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案例分析
兽医宝典-传染病-疹块型猪丹毒实例
![兽医宝典-传染病-疹块型猪丹毒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fbad4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c.png)
兽医宝典-传染病-疹块型
猪丹毒实例
一、病因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打火印”,3-12月龄的猪发生最多。
二、实例
宋某有生猪约70斤,生病几天后去诊治,检测体温40.5℃左右。
表现症状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在背、胸侧、颈部及四肢外面等处皮肤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方形或菱形疹块,初期坚硬,后变为红色,多呈扁平凸起,界限明显,其后形成痂皮。
三、预防管理
1、疫情稳定后再进行免役接种,注意环境及用具消毒。
2、注意引种安全,不从疫区购猪。
四、治疗方法
采用蟾酥卡耳法(同猪瘟实例一)和中西药配合治疗。
1、药方
西药针剂:青霉素80万单位6支,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15毫升,安乃近注射液10毫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6毫升。
中草药针剂:清热解毒注射液10毫升,柴胡注射液6毫升。
中西药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续5-6天治愈。
2、针疗
主穴:人中穴,耳尖穴,尾尖穴,涌泉穴,滴水穴,扎后见血。
配穴:太阳穴、耳门穴、蹄叉穴,卡耳穴。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e6b2f275a8102d276a22f27.png)
急 性 型 :发 病 猪体 温 突 然 升高 至 4 2 ℃ ,拒 绝 采食 ,嗜水 ,喜 用 上述 药 物治 疗 的 同时 ,辅 以清 热解 毒 类 中药 ,如 ,清热 解 卧地 ,精 神 萎靡 ,症状 不 明显 ,眼睛 依 然 明亮 有 神 ,皮 肤潮 红 , 毒 注射 液 、板 蓝 根注 射 液等 ,疗效 显 著 。病 程较 长 时 ,建 议 与氨 指 压 退 色 ,放 手 后 立 即恢 复 潮 红 ,臀 部肌 肉震 颤 ,四肢僵 硬 ,粪 氨苄 西林 、头 孢类 药物 交替 使 用 ,避免 耐药性 的产生 。 便 干 结 ,2 日后转 为 拉稀 。死亡 率6 0 %~ 9 0 %。
射 ,2 次/ d ,直 至 猪体 温 、食 欲恢 复 正常 。药 物 治疗 ,不 宜停 药 过
2 流行病 学
早 ,避 免 复发 或 转 为慢 性 病例 。此外 ,链 霉 素 、恩诺 沙 星 、磺胺 猪 丹 毒 杆菌 可 感 染 各个 日龄 阶段 的猪 只 ,感 染不 分 品 种 ,多 噻 唑钠 、盐 酸 黄柏 素 等 都是 不 错 的选 择 。链 霉 素 剂 量 :5 0 m g / k g 数易 感 3 ~5 月 龄 的育肥 猪 ,感 染途 径 主要经 消 化道 、外 伤创 口。 体 重 ,2 次/ d ,肌 肉注 射 ,康 复效 果显 著 ;恩诺 沙 星剂 量 :2 . 5 m
中国畜牧 兽医文摘
2 0 1 5 年
3 l 卷
第3 期
临 床 兽 医
猪丹 毒的诊 断与 防治
解国庆
( 河 北 省 隆化 县 农 牧 局 ,河 北 隆 化 0 6 8 1 5 0 )
猪 丹 毒 是 由猪 丹 毒 杆 菌 引 起 的一 种 急 性 热 性 传 染 病 ,以 高 血 。剖检 病 例 ,重 点查 找 心 脏 “ 菜 花 ”样 病变 和 关 节囊 积 液及 关
一例猪丹毒的诊治与防控
![一例猪丹毒的诊治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83eb00ffbed5b9f3f80f1cf4.png)
2021年第06期猪丹毒是被大多数养殖场户“遗忘”多年的疾病,在内丘县及其周围地区已经罕见,大多数养殖场户也不再接种猪丹毒疫苗。
但2020年以来,猪丹毒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口渴、便秘或腹泻、体温达41℃以上,眼睑潮红,皮肤上有指压褪色的疹块,剖检败血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测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丹毒;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综合防控措施,病情得到控制。
1发病情况2020年夏季,一养猪户从外地购进50日龄仔猪40头,在120日龄时10头猪发病,死亡3头,来就诊前曾用过林可霉素,效果不明显;未接种过猪丹毒疫苗。
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口渴、便秘或腹泻、体温达41℃以上,眼睑潮红并有突出倾向,皮肤发红,在四肢、耳后、颈部、胸部、背部等处皮肤上出现圆形、四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且有热硬感的疹块,疹块呈暗红色、大小不等,多呈菱形,界限清楚,扁平突起,似“打火印”,指压即褪,停止按压后又恢复暗红色。
3剖检病变败血症状明显,内脏及粘膜充血严重、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心内外膜呈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肺脏充血、水肿,肾脏肿大、出血、瘀血,呈弥漫性暗红色,典型的“大红肾”,脾脏呈樱桃红色、充血、肿大;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尤其严重,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
有的在心脏可见心瓣膜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
4实验室检测无菌采取发热病猪耳尖血、病死猪疹块部位的组织液、肝、脾、肾、淋巴结。
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纤细平直或稍弯曲,长短不一,单个、成对或成丛存在于红细胞之间。
划线接种血液琼脂和血清琼脂平板,37℃培养24h 。
可见针尖大小、圆形、灰白色、透明、凸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血液琼脂上菌落周围有淡淡的溶血环。
挑取2个菌落,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4e83e92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b.png)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猪类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一、猪丹毒的鉴定方法:
1. 临床症状观察:猪丹毒的患病猪通常表现出食欲下降、发热、呼吸急促、消瘦、皮肤出现出血点等症状。
2. 病理学观察:猪丹毒的病变表现为全身性血管内凝血和组织淤血,脾脏肿大,肝脏和肾脏出现出血病变。
3. 实验室检验:可以通过猪血清的鉴定和病毒分离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猪丹毒病毒。
