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合集下载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是地表地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地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作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机制。

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大气中的风对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改变。

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风力作用下的物理破碎和颗粒磨损过程。

风力可以通过冲刷、撞击、磨擦等方式使岩石和土壤颗粒破碎,形成不同粒径的碎石和颗粒。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大气中的气体、水和有机物质对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的溶解和氧化作用。

例如,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中形成碳酸,与岩石中的石灰石反应,产生溶解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溶洞。

二、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剥离和搬运过程。

剥蚀作用主要有水力剥蚀、冰川剥蚀和风力剥蚀三种形式。

1. 水力剥蚀:水力剥蚀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水流的冲刷力可以将岩石和土壤表面的颗粒剥离,并将其搬运到下游。

水力剥蚀主要发生在河流、海岸、瀑布等地形。

2. 冰川剥蚀:冰川剥蚀是指冰川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磨擦和剥离作用。

冰川的巨大重量和冰体的滑动会使岩石表面磨损,形成冰碛和冰蚀地貌。

3. 风力剥蚀:风力剥蚀是指风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磨擦和颗粒剥离作用。

风力可以将岩石表面的颗粒吹起,并形成风沙、沙丘等地貌。

三、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岩石和土壤颗粒的搬运过程。

搬运作用主要有水力搬运、冰川搬运和风力搬运三种形式。

1. 水力搬运:水力搬运是指水流对岩石和土壤颗粒的搬运作用。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其搬运能力,较大的水流可以搬运较大粒径的颗粒。

2. 冰川搬运:冰川搬运是指冰川对岩石和土壤颗粒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滑移和流动会将岩石和土壤颗粒搬运到冰川前缘或侧缘,形成冰碛。

3. 风力搬运:风力搬运是指风对岩石和土壤颗粒的搬运作用。

风力可以将较小的颗粒吹起,并在空中搬运,形成风沙和沙尘暴。

5.1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5.1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第5章风化作用Chapter 5 Weathering5.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定义: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或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联合影响下,使原来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过程。

风化和剥蚀紧密相连,但风化一般不发生大规模的位移,剥蚀则具明显的位移。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一、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1. 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2. 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3. 岩石卸载(释重)——层裂4. 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1. 温差风化(1)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其表层和内部在昼夜及季节温差变化下不能同步膨胀或收缩。

(2)岩石中不同种类矿物的热膨胀系数也不同,温度变化会引起不同矿物的差异性胀缩。

由于昼夜温差变化使岩石发生胀缩差异而产生的崩解破碎现象。

2.冰劈作用岩石裂隙中水结冰膨胀,对裂隙周围产生压力,裂隙扩大,当温度上升至冰点以上时,冰重新融化并下渗填满空隙,再冻结时,又可使裂隙扩展。

如此反复,空隙不断扩大,从而使岩石崩解。

地下深处的岩石承受巨大静压力,岩石从地下深处上升到地表时,由于上覆静压力减小而产生张应力,形成一系列与地表平行的宏观和微观的内部破裂面。

3. 释重作用4. 盐的结晶与潮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壳表层岩石空隙中含盐分较多。

白天,烈日烤晒,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当盐分浓度增加至过饱和时,发生结晶,体积膨胀(如明矾结晶体积增大5%,对两壁产生10kg/cm2),孔隙扩大;夜晚气温降低,盐分从大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下渗,同时也将沿途盐分溶解下渗到新产生的空隙中,如此反复进行,则导致岩石崩解。

二、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生成新矿物。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是地表岩石破裂、溶解、剥蚀的主要力量。

它们对地壳的侵蚀和形成地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的是地表岩石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因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生物作用而溶解、破裂、磨损的过程。

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和破裂。

主要的物理风化过程有以下几种:(1)热胀冷缩:岩石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破裂。

(2)冻融作用:水在进入岩裂隙后冻结,由于水的膨胀而导致岩石破碎。

(3)物理分选:风化物理过程中,岩石颗粒根据大小和重量的不同,进行分选,大颗粒下沉,小颗粒飘浮。

(4)植物根系作用: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进入岩缝,由于根系生长的推力也会导致破坏岩石。

物理风化的主要影响是产生岩屑,为沉积作用提供原料。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和岩石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的过程。

主要的化学风化过程有以下几种:(1)水解作用:水分子与矿物质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导致岩石破碎和溶解。

(2)碳化作用: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镁等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

