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江山图到理想环境下的人居环境探索
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探究
![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e4b2c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b.png)
音符和五线谱融入在音乐中,线条和 色彩融入在书画中。二者相互结合。如果 说线条就好比五线谱,色彩就好比音符, 可谓是"音中有画,画中有声”。王希孟《千 里江山图》被列入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 ―,而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青绿山水的 画家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也可与其相 媲美。同为绢本长卷的,赵伯驹的这幅绘
II
I__R三三B=R匚I
《千里江山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的交响乐,将全图分为六段:分段、序曲、 渐起、发展、高潮、回落、尾声。全卷山势连 绵千里,高低错落,蕴含着很强的节奏感 和秩序感。王希孟在创作作品时,很明显 的用书法中点、线、面组成富具有音乐韵 律感的作品,给画作带来新的生机。
序曲部分,画面开篇以回落的浅山为 序曲,起首处尖圆顶山巅向上绵延,高至 画面越三分之二。其后山次回落,小山错 落地分布在周围,中间用波浪木桥连接木 桥的左侧众山山顶微微地向右倾斜,作朝 揖之势。渐起部分,画卷这个地方主要画 以浅山,众山汇聚,或高耸挺立,或委婉曲 折,或气宇轩昂,或顾盼生辉。居中的山势 逐渐变高,意味着为该段的中心。序曲部 分,此处的山势逐渐升高,最高峰占据了 画面的五分之四,形成了明确的中心。连 绵不绝的山岭,左右相互呼应,扑面而来 的雄阔的势态,给鉴赏者暗示,画面的高 潮部分即将揭开帷幕。画面的高潮部分意 味着是整幅作品最为丰富精彩的地方,以 中间几乎高耸至画面顶端的主山为标志, 主山与周围的众山差别较大,流畅的线 条、厚重的设色、微妙的肌理,在视觉上十 分突出。回落部分,画面此处逐渐恢复平 静,整体山势渐渐退却,呈现出回落的趋 势。左侧山峰略高,山势迅速回落,延绵不 绝。随之而来的就是画面的结尾,画面的 山峰有渐次回升的势态,尤其是尖圆山峦 突兀而立与起首山峰遥相呼应,形成闭合 结构。画面以平远之景而告终,江面也延 伸之远方。山中放牧,渔家在岸边撒网,全 卷由寻常百姓的田园生活构成。
从《千里江山图》谈中国传统绘画“境”之表达开题报告
![从《千里江山图》谈中国传统绘画“境”之表达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03bc4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9.png)
从《千里江山图》谈中国传统绘画“境”之表达开
题报告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境”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其表达方式多样,包括构图、色彩、笔墨、线条等。
在《千里江山图》中,作者以多个画面展现了中国南方江山美景和民生风貌,同时通过运用绘画技巧和艺术手法来表达“境”。
首先,构图上的表达。
《千里江山图》共12幅,每幅都有独特的构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南方景观的全方位描绘。
例如,第一幅中央是一座城池,四周绿树如海,突出了城市景观;第四幅则展示了春天水乡的景象,通过左侧众多小船、右侧举起的渔网等细节,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使观者置身其中。
其次,色彩上的表达。
《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国南方的鲜艳景色。
例如,第五幅中,作者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来描绘秋日的稻田,鲜艳的黄色和红色形成明暗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再次,笔墨上的表达。
《千里江山图》的笔墨技巧独具匠心,通过不同的线条和笔触来表现出各种鲜活生动的景象。
例如,第六幅中有一群慢慢爬动的乌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来描绘它们的躯体和龟壳,表现出乌龟的悠闲祥和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境”是通过多种绘画技巧和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通过文字的描写和画面的表现,展现了中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民生景象,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山水画 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山水画 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1ae939e87101f69e319598.png)
2019年铜仁市西部联盟校际教研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学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师姓名:吴强二0一八年十二月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二、讲授新课,组织学习。
(2分钟)三、组织活动,分组合作。
(10分钟)一、导入问题一:你见过哪些中国古代山水画? (高山流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回答:(展示山水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1. 通过看到的图片说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后,总结: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分类1.青绿山水2.水墨山水3.浅绛山水4.没骨山水等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1、通过观察浏览,这幅画首先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感悟)2、目识心记,画面中都有描绘哪些具体物象?(观察)3、关于这幅画,你有什么相关知识线索分享给大家吗?(知识)4、宋徽宗倾心于此画,仅仅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进入主题学生快速翻阅本章节的内容,把本节课的各个知识点,标记出来。
以问题的形式通向理解之门,学生在思考中,集中注意力,为新课作好铺垫。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不是书本上现有的答案四、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
