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教案设计
社会实践探索教案
社会实践探索教案一、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学习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以及培养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实践的定义与意义;2.掌握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3.培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际案例、课堂活动材料;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课堂参与。
四、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成功的社会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讲授社会实践的定义与意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述和举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实地了解社会现象,为将来的发展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强调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如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3.介绍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如确定实践目的、选择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实施实践活动、总结评价等。
在讲解每个步骤时,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
4.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动机和兴趣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动机,并提醒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好处。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社区调研、志愿者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社会实践的定义与意义,掌握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并且培养了对社会实践的动机和兴趣。
通过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我、锻炼自我,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社会实践相关的主题,制定一份社会实践计划,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具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
小朋友实践与自主探索教案与反思
小朋友实践与自主探索教案与反思第一节:引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实践与自主探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并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而通过自主探索,他们可以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自信心。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小朋友的发展,本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估。
第二节:教案1. 活动一:实践中的自由玩乐- 目标: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方法: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小朋友自由选择和组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和交流。
2. 活动二:科学实验- 目标:培养小朋友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方法:选择适合儿童的简单科学实验,如水的溶解、物体浮沉、电流传导等,引导小朋友进行实验并观察结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科学的奥秘。
3. 活动三:户外探险- 目标:培养小朋友的勇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组织小朋友一起进行户外探险活动,如野餐、寻宝等。
在活动中,鼓励小朋友面对挑战并解决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和指导。
第三节:反思与评估1. 教案设计优点通过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活动,小朋友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并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同时培养出合作、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案设计不足之处这些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小朋友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引导小朋友进行实践与自主探索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避免过多的干预和限制。
3. 教案效果评估可通过观察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他们的参与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估教案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反馈,了解小朋友在活动后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第四节:总结实践与自主探索对于小朋友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教案中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小朋友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自主探索培养能力,并且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实践与探索》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章节《实践与探索》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实践与探索1》教案
《实践与探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通过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实际的广泛应用,发展数学思维.2.在转化、建模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情感态度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热情.2.在转化、建模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牲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商品利润及拱桥等问题.难点: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教学设计引人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有关的问题,如拱桥跨度、拱髙计算等,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本节课,请同学们共同研究,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指出本节所学内容.问题探究问题1 某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竖一根柱子,在柱子的顶端A 处安装一个喷头向外喷水.柱子在水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为1.25m .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如图(1)所示.根据设计图纸已知:在图(2)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水流喷出的高度y (m )与水平距离x (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425y x x =-++. (1)喷出的水流距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为使水不溅落在水池外,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使喷出的水流都落在水池内?教师出示问题,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出问题(1)就是求函数:24 25y x x=-++最大值,问題(2)就是求如图(2)B点的横坐标;最后教师讲评学生板演.问题2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毎星期可卖出如6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巳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分析思考:⑴销售额为多少?(2)进货额为多少?(3)利润;y元与每件涨价x元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4)自变量a:的范围如何确定?(5)如何求解最值?