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
水稻卷叶基因RL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2, 38(3): 423−428/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重庆市重大攻关项目(CSTC, 2010AA1019)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ZX08009-109B)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何光华, E-mail: hegh@Received(收稿日期): 2011-07-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10-15;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2-01-04.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20104.1651.014.htmlDOI: 10.3724/SP.J.1006.2012.00423水稻卷叶基因RL 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田晓庆 桑贤春 赵芳明 李云峰 凌英华 杨正林 何光华*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 / 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摘 要: 叶片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叶片适度卷曲有利于理想株型的建成, 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材料。
在EMS 诱变籼稻缙恢10号群体中发现一个卷叶突变体, 表现叶片筒状卷曲, 经过多代连续自交, 性状稳定, 命名为rl 13 (rolled leaf 13)。
rl 13的叶绿素a 、叶绿素b 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缙恢10号, 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苗期、孕穗期与野生型相比有显著提高, 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
rl 13的三片功能叶的卷曲度与野生型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但rl 13的三片功能叶之间差异不显著。
通过石蜡切片分析, 突变体叶肉细胞层数变薄, 野生型含有的一个较大泡状细胞转变为卷叶突变体的2个大小相近的泡状细胞, 导致了叶片弯曲。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龚晓平;何焕然;莫春红;李加胜;陈锐;张致力;孙小红;勾治琴;罗挺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2
【摘要】水稻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挖掘水稻叶片早衰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涪恢9802和LR杂交后代中筛选到叶早衰突变体psl4(t),该突变体6叶期前叶片呈正常绿色,从7叶期至剑叶(倒1叶)期每张叶片均是从叶尖至叶中部逐渐衰老,叶片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其体积变小、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减少,叶片提前衰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psl4(t)的穗长、有效分蘖数和籽粒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psl4(t)的早衰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端两个SSR标记
(RM17004和RM17006)之间38.5 kb的范围内.研究为psl4(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龚晓平;何焕然;莫春红;李加胜;陈锐;张致力;孙小红;勾治琴;罗挺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2.水稻早衰突变体zs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3.水稻叶片淀粉累积早衰突变体pls5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4.水稻早衰突变体esl-H5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5.水稻叶早衰突变体es3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热带作物学报2021, 42(9): 2512 2517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收稿日期 2020-11-26;修回日期 2021-02-23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6YFD0101100);湖南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No. 2020CX03-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19JJ40206)。
作者简介 李哲理(1995—),男,硕士,研究方向: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肖应辉(XIAOyinhui ),E-mail :****************.cn ;谭炎宁(TAN yanning ),E-mail :******************。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李哲理1,3,张林金1,3,谭 颖2,3,吴朝晖3,4,肖 丰1,苏雨婷1,谭炎宁3,4*,肖应辉1*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3.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4.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湖南长沙 410125摘 要:水稻叶穗色泽突变体为解析不同器官叶绿素生物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优良的遗传材料。
本研究鉴定了1份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 7),分析了wlwp7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点。
结果表明:wlwp7对低温敏感,当环境温度为20 ℃时苗期叶片白化,但温度升高至30 ℃后叶色正常;大田环境下wlwp7抽穗后颖壳白化,叶绿素含量降低至野生型的40.73%;除结实率较野生型T98B 下降6.28%外,其他产量性状不受影响;遗传分析发现,wlwp7与T98B 的正反杂交F 2群体中都未出现白叶绿穗和绿叶白穗重组单株,经卡方检测白叶白穗突变单株与绿叶绿穗野生型单株的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白叶白穗性状受同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 策略进一步将wlwp7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一个280 kb 的区域内,该区域未有已报道的白叶白穗基因。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品种的选育变得越来越关键。
而叶色突变体则是一类变异营养性的重要材料,其在
光合、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生理和生化差异,因此对其进行深入
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机制,提高育种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数种水稻叶色突变体为研究对象,包括绿叶、黄叶和红叶等类型,比较其与普通绿色叶子水稻在光合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探究其叶色突变的遗传基础
和生理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测定叶片光合参数
选取变异营养性较为明显的突变体,测定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参数,比较各类型水稻叶片的光合特性,并探究其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
2.测定叶片生理生化参数
测定各类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参数,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在叶色突变机制中的作用。
3.基因定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发现的叶色突变基因进行基因定位,比较其DNA序列、蛋白质结构、功能等
差异,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网络,解析其遗传基础和分
子机制。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并探究其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机制,揭示其叶色突变的遗传基础
和生理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价值。
水稻叶片灰白转黄突变体pyrl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基础。
关键词 :灰 白叶;水 稻( Or y z a s a t i v a L . ) ;叶绿 体 ;基 因定 位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a nd Ge ne M a pp i n g o f Le a f Pa l e Ye l l o w- Re v e r t i bl e M ut a n t py r l
a s p y r l wa s o b t a i n t e d f r o mt h e p r o g e n y o f r i c e( O r y z a s a t i v a L . r e s t o r e r l i n e J i n h u i 1 0 wh i c hwa s i n d u c e d b y e t h y l me t h a n e s u l - on f te a ( E MS ) . I n he t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 t h e w h o l e l e a f o f mu t a n t s p r e s e n t e d p a l e nd a s o me mu t nt a s d i e d . T h e p y r l d i s p l a y e d d i f e r e n t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初步遗传分析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初步遗传分析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全球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是一种常见的水稻不育突变体,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严重的影响。
