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润滑与密封(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润滑与密封(第六版)

6.1油雾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 6.2油雾润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7.1油气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 7.2油气混合器及油气分配器 7.3专用油气润滑装置
1概述
2稀油润滑与液压 传动在技术性能、 参数计算方面的差
异和特点
3稀油润滑装置的 设计计算
3.1稀油润滑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3.2稀油润滑系统技术性能参数的关系和有关计算 3.3高低压稀油润滑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控制和系列实例
5.1合成润滑剂的分类 5.2合成润滑剂的应用
6.1固体润滑剂的分类 6.2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和特点 6.3常用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和特性
7.1常用润滑油的换油指标 7.2润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则 7.3润滑油的掺配方法
8.1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 8.2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1]
1 静 密 封 的 分 类 、1
7密封元件为热塑性 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
封圈(摘自 GB/T .1—2007)
8单向密封橡胶密封 圈(摘自GB/T .1—
2000)
9.VD形橡胶密封圈 (摘自JB/T 6994— 2007)
10双向密封橡胶密封 圈(摘自GB/T — 2000)
0
111 往 复 运 动用橡胶防 尘密封圈 (摘自 GB/T — 2000)
0 2
12同轴密 封件(摘自 GB/T .1— 1994)
0 3
13车恒德 (西安车氏) 密封
0
144 气 缸 用 密封圈(摘 自JB/T 6657— 1993)
0 5
15 YX形密 封圈
0
166 液 压 缸 活塞和活塞 杆密封用支 承环(摘自 GB/T .2 —1994)
17密封圈材料
18管法兰用非金属平 垫片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常用设计资料(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常用设计资料(第六版)

2装配工艺设计注 意事项
1装配类型和方法
3转动件的平衡
4装配通用技术 条件(摘自 JB/T
5000.10— 2007)
5配管通用技术 条件(摘自 JB/T —2007)
3.1基本概念 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 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239.2—2006) 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239.2—2006) 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
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 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
8.1安全隔栅 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2009)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 2009) 8.3倾斜通道
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 构设计准则
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 构设计准则
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 构设计准则
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 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 准则
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 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 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
1人体尺寸百分 1
位数在产品设 计中的应用
2
2人体必需和可 能的活动空间
3
4手工操作的主 要数据
4
5工业企业噪声 有关数据
5
6照明
7综合环境条件 的不同舒适度 区域和振动引 起疲劳的极限 时间
2.1引进柴油发动机变螺距气阀弹簧的改进设计 2.2油田抽油机结构改进设计 2.3 2Z-X型少齿差减速器无轴向定位 2.4麦芽翻拌机少齿差减速器工艺差、结构笨重 2.5双内啮合二齿差行星减速器设计不当 2.6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简称万向轴)十字轴总成结构 2.7计算公式可简化的例子 2.8物料抛掷的阻力系数 2.9架空索道承载索滚子链的蠕动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简介
本文档是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的介绍。

机械设计手册是机械工程师在设计机械产品时的重要参考书籍。

第六印刷版介绍
第六印刷版是机械设计手册的最新版本,它对机械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更新和补充。

内容概述
本手册包含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涵盖了机械零件设计、连杆机构设计、轴承设计、齿轮设计等多个方面。

特点
第六印刷版具有以下特点:
- 更新内容:根据最新的技术和标准,对机械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补充。

- 系统结构:本手册采用了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层次结构,方便读者按需查找和研究。

- 实用性强:手册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计算公式,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方法
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体章节进行阅读和研究。

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介绍和实例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的知识。

结语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是机械设计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它的发布将为广大机械工程师提供一份全面和实用的设计指南。

不仅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连接与紧固(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连接与紧固(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连接与紧 固(第六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机械设计
应用
特点
连接
紧固件
要求
紧固
内容
设计 螺纹
尺寸
手册
设计
类型
特点
结构设计
强度
长度
内容摘要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料》 《机械制图·精度设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结构设计》《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 《起重运输件·五金件》《润滑与密封》《弹簧》《机械传动》《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机械振动·机 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本书为《连接与紧固》。内容包括螺纹及螺纹连接,铆钉连 接,销、键和花键连接,过盈连接,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锚固连接,粘接。主要介绍连接和紧固(件)的类型、 特点、强度计算、选用,以及常用标准连接与紧固件的规格、特点、尺寸、性能参数等。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 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3.1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 3.2螺纹连接的常用防松方法 3.3螺栓组连接的设计 3.4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3.5螺纹连接拧紧力矩的计算和预紧力的控制 3.6螺纹连接力学性能和材料 3.7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
4.1唐氏螺纹连接副 4.2高性能防松螺母
1铆钉连接的类 1
型、特点和应 用
2
2铆缝
3
3.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合理结构 3.2圆锥面过盈连接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15755—1995) 3.3油压装卸结构设计规范(摘自JB/T 6136—2007) 3.4油压装卸说明(摘自JB/T 6136—2007)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机械制图 精度设计(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机械制图 精度设计(第六版)

17动密封圈表
4 示法(摘自
GB/T 4459.8~.9— 2009)
18滚动轴承表
5 示法(摘自
GB/T 4459.7— 1998)
19齿轮、弹簧的图样 格式
20技术要求的一般内 容与给出方式(摘自
JB/T 5054.2— 2000)
21常用几何画法 22展开图画法
8.1视图(摘自GB/T —1998、GB/T 4458.1—2002) 8.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998、GB/T 4458.6—2002) 8.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2012)
(摘自
GB/T —1995)
13螺纹及螺纹
5 紧固件表示法
(摘自GB/T 4459.1— 1995)
14齿轮、花键
表示法(摘自
GB/T
1
4459.2—
2003、GB/T
4459.3—
2000)
15弹簧表示法 (摘自GB/T
2
4459.4—
2003)
3
16中心孔表示 法(摘自GB/T
4459.5—
1999)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机械制 图·精度设计(第六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单行本
机械设计
表示法
内容

