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弘扬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2123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6.png)
弘扬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弘扬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授课者:江利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丰富与发展。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2、能力目标: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和积淀了雄厚的精神力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1、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为什么?明确:①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②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目的是要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别在革命时期、建设和改革时期是如何发展的呢?明确:①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被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3、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体现出来的新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哪些特性?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探究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cb8c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4.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七课2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重点、难点】1、重点:XXX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难点: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展示古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XXX)“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XXX)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先天下之忧而忧,”(XXX)“天下兴亡、”(XXX)老师: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
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
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老师:看课本上的解释,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展现:XXX《七律长征》。
赤军不怕远征难,XXX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XXX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老师:这首诗反映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展示: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斗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立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吉林省县级优课)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吉林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f4ac503c856a561253d36f64.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坚持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情感的升华。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第七课第二框,主要阐述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做法,与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将本课的三大问题画上圆满句号。
本框题是第七课的重点内容,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接下来综合探究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明确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史实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步骤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确立依据:因为这一框题的内容思想教育性较强,因此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作为重点。
2.教学难点: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确立依据: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缺乏高度概括的能力,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1、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二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偏差,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2、从知识基础来讲,通过上节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理解,这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12ff4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f.png)
价值观
通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各方态度的认识及青年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体会,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担当。
重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对青年学生的要求
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课型
新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五四运动”电影片段。
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201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
每四人一小组,分组选题,选择所在时期一个具体民族精神,讨论其历史背景及时代意义。
总结提升:1、这些具体民族精神的特点?
2、这些具体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是什么关系?
3、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议题二】: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功新时代
设定情境:看中美贸易战各方态度的视频。
学习任务: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政府、企业、民众各方是如何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功新时代?
总结提升: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六点要求。
观看视频
概括五四精神
明确学习任务
分组讨论,阐释观点
定了本节课的3个方面目标
1、通过对近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历程中,所形成具体民族精神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的分析,认识具体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感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2、通过分组选题、合作讨论,总结提升等学习活动,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政治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重难点及学习方法:
本课知识上的重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情感态度上的重点是对青年学生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难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cbb59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f.png)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通过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感人事迹。
3. 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民族英雄?他们有什么感人事迹?第二环节:讲解民族英雄的事迹(15分钟)1. 教师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
2.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20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第四环节: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英雄事迹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3. 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和表现。
六、教学延伸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如:1. 举办一场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一次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他们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开展一次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22ac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教案标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2. 掌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志愿者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
3. 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
第二步: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15分钟)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步:探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的想法和意见。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15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五步:参与志愿者活动(15分钟)邀请一位志愿者组织的代表来班级,向学生介绍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何提高,以及今后如何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汇报内容是否能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和弘扬方法。
2. 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纪念馆或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和发展。
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创作活动,如写作、绘画等,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情感。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30780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0c.png)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弘扬民族精神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1.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具有争议性、挑战性的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在班级中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各小组展开讨论,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布置练习题目,如“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学会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角度,认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思维活跃性和探究欲望,善于表达个人观点,但团队协作能力尚需加强。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1dff4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e.png)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教案名称: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认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2. 理解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能够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4.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与文化传统1. 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a. 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b. 分享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和传世文化。
2. 中华文化之根——传统文化a. 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b.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
第二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与价值1. 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a. 通过故事、名人事迹等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2. 革命先辈的爱国事迹a. 以革命先烈为例,通过讲述、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事迹。
b. 分析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第三节:践行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1.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a. 安排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奉献他人的精神。
b. 分组讨论和总结,分享学生们的社区服务经历和感悟。
2. 组织观摩爱国主题活动a. 邀请退伍军人、革命先烈的亲属等到学校进行交流讲座或展览活动。
b. 学生撰写观后感,分享对活动的感受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a25845fad6195f312ba6a8.png)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冯入月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2、本课主要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四、学情分析同学们面对各种文化侵润,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自主学习法:设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2分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冯入月。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课呢,我们通过“一只手”来学习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伸出右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共3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ea9bf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1.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共3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2. 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爱国、团结、勇敢、自信、守纪律等优良品质;4.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2. 培养学生爱国、团结、勇敢、自信、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2.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团结、勇敢和合作意识;3.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
五、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与分享,梳理中华民族精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小组讨论,解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内涵,并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Step 2: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1.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和课件,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
2. 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深入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特征。
Step 3: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品质1. 学生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展示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团结、勇敢、自信、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2. 教师点评:教师通过点评和评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Step 4:总结和反思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回顾,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2.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参与情况: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口头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情况。
政治:3.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新人教必修3).doc
![政治:3.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新人教必修3).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f3876b763231126edb11a5.png)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1 (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1 (1)](https://img.taocdn.com/s3/m/0a491c1c910ef12d2bf9e7ab.png)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学重难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
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这些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
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005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历史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P77探究——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何意义?(这些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9b16e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b.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①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③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以课件为链接形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全班预习,并分成4个小组,分别探究4个主题,做到简明扼要,实事求是,用简易的课件形式汇报交流:①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②探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③为什么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④中学生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a80288d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7.png)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话题一:如何在学习中弘扬民族精神?
