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国家主义派_的民族主义思想评析
中国对主题思想的评价
中国对主题思想的评价第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产物,其兴起、发展和高涨都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义的侵略有关。
日本因素,是我们考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但在1895年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平均大约每20到25年对中国发动一次军事侵略,而且这些军事侵略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占领中国的领土,而是要进行经济利权的剥削,即把中国变成其商品的倾销地和原料的供应地。
可以说在1895年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力是慢性的与渐进的。
但1895年以后这种压力骤然升高,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发展到垄断亦即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前的商品倾销为主变成了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另一方面,通过明治维新而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开始取代西方列强中的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与此前的西方列强不同,日本不仅要掠夺中国的经济,而且还想占领中国的领土,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它通过发动1895年的甲午战争,割走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辽东半岛后来虽因三国干涉而由清政府出巨资赎了回来,但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近岛屿则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与此相一致,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在1895后日益严重起来。
正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西方近代民族主义被梁启超等人作为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武器介绍到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清末民初的兴起和形成。
五四前后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能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五四爱国运动是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发展的标志,而引起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则是在巴黎和会上,因日本的阻扰和美、英、法偏袒日本,中国收回被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掠走的山东权益的失败。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恽代英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进 行 了有 力的 批 驳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为
,
,
国家是和 阶级 的出现 紧密联系 的
,
它是阶级 斗争尖锐化 的 必 然产
,
物
l
二,
因此
,
从 它 一 出现 起
就 带有鲜 明 的 阶 级性
尽管 表 面 上 看来
,
,
国 家似乎 是 整 个社 会 的 代表
但实 际
它决 不 是也 不 可 能 是 超 乎 各阶 级 之 上 调 和 各阶 级 利益 的 力量
。
而 只 能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 级 进行压迫
,
的工 具 来的
,
为此
,
浑代英明确指 出
,
国 家 主 义 宣扬 的 所 谓 全 民 的 国 家
, “
“
”
抽象 的 国 家完 全 是 他们有意 编 造 出
。
在 现 实生 活 中是根本 不 存在的
“
其真实 目 的是在 于 国家 主义 者总想拿国家观念来 压 倒阶级 观 念
国 家是 一 定 的人 民
,
“
,
占有 一 定 的 土 地
,
保存 一 定 的主 权
。
因此人 民 本其 自爱 的心 情 和 其生活 的 条
,
件
,
此 土 地 也 不 容 人侵夺
。
此 主权 也 不 容人 干 犯
”
② 从 这种 超 阶 级 的 国 家观 出发
“ ” , “
他们 还 大肆鼓 吹 超 阶 级
、 、 、
。
在 当时
,
国家 主 义 对 于 鼓励德 国人 民 抵抗拿破仑 的侵 略起 过 一 定 的
国家主义派理论主张述评
国家主义派理论主张述评作者:徐鸣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08期【摘要】国家主义派的理论主张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民族主义的诉求,寻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崛起;其次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同时体现了民族主义政治上建国的激烈要求,也表达了在国家构建上的主张;最后是全民政治的理想。
可以说,国家主义派很好地表达了一个民族在寻求民族崛起和国家建设方面的建设性蓝图。
【关键词】国家主义全民政治国性【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近代中国处于新旧交替、东西冲突的风口浪尖,持续这一时代的主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萦绕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中国知识分子脑海的始终只有三个字:“找出路”,为此,或求索于本土古典智慧,或借鉴发挥西方思想,不一而足。
又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与西方发达的政治、经济文明相比明显不属于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后者的理论思潮就成了知识分子解决中国问题时的重要参照系。
盛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等为骨干的国家主义派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派。
目前大陆学界对国家主义派的原始资料搜集整理甚为有限,对其的专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多从同一思维路径出发,对其评价定性几乎已成定式,多以负面评价为主。
本文即试图以较为中立的立场,从国家主义派政治思想对近代中国政治的思考及所能给出的出路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评价该学派的思想特征。
民族主义诉求李璜在《释国家主义》一文中详细解释了国家主义派所主张的“国家主义”一词的具体含义,为此还特意引用了法国辞典Nouveau Larousse与Larousse universel中关于所谓“国家主义”的定义①。
在第一次提到“国家主义”一词时,李璜特意注明:Le nationalisme,在英文中即是nationalism一词,该词在中文语境中一般首先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其次才被认为可表示“国家主义”之意。
此外在李璜文中,“国家”法文为La nation,即nation一词,在目前看来,国家作为一政治单位一般用state来表示,而nation在大多数时候用作民族之意。
新三民族主义内容
新三民族主义一、引言新三民族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伟大的政治思想之一,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倡导。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新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三民族主义的背景、思想内涵、实践和影响等角度,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二、背景新三民族主义的提出是在中国一片危机和困境的背景下。
当时,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遭受了列强侵略、民族危亡、政治动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的困扰。
中国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引领和拯救。
三、思想内涵新三民族主义包括国家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基本原则。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统一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目标。
1.国家主义:新三民族主义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中国人民的自我解放和民族自尊心的恢复。
国家主义是中国复兴的基础和动力。
2.民主主义:新三民族主义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人民有权参与政治决策和国家事务。
民主主义是实现国家自强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手段。