精度
偏差
机械制 图
设计
机械制图
公差
选择
手册
表面
方法
结构
极限
摘自
数值
内容摘要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 料》《机械制图?精度设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结构设计》《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 《起重运输件·五金件》《润滑与密封》《弹簧》《机械传动》《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机械振动·机 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本书为《机械制图·精度设计》。内容包括机械制图的规范 要求、图样画法和标注方法,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参数的基本知识和选择,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同 时还列出了相关产品标注实例。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 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16卷,涵盖了传统机械设计的全部内容。

每个卷“共同设计数据”,“机械制图·精密设计”、“普通机械工程材料”、“机制·结构设计”,“连接和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和运输部分硬件”,“润滑和密封”,“春天”,“机械传动”、“减速器·电机和电器”机械振动、框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和气力输送。

这本书是《机械·结构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和机械产品结构设计。

该机构主要介绍了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基本机构和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并列举了机构的参考说明,而机械产品结构设计则介绍了设计概念、各种设计准则和绿色设计方法。

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六版)》读书笔记模板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六版)》读书笔记模板

2.1一般用钢 2.2铸钢 2.3铸铁
3.1钢板 3.2型钢 3.3钢管 3.4钢丝
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 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 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 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 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 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 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
目录分析
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 示方法
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 技术条件
3钢材
4各国(地区)黑色 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 照(参考)
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8)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8、GB/T 700—2006等)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
读书笔记
这是《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六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六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 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六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2有色金属加工产 品
1铸造有色合金
3各国有色金属材 料牌号近似对照
2.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 2.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 2.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 2.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 2.5变形镁及镁合金
1
1橡胶及其制品
2
2工程用塑料及 制品
3
3玻璃
4
4陶瓷制品
5
5石墨制品
1
62金属软管
1工业用
3粉末冶金材料
4磁性材料
5复合材料
工业用金属丝编织方孔筛(摘自GB/T 5330—2003) 合成纤维 蚕丝绢 机织热镀锌六角形钢丝 气液过滤 常用丝除沫器块结构 普通钢板(摘自QB/T 2959—2008) 预弯成型金属丝编织方孔(摘自GB/T —2012) 重型钢板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机械振动 机架设计(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机械振动 机架设计(第六版)

3.1不作侧向稳定性计算的条件 3.2轴心受压稳定性计算 3.3结构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 3.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 3.5偏心受压构件 3.6加强肋板构造尺寸的要求 3.7圆柱壳的局部稳定性
2桁架的结构
1静定梁式平面桁 架的分类
3静定平面桁架的 内力分析
5超静定桁架的计 算
4桁架的位移计算
6.1设计思想 6.2一级缓冲器设计 6.3二级缓冲器的设计
7.1结构的设计 7.2转子的平衡 7.3往复机械的平衡
01
1概述
02
2振动输送 类振动机的 运动参数
04
4双轴惯性 激振器
06
6近共振类 振动机
03
3单轴惯性 激振器设计
05
5其他各种 形式的激振 器
1
7振动机械动力 参数设计示例
5.1行星轮式激振器 5.2混激振器 5.3电动式激振器 5.4电磁式激振器 5.5电液式激振器 5.6液压射流激振器 5.7气动式激振器 5.8其他激振器
6.1惯性共振式 6.2弹性连杆式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 6.5振动输送类振动机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的计算 6.6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 6.7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
6空间桁架
2.1桁架结点 2.2管子桁架 2.3几种桁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 2.4桁架的起拱度
3.1截面法 3.2结点法 3.3混合法 3.4代替法
4.1桁架的位移计算公式 4.2几种桁架的挠度计算公式 4.3举例
6.1平面桁架组成的空间桁架的受力分析法 6.2圆形容器支承桁架
1刚架的结点设计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机械 振动·机架设计(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最新目录大全