(3)氧化作用:氧气与金属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导致颜色变化和破坏岩石结构。

(4)水合作用:水分子进入岩石晶体中,导致晶体膨胀,最终导致岩石破裂和溶解。

化学风化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促进土壤发育和岩石溶解。

二、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指的是外力在地表运动,将岩石破碎、磨损并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可以分为糜积作用、冲击作用和风蚀作用三种类型。

1.糜积作用糜积作用是指由于重力作用下,岩石碎块在斜坡上滑行和堆积的过程。

主要的糜积作用有以下几种:(1)滑坡:斜坡上部的岩石和土壤产生位错和滚动,形成滑坡。

(2)崩塌:山体岩石发生破裂和断层,导致大块岩石从山体上脱落。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1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1
22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 风化作用的类型 (三)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生物机械风化作用 根劈作用(root wedging)。
动物机械破坏(穴居、践踏等)
2、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新陈代谢(酸溶液,腐蚀);微生物选矿、净化水 遗体腐烂分解。
23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 风化作用的类型 (三)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 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它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 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 完整的岩石称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是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 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 不发生显著的位移) 。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氧化作用岩石中矿物在氧的作用下,使其中低价 元素变为高价元素,低价化合物变为高价化合物, 这种作用称氧化作用。
黄铁矿FeS2(++)氧化成褐铁矿Fe2O3.H2O(3+),由铜黄色变 为褐红色,颜色变深,结构变疏松。在地表称铁帽,地下 连着矿床。
(黄铁矿)
4FeS2+14H2O+13O2→2(Fe2O3· 2O)+8H2SO4 3H
残余矿床: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一切活泼的元素均从矿物中 风化出来并随水流失,只有性质稳定的元素象Fe,Mn,Al,Ni等 才残留原地,如果这些元素富集到具有工业价值时,就成为残余矿 床。
21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 风化作用的类型 (三)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2011-3-5
24
地形
地形条件包括:地势高度、地势起伏、山 坡方向 • 地势高度影响局部气候的变化 • 地势起伏影响地下水位变化、植被发育及 风化产物的保存 • 山坡方向影响日照长短、植被状况等
2011-3-5
25
岩石特征
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 因素。不同的岩石由于化学成分的不同,其化学 活动性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原子价、离子半 径、离子亲和力、化合能力和极化能力等方面), 容易被氧化、溶解的岩石出露区,总是化学风化 作用较为强烈的地段。同一岩石中由于不同矿物 成分的差异,也会造成风化作用的差异。
2011-3-5
14
生物的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植物的根系和掘地动 物对岩石也会产生机械风化作用。随着树 木的生长,其根系越来越大,同时对岩石 的裂隙壁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力,就像楔子 一样将岩石沿裂隙劈开,造成机械风化。 各种掘地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蠕虫动物 等,也会产生机械作用。
2011-3-5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 地面流水 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 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 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
• 面流的洗刷作用 • 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泥石流 • 河流的地质作用
2011-3-5 34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 流 在 纵 向 的 特 征
2011-3-5
30
大气降水的酸度过高,可能 会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毁 坏森林、干扰农作物的光合 作用,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 坏。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八日, 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使郊 区2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 几天后局部枯死。
2011-3-5 31
酸雨还能腐蚀金属结构、破坏建筑物、 加速风化作用的进程。酸雨可使土壤、 湖泊、河流酸化,导致水生生物的结 构发生变化,破坏生态平衡。一些发 达国家在发展中曾经造成湖泊的严重 酸化,导致鱼类死亡。我国酸雨主要 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酸雨的破坏逐年加重,区域也在逐渐 扩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 计,酸雨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0亿元 以上。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及详细阐述一、概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外营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外力作用对地壳表层岩石、矿物、土壤等物质进行剥蚀、搬运、沉积和形成地形地貌的过程。

这些外力作用包括风、水、冰、生物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水的作用、生物活动等因素,导致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表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为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提供物质来源。

2.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剥离的过程。

剥蚀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地形地貌,如河流峡谷、风蚀地貌等。

3.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将剥蚀下来的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搬运作用对于地表物质的分布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4.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搬运过程中的物质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沉积下来的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各种沉积岩和沉积地貌,如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等。

三、影响因素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岩性、生物等。

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强度;地形因素如坡度、高程等会影响剥蚀、搬运作用的方向和速度;岩性因素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难易程度;生物因素如植物根系、微生物活动等会影响风化作用的进程。

