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染料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染料概述

第一章 染料概述
后色泽看不出有什么变化;1级最低,褪色最严重。
测定试样皂洗牢度时,将试样按规定条件进行皂洗
(根据品种的不同,皂洗温度一般分为40℃、60℃、 95℃三种),淋洗、晾干后,和衡量褪色程度的灰色 标准样卡(褪色样卡)比较而评定。在试验时,还可 以将试样和一块白布缝叠在一起,经过皂洗以后,根
据白布沾色的程度和衡量沾色的灰色标样比较,评定
测得的牢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浓色试样的日晒牢度比
淡色的高,摩擦牢度的情况与此相反。为了便于比较,
应将试样染成一定浓度的色泽。主要颜色各有一个规
定的所谓标准浓度参比标样。这个浓度写作“1/1”染 色浓度。一般染料染色样卡中所载的染色牢度都注有 “1/1”、“1/3”等染色浓度。“1/3”的浓度为“1/1” 标准浓度的1/3。
发射蓝色光,从而抵消织物上因黄光反射量过多而造
成的黄色感,在视觉上产生洁白、耀目的效果。不同
品种的荧光增白剂可用于不同种类纤维的增白。
S O N a 3 H C H C N a O S 3 C H C H
染料的命名
染料通常是分子结构较复杂的有机芳香族化合物, 若按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来命名较复杂,而且商品 染料中还会含有异构体以及其它添加物,同时,学名


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
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染料等。
按应用性能分类
直接染料(direct dyes) 这是一类可溶于水的阴离 子染料。它们的分子中大多含有磺酸基,有的则具有 羧基,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以范德华力与氢键 相结合。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蚕丝、 纸张、皮革的染色。
第一章 染料概述

第一节 有机染料与颜料的概念 第二节 有机染料的发展史 第三节 染料的分类及命名 第四节 染料的商品加工 第五节 染色牢度 第六节 “染料索引”简介 第七节 禁用染料

染料化学 第01章 染料概述

染料化学 第01章 染料概述
Tcwang© 15
§1.3 染料命名与商品化
四、一些尾称的含义
B——蓝光(德文:Blau) BW——棉用(德文:Baumwolle) C——耐氯∕棉用∕盐酸盐 Conc.——浓 D——用于染色∕用于印花(德文:Druckerei) Double——双倍浓 E——表示浓度∕匀染性好 EX.——特浓 F——坚牢度高∕匀染性好 FF——甚亮 G——带黄光(德文:Gelb)∕带绿光(Green) H——热固型(活性) H.C.——高浓 I——相当于还原染料的牢度 J——荧光(法文:Jaune) K——冷染法(德文:Valt)∕活性热固型 X——活性低温型∕高浓度 KN——活性乙烯矾石凤型 L——耐晒∕可溶 Liquid——液状 M——双活性基∕混合物 Micro Pdr——细粉状 N——新型∕标准染法∕色光特别 P——印花用 Pdr.——粉状 Paste——浆状 R——带红光(德文:Rot) S——升华牢度好∕水溶性∕标准品 SE——海水坚牢(德文:Salz-echt) T——深 U——混绿用 V——带紫光 W——羊毛用∕温染法 Y——带黄光
同学们好! 今天内容 《染料化学》之 第1章 染料概述 请准备…
Tcwang© 1
第1章 染料概述
讲授如下内容: §1.1 引言 §1.2 染料的分类 §1.3 染料的命名与商品化 §1.4 染色牢度 §1.5 染料发展简史 侧重点是:染料概念 分类 命名 染色牢度…
Tcwang© 2
§1.1 引言
偶氮类 : 酸性橙 A
蒽醌类 : 酸性蓝 B
Tcwang© 5
§1.2 染料的分类
一、染料的应用分类
应用分类依据染料的染色工艺和应用性质,我国将染料的应用类别分为 11大类,外加 5 个另类,与 C.I. 基本相同。 1.直接染料(Direct Dye)—— 2.冰染染料(Ice Dye)—— 3.还原染料(Vat Dye)—— 4.硫化染料(Sulphur Dye)—— 5.酸性染料(Acid Dye)—— 6.媒染染料(Mordant Dye)—— 7.活性染料(Reactive Dye)—— 8.分散染料(Disperse Dye)—— 9.碱性染料(Basic Dye)—— 10.有机颜料(Pigment)—— 11.增白剂(Brightener)—— A.氧化染料(Oxidate Color)—— B.酞菁染料(Phthalocyanin Color)—— C.缩聚染料(Polycondensation Color)—— D.暂溶性染料(Temporary soluble Color)—— E.荧光染料(Fluorescent Color)——

