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精神障碍病因及分类系统(一审)

合集下载

精神科护理学总结

精神科护理学总结

精神护理学(ZGWKSSL)第一章.绪论1.精神障碍:又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人的认知。

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是一组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问题。

(名词解释)2。

精神护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护理.保健及康复的一门学科。

(名词解释)3.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范围:(1)精神健康的预防(2)精神障碍的治疗(3)精神障碍的康复(4)健康教育4.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1)医疗保健权(2)拒绝住院的权利(3)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4)隐私权(5)学习和劳动就业的权利(6)知情同意权(7)通信及会客权(8)诊断复核权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一.精神障碍的病因1.生物因素:(看看就可以了)(1)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1%,而如果有该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

姐妹),发生率为10%,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同卵双生子,有40%~65%的几率患上该病。

(2)大脑发育的因素: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室更大,灰质的体积更小。

(3)性别和年龄因素:女性易罹患抑郁症;男性见于狂躁抑郁症;儿童表现为自闭症。

多动症。

(4)器质性因素:感染: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可导致脑功能紊乱;躯体疾病:常见的有肝性脑病。

肾性脑病.糖尿病.低血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化学物质;颅脑疾病。

(5)神经生物化学改变.2.心理与社会因素:(1)性格因素:外向型人格易患燥狂抑郁症;内向型人格多易患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见于强迫症.(2)应激(3)环境因素:家庭功能.社会文化。

生态环境。

二.精神障碍的分类:(1)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2)DSM—IV: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总结之前的研究编撰并出版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3)CCMD—3:«中国精神障碍»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1。

精神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精神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是一组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2.精神健康:也叫精神卫生,WHO认为精神健康是一种完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且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对社会有所贡献二、简答题1.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范围。

答:①精神健康的预防②精神障碍的治疗③精神障碍的康复④健康教育2.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

答:①护理者②咨询者③治疗者④家人替代者⑤健康教育者⑥协调者和管理者3.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有哪些?答:①医疗保健权②拒绝住院的权利③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④隐私权⑤学习和劳动就业的权利⑥知情同意权⑦通信及会客权⑧诊断复核权4.简述精神医学的四次革新运动。

答:①第一次革新:179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主张人道得对待患者,使精神障碍患者从监狱般的囚禁生活中解脱出来。

将疯人院变成了真正的医院,开辟了精神病学史上的新纪元。

他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

②第二次革新:1883年,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创立了“描述性精神医学”,明确得区分了两种精神病。

(即躁狂忧郁性疾病和早发性痴呆)。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奠定了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

③第三次革新:仲斯推行治疗性社区以缩短患者和社区间的距离,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是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

④第四次革新: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一、简答题1.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哪些?答: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大脑发育因素3.性别和年龄因素4.器质性因素:感染、躯体疾病、化学物质引发的精神障碍、颅脑疾病5.神经生物化学改变心理与社会因素1.性格因素2.应激3.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第三章1.精神症状:是指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表情、动作、书写等)表现和表达出来的人的异常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与其他妄想型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二、偏执性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癔病性精神病、妄想阵发、旅途精神病、病理性激情一、精神分裂症一组常见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病程多迁延,有精神衰退的可能。

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自知力丧失二、病因:至今未明(一)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二)素质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四)躯体生物学说:(五)神经生化假说:多巴胺过度活动假说。

总之:SP的发生是由遗传的易感性,再加环境中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激发而致。

部分病人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

三、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表现可有很大差别。

(一)思维障碍: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特征性症状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中断、思维云集病理象征性思维、思维贫乏。

(二)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三)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四)感知障碍1、可见多种幻觉;2、言语性幻听最多见;3、行为常受幻听支配;4、人格解体:精神、躯体、现实。

(五)妄想:1、多原发,突然发生;2、内容怪异,离奇荒谬;3、结构松散;4、易于泛化;5、多不愿主动暴露;6、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最常见;7、被控制妄想、影响妄想、被洞悉感对sp的特征性诊断最有意义。

(六)自知力缺乏偏执型:1、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起病较缓慢;2、起初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并有泛化趋势;以妄想、幻觉为主3、人格变化轻微;4、发展较慢,自发缓解少,治疗彻底可获满意缓解。