二、猪丹毒的防治措施:
1. 强化养殖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饲养场的消毒管理,严禁外来猪只的进出,做好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2. 疫苗接种:猪丹毒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猪场应根据养殖类型和区域性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3. 健康检疫:引进猪只前必须进行健康检疫,排除携带猪丹毒病毒的猪只,防止病毒传播。
4. 彻底消毒:猪丹毒病毒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在猪舍清洁消毒时,应选择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剂进行处理。
5. 合理饲喂:猪场要保证猪只的营养充足,特别是饲喂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的饲料,有助于增强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6.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猪只出现了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和病毒传播。
猪丹毒的早期鉴定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疫苗接种、健康检疫、彻底消毒、合理饲喂以及及时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和传播。
探究猪丹毒的流行诊断与治疗措施
![探究猪丹毒的流行诊断与治疗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df85b3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2.png)
X u m u s h o u y i一、发病情况2020年7月15日,广西博白县某乡村规模化养猪场向村兽医站反馈了一起疫情,场内共有460头种猪,1300头育肥猪,3日前养殖人员发现3头体重在55kg左右的育肥猪相继发生体温升高情况,采取常规降温措施后,没有达到退烧效果,病情发展迅速,3头育肥猪2日后死亡,此期间,猪场前后有7头猪出现升温问题,温度在42℃左右,养殖户将情况说明给兽医站专业技术员,技术员前往现场了解情况,观察病猪体表皮肤并按压后,看到不同大小的褪色疹块,结合病猪其他临床症状,初步判定该养猪场此次疫情为猪丹毒疾病引起的疫情,经过剖检3头病死猪与实验室相关试验,最终得到确诊结果,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很快控制住猪丹毒疫情传播和继续发展蔓延,最大限度减少了该养猪场受到的损失。
二、流行特点该病可以在任何一个季节发生,季节性流行特点不明显,不过发病几率在夏季相对稍高一些,高发期通常集中在每年5月份到8月份之间,大部分猪丹毒疫情呈散发性经过或者地方性传播流行,各个年龄段的生猪都容易感染猪丹毒疾病。
羊、牛、家禽的养殖过程也时有出现猪丹毒疫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一些猪丹毒性疫情报道相关资料中,出现了鱼类可通过体表进行猪丹毒杆菌的分离事件,也出现了人类通过创伤途径有可能感染猪丹毒杆菌的案例,这两种情况多被叫作类丹毒。
从传染源来看,猪丹毒以隐性感染猪、康复猪、病猪为三大传染源,这些猪只体内存有的致病菌能够通过分泌物、粪便向体外排出,对附近饮水源、土壤、饲草造成污染,健康猪只在此情况下,可能通过皮肤破损或者消化道传染猪丹毒疾病。
三、诊断方法猪丹毒疾病诊断主要分为三步,首先要从临床症状入手,其次进行剖检工作,最后结合实验室结果,保证诊断可靠性与准确性。
1、临床症状感染猪丹毒病毒的猪,通常有以下典型病症:身体温度升高一般在41℃到42℃之间,皮肤表面明显潮红,四肢内侧、背部、腹部、双耳皮肤颜色有明显的发紫变化,结膜出现充血现象,按压病猪皮肤会形成不同大小的点状褪色红斑。
猪丹毒病例分析及防治措施
![猪丹毒病例分析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02d65512e3f5727a5e9623d.png)
展 ,其 中包 括 对选 种 选 配 、应 急 因素 和 日常 饮食 三 方 面采 取措 施 进行 合理 控制 。 参 考 文 献 【 1 ] 别 明生 ,白智轲 . 用 剖腹法手术治疗猪 脐疝的病例报告 [ J ] . 中国动
通 过改轮孑 L ,同 时 生 猪 脐 带 轮 也 可 能 已 经 闭 合 ,但 闭 合 欠 缺 完 全性 ,因 此幼 龄生 猪 常 常贪 食 且不 易 消化 ,以致 肠 管经 由脐 带 发 生脱产现象,这也是诱使疝气症状 出现的主要原 因。由此可见 , 生猪 疝 气 成 因繁 多 ,当 发现 生 猪有 疝气 临床 症状 出现 ,首 先要 注 意 查 询病 因 ,并确 定疝 气 类 型 ,再 采用 恰 当手 术 疗 法对 病猪 进 行
0 6 1 1 0 0 )
严重 ,肠 黏膜 发生 炎 性水 肿 ,小肠 、十二 指 肠 、回肠黏 膜 上 有小 出血 点 ,体 表皮 肤 出现 红 斑 ,淋 巴结肿 大 、充 血 ,脾 脏 肿 大呈 樱 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 ,包膜紧张,边缘纯圆 ,切面外翻,脾 小 梁 和滤 胞 的结 构 模糊 。肾脏 表 面 、切 面 可见 针 尖状 出血点 ,肿 源等 ;一年 四季均可发病 ,尤其在高温 、高湿 、气候骤变的环境 大 。心包 积水 ,心 肌炎症 变 化 ,肝充 血 ,红棕 色 。肺充 血肿 大 。 下易发生。2 0 1 7 年夏秋季节 ,河北省黄骅市附近发现母猪体表出 疹块 型 :以皮肤 疹块 为 特殊 变化 。 现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 的红疹块 ,指压不退色。初步诊断是猪丹 慢 性 型 :溃 疡性 心 内膜 炎 ,增 生 ,二尖 瓣 上有 灰 白色菜 花赘 毒。 生 物 ,瓣 膜 变厚 ,肺充 血 ,肾梗 死 ,关 节囊 增 厚 、内有 纤维 素性 渗 出物 。 1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1 ~7 d ,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 ( 疹块型 )、慢 3 诊 断 性 型三 种 。 根 据 临床 症 状 和试 验 室分 离鉴 定 病 原进 行 诊断 。这 种病 原很 ( 1 )急性型 :常见 ,精神不振 、体 温4 2 —4 3 ℃不退 ,常突 容 易 培养 。血 清 学试 验 结 果 只能说 明患 猪接 触 过病 原 ,不足 以当 然暴发 ,死亡率高。不食 、呕吐 ,结膜充血 ,粪便干硬,附有黏 作 确诊依 据 ,必 须 间隔 1 4 d 做 两次 血清 学试 验 ,如果 结果 都是 滴度 液 ,小猪后期下痢。耳 、颈 、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 、 升 高 ,才可 以用 来辅 助诊 断 。
一例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
![一例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2eb272865ce050877321334.png)