3.社会主义:新三民族主义倡导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实践新三民族主义不仅停留在理论和探讨的层面,还进行了实际的实践和斗争。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同时,他也提出了建设主权平等、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思路和路径。
五、影响新三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同时,新三民族主义也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理念和实践成果对世界范围内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示范和借鉴作用。
六、总结新三民族主义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今世界,新三民族主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理念和精神可以指导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目标。
注意:此篇文档为AI智能助手生成,内容供参考,如果需要完成正式文档,请参考相关资料并进行修改和定制化。
三民主义包括哪些内容并且如何评价
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为什么失之交臂?
项目 性质 目的 参加者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反帝,反教会。 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吸收方 式: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 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 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 贫苦农民的流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小商贩和水陆运输工人,以及散兵游勇 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 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 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扶清灭洋”政治口号的提出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 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辛亥革命的发起者,当时代表先进文化的主要 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熏陶的海龟和中国的传统知 识分子中得自强者。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而后者主要是黄兴。而大多数为辛亥革命抛头 颅撒热血的先驱们,大多是集封建科举的秀才 和海龟为一身的仁人志士。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 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 生的。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 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 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 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为什么失之交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 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 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 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近代中 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分析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分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族主义运动如汹涌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秩序,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福祉而奋力抗争。
这些运动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列强侵略、封建压迫和社会困境时,觉醒与抗争的集中体现。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宁静。
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主义运动初现端倪。
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早期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耻辱。
《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他们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然而,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戊戌变法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
但这次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辛亥革命。
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随着近年来全球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民族主义思想也在许多国家逐渐回归,甚至某些地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民族冲突。
在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那么,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它与中国的民族问题有何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及其内涵1.民族主义的起源民族主义是指以本民族作为主体、尊重和弘扬本民族文化、追求本民族利益和权利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起源于18世纪欧洲,当时国家主义思想已经形成,而民族主义则是在国家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2.民族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包含三大核心内涵:一是民族意识,即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二是民族利益,即对本民族的利益和权利的维护和追求;三是民族文化,即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
二、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2009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
在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1.历史原因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这是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过纷争和冲突,这也为中国的民族问题埋下了伏笔。
2.地理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
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生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3.政治原因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和宗教上的改变,这种政治原因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给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些变化和挑战。
三、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的作用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意识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民族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正常的情感表达和认同。
民族主义可以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民族主义也是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首先,民族主义可以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
在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或内部动荡时,民族主义可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凝聚国家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和解决内部矛盾。
例如,二战时期的英国人民在渡过国家危机时,展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团结一致对抗纳粹德国的侵略。