(18分钟)因为技法的高超吗?(知识)教师引导,按照问题内容,与学生一起分组学习与探究探究结果:1、色彩丰富鲜艳画幅长2、长桥楼台亭阁人家船渔夫道观3、与真实的景色不太一样4、构图不一样5、意境之美6、有印章有诗词7、?还有其它答案没有自主探究 2带着问题看视频(视频展示)1.《千里江山图》如何评价有其什么特点?2.《千里江山图》里运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鲜艳亮丽?3.《千里江山图》与西方绘画对比有其怎样的绘画观?4.《千里江山图》渗透古人怎样的做人理念?师生活动:教师总结:探究结果:1.它不是一幅画,而是五幅画(水墨勾底——赭石上色,让后期的冷暖对比更鲜丽——石绿上色——再叠加一层石绿,使颜色更丰富有层次——石青上色,完成)2.颜料顶级《千里江山图》卷绘制所用的珍贵宝石、矿物质及药材共计有:孔雀石、青金石、砗磲、蓝铜矿、石青、石绿、赭石、朱砂、雌黄、阿胶等,且均需为上等品才堪使用,“上等的宝石,都是用来画画的……3.技法的运用分组学习按照兴趣自由组合学生自学,教师辅助引导。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https://img.taocdn.com/s3/m/b7ed4a12453610661fd9f409.png)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创作绘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作简介《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
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b11527d3968011ca300916a.png)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少年班学院刘博PB12000715日期:2013.12.25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洋洋洒洒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欣喜,更是一种震撼。
回首古代,我们不难发现众多彰显美学的作品:陶瓷、雕刻、绘画……但在中国人的审美习尚中,山水画是所有这些里面最特殊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艺术境界是,使得山水画便成为中国人实现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美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各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历千年而不衰,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千里江山图》便是这样一幅经过历史的熏陶却愈发壮丽的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下这幅《千里江山图》,并谈下美学与鉴赏。
先从整体上看,《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气势辽阔超凡。
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
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
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而当时的王希孟只有18岁。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他的这幅《千里江山图》不仅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山水画鉴赏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画的表现上,《千里江山图》画卷展示出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理想的人居环境
![理想的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f143f97790c69ec3d4bb7575.png)
理想的人居环境我认为理想的的人居环境,应该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
在小环境上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都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在城市中出现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外观华美而内部简陋粗糙的建筑,众多缺水少电的居民小区等等。
上述问题,这与理想的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因此,理想的人居环境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
下面我就阐述一下我对理想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我认为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不要滥用耕地。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2023年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如何赏析画作--画评--八骏图
![2023年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如何赏析画作--画评--八骏图](https://img.taocdn.com/s3/m/ab0861d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2.png)
总体评价
有人说:“《千里江山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 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 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有人说:“《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的呈现,能窥得宋代皇室对长寿的 追求。 道教所崇尚的养生观念和修仙长生契合了皇室的需求。在青绿山水中, 运用石青、石绿等现实中看不到的色彩对实际的山水进行加工,一定程度上展 现了人们想象中的珍藏着长寿秘密的海外仙山。 ”
①
②
③
④
⑤
印象主义,现实主义,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略施淡彩的绘画。
经典作品
曾有人评论说齐白石的虾,虽然未画一滴水,但是虾的姿态 仿佛在水中一样。每只虾的神态和整体布局,给欣赏者带来 想象力的再创造,让人不禁联想到虾在水中的姿态,这就是 齐白石绘画的高明之处。
工笔画
经典作品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克劳德·莫奈 《睡莲》 《日出 印象》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 北欧 —— 创作理念 —— 受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表现主义否定现实的客观性和艺术的目的性,忽视对形式 的摹写,强调表达主观感受和内在激情。通过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处理,突破表象而凸显其本 质,突破行为而楔入其灵魂,突破现象而展示其内涵,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
画评---八骏图
画画,最可怕的是没有风格。绘画风格, 是一种绘画语言,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痕 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风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艺术没有好 看难看,只有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真诚的 创作自我,就值得尊重。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名画时空的大门吧!