174广西畜牧兽医2019年Vol.35(4)等。
考虑棉拭子样品中病毒充分浸润和超低温冻存后保存液体积变大等因素,应根据情况加入适适保存液。
采集:通常采集猪鼻腔棉拭子,在采集过程中要尽量擦拭鼻粘膜,发病猪应在发热期采取,病情严重猪可以剖杀采取肺部组织。
采样完毕后注意写明采样细节,如采样时间、地点和采样人等(保存:样品置于保存液中后,在运输过程中可放置适量冰袋,使温度控制在4\以下;采集样品后如在48h以内能接种培养即可冷藏保存;若不能及时接种则应超低温保存,样品不可-20\保存⑻,建议采集样品后立即接种SPF鸡胚或MDCK 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以保证病毒分离的成功率。
4结语猪流感的防控关键在于科学饲养管理和计划疫苗免疫,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前,提前接种免疫猪流感疫苗能使猪产生抗体,提高免疫能力,饲养密度合理,保证猪不发生应激而发病,加强猪场通风,避免猪呼吸道损伤感染猪流感病毒,保证猪只营养,科学配置饲料,不过饲,适当补充提高猪免疫能力的微量元素,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同时还要强化员工生物安全意识,避免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使猪群感染猪流感病毒。
采取样品时,具备资格的采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采集样品,做好自身防护,科学采集和保存临床样品才能保证病毒的成功分离,为后续诊断、治疗和研究的进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1]韩庆功,张智勇,崔艳红.我国猪流感的流行状况与危害-J].吉林农业科学,2008,33(5):49-52.[2]李海燕,于康震,辛晓光,等.猪流感的世界流行及公共卫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12):48-49.[3]Abiven N,Seegers H,Beaudeau F,et al.Risk factors forhigh sow mortality in French swine herds-J].Pree VeO Med.1998(33):109-119.-4] Ford J J,Mauree R R.siveple technigue for chroniv venous catheterization of swine[J].Lab Anim Sci.1978(28):615 -618.-5]斯特劳BE,阿莱尔SD等主编.猪病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岀版社,2008:528-530.[6]柏木征三郎,任常陵翻译•流感病毒治疗实际[J]•日本医学介绍,2007,28(2):70-72.[7]徐相兑•如何做到合理用药[J].山东畜牧兽医,1998(1):42-43.[8]BE斯特劳,SD阿莱尔,ML蒙加林等主编.猪病学-M]•第8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岀版社,2000:287-300.—例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许宗丽,李纪春(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柳州545000)中图分类号:S858.285.3文献标识码:B 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急缓可分为3种类型: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和慢性型。
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报告
![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51495721ed9ad51f01df232.png)
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报告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架子猪、肥猪和母猪,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皮肤疹块型”及“慢性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型”,常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多年来,由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的猪丹毒病例在规模化猪场已很少见,并逐步令大多数猪场管理者疏于对其的有效防范。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高致病性蓝耳病、II型圆环病毒病和霉菌毒素等)的日益突出,该病在规模化猪场又有“重新抬头”的迹象,特别是在一些饲养条件较差、管理松散的猪场时有发生。
今年入夏以来,我公司少数猪场也相继发生多起母猪或肥猪表现为“高热不退、急性败血死亡、皮肤红疹”等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经猪病防控中心诊断,确诊为猪丹毒。
现将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广大家人朋友参考。
1、发病与诊治过程2012 年7 月初,我公司某养殖基地一农户(存栏母猪100头),突然出现母猪群采食量下降,部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陆续表现出急性败血症,心肺衰竭死亡;发病急,死亡快;曾肌注磺胺六甲和柴胡,效果不佳;发病第4天我中心应邀出诊。
据农户反映,2-3天内已发生母猪急性死亡5头,猪群采食量整体下降至正常的2/3,不吃料的母猪近20头。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发病母猪高烧41.5 ℃左右,部分背部,下颌部及面部皮肤出现典型不规则的“猪丹毒疹块”。
我中心配合养殖基地管理人员立即采取大剂量青链霉素(青霉素480-64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头)全群普注3天,2次/天,同时结合阿莫西林可溶性粉300-400ppm饮水,包被恩诺沙星300-500ppm拌料,3天后稳定疫情,整体恢复正常采食。
几天后,周边10个农户相继爆发猪丹毒疫情,通过同样的措施迅速得到控制。
2、主要症状和病变患猪高烧(41.5 ℃左右),高热稽留,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呼吸急促;急性型全身皮肤败血、发紫(俗称“大红袍”),心肺衰竭死亡;亚急性型在背部,下颌部及面部出现圆形或方形等不规则的红色出血疹块(俗称“鬼打印”)。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9618b1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9.png)