四、研究意义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力量,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揭示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其次,外动力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密切,如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剥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有助于预测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力。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 化的方式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特点:不仅发生岩石破碎,而且岩石的物 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 可分为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 酸化作用等次级方式。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2)化学风化
纪念碑被酸雨化学风化前后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2)化学风化
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蚀作用: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 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 的破坏过程。 根据作用方式,海蚀作用可分为机械海蚀作 用、化学海蚀作用和生物海蚀作用。
五、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由海水运动的动能引起的对海岸 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程,按破坏方式可再分为 冲蚀和磨蚀。 化学海蚀作用: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过程。 生物海蚀作用:生物对海岸和海底物质的破坏过 程。
水力活动:流 水使基岩碎片 松动并且移动 碎屑和砾石
磨蚀作用:松 动的颗粒磨蚀 河床,有时形 成孔洞
河流的下蚀作用
三、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2.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①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它控 制着河流下蚀作用的深度。
河水面将向湖面(局 部基准面)趋近
局部侵蚀 基准面
温差风化 左图:由于温差风化引起的层状脱落;
右图:球状风化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② 冰劈作用: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岩 石裂解的过程。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岩石被冰劈作用破坏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与风化作用的类型 2.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冰川擦痕——磨蚀 作用的产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 【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 【圣才出品】

第5章地貌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答: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2.喀斯特地貌答: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熔岩地貌答: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

熔岩地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隧道是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是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4.风化作用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①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其结果是形成各种碎屑物质;②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③生物的作用是指在生物参与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发生分解的风化作用。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第一节风化作用目的要求风化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出露在地表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物理力和化学分解两种方式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的产物,最终停留在基岩的表面,形成一层各地厚薄不等的疏松薄壳,其上部进而成为土壤。

而土壤则是大部分陆生生物活动的基础,因此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要求深入理解。

课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二、风化作用的类型o(一)物理风化作用1.温差作用2.冰劈作用3.释荷(卸载)作用4.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o(二)化学风化作用1.氧化作用2.溶解作用3.水解作用4.水化作用o(三)生物风化作用•三、风化作用的产物o(一)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o(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o(三)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o(四)风化壳o(五)土壤•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o(一)岩石的性质o(二)气候与地形重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应放在:1.机械风化包括多种应力作用,但最明显的是冰劈作用;2.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3.在风化作用中裂隙很重要,因为它使空气和水能在很深的地方侵蚀岩石,同时它还大大增加了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的表面积;4.风化作用有一种使被破坏的岩石块体产生球形表面的普遍趋势。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如何简要阐述风化壳的时间意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叙述为主配合图件,择重讲授。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古墙的层层脱落;石刻的模糊不清、残缺不全;路基的斑剥,甚至铁器的生锈等等,均与风化作用有关。

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皆而有之。

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

破坏下来的产物除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外,一般不发生显著的位移,这是与其它外动力作用最明显的区别。