青春型1、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临床:语言增多,内容怪异,离奇荒谬;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喜怒无常,行为幼稚,常有兴奋冲动;幻觉妄想片断零乱;本能意向亢进,意向倒错;/ 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3、病程发展较快,可自发缓但易复发;4、系统及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及注意障碍 (四)记忆及记忆障碍 (五)智能及智能障碍 (六)定向力障碍 (七)意识障碍 (八)自知力
目录
三、情感障碍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二)情感稳定性障碍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二)动作和行为障碍
一、概述
➢ 症状学的定义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之为精神障碍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 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病人对
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仅有轻微感受,甚至对 外界的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等情况
✓ 内感性不适 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
觉(挤压、虫爬样等),病人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准 确描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障 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 定义 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
该事物 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等
二、认知障碍
➢分类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病人感到周围的人或物 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如视物显大症、 视 物显小症和视物变形症
慢 、 主 题 转 换 油的机器 ,转 应迟缓、心境低 抑郁发作
减慢
不过来了
落等
脑子空空的, 常 表 现 出对提问 联想的内容减少 没什么可想的, 回答“没有” 、 精神分裂症
也没什么可说的 “嗯” 等简短词语
二、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精神障碍患者的分级

精神障碍患者的分级

精神障碍患者的分级
精神障碍患者的分级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系统进行,常见的分级系统有以下几种:
1.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精
神疾病学会制定的分类系统,在其中使用了多轴诊断系统,主要侧重于症状表现和功能受损的程度。

2.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
的分类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不同的疾病,侧重于病因和病程。

3. RDoC(研究领域分类系统):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开
展的研究项目,致力于从理论和生物学角度研究精神障碍,将其分为不同的维度。

4. 分级(Mild,Moderate,Severe):这种分级方式通常用于
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从轻度、中度到重度进行分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分级系统和不同的精神障碍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将结合多种因素,包括病史、症状、功能受损程度等,综合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精神障碍常见分类

精神障碍常见分类

精神障碍常见分类但很多人还是对精神障碍都包括什么缺乏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一、神经发育障碍指儿童从胎儿期到18岁心理发展成熟以前,各种有害因素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认知、情感、行为、能力、性格等不能达到相应年龄阶段的水平。

主要包括:1.智力发育障碍2.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抽动障碍注:仅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其实还有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相比上述疾病较少见,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指以明显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运动性障碍及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主要包括:1.精神分裂症2.分裂情感性障碍3.妄想性障碍4.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注:仅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其实还有物质/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紧张症等,相比上述疾病较少见,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心境障碍指一种以心境或情感紊乱为主要改变,通常表现为低落或高涨,且其他症状多继发于心境改变的障碍。

主要包括:1.抑郁障碍2.双相情感障碍注:仅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其实还有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等,相比上述疾病较少见,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焦虑障碍指以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为主,以及相关行为紊乱,并导致患者产生痛苦和(或)功能损害的精神障碍。

主要包括:1.广泛性焦虑障碍2.惊恐障碍3.场所恐惧障碍4.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5.特定恐怖症6.分离焦虑障碍注:这次不用“其实还有”了,焦虑这几类都挺常见的。

五、强迫及相关障碍指具有类似持续性、闯入性、非己所欲的强迫性思维、先占观念和反复的强迫行为的一类障碍。

主要包括:1.强迫症2.躯体变形障碍注:仅列举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其实还有囤积障碍、拔毛障碍、抓痕障碍等,相比上述疾病较少见,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类与应激源(主要是精神创伤或精神应激)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精神障碍,其发生时序、症状内容、病程与预后均与应激因素密切相关。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标准化诊断ppt课件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标准化诊断ppt课件

精神障碍诊断步骤和依据
病史 精神检查、躯体检查 心理测验、症状评定量表 精神症状
精神检查 (interview)
对象:患者 方式:观察、面谈 目的:了解精神症状
技巧:医生的修养
1.坦诚、接纳的态度 2.敏锐的观察力 3.良好的内省能力 4.丰富的经验与学识 5.得体的仪表与态度
技巧:沟通技术
DALY的含义
因疾病早逝或残疾造成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以时间为单位综合度量生命数量和质量 疾病负担:精神分裂症发病期 = 全瘫 重性抑郁 = 失明或截瘫
中国精神疾病占总负担1/5
80%
20%
精神疾病负担
其他疾病负担
中国的疾病负担 —— 神经精神疾病及自伤自杀(%)
1.倾听 5.善于提问 2.接纳 6.重构 3.肯定 7.代述 4.澄清 8.鼓励病人表达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症状标准:注意缺陷≥4/9项
1、学习时分心,听见任何声音都要去探望 2、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 3、作业边做边玩,又脏又乱,少做、做错 4、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5、……
18.0%
19.3%
20.2%
中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和治疗现状 (1990)
估计病例数(百万) 治疗比例(%) 合计 66.3 -- 抑郁症 16.2 10 双相障碍 4.5 10 精神分裂症 4.4 30 强迫症 13.3 1 酒依赖 5.6 ? 惊恐障碍 6.6 10 自杀/自伤 2.2 ? 其它 8.3 ?
精神科床13.2
6.4
1.2
0
20
40
1
中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第2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冯怡

