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清末新政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从行政到社会的全面改革清末新政是清朝末期的一次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改革,旨在应对国内外危机,推动国家现代化,以及加强中央集权。
本文将从行政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五个方面,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改革清末新政的行政改革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以及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撤并冗衙,整顿吏治,设立内阁和责任内阁,使政府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地方行政改革:实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设立行省总督,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法律改革:制定《大清律例》等法律规章,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为行政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二、经济改革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旨在振兴国家经济,推动工业化,以及加强国家财政实力。
主要内容包括:商埠开禁:开放通商口岸,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
铁路建设: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建设大干线,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财政金融改革:设立银行,发行纸币,加强国家财政金融实力。
振兴实业: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三、军事改革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旨在加强国防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应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主要内容包括:军队建设:实行征兵制,加强常备军建设,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军事教育:创办军事学校,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指挥水平。
武器装备更新:引进先进武器装备,更新军备,增强国防实力。
四、教育改革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及提高国民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学堂建设:大力发展新式学堂,推广现代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书院改制:将传统书院改造成新式学校,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
派遣留学生: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编译西学:大量翻译西方学术著作,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
五、社会改革清末新政的社会改革旨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以及缓解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济:设立慈善机构,开展救济贫困人口的工作。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1898年至1912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加强清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1898年-1908年)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始于戊戌变法,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经验,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朝统治。
在政治方面,清廷设立了六部议政等机构,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务。
此外,推行了立宪政治的尝试,设立了贵族院和议院,旨在限制皇权,实现君主立宪。
尽管这些政治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维新政策未能完全实现。
在军事方面,清廷提倡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备,将北洋水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海军。
此外,清廷还进行了广泛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教育等方面,力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
推行了保护工商业政策,建立了新式工矿企业,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鼓励发展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
此外,还设立了旗县学堂和私立学堂,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民主共和制,设立了国会和总统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限的流转。
此外,还颁布了各项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方面,临时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的工商业发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了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们还鼓励农民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教育方面,临时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推广了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学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强化法治建设
清末新政时期,法治建设滞后,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当今社会应 强化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文化创新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过于保守,未能激发民族文化的 创新活力。当今社会应积极推动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外交困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外交处境十分困难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革命力量的兴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革命力量开始兴起,他 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试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0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
总结词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新 式人才。
经济改革需与民生相结合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未能充分考虑民生福祉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文化教育需注重本土化
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分析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改革派与保守派利益冲突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改 革的进程和效果。
对未来的影响
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为后来的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对未来的启示
清末新政对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
对未来的挑战
清末新政也给未来带来了 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 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详细描述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和推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些变革政策主要体现在“清朝政治改革”、“湖广总督府”、“洋务运动”、“康有为维新”等方面。
清朝政治改革是清朝政府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推进官僚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设立议政府(即内阁),负责决策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
同时,在地方上设立省、府、州、县四级政府,以加强地方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进行了地方官员考试取消科举制度,启用京官科举制度,并设立了新的教育机构来培养新一代的官员。