染料PPT课件

染料PPT课件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二、染料和颜料 1、颜料的概念 ➢颜料也是一类有色物质。与染料一样,它们也具有较高
的发色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2、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特点
染料
颜料
相 同 点 强烈的发色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可溶于水或有机溶
溶 解 性 剂或通过某种途径 不溶性
变为可溶
结 合 力 与纤维有结合力
与纤维不能结合,借助黏 合剂黏着于纤维表面
化 学 组 成 有机芳香化合物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应用


纺织品、纸张、皮 革、食品
纺织品、油墨、油漆、 涂料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 染料的发展历史 1、天然染料 种类 矿物性染料:泥土、矿石 植物性染料:板兰根、大青叶、茜草 动物性染料:古代紫(紫螺);胭脂红(胭脂虫)

程度:数字表示程度,只是相对的,不表示级别。例: B表示蓝光,3B表示有较强的蓝光。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分散藏青H-GL H:耐热;G:带绿光;L:耐光牢度好。 活性艳红X-3B X:冷染型;B:带蓝光;3:蓝光较强。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四、《染料索引》简介
➢《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缩写为C.I.)是由英国染 色和印染工作者协会(SDC)和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 家协会(AATCC)合编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
离子染料有保护作用。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3、染色工艺 ➢湿处理牢度:染料能染深染透,深入纤维织物内部,比
没有染透,染料浮在纤维表面的牢度好。
➢耐光牢度:染料在纤维上成聚集状态,则耐光牢度可以 得到提高。

第一章染料化学简介

第一章染料化学简介

红 花(catthamus tinctorius L.)
散花 6公斤浸入 60升水中,放置 1-2日,绞出 黄水,加草木灰汁(pH 10.8),约保持 30℃,揉入 散花 20分钟,装入麻袋,绞出提取液。反复 4次, 收集 2-4次的提取液,徐徐加米醋(10%醋酸) pH 7.5左右。得到染色原液。将此溶液加两倍水配 成染浴, 放入预先经碱洗、酸洗的白府绸浸入, 保持 40-45℃,染色 40分钟,此间徐徐加入米 醋,
植物染料
在有机合成染料开发合成之前,人们普遍使用天然 植物的根、皮、花等作为染料的来源
用植物进行织物染色, 来源于植物的花、果实 和叶的着色汁弄脏衣服, 而且洗涤也不褪色这一 经验事实。
例如在中国和印度,人们就种植了能够提供人们用来 进行织物染色的靛草和茜草,颜色主要有蓝色和红色 两种。A.Von.Bayer阐明了靛蓝色素的化学结构,并在 1880年成功合成了靛蓝,现在主要用于牛仔裤的染色
HO N
N OH
靛蓝
茜草
茜草果
O OH OH
O 茜素
茜素(用于制造染料和红色颜色)
古代中国服装颜色处方
颜色 红色 黄色 茶色 蓝色 紫色
植物染料来源 茜草、红花、苏方 栀子、青茅草、黄绿色是叶绿素的颜色
类胡萝卜素是橙色的化合物
C 40 H 5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将红花饼用乌梅水蒸煮,再用碱水澄清几次,即 可用作染大红色的材料。如果用稻草灰代替碱,功效 也一样。多次澄清颜色则更鲜艳。先用栌木水染成黄 色打底再用上述方法染色可以节省红花的用量。用苏 木煮水,再加明矾、五倍子可以染成木红色。紫色可 以用苏木水打底,再以蓝矾(硫酸铜)为媒染剂染成。 鹅黄色用黄檗煮水打底色,再用靛蓝水套色。金黄色 用栌木煮水染色,再用麻杆灰水淋,然后用碱水漂洗。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第一章染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染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染料基础知识第一章染料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染料的概念一、何谓染料?能使纤维或织物染成一定坚牢度和鲜艳度颜色的有色物质。

作为染料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能溶于水或分散于水或用化学法使它溶解于水。

(2)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

(3)染着后在纤维上具有一定的坚牢度。

(4)染料必须具有颜色二、何谓颜料?是指一种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的有色物质,对纤维没有亲和力,靠粘合剂的机械粘附作用,使物体表面着色的物质,称为颜料。