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特征鉴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呈现卷曲、卷缩的现象,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花药发育也呈现异常,花药小而褐色,且不育率较高。
通过对不同的品种和材料进行相关的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
(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征是其的重要鉴定信息。
通过对水稻叶片和花药中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比如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可以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
(三)遗传分析鉴定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是其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育系和育性系进行杂交,结合对F1和F2代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分析实验设计1. 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和材料,包括卷叶半不育突变体、不育系和育性系等。
2. 进行不同品种和材料之间的杂交,并培育F1和F2代。
3. 对F1和F2代进行相关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观察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通过对F1和F2代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遗传规律:1.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状具有显性遗传特点,F1代均表现为不育型。
2. F2代中出现了不育型和育性型的个体,且不育型和育性型的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三)初步讨论通过初步的遗传分析,可以得知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状表现为半显性遗传,且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特点和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水稻新型黄化转绿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利用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e n e t i c a n ly a s i s a n d b r e e d i n g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ma i n a g r o n o mi c t r a i t s o f mu t a n t a n d i t s wi l d t y p e wa s c o mp a r i z e d ,c l a s s i c a l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wa s p e r f o r me d b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g e n e t i c p o p u l a t i o n s f r o m c r o s s e s b e t we e n mu t a n t wi t h n o r ma l g r e e n r i c e ma t e ia r l s .A n e w r i c e C MS l i n e wi t h l e a f c o l o r ma r k e r wa s d e v e l o p e d b y b a c k c r o s s b r e e d i n g .T h e mu t a n t mu t a n t w a s a s p o n t a n e o u s mu t a n t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a h y b id r r i c e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祁鲁;刘晓;陈佳颖;林冬枝;董彦君;徐建龙【期刊名称】《核农学报》【年(卷),期】2010()2【摘要】粳稻品种嘉花1号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得到一个温敏感叶色突变体MR20。
该突变体的幼苗叶色在较低温度(20℃)下呈黄白色,并随着温度升高叶色由黄白逐渐转绿,其临界温度约为22.5℃,在低温(20℃)和高温(32℃)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突变体为低温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的温敏感叶色突变体。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tsc(t)。
以该突变体与籼稻9311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将tsc(t)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RM231和RM14407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0.5cM。
随后,进一步扩大F2群体将该tsc(t)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MM0541和RM14407之间的约440kb内。
【总页数】5页(P220-224)【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温敏感;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作者】祁鲁;刘晓;陈佳颖;林冬枝;董彦君;徐建龙【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2【相关文献】1.一个新水稻低温敏感叶色突变体tcm1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J], 王文娟;吴兰兰;雷晓庆;赵怀玉;林冬枝;董彦君2.一个新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分子定位 [J], 陈佳颖;赵剑;刘晓;李超;林冬枝;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3.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J], 刘艳霞;林冬枝;董彦君4.一个水稻苗期温敏感白色条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J], 李超;林冬枝;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5.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李娟;李东宣;甘树仙;冯德党;朱骞;熊海波;张小玲;陈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食品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们需求,已成为目前水稻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水稻的叶色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水稻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反应之一。
然而在育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水稻叶色发生突变的情况,这可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稻的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对于深入了解水稻的叶色形成机理,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以研究其叶色形成机理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1. 对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外观观察和鉴定,分析其叶绿素合成和代谢的差异;2. 利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这两个突变体的基因进行定位和功能鉴定,探究其叶色形成机理;3. 对比分析这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在形态、植株生长和发育、生理生化特性、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异同;4. 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这两个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场试,验证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5. 对这两个突变体的遗传育种利用进行探讨,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意义:1. 探究水稻叶色形成的机理,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 鉴定和基因定位水稻叶色突变体,可以为深入了解水稻叶色形成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研究水稻叶色突变体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4. 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两个突变体,可以加速水稻优异品种的选育和培育。
水稻叶色突变体及其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发掘、 遗传研究 、 基
因定 位 与 克 隆 , 及 根据 对 克 隆 的 叶 色 突变 基 因的 功 能研 究 , 以
总结 了水稻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希望能对未来水稻新的叶 色突变体的研究提供帮助 。
李 育红 ,王 宝和 戴 正元 , ,李 爱宏 赵 步 洪 左 示敏 , , ,陈忠祥 ,张 洪熙 , 学彪 , 潘 一
(.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江苏扬州 2 50 20 9; 2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国家水稻改 良中心南 京分 中心 , 江苏扬 州 25 0 ) 2 0 7 一
1 水 稻 叶 色 突 变体 的分 类 与 来 源 1 1 水 稻 叶 色突 变体 的 表 型 与 分 类 .