机械设计手册 第六版最新目录大全

第一卷目录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32.1法定计量单位1-132.2常用单位换算1-31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93.1优先数系(摘自GB/T321—2005、GB/T19763—2005)1-39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24数表与数学公式1-454.1数表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3102.11—1993)1-474.3数学公式1-535常用力学公式1-100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125.3接触应力1-1695.4动荷应力1-173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77 5.6平板中的应力1-182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90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203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203 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2123铸件的结构要素1-2174铸造公差(摘自GB/T6414—1999)1-222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4169—2006)1-2236铸铁件(摘自JB/T5000.4—2007)、铸钢件(摘自JB/T5000.6—2007)、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5000.5—2007)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31第3章锻造、冲压和拉深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331锻造1-233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33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12361—2003、JB/T9177—1999)1-234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391.4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5000.8—2007)1-2412冲压1-241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41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42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13914、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15055—2007)1-246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5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543拉深1-2573.1拉深件的设计及注意事项1-2573.2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JB/T6959—2008)1-2593.3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1-2603.4无凸缘椭圆形件的拉深1-2623.5无凸缘盒形件的拉深1-2644压边(JB/T6959—2008)1-2654.1压边拉深的条件1-2654.2压边载荷的计算1-2664.3压边方式的选择1-2664.4压机能力的选择1-2665模具结构设计(JB/T6959—2008)1-2665.1模具的结构形式1-2665.2模具的圆角半径1-2675.3模具间隙的确定1-267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681焊接1-268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68 1.2金属的可焊性1-272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781.4焊缝1-352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19804—2005)1-3921.6钎焊1-3951.7塑料焊接1-408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4092铆接1-415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415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416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3—2007)1-425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427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2一般标准1-430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441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2007)1-452第6章热处理1-4551钢铁热处理1-455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455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457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77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96 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5192有色金属热处理1-529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529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530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533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5342.5镁合金的热处理1-535第7章表面技术1-538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538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5381.2表面技术的功能1-539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542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542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5503机械产品表面防护层质量分等分级(JB/T8595—1997)1-5513.1技术要求1-5523.2试验方法1-5533.3检验规则1-5533.4试验结果的判断及复试要求1-5534电镀1-5545复合电镀1-5596(电)刷镀1-5617纳米复合电刷镀1-5658热喷涂1-5689塑料粉末热喷涂1-57910钢铁制件粉末镀锌(摘自JB/T5067—1999)1-583 11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8412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8513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8714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9015涂装1-59716复合表面技术1-61016.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1016.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2516.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32 16.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64217陶瓷涂层1-64318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64618.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64618.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649 18.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65118.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65218.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65818.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65919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6621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66219.2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665第8章装配工艺性1-6681装配类型和方法1-668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6683转动件的平衡1-6773.1基本概念1-677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78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9239.1~9239.2—2006)1-678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9239.1~9239.2—2006)1-680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82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0—2007)1-6834.1一般要求1-6834.2装配连接方式1-683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844.3.1滚动轴承1-6844.3.2滑动轴承1-685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87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874.3.5联轴器装配1-688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88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884.5总装及试车1-689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1—2007)1-689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93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93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93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94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95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96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97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700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700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700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700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703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703 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12985—1991)1-703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10000—1988)1-705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13547—1992)1-71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14776—1993)1-714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716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718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7202.1人体必需的空间1-7202.2人手运动的范围1-720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720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7203操作者有关尺寸1-721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721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722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723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723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724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724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726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7286照明1-729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7298安全隔栅及其他1-7308.1安全隔栅1-7308.2梯子(摘自GB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4053.3—1993)1-731 