通过这些改革,清政府试图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官员素质,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湖广总督府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地方行政管理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
在清末,湖广总督府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辖区包括湖北、湖南和广东三个省。
湖广总督府的设立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湖广总督府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其他省份的借鉴,对清朝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工业和科学技术而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兴办工矿企业、铁路、船厂等现代产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派遣使团出访西方国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推动国家与外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维新是清末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政治运动。
康有为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进行综合创新。
他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宪政为基础、兼容中西的现代国家。
康有为维新运动对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启蒙思潮和革命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国家危机、推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者晚清末期最重要的政治活动,该政治活动以清末君主慈禧太后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为主要代表人物,是晚清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现象。
清末新政在经济上实行“洋务”,思想上反对“科斗”,政治上采取“军政合一”和“新朝新政”的方针,社会上推行“新风”,此举旨在于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成现代化社会,追求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洋务”洋务指的是紧急改革领域,包括发展军事、建设海军、开展外交、引进洋务资金、探索海外投资以及探索其他外国技术等,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军事军事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领域,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拒绝外来侵略。
清末新政先后在加强军队训练、发展武器装备、编制新的军规纲要、管理军队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2、采用洋务资金洋务资金指的是清末新政中首次采取的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是从外国融资,用于开展改革。
清末新政通过采取洋务资金来重建军事力量,从而维护中国独立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安定性。
3、探索海外投资海外投资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来扩大中国的贸易和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清末新政者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4、探索外国技术外国技术可以说是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技术跨越。
清末新政者不仅仅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还派遣团队出国,研究外国科技,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科斗”“科斗”是清末新政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主张推行“治安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认为,晚清封建社会的关键在于维护祖辈传下的封建传统,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不变,他们反对清末新政中的各种改革,认为改革将带来社会动荡,会破坏晚清社会秩序。
他们也反对外国技术以及外国文化的引进,认为这将破坏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的传统尊严构成威胁。
三、“军政合一”“军政合一”指的是清末新政中强调军政的统一,即军队和政府应该形成有效的一体化。
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清末新政
天津警察最初的初级警官 1907年天津南段巡警总局 制服 各分区警官
湖北新军
张之洞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4、法制改革: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 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 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 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化的 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 在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 留学热潮。
2、纲领: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7月)
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论育才兴学 张之洞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湖广总督)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清末新政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11年)的背景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侵略及 《辛丑条约》签订的打击,清政府无 法照旧统治。
2、主观原因: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挽救清政府统治
二、清末新政的实施 1、拉开序幕: 1901年1月颁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历史-22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评价
对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而言,原先对君主立宪 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使清政府更加孤立。原先就反对专制统治的 革命派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革 命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领导的反清武装斗 争终于在辛亥之年结出丰硕成果。
义和团运动震荡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 新政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新政第二阶段 预备立宪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假立宪真集权 大失民心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未触动政体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经济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 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1903年清廷设 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 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 部银行(大清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 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 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人,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陈三立(戊戌维新 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等人,欲说服刘坤 一、张之洞谋南方独立。 南方革命党人的起义:1900年10月,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化解危机,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立宪派