教师出示同题,并关注:(1)学生能否用函数的琢点来认识问题.(2)学生能否建立函数模型.(3)学生能否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4)学生能否从利润中体会到函数模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问题3—个涵洞的截面边缘是抛物线,如图所示,现测得当水面宽AB=1.6m时,涵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2.4m.这时,离开水面1.5m处,涵洞宽ED是多少?是否会超过1m?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此题与问题1有何区别?(问题1中已有函数表达式,本问题中需列出函数表达式.)(2)怎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3)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后,要求ED的长,只需求出什么就可以?(求出D 点的横坐标)2.巡回检查,最后板书解题过程.巩固练习1.如图,—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m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m时,达到最大高度3.5m,然后准确落人篮圈,已知篮圈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m.(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该运动员身髙1.8m,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m处出手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髙度是多少?2.教材第28页上方练习.教师让学生思考、板演,纠错,巡视指导,讲评.本课小结(1)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对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作业教材习题26.3第1、2题.。
实践与探索教案13
6.3 实践与探索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创设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2.学生根据所给方程自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活动素材取白于生活,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本源. 重点难点:创设情境与数据的合理性及信息的科学性、有用性.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1.想一想校办工厂生产某种型号学生服一批,已知每3米长的布料可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请设计一个生产问题,并试着解答这一问题.方式: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各自的问题和解法.2.试一试就方程250=200(1+x)试创没情境先编一道生产性问题并交流解答,再编一道销售问题并交流.3.议一议试针对以下情境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光明中学现有校舍面积20000平方米,为改善办学条件,计划拆除部分旧校舍,建造新校舍,使新造校舍的面积是拆除旧校舍面积的3倍还多1000平方米,这样计划完成后的校舍面积可比现在校舍面积增加20%,已知拆除旧校舍每平方米需费用80元,建造新校舍每平方米需费用700元,学校现有办学经费300万元.4.点一点经过本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方式: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6.布置作业:补充:1.一本小说,第一天看了全书的61,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1,第三天看了全书的71,第四天看过后还剩9页.如果按照第四天的进度,刚好两天能看完全书,问这本书共有几页?2.两个缸内共有56千克水,从甲缸中倒出与乙缸相等水量的水给乙缸,然后从乙缸中倒出与甲缸剩余水量相等的水给甲缸,这时两缸水量相等.问最初两缸内各有多少水?3.一、二、三班共144人,一班与二班人数相等,一班的体育达标率是60%,二班的体育达标率是70%,三班的体育达标率是80%,三个班合在一起,体育达标率是70%,求三个班的人数各是多少?4.某次义务劳动,团员和男同学都自愿参加,某班共有45人参加这次劳动,其中团员比男同学多5人,已知男团员有20人,问参加劳动的团员有几人?男同学有几人? 板书设计:教后记1.现实生活中的信息量丰富,怎样筛选有用信息,理清信息间的联系,把握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实践题的关键.2.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由之路.3.对不同学生提不同要求,使“不同的入学习不同的数学”.。
《实践与探索2》教案
《实践与探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之间的联系.2.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会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情境引入40m/s的速度将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A(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h=20t-5t2.考虑以下问题:(1)球的飞行髙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⑷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探究1.探究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髙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h=20t-5t2.所以可以将问题中的h的值代人函数表达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向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教师适时引导、点拨,然后由学生解答,点评.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我们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即.x2-4x+3=0.反过来,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2-4x+3的值为0时,求自变量x的值.结论: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引导学生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密切.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元二次方程的关系.2.观察思考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X取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你能求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1)y=x2+x-2;(2)y=x2-4x+4;(3)y=x2-x+1.教师出示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思考时,应注意: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有无公共点及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与其对应的函数值是多少.3.归纳总结(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交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2)抛物线:y=x2-4x+4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个点的横坐标是2.当x=2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4x+4=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由此可知方程震x2-x+1=0没有实数根.引导学生总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一般地,(1)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为x0,当x=x0时,函数值为0,因此x=x0就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二个公共点,这时相对迨的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典型例题例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x2-x-34=0的实数根.解:作函数x2-x-34=0的图象,它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分别是-0.5和1.5.所以方程为x2-x-34=0的实数根为x1=-0.5,x2=1.5.板书解题过程,讲解这类题的解法.5.试一试根据例1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当x取何值时,y<0?当x取何值时,y>0?(2)能否用含有x的不等式来描述(1)中的问题?想一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在x轴上方点的横坐标就是不等式ax2+bx+c>0的解;图象在x轴下方点的横坐标就是不等式的ax2+bx+c<0解.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在反比例函数学习中的有关题目,并公布答案.巩固练习1.抛物线y=x2+2x-3与x轴的交点有_______个.2.教材第28页下方练习第1、2题.教师让学生思考、板演,纠错,巡视指导,讲评.本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②用图像法解方程组.作业教材习题26.3第3(1)、4(1)题.。