三、染料和颜料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两者都可以使纺织品着色。

2.区别:(1)染料可溶于水和溶剂,而颜料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溶剂。

(2)染料对纤维具有亲和力,以溶液或分散液的形式上染纤维;颜料对纤维没有亲和力,靠粘合剂的粘附作用而着色。

(3)染料主要用于纺织品及皮革的染色,颜料重要应用在油漆、油墨和橡胶等工业。

活性染料的性能一、溶解性品质的活性染料商品应用良好的水溶性。

溶解度和配制的染液浓度与选用的浴比大小,加入的电解质多少,染色温度以及尿素的用量等因素有关。

活性染料的溶解度差别较大,可参见各论,所列的溶解度是指该染料应用时允许的范围。

应用于印花或轧染的活性染料,应选用溶解度在100克/升左右的品种,要求染料溶解完全,不混浊,不生色点。

热水能加速溶解,尿素有增溶作用,食盐、元明粉等电解质会降低染料的溶解度。

活性染料溶解时不应同时加入碱剂,以防染料发生水解。

活性染料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有真空过滤法、分光光度法和滤纸斑点法。

滤纸斑点法操作简便,适合工厂实际使用。

测定时,先配制一系列不同的浓度的染料溶液,在室温(20℃)下搅拌10分钟,使染料充分溶解。

用1毫升刻度的吸液管伸入试液中部,边搅拌边吸放三次。

然后吸取0.5毫升试液,垂直滴于平放在烧杯口上滤纸上,重复一次。

待晒干后目测试液渗圈,滤纸中以无明显斑点的前一档浓度作为该染料的溶解度,以克/升表示。

有些活性染料的溶液,冷却后呈现混浊的胶体溶液,滴在滤纸上能均匀渗开,无斑点析出,并不妨碍正常使用。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染料的定义及分类染料是一种具有色彩并能着色其他物质的化学物质。

它是一种化合物,通常是有机物质,并且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亲和力。

根据其颜色、化学结构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染料可以分为许多种类:1. 酚类染料:这类染料通常是由芳香族化合物经过酚醛缩合反应制得。

酚类染料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洗性,常用于棉、麻、丝绸、纤维素等植物纤维的染色。

2. 偶氮类染料:偶氮类染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染料,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具有良好的色牢度和着色力。

这类染料通常用于染色锦纶、丙纶、聚酯等合成纤维。

3. 酮醇类染料:这类染料通常是由芳香族化合物中酮醇基团自发形成配合物而得,具有优异的耐洗性和耐光性,常用于合成纤维和皮革的染色。

4. 分散染料:分散染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够在合成纤维表面均匀分散并着色,常用于染色涤纶和醋酸纤维等合成纤维。

5. 酸性染料:酸性染料呈带负电荷,易溶于水,通常用于染色动物纤维如蛋白纤维或含有羧基的纤维。

6. 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呈带阳电荷,通常由芳香族胺类化合物经过偶联反应得到,常用于染色酚醛纤维和丙烯纤维等合成纤维。

二、染料的合成原理染料的合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选择、合成反应、精制和染料性能测试。

原料选择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合染料颜色和性能的化学物质作为起始原料,如偶氮化合物用于合成偶氮类染料,酚醛化合物用于合成酚类染料等。

合成反应中,通常采用偶联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等有机合成反应来将起始原料转化为染料分子。

精制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溶解性、分子量等性能测试,以保证染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合成染料的关键在于精制过程,需要充分控制化学合成反应的条件和材料的性质,以保证合成染料的颜色和性能的稳定性。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是纺织、皮革、塑料等行业中的重要化学品,被广泛用于这些行业的染色工艺中。

染料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纤维染色:染料被广泛用于棉、麻、羊毛、丝绸等纤维的染色,可使纤维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满足各种时尚需求。

第一章 染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  染料基础知识


二、染整加工现状和发展

1、现状 2、发展 (1)新材料、新品种、新设备、新染化料 )新材料、新品种、新设备、 (2)新工艺、新技术 )新工艺、 (3)环保、节能 )环保、 (4)功能化、个性化 )功能化、 前处理:短流程工艺、 前处理:短流程工艺、生物酶处理等 染色:高固色率染料染色、纤维改性染色、低盐染色、 染色:高固色率染料染色、纤维改性染色、低盐染色、 涂料染色、非水、少水染色( 涂料染色、非水、少水染色(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染色) 染色)等。 印花:转移印花、喷墨印花等。 印花:转移印花、喷墨印花等。 整理:功能整理等。 整理:功能整理等。
3、染料的发色理论 、
发色理论
经典 发色理论
近代 发色理论
(1)经典发色理论
1865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1865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1868年提出了将色素的颜色和化学结构联系起 1868年提出了将色素的颜色和化学结构联系起 认为颜色和不饱和性 不饱和性有关 来,认为颜色和不饱和性有关 ; 1876年提出发色团学说, 1876年提出发色团学说,认为有色化合物必须 年提出发色团学说 含有一种可能产生颜色的基团, 含有一种可能产生颜色的基团,这些基团可称为 发色基团, 例如: 发色基团,都是一些不饱和基团 ,例如:
(3)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 pdr pf s.f. gr paste liq. p.f.f.d p.f.f.p 表示粉状 表示细粉状 表示超细粉状 表示颗粒状 表示浆状 表示液状 表示染色用细粉状 表示印花用细粉状
四、 染料的颜色及其影响因素
(一)染料的颜色 (二)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
(一)染料的颜色
二、 染料的发展与分类
1、染料的发展 、

