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总体的调节和控制。
2.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外汇收入和支付的平衡。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指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5.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对生产出来的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6.利率是指资金的价格,可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
7.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的一种短期放款形式。
银行按照市场利息率扣除从贴现之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把票面金额以现金支付给持票人。
8.存款准备金是指专业银行或金融组织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法律的规定,以一定的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部分。
9.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10.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明确规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来源、形式和财政支出的方向与数量,以及各项收支的内部比例关系。
11.国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功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2.货币政策是指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达到刺激经济、缓解衰退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目的。
1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形式。
14.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直接转移给特定的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一种分配形式。
15.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
16.经济法规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指导、规范和监督。
17.计划经济是指通过国家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发挥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的一种经济模式。
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
18.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的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
二、综合选择(括号内“/”表示正确答案)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A.生活改善(/)
B.物价稳定(/)
C.国际收支平衡(/)
D.协调发展(/)
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具有
A.相对性 (/)
B.绝对性( )
C.暂时性(/)
D.永久性( )
3.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
A.国家预算(/)
B.国家税收( / )
C.国家信用( / )
D.财政补贴(/)
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
A.企业()
B.市场() C银行.() D.政府(/)
5.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该
A.只采用经济手段()
B.只采用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 )
D. 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
6.计划调控中的计划
A.是指导性计划()
B.是指令性计划()
C.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 )
D.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7.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
A.利率手段(/)
B.法定准备金率手段(/)
C.贴现手段(/)
D.公开市场业务(/)
8.下列属于生产性补贴的是
A.水电补贴()
B.房租补贴()
C.投资补贴(/ )
D.交通补贴()
三、分析判断
1、加强宏观调控与建立发展市场经济背道而弛。
这种观点不正确。
市场机制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但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这些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综观当代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完全自由放任的所谓“纯粹”的市场经济,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2、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就是制止非法竞争和犯罪活动,对违法单位和犯罪分子给以惩罚和制裁。
这种观点不正确。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法律保护手段是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和实施各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经济法规,借以保护各种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3、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
这种观点不正确。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虽然需要采用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但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忽视其他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调控手段。
行政手段的作用往往伴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般不宜单纯使用行政手段,而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4、计划调控应该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这种观点正确。
计划管理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
国家只对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和受资源约束的产品,实施并改进必要的直接管理,对大量的经济活动,主要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间接调控。
指导性计划是计划调控的主要形式。
计划管理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
5、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要保持供需的平衡。
这种观点正确。
因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既要保持供需总量的平衡,也要保持供需结构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高效地较快发展。
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结构不平衡的总量平衡,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且本身的平衡也难以持续。
四、问题解答
1、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强调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自由选择,为什么还要国家调控?
(1)宏观调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市场机制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但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市场失灵”。
市场缺陷,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这些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3)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目的圆满实现的要求,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要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要求国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2.联系实际谈谈搞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的必要性和途径。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企业和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失业增加、社会资源闲置浪费,经济出现萧条甚至导致经济危机。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过快,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市场秩序混乱,经济发展不稳。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限制社会总需求,使其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当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时,则应采取平衡性财政政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消费需求不足、投资过热的问题应当注意解决。
3.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1)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从具体目标来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不同的。
(2)按照国际惯例,各国一般都把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收入公平,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3)但从我国目前状况看,政府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生活改善,控制人口和协调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4、阐述我国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1)经济手段是借助于经济杠杆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来调节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向、规模和投资决策的,因而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间接的,它是以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自动适应为基础的。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运用不同的经济杠杆,并随时调整经济杠杆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因而又是灵活的。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
法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依靠国家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的手段。
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法律手段的主要职能是采取法律的形式,通过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来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3)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调控手段。
行政调控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4)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调控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综合采用各种调控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从而有效地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