7.3实践与探索(共2课时)教案
课题:7.3 实践与探索(1)学习目标:1.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和发展分析、抽象、求解和检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难点:怎样解决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问题.方法设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遇到障碍时,教师适当地给以点拨,做好服务工作.本节课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从中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例题教学和练习,进一步的熟练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条腿,问这个农民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鸡兔同笼”问题在我国《孙子算经》中早有记载.在此提出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合作探究:1.问题探究:(1)上面问题如何解决?(2)有没有其它解法?(对于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而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板书学生的各种解法:(1)算术解法:如果兔子也算为鸡,即有50只鸡,那么共有100条腿,多出40条由于每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可得算式:(140—50×2)÷(4—2)=20故,20为兔子只数,余下的30只为鸡的只数.(2)巧解:“金鸡独立”,设想鸡都用一条腿站着,兔子前腿攀杠,只用两条后腿站立,这样腿数就是140之半,因此70—50=20为兔子只数,同上.(4)“试凑法”:鸡数兔数腿数50 o 1000 50 200--- ---- ---30 20 140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四种解法,你有何感想?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科学的.在提出不同解法时,我们不能简单的罗列各种解法,而应注意方法的比较,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2.实践与应用:(1)44名同学去划船,租了大小共10只船,小船每只坐4人,大船每只坐6人.大小船各有几只?(2)有5角和1元的钱币共108元,一共134张,你能算出两种钱币各有几张?(3)5米和3米长的水管共90根,装成350米长的自来水管道.两种各有多少根?(4)一次数学比赛共15题,每对一题得8分,每错一题倒扣4分,小刚共得84分,他对了几道题?(通过对“鸡免同兔”问题的研究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一组类似问题的练习是必要的,这不但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且可以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从中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三、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发现?有何体会?(这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问题,其实内在的量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不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网络化,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四、达标练习1.从每千克28元的茶叶和每千克42元的茶叶中各取出一部分,混合成34元一千克的茶叶共14千克,问两种茶叶各取出了多少千克?2.从A地到B地,快车须行3.6小时,慢车须行4.5小时,已知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8千米.那么从A地到B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3.鸡兔同笼,鸡比兔少15只,足共有282只.鸡免各有多少只?4.三种昆虫18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116条腿,其中每只蜘蛛8条腿,每只蜻蜒2对翅膀6条腿,每只蝉是一对翅膀6条腿.问三种昆虫各几只?5.某人从A村翻过山顶到B村,共行了30.5千米,用了7小时,他上山每小时行4千米,下山每小时行5千米.如果上山下山速度不变由B村返回A村,要用多少时间?(以上达标练习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教和学的效果,巩固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五、布置作业:1.达标练习.2.完成《创新教育目标实验手册》中本课的练习题.六、课后反思:课题:7.3实践与探索(2)(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目标:1.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2.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遇到问题如何设计出好的方案进行解决.方法设计:研究性活动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确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创新,还可以通过这类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节课我们将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过程一、问题创设:问题的提出:新民磁带厂要把生产出来的磁带进行包装.请你为该厂设计一种包装方式,符合下列要求:(1)一打10盒;(2)磁带包装时,相同的面积要相互对接;(3)包装成一个长方体;(4)装入磁带后不留空隙;请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包装纸最节省?(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围绕问题的解决,初步尝试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团体协作的学习模式.)二、合作探究:第一步:征集签名,寻找合作伙伴(以4~6人为宜)(利用5分钟时间在教室里巡行)第二步: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并行.(当小组自由组合完毕落座,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的10盒磁带,小组成员应首先独立思考,分析问题(3分钟),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共享各自的想法. 互相提供反馈意见,时间共7分钟.)请你设计一种方式:列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归纳整理,记录设计方式.(说明:在提出想法、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方案,并请专人执笔记录下整个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最后的方式,也包括各自提出的想法以及不成功的尝试).各小组成员应尽可能大胆提出问题,给出自己独到的解法.把你的解法方案扼要地记录下来:第四步:展示研讨,教师适当点评.(说明:最后5分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小组可选派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教师适当点评.)三、探索延伸:1.将完成的活动写成一份完整的活动报告.要求:(1)记录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初始的几种想法、不成功的尝试、协作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案等.(2)形式不拘、自行设计、画出图样后动手做.2.(补充)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盒底盖3个,若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有何体会?五、达标练习1.一种马头牌的洗衣肥皂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6厘米和3厘米,一箱肥皂30条,请你为肥皂厂设计一种包装箱,符合下列要求:(1)肥皂装箱时,相同的面积要互相对接;(2)包装箱是一个长方体;(3)装入肥皂后不留空隙.请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包装箱所用材料最少?2.如图,要剪切如图(1)(尺寸单位:毫米)所示的甲、乙两种直角梯形零件,且使两种零件的数量相等.有两种面积相等的矩形铝板,第一种长500毫米,宽300毫米,如图(2);第二种长600毫米,宽250毫米,如图(3)可供选用.(1)填空: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应选用第_____种铝板,这时一块铝板最多能剪甲、乙两种零件共______个,剪下这几个零件后,剩余的边角料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毫米.(2)画图:从图(2)或图(3)中选出你要用的铝板示意图,在上面画出剪切线,并把边角余料用阴影表示出来.3.红光服装厂要生产某种型号学生服一批,已知每3米长的某种布料可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计划用600米长的这种布料生产学生服,应分别用多少布料生产上衣和裤子才能恰好配套?共能生产多少套?4.如图:某纸品加工厂为了制作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体小盒(如图(1)),利用边角料裁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硬纸片,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如图(2))现将150张正方形硬纸片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全部用于制作这两种小盒,可以做成甲、乙两种小盒各多少个?(以上达标练习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教和学的效果,巩固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六、布置作业1.达标练习.2.完成《同步训练与拓展》中本课的练习题.七、课后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教案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教案的实践与探索《物体运动》科学实验探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旋转运动)。