染料基础知识—染料的颜色及其影响因素

染料基础知识—染料的颜色及其影响因素

如:翠蓝 色调(λmax)500 nm
纯度
30%
亮度
32%
除上述数值外,还可以采用标准色图比色法来命名,
如孟塞尔法等。
three dimensions of color
Hue
Chroma
Lightness
染料的基础知识
染料的发色理论
染料的发色理论
发色理论
经典 发色理论
近代 发色理论
(1)经典发色理论
朗伯(Lambert)定律:单色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 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 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比尔(Beer)定律阐述为: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 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成立条件:在极稀的溶液中浓度小于0.01mol/L
Lambert –Beer定律
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光的性质、染液的浓度和光透 过染液液层的厚度有关。
染料的深、浅、浓、淡概念不可混淆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对色的影响表现在颜色
深浅的变化,λmax大,颜色深 最大摩尔消光系数εmax对色的影响表现在
颜色浓淡的变化,εmax大,颜色浓
(2)染液的吸收光谱曲线
当我们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染料稀溶液(c、d等于常
数),测得一系列的摩尔吸光系数ε,如用入射光波
色相
又称色调、色别(主波长)
饱和度 又称艳度、彩度(纯度)
明度
又称亮度
色调:较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区别颜色的深浅。
(单色取决于最大吸收波长、混色取决于相对含量)
纯度:彩色和消色成分比例。区别颜色鲜艳度。
(单色光最高,白、灰、黑最低。)
亮度:有色物体反射光的强度。区别颜色的浓、淡。
(反射率高,亮度也高。)

染料化学课程

染料化学课程

结合方式不同
染料是直接与纤维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作用力结合。 颜料则需要借助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附着在纤维上。
应用范围不同
染料多用于各类纤维的染色,少量用于食品、造纸和皮革 颜料则主要应用于油墨,其次为油漆和涂料工业等。
第三节 染料的分类及命名
染料的分类
偶氮染料 按 照 化 学 结 构 分 类
蒽醌染料 芳甲烷染料
+
O 2NH3
180 ¡ æ
NH2 O
羟基的氨解
OH NH ,NH HSO 3 4 3 NH2
NaOH,NaHSO3
卤化物的氨解: 由于芳环上的卤素原子与芳环的共轭体系形成了p—π 共轭,所以芳环上的卤素原子非常稳定,难以直接转变 为氨基或羟基,然而如果在芳环上同时接有强吸电子基, 则有利于亲核取代反应的进行。
亲电试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硝化试剂:混酸(浓硫酸+浓硝酸);(NO2+) 磺化试剂:浓硫酸、发烟硫酸;(SO3H+) 卤化试剂:卤素+FeCl3、AlCl3等。(Cl+)
一、磺化反应
在染料分子中磺酸基一般是直接连接在芳环上的,磺酸 基除了给予染料水溶性和与纤维形成离子键外,也可以 转变为羟基、氨基以及其他基团。 磺化反应的磺化剂有浓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和氯 磺酸等。芳环上连有供电子取代基时,磺化条件可以低 一些;当连有吸电子基时,必须在发烟硫酸等剧烈条件 下磺化。
H
H 2N
CH = CH SO3H HO3S
NH 2
第四节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
染料分子中含有偶氮基的统称为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占据染料种类的50%以上。是最重要的一类染料类型。 因此合成偶氮染料的重氮化和偶合反应也成为最重要的反应类型。

染料的基础知识范文

染料的基础知识范文

染料的基础知识范文染料是指用于染色的色素或色素类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添加到纤维、纺织品、皮革等材料上,以改变它们的颜色或产生特定的效果。

染料的基础知识包括它们的分类、染色原理、应用和制备方法等方面。

一、染料的分类根据染料的溶解性质和在纤维上的附着性,染料可以分为两大类:染料(不溶于水)和颜料(溶于水)。

1.染料:染料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并通过共价键与纤维结合。

它们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性质。

染料可以在纤维内部或表面形成化学键,使得颜色牢度良好。

2.颜料:颜料以粉末或颗粒状存在,溶解于水以形成颜料悬浮液。

颜料不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是通过物理吸附和颗粒的堆积来与纤维接触。

颜料的粒子较大,无法穿透纤维,因此容易脱色。

二、染料的染色原理染料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纤维结合,从而实现染色。

常见的染色原理包括亲水性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作用、阳离子性染料与纤维的电荷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协同作用等。

三、染料的应用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皮革、橡胶、塑料、油墨、绘画等领域。

其中,纺织印染是染料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染料通过添加剂和染色助剂的配合,可以实现对各种不同纤维的染色,如棉、毛、丝、麻等。

四、染料的制备方法染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合成染料和提取天然染料两种。

1.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

它们通常以合成染料中心分子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的功能团和取代基来改变其性质。