第2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冯怡
,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在疾病的分类中,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
学各科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精神疾病的分类是将各种复杂的精神症状和临床现 象,以一定的标准和目的给予分类和整理,将各种精 神症状根据症状发生、临床特点、病程和转归的内在 规律性,组合为不同的症状群(综合征),并将其定 为特定的精神障碍。
9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生物学因素
(五)神经生物化学改变
遗传因素 性格因素 性别年龄因素 器质性因素 神经生物改变
有研究发现: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多巴胺过度活动现象 抑郁症病人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缺
乏 躁狂症病人的去甲肾上腺素过高 孕产期、老年期病人的性激素水平不平衡
22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精神疾病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的《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 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美国精神医学会编写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 ntal Disorders DSM)
10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心理因素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二、心理因素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包括从婴 幼儿到老年期一生 中所遇到的各种生 活事件。
自然灾害
强烈而急剧的应 激事件,可引起 短暂或持久的精 神障碍
1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心理因素 (一)生活事件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第2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 冯怡)

第2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浙医高 冯怡)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心理因素
(一)生活事件
•如离婚、丧偶、失败、失恋、失学、家庭纠纷、人际关系紧张、 事业失败、经济问题等,均可促发心身疾病、神经症或应激相关 障碍,也可通过削弱机体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功能性精神障碍或 躯体疾病。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12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躁狂症、忧郁症、痴呆症、白痴
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
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妄想狂
2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前,就全部精神障碍而言,约10%的病例属于病 因和病理改变比较明确的,而90%左右的病例都属于 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因此,使整个精神障碍的诊断 和分类,不能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仍停留于症状学水平,而不 能像其他内外科疾病一样按病因或病理学特征进行分 类。各种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精神症状间的组合、病程 的演变、严重程度等来确定。
心理因素
(二)自然灾害
•突然、强烈而急剧的精神应激。如地震、火灾、洪水、爆炸、 滑坡、交通事故、面临战争、抢劫、亲人突然死亡等严重事 故,均可能出现应激反应或直接引起精神障碍。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
13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社会文化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1 2 3
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
8
遗传因素 性格因素 性别年龄因素 器质性因素 神经生物改变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冯怡
生物学因素
感染
(四)器质性因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PPT课件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PPT课件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 诊断标准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CCMD-3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三)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一、国际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二)CCMD-3的特点
1.大 叶 性 ( 肺 泡性 )肺炎 为肺实 质炎症 ,通常 累及肺 大叶的 全部或 大部, 并不累 及支气 管。病 原体现 在肺泡 引起炎 症,继 之导致 部分或 整个肺 段、肺 叶发生 炎症改 变,致 病 菌 多 为 肺 炎 链球菌 。本病 多见于 青壮年 ,临床 起病急 ,主要 症状为 寒颤高 热、咳 嗽、胸 痛、呼 吸困难 和咳铁 锈色痰 。
3.间 质 性 肺 炎 以肺间 质炎症 为主, 病变累 及支气 管壁及 其周围 组织, 有肺泡 壁增生 及间质 水肿。 可由细 菌、支 原体、 衣原体 、病毒 或卡氏 肺囊虫 等引起 。 病因 学分类 1.细 菌 性 肺 炎 如肺炎 链球菌 (即肺 炎球菌 )、金 黄色葡 萄球菌 、甲型 溶血性 链球菌 、肺炎 克雷白 杆菌、 流感嗜 血杆菌 、铜绿 假单胞 菌、埃 希大肠 杆菌、 绿脓杆 菌等。 2.非 典 型 病 原 体所致 的肺炎 如军团 菌、支 原体和 衣原体 等。
二、国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CCM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
(一)CCMD-3主要分类类别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与诊断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与诊断