3.能够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运动需要外力推动,物体自身也可以启动运动)。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物体(小球、玩具车等)、竖直墙壁、平板、弹簧、绳子等。
2.实验道具:计时器、尺子、水平仪、实验用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纸片在桌子上运动的情况,并让孩子们描述纸片的运动方式。
问题引导:纸片是怎么运动的?是直线运动还是旋转运动?2.实验一(20分钟):探究直线运动(1)实验设计:让学生将小球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2)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计时器计时,每个小组做5次实验记录小球在不同力度推动下的运动情况。
3.分析总结(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总结小球在不同力度推动下的运动情况。
(2)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需要外力推动的规律。
4.实验二(20分钟):探究旋转运动(1)实验设计:老师用手指用力旋转一个玩具车,观察玩具车的运动情况。
(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拿一个玩具车,用尺子测量每个玩具车的直径,再用计时器计时,每个小组做5次实验,记录玩具车在不同力度旋转下的运动情况。
5.分析总结(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总结玩具车在不同力度旋转下的运动情况。
(2)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玩具车旋转运动的规律。
6.实验三(30分钟):进一步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1)实验设计:老师在竖直墙壁上粘一张平板,用手掌将平板向上推,观察平板的运动情况。
(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弹簧或绳子固定一个平板在竖直墙壁上,每个小组做5次实验,记录平板在不同力度推动下的运动情况。
7.分析总结(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总结平板在不同力度推动下的运动情况。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
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华师大版《实践与探索》第五章第二节“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以及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
难点:如何将复杂的数据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实践与探索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兴趣。
例如:“某班级有40名学生,请问这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大致分布在哪个范围内?”2. 新课导入: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实例讲解:以身高数据为例,讲解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一组身高数据。
然后,每组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展示数据,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例如,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学校的图书馆藏书情况等。
5. 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解如何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以身高数据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制作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6.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板书内容:1.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2. 数据的整理与展示3.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关于家庭成员年龄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答案:制作一份家庭成员年龄的条形图或饼图,清晰地展示各个年龄段的人数。
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
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培养科学探索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科学实验与探索为主要内容,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设计一系列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所涉及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准备所需实验器材、材料等。
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实验记录本、实验器材和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简单实验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科学实验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生对科学实验与探索的经验进行分享,教师鼓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步:实验活动1. 教师分别介绍几个科学实验项目,如“浮力实验”、“电导实验”、“光学实验”等。
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索。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设备的可行性,选择一个实验项目并制定实验计划。
3.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和观察。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或规律,并进行相关解释和探究。
第三步:实验结果讲解及讨论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讲解,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的提问。
2. 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并展开相关知识的讲解。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深化思考。
第四步:实验成果展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制作实验成果展板或简报,并进行展示。
2. 学生通过展示,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以及相关探索思路。
第五步:实践应用1. 教师提供一些实践场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根据实践场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观察和分析等,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实践教学教案设计(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和特点,掌握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实验室或教室教学准备:1. 实验室或教室布置: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桌、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实践教学的课件,包括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特点、方法等。
3. 实验方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践教学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教学的定义、意义和特点(1)定义: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2)意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特点:实践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
2. 实践教学的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教学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教师介绍一个实践教学案例,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步骤。
