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全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概述
一、作物的产量
(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
,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单株产量
作物不同,产量构成因素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单株
产量的组成上。如禾谷类为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棉
了农业,使人类从渔猎采集和穴居,走到丰美的平
原,过上耕耘养殖,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开创了
五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作物的起源地。12个基因中心。中国的中部和
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发源地和
栽培作物起源中心。黍、稷、粟、大豆(菽)、大
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
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栽培稻是起源中心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4、稳定”三农”。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
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田作物生产必将会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和改
造,从而展现出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的新景
象。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三、特点
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又属露天生产,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一、作物的分类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
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目前世界上栽培种植的植物约1500种,其中粮、 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等 这些人工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广义概念)。
一般所说的作物主要是指粮、棉、油、糖、烟
、麻等大田作物。另外一部分茶、桑、果、菜、药
作物栽培学概述
作物栽培学 教材
作物栽培学教材
《作物栽培学》教材主要介绍了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各类作物的栽培管理要点。
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概述:
一、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作物栽培的重要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作物栽培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
三、作物种植制度与种植技术
作物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轮作、连作、套作等种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与技术。
四、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品质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品质形成的生理和生态基础。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途径与技术措施。
五、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分别介绍其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介绍各类新型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六、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的概念和类型,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无土栽培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无土栽培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与推广。
七、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现代化
作物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化作物生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
1、何谓作物,作物栽培学?广义:指所有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亦即通常所说的“庄稼”。
一般所说的作物都是指狭义的。
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约有50余种。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机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3、简述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4、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1、作物栽培业是生物生产,是以有生命的“机器”生产有生命的产品。
2、作物栽培业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它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3、作物栽培是初级生产,别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以作物栽培业为基础. 4、作物栽培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支配,人类难于控制。
5、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麦现在哪些方面?1、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衣着的来源。
2、作物栽培业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3、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原料。
4、深加工使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作物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
(二)集约条件下农作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体系及突破点的研究。
(三)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四)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五)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六)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七)农作物栽培体系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八)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7、我国农业生产可分为哪几个区域?1、内蒙古高原区2、新疆甘肃灌溉农业区3、青藏高原农业区4、东北农业区5、黄土高原区6、华北农业区7、长江流域农业区8、东南沿海农业区9、云贵高原农业区8、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9、我国古代作物栽培中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10、“由谁养活中国”这一提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1、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
《作物栽培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术要点。
2. 学生能了解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生能了解作物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合适的作物栽培计划。
2. 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进行作物栽培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操作。
3. 学生能分析并解决作物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作物栽培中的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作物栽培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作物栽培基本原理:介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 教材章节: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 内容列举:作物生长发育、生育周期、环境因素影响。
2. 作物栽培技术:详细讲解播种、施肥、灌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二章《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播种技术、施肥原则、灌溉方法、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
3. 常见作物栽培实例分析: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为例,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内容列举:水稻、小麦、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生长发育特点。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作物栽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作物栽培实践》- 内容列举:实践操作安排、操作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组织与安排。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又称大田作物,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生长:指作物器官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量变过程。