其次,民族主义是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面临着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民族主义可以帮助国家保护自己的主权和文化传统,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国家利益的受损。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抵抗外敌入侵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斗争,都离不开民族主义的支持和推动。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它可以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因此,民族主义并非一味的狭隘排外,而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的表达。
反方辩手:民族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民族主义往往容易导致排外和歧视,甚至引发战争和冲突。
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还会阻碍国际合作和交流,使得国家陷入孤立和封闭的状态。
首先,民族主义容易导致排外和歧视。
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会使人产生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敌对情绪,甚至发展成种族歧视和仇恨,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导致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
其次,民族主义容易引发战争和冲突。
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会使国家产生侵略和扩张的欲望,从而导致国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例如,20世纪初期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前提
民权主义
核心
民生主义
补充和发展
推翻帝国 主义支持 下的满清 王朝的封 建统治
推翻封建 帝制, 帝制,建 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 和国
“核定地 核定地 价”“ 国民共 享”
(3)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纲领, 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及经济 上的利益和要求,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 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革命的发 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 级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 级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2).三民主义提出 的时间:
1905年11月,在同 1905年11月,在同 盟会机关报《民报》 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将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 鞑辱,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三民主义,即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后被称为 三民主义。
驱除鞑辱,恢 复中华
三民主义
(5).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 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 革命纲领、 革命纲领、三大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
① 与旧三民主义: 联系:新三民主义直接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区别: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在 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的广泛;在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最大的发展在于明确了反帝的内容。最大不足是反封建方 面未真正发展。 ②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权力方面:缺乏彻底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 反封建方面: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前途方面指向资本主 义而非社会主义。两者的区别体现了两大阶级阶级立场的 原则区别,因此两党的分歧是原则性的,这也为分裂埋下 根源。 ③ 与三大政策:只有和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新三民主义 才具有其本意,只有“联俄”才是真正反帝,“联共”才 民权广泛,“扶助农工”才保证革命的群众性。脱离了三 大政策,国民党就会发生变质,后来国民党左右派的分歧 就在于是否坚持三大政策。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律平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建立国民政府,国 拥有,凡真正反对 民一律平等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团体,均享有一切 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 本,实行“耕者有 其田”的政策。
(2).三民主义提出 的时间:
1905年11月,在同 1905年11月,在同 盟会机关报《民报》 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将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 鞑辱,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三民主义,即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后被称为 三民主义。
驱除鞑辱,恢 复中华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 一般平民所共有” 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 “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这样将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 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 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中国国民党之民 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 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 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 节制资本。 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 提出了新的方针。 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 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 耕者有其田” 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 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 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 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 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 生计”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 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 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 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大革命。 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民族主义,这种思潮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主义思想也影响了新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民族主义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一、强化了国家意识民族主义思想高度强调国家意识,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国民的福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主义思想也迅速渗透到新中国的各个领域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被普及到人民的心中,人民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国家主义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不断强化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实力。