随着“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 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实现君主 立宪。 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在华 侨中建立保皇会,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 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 系的知名人士代表,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主 办人张謇,浙江铁路公司总经理汤寿潜,首倡湖南 “铁路股东会”的谭延闿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 的人物。同身居国外的立宪派比较,他们有较强的政 治、经济实力,是国内立宪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光绪和宣统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内外压力的增加,清朝内部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以试图挽救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清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立宪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1898年,光绪帝下令宣布实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
这一变法涉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制的废除、选举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改革者准备不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随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推动下,于1901年推行了“庚子勘界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改革进程。
这一条约剥夺了宁式右派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获得的权力,并加强了清政府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然而,这一改革仍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无法全面推行。
在经济方面,清末新政主要着力于改革财政体制和推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在财政改革方面,清政府成立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还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财政困境依然存在。
在教育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变革需求。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政府,实行了学制改革,开展了近代化的教育事业。
此外,还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不够,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影响有限。
在社会方面,清末新政还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以改变封建社会的秩序。
例如,清政府取消了养子成婚制度,改为强调自由婚姻和平等婚姻的原则。
此外,还禁止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鼓励科学知识的传播。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有限,传统封建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一次努力。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的存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清末新政
作用
积极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权机构变化 编练新军 开展新学教育 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促进民主革命
消极作用
• • • •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强化了落后的国改革具有欺骗性; 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用人不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丧失改革的基础。
主要内容
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经济自由 ,现代财产所有权确立 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司法制度 适应现代化潮流
深远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 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 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 才。 4.经济: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 的发展。 5.法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 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 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背景
清朝末年, 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 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 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 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 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 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 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 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于是,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同时 推动君主立宪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结词
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参政议政
政治改革
详细描述
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士绅 等阶层的参政议政权,试图通过 社会力量的参与,缓解社会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总结词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详细描述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司法制度,建 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近代法律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司法 公正性和效率。
政治改革
总结词
整顿军队,提高国防实力
详细描述
清政府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等手段,提高国防实力,以应 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
详细描述
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实业,包括设立商部、制定奖励工商实业的 法令、建立各级商会和农会等,以振兴民族经济。
03 清末新政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尝试建 立现代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 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振 兴实业、修筑铁路、发展邮政和电信等,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
社会改革
新政改革了教育体制,建立了新式学堂, 推广了现代教育,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
经济改革
总结词
改革币制,统一金融市场
详细描述
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统一金融市场,建立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文化教育改革
总结词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详细描述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推广 现代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化人才。
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1901年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901年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练“新军”,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12日下谕
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
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3.教育改革,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
派留学。
4.改革官制,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
构作了一些改变。
5.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
