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前必背知识点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前必背知识点以下为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前必背的知识点:
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够产生新的物质,例如氧化、减少、酸碱中和等。
2.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等。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如水、氧化铁等。
3. 反应物与生成物:
- 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
- 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新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4. 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式:
-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
- 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边。
5. 摩尔质量和摩尔:
-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
- 摩尔是指在标准状态下,一摩尔物质的质量。
6. 典型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酸性反应。
-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7.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
- 氧化剂是能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
8. 气体:
- 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可扩散性和可变形性。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其中P为气压,V为体积,n为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以上是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前必背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1篇)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1篇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
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H2O=H2CO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xxx试液,xxx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2篇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谱成歌曲或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如对H2和CO还原CuO实验操作,可概括为“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又如盐在水中溶解性可概括为:“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见水永无踪,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铅和钡”。
另外,对化学反应类型:“多变一”是化合反应,“一变多”是分解反应。
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选数来配平,中间连等号初中化学,条件须注有,冒气生沉淀,箭头来表明”。
可举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既增强记忆效果又不易忘记。
初三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第3篇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化学知识要点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化学知识要点第一章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各种燃烧、钢铁生锈、钢铁冶炼、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 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关系: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稳定性、毒性等。
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成瘾性)、一氧化碳(缺氧、心血管衰竭)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凉处,密封保存)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 4HCO 3 === NH 3↑ + H 2O + CO 2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CO 2和SO 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 2能使KMnO 4溶液褪色而CO 2不能。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导语】我们想要学好化学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好。
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效率会更高,课堂上一定要做好笔记,这样也有利于课落后行复习。
记笔记也要掌控好方法,抓住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仅供大家查阅。
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篇一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样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8、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侵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安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进环境状态,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9、水的净化成效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成效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10、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发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产生爆炸。
2.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篇二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分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期末归纳总结优秀9篇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期末归纳总结优秀9篇化学方程式篇一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3、含义:以为例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九年级上册化学必背重要知识点篇二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9、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0、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1、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知识梳理】初三化学上册
2021-2022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备考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物质变化与性质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空气按体积分数,空气的组成: 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CO2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其中,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2.氧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碳和氧气: 现象:在空气中燃烧:保持红热,生成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不充分)22C O 2CO +点燃 、 (充分)22C O CO +点燃②磷和氧气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大量白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2254P 5O 2P O +点燃③硫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22S O SO +点燃④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 2343Fe 2O Fe O +点燃3)用途:供给呼吸(医疗急救、宇宙航行、潜水);支持燃烧(炼钢、气焊)3.水 1)水的净化①自来水的净化: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活性炭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②区分硬、软水方法:肥皂水。
水的两种软化方法:(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初三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常考的易错知识点
期末常考的易错知识点(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氧气(或空气);⑶温度达到着火点。
2.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反应有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典型的放热反应有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等。
4.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对煤进行干馏,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对石油进行分馏,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2O2 = CO2 +2H2O (条件:点燃)。
5.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属于可再生能源,完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3O2= 2CO2 +3H2O (条件:点燃) 。
6.实验室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ZnSO4 +H2↑,H2作为燃料的优点为:①燃烧热值高;②产物是水无污染。
H2未广泛使用的原因:①制取成本高;②贮存困难。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1.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水的电解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3.溶液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
这句话的含义是6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5.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这句话的含义是氮气的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6.温度相同时,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大而增大,压强相同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大而减小。
7.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温度会降低。
8.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得到晶体,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很小的物质,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得到晶体,如氯化钠。
【精品】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学期总复习第一讲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一、构成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与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共同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有间隔:气态>液态>固态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物理变化实质: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而是分子之间的间隙改变。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本身改变,原子不改变。
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温馨提示1.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间隔大小发生变化,而不是分子体积大小发生变化。
2.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
如汞原子无论是质量还是体积都比氢分子大。
但由某原子构成的分子,该原子则比其构成的分子小。
3.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等。
(2)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温馨提示1.在原子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数≠电子数则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温馨提示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考点二、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1-1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1-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3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
•正离子是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是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是放热或吸热。
2-2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置换反应:两种物质互相交换离子或原子,形成新的物质。
•复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同时另一种物质合成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2-3 化学反应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在箭头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摩尔比例。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观、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3-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3-3 物质的分类•金属:具有光泽、导电、导热、延展等性质的物质。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第1篇示例: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常见元素、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
下面就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
