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合集下载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浙江精神不仅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更在时代号召下展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既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一脉相承,更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淬炼升华、辉映时代、深入人心,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弘扬艰苦奋斗的浙江精神。

标签:浙江精神;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近代千百年来积淀、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淘洗、时间的冲刷下愈发历久弥新。

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鼓励浙江人民艰苦创业的重要作用,时刻激励着浙江人民锐意进取、一往无前。

2000年便提炼出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16字浙江精神。

2016年,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时再一次对浙江精神进行了新的概括总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总之,浙江精神既是浙江地区个性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最佳展示,更是激发浙江地区不断向上向好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在探索改革路、共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总有浙江务实进取的身影;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总有浙江砥砺奋斗的行动。

这背后,始终跃动和引领我们的正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坚持干在实处的浙江精神,把党政机关打造为最大的发展优势。

“地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惠不如服务优质”一话是在浙江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地把自己优质的服务打造为浙江最大的优势。

把浙江人民政府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服务环境最优、老百姓最满意的党委政府,灌注了一代又一代领导班子的心血。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本世纪初,浙江推行的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成立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提高机关效能改进政府服务的“效能革命”、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系列举措的推行无不诠释着干在实处的浙江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作者:来源:《浙江林业》2018年第12期一、综合改革激活林业发展新活力1981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拉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序幕。

之后,经历了完善林权制度、延长承包期、深化改革等阶段,探索出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林业股份合作制、林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金融改革等创新性做法和经验。

目前,全省已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组织168家、专业大户4347户、家庭林场1645个,累计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1352本。

通过改革,全省林业系统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二、国土绿化绘就浙江大地新蓝图198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1990—1994年,全省绿化荒山1088.2万亩,提前消灭宜林荒山。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浙江“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称号。

此后,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向“全面绿化浙江,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并于2000年实现“十年绿化浙江”目标。

进入新世纪,重点开展平原绿化美化等大规模绿化行动。

自2010年以来,共完成平原绿化建设279.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663亿元,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20.01%,比8年前提高了5.21个百分点。

全省开展“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已新植珍贵树6957.7万株,建设珍贵彩色森林739.8万亩。

三、培育保护促进森林资源新增长1979年第一次浙江省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全省森林面积为342.8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9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44%。

经过40年的培育保护,据最新清查数据显示,全省森林面积607.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17%,分别增长264.91万公顷、2.51亿立方米和24.73个百分点。

森林生态功能极大显现,截至2017年底全省森林植被碳储备量2.58亿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5779亿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六)对外开放呈现新飞跃,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初步 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7年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亿元,其中出口4984亿元, 居全省首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获批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在宁波累计备案(新 批)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6555家,57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或设立了127家企业(分支机构),宁波成为全 国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第一方阵”城市。截至2017年底,宁波累计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697家,约占全省 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全球的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与宁波缔结友城关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5个, 累计境外投资额突破100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宁波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内河小港。1978年,国家确定北仑港区的开发,当年宁波港年货物吞吐 量214万吨。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1996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明确 提出进行港口组合,充分发挥北仑港区的深水优势。2005年12月,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 波梅山港区,当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 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1万TEU,稳居全球第四。现在,宁波港口 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全港创卫示范城市”。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富裕型的阔步跨越
(二)始终坚持突出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探求符合市情的改革发展路径,这是宁波改革开放取得跨越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浙江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浙江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03
02
01
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
03
杭州湾经济区概述
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黄金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消费性服务业
浙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服务业创新发展
浙江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浙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04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02
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出口市场多元化
03
浙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市场覆盖全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
对外投资规模扩大
随着浙江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浙江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浙江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投资区域广泛
浙江对外投资区域覆盖全球各地,尤其在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有较大投资规模,对外投资成为浙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

第21卷第3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1 No.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DOI: 10.13669/ki.33-1276/z.2021.048放眼全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的浙江在自然资源禀赋上一直是不占优势的。

山多、地少、人多的生存现实决定了浙江人一直比其他省份面临吴明明(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力推动反贫困事业发展。