必须指出,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在概念上是毫不相关的。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和化学 两种方式。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 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 过程; 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 石的溶解和化学反应完成的,尤其在可 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 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 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 河流的下蚀作用
(五)土壤
土壤一般是在风化壳(如山区土壤 )和松散沉积层(如平原、盆地区土壤 )的基础上,经生物及其它风化作用 的综合改造而形成的。
土壤的主要组成
土壤由腐殖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 成。 腐殖质是生物、微生物遗体在风化产物 中不断聚集腐烂后变成的。 土壤的矿物质由风化过程中形成和残存 的各种粘土矿物及石英、长石、角闪石、云 母等组成。
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
岩石的特征
1、 差异风化作用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 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其抗风化能力亦 不同。 这样在岩石表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 现象,这种现象称差异风化作用。
2 球形风化作用
矿物分布均匀的岩石,如砂岩、花 岗岩、玄武岩等; 如果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 隙,往往被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 岩块,在岩块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 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 风化破坏,经一段时间,岩块棱角消失 ,在其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 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即河水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 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 过程。 在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 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 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 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 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 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
河 流 下 蚀 作 用 形 成 形 谷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一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一
硅酸盐类的矿物最难溶。碳酸盐、卤化物、硫酸 盐等较易溶解。矿物溶解度的大小,一方面决定 于化合物的性质,另一方面决定于外界条件(水 和水溶液的温度、压力及CO2 的含量等)。
溶解作用的结果是:易溶物质流失,难溶物 质残留原地,岩石孔隙增多,硬度变小,岩石被 破坏。
氧化作用
化学风化
金黄色
黑褐色 铁帽——硫化物矿床标志
本次课堂小结
风化作用的类型和产物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风化壳和土壤
风化壳等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气候和植被;地形;岩石特征
思考题
基本概念 风化作用 风化壳 差异风化 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 简述下列两组基本概念的主要区别 1.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 2.土壤与风化壳。 画示意图说明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球形风化是怎样形成的? • 风化作用的类型和主要方式是什么? • 研究风化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 研究风化壳有何意义?
岩石本身性质
结构、构造: 岩石中矿物的粒度大小,等粒不等粒,胶结物的 性质和胶结程度,也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细粒、 等粒,胶结好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疏松的岩石 有利于水溶液渗透和生物的活动,因而抵抗风化 的能力弱。
球形风化
安徽黄山
风动石
福建东山岛风动石
风动石属花岗岩石质, 其棱角经风化而剥落, 天长日久,形成球状。
差异风化:
当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的岩石组合在一起时,抗 风化弱的岩石组成负地形,抗风化强的岩石组成 正地形。
贵州三都县 恐龙蛋?! 30年出产一次!
寒武纪,贵州三都还是一片深海,碳酸钙分子游离 于深海的软泥中,在特定化学作用下它们渐渐凝聚 在一起形成结核,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软 泥和结核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地下的岩石,软泥成 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 它们最后就暴露于地表。 由于差异风化,泥岩构 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 慢,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孕育而出。由 于围岩和石蛋的风化速度大约相差30年,所以每过 30年左右石蛋在重力作用下就自动脱落滚落到山脚。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一1.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如河岸岩石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后退;山顶被剥蚀而变矮。

3.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1)机械搬运---以机械方式破坏的产物(泥、砂、砾等)被流水、冰川、风搬运。

(2)化学搬运---以化学方式破坏的产物是通过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进行搬运。

如石灰岩溶于水之后,以Ca++,HCO3-离子形式搬运;长石风化后形成粘土矿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胶体质点被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吸取介质中的化学元素来营养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后在一定的地方堆积下来,也起着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如流水搬运物在河流转弯处、湖口或河口因流速减慢而沉积;风的搬运物因风力减弱或受阻拦而堆积。

(1)机械沉积---机械搬运物按机械方式沉积,受重力支配。

重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积,轻的搬运远而后沉积。

(2)化学沉积---化学搬运物沉淀作用受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

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

(3)生物沉积---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

如钙质骨骼生物堆积,成为石灰岩;植物被埋后转变成煤。

(4)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生物作用与化学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质的沉积。

如铁细菌吸收水中的铁而沉淀出铁矿。

石灰岩(碳酸盐灰泥,原以为化学沉积,实有生物作用参与,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积作用的产物即沉积物,分别称为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压力使孔隙变少、水份挤出、变硬。

(2)胶结作用---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沉淀,这些物质使碎屑胶结变硬。

05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05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两部分: 1)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 包括各种易溶盐类、K+、Na+ 的氢氧化物(真溶液)和少部分难溶物质(胶体)(如 Si4+、Al3+、Fe3+、Mn4+等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胶体); 2)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主要为难溶物质、 岩石碎屑和风化形成的矿物,如石英碎屑、蒙脱石、高岭 石、铝土矿、蛋白石、褐铁矿等。 各类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 盐>碳酸盐>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 几种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石英>白云母>长石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金属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的铁帽
3.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 水解作用是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的阳离子,如 Na+、K+等,结合形成带OH-新矿物的过程。 碳酸化作用是指当CO2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 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K+、Na+、Ca2+)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 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4K[AlSi3O8]+2CO32- +4H2O→2K2CO3 +Al4[Si4O10][OH]8+8SiO2 钾长石 高岭石 蛋白石 4K[AlSi3O8]+6H2O→4KOH+Al4[Si4O10][OH]8+8SiO2 钾长石 高岭石 蛋白石
(三)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两部分: 1)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矿物、岩石碎屑; 2)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其特征是在物质成分上与原岩不一 样。一种重要产物是土壤,确切地说它是物理、化学和生 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但尤以生物风化作用为主,使其 富含腐殖质。土壤一般为灰黑色、结构松软、富含腐殖质 的细粒土状物质,与一般残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含有大量 腐殖质,具有一定的肥力。

风化作用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类型

风化作用及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球表面受到风、水、冰和生物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壳物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受到自然力量作用下,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其中最常见的是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

