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药用法及疾病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蟹上市前的用药选择
河蟹在捕捞上市之前药剂选择要得当,否则影响河蟹的回捕率和商品率,从而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一、外用药剂,一般选择漂白粉、澳氯海因或二氖海因、硫酸锌、甲壳净等即可。
l.漂白粉:漂白粉在所有氯制剂药物中有效氯合量最低.成熟之前若用高氯制剂的药物如强氯精(合有效氯90%左右),对河蟹器官组织刺激性大,易引起不良反应,导致提前打洞或逃逸,甚至引起死亡、从而影响河蟹的回捕率。
2、溴氯海因(或二氯海因):海因类消毒剂能使水体中有效氯始终保持均衡,使水体长期维持杀菌状态,其杀菌力强,广谱高效,药效不受水体环境影响,且对河蟹刺激性小、因此能有效控制河蟹生长后期病原体、使河蟹安全成熟。
3.硫酸锌:硫酸锌晶体俗名皓矾.有较强的杀病原体能力和收敛作用。能有效杀灭累枝虫、聚缩虫等原生动物;硫酸锌中合有多种矿质元素如铁、铜、硼、镁等,这些矿质元素在水体中能有效调节蟹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因为河蟹成熟前体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经常处于低掺透压的淡水环境易死亡。河蟹捕捞上市之前使用硫酸锌能使蟹体表面清晰。同时维持渗透压,从而提高商品率和回捕率。
4.甲壳净:对于一些体表有长毛现象的河蟹.捕捞之前使用甲壳净或暂养时使用甲壳净能有效去除体表垃坝。
二、内服药剂、一般选择痢特灵、氟哌酸、磷酸氢钙、生长素、复合维生素等。
1.痢特灵:捕捞前河蟹吃大量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炎,因此需经常服用痢特灵。
2.氟哌酸: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等优点.对防治后期细苗性病害效果好.如防治甲壳溃疡病效果明显。
3.生长素:生长素富令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蜕皮激素及合成激素所必需的甾醇类物质,可防治河蟹蜕壳不遂症,河蟹在成熟前最后一蜕壳环境条件差,容易引起蜕壳不遂、因此此时需服生长素,以提高蜕壳能力。
4.磷酸氢钙:内服磷酸氢钙能有效地补充钙、磷元素,当缺钙、磷时河蟹生长减慢、从而影响河蟹成熟前体重增重幅度。
5.复合维生素:其富合河蟹生长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生物活性物质,能有效促进河蟹生长.避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缺乏维生素能引起河蟹食欲不振、蜕壳周期延长、甲壳不能钙质化等症。
三、禁用药剂,如孔雀石绿、硫酸铜等重金
属盐类。酸酸铜后期使用容易引起断肢,同时妨碍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等的作用影响水产动物的摄食及生长;孔雀石绿有致癌作用,后期使用影响河蟹品质,不能成为出。商品,同时也妨碍肠道酶的作用,影响水产动物摄食及生长
河蟹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事业不断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病害发生越来越多,越来
越严重,现根据河蟹在繁殖、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疾病特征介绍如下,
一、几种疾病的特征及病原体
(一)河蟹繁殖期间的几种疾病特征
1.抱籽亲蟹的掉卵抱籽亲蟹在升温催熟过程中发育的卵不断掉落,有时亲蟹自食其卵,这使抱卵率大受损失,这是水环境因子中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污染和水温等引起。自食是因缺乏适口的饵料及微量元素钙和维生素C引起的。
2.蚤状幼体向1—2期变态时,幼体不能开口进食,发生第一次大量死亡,这主要是引用的老化水,投喂的藻类也不适口,并有部分蚤状幼体变态畸形等引起死亡。
3.蚤状幼体向4—5期变态时,发生第二次大批死亡。这主要池底残饵增多,霉菌快速生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发生,pH值升高,原生动物中的聚缩虫、纤毛虫生长增快,这引起死亡。
