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像经济学那样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像经济学那样思考

一.经济学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经济学的两块基石:

(1)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无限资源是不需要经济学的。

对管理者的启示:必须意识到任何个人、组织、社会能够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应该为资源选择最佳用途;必须意识到越稀缺的资源其面临的竞争也越激烈。

(2)人是理性的——在约束条件之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理性人或理性的经济人包括两层意思:自利及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计算;理性人一定是物质利益或金钱导向的吗?理性人假设受到的挑战是两方面的;理性人虽然没有刻画人性的全部,但一定刻画了人性中最重要的事实。我们还能为理性人假设提出别的辩护吗?)。

对管理者的启示:自己最了解自己,管理者设计的管理制度应该尊重这一事实,尽可能将决策权交回个体,以充分利用信息,不要以为自己的管理对象是愚蠢的;必须意识到某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管理的核心就是协调利益冲突;每个理性人对自己是最负责任的人,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管理者设计的管理制度应该尊重、顺应个人利益,而不是违背它。

这是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前者可谓经济学的世界观,后者可谓经济学的人性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

2.经济学思考的基本问题:在一个充满着理性人的社会里,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意味着经济学要解决两个基本矛盾: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的矛盾。

注意:这里所说的福利是指社会或个体从拥有、消费有限资源中获得的满足,与“幸福”一词意思类似。

这意味着经济学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3.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科学或研究选择的科学。经济学不是研究如何做生意、发财致富或者搞管理的科学;经济学是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而不是站在某个利益集团或个人角度看问题的。

经济学既研究个体如何作出最优选择,也更应该研究社会如何作出最优选择。选择与权衡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理由就是任何稀缺资源都是多用途的,因此个体及社会必须为资源选择最佳的用途。

二.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微观经济学思考的主题

1.一个古老的问题:个体之间的利益目标(私利)各不相同,且与公共利益(公益)存在冲突,这个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基本表现就是个体的自利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的矛盾。

2.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通过道德教化;或通过法律、行政等外在强制手段,以促进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限制、约束、甚至否定个人利益。

3.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或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解决思路:看不见的手——即建立一种个人利益相互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能够自动和谐共存的机制。即顺应与诱导人性来实现公共目标!

一个经典例子:英国囚犯运送安全问题。

例如,在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与资源最优配置是一致的;例如长期博弈理论。看不见的手最经典的论述来自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若干论述:

“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一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是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的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的人,是再危险也不过了”。

“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合适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的用途”

(4)对管理者的启示:倡导看不见的手是微观经济学的精髓和基本特色之一,看不见的手代表了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智慧,用看不见的手进行管理应当成为管理者的第一选择。

“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管理模式必然是可实施的、低成本的,它强调顺应、诱导人性,而不是逆悖人性,即通过诱导、顺应的方式来协调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和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即建立一种自发秩序,而非强制的、非自然的秩序;这种管理理念也意味着对个人利益和个人决策权的高度尊重。这种管理理念也意味着利益和谐是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套用麦迪逊以“野心对抗野心”的说法,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欲对抗私欲。

(5)看不见的手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一。

看不见的手就是无为而治。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首先,斯密假设,作为一个经济人,人的主要心理动机是自利动机。其次,他又假设,由于宇宙中自然秩序的存在,所有个体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这种奋斗最终会增加社会产品的产出量。最后,他总结道,最好的方法是严格地让经济过程自行其是。这种观点被后来称为无为而治、经济自由主义或者不干预主义。”(勒纳,转引自郎咸平等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第27页)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1.个体的(理性)选择或决策

(1)例子: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的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政府最大化自己的统治利益或部门利益。

注意: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选择主体,以集体名义做出的选择其实也是由个人做出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只有个人在选择,各类组织只是为个人的选择施加了不同的约束规则而已。

(2)个体是如何进行选择或决策的:首先依据自己面临的约束条件找出自己的选择空间,即找出自己面临的所有可行的备选对象;对所有可行的备择对象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优劣排序并作出最优选择。

这意味着人们要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决策,就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决策环境、了解每个备选方案的特点、了解自己的目标或偏好。因此,合理的决策总是依赖于充分的信息与明确的目标。

2.均衡:理性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最终局面,即在均衡状态下,没有人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行为或决策。

(1)例子:竞争性市场均衡与纳什均衡

甲坦白

沉默

(囚徒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