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贫困县扶贫攻坚、欠发达乡镇扶贫攻坚、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六个扶贫阶段后,浙江不仅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而且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完善,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坚持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以经济发展支撑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格局和创新扶贫方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等途径,浙江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进入了减缓相对贫困的新阶段。

[关键词] 扶贫开发;浙江[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1) 03-0046-07Cours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Zhejiang Poverty Allevi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WU Mingming(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Pingyang Branch, Pingyang, 325400,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Zhejiang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cause. After six poverty alleviation stages with promo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stitutional reform, large-scale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countie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towns, income doubling plan for low-income peasant households, and high-level comprehensive well-off plan for low-income peasant households, not only has the number of poverty-stricken people in Zhejiang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the average income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have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poverty-stricken peasant household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Zhejiang has found a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first province of completing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slowing down relative poverty through adhering to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posi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uppor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pattern of “large-scale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ing new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Zhejiang更大的压力。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

浙江改革开放30 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 年到2007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 ,由全国第9 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 位上升到第3 位。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 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 位。

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 、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 年的55.6% 和59.1% ,下降到2007 年的34.7%和36.4% 。

1985 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 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 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 年到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 位上升到第4 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 位上升到第4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 位上升到第4 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 位上升到第4 位,财政收入由第14 位上升到第5 位。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浙江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功的发展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对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1. 科技创新驱动浙江省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大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雄厚,与各类企业合作紧密,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

浙江省还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高端发展。

浙江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标杆企业来浙江投资兴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浙江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降低企业成本、简化审批程序的政策,推行“证照分离”、“一照一码”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还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动企业更便捷地办理企业相关手续。

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开放型经济发展浙江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扩大了对外贸易,积极投身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还加大了对外开放合作的幅度和深度,打造更加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

这为浙江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1. 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浙江省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3篇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3篇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近年来,浙江千万工程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注意力。

作为一项成功的经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和经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项目管理、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因素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项目管理是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项目启动和实施过程中,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按时完成。

这个经验告诉我,一个明确定义的项目目标、清晰的责任分工以及有效的进度控制都是项目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会将这些项目管理的经验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其次,政策支持在浙江千万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积极制定支持工程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等。

学习到这一点,我明白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责,也认识到了政策环境对企业和项目的影响。

我将在未来更加关注政策动向,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最后,技术创新是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浙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让我意识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将努力保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以不断提升自己和我的团队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对于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项目管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

我期待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我的工作中,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浙江千万工程是中国浙江省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其他地方的发展中借鉴运用。

以下是我对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总结:强调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强调创新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

浙江的崛起摘要: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来,浙江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

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

浙江省经过改革开放后,从一个经济位于全国倒数之列的省份,一跃成为了经济全国前三甲的经济强省。

这不仅仅是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更是我们浙江人智慧的体现。

浙江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崛起了。

关键字:改革开放光辉成就崛起改革开放前夜浙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域小省。

改革开放前,经济总量最小,是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

从1952年到1978年20多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总额为77亿元,人均41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浙江人均占有铁矿石资源只有全国水平的百分之五和世界水平的百分之二点五,人均煤炭地质储量,只有全国水平的百分之零点八和世界水平的百分之零点四。

地理位置好,自然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之称的浙江竟然会落到了如此田地。

由于之前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不进反退,老百姓多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人杰地灵的浙江发展绩效与全国比较竟然相形见绌,历来富饶的省份却沦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种令人难以满意的状况,使浙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但是仔细想来,浙江出现这种经济发展较慢的情况也不是一个偶然的情况。

要知道,再优越的条件,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促进和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不能把优越的条件转化为经济的迅速发展。

所以,在铲除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浙江人民正在急切的期待着一个伟人出现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开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02
技术创新与应用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浙江需要加强科研投、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
03
人才培养与引进
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浙江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
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浙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驱动与人才战略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经济状况 •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变迁 • 浙江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成就 • 浙江经济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经济状况
初期经济状况概述
经济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急需通过改革和 开放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要点一
创新驱动发展
要点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模 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可以推动浙江经济实现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浙江需要实施 人才强省战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 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问题的考量
农村改革
浙江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激发农村经济发 展活力。
发展乡镇企业
浙江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 ,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 机会,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开放政策
浙江积极推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对外 贸易的发展。外资的引入为浙江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 经验的输入,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
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

