施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1
1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重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重难点)
2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021
3
淝水之战形势图
2、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2021
10
鲜卑
鲜卑
西晋
2021
11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阴山地区鲜卑族拓拔部
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拓拔珪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1、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方民族交融已成趋势)
孝文帝
2021
12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2021
26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 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 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1、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熏陶; 2、孝文帝吸取苻坚弄武而败的教训,为稳定北魏政权 要适应占主流的汉族文化; 3、汉族文化比游牧文化更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是顺应时势。
2021
13
解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鲜卑族拓拔部如何治理北方?
2021
14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他四岁继皇位,继位 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 开始掌握政权。孝文帝自 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 受汉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