动物生产 652023.10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王云飞(盘锦市兴隆台区发展和改革局,辽宁 盘锦 124010)猪丹毒是生猪饲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疫病,传染性极强,猪一旦感染该病会快速传染给健康猪,引发大规模感染,若未及时救治会导致猪大规模死亡,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
1 流行特点猪丹毒的病原是猪丹毒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纤细,有25个血清型,血清型不同,毒力也有所差异。
该病毒主要感染猪,2~6月龄的架子猪更易感染,但其他禽畜和人也可感染。
病猪治愈后携带病菌,可将病菌传染给健康易感猪,所以病猪、带菌猪和临床康复猪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伤口和吸血类昆虫传播。
健康猪感染病菌后通常不会发病,可一旦饲养条件差或发生应激等情况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菌会侵入血液,导致内源性传染发病。
猪丹毒发病呈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夏季为发病高峰期,春冬季节为散发。
2 临床症状2.1 急性败血型急性型猪丹毒发病急,恶化速度快,表现为一头猪或几头猪突然死亡,接着猪群开始陆陆续续地有猪发病死亡。
病猪精神萎靡、拒绝走动、嗜睡、寒颤、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发生呕吐、粪便干硬且表面附着黏液,体温可升高至41~42℃,在发热1~2天后,病猪皮肤上会有一些小的凸起的斑块,多为浅红色、暗红色和紫黑色,触感坚硬,在病猪的耳部、颈部、臂后部、腹部和尾部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紫黑色斑块。
有些轻症临床表现主要是体温升高至41℃甚至以上,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体温一般可在5~7天后恢复正常。
2.2 亚急性疹块型亚急性疹块型的猪丹毒临床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但发热时间较急性败血型短,发热温度也较低,病猪食欲几乎无变化,产生的斑块情况也与急性败血型相似,只是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2.3 慢性型慢性型的猪丹毒多由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转变而来,只有少数为原发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萎靡厌动和关节僵硬、肿胀等,但体温正常,有的病猪一旦激烈运动,就会因心衰而死,关节病变严重的病猪不能站立。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ac6ca20990c69ec3d5bb75d8.png)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摘要:实习期间,我碰到了一例猪丹毒病, 病猪刚开始表现体温41~42℃以上,心率增数, 食物废绝等症状, 后转变为 75%的病猪在胸、腹四肢等部位皮肤出现疹块,指压退色,个别表现跛行,病猪卧地不起等症状。
解剖发现病猪全身淋巴结红肿,十二指肠及空肠卡他性出血性炎,初步认定为急性败血型和疹块型转变为慢性型的一个猪丹毒病例,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丹毒。
立即对病猪注射青霉素、安痛定,对全群猪用土霉素按0.3%拌料饲喂,同时对整个猪舍进行喷雾消毒,1周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关键字:猪丹毒;诊断;防治猪丹毒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近些年来由于实行猪丹毒菌苗免疫接种,该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还有零星发生,尤以雨季和潮湿季节发生更多。
多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它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
主要侵害架子猪。
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病。
一、病例2009年4月5日,某猪场的66头猪陆续发病,体重在45~50kg,首先是一个圈舍的1、2头猪发病,1周后全群暴发,病初,病猪体温41~42℃以上,心率增数。
1周后,75%的病猪在胸、腹、背、四肢等部位皮肤出现圆形、方形、菱形的疹块,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约0.5~2 cm,初期淡红色,指压退色,后期呈紫红色。
个别病猪腕、跗关节炎性肿胀,有热痛,跛行,病猪卧地不起。
慢性病例呼吸困难,消瘦,贫血,听诊心杂音,心律不齐,心跳减弱,后期背部皮肤干性坏疽,脱落。
询问畜主病猪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时,畜主反映,刚开始病猪就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食物废绝等症状,而且粪便干硬,表面附有黏液,皮肤潮红继而发绀。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可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湿润多汁;肝充血肿大、暗红色,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脾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出现“白髓周围红晕”现象;肾充血、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花斑肾,切面隆突,边缘外翻,皮质增宽,髓质瘀血,肾乳头呈淡粉红色;心外膜出血,疣性心内膜炎;肺瘀血水肿,肺泡腔内有蛋白性渗出物;胃底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卡他性出血性炎。
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探讨
![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b1aa8edc8d376eeaeaa313a.png)
所有患病病猪 的体温均高达 4 1 . 5 ℃~ 4 3 ℃ ,且均高热不 退, 食欲不 佳 , 病 猪结膜充 血 、 大便成坨 等 , 皮肤处 的颜色变
化最 明显 , 治愈好后 的猪 群患病处皮肤会坏死 、 脱落。
猪丹毒 属于革兰 氏 阳性菌群 , 该病 毒对青霉 素类 、 新 型
5 防治
5 . 1 预 防
2 0 1 3年 4月 , 我县一农户养殖 的 1 2 头约 2 2 . 5 k g 左 右的
猪丹毒 的预 防工作 较繁琐 , 但常见 的预防工作包括 进一 步强化猪群 的饲 养管理 , 并做好 市场 、 屠宰场 以及猪 肉销售 、 运 输过程 中的疾 病 防控 免疫工作 , 对 于新购买 的猪群 , 应置 入隔离室 隔离观察一个 月 ,饲养 猪群 的猪 舍一定要定 期清 洗、 消毒 。此外 , 在每头育龄猪在 6 0 d左右时 , 均应做好氢氧
( 1 4 ) : 1 8 2 .