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的色彩
![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的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ad0413e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2.png)
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的色彩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千里江山图》在青绿山水的色彩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青绿山水中,绿色的运用比较突出,王希孟巧妙地运用浓淡不一的绿色,将山川草木和水流的纹理描绘得十分传神生动。
绿色的运用既使画面更显生机和活力,也表现了自然中万物的生命力和与人类共生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青绿山水中,蓝色和紫色的运用也成为了画面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蓝色是表现宽广天空和深邃水面的色彩,而紫色则更多地表现出山水中的深邃和神秘感,同时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千里江山图》中青绿山水的色彩运用不仅表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和多样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 (2)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 (2)](https://img.taocdn.com/s3/m/5c744af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7.png)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学与鉴赏明代画家文征明曾说:“古画如人之生者,可以养志,可以养气。
”这是一种对审美的感悟,它能够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也能够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珍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中国画史上有许多著名画家,他们写出了千篇一律的山水画。
如王希孟画出了长江三峡、富春江的壮丽;张择端描绘了杭州西湖、金陵虎跑等景致;范宽创作了大江东去、万里长城等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然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更重要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征明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他擅画山水、人物,也能文与画并茂。
他不仅开创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更以其独创画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气韵生动、别开生面的经典代表。
因此在他画作的艺术风格上就有一种文人画之风:既能体现传统风范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情的积极探索,又能体现其在特定环境下特有的表现能力。
而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由盛转衰;文征明又将这种风格进行了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文人画”风格,成为绘画史上一大特点。
一、文征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一带风景。
此画是文征明晚年创作的一幅杰作,是传世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此画构图奇特,从山势而来,一路平缓地进入山峰之中,再向高处逐渐展开并延伸。
山石以墨色铺就,层次分明,有主次,层次分明。
山峰上有树木遮挡,形成大片空旷的画面;远山的山峦则被墨色所笼罩。
在山间耸立着一个平台上有一亭子。
亭子、楼阁掩映其中。
一处山石之上坐着两个老者,在饮酒,正闭目养神。
一幅山水图表现出文人墨客闲适淡然之态,仿佛画中人就在其中。
这幅画所描绘的是杭州境内的群山风貌。
山上奇峰耸立,林间时隐时现的溪流在山坡间穿行而过。
山谷之上有亭子和人家住宅。
这幅画以墨色为主调,以水墨为主。
有山石造型精致细致;山石之下有水榭与房屋。
山石中用墨色勾出层层叠叠之势;山石间留有一定的空白;屋宇楼阁显得精致而厚重。
探究宋代园林的山水营造与意境表达——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探究宋代园林的山水营造与意境表达——以《千里江山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e03c385fbfc77da369b10b.png)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究宋代园林的山水营造与意境表达———以《千里江山图》为例马琪真(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千里江山图》作为宋代青绿山水画法中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希孟在其中运用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描绘出画面中的桥梁舟船、茅屋楼阁、山水相映成趣等闲趣场景,展现出宋代的山水园林中独有的文人士大夫的雅趣和意境。
本文以宋代山水园林的角度入手,分析北宋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中所体现的山水园林观和思想,并探究山水体系的营造和表达,体会北宋山水园林中独有的意境与文化。
关键词:宋代山水园林;山水营造;意境;闲雅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2-017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2.085一、前言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流传的无数绘画作品当中,《千里江山图》这种青绿山水式的画卷是比较少见的。
王希孟用传统长卷的形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图中细致的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江河,层峦叠嶂的山石,翠绿繁茂的树木,以及具有浓厚的宋代建筑和园林等。
整幅图色彩绚丽,烟波淼淼,刻画细致入微,呈现出北宋广阔的天地和壮美瑰丽的大自然。
通过了解有关《千里江山图》的文献资料,现已有文章从《千里江山图》不同方向的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主要从画法技巧、山水风景、构图、色彩、建筑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如周凤的《<千里江山图>研究》(2016)一文,对本幅“青绿”的表现形式、“全景式”的构图模式等艺术特征做出详细的描述。
傅熹年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1979)一文中,对《千里江山图》中的园林、住宅、寺观、屋檐、水磨,甚至室内家具等都进行了深度的剖析。