四、实验操作1.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实验总结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教案进行实际科学实践和探索
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教案进行实际科学实践和探索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实践和实际探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际科学实践和探索,学生能够亲自去观察、探索并发现科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一年级科学实践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实践和探索。
教案名称: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昆虫生长过程的观察能力。
2. 增加学生对昆虫生态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昆虫观察容器2. 活体幼虫或昆虫蛹3. 显微镜4. 一些昆虫食物(如盐水、果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昆虫,并询问他们对昆虫的认知。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昆虫,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特征。
二、实践和探索(30分钟)1. 分发昆虫观察容器给学生,并让他们在容器中放置活体幼虫或昆虫蛹。
2. 鼓励学生观察昆虫的颜色、大小、外形等特征,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3.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并将一些昆虫食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引导学生思考昆虫的生长过程,例如幼虫如何变成蛹等。
三、分析和总结(2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并鼓励他们讨论昆虫的生长过程。
2.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幼虫为什么要吃昆虫食物,它们变成蛹的过程是否有其他变化等,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昆虫书籍或图片,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环境和功能。
2.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昆虫模型或绘制昆虫的生长图,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昆虫的绘画作业,要求他们在作品中展示他们所学到的关于昆虫生长过程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5分钟)1. 老师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记录学生的反馈和进步。
通过这样一次科学实践和探索的教案,学生能够深入观察昆虫生长过程,增加对昆虫的理解和兴趣。
探索性实践教案
探索性实践教案导言:在当今社会中,实践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则能够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探索性实践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一、探索性实践教案的设计1.1 选择合适的主题一个好的探索性实践教案首先需要选取一个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主题。
这个主题应该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选取“环保与垃圾分类”作为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如何正确地分类垃圾。
1.2 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在探索性实践教案中,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
例如,在探索环保与垃圾分类的主题中,可以设计一个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去社区或者学校附近的垃圾站观察实际的垃圾分类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1.3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使探索性实践教案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在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能够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环保与垃圾分类的主题中,学习目标可以包括了解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方法、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技巧等。
二、探索性实践教案的实施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成功的探索性实践教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展示相关实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工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2.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虽然探索性实践教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但教师仍然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活动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并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器材。
同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实践与探究的教案班会
实践与探究的教案班会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而教案则是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本篇文章将重点谈论如何在班会中,将实践与探究的教案引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一、实践教学加强学习实践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校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实践教学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更好的领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班会中,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引入教案。
教师可以先从班级学生身上发现切入点,不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采风,寻找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或者通过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制作和拼装各种形状、四边形或三角形的复杂模型,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一种有趣和生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很容易被吸引并投入学习。
通过实践,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内容和操作方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引导探究提高学习质量探究是一种主动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它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也能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和学习知识。
在班会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探究和教案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在一起重物品上放置一个只有1cm宽的物品,该物品会滑落还是停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实验,自己设计一个方案,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锻炼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教案二】7.4实践与探索