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某某崛起的新跨跃,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入学习浙江和某某经验的重大决策。

通过赴浙江实地参观考察,听取经验介绍,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快速推动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浙江经验所带来的启示近几年,浙江、某某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发展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启示:1、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有道理,又好又快发展才是真道理。

从1978年到20某某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到第4位,年均增长率达13.1%。

人均gdp从331元增长到2755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gdp均居全国之首,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

而某某市近四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市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县区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每年翻一番。

浙江省、某某市的这些变化关键是发展,不管东南西北风,始终咬住发展不放松。

2、必须始终坚持把强攻工业作为推进经济跨跃式发展的第一措施。

经济的迅速崛起,关键是工业的快速发展。

浙江原来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某某年的6.5:53.5:40,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在工业发展中,浙江省大力培育和发展“块状”经济。

目前,浙江“块状经济”总产值超过1.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9%。

20某某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60个,其中超300亿的有14个。

可以说发达的“块状经济”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

近些年,某某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注重以工业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引进工业大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若干经验初探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若干经验初探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若干经验初探余华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市场化发展的改革路线、坚持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效市场、坚持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都是浙江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浙江发展经验作者余华,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杭州310007 )。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与尊重浙江 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率先推进市场化 改革,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持之以恒地以“八八战略”统领浙江的全面发展,极大地解 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被赞誉 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生”。

历经40年的艰辛探索,浙江在改革开放方面的经验有很多,此文对若 干重要经验作一探析。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浙江经 验的最大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肖觉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 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视人民为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主体力量,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紧紧依 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党委政 府,顺应人民群众“摆脱贫闲”的强烈愿望,把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经济自主权归还给劳动者,充 分保护人民群众的自主创业热情,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创新,放手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发展,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家庭作坊到股份合作制企业,从流动商贩到专业市场,浙江人民求98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若干经验初探真务实,不等不靠,率先建立起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并不 断开拓进取,将市场化发展的领先优势,向政治、社会领域延伸,率先冲破陈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 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制度机制,将先发优势转变为不断发展的体 制机制优势。

最新-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精品

最新-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精品

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学习浙江经验的决定,非常正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的实际,符全我市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谋求我市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不久,我趁在浦东干部学院培训机会,就浙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绍兴、嘉兴等地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察。

走进浙江,感受浙江,不能不为浙江浓厚的发展氛围所感染,更不能不为浙江创造快速发展的经验所折服。

短短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由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欠发达省一跃而成为经济强省。

其魅力何在从浦东学院回来后,我又组织市委政研室的同志再次前往浙江温州、丽水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

我感觉到,这当中固然浙江传统的创业文化,即民众所具有的浓厚的商品意识,强烈的创业愿望,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等对浙江快速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其实,政府的主动作为同样至关重要。

这就是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在服务经济方面很有独到之处,他们特别善于用好“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把社会的自发与政府的自觉结合起来,把市场的活力与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观念和工作思路,不断地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实现了政府职能作用的归位,促进了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子。

对我们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来说,从中可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一、地方政府要在驾驭市场经济全局上发挥主导作用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无为而治”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间力量。

我考察浙江后感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从总体上看,浙江地方政府对群众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阻碍少、干预少,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政府对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超前把握,不断校正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作用,主导推动经济发展更是功不可没的,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是坚持把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作为把握全局的基础。

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浙江经验心得体会学习浙江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学习浙江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表现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和经商素质,即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品行。

结合新的实践和面向未来,浙江人民又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浙江人民这种智慧、勇气和优良品行,相对于我省一些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养猪过年,卖蛋换盐”的落后观念和“官本位”封建意识来说,显得特别突出,特别鲜明。

我们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浙江精神也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