1.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酒精、阿片类物质、大麻类 物质、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 药、兴奋剂、致幻剂、烟草、 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非成瘾药物、一氧化碳、有机 化合物、重金属、食物所致精 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性身份障碍 (易性症) 性偏好障碍 (恋物症、露阴症等)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双性恋)
王熙凤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 心理发育障碍
轻度、中重、重度、极 重度 精神发育迟滞
70 71 72 73 74 75
精神发育迟滞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育障碍
(二) CCMD-3的特点
1.以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
2.向ICD-10靠拢
3.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 反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4.保持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
5.内容简单明了,便于操作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 体现我国特色的类别 –恐缩症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响而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可见于躁狂症。
• 注意涣散
随意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降低所致。多见于神经衰弱、 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征。
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见于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病人。
• 注意狭窄
(三)记忆障碍
• 记忆增强 病态的记忆增强见于躁狂症和偏执状
态病人。
• 记忆减退
痴呆病人退。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普遍减,见于较严重的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系统)
• CCMD-3的由来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

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

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第二章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系统(一审)

第二章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系统(一审)

第二章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系统(张瑞星,0.3万)学习要点精神障碍的病因学,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包括ICD-10 、CCMD-3、DSM-IV及五轴诊断系统。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病因是精神医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绝大多数精神障碍还未研究出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量探索性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精神障碍的发病通常不是由单一的致病因素导致,而是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一、生物学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发育、内分泌、感染、躯体疾病、创伤、中毒等。

(一)遗传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其目标是鉴定罹患精神障碍的易感基因,阐明遗传变异对罹患精神障碍风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个体是否患病。

其中,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称为遗传度(heritability),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遗传度说明了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相对大小,将遗传作用与环境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给以量化。

同卵双生子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50%,而异卵双生子仅为10%,寄养子研究发现具有精神分裂症父(母)亲的寄养子患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寄养子。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有较高的遗传度,环境因素(社会心理、营养、健康保健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表现特点、病程和预后等方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示染色体的畸变如缺失、重复、倒置、易位都可导致精神障碍;生化遗传学的研究显示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体内某些酶的缺失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与遗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都不能用单基因遗传来解释,而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同时还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目前研究结果提示以下疾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系统ppt课件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系统ppt课件
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临床精神病学和精神药 理学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 作两部。主持江西省科技厅立项课题1项、省卫生厅课题3项。 专业特长:擅长难治性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及睡眠障碍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8:00--12:00)

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分类的目的与意义

精神疾病分类的目的: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精神疾病按各 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 统。 精神疾病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 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意义:①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尽可能改善了诊断 不一致的问题;②有利于临床实践,提供合理的治疗与 预防方案,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 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新药研制、临 床评估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③预测精神疾病的 转归。 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摘译自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2001)
4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系统

重点内容: 1、掌握精神障碍的分类目的和分类 原则; 2、熟悉ICD-10分类系统的特点 3、了解CCMD-3 、DSM-Ⅳ分类系统
5

思考题
1、精神障碍分类的特点及意义? 2、诊断标准中有哪些主要指标? 3、五轴诊断包括哪些方面? 4、国际国内有哪些分类系统? ICD-10 精神障碍有哪些主要分类类别?


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 8.躯体形式障碍 9.做作性障碍 10.分离性障碍 11.性及性身份障碍 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 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精神障碍病因与分类系统(张瑞星,0.3万)学习要点精神障碍的病因学,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包括ICD-10 、CCMD-3、DSM-IV及五轴诊断系统。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的病因是精神医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绝大多数精神障碍还未研究出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量探索性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精神障碍的发病通常不是由单一的致病因素导致,而是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一、生物学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发育、内分泌、感染、躯体疾病、创伤、中毒等。

(一)遗传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其目标是鉴定罹患精神障碍的易感基因,阐明遗传变异对罹患精神障碍风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个体是否患病。

其中,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称为遗传度(heritability),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遗传度说明了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相对大小,将遗传作用与环境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给以量化。