二、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情感在新中国成立时也被广泛弘扬。
在过去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有了很多的牺牲,但在新中国的成立中,人民的努力让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因此,对新中国的爱国情感被更加深化。
这种情感也促使人们保持最大限度的团结和信仰,使国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挺过去。
三、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在之前的一个时期,中国通过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之后也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沉闷的状态。
在新中国的成立时期,中国得以获得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在国际社会上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大国。
这种自信心,让中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和发展时更加自豪和自信,也加强了国民的认同感和等级意识。
总之,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强化了国家意识,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了民族自信心。
这些思想和情感都是使中国的团结、繁荣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要不断发扬这种思想,将它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革命思潮的传入,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是指将本民族视为神圣的价值标准,推崇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高于其他民族。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发展,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民族意识的崛起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令中国社会触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中国民族意识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逐渐下降的中国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反倒是各类“开化派”接二连三的提出了一系列妥协西方列强的方案,致使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加深,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传播。
人们开始意识到外来侵略的严重性,并逐渐形成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意识和战斗精神。
这种意识是从民间发起的,象征着中国民族崛起的开始。
2. 狭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十九世纪末,雅礼和康德等西方思想进入中国。
从此开始,各种“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等新思潮开始在中国流行。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狭义民族主义思想开始滋生。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混淆上。
在狭义民族主义者看来,民族主义经过爱国主义化会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转变为爱国主义。
为此,1898年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便支持一种激进的“创新”思想。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西方的知识、制度以及精神思想才能去除中华民族固有思想中的落后、陈旧和坏习惯。
但是,在支持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康有为也提倡必须要承认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狭义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其中的矛盾点,为日后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伟大复兴的民族主义在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思想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追求。
虽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民族主义始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概述: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其核心是对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利益的强烈情感和意识。
这一思想追求民族自尊、有机体意识、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民族主义在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形态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通常与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1. 民族主义的起源: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当时许多国家逐渐成立并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民族边界。
2. 民族主义的扩散: 民族主义思想在20世纪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的主导思想。
3. 民族主义的分化: 民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分化,一些民族主义把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目标,而另一些则将它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来看待。
二、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1. 文化民族主义: 通过文化传承和保护来表现民族主义,如语言、历史、传统。
2. 政治民族主义: 强调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如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
3. 经济民族主义: 维护本国利益和文化,妨碍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4. 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通过扩张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纳粹德国。
三、民族主义的利与弊1. 利: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它为国家统一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2. 弊:民族主义会导致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敌意,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它也会引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的加剧。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1.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 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屈辱和风雨飘摇的岁月,因此民族主义在中国会有更加特殊的表现。
2. 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革: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阶段,民族主义的表现方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例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国家的崛起期,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崛起。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和特殊性。
剖析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剖析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