径、 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 、 作物标记性状等 研究的理想材料 。水稻( r asta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Oy av ) z i 粮食作物之 一 , 是研究植 物功能基 因的模式作物 , 也 水稻 全
生, 研究方 向为水 稻遗 传育 种。Tl ( 54 89 2 3 ;E—m i e: O l ) 7 7 16 a: l
y l 0 5@ y h o c m. n。 hi 0 2 ao .o c
体较为直观、 简便 , 故一般根据 突变体苗期的叶色表型加以分
通信作者 : 学彪 , 潘 54 e: 0 1 )
研究 进 展 。
关键词 : 稻 ; 水 叶色突变体 ; 定位 ; 克隆 ;突变机理 中 图分 类 号 : S一1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10 0 3 0 A 10 32 2 1 )2— 0 4— 6
水稻紫叶突变体PLM的表型与遗传研究
三级 , 现 较 差 ; 其 杂 交 后 代 中 . 质 性 状 得 到 了一 定 改 善 表 在 品
P M 是 一优 良 的标 记供 体 材 料 L
要是 由于突 变材料 的不 同所 引起 的 2 0 0 3年在 爪哇稻 香 大粒 中发现 一矮秆 株 , 叶缘为 深紫 色 . 在其 下一 代种 植群体 中出现一紫 叶矮秆 株 . 经连续 多代种植均 表现为
开 发 利用 的紧迫 性 . 要对 我 国现保 存 材 料进 行 研究 评
因工程 的物 质 基础 。我 国的甜 高 粱栽 培 历史 悠 久 、 分 布 广泛 。 多 为零 星种 植 . 但 面积 不 大 . 由于 广大 民众 所 喜 爱 而代代 相 传 . 虽利 用单 一 、 乏深 入 研 究 , 为我 缺 却
作 提供 了物 质 基础 . 由于多种 原 因对其 鉴 定 和研 究 但 工作 . 农 艺 性 状 外 尚未 全 面 展 开 . 其 缺 乏 与 糖有 除 尤
关性状 的鉴定 和研 究 在 当今大力 开 发利 用新 能源 的 形势 下 , 众 多 资 源 中哪 些 可 以直 接 利 用 、 些 可 以 在 哪 作 为育种 亲 本 、 哪些 对 现行 的雄 性 不 育 系具 有恢 复 性 能 、 些 作 为 恢 复 系 配合 力 较 高 、 性 状 在 亲代 与 子 哪 糖
紫叶. 为一 理想的紫叶标记材料 . 名为 P M。 了更好 定 L 为
关键 词 : 叶  ̄ 紫
(r ast aL)突 变体 ;L ; 传 分析 O y i . z av ; PM 遗
水稻 紫叶性状是一种识别 明显 的标 记 . 受环境影 响 小 , 状表现稳 定 , 性 在水稻分类 、 遗传研究 和育种 实践 上
研论 究 文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及其基因功能研究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及其基因功能研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病虫害和逆境抗性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了寻找新的水稻品种,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水稻的突变体,即在水稻生长中出现的异常表型的植株。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突变体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现象。
水稻的突变体通常表现为异常表型。
例如,非洲水稻亚种的株高相对较矮,穗粒寿命较长等。
突变体的表型变化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为培育新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在研究突变体的表型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
比如,根系的形态、叶片的颜色和大小、穗粒的数量和大小、植株的高度和生长速度等。
通过对这些表型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突变体之间的差异,进而研究其产生原因和遗传机制。
水稻突变体的基因功能研究突变体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因此,研究突变体的基因功能是了解其表型变化和遗传机制的重要基础。
目前,离子束辐射和化学诱变是产生突变体的主要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产生的突变体的基因变异范围广,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了条件。
在突变体的基因功能研究方面,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法,即遗传连锁分析、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组学分析。
遗传连锁分析指的是利用遗传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基因位置和功能的方法。
一般来说,突变体往往是由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因此通过分析其遗传连锁关系,可以进行准确的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一些外源基因导入到水稻的基因组中,以改变水稻的性状和抗性。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其他物种的抗性基因导入到水稻中,从而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对于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选育具有重大意义。
基因组学分析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突变体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基因组中的单个基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理解突变体基因组变异的同时,也能揭示水稻基因组的整体结构和遗传调控机制。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农艺性状研究
・
2 1( ) 0 1 2
l ・ O
We z o r u t rl S in e An e h oo y n h u Ag i l a ce c d T c n lg c u
一
个 新的水稻 白化转绿突变体 的遗传分析 和农 艺性状研 究
何婷 婷 , 杨青 青 , 吴杰 , 雪静 , 珏 陈 楼 ( 州科技 职 业 学院农 业与 生物技 术 系, 温 浙江 温 州 350 ) 20 6
摘
要: 对一个新的水稻 白化转绿突变体标 8 进行遗传分析和农 艺性状研 究, s 结果表 明该突变基 因
受一 对 隐性 核 基 因控 制 , 与其 野 生型 相 比 , 主要 农 艺性 状 基 本相 近 , 生 育期 缩 短 了 2天 , 但 外观 品 质 和 蒸 煮食味 品 质得 到 了改善 , 配合 力有所提 高 , 因此 可以作 为一种 形 态标记 性状 应 用 于两 系杂 交水稻 育种 中。
项 目资助 : 本研 究由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 活动计 划项 目(0 0 4 6 0 ) 2 1R 5 0 1 资助。
温州农业科技
稻 6号 的种 子 , 行 产 量 测定 , 析 标 8 进 分 S 力。收 获 的标 8 S和培 矮 6 S的 种 子 经 干 4
2 遗 传分 析 . 2