合成染料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到染料的稳定性和颜色的可控性。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染料制备方法正在不断研究开发中,如生物法、纳米技术、辐射法等。

总结起来,染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染料的分类、染色原理、应用和制备方法等。

了解染料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染料的使用和生产过程。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染料,并在染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染料,以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第一章染料概述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染料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染料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纺织纤维分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

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

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

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第二章 中间体及重要的单元反应由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基本原料开始,要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把它们制成各种芳烃衍生物,然后再进一步制成染料。

习惯上,将这些还不具有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或“中料”。

印染知识点总结大全初中

印染知识点总结大全初中

印染知识点总结大全初中一、染料知识点1. 染料的分类染料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于动植物,比如蓝靛、茜草、木莲等。

合成染料则是由化学合成而成的,种类很多,比如偶氮染料、酚酞染料等。

2. 染料的选用在选择染料时,需要考虑到染料的吸收率、色牢度、环保性等因素。

不同的染料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工艺。

比如,在棉织品中使用的染料可能就不太适用于丝绸织品。

3. 染料的固色技术固色技术包括前处理、染色、定色等工艺环节。

其中前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影响到染色效果的好坏。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以保证染料能够均匀地渗透到织物里并固定下来。

二、印染工艺知识点1. 印染的工艺流程印染工艺一般可以分为设计、制版、上料、印染、定型等流程。

设计是指设计图案和颜色,制版是指用刻有图案的板材或丝网进行印刷,上料是指准备待印染的织物,印染是指进行染色和印刷,定型是指将染色的织物进行加热处理以固定颜色和图案。

2. 印染的工艺类型印染工艺可以分为直接印染、间接印染和特种印染等类型。

直接印染是指直接将染料印在织物上,适用于棉、麻、毛等天然纤维。

间接印染是指先将染料印在其他载体上,再将图案转移到织物上,适用于丝、涤纶等合成纤维。

而特种印染则是指利用特殊的工艺进行印染,比如蜡染、皮影印染等。

3. 印染材料在印染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也很多样,比如印花浆料、染料、防染剂、助剂等。

其中印花浆料是印染的关键材料之一,它可以决定图案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鲜艳度。

三、印染设备知识点1. 印花机印花机是印染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它可以进行多色印花、多种图案的印刷。

印花机有平网印花机、旋转网印花机、绞车式印花机等类型,每种类型适用不同的印染工艺和纺织品。

2. 染色机染色机是将织物浸泡在染色溶液中,进行染色的设备。

染色机有浸泡式染色机、飞流染色机、连续染色机等类型,能够满足不同的染色需求。

3. 定型机定型机是将染色的织物进行加热处理,使染料固定在织物上的设备。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

第1章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学习目标:①以量子概念,,分子激发理论阐述染料对光的选择吸收的原因。

②掌握染料颜色与染料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③理解功能染料的概念,并熟悉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④了解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思考染料发展方向。

导言:早在19世纪60年代W.H.Perkin发明合成染料以后,人们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此后人们开始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早期的颜色理论中,发色团及助色团理论的影响很大。

染料的颜色除了与染料本身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染料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很重要的发展。

1.1光与色颜色是光线刺激了眼睛而在大脑中反映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

它需要考虑到物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很早以前,麦克斯韦就提出了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

它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组成,其振幅以波动方式分别随时间和距离而变化。

1905年,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建立了一种与电磁辐射模型显然不同的微粒子理论。

这种理论把光看成是一束不连续的能量微粒或光子流,但它按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波阵面速度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微粒,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不同的光会使光的性质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色觉。

波长为400nm-800nm的光按适当比例的混合后,照射到眼睛的视网膜上呈现的是白色。

使一束这样的混合光通过一个适当的棱镜或光栅,我们会看到连续的有色光谱,其色调主要以此为红、橙、黄、绿、蓝和紫。

这些有色光的波长从红到紫以依次递减。

因此,低能量的光子产生红色的感觉,高能量的光子产生紫色的感觉。

1.1.1光的吸收与补色可见光谱可以分成不同颜色的波长的波谱。

必修一生物染料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染料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染料知识点总结一、生物染料的概念及发展历史生物染料是一种用于染色的天然有机物,其颜色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的色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染料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利用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染色。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了生物染料,但近年来生物染料由于其天然环保的特性再次受到关注,成为染料工业中的热点领域之一。

二、生物染料的分类生物染料可以根据来源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微生物染料。

1. 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如蓝莓、红莓、花青素等。

植物染料具有天然的色泽和香气,且对皮肤无刺激,因此在纺织、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动物染料动物染料是由动物体内的色素提取而来,如海螺紫、胭脂红等。