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学术评价梁启超无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通观学界对其主要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他国学思想、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作为梁启超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却相对薄弱,特别是对他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及其学术评价方面,仍有继续深掘之必要。
一、梁启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认识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与理解有着明显不同。
据史料记载,古时“民”一般指“百姓”、“平民”和被统治者,“族”指某个群体,表达家族、种族、宗族等多种意思,而“民族”旧时主要指宗教范围内的人,与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含义的理解截然不同。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古时民族观念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观念相通于种族观念;第二,民族观念疏离于国家观念。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民族观念悄然生变。
受此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在1899年的《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并高频率使用“民族”一词,随后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又对西方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做了阐述。
随后梁启超在借用瑞士政治家伯伦知理所著《国家学》中的民族定义时,对伯伦知理所理解的民族做了具体阐释,而且对民族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此外还对伯伦知理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初略评析。
1902年梁启超著述的《新民说》,首次对民族主义做出了概念诠释:“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研究-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张三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72352)摘要: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
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全貌。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体现了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与多方求索,充分说明他是中国最早论述民族主义的思想精英之一。
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是其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诸多论述呈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后期阶段既体现了“可贵坚持”,又流露出了“消极意识”,同样值得关注。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曾犯有重大错误,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总体呈现的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不断求索的路线图,在维护民族大义方面是真诚的,其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146-08在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民族主义研究领域,2世纪前叶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研究板块。
我国学界对这一板块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梁启超、孙中山两位思想精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中国首用“民族主义”概念之人,而后者的“三民主义”首先提及的就是“民族主义”。
实际上,除梁、孙之外,曾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其一生中对民族主义也多有论述,可谓是“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
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长期未给予足够重视。
陈独秀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十分丰富,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2—1925年的早期阶段,体现了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与多方求索;第二阶段是1925—1922年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这是陈独秀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22—1942年的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论述既有“可贵坚持”,又有“消极意识”。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
民族主义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情感。
民族主义有助于团结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
首先,民族主义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
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而努力。
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不能维护自己利益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其次,民族主义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的共同性和一体性,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天下之民,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民。
”说明民族是一个整体,应该团结一心。
因此,民族主义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团结,是值得提倡的。
反方辩手:
然而,民族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民族主义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
民族主义者强调自己民族的优越性,容易产生排他性和敌对情绪,导致民族冲突和战争。
例如,二战期间,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思想导致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
其次,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对他族的歧视和排斥。
民族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民族高人一等,对其他民族持敌对态度,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
例如,南非曾因种族隔离政策而饱受国际谴责。
因此,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狭隘的,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应该警惕和避免。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既有利于国家团结和发展,又存在引发矛盾和冲突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民族主义,既要重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利益,又要避免狭隘排他的民族主义思想。
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民族主义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国家主义派
2013-8-19
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兴起主要原因: 首先,“联省自治”是应割据地方的封建军阀用以抵 制“武力统一”的政治需要而兴起的;其次,借提倡 自治实行地方民主政治,粉饰军阀统治,用以缓和人 民反军阀专制争民主的斗争。 1920年,湖南军阀谭延闿为对抗吴佩孚的“武力统一” 政策,发表“通电”,宣布湖南自治。其他地方各省 军阀纷纷仿效“省自治”、“联省自治”。——高潮 1921年,军阀战争爆发。实质是同直系军阀吴佩孚争 夺中央政权。结果被吴所败,所谓的“联省自治”活 动就结束了 。
2013-8-19 5
国家主义派的政治主张
中国青年党在结党仪式上立即提出了该党的宗旨:“本国家主义 至精神,采全民革命的手段,以外抗强权,力争中华民国之独立 与自由;内除国贼,建设全民福利国家”。 主要观点: 第一,宣扬资产阶级国家观,鼓吹所谓“全民革命”,反对阶级 斗争。 第二,盗用五四时期“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疯狂反共、 反苏。 <1> 所谓“外抗强权”不是反对帝国主义,而是反对社会主义的 苏联和共产国际。 <2> 所谓“内除国贼”,不是反对封建军阀,而是反对中国共产 党。