杨勇《两宋教育研究》(2012)一文中,认为《千里江山图》符合了宋徽宗将画院审美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相融于一体的新的审美风潮等。
千里江山图的审美特征
![千里江山图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f41dd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c.png)
千里江山图的审美特征《千里江山图》既继承了青绿山水的固有传统,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题材内容方面,自然景色描绘得更加细致真实,与人的活动也结合得更加紧密,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千里江山图》画面着意刻划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安插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精细_地刻划了如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篷楼阁等生活场面,还有相当真实的捕鱼情景。
它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劳动景象来辉映自然,较之隋唐时期一些青绿山水,专以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王公贵族的豪华生活来衬托山水,更显得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1、山水画卷,体现大众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
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
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2、山水画卷,体现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千里山河,万年人间——探析《千里江山图》卷的艺术造诣
![千里山河,万年人间——探析《千里江山图》卷的艺术造诣](https://img.taocdn.com/s3/m/1302511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0.png)
2021·05中国山水画古往今来皆不止纯粹地描绘客观山水景观,画家们运用借景借物的手法描绘物象,在画纸上表达感受、品质与志向,塑造出可观、可游、可居的画外之境,抒写蕴藏在心底的精神之美。
在《净因院画记》中,苏东坡有这样一番言论:“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在他看来,描绘具体对象是需要创作时结合平时艺术学养的积累的,通过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如此才能表现其形象蕴意,渐臻身心交融、天人合一、至高完美的境界。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五代至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水墨山水画到五代十国时走向了成熟,在宋代则达到了鼎盛,而其间,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处于低谷,但《千里江山图》卷的出现为当时稍显落寞的青绿山水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描绘了千山万壑,将山水画通过构图造型、用笔技巧、设色方式等进行创新结合,让观者一览大美中国的山水风光并一道体会感受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与生态美学。
一、描绘内容和特点《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描绘了不同的景致,并通过充分描绘江流、山脉、游船、桥梁等景致进行呼应。
(一)卷中的自然景观卷中描绘了众多自然景物,气象万千。
青山绿水辽阔,山林树木茂盛林立,南方水乡的宁谧柔情与北方山川的苍劲雄浑被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显示出自然山水意境气势的秀丽、壮美与恢宏。
(二)卷中的人文景观1.建筑样式画中描绘了不少人文景观,所绘物象丰富且刻画精细,如屋宇、船舶、桥梁、水车。
它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农忙景象来辉映自然,点缀亭台楼阁、林峦书院、茅居村舍、柳浪渔家、水磨长桥、平沙泊舟,意态生动,这些场景使辽阔山色富于烟火气息,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色彩,使其青绿山水更为真实自然。
2.人物生活场景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着独特的意匠经营,赋予了山水画巧妙的审美观念。
《千里江山图》由于运用点景人物这种衬托手法,使虽占据篇幅极小的人物在整体画面中起到了点缀作用,烘托渲染了妙不可言的氛围感,意趣十足,并似画龙点睛般将整体画面中的山水与人物巧妙别致地互动在一起,反映画家情感寄托及追求,行旅、观景、雅集、劳作等场景相互交织映衬,让画面充满生机,给人以真实的艺术感受。
浅析《千里江山图》
![浅析《千里江山图》](https://img.taocdn.com/s3/m/330a277690c69ec3d4bb752e.png)
浅析《千里江山图》作者:孙晨阳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摘要:从东晋、唐、五代到北宋,整个绘画史走过一半,走到了绘画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山水画翻身独立的时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北宋时的巨作。
最开始接触山水画,大都先接触水墨山水,可能对青绿山水不是很了解。
《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尺幅虽不是很大,但其俊秀的美依旧让人为之震撼,整幅画面容纳了千里江山,使人可以感同身受宋徽宗观画时的震惊。
本文就《千里江山图》为基础,对其作者﹑背景﹑技法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作画背景;意境《千里江山图》不仅是青绿山水的里程丰碑,而且使青绿风格在几乎被打压的情况下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作者简介画史中对于王希孟并没有记载,只能通过《千里江山图》略知一二,根据后来收藏者蔡京的提拔得知,在王希孟十八岁时,在画院做学徒,后被召入文书库,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得到徽宗亲自指导,因此,王希孟的绘画风格自然靠近徽宗,加之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使他有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成为了典型的宫廷画家,是擅长精工浓艳一派。
简析名画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为绢本,青绿设色,纵51.5cm、横1191.5cm,这幅描写江南自然景色、峰峦冈岭、江湖河港的巨作,境界空阔,气势宏伟,堪称宋代青绿山水的巨制杰作。