大 多主要 由亚急性型与急性型演变 而成 。该 阶段 中, 病 猪 的症状就表 现为 : 僵直 、 关节肿大 、 呼吸 困难 、 长卧不起 、 疼 痛、 贫血等 。病情较严重。疾 病可延续数周 。
4 诊 断
依 照流行病学相关 内容 , 对患病病猪在患病期 间的诸 多
疾病恢 复情况 , 倘若疾病无加重则 可继续药物治疗 。
6 讨 论
潜伏 7 d 左右 , 时间最短也会 潜伏 1 d 。 该 疾病 具有传染性 , 传
染源为 已患病猪群或潜伏期猪群。 该疾病在猪群 内的传播途 径为有 皮肤损伤 的猪群 、 猪群 的消化 道 、 借 助昆虫 吸血血液 传播等途径来展开传播。
费人力 、 财力 、 物力后 还会延误猪群 的最佳治疗时间。 故 而在 治疗该疾病的消炎抗 菌类 药物应选择长效青霉素类药物。
一例猪丹毒病例分析
![一例猪丹毒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ee1fb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8.png)
一例猪丹毒病例分析近,河南驻马店部分地区出现急性猪丹毒疫情,较为严重。
发病地为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
全球品牌畜牧网讯近,河南驻马店一个小型猪场出现急性猪丹毒疫情,较为严重。
发病地为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
1.发病情况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饲养的猪爆发疾病。
据饲养员介绍,发病前天晚上猪群表现正常,早晨开始发现有猪只死亡,还有部分猪表现出拒食、寒颤、皮肤发紫等症状。
接诊后,对猪群进行检查发现,已有6头体重在30一40千克的猪死亡,4头处于濒死状态,另外还有20几头猪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的症状,疫情较为急迫。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多在41.5一42°C,部分猪只达到43°C;皮肤尤其是腹下和四肢内侧的皮肤潮红或发给,可视黏膜发给,病猪精神沉郁、倦怠,卧伏或倒地挣扎或步态蹒跚地勉强行走,拒食或食欲不振,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急迫,病猪无呕吐和腹泻。
3.诊断结合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原学检查,可以确定本病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
4.扑灭措施(1)对猪群逐头进行体温检查,早、中、晚检查3次,发现体温升高的猪只立即将其与体温正常的猪只隔离开来,并及时进行治疗。
(2)栏舍、通道、猪舍周围及各处可能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彻底消毒,栏舍地面、墙壁以10%漂白粉悬液喷洒;通道、猪舍周围、运尸工具以4%的烧碱液喷洒;清理的粪尿撒上石灰作无害化处理。
(3)死亡的猪全部深埋,内脏焚烧。
(4)全群以每吨饲料600克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拌料饲喂,连用3天。
(5)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30毫克,每天2次,连用3天,注射的每只病猪同时注射安乃近1克、地塞米松磷酸钠8毫克。
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当天晚上病猪即停止死亡,3天后猪群恢复健康。
延伸阅读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在临床上有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几种,其中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由于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而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5abed2a10661ed9ad51f3a7.png)
杆 菌 ,再 结合 流 行病 学 ,临床 症状 和 病理 变 化 ,即可作 出诊 断 。 疹 块型 和 慢性 型 病 猪 的病料 ,因细 菌 数量 不 多 ,镜 检 常呈 阴性 。 对 这些 可疑 病猪 可应 用血 清学 试验 加 以证实 。
生 长 凝 集 试 验 :本 法 具有 敏感 、特 异 和 简 便 的特 点 ,适 用 该 病 的 病 原 为 丹 毒 杆 菌 属 中 的 红 斑 丹 毒 杆 菌 , 俗 称 于 大 型 猪 场 ,大 批 病 猪 的血 清 抗 体 的检 测 ,检 出率 很 高 。培 养
及N 型 )。我 国主要 为 l a 和2 型 ,其 中1 、2 两型 等于 迭 氏A、B 型。 试 管凝 集 试 验 :将 被检 血 清 稀 释成 为 1 :5 0 ,l :1 0 0 ,分 装 . 0 m l ,每管 另加 凝集 抗原 0 . 1 ml ,放 在 3 7 ℃条件 A 型 菌株 多 分 离 自急 性 败血 症 猪 丹 毒病 例 ,毒力 较 强 ,可 作 为 攻 在小 试管 中 ,每管 1 毒 菌 种 ;B 型 菌株 常 见 于关 节 炎 病 猪 ,毒 力 差些 ,但 免疫 原 性 较 下 ,2 ~ 4 h 取 出 ,1 :5 O 如有 凝集 ,即为 阳性 。 好 ,可 作 为制 苗 的 菌种 。灭 活苗 应 以B 型菌 种 为 主 ,否 则 免疫 力 5 治 疗 欠 佳 。至 于弱 毒活 菌 ,则A、B 两 型均 可应 用 。人 工感 染猪 以滴 眼 猪 场 中发 现 病 猪 ,应 立 即 隔 离 治 疗 ,对 其 余 健 康 猪 只 全 部
丛存 在 ;在 陈 旧 的 肉汤培 养 物 内和慢 性 病 猪 的心 内膜 疣状 物 中 ,
多呈 长 丝状 ,并 排 列 成丝 。本 菌 不运 动 ,不产 生 芽胞 ,无 荚 膜 。 革 兰 氏染色 阳性 ,较 陈 旧的 培养 物趋 向于 变为 革 兰 氏染 色 阴性 。
生猪检疫中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无害化处理
![生猪检疫中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无害化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5091eea0116c175f0e48e8.png)
2018 年第 1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201科研◎畜牧兽医生猪检疫中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无害化处理王丽军2017年8月,笔者在检疫工作中发现一起典型猪丹毒。
货主为昌图县昌图镇某屠宰户,该猪症状明显,在肩、背、胸、腹等处皮肤可见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的疹块,指压不褪色,凸出于皮肤表面;全身败血变化,淋巴结出血水肿,切面多汁,左心房二尖瓣上有菜花样赘生物,肝充血、脾肿大充血、质地松软,肾肿大淤血,呈紫红色,胃底粘膜弥漫性出血,消化道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呈绒毛状增生。
该头猪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由畜主按照《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则》(GB16548-2006)规定进行销毁处理。
根据屠宰户的描述,我们立即与该养殖户联系,得知他家饲养的13头猪,有5头就出现了猪丹毒症状,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新购入的猪,没有进行猪丹毒菌苗的免疫接种,这是发生猪丹毒的直接原因。
1.2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发生猪丹毒疫情的间接原因。
如天气的变化,昼夜温差大,也是该病诱发的高发期。
1.3 圈舍脏、潮湿、饲料湿喂、摄入粪便、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等等,也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2 病原型特征2.1 该病病原体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形直或微弯的小杆菌。