一、物质的基本性质1. 物质的物态:我们学习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以及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2. 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3. 物质的燃烧性:燃烧是指物质和氧气反应放出能量的过程,我们学习了燃烧现象的基本特点和燃烧的条件。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观察: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标志,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
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会释放或吸收能量,我们学习了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对能量的影响。
三、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 常见元素:我们学习了元素的符号、名称和一些性质,包括氧气、氢气、氮气等。
2. 化合物:我们学习了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一些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等。
四、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1. 化学方程式: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化学计算:我们学习了摩尔、相对原子质量、化学计算中的单位换算等知识点。
以上就是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多做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果有相关知识点的实例或者案例,可以在文章中加以说明,以增加文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验的学科,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祝愿大家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2篇示例: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在初三上册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元素、化合物、混合物这三种。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档将归纳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重要化学概念
-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方程式
- 常见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 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式子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
- 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 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 化合价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和化合价的联系
第三章分子运动与热
- 分子运动理论
- 温度和热量
-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传递规律-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图
第四章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氧气的制取和应用
- 燃烧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第五章酸、碱与盐
- 酸和碱的性质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盐的制备和应用
- 酸雨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金属的常见应用和冶炼
-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
第七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 化学反应的控制
第八章碳与碳化合物
- 碳的性质和应用
- 碳的同素异形体
- 碳的化合价和共价键
- 碳的四类化合物和应用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归纳整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上册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等。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有轻微气味,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是“一横、二放、三慢竖”。
例如取用大理石。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是“一斜、二送、三直立”。
例如取用碳酸钠粉末。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专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比如说水,化学要搞清楚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它为啥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还有它怎么从液态变成气态(蒸发)或者固态(结冰)的。
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这就像是给物质化个妆,外表变了,本质可没变。
像把冰融化成水,水再变成水蒸气,虽然状态变来变去,但它还是水,没有变成别的东西。
- 化学变化:这个就比较酷了,是物质彻底改头换面,变成了新的物质。
就像木材燃烧,最后变成了灰烬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回不去原来木材的样子喽。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现象,像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或者生成沉淀。
不过要注意哦,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取用- 固体药品:块状的要用镊子夹,就像夹菜一样,把它放到试管口,再慢慢竖起来让它滑下去;粉末状的就用药匙或者纸槽,把它送到试管底部。
- 液体药品:如果是少量的,就用胶头滴管,垂直悬空滴加,可别伸进容器里面,不然就像乱闯禁区一样不礼貌啦。
大量液体就直接往细口瓶里倒,标签要朝着手心,防止液体流下来把标签腐蚀了,就像给标签穿个防护服。
- 物质的加热- 加热用酒精灯,灯帽要正放,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得用灯帽盖灭,就像给它戴个小帽子让它安静睡觉。
加热固体的时候,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就像给试管里的固体一个小斜坡,让水顺利流走。
加热液体呢,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不然液体就像调皮的孩子容易溅出来伤人。
二、空气1. 空气的组成空气就像一个大杂烩,里面有好多成员呢。
主要是氮气,占了大约78%,氮气就像个低调的大哥,虽然含量多,但不怎么爱出风头。
氧气占了大约21%,这个氧气可就厉害了,是我们呼吸离不开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燃料,让我们能有活力。
还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虽然含量少,但每个都有自己的小作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九上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九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一、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H2O表示水。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7.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A +B → AB。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4.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1. 氧气(O2):无色、无味气体,支持燃烧。
2. 氢气(H2):无色、无味、最轻的气体,可燃烧。
3. 水(H2O):无色液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可溶解许多物质。
4. 碳(C):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石墨和金刚石。
5. 铁(Fe):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1.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量和光,如甲烷燃烧:CH4 + 2O2 → CO2 + 2H2O。
2. 腐蚀反应:金属与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如铁生锈:4Fe + 3O2 → 2Fe2O3。
3. 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
五、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室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使用防护装备。
九上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3.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二、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支持燃烧。
3. 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4. 稀有气体的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 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3.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4. 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
四、自然界的水1. 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3. 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鉴别方法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五、化学方程式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表示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涵盖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溶液的性质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
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微观构成:- 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同种元素或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 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化学反应的两个基本要素。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5.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化学计量关系。
6.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7.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非金属通常具有绝缘性、脆性等。
8. 溶液的性质:-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
9. 实验操作:- 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
- 包括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实验的步骤和结果的记录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应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课后复习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空气1.组成: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CO2占%,其它气体与杂质占%。
2.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b.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查—装—定—点—收—离—熄。
c.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4.常见气体的用途:(1)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2)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3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5.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2)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3)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化合价和化学式(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Fe2+:3个亚铁离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①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③计算: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1)水的组成测定方法和原理(电解水)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H2(负极)与O2(正极)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和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活性炭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区分硬、软水方法:肥皂水。
水的两种软化方法:(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2.物质分类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前后质量不变。
)(2)原因(三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反应前后不变。
)(3)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O2点燃2CO(3)还原性。
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3.二氧化碳的制法(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2)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则已集满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4.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3)用途:灭火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5.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2)还原性:CO+CuO△Cu+CO2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七单元燃料及应用1.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a.消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或空气)。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a.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b.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CaO+H2O=Ca(OH)2放热反应2、化石燃料(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蓝色火焰)(2)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优点:a.减少环境污染。
b.节约化石燃料。
c.促进农业发展。
(3)新能源:氢能源(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1.物理性质(1)金属的物理性质:a.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b.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c.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