动物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光泽,广泛用于染色和印花。

3. 微生物染料微生物染料是由微生物合成的色素,如青霉素、红曲米等。

微生物染料具有抗菌、抗氧化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

三、生物染料的提取与应用生物染料的提取多采用水提取、酸碱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方法,提取后的生物染料可用于纺织、皮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为产品赋予丰富的色彩。

1. 生物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生物染料在纺织领域可用于天然纤维、化纤维等材料的染色,其具有良好的颜色牢度和光泽度,且不含有害物质,符合环保要求。

目前生物染料在高端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生物染料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生物染料在食品领域可用于食品着色和保鲜,如蓝莓汁、花青素可用于果汁、酸奶的着色;红曲米提取的红色素可用于食品的保鲜。

3. 生物染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生物染料在医药领域可用于药物着色和标记,如青霉素、罗丹明B等生物染料可用于药片、药水的着色和标记。

四、生物染料的优势与挑战生物染料的使用具有天然环保、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生产成本高等挑战。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基础知识

着色剂的分类
• 染料与颜料两类,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染料能溶于水或分散于染色介质(水) 中,作为纺织纤维染色之用;而颜料不 溶于水,主要用于制造油墨、涂料等。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能否溶于水 作为区别染料和颜料的界限,就难以适 用了。
染料与颜料的共同点
• 1 具有艳丽的颜色。 • 2 能以相当方便的方法,使被染物体上
• 4 染料必须是可溶性的或者能够分散在染色介 质中。
染色过程
• 染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纺织纤维放入染液中,染 料舍溶液而转移到纤维上,最终使纤维染上颜色,这 一过程称为染色。染料之所以能染到纤维上是因为它 们之间存在着力的作用,并以物理、化学和化学的不 同方式结合在一起。染色过程一般包括吸咐、扩散、 固着三个阶段。
染料
染料的定义
• 是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它染 料:是一种有色介质,并能直接或 经媒染的作用,使纤维或其它材料 着色,得到具有一定坚定牢度及鲜 艳度的物质。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概述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可以看到色泽 鲜艳的织物和图案美丽的花布,五光十 色的塑料制品,彩色艳丽的印刷品等等, 这些都是将带有色彩的物质——着色剂。 施加于另一无色物质上(纤维、塑料、 纸张等)而成的。
• (3)、固着:固着是扩散到纤维内部的染料与纤维结 合的过程。
• 染料的溶解
• 当染料放入水中后,由于极性水分子的 作用,染料晶体结构破坏,染料分子间 的作用力减小,与此同时,染料分子与 水分子结合即发生水化作用,从而使染 料分子进入溶液中。
• 染料的聚集
• 染料溶解到染液中,但于染料离子之间 或染料离子与分子之间,通过氢键或范 德华力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聚集, 使染料具有胶体性质。
染料的命名方法

第一章 染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 染料基础知识

表示粉状 表示细粉状 表示超细粉状 表示颗粒状 表示浆状 表示液状 表示染色用细粉状 表示印花用细粉状
染料的主要品种是阳离子染料和分散染料,例: 阳离子艳红5GN和分散坚牢黄。
分散坚牢黄
三芳甲烷类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三芳甲烷结构(三个芳基连结在一 个碳原子上),包括碱性和阳离子染料的红、紫、 蓝等。如碱性蓝G。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但在棉上日晒牢度较差,耐酸 碱性能差。
在分子上引入磺酸钠基,也可成为酸性染料,如酸 性湖蓝V。
为区分色彩上的差异,可在色词前加上适当的修饰 词,如,老、嫩、深、浅、亮、暗、艳等。
3、尾注 即对染料的性能加以说明。常用英文字母表示。
(1)说明染料的色光、用途等 B 表示带蓝光或青光; R 表示带红光; V 表示带紫光 G 表示带绿光; Y 表示带黄光 L 表示耐光性好; D 表示适用于染色;或表示色泽稍暗; P 表示适用于印花或染纸。
Oeke-Tex Standard 100 (生态纺织品标准)
1992年颁布,1997年、1999年修定,2002年新版。 该标准对纺织品上的有害物含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强调致癌染料、强致癌性芳香胺染料、致敏染料 禁止在下列四类纺织品中使用。 A 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 B 不与皮肤直接接触 的纺织品; C 婴幼儿用纺织品; D 装饰用纺织品。
第一章 染料的基础知识
一、染料的概念
染料是指一类能溶于水,对纤维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染料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1、能溶于水; 2、对纤维具有亲和力; 3、具有颜色。
颜料颜料是指一类不能溶于水,对纤维没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颜料可依靠黏合剂的作用机械地黏着于纤维上,故又称涂 料。
二、 染料的发展与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色相环
(2)物体色的形成 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对光的作用在人们视觉上的反映。 物体吸收了某种波长的光线而表现出其补色的颜色。 物体对光(可见光)非选择性吸收,呈现为消色; 物体对光(可见光)选择性吸收,呈现为彩色。
消 色
彩色
2、染料颜色的基本特征
定量描述物体的颜色----色的三要素 色调:较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区别颜色的深浅。 (单色取决于最大吸收波长、混色取决于相对含量) 纯度:彩色和消色成分比例。区别颜色鲜艳度。 (单色光最高,白、灰、黑最低。) 亮度:有色物体反射光的强度。区别颜色的浓、淡。 (反射率高,亮度也高。) 如:翠蓝 色调(λmax)500 nm 纯度 30% 亮度 32% 除上述数值外,还可以采用标准色图比色法来命名,如孟 塞尔法、奥斯瓦德法等。
(3)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 pdr pf s.f. gr paste liq. p.f.f.d p.f.f.p 表示粉状 表示细粉状 表示超细粉状 表示颗粒状 表示浆状 表示液状 表示染色用细粉状 表示印花用细粉状