刍 化面积第 12 、 张叶较大 ,第 34张叶递 、 } 5张 叶基 本 复 绿 , 白化 性 状 。 叶龄 渐 无 随
j 的第 14叶也 逐 渐 转 为绿 色 。 8 化 标 s和 委6 S的苗期 表现 见 图 l 4 。
在温州 6 月中旬一般种植管理水平下 ,标 8 s
的播 始 历期 为 8 8天 , 高 为 6 .e 主茎 叶 片数 株 5 m, 5 为 1. , 效穗 为 1. , 长 1.c 穗 粒数 3 24粒 千粒 重 有 2 .g相 比较 于 野 生 型 对 照 21,
高考生物遗传——水稻雄性不育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遗传——水稻雄性不育专题练习(含答案)高考生物遗传——水稻雄性不育专题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以下是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首先,水稻是雌雄同株两性花的植物。
在杂交实验中,为了防止母本须进行人工去雄。
但是水稻的花非常小,人工操作难以实现。
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雄性不育(雄蕊不能产生可育花粉)的水稻植株,其在杂交时只能做,这就免除了人工去雄的工作,因此作为重要工具用于水稻杂交育种。
不育系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
其中细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 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对r显性;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
上述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种基因型的细胞。
四种基因的关系中,R能够抑制S的表达,即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现为;当细胞质基因为N时,无论细胞核中含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所以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
现有与育性有关细胞核基因纯合的四个品系水稻:N(R R)、S(R R)、N(r r)和S(r r)。
①上述四个品系的水稻,也携带着某些其他利于增产的优良性状基因,通过杂交可进一步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
为了获得杂交种子用于大田生产的最佳方案,应该选择自交(自花传粉)母本和六雄性可育S(rr)作为亲本,然后进行恢复系♂N(RR)×不育系♀S(rr)的杂交,最终获得♀/♂S(Rr)的杂交种用于生产。
②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过自交的方式得以保持(延续),用于之后的杂交育种,应该选择自交(自花传粉)母本和不育系S(rr)作为亲本,然后进行恢复系♂N(RR)×不育系♀S(rr)的杂交,最终获得♀/♂S(Rr)的杂交种用于育种。
此外,由于上述育种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虽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但结实率低。
研究者培育出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其育性受一对隐性核基因(ee)控制而与细胞质无关。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
叶色突变是一种表型比较明显、易于鉴别、相 对容易获得的突变性状 , 有关叶色突变的研究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有报道 , 迄今已在水稻、拟南芥、 小麦、大豆、大麦、玉米、番茄、烟草、油菜等多 种植物中被报道。叶色突变通常在苗期表达 , 根据 苗期叶色表型可分为白化、黄化、浅绿、绿白、白 翠、黄绿、绿黄、条纹 8 种类型 [1]。而其中的条纹 突变体又可分为两类 , 一类为与叶脉平行的条纹叶 , 另一类为与叶脉垂直的条纹, 俗称“斑马叶”。叶色突 变体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 、光合 作用 、光形态建成 、激素生理 、质 核基因互 作及信号传导途径 等光合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调 控机制的研究。另外把叶色标记应用到水稻不育系 中 , 对保证水稻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纯度具有重 要的意义 [7]。 对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国 内外已有较多报道 , 目前已发现近 134 个水稻叶色 突变体 , 这些突变基因分布在水稻所有 12 条染色体 上 。水稻叶色突变体性状大多受 1 对隐性核基因 控制 , 而由细胞质基因或显性基因控制的叶色突 变体很少 [10-11] 。叶色突变的机制主要有 : (1) 叶绿素 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突变 ; (2) 血红素生物合成途 径中的基因突变 ; (3) 编码其它叶绿体蛋白的基因突 变 ; (4) 与光合系统无直接关系的基因突变等。目前 被子植物中拟南芥的叶绿素生物合成从谷氨酰 -tRNA 到叶绿素 a, 叶绿素 a 再经叶绿素酸酯 a 加氧 酶氧化形成叶绿素 b, 整个反应过程需要 15 步 , 所 有控制这 15 步反应的酶基因都已被成功克隆。 水稻 中也成功克隆了一些叶色相关基因 , 如编码 Mg 螯合酶 3 个亚基的 OsChlH 、 OsChlD 和 OsChlI 基 因
水稻突变体介绍及鉴定(很详细)
RMD水稻突变体信息及基因型鉴定1.背景介绍:突变体对于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拟南芥和水稻等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开展,人类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基因序列信息,为了弄清这些基因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寻找该基因区段序列发生变异的突变体是阐释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植物在自然的环境条件下也会产生突变性状,早期普通正向遗传学研究往往通过寻找与某种生物学特性相关的突变体来发掘或定位某个特定基因。
为配合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高通量的策略,构建水稻等物种的大型突变体库已成为必然,借助水稻全基因组测序信息、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手段大规模地筛选突变体库,理论上可以获得基因组中任一基因的突变体,最终实现阐释基因功能的目的。
2.原理:2.1农杆菌介导的T-DNA 插入农杆菌是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土壤杆菌,它能通过伤口侵染植物导致冠瘿瘤和毛状根的发生。
1974从根癌农杆菌中分离出一种与肿瘤诱导相关的质粒,称为致瘤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简称Ti 质粒。
Ti 质粒上存在一段DNA,能够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称为Transferred DNA,简称T-DNA。