发育:指作物体内新器官(性器官)的分化、形成的质变过程。
临界日照长度:指诱导长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短光周期,以及诱导短日作物花芽分化所需的最长光周期。
作物的生长中心:指作物生育过程中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或相对量较大的器官种子:农业生产上凡是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播种材料都统称为种子。
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包括分蘖节(tillering node):节间不伸长,腋芽萌发形成分蘖。
伸长节:腋芽通常休眠。
节间伸长呈向顶式,波浪状。
拔节:作物生产上,当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2cm时。
穗: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进入子房,之后释放精细胞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和初生胚乳核细胞过程。
生物产量: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作物产品品质:指作物产品的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作物群体:是指该种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是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及整齐度等。
作物群体组成:是指构成群体的作物种类以及主茎与分枝(蘖)比例和分布情况。
作物栽培学
⑴沙土类:由于粒间空孔隙大,毛管作用弱,故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保肥力差,施入化肥后很容易流失到下层。表层水分蒸发快,地下水上升的可能性小,容易受旱。土温升降容易,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西瓜薯类等作物。沙性土适耕性好,有利于耕作出苗,但后期易脱肥早衰。⑵黏土类:细土粒含量多,比表面积大,土粒间空隙主要是小孔隙,通透性差,内部排水不畅,,作物易受涝。通透性差,水多气少,土温平稳,早春回温缓慢,不利于作物早期出苗。粘土比较紧,易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易耕期短,不易出苗。⑶壤土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易耕期长,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激发小苗也发老苗。
生长迅速 产品器官变大 产量提高 品质改善 成熟一致 种子休眠性变弱 传播手段退化
3.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
发育: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
⑷三基点温度: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具有3个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种子萌发的三基点温度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又低于生殖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开花时对温度最为敏感;作物维持生命温度范围比较宽,生长温度范围窄一些,而发育的温度范围更窄);
⑸积温:通常把作物某个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期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称为积温。(两种表示方式: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总和)。
缓慢停滞期:随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退,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减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2023年作物栽培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旳小麦。
2.作物旳拔节期:全田50%旳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旳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旳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旳种植方式。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00%。
6.稻米旳垩白度:垩白米率×亚白面积。
7.作物旳适应性:作物适应环境旳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旳成果。
8.源和库: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旳器官。
库是接纳或贮藏光合产物旳器官或产品器官旳容积与接纳营养物质旳能力。
9.籽粒充实度:籽粒千粒重/饱粒千粒重×100%。
10.有效分蘖:能形成有效穗旳分蘖。
11.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旳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旳分化保持着一定旳关系。
这种关系遵照N=n-3旳规律。
12.油菜旳感温性:油菜毕生中必须通过一段温度较低旳时间才能现蕾开花结实,否则就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这一特性称为感温性。
13.种子旳休眠:在合适发芽旳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旳营养器官临时停止萌发旳现象。
14.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5.水分临界期:作物毕生中对水分最敏感旳时期。
16.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旳增长,是一种不可逆旳量变过程。
17.收获指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00%。
19.生育时期:在作物旳毕生中,其外部形态特性展现明显变化旳若干时期。
21.玉米棒三叶:玉米旳穗位叶及其上其各一叶。
22.水稻品种旳感光性:水稻品种因受日照长短旳影响而变化生长期旳特性。
24.小麦子粒品质:是指小麦子粒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旳适合性,亦指其对制造某种面食品规定旳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好坏旳根据。
25.棉花旳果枝:果枝是合轴枝,由第5-6节或以上旳腋芽萌发生长而成。
26.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旳比例,可以评价生物产量中转化为经济产量旳比例。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作物栽培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 掌握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
3. 观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等。
2. 实验仪器:播种机、测土仪、施肥机、灌溉设备、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播种实验- 将玉米、小麦、大豆等种子按照规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
- 使用测土仪测定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
- 播种后,使用灌溉设备进行适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施肥实验- 设置不同施肥量的处理组,如低肥、中肥、高肥。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3. 灌溉实验- 设置不同灌溉量的处理组,如少灌、中灌、多灌。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4. 环境因素实验- 设置不同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处理组。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播种实验- 观察不同作物种子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出苗情况,分析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等指标。
2. 施肥实验- 比较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施肥效果。
3. 灌溉实验- 比较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灌溉效果。
4. 环境因素实验- 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环境因素的作用。
五、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2. 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等。
3. 合理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作物生长规律B. 作物病虫害防治C. 作物遗传育种D. 作物土壤管理2. 下列哪个不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A. 种子B. 土壤C. 光照D. 风力3. 作物栽培中,合理轮作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作物产量B. 改善土壤结构C. 减少病虫害发生D. 所有以上4. 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要素是什么?A. 氮、磷、钾B. 碳、氢、氧C. 钙、镁、硫D. 铁、锰、锌5. 下列哪个不是作物栽培中常用的灌溉方式?A. 滴灌B. 喷灌C. 漫灌D. 干灌6. 作物栽培中,适宜的播种密度对作物生长有何影响?A. 增加作物产量B. 减少病虫害发生B. 提高作物品质D. 所有以上7. 什么是作物的光合作用?A. 作物通过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B. 作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C. 作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分的过程D. 作物通过吸收养分生长的过程8. 作物栽培中,施肥的原则是什么?A. 多施少施B. 适量施肥C. 只施氮肥D. 只施有机肥9. 作物栽培中,如何判断作物是否缺水?A. 观察土壤颜色B. 观察作物叶片C. 观察作物根部D. 所有以上10. 作物栽培中,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B. 只使用化学农药C. 只使用生物防治D. 只使用物理防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的学科。