学习浙江,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思想解放。

我们要实现“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目标,解放思想更具迫切性、现实性。

要重新认识富民优先的内涵。

浙江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富民优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模式;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以富民优先的思路抓发展,就是要以富民的成果来检验发展的成果。

要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成果的享受者,首先要成为率先发展的参与者,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导到率先发展的第一线。

从领导工作的角度,要把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充分体现到抓全局、定决策、办实事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富民工程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以今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意见》,不仅向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富民优先的鲜明工作导向,而且明确了一些突破性的政策举措和工作举措,力求在富民优先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加速提升镇江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水平。

浙江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未来走向

浙江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未来走向

浙江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未来走向浙江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有许多特点值得概括,有许多原因值得探秘,有许多问题值得破解。

总结浙江经济发展经验和发展特点,分析其演进轨迹和制度变迁,研究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对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等,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坚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有浙江特色的发展道路,一跃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生了全面、深刻、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变化。

1978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仅124亿元,居全国第12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走上快车道,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38亿元,上升到全国第4位。

同期,人均生产总值由331元发展到37128元,上升到省区第1位,基本建成经济大省,并开始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农民为主体,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工业化进程。

全省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6.9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702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38:43:19,调整到2007年的5.5:54.1:40.4,提前完成工业化初期任务,顺利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并开始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

实现了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变化。

浙江率先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商品物资的地域封锁,1978年到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由0.7亿美元发展到176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3.7亿美元。

目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浙江人有100多万人,在全国有440多万人,形成独特的“风云浙商”和“浙江人经济”现象。

新时代“枫桥经验”基本内涵探究

新时代“枫桥经验”基本内涵探究

刘树枝**刘树枝,浙江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

新时代“枫桥经验”基本内涵探究“枫桥经验”是浙江的“传家宝”“金名片”“常青树”,更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55年来,“枫桥经验”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靠得是始终坚持“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不动摇,也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始终坚持预防和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最基层;始终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

55年来,“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久盛不衰,靠得是坚持中求发展、变化中求创新。

迈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得到了提升:基本理念从以维稳为重点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基本定位从预防化解矛盾向基层社会治理转变,基本路径从群防群治向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基本手段从“三防”向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转变,基本方式从传统方式向“传统+智能”治理转变,基本目标从“小治安”向“大平安”转变。

“枫桥经验”根植于枫桥,辐射到全省、全国。

55年前,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诞生了“枫桥经验”;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了“枫桥经验”;进入新世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铸就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的。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是浙江政法综治战线的新使命。

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经验“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解决好“为谁治理、治理为谁”的问题。

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

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

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浙江改革发展研究报告一、概述浙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本报告旨在探讨浙江改革发展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改革经验1.地区开放:浙江率先推进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开展国际合作,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2.民营经济发展:浙江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创业创新,促进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3.政府服务优化:浙江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和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提高了政府效能,方便了企业和民众办事。

4.教育和科技创新:浙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三、问题与挑战1.产业结构不合理:浙江目前仍然依赖传统的制造业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亟需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2.环境污染严重:浙江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亟需加强环保工作。

3.收入分配不平衡:虽然浙江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建设。

四、建议1.产业升级:浙江应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生态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2.加强环保工作:浙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3.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浙江应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富差距。

4.深化改革:浙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弊端,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创新创业,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结论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发展经验,在经济、产业、政府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然而,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产业升级,环保工作,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和深化改革,浙江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进程。

“千万工程”在浙江的实践与经验

“千万工程”在浙江的实践与经验

25经济研究“千万工程”在浙江的实践与经验赵立(浙江理工大学)摘要:“千万工程”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萌发的实践基础,是浙江省推进省域先行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浙江提出并推进了包括“深化环境治理,打造美丽浙江”“激活历史底蕴,书写本土文化”“挖掘特色产业,迸发经济活力”等系列举措,形成了坚定全民立场、坚持绿色发展、发扬系统思维的实践经验,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千万工程”;浙江实践;乡村振兴【作者简介】赵立(200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一)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经济思想萌发的实践基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与落实的重要工程,蕴含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