该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主要侵害3~12月龄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高温高湿的季节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呈爆发性流行。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在发病后死亡的2头猪属于急性败血型猪丹毒,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体温升高到41℃以上;亚急性疹块3头,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
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
育肥猪丹毒病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育肥猪丹毒病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5098d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e.png)
2020.4作者简介:周凤萍(1978.1-),女,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禽疾病预防和诊治。
育肥猪丹毒病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周凤萍(吉林省梅河口市一座营镇畜牧兽医站135014)摘要:猪丹毒病是主要侵害育肥猪的一种传染病,虽然其急性败血性的病型能引起猪死亡,但慢性、非致死性的病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严重。
猪群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定期免疫接种能有效预防本病,病猪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治愈率高。
关键词:猪丹毒病;鉴别诊断;防治方法抗体才能转阳,且免疫抗体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晚,疫苗保护效果大大降低。
本试验结果表明,当仔猪28日龄时,其母源抗体水平虽然下降至临界值以下,但仍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进行猪瘟疫苗首免,虽然免疫后免疫抗体转阳所需的时间与母源抗体阴性仔猪(35日龄和42日龄)转阳所需的时间一致(均在疫苗免疫后14d 转阳),但免疫抗体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较长,且峰值抗体的抗体水平较母源抗体阴性仔猪(35日龄和42日龄)低。
由于仔猪35日龄和42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此时进行猪瘟疫苗首免,虽然疫苗免疫后能迅速产生免疫抗体,免疫抗体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较短,峰值抗体水平较高,但进行猪瘟疫苗免疫前已经产生了免疫空白期,免疫空白期内感染猪瘟病毒的可能性增加。
故综合本试验研究结果确定该猪场猪瘟疫苗免疫的最佳时间段应为28~35日龄。
参考文献:[1]刘春桂.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2):109.[2]郭林.断奶猪易患病原因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分析[J].今日养猪业,2018(4):92-94.[3]卢炳州,刘华南,赵俊皓,等.仔猪口蹄疫母源抗体衰减规律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9,51(6):100-103.[4]马晓霞.猪瘟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3):157-158.附表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单位:%)疫苗免疫后平均抗体水平(抗体阻断率) 组别 疫苗免疫时平均抗体水平(抗体阻断率) 7d 14d 21d 28d 60d 90d 120d 150d A 组 65.32 57.26 35.26 47.85 55.43 64.32 74.52 68.47 64.21 B 组 48.85 28.65 51.66 58.27 66.74 80.12 75.86 71.25 68.24 C 组 23.96 21.47 53.49 70.24 84.65 83.35 80.36 78.58 70.46 D 组7.586.5454.7668.8582.1482.0979.6874.8972.14猪丹毒杆菌是一类小的革兰氏阳性菌,是导致猪和火鸡致病的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人和其他动物散发性疾病的病原菌。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67f496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4e.png)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郑 玮(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猪丹毒是在猪和人群中都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致病菌就是猪丹毒杆菌,发病后会出现高热、败血症、疹块等表现,病程持续时间长。
猪丹毒在过去发生率较低,而现在的发病率比较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应该要对该疾病加以重视,特别是养猪户和养猪场。
1 流行病学具有地方流行的发病特点,一个猪场内往往呈暴发式的发病。
全年均有发病率几率,夏初到秋末是高发期,根据研究表明,冬季和春季也有流行的情况。
成年猪发病多,仔猪较少,病情严重,孕期母猪会流产或死亡。
此次研究中患病的猪持续病程超过10天,期间容易出现反复。
2 临床症状最短潜伏期1天,最长1周。
急性型:该类型是比较多见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病快速,病情发展快速,死亡率高。
患病后,病猪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无食欲,有呕吐症状,结膜有充血,粪便干硬,仔猪后期有下痢症状,在耳、颈、背等部位有潮红。
腋下、股内存在鲜红色斑。
约发病3天左右会死亡,死亡几率超过了80%,没有死亡的病猪,会转变成慢性类型。
哺乳期仔猪采食后会表现抽搐,倒地死亡的表现,发病后1天内就会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前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褪色。
疹块突出皮肤23mm,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
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
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
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
病程约12周。
慢性型:该类是从急性以及亚急性的发病猪中没有死亡的转变来的,有些是原发性的,会出现慢性的各类疾病和症状,如慢性关节炎、慢性心膜炎等。
慢性的猪丹毒会引起皮肤坏死症状,在颈背、耳肩、尾部等均会有坏死,坏死的皮肤肿胀,隆起,干硬。
和新生的组织分离,形似甲壳。
坏死的范围比较大,严重的会蔓延至整个背部,在耳部、尾巴等处会有较大的几率发生坏死。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295e02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3.png)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3期摘要猪丹毒病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急性、高热性的发病特点。