当岩石受到日照或火山喷发等高温作用时,会发生膨胀;而当岩石遭受夜晚的低温或水的浸泡时,会发生收缩。

这种反复发生的热胀冷缩作用会导致岩石断裂、剥落和崩解。

二、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酸、氧和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

水是最常见的化学风化剂,它能够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其发生溶解、离析或水解等反应。

酸性降水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能够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其逐渐破坏。

氧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在也会对岩石产生氧化作用,使其变得脆弱。

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体对岩石进行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入岩石裂隙中,通过物理性的机械破坏作用和化学性的分泌物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剥蚀、破碎和溶解。

此外,昆虫、蠕虫和其他小型生物也会对岩石表面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风化的发生。

四、冻融风化冻融风化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岩石受到冻结和解冻作用的影响,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当岩石中的水渗入裂隙中,遇到低温时会冻结,冰的体积膨胀导致裂隙扩大,这是物理性的冻融作用;而冰的融化又会使岩石中的水分溶解化学物质,这是化学性的冻融作用。

这种反复发生的冻融作用会导致岩石破裂、剥落和变形。

五、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蚀和搬运作用。

风能够携带沙尘、砂砾和粉末等颗粒物质,对岩石表面进行冲蚀和磨蚀,使其变得平滑和圆润。

同时,风还能够将携带的岩石颗粒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沙丘、沙漠和黄土高原等地貌。