8.3倾斜通道1-733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734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734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735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740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742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7491装运要求1-749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3—1998)1-7491.2有关运输要求1-750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752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7522.2地脚螺栓1-75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754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756第13章机械设计的巧例与错例1-7581巧(新)例1-7581.1利用差动螺旋和锥面摩擦实现用一个手轮完成粗动和微动调节1-7581.2多头螺纹半自动车床1-7591.3中华世纪坛传动方案设计1-7601.4增力离心离合器1-7621.5利用陀螺效应改进搅拌设备1-7641.6磁悬浮列车1-7651.7超磁致伸缩材料1-7661.8新巧减速器与无级变速器结构1-7681.8.1MPS型单级行星减速器1-7681.8.2四级组合行星减速器1-7701.8.3QHJLM4000型起重机回转减速器1-771 1.8.4日本RV型减速器1-7721.8.5新颖NN型少齿差传送带轮减速器1-773 1.8.6紧凑型摆线-NGW组合行星减速器1-774 1.8.7平衡式少齿差减速器1-7751.8.8二级NGWN星星传动轴装式减速器1-7761.9新巧无级变速器结构1-7771.9.1涡轮—NGW星星传动差动无级变速器1-7771.9.2NGW行星变速器1-7771.9.3涡轮—NW行星传动无级变速器1-779 1.10新颖扭矩加载器(用于封闭功率流传动试验台)1-7801.10.1二级NGWN行星传动电动同步扭矩加载器1-7801.10.2谐波传动内藏扭力杆式电动同步扭矩加载器1-7811.11意大利SERVOMECH公司新型电动推杆1-7821.11.1涡轮传动电动推拉杆1-7821.11.2带过载保护的涡轮传动电动推拉杆1-7831.11.3同步带传动电动推拉杆1-7831.12一种电动推拉杆的行程控制装置1-784 1.13小型化、轻量化的结构1-7851.13.1利用摆线减速滚筒的输送机1-7851.13.2改变传动系统改进立式辊磨机(利用锥齿轮—行星齿轮减速器代替锥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1-7851.14延长寿命的结构—采用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提高齿轮强度和寿命1-7871.15减小噪声与污染的结构—卧式螺旋污泥脱水机带式无机差速器1-7881.16直角钻臂的工作装置1-7891.17单件小批大型活塞环(涨圈)粗加工尺寸的确定1-7891.18陀螺效应对飞轮轴强度的影响1-7941.19整机的合理布局1-7961.20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系统1-7982错例1-8012.1引进柴油发动机变螺距气阀弹簧的改进设计1-8012.2油田抽油机结构改进设计1-8022.32Z-X型少齿差减速器无轴向定位1-8022.4麦芽翻拌机少齿差减速器工艺差、结构笨重1-8032.5双内啮合二齿差行星减速器设计不当1-804 2.6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简称万向轴)十字轴总成结构1-8052.7计算公式可简化的例子1-8052.8物料抛掷的阻力系数1-8062.9架空索道承载索滚子链的蠕动1-8072.10几种不宜用泵串联的问题1-8082.11半脸式输送机串联的设计错误1-8092.12转运站位置设置的问题1-8102.13林木生物质粉碎机创新设计1-8102.14钛液泵轴封的失效原因及改进设计1-811 2.15齿轮减速机构高速轴无法运行1-8132.16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的自激振荡1-813 2.17交变载荷使橡胶联轴器破损1-8142.18机车轮对拆装时易损伤车轴和轮毂1-814 2.19某电子保险锁结构的改进设计1-8152.20ZJ-400罗茨真空泵的设计改进1-8162.21改进设计的J28型3.3m煤气炉1-8172.22回路构成不合理1-8182.23重载下的锁紧回路振动1-8192.24液控单向阀的泄压方式不合理1-8192.25拉弯机的液压系统1-8202.26换向回路没注意滑阀的过渡机能1-820第14章介绍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新微分算子法研究机械振动1-822参考文献1-828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14689—2008)2-3 2标题栏方位、附加符号及投影符号(摘自GB/T 14689—2008)2-43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10609.1—2008、GB/T10609.2—2009)2-54比例(摘自GB/T14690—1993)2-55字体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GB/T14691—1993、GB/T14665—2012)2-66图线(摘自GB/T4457.4—2002)2-97剖面符号(摘自GB/T4457.5—2013)2-128图样画法2-148.1视图(摘自GB/T17451—1998、GB/T4458.1—2002)2-148.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17452—1998、GB/T4458.6—2002)2-208.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16675.1—2012)2-279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4410尺寸注法2-4410.1尺寸注法(摘自GB/T4458.4—2003)2-44 10.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16675.2—2012)2-5011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4458.5—2003)2-6011.1公差配合的一般标准2-6011.2配制配合的标注(GB/T1801—2009)2-61 12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15754—1995)2-6213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4459.1—1995)2-6413.1螺纹的表示方法2-6413.2螺纹的标记方法2-6514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4459.2—2003、GB/T4459.3—2000)2-6815弹簧表示法(摘自GB/T4459.4—2003)2-72 16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4459.5—1999)2-74 17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4459.8~.9—2009)2-7518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4459.7—1998)2-80 19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619.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4459.2—2003)2-8619.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4459.4—2003)2-8720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821常用几何画法2-9022展开图画法2-94第2章极限与配合2-971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2-97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1800.1—2009)2-97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1800.1—2009)2-100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1012.1基准制的选择2-101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101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101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1801—2009)2-1072.3配合的选择2-109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92.5应用示例2-116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1800.2—2009)2-117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1804—2000)2-159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9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9 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60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605圆锥公差与配合2-1615.1圆锥公差(摘自GB/T11334—2005)2-1615.1.1适用范围2-161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61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62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635.2圆锥配合(摘自GB/T12360—2005)2-1655.2.1适用范围2-1655.2.2术语及定义2-165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7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8第3章几何公差2-173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1182—2008、GB/T 4249—2009、GB/T16671—2009、GB/T18780.1—2002、GB/T17851—2010)2-173 2几何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2008)2-1783几何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1182—2008)2-1894几何公差的选择2-1955几何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23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1184—1996)2-223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1184—1996)2-225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1184—1996)2-227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29第4章表面结构2-2331概述2-233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33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33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342.1表面结构参数2-234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3505—2000)2-234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40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1031—1995)2-240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10610—1998)2-2422.2.1参数测定2-242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422.2.3参数评定2-243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43 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131—2006)2-245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45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52 