作品采用的是三段式构图,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成有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变化的情景,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画作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随后看到有民居依山而建,对面的群峰秀气挺拔,向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完美的承接作用。
山谷中村庄座座,江边杨柳依依,充满诗意。
随后可以看到峰峦下方的大桥,成功地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以看到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有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座小桥,这座桥虽然跨度不大,却在桥上有一座凉亭,是文人雅士集聚雅集的小憩之地。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6eaa8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3.png)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一、介绍《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巨幅绘画作品。
•这幅画展现了中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宝之一。
二、意义1.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通过《千里江山图》,人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貌,有助于我们重建和理解过去时期的历史面貌。
•这幅画呈现出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艺术表达与审美享受•徐悲鸿将大量线条运用于这副作品中,给予了整个画面良好的结构和动感。
•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奇妙而独特的气息,领略到无穷的美感。
•《千里江山图》中的景物布局和色彩运用都展现了徐悲鸿精湛的绘画技巧,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体验。
三、艺术价值1.独特性与稀缺性•《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名画中的佳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这幅画虽然存在多幅复制品,但原作仍然被认为是无价之宝。
2.艺术风格与创新•徐悲鸿在这幅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审美,使得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开辟了新境界。
•他通过构图和线条表达独立独特的审美观点,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
3.文化遗产与时代记忆•《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遗产,它不仅向后人展示了过去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事件,也为今天人们研究和理解相关时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珍贵资源。
四、结论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艺术珍品,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体验到无限的审美享受。
这幅画不仅是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的重要载体,也有着独特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
因此,《千里江山图》在艺术界被视为宝贵的资产和珍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艺术课程《千里江山图》教案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幼儿园艺术课程《千里江山图》教案传统文化教育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bab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0.png)
幼儿园艺术课程《千里江山图》教案传统文化教育方案幼儿园艺术课程《千里江山图》教案传统文化教育方案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人们重新关注和重视。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体验,对培养孩子的民族情怀、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而艺术课程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幼儿园艺术课程中,《千里江山图》教案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一、古典名作《千里江山图》简介《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
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婉约山水景色,江山如诗如画,给人以宽阔深邃的视觉享受。
画家通过对景物以及山水环境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意境追求和生活理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特色。
二、《千里江山图》教案内容设计1. 课程目标: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千里江山图》,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和想象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千里江山图》的艺术背景、历史意义、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观赏、模仿、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3. 教学手段:灯光、投影、音响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欣赏《千里江山图》,并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4. 教学过程:通过导入、解说、观摩、讨论、实践等环节,引导幼儿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千里江山图》,并在互动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5. 教学手段: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模仿、创作等方式,体验山水画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艺术课程中的《千里江山图》教案,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幼儿欣赏《千里江山图》,使他们从小培养起对山水画的鉴赏眼光和审美情趣。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fbe2c2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e.png)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李启色【期刊名称】《书画世界》【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7页(P30-36)【作者】李启色【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李启色李启色,1966年出生于广东汕尾。