六、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地表岩石的冲击、侵蚀和搬运作用。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
会移动的石头
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称磨蚀作用。
风蚀作用-风蚀城
图5-15 干旱区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
1-风蚀湖;2-风蚀蘑菇石;3-风包城;4-风蚀柱;5-蜂窝石 6-新月形沙丘;7-塔状沙丘;8-沙垄;9-风成大型交错层
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是指由海水的 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 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 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因 海岸地区水浅,受波浪和潮汐作 用影响大,因而该区域是海蚀作 用最强烈的地带。
剥蚀作用 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 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 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它是陆地上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地质作用,塑 造了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同时又是地表物质 迁移的重要动力。
剥蚀作用方式:
机械剥蚀、化学剥蚀和生物剥蚀
剥蚀作用按营力特点分类: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 湖泊的剥蚀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 机械侵蚀作用(水力、磨蚀) 化学侵蚀作用(溶蚀)
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 的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是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 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这两种 方式通常共同破坏河床,难以区分开来。总的说来,机械的 侵蚀作用更为主要。
图 5 - 8 河 流 下 蚀 作 用 形 成 形 谷
V不同河Βιβλιοθήκη 岩性差异,其抵抗剥蚀的能力也不同。坚硬 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强,下蚀作用速度较慢, 河床相对凸起;而较软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弱, 下蚀作用速度较快,河床相对下凹。
Figure 14.20
在河床的纵剖面上形成缓、陡坡交替出现的阶梯,较陡 的河床处流水急,出现水花,形成急流。在长期下蚀作 用下,急流陡坡下部软的岩石不断被较快剥蚀,从而可 出现直立陡坡,河水从陡坎处直泻而下形成瀑布。
基岩海岩: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岩
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 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 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 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 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有时也可形成海蚀穴 (洞)。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 支撑力减小而不稳定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 峭的崖壁,称海蚀崖。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 向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 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而被破坏 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 成波筑台。此外还可形成海蚀穹、海蚀柱、 海蚀桥等地形。
喀斯特地貌
石芽
石林 峰林
它位于天门山山体的中上部,海拔1300米, 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
翼装飞人Jeb
“鸟人”穿越天门洞 观众直呼“太刺激”
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 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 为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 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 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 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 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 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 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并 不是无止境的。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当河 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 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 零,下蚀作用停止。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 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称为河 流的侵蚀基准面,可分为最终侵蚀基准面和 局部侵蚀基准面。陆地上大多数河流最终都 注入海洋,所以海平面应是河流的最终侵蚀 基准面。
活力的大小决定了地面流水剥蚀作用的 强弱。
影响流速的因素:
河床坡度 河床横剖面 流量
影响流量的因素:
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面积的水量。
Q(流量)=W(宽度)×d(平均深度)×V(流速)
河谷三要素
河流在地面上沿着狭长的谷地 流动,这个谷地称河谷。
河谷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在横剖 面上一般近“V”字形,主要由谷坡 、谷底、河床组成,这三者常称为 河谷要素。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包括: 片流、洪流和河流
是塑造陆地地貌形态的最重要的地质营力。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 由高处往低处流动,将势能转变为动能,这 种动能常称为水的活力。
a=1/2(mv2)
(a表示活力,m为水的流量,v为流速)
流水的活力与流量和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Itkillik River, Alaska
Figure 14.15
Floodplain Features
Figure 14.23
主流线: 河流演化: 平直河谷→弯曲河谷→河曲(河床可 到达谷坡) → 蛇曲或自由河曲(达不到谷坡 ) →冲积平原→截湾取直+牛轭湖
“V”谷→“U” →碟形谷
由片流对山坡松散层产生的破坏作用 称为片流的剥蚀作用。片流是一种在斜坡 上的面状流水,流速慢,水层薄,所以它 的剥蚀作用弱且具有面状发展的特点,故 又称洗刷作用。 现今许多地区出现的大量水土流失与 片流的剥蚀作用有关。
Figure 14.20
瀑布直泻而下,侵蚀基部岩石,使陡坎下部岩石被淘空 形成壁龛。壁龛不断扩大,壁龛上部岩石由于失去支撑力 而崩塌形成新的陡坎,于是瀑布不断向上游移动 。
Figure 14.20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由于瀑布和急流向上游后 退,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河流向源头发展 的侵蚀作用称为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分类: 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
下蚀的原因: 1、流水的垂向运动分量作用; 2、流水带动的砂、石对河床的撞击、磨蚀;
河流的下蚀作用 指河水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 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 长的过程。 在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 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 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 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 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 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也称“V” 形谷。
河谷两侧斜坡称谷坡, 谷坡所限定较平坦的下部称谷底, 河床是指常年被水占据的水槽
谷坡
谷底
河 床
河谷三要素
河谷横剖面形态:
(1)峡谷\“V”——山区、上游 (2)“U”型谷——山区、中游 (3)碟型谷——平原、下游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 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 和加长的过程。
产生岩溶作用的必要(基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 作用的必要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 学成分,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 区。 (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 透水性强的岩 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 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 饱和状态,具较大溶蚀能力。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取决CO2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表层地质作用方式序列/过程
(每种营力)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剥蚀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剥蚀作用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
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蚀地貌:海蚀凹槽、海蚀崖、海 蚀穴、波切台、海蚀柱
作用的结果:在波浪的作用下,海 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后退。海岸线变得 平直,海湾和海岬消失。
由松散的沉积物砂和砾组成的海岩称为沙质海岸
青海湖
湖泊特征与海洋相似,只是规模较小
洪流以其自身的动力和挟带的沙石对 沿途沟壁和沟底的破坏作用称为洪流的剥 蚀作用。由于洪流的流量较大,流速快, 挟带沙石较多,机械的冲击很强,所以常 具较强的剥蚀能力,而且以机械的方式作 用为主,故又称冲蚀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和风 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 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图5-11 河流弯道的单向环流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岩石破坏, 河道变弯曲,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侧蚀作用使河谷加宽和形成河曲、蛇曲的过程
牛轭湖
蛇曲河床相邻两个河湾的距离 不断靠近,当在洪水期,由于水量 猛增,冲击力加大,河水冲溃两河 湾之间的河岸,河水从上一个河湾 直接流入相邻的下一个河湾,这种 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 的弯曲河道的两个河口,由于河水 受阻发生沉积作用,称为牛轭湖。
Figure 14.20
锅穴 (pothole)
回旋的流水夹带砂石的磨蚀
冰川剥蚀 (冰臼) 地面流水剥蚀 风沙的磨蚀
锅穴 (pothole)
水系:主流+支流,分布区称流域。
分水岭:流域与流域之间的高地。 河流袭夺:由于溯源侵蚀,一条河流将另一条河 流上游的水截夺过来。在二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 间最易发生。
(1)可溶性岩石
地下水的垂直运动与岩溶地形: 在包气带,地下水主要作垂直运动,因 而岩溶地形也沿垂直方向发育,主为有溶沟 、石芽、落水洞、溶斗等。 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与岩溶地形 在潜 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于水平方向运动,因 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岩石经溶蚀后 形成水平方向延伸的溶洞。
岩溶( Karst)地貌示意图
河流下蚀作用的发展趋势—河床均夷化作用
河流下蚀作用的结果:
(1)使河流加深 (2)使河流加长 (3)河流的袭夺 “ ” (4)形成 V 形谷
河流的侧蚀作用(旁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 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其结果使 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