研究发现,T-DNA 两端存在非常保守的同向重复的25bp 序列,分别称为左边界(LB)和右边界(RB)。
T-DNA 的转移只与边界序列相关,尤其是RB,而与T-DNA区段的其它基因或序列无关。
我们将T-DNA 区段上的致瘤基因和其它无关序列去掉,利用其转移的特性,实现农杆菌介导的T-DNA 转入水稻愈伤,从而构建水稻突变体库。
大量研究表明,农杆菌T-DNA 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的位置是随机的,并且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 能稳定遗传。
由于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 区段序列已知,这样随机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T-DNA类似于给植物基因“贴”了一个序列标签。
我们利用这个标签,通过各类PCR技术最终可以获取其插入的位点。
2.2 水稻Tos17 反转录转座子创造水稻突变体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植物的反转录转座子,它们是以DNA→RNA→DNA 的方式进行转座,在水稻上已发现大约40 种长未端重复的反转录转座子,它们是Tos1-Tos32,RIRE1-RIRE8,其中5 类被证明是有转座活性的,分别是Tos10、Tos17、Tos19、Tos25 和Tos27。
水稻变异株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实验报告
水稻变异株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实验报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水稻遗传变异的存在为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通过对水稻变异株的鉴定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水稻的遗传变异类型,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稻遗传变异的类型,并通过实验鉴定来验证。
实验材料:1.水稻变异株:本实验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变异特征的水稻株,分别标记为M1至M10。
2.相关实验设备和试剂。
实验步骤:步骤一:水稻变异株的观察首先,对每个水稻变异株进行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
包括株高、叶形、茎色、叶色等特征。
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初步了解水稻变异株的差异和特征。
步骤二:基因型分析对于已知的突变水稻株,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
例如,利用PCR方法扩增目标基因区域,并通过测序来确认其基因型。
步骤三: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二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水稻变异株的遗传变异类型。
根据遗传变异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突变体:指具有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变异。
突变体在形态特征上与野生型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表现为株高、叶色、叶形等方面的突变。
例如,突变体M1呈现出丰满的穗型和无颖粒的特征。
2.染色体缺失体:染色体缺失体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导致的遗传变异。
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组型研究,可以确定染色体缺失体的存在。
例如,染色体缺失体M2呈现出染色体数目减少和核型异常的特征。
3.染色体易位体:染色体易位体是指染色体片段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重新排列。
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组型研究,可以确定染色体易位体的存在。
例如,染色体易位体M3呈现出染色体同源片段的重组特征。
4.多倍体:多倍体是指具有多套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体。
多倍体的存在可以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数目研究得到证实。
例如,多倍体M4呈现出核型含有多套染色体的特征。
步骤四:统计和分析根据步骤三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对不同遗传变异类型的水稻变异株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个水稻“斑马叶”叶色突变体基因zebra leaf2(zl2)的图位克隆
一个水稻“斑马叶”叶色突变体基因zebra leaf2(zl2)的图位克隆刘胜;魏祥进;邵高能;唐绍清;胡培松【期刊名称】《中国水稻科学》【年(卷),期】2013(027)003【摘要】从粳稻品种Asominori组培后代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黄绿相间叶色突变体(zebra leaf2,zl2).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斑马状,分蘖后期斑马叶性状逐渐减弱,到抽穗期叶片逐渐变为淡黄色.与野生型相比,zl2在3叶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成熟后其结实率、千粒重、株高也显著下降.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苗期zl2叶片黄色部分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显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异常,而绿色部分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zl2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从zl2与籼稻品种南京11衍生的F2群体中挑选1607株表现为突变性状的分离单株,最终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约164.3 kb的区域内.基因预测表明该区域内存在13个ORFs,其中ORF12编码一个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中的该基因第10个内含子与第11外显子的交界处碱基A突变为T,导致cDNA发生错误剪切,缺失4个碱基,产生移码突变,并于第395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RT-PCR分析表明,相对野生型在突变体中ZL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同时叶色相关基因PORA、Rbc、RbcS、Cab1、Cab2、psaA、psbA、OsD VR表达量也显著下降,而HEMA1、YGL1、V1、V2、SPP、OsPPR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果表明ZL2在水稻叶绿素合成及叶绿体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总页数】9页(P231-239)【作者】刘胜;魏祥进;邵高能;唐绍清;胡培松【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3.5;Q754;Q944.56【相关文献】1.