同卵双生子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50%,而异卵双生子仅为10%,寄养子研究发现具有精神分裂症父(母)亲的寄养子患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寄养子。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有较高的遗传度,环境因素(社会心理、营养、健康保健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表现特点、病程和预后等方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示染色体的畸变如缺失、重复、倒置、易位都可导致精神障碍;生化遗传学的研究显示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体内某些酶的缺失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与遗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都不能用单基因遗传来解释,而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同时还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目前研究结果提示以下疾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但对于多数障碍而言,遗传性能否显现,与当时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即精神障碍的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传给下一代,是否发病还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神经生化研究证明,神经生物化学改变与精神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有过度活动,抑郁症患者可能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缺乏有关,而躁狂发作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过高,孤独症患儿超过30%的全血中存在5-HT水平的升高[7Leboyer M,Philippe A,Bouvard M,Guilloud-Bataille M,Bondoux D,Tabuteau F,et al.Whole blood serotonin and plasma beta-endorphin in autistic probands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Biol Psychiatry.1999 Jan15;45(2):158-63.]。

目前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原理多是通过改变神经生化递质的活性或量而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这也充分证明神经生化改变与发病的关系。

(三)躯体器质性疾病1.感染感染若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例如通过性传播的梅毒螺旋体首先引起生殖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认知行为损害,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淡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为广泛的损害,如缄默症、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引起精神障碍的感染还包括单纯疱疹性脑炎、麻疹性脑脊髓膜炎、慢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近来还发现,有些儿童在链球菌性咽炎后突然出现强迫症的表现。

2.躯体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均可引起精神障碍和脑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均可导致精神方面的症状。

3.精神活性物质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可导致中毒或成瘾,如医用的镇静药、催眠药、阿托品等,容易成瘾的有大麻、鸦片等,均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神障碍。

4.颅脑损伤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的组织结构改变,均可导致短暂或持续的精神障碍。

二、心理因素(一)人格特征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面对压力时,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事件,都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

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人格类型各异,但总体来讲外向型的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途径与方式较多,不易患精神障碍;内向型的人则相反;另外,完美倾向的人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通常宽容、大度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人格特点容易导致精神障碍。

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如P.Tyrer (1983)调查显示神经症患者40%有人格障碍。

(二)认知特点认知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A.T.Beck)认为人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

个体依据这些准则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

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导致认知歪曲,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人在认知外界事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模糊的、跳跃的、自动化的反应,在个体不经意中即可产生负性自动想法,并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

心理学家归纳不合理认知有三大特征,即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绝对化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因此,具有不恰当的认知方式的人容易受情绪的困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导致精神障碍。

(三)心理活动特点1.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较突然与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在遭遇同样的精神刺激时,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后患,最终导致精神障碍;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对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力。

耐受力差的人处在慢性精神折磨(生活中的挫折)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耐受力强的人对慢性折磨虽有某种程度的痛苦,但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甚至把不断克服困难当作强者的象征,最终不会导致精神障碍。

三、社会因素1.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有时还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

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更多的可能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则是业务方面交流。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减少患精神障碍的机率;不好的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增强,增加患精神障碍的机率。

2.负性生活事件人在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职业特点、爱情婚姻等会出现一些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中对人带来消极情绪的称为负性生活事件,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较大的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3.灾害事故灾难性事故通常直接危及人的生命、自尊、或失去生活与情感支柱等,如地震、洪水、火灾、车祸、亲人猝死等,这些强烈而急剧的应激事件,会引起人的短暂或持久的精神障碍。

4.环境因素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噪音等,可增加心理和躯体的应激。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物价上涨等因素也增加人的心理负担。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均可导致心身疾病、神经症等精神障碍。

5.社会文化社会风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也与精神障碍的症状密切相关,会导致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缩阳症,日本冲绳岛的矮奴症(EMU)、加拿大森林地区的冰神附体症(Wililge)等都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各种复杂的精神症状和临床现象,以一定的标准和目的给予分类和整理,将各种精神症状根据症状的分类、临床特点、病程和转归的内在规律性,组合为不同的症状群,并将其标定为特定的精神障碍。

现今在中国精神病学界使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世界卫生组织精神障碍分类系统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目前已出版到第10版(1992年),简称ICD-10,包括各科疾病,第5章是关于精神障碍的分类,为欧亚多数国家采用。

主要类别如下: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含痴呆)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含酒、药物依赖)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含焦虑、强迫和分离性障碍等)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含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F60~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含孤独症)、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学习技能障碍等]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1994年出版了第四版(DSM-IV)。

DSM-IV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9.做作性障碍10.分离性障碍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美国DSM-IV诊断系统提出了五轴诊断,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整体地做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