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及国画系山水画硕士研究生班。
1991年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
山水画作品12幅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六十年·六十强—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山水画作品10幅入编中国文艺出版社岀版的《中国新版传世名画集》。
论文及100多件美术作品在《美术》《美术观察》《装饰》《艺术教育》《书画世界》等全国美术类专业刊物发表及参加国内外画展。
出版个人画集有《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美术家—李启色作品集》《当代中国美术家—李启色山水画集》《2004年中国书画百杰李启色作品选》《21世纪中国美术家—李启色山水写生集》《搜妙创真—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李启色》《岭南高校美术教学个案研究—李启色山水画写生》《中国美术家大系—李启色专辑》等。
图李启色春天奏鸣曲180cm×145cm 2009年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王希孟在技法上继承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结合的山石皴法,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王希孟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的特点,以六部分景色组成这幅十余米的巨幅长卷,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将江南的自然山水描绘得秀丽壮美,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巨制。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精”与“境”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精”与“境”](https://img.taocdn.com/s3/m/0a840a1431b765ce04081407.png)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精”与“境”作者:范壹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年间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它被誉为集前人青绿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旷远的艺术境界,成为青绿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
“精”即为“精湛”,一种制作方式,更是一种呈现效果,“境”即为“造境”,是为画中所造之境。
本文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分析、并从“精”与“境”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希望在漫长的时空长河中,跨过重重岁月再次走进这幅伟大画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精湛;造境一、走进《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他是一位在画史文献中没有任何生平记载的宫廷画家,更是一位扑朔迷离的山水画家。
在这一幅长达11.9米,宽51.5厘米的完整的绢幅画作中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阔之景。
这件作品是所有传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青绿山水画史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院体式全景山水的构图形式,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件作品是作者18岁那年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样的眼界,格局以及精湛的技艺足以令后世为之称道。
王希孟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得画面爽朗富丽。
画中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
山水间有桥梁渡口、楼阁亭榭,细微处可见众多画中人物在行旅、幽居、捕鱼、观水、游玩,一派生机盎然。
全卷以辽阔的水势和曲折的河流为主线,将起伏错落的山脉相连,景物布置其中,生动自然,复杂精巧。
正如孙世昌所言:“全卷峰峦形象不太注意个性差异,重在虚实、明暗、高下、大小、整散所组成的整体节奏,构成的空间境界。
”二、“精”的体现与“境”的传达“精”首先体现在物象的刻画上,长达十一米有余,宽五十余厘米的《千里江山图》,作品采用了“深远”、“平远”、和“高远”相互交替的手法创作完成,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咫尺千里之感。
从《千里江山图》中,看北宋的民居与庭院
![从《千里江山图》中,看北宋的民居与庭院](https://img.taocdn.com/s3/m/b38399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e.png)
从《千里江山图》中,看北宋的民居与庭院图二:1图二:2图二:6图二:4图二:14图二:11图二:123、其他大型住宅:画中除上述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图一:16—22)。
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图一:17、18、22),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图一:20、图二:14),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筑。
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图一:18)。
图一:16图一:17图一:18图一:19图一:20图一:21图二:22图二:14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迥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图二:15); 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再考之(图一:19)。
图二:15图一:19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图一:19、20、22,图二:9),有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图一:19图一:20图一:22图二:9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图一:22、图二8、9)。