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524的表型鉴定及候选基因分析 [J], 李燕群;钟萍;高志艳;朱柏羊;陈丹;孙昌辉;王平荣;邓晓建2.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 [J], 郭国强;孙学武;孙平勇;尹建英;何强;袁定阳;邓华凤;袁隆平3.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及多分蘖矮秆基因hw-1(t)的图位克隆 [J], 郭涛;黄永相;黄宣;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王慧4.一个水稻斑马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陈海元;朱晓妹;张所兵;张云辉;方先文5.一个新的水稻细条纹叶色突变体特性分析和基因克隆 [J], 甘树仙;李东宣;李娟;冯德党;熊海波;朱骞;张慧;张小玲;陈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淡黄叶突变体pyl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水稻淡黄叶突变体pyl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胡彬华;王平;杜安平;李辉;王闵霞;白玉露;冀占东;蒲志刚【期刊名称】《核农学报》【年(卷),期】2021(35)12【摘要】利用^(60)Co-γ辐射诱变籼稻骨干恢复系川恢907(R907),从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淡黄叶突变体pyl3(pale yellow leaf mutant 3)。
为揭示pyl3突变体淡黄叶表型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该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表型鉴定、主要农艺性状和基因定位分析。
结果表明,从苗期开始pyl3突变体整个生育期表现淡黄叶表型;与野生型相比,pyl3在苗期叶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成熟期pyl3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下降。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yl3突变体的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利用分子标记连锁分析的方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3号染色体上InDel标记M4和M6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2 Mb。
进一步基于BSA全基因组重测序和Sanger测序分析发现,pyl3突变体在定位区间内编码Mg-原卟啉Ⅸ螯合酶CHLI亚基的基因编码区第1034位碱基C突变为碱基T,导致编码的第345位的半胱氨酸(Cys)突变为酪氨酸(Tyr)。
pyl3突变体中携带的CHLI^(pyl3)是已报道黄绿叶基因chl9/chli的新等位基因。
qRT-PCR 分析结果显示,pyl3突变体中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CHLI基因调控水稻叶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总页数】8页(P2696-2703)【关键词】水稻;淡黄叶突变体;光合色素;基因定位;基因表达分析【作者】胡彬华;王平;杜安平;李辉;王闵霞;白玉露;冀占东;蒲志刚【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水稻淡黄叶矮化突变体yld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2.水稻黄叶突变体yl6(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探究3.水稻黄叶少分蘖突变体yllt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4.水稻黄叶早衰突变体osyes1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5.水稻黄叶少分蘖突变体yllt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两个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吕典华;宗学凤;王三根;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09(35)12【摘要】Two leaf color mutants, ygl5 and pygl1,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progeny of Jinhui 10 treated with EMS, and Jinhui 10 was an excellent restorer line bred in the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This paper reported their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nd ultra-structure of chloroplast.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parent, both mutants had a decline content of chlorophylls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total chlorophylls for ygl5 and in chlorophyll b for the pygl1. Photosynthetic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y L1-640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_n), transpiration rate (T_r)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G_s) were higher in the mutants, with higher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LCP) and lower light saturation point (LSP) as well as lower CO_2 compensation point (CCP) and CO_2 saturation point (CSP). Compared with Jinhui 10, the mutants displayed less chloroplast grana and higher optional 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 II (F_v/F_m)> 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 (Φ_(PSII)), and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_P), suggesting that the mutants have higher light energy capture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as well a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efficiency.