7.3实践与探索(二)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去尝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断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性目标1.在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学会新的东西,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2.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一节课我们探索了2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它们都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第35页上的问题2.二、探究归纳让同学充分思考,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加以引导:1.题中所讲的“其中的奥秘”你知道是指什么吗?“奥秘”是指用这8块大小一样的矩形拼成正方形,为什么中间会留下一个边长为mm 2的小正方形的洞?其中的道理是什么?2.观察小明的拼图你能发现小长方形的长mm x 与宽mm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得y x 53=)3.再观察小红的拼图,你能写出表示小长方形的长mm x 与宽mm y 之间的另一个关系式吗?(显然有y x 22=+)这样得到方程组⎩⎨⎧=+=yx y x 2253,解之得 ⎩⎨⎧==610y x .8个小矩形的面积和()248061088mm xy =⨯⨯==大正方形的面积()()()22248462102mm y x =⨯+=+=224480484==-因此小红拼出的大正方形中间还留下了一个恰好是边长为mm 2的小正方形.三、实践应用课堂练习:1.上面讨论的问题,有没有这样的8个大小一样的小矩形,既能拼成像小明拼成的大矩形,又能拼成一个没有空隙的正方形呢?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而后全班交流.根据题意可知8个小矩形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列方程:()().20202044084482222222y x y x y x y xy x xy y xy x xyy x ==-=-=+-=-++=+所以即当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时,就能拼成中间没有空隙的正方形.2.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减少cm 1,宽增加cm 3,所得的正方形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大221cm .求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练习后,教师评讲.分析:本题要求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可利用题中的条件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来解决,由于原来长方形的长减少cm 1,宽增加cm 3,就可得到一个正方形,据此有相等关系“原长方形的长-1=原长方形的宽+3”,而所得的正方形比原来的长方形面积大221cm .据此又可以得相等关系“所得正方形的面积-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21”.解:设原来长方形的长为xcm ,宽为ycm ,根据题意,得()()⎩⎨⎧=-+-+=-.213131xy y x y x解这个方程组,得 ⎩⎨⎧==.610y x 答: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6,10cm cm3.做一做请把教科书第六章实践与探索一节中提出的问题选一个,用本章的办法来处理,并比较一下两种方法,谈谈你的感受.请同学们自主探索,而后交流.四、交流反思1.通过师生交流,对学生的解法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和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的感受,从中体会到什么时候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时候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方便.2.本节课我们又一起探索解决了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五、检测反馈1.某市为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制定了用水标准:如果一户三口之家每月用水量不超过3Mm,按每3m水1.30元收费;如果超过3Mm,超过部分按每3m水2.90元收费,其余仍m水1.30元计算,小红一家三人,一月份共用水123m,支付水费22元,问该市制按每3m的水?定的用水标准M为多少?小红一家超标使用了多少32.一个50人的旅行团住满了某招待所20个房间,其中有3人间、双人间、单人间,现知道旅行团住的单人间是双人间的2倍.请求出这个旅行团分别住了多少个3人间、双人间、单人间.3.4辆小货车和7辆大卡车一次能运货37吨;6辆小货车和3辆大卡车一次能运货18吨,问一辆小货车和一辆大卡车一次各能运货多少吨?4.小强去年在某超市买了3本练习本和5袋食盐,正好用去5元;前天他又带5元去这个超市买同样的练习本和食盐,因为练习本每本比去年贵了0.1元,食盐每袋比去年贵了0.05元,小强只买了3本练习本和4袋食盐,并找回2角,问去年每本练习本和每袋食盐的价格是多少元?。
《实践与探索》教案 1
《实践与探索》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筹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践活动,感受具体向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2.在动手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和克服数学活动中困难的能力,使他们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方程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列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回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1.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那么宽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设宽为x,则方程怎样列?2(20+x)=60.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问题.(2)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若用棉线围长方形,根据以上关系,怎样围长方形比较快捷?学生分组讨论.一、探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3)如果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上面两种设未知数法,哪一种比较简单?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合适设元.(4)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厘米,能否直接列方程?学生讨论、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以上问题.2.实践:学生动手用棉线拼成长方形,互相比较谁的面积大.师巡回指导.三、探索1.将问题(4)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分别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师巡回指导.2.观察以上答案,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计算后回答.3.阅读:教材第17页“读一读”.学生讨论,归纳.4.拓展:通过以上结论,猜想以下结论:a、b均为正整数:①若a+b=1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②若a+b=2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③若a+b=11,则ab油最大值是多少?④若a+b=21,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⑤若a+b=m,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四、巩固1.教材第16页练习第1题.问题:(1)一块橡皮泥在捏各种形状的物体时,有一个什么特点?保持体积不变.(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3)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4×3×2=x ·π·(1.5)2.学生先独立完成,成然后分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2.教材第17页练习第2题.问题:(1)“能否完全装下”实际是比较什么?(2)在倒水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3)列出方程:x ·π·25()2+π·32·10=π25()2·18.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图形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找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接设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问题.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1第1、2题.《实践与探索》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2及示例的学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方程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教学模型.过程与方法在经历用方程解决利率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难点:有关利率、利润率等相关问题的理解.教学设计一、导入1.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年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2.有关利润的相关知识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成本=商品利润率.板书以上关系式.3.