2. 作物栽培中,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作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 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作物栽培中,灌溉的目的是满足作物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需要。
5. 作物栽培中,施肥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作物遗传育种B. 作物生长环境C. 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D. 土壤肥力2. 下列哪个不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A. 土壤B. 光照C. 水分D. 风力3. 作物轮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壤肥力B. 减少病虫害C. 增加作物产量D. 所有上述选项4. 作物灌溉的原则是什么?A. 定时定量B. 根据作物需求C. 根据天气情况D. 根据土壤湿度5. 什么是作物的光合作用?A. 作物通过光能合成有机物B. 作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C. 作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分D. 作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以保持试题的完整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作物栽培学中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
2. 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通常被称为作物的______。
3. 作物的灌溉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和滴灌等。
4.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生物防治等。
5. 作物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包衣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解释什么是作物的“三要素”,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
3. 描述作物轮作制度的优缺点,并给出一个实际的轮作模式。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作物栽培中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及其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 分析作物栽培中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水分管理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10分)某农场主在种植小麦时发现,尽管灌溉和施肥都按照标准进行,但小麦的产量仍然不高。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D4. B5. A二、填空题1. 土壤、水分、光照2. 温度范围3. 灌溉、喷灌4. 化学防治、物理防治5. 消毒、浸泡三、简答题1. 作物栽培学主要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管理方法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作物生长发育1. 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种子发芽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第一步,它受到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和发芽率对于作物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而幼苗生长阶段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土壤湿度、适当施肥和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以保证幼苗茁壮成长。
2. 茎、叶、根的生长茎、叶、根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长受到水分、养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茎、叶、根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修剪和疏通、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以保证作物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3. 开花结果作物的开花结果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它受到温度、光照、水肥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作物的花期和结果期、花粉传播和受精、果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栽培技术1. 土壤肥料土壤肥料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了解土壤肥料的类型、施用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关注土壤养分的平衡和肥料的配比,以避免土壤盐碱化和养分失衡。
2. 水分管理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了解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土壤的持水性、灌溉的方法和时机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壤排水和保湿,以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的影响。
3. 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的危害和预防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关注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避免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了解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密度、合理的田间距离和田间管理措施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畦畔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健康和稳定。
作物栽培学
第一节作物及作物栽培学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作物的概念广义的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农业生产上在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作物是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2、作物栽培学概念、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门应用科学。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可持续性,变动性,季节性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栽培作物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与培育而得农业的发生公元前5000-7000年采集野生植物到种植植物渔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公元前5000年土耳其西南部居民已栽培大麦和小麦●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黍(糜子)和粟(谷子)●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7000年前已经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4000年以后,南美的阿亚库乔人已经较多地依赖食物生产,已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豆类等。
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随着非洲撒哈拉各民族的南迁,他们在那里栽培了高粱等作物。
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苦荞、山药、油菜、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等。
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从美洲引入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 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植物多样性,作物的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多样性的保护,作物的驯化,作物的创造(二)作物的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1~3℃)(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定日照作物(只能在某一日照长度开花)(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四碳(C4) 作物(4)根据播种期,分为:春播作物: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甘薯、夏播作物:玉米、大豆、秋播作物:马铃薯、油菜、小麦、冬播作物:马铃薯、小麦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药用植物:红花、贝母、泽泻、川芎等饲料和绿肥作物:豆科: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柽麻等禾本科:有苏丹草、黑麦草等其他:红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有些作物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能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玉米、马铃薯、红花。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其任务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以及中南美洲地区。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以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等。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以及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制定出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作物在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作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以用“S”型生长曲线来描述,即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减缓直至停滞衰落。