-话题二: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
-话题三:你认为当前社会中存在哪些影响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案例分析:选择一位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分析其事迹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对英雄事迹进行详细阐述,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3.小组讨论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本节课讨论的话题,整理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应包括:话题背景、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结论及建议。
4.课堂练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同学们认真作答,对于疑难问题,可于课后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探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精神事迹,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精神。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做法进行思考与探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提升能力: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
2.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3.实践活动: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f3cdff58f5f61fb7366654.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课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课标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理解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既是本课教学重点又是本课教学难点。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师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生齐答P7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文字显示并贯彻始终)。
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还有哪些突出表现?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有何意义?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又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呢?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二课时《弘扬民族精神》(显示主课题)。
一.(活动导入: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活动目的:参与、感悟、探究(场景设计):背景为中华世纪坛,请各组展示各自课前探究成果。
(活动开展):第一组代表古代展示中国古代典型民族精神,发言人谈其中一种,要求感情充沛,可适当升华拓展,时间1分钟,结束后由老师点评,随后依老师指挥以庄严肃穆的方式将火炬传递给第二组,同样展示、发言、老师点评后传递至第三组。
结束后传回老师,由老师点评总结。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感受并领悟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明确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时通过重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精神,引导明确民族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期。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e12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1.png)
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和发展过程;2.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4.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2.强化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3.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4.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问答法;4.互动式教学法;5.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频,呈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团结、忍耐、谦虚、尊敬等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究和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文字、图片等呈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文化自信、优秀传统、爱国精神、团结协作、创新精神等。
2.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及其重要作用,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
三、练习(20分钟)1.以班级为单位,小组化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口号制作,宣传班级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3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503a1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4.png)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3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篇1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七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时间第八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难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9页内容,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中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
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
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基础上采用研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为了体现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
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备注
活动一:观看的感悟欣赏《嫦娥一号发射》
视频,思考问题,从中
感悟民族精神。
认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
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教师点拨)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活动二:请老师讲过去的故事例举所知道当代能体
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
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
内容。
听老师说心目中
英雄的故事,加深认识
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
一些具体表现。
能自己举出事例。
在老师点拨后认识普通人也可以
是中国的脊梁。
活动三:寻找英雄加深对上一环节的理
解。
会发现身边的人和
事。
并为下一内容做铺
垫懂得民族精神需要与时俱进。
学会感受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
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活动四:我的领悟和创造由学生谈谈自身是否
具备民族精神所要求
的品质。
从他人及自身,进行反思和体会。
活动五:设问导思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
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
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讨论反思,由此强化对教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
活动六:学以致用仿写的校园八荣八耻。
制定“做一个
负责任的公
民”一周行动
通过这一评价内容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
计划。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
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结语:提出希望让学生回顾总结内容,并提出希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每个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
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
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促进每一位
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