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53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55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55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56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564.3.1选用原则2-257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57第5章孔间距偏差2-269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69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70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70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1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1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2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2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4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76第6章产品标注实例2-2771典型零件标注实例2-2771.1减速器输出轴2-2771.2减速器箱座2-2781.3减速器箱体2-2791.4圆柱齿轮2-2791.5齿轮轴2-2802几何公差标注错例比较分析2-281参考文献2-286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8)3-3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221—2008、GB/T700—2006等)3-5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9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22.1一般用钢3-12碳素结构钢(摘自GB/T700—2006)3-12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4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摘自1591—2008)3-20合金结构钢(摘自GB/T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1222—2007、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1220—2007、GB/T 1221—2007)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6398—2006)3-56工具钢(摘自GB/T1298—2008、GB/T1299—2000)3-58耐候结构钢(摘自GB/T4171—2008)3-64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6401—1992)3-66 2.2铸钢3-68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11352—2009)3-68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6402—2006)3-69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7659—2010)3-70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8492—2002)3-71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2100—2002)3-732.3铸铁3-76耐热铸铁件(摘自GB/T9437—2009)3-85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8491—2009)3-86 3钢材3-873.1钢板3-87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7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709—2006)3-89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708—2006)3-90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91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T713—2008)3-92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2518—2008)3-94不锈钢冷轧、热钢板和钢带(摘自GB/T3280—2007、GB/T4237—2007)3-98耐热钢板和钢带(摘自GB/T4238—2007)3-110花纹钢板(摘自YB/T4159—2007)3-1153.2型钢3-116热轧钢棒、扁钢的尺寸及理论重量(摘自GB/T 702—2008)3-116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1222—2007)3-121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摘自GB/T3078—2008)3-122热轧型钢(摘自GB/T706—2008)热轧等边角钢3-123热轧不等边角钢3-126热轧槽钢3-129热轧工字钢3-131热轧L型钢3-133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摘自GB/T11263—2010)3-133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6723—2008)3-141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6728—2002)3-149汽车用冷弯型钢(摘自GB/T6726—2008)3-157起重机钢轨(摘自YB/T5055—2005)3-162重轨(摘自GB2585—2007)3-163轻轨(摘自GB/T11264—2012)3-164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11265—1989)3-165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185—1963、GB/T 184—1963)3-1663.3钢管3-167低压流体输送焊接钢管(摘自GB/T3091—2008)3-167焊接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质量(摘自GB/T 21835—2008)3-168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13793—2008)3-172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12771—2008)3-173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12、GB/T14976—2012)3-17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3639—2009)3-179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5209—2010)3-18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8162—2008、GB/T8163—2008、YB/T5035—2010)3-18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17395—2008)3-188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17395—2008)3-194冷拔异型方形钢管(D-1)(摘自GB/T3094—2012)3-196冷拔异型矩形钢管(D-2)(摘自GB/T3094—2012)3-1983.4钢丝3-202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5294—2009)3-202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203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5032—2006)3-204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5303—2010)3-204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5301—2010)3-205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10)3-207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18983—2003)3-208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参考)3-21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21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222 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22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3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3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4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4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471铸造有色合金3-247压铸铜合金(摘自GB/T15116—1994)3-253铸造铝合金(摘自GB/T1173—2013)3-254压铸铝合金(摘自GB/T15115—2009)3-257铸造锌合金(摘自GB/T1175—1997)3-258压铸锌合金(摘自GB/T13818—2009)3-258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1174—1992)3-259铸造镁合金(摘自GB/T1177—1991)3-2622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632.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63铜及铜合金板材(摘自GB/T2040—2008)3-263铜及铜合金带材(摘自GB/T2059—2008)3-267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70铜及铜合金控制管牌号、状态、规格和力学性能(摘自GB/T1527—2006)3-271铜及铜合金挤制管(摘自YS/T662—2007)3-272铜及铜合金拉制棒(摘自GB/T4423—2007)3-273铜及铜合金挤制棒(摘自YS/T649—2007)3-275铜碲合金棒(摘自YS/T648—2007)3-277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规格和力学性能(摘自GB/T21652—2008)3-278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872.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91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1470—2005、GB/T1472—2005)3-291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1470—2005)3-291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1472—2005)3-2922.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94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摘自GB/T16475—2008)3-294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牌号、厚度及力学性能(摘自GB/T3880.2—2012)3-295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参考)3-328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牌号、状态、规格及力学性能(摘自GB/T6893—2010)3-328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牌号、状态、规格及力学性能(摘自GB/T3191—2010)3-330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3618—2006)3-333花纹板单位面积的理论质量(摘自GB/T3618—2006)3-335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4436—2012)3-335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4436—2012)3-336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4436—2012)3-336等边角铝型材3-337不等边角铝型材3-340槽铝型材3-344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性能特点与用途3-346 2.