2013-8-19
6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国家主义派成立于巴黎,但自1924年活动中心迁往国内, 开始进行反共宣传为了巩固国共合作,推动革命形势发 展,中共在《中国青年》、《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了 一系列文战,对国家主义进行批判。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批判醒狮派的反动国家 观。
其次,共产党人还批判了国家主义派鼓吹“全民革命”, 反对阶级斗争的观点。
代表的作品有:肖楚女,《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瞿秋 白,《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作业3含解析新人
第1课中国某某革命的先行者孙某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武昌起义后,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这表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态度是()A保持绝对中立B调和南北矛盾,结束冲突C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D扶植和保护清政府2、“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对孙某某“四十年”革命生涯中重要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一项是①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政治主X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等职推进发展实业③要求恢复《临时约法》与民初国会④颁布法律赋予国民自由权利()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②③①3、孙某某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孙某某主要功绩是()A.创建中国同盟会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制度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斗争4、对于民生问题,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的是孙某某的民生主义思想。
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孙某某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①平均地权②核定地价③反帝④节制资本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5、“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某某派,比较是真的某某派”。
中共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A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B国民党建立了军队和根据地C其领袖孙某某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D孙某某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6、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斗争中,有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宣告“独立”的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独立,其准确含义是()A坚持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B实施“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C强调地方政府的区域自治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7、孙某某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起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制度C.给予人民充分的某某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8、1924年,孙某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X,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某某义。
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议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
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议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
吴冬梅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D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国家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世界主义弊端的暴露,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余家菊、李璜、陈启天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
国
家主义派主张发扬国魂,养成国民自尊的精神,国民应服务于国家,要求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国家昌荣。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吴冬梅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民族问题新解——评《身份认同中的法律与政策研究:以新疆
为视角》 [J], 赵艳
2.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J], 李崇林
3.民族地区新闻报道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J], 范莎莎;韦干鹏;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朝鲜族诗歌中的民族身份认同研究——以蒲公英和金达莱意
象为中心 [J], 李思
5.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想象 [J], 肖燕雄;王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 ,核心仍然是国家问题 。因为世界已进入全 球经济体系的时代 ,传统的民族国家的主权在无 国界经济中越来越软弱无力 ,所以 ,它在全球化 经济和统一的国际市场中越来越不能成为行为 的主体 。因此 ,我们应该培养强烈的爱国精神 , 需要民族主义进行社会动员拯救国家合法性危 机 。同时 ,我们也应该把民族主义放在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框架之下 ,阻止非理性 的民族主义产生 。
注释 :
①余建华《: 民族主义》,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年版 。 ②房宁 、王炳权 《: 民族主义思潮》, 光明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 ③梁启超《: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饮冰室
合集·文集 (之十三) 》,中华书局 1989 年影印版 。 ④《孙中山全集》(第 5 卷)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⑤曾摹韩 (琦) 《: 先生遗著》,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
诉求的政治权利 。它提倡国家主义就是要主张 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 ;主张个人为民族牺牲 ,为国 家尽忠 ,即国家是目的 ,个人是工具 。但从他们 对国家主义的解释及所提倡的民主宪政 、民主自 由中 ,我们可以发现其意识形态与其所诉求的政 治权利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 ,强调国家主义必然 要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为代价来维护国家 的利益 ,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要提倡民 主宪政 、民主自由 ,保障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国 家主义派没有正确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 重心倾向于国家主义 。这导致了他们认为当时 中国社会不存在阶级以及阶级斗争这个客观事 实 ,强调国家是全国人民之国家 ,不是几个人或 一阶级的人所能私有的 ,不是任何个人 、党派或 阶级的工具 , 而是全国人民共同托命的一个总 体 。它强调中国近代社会只有职业分途 ,而没有 阶级分化 ,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性 。由此 ,我们就
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 ,个人为民族牺牲 ,为国家尽 裁统治 。显然 , 他们所坚持的一个共同理念就
忠 ;强调所有的社会成员必须培养和树立本民族 是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种种弊端阻碍了中华民族