%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对照,对它的两个叶色突变体ygl5和pygl1在孕穗期的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数量明显少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其中ygl5表现为叶绿索总体缺乏,pygl1表现为叶绿素b严重缺乏;ygl5和pygl1的P_n、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而CO_2饱和点、CO_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则低于对照;其F_v/F_m、Φ_(PSII)和q_P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突变体ygl5和pygl1具有较高的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总页数】5页(P2304-2308)【作者】吕典华;宗学凤;王三根;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相关文献】1.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 [J], 张力科;朱苓华;黎志康;李志彬;刘海燕;李如海;陈满元;陈爱国;钱益亮;华泽田;高用明2.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高光合特性 [J], 欧立军3.谷子黄叶色突变体光合特性研究 [J], 李君霞;秦娜;朱灿灿;王春义;代书桃;宋迎辉;陈宇翔4.2个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 [J], 吴军;陈佳颖;赵剑;林冬枝;董彦君5.萝卜紫红叶色突变体的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研究 [J], 蒲全明;杨鹏;雍磊;邓榆川;何自涵;林邦民;施松梅;向承勇;方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2):223-229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02.001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张力科1,李志彬2,刘海燕1,李如海2,陈满元1,陈爱国2,钱益亮1,华泽田2, 高用明1,朱苓华1,黎志康1,3(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沈阳 110101;3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DAPO Box7777,Metro Manila, Philippines)摘要:【目的】对2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形态结构与遗传分析,并且初步定位这2个突变基因。
【方法】在水稻育种材料中分别发现了一株白色条纹叶突变体和一株黄叶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已形成稳定的突变系。
对突变体的主要形态特征与叶绿素组分等进行分析,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并以这2个突变系杂交产生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应用SSR标记对突变基因进行初定位。
【结果】与其野生型相比,白色条纹叶突变体的单株穗数减少12.86%,生育期延长11.27%,黄色叶突变体的株高降低31.08%,千粒重减少14.55%,生育期延长17.86%,并且2种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其野生型。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2种突变体的类囊体结构异常,与野生型水稻相比,黄色叶突变体的类囊体片层数变少,白色条纹叶中条纹部分的类囊体片层结构几乎消失,正常绿色部分的类囊体结构没有变化。
遗传分析表明:这2种突变性状均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将突变基因暂时命名为st9(t)(stripe)、chl12(t) (chlorophyll-deficit)。
将st9(t)定位到第一染色体短臂最末端,与分子标记RM1331相距9.6 cM,且与标记RM3252等共分离;将chl12(t)定位到第三染色体短臂,与分子标记RM411、RM8208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1.2、5.1 cM。
【结论】发现了2个叶色突变新基因,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稻;白条叶突变体;黄色叶突变体;遗传分析;基因定位Study on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Genetic Mapping of TwoNovel Leaf Color Mutants in RiceZHANG Li-ke1, LI Zhi-bin2, LIU Hai-yan1, LI Ru-hai2, CHEN Man-yuan1, CHEN Ai-guo2, QIAN Yi-liang1, HUA Ze-tian2, GAO Yong-ming1, ZHU Ling-hua1, LI Zhi-kang1,3(1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Liaoni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101; 3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DAPO Box7777, Metro Manila, Philippines)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chlorophyll components, chloroplast ultrastruture and map genes underlying the two novel leaf color mutants in rice. 【Method】A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and a yellow leaf mutant were found in rice breeding materials. The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 and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of the mutants were observed. The mutant genes was mapped with SSR markers and F2 mapping population of the cross between the two mutant lines. 