这些改革措施,可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改革范围很广泛,幅度也超过之前,似乎给满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使1901年之后的中国,进入了20世纪前期难得的和平时期。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清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始于 1901 年,当时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创后,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才能继续维持统治。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是重要举措之一。
首先是裁撤了一些冗余的机构,如詹事府等。
同时,增设了新的机构,如商部、学部等,试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地方上,也进行了改革,整顿吏治,试图提高行政效率。
经济方面,清政府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奖励实业、设立商部来管理工商事务等。
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方面的变革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
从小学到大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这些举措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军事方面,清政府编练新军。
按照西方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新军的装备和训练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其战斗力相较于传统军队有了显著的提高。
法律方面,清政府着手修订法律。
仿照西方的法律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如《大清新刑律》等。
然而,清末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首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对权力的掌控依然十分严格,不愿意进行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其次,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一些官员利用改革之机谋取私利,使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改革的步伐过于缓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而清末新政的改革力度和速度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改革的成本过高。
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急需变革。
这时,光绪皇帝的叔父慈禧太后和庆亲王奕劻联手,发动了戊戌政变,推翻了百日维新,重新掌握了政权。
然而,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于是在1901年成立了北洋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兴学育才:
为了加强国家的教育体系,清政府大力兴办学校,举办考试,并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技和知识。
同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建设铁路:
新政时期,铁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清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修建了北洋铁路、江南铁路等重要干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3. 推行法制:
清政府开始推行法制化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4. 发展工业: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兴起。
他们兴办了纺织、造船、矿山等重要工业,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建设军队:
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改革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清末新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朝的命运。
然而,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只有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是康有为在清末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取消削藩,统一中国。
康有为放弃了清王朝历代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政策,以“改革而不除”的方式统一中国,使得中华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重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重建了中央集权,采取“增加财政收入,开辟新道路”等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的实力,并推行了君主立宪制度,把国家的实权从皇帝转移到了国会。
三、改革教育制度,重建大学。
康有为改革了清末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在自己的政权中重建了大学,推行西洋化教育,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评价:康有为在清末时期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为中国进入到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上的发展
中国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 国,晚清时期对农业问题也比较重视。新 政时期,专门的农业学堂也从无到有,获 得一定的发展,其中江苏,湖北,山东, 直隶等省成绩较为显著。到1909年全国共 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学生530人,中等农 业学堂31所,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 59所,学生2272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全 国约有农业学堂250所左右。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夏天,中 国与当时世界上8个主要强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 变”。清政府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对“义和团” 进行剿杀。慈禧太后对列强一味忍让、退缩,听从 他们的指挥,同意他们派兵进京,对“义和团”进 行剿杀。因此,发生了这次大流血事件,即“庚子 巨变”。
二.新政内容
事实上,在晚清七十年当中,在体制之外,下有底层 贫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外有 革命人士高呼打破现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 无论其理想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 改变中国现状,把我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 夺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在体制内部,也发生着实实在 在的变革,无论皇室内部,还是官僚阶层,以致民间精英, 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无不在孜孜追索帝国复兴,崛起之 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其革新的广度与 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改革。
经济方面:清政府奖励实业,振兴商务,使国内资本主义近代企
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而官吏大搜民财,中饱私囊。另外,列强以帮助清政府推行“新政” 为名,到处钻营,干涉各个领域。随着新政的推行,清政府的开支越 来越大,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全国许多地 方出现“流民满道,饥寒之命”的悲惨情景。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农民抗捐抗税斗争连绵不断。工人罢工不断涌现,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清末新政的结果(二)
• 军事方面:清朝统治者通过练兵处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但事
与愿违,练兵处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不仅把他的亲信安插 在练兵处的各个重要岗位上,通过他们控制了练兵处的实权,而且利 用练兵的名义,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培植党羽,安插爪牙,为他以后 窃国创造了条件
。
文化教育方面:
国内新式大学堂的大量开设,新式学堂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使资 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社会基础大大扩大了。到1911年武昌起义时, 这些新式学堂的学生和新式军事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已经成为一种 新的社会力量(虽然它的力量还是薄弱的),在革命斗争中扮演着相 当活跃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冲击作用。 清政府鼓励出洋留学,游学西方,考查西方政治,这些人对未来中国 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