不同作物的生育时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也是不可分割的,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则是指作物生殖器官的生长。
作物的种子休眠和叶面积指数也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然而,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矛盾。
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会影响开花结实,而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会加速进行。
其次,作物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因此,在生殖生长期,需要掌握作物营养生长的适当程度,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A. 作物品种改良B. 作物生产技术C. 作物病虫害防治D. 作物栽培技术与原理答案:D2. 作物栽培学中,决定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
A. 作物品种B. 土壤肥力C. 气候条件D. 作物密度答案:A3.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 两个阶段B. 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 五个阶段答案:C4.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生育周期包括哪些?()A. 苗期、开花期、成熟期B. 播种期、苗期、开花期、成熟期C. 播种期、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D. 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答案:C5. 作物栽培学中,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包括()。
A. 光照B. 温度C. 水分D. 土壤pH值答案:D6.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A.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量B. 单株产量、单株粒数C. 单株粒数、粒重D.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量、单株粒数、粒重答案:D7.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A. 光照强度B. 温度C. 二氧化碳浓度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水分管理包括哪些方面?()A. 灌溉B. 排水C. 灌溉和排水D. 土壤改良答案:C9.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施肥原则是什么?()A. 适量施肥B. 均衡施肥C. 适时施肥D. 所有以上原则答案:D10.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包括()。
A. 物理防治B. 化学防治C. 生物防治D. 土壤改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作物栽培学中,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包括()。
A. 光照B. 温度C. 水分D. 土壤答案:ABCD2. 作物栽培学中,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学
名词解释: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作物的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源强度:是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作物的库:是消耗和储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作物的流:是指源器官产生和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生物产量: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是植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所累积的可直接供人们食、用或作其它用途的产品的重量,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生产的鲜重或风干重或干物质重表示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是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又名经济系数产谷阈值: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只有当生物产量超过一定值之后,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只有当生物产量超过一定值之后,才能形成经济产量,这个值称为"临界株重或产谷阈值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指的是植物在光照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同化二氧化碳的量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土壤水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导管传输、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层,大气降水进入土壤后再次被植物所吸收,从而形成一个水分传输的体系土壤萎蔫系数:即永久萎焉点。
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可视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又称“作物育种学”或“作物生产科学”,它是农业科学中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
作物栽培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两大部分,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
作物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实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管理措施,如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作物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各类农作物的种子形态、构造、性质、功能都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将作物种子分为五大类:裸子植物种子、被子植物种子、单子叶植物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其他类种子。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什么是作物?什么是作物栽培学?2、试论述作物生产的特点与作物栽培学的性质?(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周期性和持续性;(4)综合性和复杂性性质:(1)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2)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科学,其研究成果强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试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4)重要的生物质能源4、作物有哪些分类方法?(1)按职务科、属、种分类(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为种名,第三个命名者的姓氏缩写)(2)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作物)绿肥与饲料作物(3)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感温特性(耐寒>1—3℃、喜温>10℃)光周期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如荞麦/豌豆、定日作物甘蔗)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C4作物玉米/高粱、CAM作物龙舌兰/兰花/百合/芦荟)5、我国种植业如何分区,进行种植业分区有什么意义?根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区内相似性10个一级区,31个二级区意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选建作物商品生产基地,促进作物生产的产业化6、哪些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作物在世界分布较广?起源于中国: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黍、粟、高粱、大豆、红小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白菜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世界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收获面积最大)、水稻、玉米(总产量最高)(三大粮食作物)、大麦、高粱、燕麦、黑麦、粟温带经济作物(甜菜、大豆)及少数亚热带作物(棉花、葡萄)世界油料作物多以一年生为主,包括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棉花、麻类和木棉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咖啡、可可和茶叶7、请阐述作物栽培科学及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优质高产栽培、节本简化高效栽培(抗旱节水、少免耕/节能技术、定量施肥)、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色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栽培、设施栽培、信息化栽培8、我国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1)如何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长期保证我国的食物安全(2)如何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增加供给的多样性(3)如何提高作物生产效益(4)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章1、什么叫作物的生长?什么叫作物的发育?