优越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因此 ,国家主义从其 的复兴 ,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其政权是
一诞生起就凸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对中国 腐朽 、落后的 。只有民主宪政才能克服其弊端 ,
相关的问题所做出的理论阐释上 。
题时特别强调了对民主自由问题的认识 ,提出了
曾崎认为 ,国家主义就是“在一定领土以内 , 新的民族认同概念 (此处民族认同是指对民族国
其国民团结一致内求本国之进步 ,外御异族之侵 凌者也”,就是“个人对于所属国家而持有的一定 志愿”。⑤显然上述解释体现了其“国家主义”的最
秀分子 ,成为当时青年运动的中心 。由于该学会 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①它涉及到社会精
的成员思想不一致 (曾崎 、李璜 、余家敬 、陈天启 英与广泛的下层民众 ; 涉及到意识形态 、诉求的
等人的思想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人的思 政治权力 、民族认同 、社会运动 、价值观念等内
想产 生 了 严 重 分 歧) , 遂 于 1921 年 7 月 解 体 。 容 。在民族主义框架内 ,政治与社会之间 、精英
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价值也是民族主义最直
如国家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左舜生主张“要取 接的诉求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出兵占领东
消一党专政 ,才有公开的政治可言 ,政治公开 ,真 北 ,并显示出吞并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 。这给中
— 181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2007 年第 2 期
国各阶层提出了生死存亡的问题 。对此 ,国家主 识 。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 ,马克思主义革命对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李璜作为国家主义的另 自由 、信仰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 、结社集合自由 、
一代表人物 ,在他的《释国家主义》一文中对国家 、 居住与迁徙自由 ……国民的自由权利 ,在现代已
国性等问题也进行了民族主义的阐释 。这里李璜 成为文明的标志 ,要看一个国家是否在制度上及
突出强调个人与国家是息息相关的 ,国家受到损 失 ,个人也受到损失 。他的观点有利于树立个人
余家菊等人在上海办起他们的机关报 ———《醒 民族提供一体化的理论与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特
狮》周报 ,开展理论宣传 ,因此 ,国家主义派又称 征 。②它是连接和沟通精英与民众的桥梁 。
“醒狮派”。
就近代中国来说 ,对民族主义的理论阐释始
“九·一八”事变后 ,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 于 20 世纪初 。1903 年 ,梁启超发表了《政治学大
国家主义派的民族主义思想显示出强烈的 时下民族主义的新崛起是对全球性国家危机的
爱国精神和时代感 ,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挽救民族危亡 ,振兴中华 。 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代表具有资本主义倾 向的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 λϖ ) , 其 民族主义思想有失偏颇 。
要判断一个民族主义的性质及其和政治的 关系 ,只能根据它的意识形态及其所诉求的政治 权利 。国家主义派的意识形态提倡国家主义 ,试 图通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达到他们所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2007 年第 2 期
“国家主义派”的民族主义思想评析
夏世忠
[ 摘 要 ] 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是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盛行于 20 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国家主义派”,因其“民主 宪政”“、民主自由”、抗击日本侵略的政治诉求和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 ,曾在当时引 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思想内容的主体是属于民族主义范畴的 ,但受阶级局限性的制约 ,其民族主义理 论又有失偏颇 。对其民族主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现在出现的民族主义 。
主要矛盾 ,国家主义派的思想发生了转折性的变 化 。他们把握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开展了自己
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 ,主张屏弃“狭隘的民族 复仇主义”③ ,将之整合成“大民族主义”,一致对
的思想理论宣传 ,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以西方 外 ,反对排满革命 。孙中山基于不同时期的国情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蓝本的民族国家 ,在 与自身对国情的不同认识 ,对民族主义有着不同
种共同的公利 ,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 。政治权利 的目标就在于要实现这种共同的社会利益 。”λυ 同样 ,李璜关于国家权利和个人关系及社会利益
们的民族主义主张的同时 ,也极力反对国民党一 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重塑民众的
党专政 ,要求实行民主宪政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民族认同 。
共和国 ,实现他们的政治权利 。
法律上尊重其国民的种种自由权利以判断其国 的文化程度 。”⑨明显地 ,李璜认识到国民党一党
的民族国家意识 ,培养强烈的爱国精神 。但过分 专政遏制了人民的民主自由 ,从而动摇了人民对
强调国家而忽视了民众 ,容易导致国家是目的 、 其认同感 ,也动摇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所以 ,在
人民是工具的倾向 ,不利于民族国家的产生 。
1923 年 12 月 ,曾崎 、李璜 、张子柱等人在巴黎近 与民众之间 ,必须有某种方式的连接和沟通 。民
郊举行“结党式”,宣告成立以“国家主义”为信条 族主义作为政治意识形态 ,具有加强对民族与国
的中国青年党 。1924 年 ,曾崎 、左舜生 、陈启天 、 家的认同 、表达国家政权正当性的确认以及为本
家的认同) 。在民族主义框架内 ,民族认同是民 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 。⑧而在当时条件下 , 只有 主张民主自由 ,才有利于新的民族认同的产生 ;
直接 、最自愿 、诉诸人的亲缘本能的感召力 ,是激 也只有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 ,才会产生国家合法
发国民为国家进步 、抵抗民族侵略进行本能斗争 性 。因此 ,国家主义派代表人物李璜认为 “ : 思想
国民党一党专政之下 ,只有大力提倡民主自由 ,
中国国家主义派的民族主义思想也体现在 才会有利于民众对国家主义派所理想的资产阶
提倡民主宪政 、民主自由 、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张 级民主共和国这个新的民族国家产生民族认同 。
上面 。
在国家与自由的关系上他主张 “ : 个人自由只有
民族精英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 ,最终都是以 依靠政治权利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而国家的政
影印本 。 ⑥徐迅《: 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⑦左舜生 《: 永绝内争与废除党治》,载《民声周报》第
22 期第 3 页 。 ⑧徐迅《: 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⑨李璜《: 自由的成长》,载《祖国周刊》第 28 卷第 12 期
第 6 页。 ⑩李璜《: 国家主义答客难》,载《国家主义论文集》第 1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来谋求政治权利并要显示 治权利必须以国民公利为依归 ;个人私利间的相
出这种政治权利的正当性 。当代学者徐迅在《民 互冲突和难以解决客观上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能
族主义》一书中曾指出 “ : 还没有一种民族主义运 享受所有私利中的共同之点 ———公利 。没有这
动不最终指向政治权利的 , 不是一个统一的国 家 ,就是一个统一国家内的议会 ,或者是其他形 式的政治权利 。”⑥事实上 ,国家主义派在推行他
义派显示出强烈的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精神 。 族主义意味着克服西方化的 、以资本为中心的民
如左舜生 ,他极其关注日本的动向并发表一系列 族概念 ,建立以“阶级”为基础的民族概念 ,以革
文章主张坚决抗日 。为了救国 ,李璜也强调全国 命的手段整合各种社会力量 。国家主义派的政 的团结与联合 。而陈天启则认为只有对日作战 治主张之所以不能最终实现 、没有起到挽救民族
先从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国家主义的起源 、演 并且为其他民 族 提 供 加 入 我 们 组 织 建 国 的 机
变谈起 。
会”。④到国家主义派出现时 ,其民族主义倾向表
一
现在积极宣传“国家主义”,倡导“内求统一 、外求 独立”,主张通过“全民革命”和国家主义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