四、 染料的颜色及其影响因素
(一)染料的颜色 (二)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
第一章 染料的基础知识
一、染料的概念
染料是指一类能溶于水,对纤维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染料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1、能溶于水; 2、对纤维具有亲和力; 3、具有颜色。
颜料 颜料是指一类不能溶于水,对纤维没有亲和力的有色物。 颜料可依靠黏合剂的作用机械地黏着于纤维上,故又称涂 料。
二、 染料的发展与分类 1、染料的发展
..
+
HO
O H SO3+
HO
OH
SO3-


4、分子的共面性和对称性 当分子和所有的基团都处于同一平面和对称时,共轭 效应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电子云在整个分子中的流 动性得以增强,激化能降低,产生深色效应。 如:
染料产生颜色是跟染料分子轨道中电子的跃迁有关; 染料分子受到光照后,分子中的电子吸收光能,就能从
“基态”跃迁 “激发态”; 电子激发态与电子基态间的能量差称为电子跃迁能;
△E=E1-E0=hc/ 当入射光的光子能量正好等于电子跃迁能时,这一光 子的能量就能被电子吸收,完成电子的跃迁。
电子跃迁
n
4、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收定律
(1)Lambert –Beer定律 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性程度与光的性质、染液的浓度 和光透过染液液层的厚度有关。


I0 —入射光强度; I — 出射光强度; c — 溶液浓度;
lg(I0/I) =ε· d· c
d — 光线通过溶液时通道长度,cm; ε — 摩尔消光系数或摩尔吸收率; lg(I0/I) —称为消光度(E)或光密度(D)或吸光度(A)。
(2)染液的吸收光谱曲线 当我们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染料稀溶液(c、d等于常 数),测得一系列的摩尔吸光系数ε,如用入射光波
长作横坐标,ε作纵坐标,可得一吸收光谱曲线。它
是染料的一种特征曲线。 深、浅色效应
λ
max1
λ
max2
浓、淡色效应
ε
max1
εmax1
孔雀绿的吸收光谱
1.0
0.8
吸收率
0.6
SO3Na H5C2O N N CH CH
SO3Na N N
直接冻黄G
SO3Na
蒽醌染料
染料分子结构中含蒽醌基本结构
O
结构类型较多,分子结构较复杂, 数量上仅次于偶氮染料,约占染 料总量的20%~30%,价格较高。
O
NO2 O NH2
O O
O O NH COBiblioteka NHNH分散紫
还原蓝RSN
O
靛类染料
1、靛蓝结构类 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靛蓝基本结构。 2、硫靛结构类 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硫靛基本结构。
各种波长的光的光谱色及其补色
光的波长(nm ) 380~435 435~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595 595~605 605~780 光谱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补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和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1888年有人提出醌构理论,即有色有机化合物分
子中含有邻醌基或对醌基形成的结构 。
经典发色理论的结论
染料分子中均含有发色团(或发色体)和与其相联的 助色团,其中发色团为不饱和共轭体系;助色团为极 性基团。
经典发色理论的缺陷 仅从现象上对染料的发色作了解释,并没有从本质上 对此进行说明。
(2)近代发色理论
影响因素 = 染料结构 + 外界条件 + 光源 + 视觉 染料分子结构的影响 1、共轭双键的数目 2、共轭体系内的极性基团 3、分子的离子化 4、染料分子的共平面性 5、染料内络合物的生成 外界条件的影响 1、溶剂或介质 (极性、pH值) 2、染料浓度 3、温度 4、光照
1 、共轭双键的数目 共轭双键越长,共轭体系越大,则选择吸收的光线 波长也越长,产生深色效应. 如:
1992年颁布,1997年、1999年修定,2002年新版。 该标准对纺织品上的有害物含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强调致癌染料、强致癌性芳香胺染料、致敏染料 禁止在下列四类纺织品中使用。 A 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 B 不与皮肤直接接触 的纺织品; C 婴幼儿用纺织品; D 装饰用纺织品。
2、染料的分类 (1)化学分类 按染料分子的化学结构中特征基团进行分类。 化学分类共分8类。 ①偶氮 ⑤硫化 ②蒽醌 ⑥甲川
H.C.-----------表示高浓 ex.conc------- 表示特浓 Double--------表示双倍浓
力份:
染料生产厂家以某一质量分数作为力份标准(力份视为 100%),与其相比而确定的相对浓度。 染料力份是一个相对值,不是染料含量的绝对值,它是将 标准染料的力份定为100%,与标准染料在相同条件下染色, 若染得色泽深浅相同时所需要的染料量为标准染料量的0.5 倍,则力份为200%,若是2倍,则力份是50%。 所以工厂对每批商品染料要加以检验,标定力份,如: 50%、100%、200%等。
靛蓝
还原红5B
酞氰染料