举例说明生长:作物的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举例: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体积扩大和干重增加,通过原生质的增加,细胞分裂和细胞体积扩大实现)发育(广义)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狭义)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有序变化过程(举例:叶的发育,从叶原基分化到长成一片成熟叶片;根的发育,从根原基发生到形成完整根系;花的发育,从茎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再由花原基转变为花蕾,以及花蕾长大开花;果实的发育,受精的子房膨大,果实形成和成熟)2、作物生长的“S”形过程有何应用价值?(1)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正常生长发育,达到该期应有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2)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3)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试述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影响因素:(1)作物的遗传特性(不同作物、不同品种)(2)环境条件(光照长短、温度、水分)(3)栽培措施(播种期、肥料N肥、水分管理、种植密度)生育时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在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4、什么叫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三性”在作物引种、栽培上有何意义?感温性: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感光性: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基本营养生长: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意义:(1)品种选择与搭配依据当地的光、温资源,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种植制度及适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2)确定适宜播种期及水、肥管理技术(3)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a、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夜间短日照阻止甘蔗开花)b、改变环境条件提早或延迟开花(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应抑制开花、红麻南种北移、烟草、麻类等春季播种;冬油菜、冬小麦适时早播)5、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如何?(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营养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的产量)(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要促使二者协调发展(两者会形成竞争关系)(3)在生殖生长期应保证适当的营养生长(防弱苗、防旺长、防早衰、防贪青晚熟)6、作物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有何依赖关系?(1)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物质的相互交换根部的活动和生长有赖于地上部分所提供的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等;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活动则需要根系提供水分、矿质营养、N素以及根中合成的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氨基酸等(2)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量保持一定比例根冠比:作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它能反映作物的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不同影响(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影响不一致7、研究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有何实际意义?(1)调控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2)依据作物器官相关的外在表相判断各部位的生育进程8、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群体: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1)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作物的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但群体中的个体已不同于一个单独的个体。
单独生长个体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高低,绝不与群体中生长的个体相对应。
(2)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种植密度稀,有利于个体生长,但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群体生长量小,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种植密度大,个体生长不良,但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生长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如果密度进一步加大,则群体生产量将逐渐递减,产量下降。
(3)利用作物群体自动调节原理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除了种植密度外,品种的选择,肥料的施用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都能影响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
a、品种的选择: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一般选择比较耐肥,中偏矮秆或半矮秆具有倾斜的叶层配置的品种;若要进一步进行多肥集约的栽培,尚需在半矮秆和直立叶型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叶片厚度的选择,这样才有利于获得高产。
b、肥料的施用对作物群体影响很大,如施用氮肥,一是影响作物营养器官和产品器官的生长发育;二是协调作物群体结构大小和体内的代谢过程。
因此施肥时期和施用量必须适时适量。
c、植物生长调教剂可以促进/抑制作物的生长,特别是调节植株高度和叶面积大小,对合理群体的形成十分有利。
9、简述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光照: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生产和积累、产品的品质以及作物的地理分布a、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也影响作物的发育;光是光合作用中能量的来源。
b、光照长度:影响作物的开花c、光谱成分:光谱中的不同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2)温度:(3)水分: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作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4)空气: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5)养分第三章1、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如何?生物产量(BY):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
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
经济产量(EY):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同一种作物的经济系数相对稳定,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差异较大。
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下,收获指数越高,经济产量越高,植株群体积累有机物的利用价值越高;在相对稳定的收获指数下,适当提高生物产量可提高经济产量。
因为经济产量首先决定于生物产量,只有在生物产量高的前提下提高经济系数,才能提高经济产量。
2、阐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
(1)相互制约。
一定范围内,很难同步增长。
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每公顷穗数增多时,每穗粒数明显减少,千粒重也有所降低(2)相互补偿。
在作物生育的中后期有一定程度自动调节和补偿作用,特别是分蘖(枝)能力强的作物。
(3)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可能成为限制因素(4)在一定条件下,各因素有理想的或最佳的组合(5)各因素都有主要的决定时期3、作物生长分析的主要指标与内容有哪些?(1)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率。
(2)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NAR)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3)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io,LAR)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L/W),即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相对生长率可用净同化率和叶面积比率的乘积表示(RGR=LAR×NAR)(4)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也称叶面积干重比(比叶重)。
它是单位叶干重的叶面积,表示叶片的厚薄。
(5)作物生长率(Crop growth rate,CGR)又叫群体生长率。
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增长率4、简述源、库、流的概念及其如何协调?源:指制造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或器官(叶、叶鞘、苞叶、绿色茎、穗、芒、果)库:指贮存、利用或消耗有机物质的器官。
(收获器官、幼嫩、衰老器官等)流:联接源库两者之间有机物质的输导系统(叶、鞘、茎中)也可认为是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能力。
(1)源是贮藏器官和输导组织形成及功能的物质基础。
(2)库对源和流具有反馈作用。
库需要的增加,使同化物从源到库转运速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