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现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一)本科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3学分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学分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三)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

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四)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

(五)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以“内容为王”打造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

以“内容为王”打造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

以“内容为王”打造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发布时间:2021-07-05T17:06:48.80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作者:孙婧[导读]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孙婧(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 255130)摘要: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方案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理论学习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要聚焦教学内容,善于从教学内容架构、基本理论讲授、学理支撑等多角度展开教学,从根本上解决的就是学生知不知、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内容为王;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在这里逻辑起点是“知”,也就是学生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这一步决定了学生信不信、能不能、做不做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且成效显著。

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下了很多功夫,学生看似都学懂了,可是真是较起真来、遇到实际问题,学生突然发现很多内容似乎似懂非懂。

出现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领会不深入,价值观念不牢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内容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水平。

一、以专题教学重构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但实际上教材的使用对象在学历层次、知识背景、专业分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要让思政课程教学既完成基本的理论传授的任务,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专题化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方向,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关于如何上好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上好概论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上好概论课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源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概论课是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如何上好概论课,应从整合教材内容,实施专题教学;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控制力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概论课;思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05方案”制定时再次明确了其课程的性质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

然而因多种原因,学生对这门课程抱有偏见,认为其实用性差,与就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的兴趣。

同时概论课是一门比较难讲、实效较差的课,如果老师不在教学课堂上下功夫,就会出现师生课堂脱节的情景,就难以把此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针对此种情况,中宣部、教育部2008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好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重要选题加以研究。

对于如何讲好这门课,本人有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整合教材内容,实施专题教学2015年概论课新修订的教材从内容上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并保证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这为教师整合教材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纵向来看,概论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从横向来看,每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都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内容重复讲、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专题性教学很有必要,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

在选好专题方面,我们首先明确了专题内容必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一前提;其次,注重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因为采取专题性教学而割裂概论课的整体性,从而削弱整体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二)教学大纲对象:本科各专业文化素质教学中心形势与政策(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057.0.2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二)(中文)Situation and Politics (二)(英文)开课学院:社会科学部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 1.0学时:16面向专业:本科一年级考核方式:论文+平时课堂练习(待定)使用教材:主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宣部编辑出版课程简介【形势与政策】课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研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现状、趋势与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政治理论必修课,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国际社会发展的态势、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与重大决议,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选课要求本课程为系统课程,还包括:【形势与政策】(一),要求按照先后顺序选课。

教学大纲一、课程内容根据形势发展确立课程内容。

基本包括五大板块:1.形势观、政策观教育;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教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任务和成就;4.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措施教育;5.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立场二、课程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两课”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正确分析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国际社会发展的态势、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与重大决议,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化。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基本现状、趋势与特点,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与政策。

2.正确分析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国际社会发展的态势、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与重大决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新议.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新议.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新议作者:粟凌云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7期[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法的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基础”课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法的组织及具体运用,并从五方面提出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运用问题[作者简介]粟凌云(1978-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广西桂林541006)[课题项目]本文系校级教改项目“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JG08C01)[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157-02一、实践性教学法及存在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工夫。

所谓实践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一系列与理论讲授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以获得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将思辨、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

运用实践性教学法就要改革原来“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体制环境、思想认识、重视程度、授课时数和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存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组织较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操作难度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效果评价难等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日期】1998.06.10•【文号】•【施行日期】1998.0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1998年6月10日)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对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课程设置及有关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应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课”课程建设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

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要总结和继承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和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从高校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体现工作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注意各部分课程的衔接,注意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质模块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本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形势与政策(综合素质模块课程)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每个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国内国际形势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任课教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含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测试题题库)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测试题题库)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测试题题库)(一)填空题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 高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

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重点做好“五关”,即严把入口关,加强培养关,注重使用关,畅通出口关,严格考核关。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5.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

7.凡受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的学生,取消当年所有评奖评优、申请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资格。

8.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应当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9.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10.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有关校领导,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

11.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1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__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基础”课是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四门课程之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回答,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P12)(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P13)(三)学习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

(P13)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陶铸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本门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真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密切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

相反,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将会被社会淘汰。

我校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之谈

我校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之谈

我校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之谈《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

中央强调要把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作为高质量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如何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心,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从而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对于我们中原工学院而言,自1991年始就开始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但当时并未列入课表,采取的是“专题讲座”形式。

后来正式将该课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务处课表体系,每学期开设16学时(共8次课),并且我校是河南省极少数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行小班教学的高校之一。

20多年来,我校一直在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围绕着解决《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我校逐渐形成了—套自己的成功做法,提出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四化”体系,即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内容系统化、老师队伍专业化以及教学形式多样化。

下面将重点介绍我校在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规范化方面的途径与方法。

一、现状分析了解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期末,我们都会在全校范围内邀请部分师生进行座谈。

根据积累的数据显示:很大比例的师生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在电视、广播、网络天天都在讲时政大事,再开这样一门课程没有多大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另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就事论事,缺乏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效果均不太满意。

针对这一调查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分析,大家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这门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表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分/总学时:3学分/ 54学时开课单位:公共教化学院社科部面对专业: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后、在高校本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化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培育高校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理论分析的素养和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相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坚决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志向。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显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显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志向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2.努力驾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其发展规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与其存在形态1.物质2.物质的存在形式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确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其次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与其相互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4.事物发展过程的确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相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宏大的相识工具3.冲突分析法是根本的相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以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加思维实力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驾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是指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门课程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支持。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课程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在中国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索【摘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加强团队建设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76-02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扎实实地推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处于主导地位。

“概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一、创新教学理念——课程建设的灵魂教学理念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明确清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课程建设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理念。

基于“概论”课程性质和高职学生特点,我们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思想,确定“三个坚持,三个突出”的教学理念,明确定位。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政治性。

通过问题引导,直面和正确回答大学生关心和疑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八章建设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揭晓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例外。

它的提出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它首先要回答的是中国总体实现小康之后,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向着更高目标发展的问题。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与中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特定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当前,中国梦已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掌握关于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及思想理论渊源。

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内涵。

2.了解掌握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3.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层层深入引导、问题意识、讲授等方法,并通过动漫图片、动态效果图、不同颜色搭配区分及音频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首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词汇“中国梦”作为引导,通过全国上下谈论中国梦来链接和谐社会的建构。

今天,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中国梦,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

中国有13亿多人口,每个人的愿望千差万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讲,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困难感同身受,可以说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

因此,建构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望和理想。

从历史上来看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那何谓和谐社会?
其次,讲解“和谐”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和系统论的角度对“和谐”的含义进行解释。

再次,从古今中外的有关和谐思想渊源中进一步深入解读“和谐思想”,即无数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对此有过许多表述、构想和追求,提出过各种理想社会模式。

重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阐释,同时对西方和谐思想进行解释。

最后,在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是“和谐社会”。

同时对和谐社会三个维度,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深度阐释。

为了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最后从和谐社会的层次上进一步做了拓展的理解和分析。

进而对社会主义和谐、田园牧歌、乌托邦、资本主义福利社会做区分。

最后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这一美好和谐社会的到来作为结束语,提出希望、面向未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充满信心。

教学总结:一是从教学效果上,本节内容重点要讲清楚“和谐”是指什么?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重点采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引导的方法,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的
词汇到深度的理论解读,逐步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和谐思想和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是从PPT制作及色彩对比来看,通过动漫、动态、不同颜色搭配,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三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从整个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导入到教学结尾,一气呵成。

四是教态自然、语速控制适中,易于学生听懂、听清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