课前,同拳们已经调查现行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请将调查得到的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回忆,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索问题1(1)若题目虽没有特别说明是教育储蓄,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扣除20%的利息税)(2)小明的爷爷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一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爷爷前年存了多少钱?解答:若设小明爷爷前年存了x元,则有:2.43%·x·2-2.43%·x·2·20%=48.6,解之得:x=1250.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的结论.(3)就上题而言,同样的未知数,能否有较简便的方程?2.43%·x·2·80%=48.6.思考、讨论交流.(4)若上题中小明爷爷存的是教育储蓄,方程及答案有什么不同?问题2,课本P17问题2.(1)在解决本题时,你是如何设元的?(2)你能考虑其他设元法吗?请列出方程.(3)哪种方法较简便?三、巩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兴盛中学甲、乙、丙三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每小时通过现测点的汽车辆数),三位同学汇报情况如下:甲:二环路等流量为10000辆;乙:四环路比三环路每小时多2000辆;丙: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西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流量的2倍.请你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求出高峰时段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学生思考后解答,有问题可先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问题:(1)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应先设哪个车流量?列出的方程是什么?请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四、拓展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仍每件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问题:(1)若设其成本为x元,那么其标价为多少?(1+40%)·x.(2)其售价为多少?(1+40%)x·80%.(3)利润、售价、成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利润=售价-成本.(4)可列出怎样的方程?(1+40%)x·80%-x=15.(5)此件服装的利润率是多少?五、归纳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利息、利率、利润等问题.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所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利息、利润等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它们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关系.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P18练习1、2,习题6.31第3题.《实践与探索》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回顾1.一件工作,若甲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单独做,再交流纠正.二、探索1.出示教材问题3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尝试把问题补充完整.教师引导,巡回观察,选取典型性问题.2.共同讨论小刘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①师傅、徒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1146,) ②此题中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可以看作为1)③怎样列方程?(146+=x x ) ④这个方程是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师傅的工作量+徒弟的工作量=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表看法.3.共同探讨李老师给出的问题:(1)欲分配好报酬,则应知道什么?(师傅、徒弟两人的工作量)(2)欲知工作量,且已知工作效率,则可怎样计算工作时间?设师傅工作时间或徒弟工作时间为x 天.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解答,然后交流.(3)进行分析、列出方程、解答此题.设徒弟做了x 天,则师傅做了(x -1)天,则有1164-+=x x ,解之得:x =3..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1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12,所以两人各得报酬225元. 教师巡回指导. 4,若将原题改为:学校校办厂制作一些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1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由徒弟先做5天,然后两人合作完成,得到报酬12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取一两个同题让全班同学讨论.三、巩固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先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需几小时完成?若设剩下的乙独做需x 小时完成,则:10111302430()+-=x . 让学生分析112430-表示的意义. (2)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3024+=x .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15130243024()+-⨯+=x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題?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2第1题.。
探索实践活动小班教案
探索实践活动小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2. 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3. 能够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3. 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活动;2. 如何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2. 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3. 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在开始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情境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实践活动的主题,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实践活动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植物的生长实验、简单的化学实验、手工制作等。
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实践活动既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3. 实践活动的引导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4. 实践活动的总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总结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让幼儿能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及时总结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2. 教师要及时跟进幼儿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教学效果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观察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等;2. 收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和记录,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八、教学心得通过实践活动小班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我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3.3 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doc