本文结合2019年兰溪市一家猪场发生的猪丹毒病事件,分析了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并对病死猪进行了剖检,开展了相关诊断试验,初步诊断为猪丹毒病,针对性选择高敏的药剂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结合此次诊断经历,总结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猪丹毒病;鉴别;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13-0212-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诸葛建华(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农村局,浙江兰溪321100)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病,属于一种急性、高热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由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引发。
该病在世界各地的猪养殖中广泛存在,架子猪、母猪容易发病。
目前,该病在我国被农业部作为二类动物疫病进行布置防控[1]。
该病刚发生时多出现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转为慢性型,生病的猪常表现的症状有心内膜炎、关节炎等[2]。
人们从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猪丹毒病的研究,但是至今仍无法完全控制此病的发生,该病有时候甚至可在一些国家暴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
猪丹毒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温度较高、雨水多的5—9月发病更为频繁。
近年来,为了促进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兰溪市积极统筹规划,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进行拆除,实现了生猪养殖的科学布局、促进了养殖的转型升级,目前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的措施,确保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兰溪市的生猪存栏数达到15.5万头以上,出栏数超过20万头,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一些病害的发生给生猪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如猪丹毒病等。
现结合当地2019年发生的一起猪丹毒病,对猪丹毒病的发生、诊断、防治等进行总结。
一例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一例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247b8ef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5c.png)
福建畜牧兽医第37卷第4期2015年一例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杨维典福建省大田县前坪畜牧兽医站366112摘要2014年6月25日,大田县某养殖户饲养的猪只发生以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
经检查初步诊断为猪丹毒,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防治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15)04-0057-011发病情况2014年6月25日上午,大田县某养殖户饲养的46头体重65kg左右的育肥猪,突然出现9头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的患猪,当天就死亡4头。
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数和死亡数也在增加。
第2d下午笔者接诊时已经死亡7头,还有17头猪在发病。
2临床症状猪只突然发病,食欲废绝,体温急剧升至42℃以上,精神沉郁,全身发抖,粪便干硬附有黏液,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流出大量眼分泌物。
胸部、腹部、腋下、股内侧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菱形或四边形)的红色疹块,颜色由红逐渐变紫,指压退色。
严重的病例后肢软弱无力,行走不便,呼吸增快,迅速死亡。
3病理变化剖检主要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脾脏充血,肿大明显,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肾脏瘀血肿大,被膜易剥离,呈暗红色;肝脏充血,呈红棕色;心包积水,胸腹腔积液;胃肠道和膀胱黏膜弥漫性出血。
4实验室检查4.1涂片、染色、镜检无菌采集病死猪的心血、肾和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少量无荚膜的小杆菌。
4.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猪的心血、肾和淋巴结接种于血液营养琼脂平板,置37℃恒温箱培养24~48h,可见灰色透明、针尖状、露珠状不溶血的小菌落。
挑取菌落涂片染色,油镜下观察,可见细菌形态为平直或微弯的丝状小杆菌,呈单个或成堆排列。
4.3药敏试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阿莫西林、头孢噻呋为高度敏感药物;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为中度敏感药物;链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等药物不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猪SWINE PRODUCTION
2019第5期一例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案例分析
林艳
(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100)
中图分类号:S858.28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957(2019)05-0101-02
摘要四川某农场肥育猪发生皮疹,部分病猪伴有发烧症状,猪群体况良好,无其它临床症状。
病毒性疾病检测结果显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均为阴性。
从发热猪静脉血液中分离到革兰氏阳性杆菌,口服感染健康易感断奶仔猪,成功复制出典型的皮疹病例。
发病猪群通过抗生素治疗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综合分析确诊为猪丹毒杆菌感染。
关键词猪丹毒;皮疹;鉴别诊断;案例分析收稿日期:2019-09-04作者简介:林艳(1986-),女,四川绵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制品研究工作.E-mail:linyan102@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通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兽共患病。
人可经外伤感染,
发生皮肤病变,称“类丹毒”[1]。
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蚊虫活跃、高温高湿的季节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以及破损皮肤接触感染,进入血液,而后定植在局部和引起全身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猪丹毒可以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发病急,大多体温会超过42℃,食欲不振;可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一般发病2d 内死亡率可达80%以上[2]。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病症状较轻,体温在41℃左右,患病猪皮肤出现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疹块,疹块部稍凸起,中间苍白,边缘红色,界限明显,很像烙印,固有“打火印”之称;病猪一般可自愈,死亡率较低。
慢性型猪丹毒通常是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
猪丹毒杆菌共有26个血清型,大多数菌株为1型和2型,从急性败血症分离的菌株多为1a 型,从亚急
性和慢性病例分离的多为2型[1,4]。