【Result】Compared to their wild-type, the panicles per plant of the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decreased by 12.86%, and the growth duration increased by 11.27%; the plant height of yellow leaf mutant decreased by 31.08% and the growth duration increased by 17.86%, and the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of both mut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ir wild-type. The result of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grana structures were unnormal in both mutants. Th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nuclear gene located on the tip of the short arm of rice收稿日期:2009-05-15;接受日期:2009-06-12基金项目: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2006-G1(A))作者简介:张力科,硕士研究生。
共同第一作者李志彬,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高用明,研究员,博士。
E-mail:irriygao@。
华泽田,研究员,博士。
E-mail:hzetian@224 中国农业科学43卷chromosome, 9.6 cM from marker RM1331, named st9(t)(stripe) here, and the yellow leaf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nother recessive nuclear gene, mapped on the short arm of rice chromosome 3, within the interval between markers RM411 (1.2 cM) and RM8202 (5.1 cM) named chl12(t) (Chlorophyll-deficit). 【Conclusion】The two novel mutant genes were mapped,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ine mapping,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mutant genes.Key words: rice; white stripe-leaf mutant; yellow-leaf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mapping0 引言【研究意义】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变性状,突变基因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从而影响水稻光合作用,造成植株减产甚至死亡。
通过叶色突变体来定位和克隆与水稻光合作用相关的新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对阐明光合调控机制和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水稻的光合能力,培育高光效水稻,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另外,水稻叶色突变体还可以作为一种标记性状应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1]。
【前人研究进展】叶绿素突变的研究开始较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报道,迄今已在水稻[2]、大豆[3]、玉米[4]、大麦[5]、小麦[6]、番茄[7]、烟草[8]等很多植物上均发现了叶绿素突变体。
有关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国内外有较多报道。
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叶色突变性状多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9-18]。
而由显性基因控制或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性状非常少见[19-20]。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比较广泛。
目前,第1—8、10及11号染色体上都发现了叶色突变基因。
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大约70个水稻叶绿素合成缺陷突变基因[21]。
【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利用在育种材料中发现的2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和生理形态的观察。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为相关基因的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及育种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水稻材料水稻白色条纹叶突变系是在(珍珠粳/8467//辽粳294///B9)后代中选育的保持系95B中分离出来的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已经育成稳定的白色条纹叶材料,定名WG206,其野生型姊妹系定名为G206。
黄色突变系是在2002年在秋光/Y16B后代中选择的061Z138分离出来,经多代自交已形成稳定的突变系,定名为YZ138,其野生型姊妹系定名为Z138。
1.2 主要农艺性状考察与遗传分析WG206柱头小,不外露,异交率极低。
为了更好地在育种上应用,可以通过与高柱头外露材料杂交来培育WG高柱头外露材料。
笔者用白色条纹突变体WG206与高柱头外露材料G99B、G60杂交,在沈阳种植。
同时,为了提高基因定位的效率,用WG206与黄色突变体YZ138杂交,在北京种植。
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
调查突变株系的株高、生育期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各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的叶色分离比进行统计分析。
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蘖期时,在相同叶位取突变株和其野生型姊妹系的叶片,剪成2—3 mm细丝,在60—65℃下用95%的乙醇浸泡0.5—1 h,然后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22]。
1.4 突变体电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灌浆期取突变株和其野生型姊妹系的叶片,剪成0.5 cm×1 cm的矩形小块,放入3%的戊二醛固定液进行固定,然后脱水、干燥、喷漆,最后用扫描电镜(日立S-570)进行叶片横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