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图一:22图二:9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图一:22、图二8、9)。
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图一:22图二:8图二:9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图一:14、15、16、20,图二:10、13),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图一:14图一:15图一:16图一:20图二:10图二:13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
千里江山茶席主题描述
![千里江山茶席主题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161c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0.png)
千里江山茶席主题描述
从古时,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便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再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
“近听水无声,远看山有色。
”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
此画作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涤麻材质的茶席,《千里江山图》跃然于席面上,无论置于茶桌上,搭配茶器,还是摆放家中一角展示,均能彰显主人的品位。
席上古画以原作高清扫描图为样本,还原古画颜色,一描一摹皆清晰入眼。
以麻为底,以画入韵,两者相得益彰。
泡茶时,在感受到古代文人风雅的同时,亦能窥得古人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
无论是想觅得一方精致茶席,亦或是为家中增添装饰,这幅古画为模本的茶席,是上佳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研究人类聚集居住与环境间的和谐景观环境,在中国山水画中找寻并探讨古人理想空间格局的人居环境。
本文以泰安作为山水城市营造的经典案例,分析当代人居地域环境的合理发展方向,在尊重自然的原则下适量开发自然,及时进行保护与修复,使得人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关键词:山水;山水格局;人居环境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探索居住环境,经过千百年的曲折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对自然和人类聚居的有利模式,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宜居的家园。
居住地域环境不再是单纯为了生存、生活、避难、防御为目的的环境,更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和自然的多重反应。
但当今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大量被毁害,自然的自我修复调控能力已接近零,环境已是岌岌可危。
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现代研究学者一直在反思: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如何相处?作为景观的从业人员探究理想的人居环境应放在首位。
1 现状问题在城市进程和工业生产大张旗鼓的建设下,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已经淡然离去,“如果将建设‘山水城市’理解为匆忙地在这些地区搞开发,实际上背离了‘山水城市’的方向,‘山水城市’也就名存实亡”。
现阶段,人居环境的问题主要有:①自然破坏急需恢复、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草地退化严重。
②城市无限制扩张发展,人类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气、资源需求已超过自然净化和生产能力,自然已在超负荷运作。
③传统与地方性景观文化的空间构成格局丧失,文化内涵表面化。
2 山水画中理想山水格局根源2.1 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
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
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原因有4个方面:①可庇护环境的气候、水位、风向、日照相对稳定,人类可依照经验辨析和利用环境优势进行生活。
②由于人的视域有限,看不见的背后必须是可靠的、安全的,并能有效逃避危险,正如早期的山顶洞人,背靠山崖、悬壁开洞来躲避防御。
③人类为寻求食物可在山林采摘和狩猎,山地动植物较为丰富,可为人类生存提供果实和猎物以及生火的木柴。
④可排除潜在危险,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是有限的,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具有确定性和整地感。
在人居环境建造时有明显边界和围和,或是山川、水域的阻隔,或是城墙的护卫。
在人聚居环境中总能出现,以强化人的安全感,使人们对区域领域产生生存依赖,促进人类聚居的捍卫意识。
2.2 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
王希孟(宋)的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见图1),“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可游可居”思想境界意味着人居景观环境的建构是人与物生存空间、人与人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人在环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为“游”,乐享起中。
所谓“居”是人在地域环境下的长期生活感受,以使“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而达到“乘物以游心”强力的内心感受。
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
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
由此也决定中国山水画中可居可游的思想和构图是将理想人居环境集大成。
2.3 精神上的隐逸隐逸山野别业的高士多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者,与画者对山水自然景观的“可游可居”、“天人合一”的意境思想密切结合的关系。
在文人诗句中,对景观环境精神依赖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情趣;有《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霞水景;有《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空灵、幽美意境,显示出闲情偶寄自成高格的情怀。
同时勾画出景观的时间(秋天日路、夜晚)――空间(水岸边、深林)――人活动(赏景、弹琴)。