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349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及力学性能(摘自GB/T3621—2007)3-349钛及钛气金管规格力学性能(摘自GB/T3624—2010)3-351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3522.5变形镁及镁合金3-353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5153—2003)3-353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5153—2003)3-3543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354第3章非金属材料3-3671橡胶及其制品3-3671.1常用橡胶品种、特点和用途3-3671.2橡胶的综合性能3-368通用橡胶的综合性能3-368特种橡胶的综合性能3-3701.3橡胶制品3-371工业用橡胶板(摘自GB/T5574—1994)3-371设备防腐衬里用橡胶板(摘自GB/T18241.1—2001)3-372压缩空气用橡胶软管(摘自GB/T1186—1992)3-373输水、通用橡胶软管(摘自HG/T2184—1991)3-373耐稀酸碱橡胶软管(摘自HG/T2183—1991)3-374织物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摘自GB/T15329.1—2003)3-375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的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件(摘自GB/T10544—2003)3-376液化石油气(LPG)橡胶软管(摘自GB10546—2003)3-377岸上排吸油橡胶软管(摘自HG/T3038—1997)3-379计量分配燃油用橡胶软管(摘自HG/T3037—2000)3-379输送无水氨用橡胶软管压力及尺寸规格(摘自GB/T16591—1996)3-380蒸汽橡胶软管及软管组件(摘自HG/T3036—1999)3-381车辆门窗橡胶密封条(摘自HG/T3088—1999)3-3822工程用塑料及制品3-3832.1塑料组成3-3832.2塑料分类3-3842.3工程常用塑料的综合性能、用途及选用3-386工程常用塑料的综合性能3-386工程常用塑料的特点和用途3-390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3-3932.4硬聚氯乙烯制品3-394硬聚氯乙烯层压板材(摘自GB/T4454—1996)3-394化工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摘自GB/T 4219—1996)3-395化工用硬聚氯乙烯管件(摘自QB/T3802—1999)3-3962.5软聚氯乙烯制品3-399软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和片材(摘自GB/T3830—2008)3-399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摘自GB/T10010—2009)3-3262.6聚乙烯制品3-400聚乙烯(PE)挤出板材的规格及性能(摘自QB/T2490—2000)3-400给水用聚乙烯(PE)管(摘自GB/T13663-2000)3-4002.7聚四氟乙烯制品3-401聚四氟乙烯板、管、棒的规格3-401聚四氟乙烯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3-4022.8有机玻璃3-402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棒材和管材(摘自GB/T7134—1996)3-4002.9尼龙制品3-403尼龙1010棒材及管材规格(摘自JB/ZQ4196—1998)3-403尼龙1010棒材及其他尼龙材料性能(摘自JB/ZQ4196—1998)3-4032.10泡沫塑料3-404泡沫塑料制品的规格、性能及用途3-404泡沫塑料的物理力学性能3-404泡沫塑料的化学性能3-4053玻璃3-405钢化玻璃(摘自GB/T9963—1998)3-405普通平板玻璃尺寸(摘自GB/T4870—1985)3-406平端玻璃直管3-406扩口玻璃管3-406水位计玻璃板3-406液位计用透明石英玻璃管(摘自JC/T225—1997)3-407不透明石英玻璃制品(摘自JC/T182—1997)3-4084陶瓷制品3-409陶瓷制品的分类、特点与用途3-409耐酸陶瓷(化工陶瓷)性能与制品3-410耐酸耐温砖规格及性能(摘自JC424—1991)3-412化工陶管及配件(摘自JC705—1998)3-412瓷制填料3-414过滤陶瓷3-415耐温、耐磨、耐腐蚀、高强度陶瓷3-4165石墨制品3-417石墨制品的类型与应用3-417石墨耐磨材料的性能与应用3-418不透性石墨块和石墨管性能3-419树脂浸渍石墨的耐腐蚀性能3-419石墨管件3-4206石棉制品3-422石棉橡胶板(摘自GB/T3985—1995)3-422耐油石棉橡胶板(摘自GB/T539—1995)3-422耐酸、绝缘石棉橡胶板3-423增强石棉橡胶板3-423电绝缘石棉纸(摘自JC/T41—1996)3-424石棉绳(摘自JC/T222—1994)3-424汽车制动器衬片(摘自GB5763—1998)3-424汽车离合器面片(摘自GB5764—1998)3-425工业机械用石棉摩擦片(摘自GB/T11834—2000)3-4257保温、隔热、吸声材料3-426常用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及规格3-426耐火陶瓷纤维毡3-429常用吸声材料的性能和规格3-4298工业用毛毡、帆布3-432工业用毛毡分类和编号(摘自FZ/T25001—1992)3-432平面毛毡的牌号及性能(摘自FZ/T25001—1992)3-432特种工业帆布规格、技术性能(摘自FZ/T66104—1995)3-4339电气绝缘层压制品3-433酚醛纸层压板(摘自JB/T8149.1—2000)3-433酚醛棉布层压板(摘自JB/T8149.2—2000)3-434层压棒(摘自GB/T5133—1985)3-43510胶黏剂3-43610.1结构胶黏剂3-43610.2通用胶黏剂3-43810.3特种胶黏剂3-440耐高温胶3-440耐低温胶3-442应变片用胶3-443胶接点焊用胶3-444热熔胶3-445厌氧胶3-446密封胶3-448塑料用胶黏剂和其他用途胶黏剂3-45111涂料3-452涂料类别、品种及其代号(摘自GB/T2705—2003)3-452各类涂料的特点及应用3-452防锈漆种类和性能3-454底漆种类和性能3-455硝基漆种类和性能3-455天然树脂、醇酸漆种类和性能3-456其他涂料种类和性能3-45612其他非金属材料3-458常用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3-458机械产品适用木材品种3-459硬钢纸板规格及技术性能(摘自QB/T2199—1996)3-460软钢纸板规格及技术性能(摘自QB/T2200—1996)3-460滤芯纸板(摘自QB/T1712—1993)3-460常用水泥标号、特性及应用(摘自GB175—1999、GB1344—1999)3-461第4章其他材料及制品3-4621工业用网3-462工业用金属丝编织方孔筛网(摘自GB/T5330—2003)3-462合成纤维网3-463蚕丝绢网3-464机织热镀锌六角形钢丝网3-464气液过滤网3-464常用丝网除沫器网块结构3-465普通钢板网(摘自QB/T2959—2008)3-465预弯成型金属丝编织方孔网(摘自GB/T 13307—1991)3-466重型钢板网3-468人字形铝板网3-468铝板网3-4682金属软管3-469P3型镀锌金属软管(摘自GB/T3641—1983)3-469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摘自GB/T3642—1983)3-4703粉末冶金材料3-4713.1粉末冶金结构材料3-471粉末冶金烧结铁基结构材料(摘自GB/T14667.1—1993)3-471热处理状态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摘自JB /T3593—1999)3-472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摘自GB/T 13827—1992)3-4723.2粉末冶金烧结金属摩擦材料(摘自JB/T3063—1996)3-473铁基干式摩擦材料组成、性能及主要适用范围3-472铜基干式摩擦材料组成、性能及主要适用范围3-473铜基湿式摩擦材料组成、性能及主要适用范围3-4743.3粉末冶金减摩材料3-475粉末冶金减摩材料类型、特点及应用3-475粉末冶金含油轴承材料3-476双金属含油减摩材料3-479金属塑料减摩材料3-479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材料3-4803.4粉末冶金过滤材料3-481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摘自GB/T6886—2001)3-481烧结钛过滤元件及材料(摘自GB/T6887—1986)3-4834磁性材料3-487磁性材料的类型、牌号和用途3-487铁钴钒永磁合金(摘自GB/T14989—1994)3-413变形永磁钢(摘自GB/T14991—1994)3-490 5复合材料3-4915.1复合钢板3-491不锈钢复合板和钢带3-491钛-钢复合板(摘自GB/T8547—1987)3-493钛-不锈钢复合板(摘自GB/T8546—1987)3-494铜-钢复合钢板(摘自GB/T13238—1991)3-495塑料复合薄钢板3-495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3-496 5.2衬里钢管和管件3-496衬聚四氟乙烯钢管和管件(摘自HG/T21562—1994)3-496衬塑(PP、PE、PVC)钢管和管件(摘自HG/T 20538—1992)3-4995.3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玻璃钢)3-5005.3.1玻璃钢的种类和特点3-5005.3.2玻璃钢的性能3-5005.3.3玻璃钢的组成和主要的成型方法3-505合成树脂及辅助材料3-505玻璃纤维及制品3-508玻璃钢主要成型方法、特点及应用3-5095.4碳纤维增强塑料3-5105.4.1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3-5105.4.2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3-511参考文献3-512第4篇机构第1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4-31机构的自由度分析4-31.1常用术语的概念4-31.2机构的运动简图和机动示意图4-41.3机构的自由度分析4-91.3.1平面机构自由度分析4-91.3.2单封闭环空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4-101.3.3多闭环空间机构及开环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4-141.3.4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例题4-141.4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4-15。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pdf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pdf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
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
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
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快 速定位所需内容。全书共分为三十篇,每篇下又细分为不同的章节,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的内容深度与广度兼具。既有对基础理论、 设计方法的详细阐述,也有对先进技术、新工艺的介绍。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 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书中的内 容紧密结合实际,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每一章节都配有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分 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手册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和 公式,方便读者在实际设计中快速查找和引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自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更新,以确保其 内容与最新的技术和标准保持同步。相较于前版,第6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 优化和升级,不仅增加了新的章节,还对原有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和扩充。 这使得本书在保持其经典地位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机械设计的需求。
《机械设计手册第6版17卷套装》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细节,从基础 理论到实际应用,从传统机械设计到现代数字化设计,无所不包。通过阅读这套 书,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实际操作和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
我深刻体会到了机械设计在现代化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 时代背景下,机械设计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应用,而是涉及到更 多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特点使得机械 设计在现代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套书也让我认识到了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书中不 仅仅介绍了基础的理论知识,更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 去创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于机械 设计领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轴承(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轴承(第六版)