第三
上谕宣示天下后,朝廷立即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等人组成的“督办政务处” 以作改革的最高规划,指导机构。
• 对比日本,中国的变法诏书姗姗来迟,这一反省和决 策来得太晚,但其间包含的去陈图新意向是明确的。这个 方针的确立还有助于为中国的走上近代化之路赢得较为宽 松的国际环境。盛宣怀看到变法上谕后即说:“今两宫一 心,已饬议新政,将来中外必能益加修睦,悉释前嫌。” 他为清廷草拟致列强政府的信函中这样写道:“敝国现议 实行新法,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正式发出的国 书中“实行新法”四个字改成了“力行新政”。这些都清 楚地反映出新政的目的。 • 就这样,在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 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 国。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
三.新政实施的结果
新政的内容看起来很广泛,但除了废科举,兴学 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外,其他 的措施成效并不大,没能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 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的程度,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清末新政的结果(一)
政治方面:清政府在举办“新政”的过程中广聘洋人充当顾问。于
一.历史背景
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政治改革一度陷 入停滞。把持朝政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 固派。军事惨败、巨额赔款、丧权辱国—— 这一系列的震惊及震惊带来的连锁反应,给 当政者一次前所未有的残酷教训。在经历了 两年后(即1900年)的“庚子巨变”这种大 流血之后,清政府才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迫 不得已开始改革。
晚清七十年,清政府无论情愿或不情愿,都必须去应 对这样一个时代命题:应对变局。其实身处绝境的清王朝 无时不在变化——在不同领域,步伐或大或小,它变革的 最大动力来源于王朝存亡的压力,这就是它能在七十年间 艰难应对多重激烈矛盾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变革得并不及 时,它被内外矛盾打击得千疮百孔,但它在四万万臣民中 总能选拔出优秀的“裱糊匠”,技术上的小修小补让这座 残破的帝国大厦足足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危而不倒。半个 多世纪的时间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 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已经繁衍生息了至少三代。 碰巧,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有一个女性一直充当着差强人 意的掌舵者角色,此人便是慈禧太后。1894年以前,慈禧 太后在中世纪的霉味和声色中享受并煎熬着。慈禧太后不 是一个孤立的历史角色。 ——李刚《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 其变革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涉及社会各个层面: • 文教方面: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设置中央学部, 建立近代教育体系,建立新学堂,出台中国最早的近代学制——癸卯 学制(1904年)。 • 经济方面:确立“工商立国”方针,设立商部,聘请日本专家编撰经 济法规,奖励工商事业,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 博览会 • 法制方面:废除酷刑,修改法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 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独立,裁撤旧部,改组官制,推行地方自 治,鼓励民间报业发展,改变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结构,制定 《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商 律草案》,根据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政 刑分离、司法独立,制定《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和《法院编制法》。 • 军事方面:编练新军,创设警察,进行军制改革,使中国开始有了现 代军队的崭新建制和兵种分类。 • 政改方面:仿效日本实施“预备立宪”,设立国家准议会机构资政院, 地方准议会机构咨议局,进而筹建责任内阁,前期以改革官制为主, 包括整饬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后期主要是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预备立宪”,特别是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
是使侵略者能够控制中国的财政,军事,政治等大权。例如,清政府的 财政顾问是由美国人精琦担任,日本的坂本少佐充当直隶督练公所的军 事顾问。他们控制和操纵清朝的政局,而且要横加干涉地方管理的任免。 例如,光绪二十九年初,清政府俞廉三为山西巡抚,英美法三国公使都 以俞廉三“顽固成性”为理由强迫清政府由他人任职。
在文化政策上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尊儒重道的固守强化 和对西学的明确提倡。前者具体到尊孔——忠君,后者则扩展了西学引 进的范围,“西政”的内容被合法大量地引入。
其它方面:
传统道德控制机制的加强与变 通;“尚武”精神的着力提倡; 宗教政策的变通:对基督教的管理, 从禁教到容教。(具有外交色彩) 新闻出版政策的颁行及其他:一方 面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新闻出版法, 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新闻出版领域的 法令、法规;另一方面,大力倡导 开办官报,以期压息“邪说”,主 导舆论。 对于其他文化领域,清政府明 确提出广办近代图书馆等新式文化 事业;采取“寓禁于存”的方式, 将不符合封建道统的文艺形式改头 换面,加强并变通对戏曲文艺的管 制。
2.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由于政府权力向地方转移,中央政府丧失了控制全国通货发 行的权力,而地方督抚为筹措资金,缓解地方通货短缺的压力,纷纷自铸硬币,发 行纸币,导致了全国货币状况的极度混乱。
3.当时的中国市场已经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世界货币市场的波动给中国造 成很大的影响。1901年之后,世界银价市场急剧下降,进口贸易对于采用银本位 的中国来说极为不利,而新政中为筹措资金大举措,贷款于西方,并且还有巨额 的战争赔款,国际市场通行黄金偿付手段,这样一来,在偿还的过程中,中国又 受到巨大的损失。要改变被动局面,货币改革不得不行。
教育方面的改革
1901年7月,下令自明年起科考取消八股文,在试题中引入了对国际局势和国内 政治讨论等策论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恢复了三年前被扼杀的“百日维新” 的各项措施,8月初,又下令革新整顿京师大学堂,将各地原有书院改成新式学 堂要求各省城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 臣,负责新型教育体制构造方案。《兴学诏书》的颁布,拉开了晚清十年间教育 立法活动的序幕。1902年,张百熙上呈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在此章 程下所创立的教育体制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各省选派学生以官费送到国外留学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各省派遣公费留学生 是百日维新没有提出过的。这些措施在此后十年中取得了切实有效的实施。在某 种程度上,教育改革的成功是清末新政中成绩最为明显的改革项目之一。
制作人:戴莹 汪密 李楚鸿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3
4 5
新政内容 新政结果
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失败原因及反思
所谓“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相对的, 永远受限于观察角度和现存历史材料。只 有将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剥去他(它) 被后人强加上去的神圣或卑鄙外衣,还原 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有讨论的前提警告 清政府: (新政)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行 之不善,则为法国之大革命。
“新政”上谕: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
• 1901年1月29日,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灰色的却又透 露出一丝曙光的日子。 当北京城还在抚摸自己身上滴血的伤口,当国人还在为政 府的无能而愤慨时,尚在流亡途中的帝国政府却向全国发 布了一份态度鲜明的诏书:变法!
这篇上谕即意味着晚清新政改革的正式开始
此上谕指明了变法革新的三点基本精神:
第一
• 变法革新的目标是“富强”——继承了此前的洋 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经济政治目标。 • 变法革新的方针是“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 既承认了当前中国政治体制需要改革的迫切性, 又明确了社会改革的最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