4.蚤状5期变大眼,变态不过来,第三次死亡,这时细菌中的弧气单胞菌大量发生,这是超标使用抗菌素,产生抗药性,以及饵料质量不佳等导致死亡。
5.大眼幼体第3—4天淡化过程中死亡,主要是用饵料不适,细菌肠炎发生,对快速淡化水不适应,有的使用深井水不经过暴晒增氧等措施直接使用而引起死亡。
6.大眼幼体出售前的大批死亡,这主要是不少单位为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大型卤虫
和淡水冷冻水蚤及人工加工的配合饲料不当等引起的死亡。
(二)幼蟹(豆蟹)Ⅰ—Ⅴ期时,爬上岸不下水症:目前发病死亡率最高的是1期蜕皮后2期幼蟹过度时,在水中不吃食,爬上岸边及水草上不下水,如泼下水后,便会立即死于水中现在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死亡率高达95%,经调查这主要是鳃丝感染细菌性疾病,蜕皮时未蜕下鳃丝旧皮,另外鳃丝长有纤毛虫、pH值忽高忽低、淡化速度过快等因素,造成1期幼蟹生病而死亡。
(三)黑壳病
病蟹壳呈灰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爬上岸边的无水处撑起十足、腹部悬空、不吐泡沫、蜕不下壳。用小刀敲背壳,能打出一个空洞,空洞不外流体液内已长出新的软壳。初患病时,病蟹爬上岸边离水面10—20厘米处停立,一有动静立即逃回水中。患病严重时则行动呆滞,不能逃回水中,不久便死于岸边。这种病大部分发生在夏天高温季节的精养池塘中,在进食量大,生长旺盛时,饵料中营养不全,缺乏钙及维生素C造成外壳钙化,内部新壳形成缺钙,不正常蜕壳而死亡。
(四)原生动物引起长毛病水质呈富营养化,水不能流动,相对静止,有机质多,水透明度小于25厘米,某些水草死亡腐烂,纤毛虫,聚缩虫等原生动物以有性与无性繁殖同时进行大量繁衍,吸附在蟹的甲壳、口器等全身上下,结果使全身长成厚厚的一层毛状物,污泥及泥土微粒覆盖于毛状物上,整个蟹呈灰黄色或土灰色,用手摸其壳,表层很滑,污物很难刮除。此时池水水色呈乳白色,蟹吃不了食,栖息于进水口或流水处,严重时不能及时蜕壳,结果染病而死亡。
(五)黑鳃、藻类鳃、烂鳃病得病蟹的鳃丝发黑、发暗,鳃丝上长满藻类和原生动物,在水中失去呼吸能力,病蟹爬上岸及水草上,使整个身体暴露于空气中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时间一长,体中失水,口器无泡沫吐出,严重时蟹放入水中后,会立即死亡;轻度时蟹下水后,又立即爬上岸或水草上。这病因主要是发生在高温季节的夏天,河蟹活动力强,池底中有质泛起,使水质变坏,大量的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致使河蟹生病。如不及时治病会造成大量死亡.
(六)环腿病又称“抖抖”病或痉挛病:该病是近二年大面积发生的最严重疾病,发病特征是十足环起不能伸展,并发出阵阵抖动,病蟹整个身体不能动弹、无丝毫爬动能力,不久就死亡。该病发病率高,死亡速度快,经二年调查,发病时间从6月至10月,其中以7—8
月两月最高,死亡率有的池塘和大型湖泊达80%。现初步诊断,是由病毒、细菌、肝脏病并发引起的。
(七)肝脏病该病死亡率很高,经初步统计,死亡率仅次于环腿病,其特征是:肝脏呈灰色如臭豆腐样、有的呈黄色如坏鸡蛋黄样;有的呈深黄色如橙色、肝脏消失、肝脏分解呈豆渣样,镜检呈油滴等等现象。得病后有的能坚持5—10天慢慢死亡,有的两小时急性死亡,初步查明吃了发霉的饲料及池底底质污染而引起的。该病需提前预防,经过初步试验,用内服百奥A型添加剂与慢速池底灭毒王相配合使用,有一定疗效。
(八)蟹壳透明、蟹脐水肿、肛门外翻发红病症染该病的河蟹蟹壳,起初发黄,并有许多白色褐色斑块,迎阳光观察时,蟹壳边缘黄而透明,蟹脐黄而呈乳白色,肠道无粪便,肛门外翻发红,轻压肠道有粘稠透明液体流出。不吃食,行动迟缓,常栖息于水边,无逃避能力。剥开壳,体内无食物,消瘦无肉,并伴有腹水存在,发病蟹大部分死于靠岸边浅水处。这主要是弧菌和气单胞菌所引起的疾病。
(九)蟹奴、寄生虫引起的蟹脐蜕落,蟹肉发臭症染病的河蟹腹脐甲壳水肿,蟹奴寄生虫似蛆一般堆积在腹脐与背甲连接处,吸收河蟹腹中的营养,使腹张开不能复原盖合,病蟹不吃食,不生长,切肢再生能力丧失而死亡。
(十)成熟个体小型化在很多精养池塘中,发现很多当年培育的扣蟹,规格在15—20只/ 斤的河蟹中,雌雄个体能交配达性成熟,这种个体蟹继续饲养不但死亡率高,同时经济效益极低。这是因为大部分品种不适应当地环境,或水中含盐度较高,或饲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