4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摘自GB/T 307.1—2005、GB/T 307.4— 2012、GB/T 275—1993)
4.1滚动轴承的公差分级
4.2滚动轴承的配合
5滚动轴承的润滑
5.1选择润滑油或润滑脂的一般原则 5.2滚动轴承润滑油的选择 5.3滚动轴承润滑脂的选择
9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9.1轴承的配置 9.2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典型结构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轴承 (第六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章
方法

滚动
载荷
代号

轴承
轴承
设计 轴承
设计
单行本
选择
类型
结构
特点
滚动
精度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料》 《机械制图·精度设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结构设计》《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 《起重运输件·五金件》《润滑与密封》《弹簧》《机械传动》《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机械振动·机 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本书为《轴承》。第1章为滑动轴承,除了介绍滑动轴承的分 类、特点、应用和选择外,还详细介绍了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径向滑动轴承、止推滑动轴承、关节轴承、自润 滑轴承、塑料轴承、水润滑热固性塑料轴承、橡胶轴承)、液体动压润滑轴承、液体静压润滑轴承、气体润滑轴 承、流体动静压润滑轴承、电磁轴承的类型、特点、结构、设计计算和选用;第2章为滚动轴承,主要介绍了滚动 轴承的分类和特性、轴承代号、选择与计算、公差与配合、润滑、轴向紧固、密封、游隙选用与调整、组合设计、 额定寿命修正,常用轴承的尺寸和性能参数,回转支承的型号、参数和计算,以及各国滚动轴承代号的对照;第3 章为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主要介绍其类型、特点和相关计算,以及滚动直线导轨副、导套副、滚动花键副和 滚动导轨块的结构特点、设计计算等。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 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pdf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pdf

书籍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常规机械设计的所有内容。

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信息,机械制图,极限和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表面结构,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和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和运输机械的零件,操作零件,五金件和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和密封,弹簧和螺杆传动装置。

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减速器,传动装置,普通电动机,电器和电气(液压)推杆和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和利用,框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动传动等。

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读者的使用习惯,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了第六版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点和等级: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师的角度合理安排内容选择和编排系统;强调准确性,数据和数据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材料;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选择已通过长期实践验证,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了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的选择;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它反映了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采用新的标准和规范,并收集具有先进水平和标准化的新产品。

它也可以用作机械设计人员的参考。

本书特色这套书总计达130万本!内容丰富实用。

这是一本历时50年的机械设计史上的杰出著作,比手册本身对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贡献更大。

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参考书。

1969年的第一版是新中国的第一本大型机械设计参考书。

它已被修订为第六版,并受到众多机械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好评。

这是一本与读者一起成长了50年的书。

自从学生时代以来,许多读者就使用它。

如今,他们仍然喜欢新版本,因为它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密切而忠实的合作伙伴。

这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从第一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一直在为此奋斗50年。

他们不敢粗心和懈怠,并将其视为终身追求。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气压传动(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气压传动(第六版)

2.1气动管道最大体积流量的计算因素 2.2空气设备最大耗气均值的计算 2.3气动管道络的压力损失 2.4泄漏的计算及检测 2.5压缩空气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2.6管道直径的计算及图表法 2.7主管道与支管道的尺寸配置
4.1影响压缩空气质量的因素 4.2净化车间的压缩空气质量等级 4.3不同行业、设备对空气质量等级要求
2真空发生器的主 要技术参数
1真空系统的概述
3真空吸盘
4真空辅件
5真空元件选用 注意事项
2.1单级真空发生器及多级真空发生器的技术特性 2.2普通真空发生器及带喷射开关真空发生器的技术特性 2.3省气式组合真空发生器的原理及技术参数 2.4真空发生器的选择步骤
3.1真空吸盘的分类及应用 3.2真空吸盘的材质特性及工件材质对真空度的影响 3.3真空吸盘运动时力的分析及计算、举例
2.1螺纹的种类 2.2公制螺纹、G螺纹与R螺纹的连接匹配 2.3接头的分类及介绍
3.1概述 3.2消声器的消声原理 3.3消声器分类 3.4消声器选用注意事项
2气动系统设计优 化及元件选择
1气源系统配置及 改造
3泄漏检测、维修 及建立状态监视系