23.3 实践与探索(一)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实际工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激发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学生分析方程的解,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识1.解方程2708250x x -+=,并叙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说说你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时,有何经验,有何体会?二、设疑自探--解疑合探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质疑再探: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四、拓展运用:1.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 (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有关系)2.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存在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减去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M G F E D C B A 3.你能否用数量关系表示出这种关系呢?并求出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解:设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cm ,依题意得:2(10)81x -= 109x -=± 11x =,29x =因为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为10cm ,所以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1cm .4.请问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求出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式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一样;体积为381181cm ⨯=)5.完成表格,与你的同伴一起交流,并讨论剪去的正方形边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6.在你观察到的变化中、你感到折合而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会不会有最大的情况?以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自变量,折合而成的长方体体积为函数,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四、巩固练习:如图,△ABC 的边8BC cm =,高6AM cm =,长方形DEFG 的一边EF 落在BC 上,顶点D 、G 分别落在AB 和AC 上,如果这长方形面积212cm ,(1)试求这长方形的边长.(2)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五、课堂小结:1.谈谈本节的收获.2.谈谈本节的体会.3.谈谈本节的疑惑.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2.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有关的问题,如拱桥跨度、拱高计算等,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本节课,请同学们共同研究,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二、探索问题:
问题1:
教学要点:
1.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出问题(1)就是求函数y =-
x 2+2x +最大值,问题(2)就是求如图(2)B 点的横坐标;45
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让一两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解:以AB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以过点O 的y 轴的垂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这时,涵洞的横截面所成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 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 函数关系式为:
y =ax 2 (a <0) (1)
因为AB 与y 轴相交于C 点,所以CB =
=0.8(m),又OC =2.4m ,所以点B 的坐标是AB 2
(0.8,-2.4)。
因为点B 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人(1),得-2.4=a ×0.82,
所以:a =-,154
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y =-x 2……(2)154
因为OF =1.5m ,设FD =x 1m(x 1>0),则点D 坐标为(x 1,-1.5)。
因为点D 的坐标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人(2),得:
-1.5=-x 12,154
x 12=,25
x 1=±,105
x 1=-不符合假设,舍去,所以x 1=。
105105
ED =2FD =2×x 1=2×=≈×3.162≈1.26(m)105
251025所以涵洞ED 是m ,会超过1m 。
25
10问题3:
教学要点:
1.先让学生回顾函数y =ax 2+bx +c 图像的画法,按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画出函数y =x 2-x -的图像。
34
2.教师巡视,与学生合作、交流。
3.教师讲评,并画出函数图像,如图(4)所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回答(1)提出的问题,得到图像与x 轴交点的坐标分别是(-,0)和(,0)。
1232
5.让学生完成(2)的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并讲评。
6.对于问题(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达成共识:从“形”的方面看,函数y =x 2-x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x 2-x 34
-=0的解;从“数”的方面看,当二次函数y =x 2-x -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3434
值即为方程x 2-x -=0的解。
更一般地,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34
为方程ax 2+bx +c =0的解;当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ax 2+bx +c =0的解,这一结论反映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三、试一试:
根据问题3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当x 取何值时,y <0?当x 取何值时,y >0?
(当-<x <时,y <0;当x <-或x >时,y >0)12321232
(2)能否用含有x 的不等式来描述(1)中的问题?
(能用含有x 的不等式采描述(1)中的问题,即x 2-x -<0的解集是什么?x 2-x ->03434
的解集是什么?)
想一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类比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方程的关系,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从“形”的方面看,二次函数y =ax 2+bx +c 在x 轴上方的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在x 轴下方的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
即为一元二次
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
(2)从“数”的方面看,当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函数值大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当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函数值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c +c <0的解。
这一结论反映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作业布置】
1.二次函数y =x 2-3x -18的图像与x 轴有两交点,求两交点间的距离。
2.已知函数y =x 2-x -2。
(1)先确定其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画出图像。
(2)观察图像确定:x 取什么值时,①y =0,②y >0;③y <0。
3.学校建造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
O 恰好在水面中心,布置在柱子顶端A 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 任意平面上的抛物线如图(5)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6)),水流
喷出的高度y(m)与水面距离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 =-x 2+x +,请回答下列问题:5232
(1)花形柱子OA 的高度;
(2)若不计其他因素,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不至于落在池外?
4.如图(7),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y =-x 2+3.5运行,然后准确落人15
篮框内。
已知篮框的中心离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多少米?
(2)如果该运动员跳投时,球出手离地面的高度为2.25米,请问他距离篮框中心的水平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