从价值指向来看,“千万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中,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从根本宗旨来看,“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十年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农村面貌和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获得极大提高。

从本质特征来看,“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

习近平同志在浙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

从战略途径来看,“千万工程”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浙江的自然资源稀缺的基本特征,提出并实施了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举措,在优势互补、循序渐进中实现浙江的蝶变与飞跃。

实践也一再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与真理性。

(二) “千万工程”是浙江推进省域先行的生动实践在过去二十年里,“千万工程”内涵不断深化拓展,推动了浙江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示范先行。

2003年,在浙江农村环境总体较差的背景下,“千万工程”的提出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心,对一万个左右行政村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治理,并希望其中一千个左右中心村可建设为全面小康示范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的思考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浙江
人民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在这些辉煌、令人瞩目的业绩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的智慧和浙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什么浙江能在短短到30年内创造如此大的成就呢?30年来,浙江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又都有哪些。

正文
30年前的浙江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中,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陆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甚至在30年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还赶不上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是一个发展明显落后的省份。

到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只有当时全国人均GDP381元的87%。

不仅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从经济结构看,无论是GDP结构,还是就业结构,1978年浙江农业比重都比全国高出不少,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国际比较看,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当时的印度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不相上下(详见表1)。

表1 经济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978年,%)
30年后的浙江
30年后的浙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浙江的综合实力,使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仅列第16位,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

到了2007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1位。

表2 改革前后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浙江发展经验的思考
如上所述,在这30年间,浙江的紧急和社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堪称“大转变、大开放、大跨越”的30年。

作为30年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浙江发展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浙江模式”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一个具体体现。

30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浙江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知名学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这是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的确,30年中,浙江人打破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禁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创新和吸收学习。

改革就是要探索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试错性选择。

从书中一个又一个事例可以看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就是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的结果,也是对“改革无禁区”的一个历史回答。

假如浙江人在改革之初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就完全无法想象浙江凭什么收获经济发展的果实、浙江因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模范生”。

民强方能国富。

民营经济的根本诉求在于富民。

富民进而强民、智民的自然历史结果必然是强国富国。

民营资本的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资本,民营资本效率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资本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

创业富民的“浙江模式”,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经济”,它的特点是“民办、民营、民有、民享。

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这从一系列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1979-2007年,浙江GDP增长中约有73%的贡献份额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全省第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中,约有9/1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的。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
的57.9%,非公有制经济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7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务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达到88.5%。

所有这些比率,在全国各省市区横向比较中,都显得高出一筹。

政府的准确定位推动经济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不在于政府是否介入,而在于如何介入,如何正确定位。

浙江的各级政府,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明智,也相当有效。

对于民众自发性的制度变迁,浙江各级政府的作用可从两个阶段来看,在初始阶段,浙江各级政府似乎充当了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角色,只看不说,这种“不作为”其实就是积极支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政府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明显转变,从“默默”地支持转而向社会提供各种政策性规制。

政府以这样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使得竞争有序,交易成本下降,制度的边际效益上升,事实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也是浙江改革发展中得出的经验之一。

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动态历史过程,必然带有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具体区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独特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工业化、现代化一般规律,又适合浙江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过程中,浙江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相互借鉴融合的生动局面。

一些学者把特色鲜明的浙江各地做法概括为“五小五大”:即“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源、大经营”,“小资本、大经济”,“小摊户、大网络”。

[11]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集聚理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培育出一大批将支柱产业、专业市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小企业群落,义乌的日用小商品、绍兴的纺纱面料、海宁的皮革制品、永康的小五金、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温州的打火机等。

这种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它在挖掘人人想创业的潜能、细化专业分工、共享外部经济、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各县(市、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看,浙江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市、区)数量达到30个,比江苏和山东多出整整一倍。

三十年星移斗转,似在倏忽之间;千万人奋斗不息,今昔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

现在,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刷的白色起跑线又横在浙江人民的脚下,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同时向我们招手。

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2] 《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1983年版
[4]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 胡宏伟:《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