20世纪90年代以前,猪丹毒曾经在我国广泛流行,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猪丹毒疫苗与抗生素的使用,该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业人员曾一度认为猪丹毒
已经从我国消失[5]。
然而2013年以来,我国广西、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多地相继暴发猪丹毒疫情,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对养殖业的危害正不断加剧[6]。
1病例背景
2019年5月,
四川眉山某家庭农场出现肥育猪丘疹(图1),最初怀疑蚊虫叮咬,2d 后猪群食欲减退,部分猪出现发烧症状,丘疹中心出现结痂(图2)。
养户怀疑是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皮炎症状,对猪群接种的圆环疫苗的免疫效果提出质疑。
通过对猪群免疫程序、发病经过、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猪群体况良好,无明显消瘦,无呼吸道病症状等其它临床表现,初步判定为猪丹毒引起的发烧与皮疹,采集5头发热猪前腔静脉血用于实验
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2.1病原菌分离鉴定
将采集的发热猪静脉血接种含4%新生牛血清的TSB 培养基增菌培养24h ,取增菌培养液划线接种含4%新生牛血清的TSA 培养基。
5份血液样本中有
2个分离到病原菌,
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呈短杆状、弯曲状、长丝状(图3)。
病原菌接种麦康凯培养基不生长,含新生牛血清的TSA 平板培养24h ,呈露珠状小菌落。
明胶穿刺试验,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
该病原菌的生长特性与猪丹毒杆菌一致。
图1猪丹毒早期皮疹图2猪丹毒皮疹症
状
图3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镜检101
2019
养猪SWINE PRODUCTION (5)2.2病毒性疾病筛查
提取5份病猪静脉血液样本的核酸,以实验室建立的猪病毒性疾病PCR 检测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显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2.3病原菌毒力试验
将血液样本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经过纯化培养后,口服接种健康易感断奶仔猪2头,每头接种
5mL
(108.0CFU/mL )。
接种后2d ,试验猪食欲减退,出现发烧症状,体温40.5益左右,发烧持续2~3d 后恢复正常,食欲逐渐恢复。
接种后7d ,试验猪出现皮疹,感染后28d ,2头试验猪均出现典型的猪丹毒症状(图4),其中一头呈典型的“打火印”症状(图
4左)。
从患病猪血液中分离的病原菌,人工感染健康易感猪,成功复制出典型病例。
3
疫情防控
部分猪存在发烧症状,食欲减退,前2d 通过解益舒(卡巴匹林钙)与复方阿莫西林饮水给药。
待猪群食欲恢复后,以泰乐菌素与复方阿莫西林拌料给药,连续治疗5d 后停药。
该案例猪群体况良好,饮水2d 后食欲基本恢复,拌料给药3d 后猪群基本恢复稳定,停药后1周,猪群未再次出现发烧和食欲减退等症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讨论
猪丹毒是细菌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本案例中发病猪群通过药物治疗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大多数养户对猪丹毒在内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控不够重视,极少接种疫苗。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饲料中违规添加抗生素等药物的监管趋严,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正日趋加剧。
尤其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混合感染和免疫抑制性疾病高发,导致猪群免疫力大幅下降,使得各种机会致病菌有机可乘[7-8]。
急性猪丹毒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仅通过临床观察不容易与其它败血型疾病区别,比如急性猪瘟与急性猪蓝耳病等[8]。
高热期的病猪血液可以用于实验室诊断,血液中杂菌污染较少,可以提高猪丹毒杆菌的分离率。
本案例从病猪血液中成功分离到病原菌,并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出典型病例,分离获得的猪丹毒杆菌可以用于不同疫苗的免疫效果评
价,以及猪丹毒攻毒模型等研究。
此外,猪丹毒引起的皮疹常被误认为是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皮炎肾病综合征。
皮炎肾病综合征的病猪往往体重下降明显,猪群消瘦,胸部、腹部、股及前腿出现广泛的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红色或紫红色皮肤斑点,这些斑块或斑点有时会融合成不规则的无色区域,并随着病程进展而颜色变深并被痂皮所覆盖,皮炎肾病综合征的症状与猪瘟引起的皮肤出血症状近似[9]。
猪丹毒引起的丘疹较大,初期中间苍白,后期出现结痂,猪群体况往往较好,常伴有体温升高等症状。
猪丹毒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猪圆环病毒2型对抗生素药物不敏感,这也是两个疾病最显著的区别。
猪丹毒发病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迅速控制疫情,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准确诊断的前提下。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严峻,猪丹毒导致的发烧症状往往给养户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提高疫病检验效率的同时,做好猪群的疫苗接种也至关重要。
不同血清型的猪丹毒之间存在交叉保护,以C43-5株制备的猪丹毒灭活疫苗,可以同时抵抗血清1型和血清2型的攻击。
猪丹毒活疫苗GC42株与C4T10株接种动物后,均能给血清1型和血清2型提供有效保护,但临床应用显示猪丹毒活疫苗存在一定的副反应,部分猪场应用显示可能导致母猪发热、流产甚至死亡,建议养殖场选择优质的猪丹毒灭活疫苗。
预防接种不仅可以降低猪丹毒的临床发病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避免发病后食欲不振等因素对猪群生长性能的影响,提高养殖效益,特别是在当前非洲猪瘟流行的情况,容易导致与非洲猪瘟的误诊,免疫猪丹毒疫苗在当前情况下显得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第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2-183.
[2]万遂如.猪丹毒的防控技术[J].养猪,2013(4):115-117.
[3]熊凤丽.猪丹毒的流行与诊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6):114.[4]李雪松,袁飞,刘东,等.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研究[J].中国猪业,2018(8):50-52.[5]王力波,刘芳,谢江,等.猪丹毒丝菌不同年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
2016,36(3):423-430.
[6]杨龙圣.一例夏季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J].养猪,2016(4):127-128.[7]马梓承,古金元,彭涛,等.一例高致死性急性猪丹毒病例的综合诊断与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18,35(4):96-100.[8]秦绪伟,陈玲,尹伶灵.关节炎型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2017(6):117-119.
[9]
陈枝华.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3,25(2):159-160.
(编辑:柳青
)
图4病原菌毒力试验猪皮疹症状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