而文人高士心中隐逸的“桃花源”在千百年人们心中都挥之不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景观模式:“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对“仕”与“隐”相互结合的理想环境之地,其环境特点有:①有山有水的环境庇护,阡陌纵横的山林。
②隐秘的出入口,入洞蛇行、先狭后宽、夹岸桃花、水尽山出,其上一洞仿若有光,豁然开朗。
③“缘溪行”出入口与内外链接需要经过走廊、曲径、通道。
④聚居在开阔平坦的土地,出洞后开阔的盆地(见表1)。
3 理想山水格局基本结构特征3.1 连绵的山峰环抱在长卷中画的每部分都有主次之别,以高山、主峰为基址背景和衬托在画中开卷首段。
以山景为主,树木茂盛,沿山路九曲盘旋直通山间古寺,期间瀑布倾泻,流水入江;亭台楼阁错落置于平坡山间处时隐时现;远山清丽的色彩被云雾环绕,云雾弥漫的山谷,远处山峰耸立,山体直插云腰之间,形成无限深远的效果。
在画中感受到群山的深远和高远“气脉相通”;山势上遥相呼应,如右岸山势向左倾斜,左岸山势向右倾斜,形成群山环抱的基址;近处山体山中多奇珍异草、异树、果树、树林在其穿插溪桥、水榭,形成植被隔离保护带,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调节气温,营造小气候,形成风景如画的自然风景;在道教中的仙山、佛家的“物我和一”、士大夫的隐逸,在山川中形神合一。
3.2 大江河流的前景大江、河流为基址前景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水源,便于灌溉农田,并为人类提供水产品。
在《千里江山图》中,开阔平远的空间将视线引向水天之际,近景处水浪轻微起伏,江面辽阔无垠有商船和渔船往来,岸边绿水扬波、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均有活动人群。
人类最早出现地临近水源,提供给人们饮用和生活,水流在流动和冲蚀下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洪泛区给河流和缓冲区带来肥沃的土壤,岸边是水陆交错带地带,也是生物种类最为繁多的地带,所以,在文人心中水是“不死之水”,并在画中重点描绘。
3.3 中间开阔的平原在近岸平坦地势中有小道通行和散落树丛遮挡村落,在画中是聚集的人家、平坦的农田。
人物在画中有的是挑柴夫、商人等在其间小道上穿行;有的是桥上行人和舟船忙碌;有的是家中人们的交谈。
均在四面围合中间平坦开阔的地势展开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空间。
山间盆地环境给人以生产发展的肥沃土地,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给自足,形成古人戏文中所说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与文人心中远离喧嚣纷争的室外桃源。
3.4 与外界联系的豁口人与外界常以道路和豁口作为联系方式,物质与外界物质交换常以河流和谷地延伸的方式,其人居环境出入口常为洞口、水口、门口在画中往往出现木栈桥和蜿蜒的河谷小道联系和沟通各相邻近的闭合空间。
在千里江山图中,进入道路唯一且狭窄,时隐时现,曲径通幽给人以探索神秘,以一座长桥横跨江面链接岛上渔民和人居的村庄,形成一片繁华景象。
一方面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
另一方面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外交流通道,是物种空间运动的必经之地,具有最高的资源密度、最丰富的种类,豁口是动物的迁徙通廊,因而是猎采最佳场所。
在旱季,河流廊道可能成为水源供应区和大量植物生长的地方,也是物质、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高密集场所。
4 人居环境的现实表达古人对与山水间人居聚居环在《阳宅十书》有“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的定论,其中泰安在人类山林聚居环境的选址上可谓代表。
原有泰安古城地理位置的选则与周边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泰安古城的形成是围绕自然山水环境的庇护发展而来,从起初人类早期栖息的大汶口到岱岳镇,直到后来东移形成乾封县形成泰安雏形,泰山周围因适宜稳定的环境聚落越来越多,并带动城市庙宇发展形成泰安山水格局的一部分。
泰安处在岱岳山水地形、轮廓的形胜中,城市发展得益于“山”、“水”,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形态格局,其地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逐步倾斜趋势,中部平坦地势受洪积冲蚀形成丘陵河谷平原。
泰安北部以泰山为主山形成天然屏障;南部的徂徕山为案山形成视线呼应;西北部的金牛山为岗阜,将西南屏障环抱,3座山在山水格局中成三足鼎立之势(见图2)。
泰山山脉在地域广阔的平原之上绵延余公里,盘卧平方千米,依次为中天门海拔860m,南天门海拔1460m,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m,与泰城丘陵平原地势形成强烈反差,在山体节奏上有“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
泰安城市是将泰山为背景,衬托和保卫人们聚居的环境;在空间上产生山外有山、重峦叠嶂的视觉感受;在城市天际线上,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天际轮廓线,增加泰安城市风景的深度感。
山脉众多水系环在视野中形成清晰的山体轮廓线,成为天然的参照系统,给人方向感、安全感、归属感。
山脉众多水系环绕,在山脉中产生“溪”、“河”、“泉”、“池”、“井”、流入山下城市汇集成泰山西溪的奈河、泰山中溪的梳洗河、泰山西麓桃花峪北部山谷的伴河。
水路交织环抱与泰山并与之对望(见图3),并以河流水系为主的生态廊道口是生态体系中自然生态过程的集中体现,在大尺度山水格局中比例较小,但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
城市河流作为山水城市最主要的自然廊道,起到了泄洪、调节气候、生物通道等生态功能。
以水口山为障景、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出入口常为洞口、水口、门口,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廊道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核心。
以河流、水池为选址基地的前景;以开阔平原与冲积扇为选址基地中部;以高山环抱为选址基地的背景,从而形成理想山水格局特征。
可见,泰安营建布局占据地利优势,是利于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居住场所。
人聚居的城市是以泰山玉皇顶为轴线连接岱庙(见图4),在街道布局上方正,城内16条街。
泰安城外城厢共13地方散落其中,个自有不同功用,有粟、蔬、果、鱼、薪炭、器物;有百货杂陈;有园圃;更有每日客人云集,夜半灯火通明,一派人居生活气象。
在山间和水系周围植被茂盛环绕多植花果树,植被覆盖率达80%,(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山麓垂直植被分布明显,从低到高依次为: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因此,景观差异度高、植被种类丰富,形成多处水源。
植被包裹山体、环绕水系起到了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
其在气候上,减轻西北寒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在土壤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气象上,山体的垂直绿化将新鲜空气补充进城市中。
丰富的植被从中可以调节人居环境气候,游走于山涧和城市中,可感受画中所言的“可居可游”,泰安古城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