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大众传媒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框架理论看大众传媒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新闻学
从框架理论看大众传媒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
吴彤
【摘要】随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博士”这个群体被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很多人对女博士存在着刻板印象。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支点,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新浪新闻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对其报道性质、报道议题、报道强度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统计结果和所反映的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女博士新闻框架新闻报道
“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就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网络上的这句“名言”虽有调侃、讽刺意味,但是也点出了以“女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砚管弦成古丘”,女博士在古代本是对“才女”的美称,而现代的女博士反倒是越来越容易被“另眼相看”,成为一类较为“尴尬”的群体,即本来高学历女性因其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应该是社会上的“强势群体”,是公众所尊重、向往的,但由于大众通过各种渠道所了解到的女博士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婚姻家庭问题等,“女博士”在大众眼里似乎成为了“弱势群体”,而大众心中的这种“女博士”与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相符吗?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又源自什么?显然,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知有误,而这种认识多来源于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对“女博士”的相关报道中存在问题甚至偏见,影响了大众对于“女博士”的认识。本文将以“框架理论”为
理论依据,着重分析媒体在报道女博士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关于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考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当代框架研究学者加姆桑,在考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很多学者对于“框架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可归结为,新闻框架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事实的建构,另一方面就是受众对于新闻所呈现“事实”的理解。
由此可见,新闻框架,直接影响着记者对于新闻的选择以及怎么呈现新闻,也关系着受众对于事实的理解。”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一样,虽然不能保证让受众怎样想,但是却可以在让受众想什么上产生效果”①,所以说,新闻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同议程设置相同的功能。新闻框架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按照以往经验或某种惯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某些事实作为报道议题,并且突出、放大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使受众形成某种习惯性认识。
二、研究设计
1、内容分析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即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此方法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通过抽样、统计以及分析,呈现媒体报道中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
样本主要选自于新浪网的新闻,在新浪网的新闻搜索中选择高级搜索,设定关键词为“女博士”,限定频道为“新闻频道”,搜索结果选择每页显示10 条,限定搜索内容的时间为2013 年一年内,限定关键词位于标题中,不限定要搜索的新闻源,找到相关新闻118 篇。根据研究目标和搜索结果,排除与研究无关和无法打开的新闻9 条,最终得到109 篇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2、类目建构
(1)报道性质:报道性质分为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指让读者对女博士产生负面印象的报道;中性报道指只是客观报道新闻内容,不含明显的立场、倾向;正面报道是指能让读者产生好印象的报道。报道性质能反映出媒体报道的基本立场,进而反映媒体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以更透彻的了解媒体建构的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框架。(2)报道议题:报道议题包括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报道议题构成了关于女博士报道框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要素的取舍方向以及侧重点,进而探究关于女博士的报道框架存在哪些问题。
(3)报道强度:报道强度分为重复1次、重复2—4 次、重复5 次以上。通过对报道强度的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此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三、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报道性质
根据报道性质,对新浪网的109 篇新闻报道的报道性质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知,2013 年一年中新浪新闻标题有关”女博士”的报
道,负面报道56 篇,占51.37%,所占比重最大;中性报道23 篇,所占比重为21.2%,稍低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20 篇,所占比重最低为18.34%。
由此可见,在样本数据中,半数以上的报道都是关于女博士的负面报道,媒体在报道上塑造了一个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女博士新闻框架。负面报道多篇幅较长,并且言辞充满调侃意味,在标题的拟定方面也多为夸张、放大消极事实,如《女博士做家教与学生相恋分手欲报复杀人》、《台女博士网恋“美国中情局局长”遭诈骗痴心不改》等,让受众很容易对女博士产生习惯性偏见,负面报道居多,而正面积极报道偏少,还会让受众错误理解为社会现实中的女博士也是“问题”居多,但显然现实中的女博士还是“健康”、“正常”的居多,这就造成了媒体建构的事实与真实的事实出现了偏差,这也是媒体的女博士新闻框架的问题所在。
当然报道中也不乏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多是博人眼球的内容,不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如《台湾女博士生被指酷似马英九蹿红网络》等,这种中性报道虽然不带感情色彩,但很容易让受众认为“女博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总会出现很多出格、新鲜、怪异的行为;而正面报道则多是介绍女博士的学业、事业成就,如《女博士步步实现苏铁梦》等,可见媒体还是有意识想去克服已有的框架影响,能够让报道更加全面,媒体对女博士的形象进行正面报道也能够有效纠正受众心理对于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使受众能正确认识女博士。
2、报道议题
通过统计报道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了性格、学业、事业、婚姻情感、不幸犯罪和其他六个方面,在这里我们排除了对中性报道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通过对报道议题的统计可知,样本中对女博士婚姻情感方面的报道比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