酞氰染料品种不多,多为色泽鲜艳的翠蓝和绿色 等,日晒牢度特别优良,可达八级。 酞氰染料的结构是由4个1,3-二亚氨基二氢异吲 哚单体缩合而成的环状化合物,简写PC。 PC可 以和Cu,Fe,Mn,Cr,Co等络合形成CuPC, FePC等。
酞菁
酞菁蓝
硫化染料



硫化染料的分子具有较复杂的含硫结构,因为其 制造是由芳胺或酚类加硫磺或多硫化钠经熔融硫 化而成,其结构目前仍未确定。 据推测,硫化染料分子结构可能含有多硫键、噻 唑,噻蒽和吩噻嗪酮等结构。 硫化染料的品种不多,主要是蓝、黑、棕,但成 本低,用量很大。
Sumifix(住友) Sunfix(五荣) Remazol(赫斯特) Pricion(卜内门) Cibacron(汽巴)
活性染 料 Levafix (拜耳)
2、色称
即染料上染纤维后所得染品颜色的名称。 (1)物理色词:红、橙、黄、绿、青、蓝、紫、黑 等; (2)自然现象色词:天蓝、海蓝、湖蓝、金黄等; (3)动物色词:鼠灰、驼色等; (4)植物的名称:橘红、桃红、玫红、草绿等。 为区分色彩上的差异,可在色词前加上适当的修饰 词,如,老、嫩、深、浅、亮、暗、艳等。
三芳甲烷
酸性湖蓝V
杂环染料



结构有: 呫吨、 吖啶、 吖嗪、 噻嗪
O
N
C
C R
呫吨
N N
吖啶
N O
吖嗪
噻嗪
(2)应用分类 按染料的应用特点进行分类。 应用分类目前主要有11类。染料主要应用类别
①直接染料 棉 用 染 料 ②活性染料 ③还原染料 ④可溶性还原染料 ⑤硫化染料 毛 用 染 料 酸性染料 酸性媒染染料 酸性含媒染料 分散染料 阳离子染料 涤用染料 腈用染料
甲川染料


染料的发色体系依靠碳原子的单双键结构形成共轭 体系。 染料的主要品种是阳离子染料和分散染料,例: 阳离子艳红5GN和分散坚牢黄。
分散坚牢黄
三芳甲烷类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三芳甲烷结构(三个芳基连结在一 个碳原子上),包括碱性和阳离子染料的红、紫、 蓝等。如碱性蓝G。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但在棉上日晒牢度较差,耐酸 碱性能差。 在分子上引入磺酸钠基,也可成为酸性染料,如酸 性湖蓝V。
天然染料(植物染料、矿物染料) 合成染料(1856年英国珀金苯胺紫) 偶氮染料(1862年起) 直接染料(1884年刚果红) 靛蓝(1879年) 蒽醌类还原染料( 1901年波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合纤的发展,合成了许多新的染料。
Oeke-Tex Standard 100 (生态纺织品标准)
Oeke-Tex Standard 100 (生态纺织品标准)
3、尾注 即对染料的性能加以说明。常用英文字母表示。 (1)说明染料的色光、用途等 B 表示带蓝光或青光; R 表示带红光; V 表示带紫光 G 表示带绿光; Y 表示带黄光 L 表示耐光性好; D 表示适用于染色;或表示色泽稍暗; P 表示适用于印花或染纸。
(2)表示染料的浓度和力份等 浓度: conc-----------表示浓
3、染料的发色理论
发色理论
经典 发色理论
近代 发色理论
(1)经典发色理论
1865年引入了苯环的概念; 1868年提出了将色素的颜色和化学结构联系起来,
认为颜色和不饱和性有关 ;
1876年提出发色团学说,认为有色化合物必须含
有一种可能产生颜色的基团,这些基团可称为发 色基团,都是一些不饱和基团 ,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