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的思考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浙江

人民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这些辉煌、令人瞩目的业绩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的智慧和浙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什么浙江能在短短到30年内创造如此大的成就呢?30年来,浙江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又都有哪些。

正文

30年前的浙江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中,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陆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甚至在30年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还赶不上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是一个发展明显落后的省份。到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只有当时全国人均GDP381元的87%。不仅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从经济结构看,无论是GDP结构,还是就业结构,1978年浙江农业比重都比全国高出不少,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国际比较看,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当时的印度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不相上下(详见表1)。

表1 经济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978年,%)

30年后的浙江

30年后的浙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浙江的综合实力,使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仅列第16位,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到了2007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1位。

表2 改革前后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浙江发展经验的思考

如上所述,在这30年间,浙江的紧急和社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堪称“大转变、大开放、大跨越”的30年。作为30年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浙江发展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浙江模式”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一个具体体现。30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浙江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知名学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这是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的确,30年中,浙江人打破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禁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创新和吸收学习。改革就是要探索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试错性选择。从书中一个又一个事例可以看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就是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的结果,也是对“改革无禁区”的一个历史回答。假如浙江人在改革之初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就完全无法想象浙江凭什么收获经济发展的果实、浙江因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模范生”。

民强方能国富。民营经济的根本诉求在于富民。富民进而强民、智民的自然历史结果必然是强国富国。民营资本的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资本,民营资本效率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资本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创业富民的“浙江模式”,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经济”,它的特点是“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这从一系列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得到证明。1979-2007年,浙江GDP增长中约有73%的贡献份额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全省第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中,约有9/1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的。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

的57.9%,非公有制经济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7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务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达到88.5%。所有这些比率,在全国各省市区横向比较中,都显得高出一筹。

政府的准确定位推动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在于政府是否介入,而在于如何介入,如何正确定位。浙江的各级政府,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明智,也相当有效。对于民众自发性的制度变迁,浙江各级政府的作用可从两个阶段来看,在初始阶段,浙江各级政府似乎充当了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角色,只看不说,这种“不作为”其实就是积极支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政府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明显转变,从“默默”地支持转而向社会提供各种政策性规制。政府以这样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使得竞争有序,交易成本下降,制度的边际效益上升,事实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也是浙江改革发展中得出的经验之一。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动态历史过程,必然带有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具体区域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独特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工业化、现代化一般规律,又适合浙江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过程中,浙江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相互借鉴融合的生动局面。一些学者把特色鲜明的浙江各地做法概括为“五小五大”:即“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源、大经营”,“小资本、大经济”,“小摊户、大网络”。[11]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集聚理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培育出一大批将支柱产业、专业市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小企业群落,义乌的日用小商品、绍兴的纺纱面料、海宁的皮革制品、永康的小五金、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温州的打火机等。这种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它在挖掘人人想创业的潜能、细化专业分工、共享外部经济、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各县(市、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看,浙江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市、区)数量达到30个,比江苏和山东多出整整一倍。

三十年星移斗转,似在倏忽之间;千万人奋斗不息,今昔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现在,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刷的白色起跑线又横在浙江人民的脚下,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同时向我们招手。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2] 《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1983年版

[4]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 胡宏伟:《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