1电驱动与气驱动特 性比较
2模块化电驱动运动 模式分类
8.1电感式接近传感器SIEN-M12(Festo) 8.2 18D型机械式气动压力开关(Norgren) 8.3 ISE30/ZSE30系列高精度数字压力开关(SMC公司) 8.4 SFE系列流量传感器(Festo)
1气管的分类 2螺纹与接头
3消声器 4储气罐
1.1软管 1.2硬管 1.3影响气管损坏的环境因素 1.4气管使用注意事项
5.1目前的标准 5.2关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简介 5.3关于“爆炸性环境第14部分:场所分类爆炸性气体环境”简介 5.4 ATEX94/9/EC指令和ATEX1999/92/EC指令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书籍介绍第六版《机械设计手册》共5卷,涵盖了传统机械设计的全部内容。

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信息、机械图纸、极限和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装置和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件和紧固件、轴及其连接件、轴承,起重和运输机械零件、操作部件、五金件和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和密封、弹簧和螺旋传动。

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减速器、传动装置、普通电动机、电气和电气(液压)推杆和升降机、机械振动控制和利用、框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动传动等。

在总结前五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读者的习惯,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了第六版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点和水平: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师的角度合理安排内容选择和布局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和数据主要来自标准、规范等**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选择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经过长期实践,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的选择得到验证;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它体现了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采用新的标准和规范,收集具有先进水平和标准化的新产品。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书籍特色这套书总共130万册!内容丰富实用。

这是一部历时50年的机械设计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它对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超过了手册本身。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参考书。

1969年第一版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

它已被修订为第六版,受到许多机械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好评。

这是一本与读者一起成长了50年的书。

许多读者从上学时就开始使用它。

今天,他们仍然喜欢新版本,因为它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亲密而忠诚的伙伴。

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从初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为此奋斗了50年。

他们不敢马虎松懈,视之为终身追求。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本书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全书分6卷52篇,内容有:常用设计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本卷为第1卷,主要内容有: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机械工程材料、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等。

本书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权威性手册编审队伍阵容强大,各篇主编都是行业内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均来自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现代感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注重机、电、液系统设计以及现代设计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感。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机械设计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和专业知识,包括力学、材料科学、动力学、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一本全面介绍机械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参考书籍,它提供了工程师和设计师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指导,为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第六版的机械设计手册是对前几版的更新和完善。

它包含了全新的章节和内容,以反映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

本手册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快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的途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的方法。

本手册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中包括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动力学和振动学、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些基本概念对于设计出高性能的机械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对系统行为和性能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机械设计的实践应用。

这些应用包括机械元件的设计和选择、机构和传动系统的设计、机器人技术、自动化与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

本节还讨论了一些特殊领域和应用,如航空航天技术、船舶设计、机械加工和制造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机械设计中的最新进展和研究领域。

这些包括纳米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智能材料和结构、仿生学和生物力学、机械振动控制等。

这些新兴技术和研究领域为机械设计师提供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应用机会,可以不断推动机械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还包括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示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应用和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同时,本手册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设计指南和规范,以帮助读者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机械系统。

总体而言,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一本全面介绍机械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参考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应用。

读者可以通过本手册快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最新进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无论是工程师、设计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本手册中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启发,提高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和水平。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书籍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常规机械设计的所有内容。

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信息,机械制图,极限和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表面结构,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和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和运输机械的零件,操作零件,五金件和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和密封,弹簧和螺杆传动装置。

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减速器,传动装置,普通电动机,电器和电气(液压)推杆和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和利用,框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动传动等。

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读者的使用习惯,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了第六版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点和等级: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师的角度合理安排内容选择和编排系统;强调准确性,数据和数据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材料;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选择已通过长期实践验证,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了设计方法,公式和参数的选择;设计实例来自工程实践;它反映了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采用新的标准和规范,并收集具有先进水平和标准化的新产品。

《机械设计手册》可以作为机械设计师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特色这套书总计达130万本!内容丰富实用。

这是一本历时50年的机械设计史上的杰出著作,比手册本身对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贡献更大。

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参考书。

1969年的第一版是新中国的第一本大型机械设计参考书。

它已被修订为第六版,并受到众多机械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好评。

这是一本与读者一起成长了50年的书。

自从学生时代以来,许多读者就使用它。

如今,他们仍然喜欢新版本,因为它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密切而忠实的合作伙伴。

这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从第一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一直在为此奋斗50年。

他们不敢粗心和懈怠,并将其视为终身追求。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
简介
本文档为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的介绍和概述。

目录
1. 机械设计基础
2. 机械构件设计
3. 机械连接件设计
4. 机械传动设计
5. 机械零件设计
6. 机械制图基础
7. 机械设计实例
8. 机械设计工具
机械设计基础
本章介绍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计算方法等。

机械构件设计
本章讲解机械构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涵盖了轴、轴承、齿轮等常见的机械构件。

机械连接件设计
本章介绍机械连接件的设计,包括螺栓、螺母、销等连接件的选择和计算原理。

机械传动设计
本章介绍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不同类型的传动装置。

机械零件设计
本章讲解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轴套、轴承座、垫圈、键等常用零件的设计要点。

机械制图基础
本章介绍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包括符号标注、尺寸标注、视图投影等制图要素。

机械设计实例
本章提供一些实际机械设计案例,以帮助读者实践和应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

机械设计工具
本章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机械设计工具,包括计算软件、CAD 软件等,以辅助机械设计的实施。

结论
本文档为机械设计手册第六印刷版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的内容请查阅实际印刷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机械设计手册》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本书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全书分6卷52篇,内容有:常用设计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本卷为第1卷,主要内容有: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机械工程材料、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等。

本书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权威性手册编审队伍阵容强大,各篇主编都是行业内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均来自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现代感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注重机、电、液系统设计以及现代设计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