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7.20——2010.8.5
调查对象:家乡会宁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最先从农村试行,使禁锢了中国农民近30年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农业劳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发展。会宁和全国一样,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认真贯彻落实10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保障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会宁在教育、旅游、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改革开放之花花开遍地。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莅临会宁参加纪念活动,发出了:“将会师圣地会宁建设好”的重要指示,会宁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在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陇中绿色产业基地”和“西北教育名县”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奋勇向前。
一:红色旅游显现生机勃勃
会宁,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会师之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闻名中外。近年来,长征“会师地”之一的甘肃会宁县精心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众多国内外旅客,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会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走进会宁,便可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红色气息: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红旗招展,以“会师”命名的广场、商场、饭店宾馆比比皆是,就连道路的名字也起作“长征路”、“会师路”、“红军路”……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会师楼,雄踞城头、巍峨壮观,真切地见证了73年前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情景。一块块
青灰色的城墙砖,清楚地记得红军将士们当年的战斗身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红色资源的认识在会宁广大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他们先后抓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庆典和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提高会宁的知名度的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逐步打造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园等多处红色旅游景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会宁县更是斥巨资用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维修、恢复,新建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该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纪念馆。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宁的旅游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仅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一处面积就由初建时的1.6万平方米增加到4.3万平方米,14处革命遗迹得到修缮恢复。2004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会宁也被列为全国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作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每年都举行多场主题教育活动。从2006年起,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数以万计的党员从全国各地来到会宁,聆听英烈们的感人故事,感受共和国的巨大变化,向革命前辈敬献花篮、进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言。
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各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会宁能接待百人以上宾馆(饭店)已超过数十家,旅行社、农家乐应运而生,旅游从业人员近千人,餐饮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小杂粮特色面馆已成为会宁一大招牌,而会宁的酿皮子更是让“心连心”艺术团的成员们赞不绝口,虽然会宁的特色食品未打出招牌,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宁的“浆水面”会和兰州的“牛肉拉面”一样享誉全国。二: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县根据全县地域广、南北气候差异大的特点,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通过实施良种应用工程、地膜覆盖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有效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尤其是2006年以来试验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微雨集流、抗旱保墒能力,不但在大旱之年有效减少了农民损失,而且使他们获得了较好收成。粮食丰收了,会宁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增收,几经探索,终于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做起了文章,
“把会宁建设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是会宁广大人民干部群众喊出的响亮口号。
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会宁抓住被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时机,大力组织实施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草、百万亩林、百万只羊“四个百万”工程,加快草畜、马铃薯、小杂粮、瓜类和杏“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县已形成以马铃薯、草畜为主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以小杂粮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以瓜类、仁用杏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会宁既有资源优势又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吸引了巨额投资和入驻企业,拉动了会宁GDP的增长,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其中不乏省级龙头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祁连雪淀粉工贸有限公司在会宁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几年间已成为会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并获得绿色产品认可,两条精淀粉生产线加工能力可达上万吨。杂粮加工企业培育了“西北磨坊”、“发滋瑞”等绿色品牌,生产出三利良谷米、三利杂粮挂面、三利胡油、懿隆荞麦米等绿色产品,其中懿隆公司生产的“发滋瑞牌”小杂粮29④个品种荣获“甘肃品牌产品”称号,其产品在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品牌产品”称号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农业产业园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被甘肃省中小企业局评定为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内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成为甘肃省四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之一。会宁人本着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信念,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在提升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教育大发展托起美好希望
“图生存而种百谷,谋富路而兴产业,求发展而重教育”。在会宁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旅游活县、产业富县”之外,“科教兴县”也是他们执著的追求。对于发展教育,会宁底气十足。这里是西北教育名县,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