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社会批评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在这个看似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社会里,却也藏着不少让人忍不住要吐槽和批评的怪象。
先来说说这到处弥漫的浮躁之气。
大家好像都在拼命地追求快,快出名、快发财,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老理儿。
为了吸引眼球,各种奇葩的新闻、无聊的炒作满天飞。
有些人甚至不惜编造谎言、卖弄丑态来获取关注,把道德和良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再瞧瞧那无处不在的攀比之风。
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的成绩……好像不比就没法过日子了。
结果呢,人们活得越来越累,幸福感越来越低。
为了满足那所谓的虚荣心,拼命工作,甚至不择手段,把生活过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
还有这冷漠的人际关系,住在对门的邻居,几年下来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
在公交车上,个个都低头玩手机,对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孕妇视而不见。
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暖和关怀,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冰层给挡住了。
更别提那让人头疼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什么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底线。
商家们为了赚钱,良心都不要了,把老百姓的健康当成了儿戏。
教育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孩子们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本该快乐的童年被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填满。
分数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创造力和个性被无情地扼杀。
社会啊社会,你什么时候才能清醒一点,把这些毛病都改改?咱老百姓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能生活在一个真实、温暖、有良心的社会里。
别让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继续捣乱,还我们一个干干净净、充满阳光的世界!。
课件-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艺术哲学》
影响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三因素是种 族、环境和时代
种族:天生遗传的那些倾向,因民 族的不同而不同。——内部主源
环境:自然界、物质环境、社会环 境等。——外部压力
时代: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精神 气候)——后天动量
2、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 夫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把文 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以进步 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从历史的高度评价 作家作品,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深刻全面的 发展。
示例:余华《我的文学道路》
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任何一个作家首先都是一个 读者,一个好的读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
如:川端康成 细部描写 “细部是我们生命的所在” 卡夫卡 “他解放了我的写作” 鲁迅 “想象力后面必须要跟着洞察力” 福克纳 心理描写“真正优秀的心理描写都是不
写心理的。”
3、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应该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应该是社会赋 予它以生活,而不是它赋予社会以生活。
——别林斯基
“美就是生活”——那些含有生活的东西正如 我们所希望的,便是美的;那些显现生活或 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便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 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 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益 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可 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来 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且 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
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
他的诗作多次揭示了唐朝时期社会的不公正、贫困现象以及政治黑暗和官僚腐败问题。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进一步了解杜甫诗作中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表现,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的批评。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并提供了对今世启示与警醒。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杜甫诗中社会批判的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描述杜甫如何通过描写社会不公与贫困来进行社会批判。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他对官僚腐败和政治黑暗现象的揭示。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杜甫诗作中表现出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包括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失落感,以及士人遭遇到的权力打压与困境。
最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分析杜甫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进行的批评,涉及权臣专权与社稷之忧、行政官员贪污腐败揭示以及社会弊端与道德虚伪剖析。
最终,我们将在结论中总结杜甫诗中的社会批判价值意义,并进一步思考其中对今世的启示与警醒。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杜甫诗作中所揭示的社会批判思想,并通过对其作品内容的详细分析,揭示出杜甫诗中蕴含的深刻价值意义。
通过了解杜甫诗作中所描述的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对唐代社会制度和道德败坏问题所持有的批判态度。
本文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公正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提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警醒。
2. 杜甫诗的社会批判:2.1 杜甫及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争和社会动荡。
这个时期,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盛行,导致了贫困、饥荒和人民疾苦。
2.2 社会不公与贫困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的描写。
社会学批评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静夜思》写于公元725年,当时诗人 25岁,秋游金陵。我们只能猜测,中秋 前后的一个月夜,诗人孤影相对,于是 他回想起飘萍般的生活,又想起远方的 亲人,一股思乡之情冲涌在胸,但是他 游侠般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限于哀怨, 伤怀的心地。
从环境的角度解读
• 泰纳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的、地理的环境和社会 的、物质的环境,而文化环境也是影响艺术的一 个重要的因素。 • 从中国民族的习俗来看,自古以来就有睹月思人 的习惯。我国大多诗人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 ,思乡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追求 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 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明月可以寄托相思。 • 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李白 孤独的写下《静夜思》,不单单是诗人想念自己 的家乡,更是表达了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游子的 那种孤寂和思念。
第二层:
•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从环境的角度解读 • 从时代的角度解读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
• 从种族的角度解读所谓“种族”,泰纳解 释为一个民族的“先天的特性”和“后天 的特性”。 • 从李白的家族看,李白家族遭重大变故流 放与大唐最西域,李白由此诞生,五岁时 ,举家内迁,这真是一个漂泊者的家族, 在一游牧者无主体的人民中间,李白身上 有了“半胡儿”的异域情调。而家族的漂 泊情怀使得李白的一生几乎都在四处漂泊 流浪。
第三层:结语
• 泰纳在其《艺术哲学》里面提到的“ 种族、环境、时代”的解读方法,运 用到《静夜思》中,从三维立体的角 度重新看到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心路历 程,从字里行间感受年轻诗人的惆怅 、诗人满腔的抱负和情怀,从而更娇 深切的与诗人桀骜的诗魂产生深深的 共鸣。
谢谢观赏!
低 头 思 故 乡
举 头 望 明 月
社会历史批评
示例:李善注阮籍《咏怀》诗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 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2、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政 治倾向 A、研究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倾向 和艺术追求 B、追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 取向; 取向; 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C、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一、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角度观察、分析、 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 方法。 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 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 作用。 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 意义。 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 术作品的产生, 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 代背景相关。 代背景相关。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 品的思想意义。 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 来的先声。 来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社会批评
第一章社会学批评从本体论来看,文学显然不是发生于影响人类生活的意图,但当文学一旦被意识到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时,它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种种附加功能,相应地,也便产生了对文学的种种期待。
在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如果说“兴”和“怨”是文学的原初功能,则“观”和“群”则是由社会性需求所造成的文学的附加功能。
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抒发情感、宣泄积郁,也可以,并且应当能够“考见得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当与不当之处)、“群居切磋”(彼此交流以达成社会和谐)。
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也说明文学作用于社会的特定功能,即文学不仅是愉悦性情的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群体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的集团行为。
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学的可阐释构成中,社会的、时代的内容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学的社会学批评观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对文学的批评从原初开始即有社会影响及耐代认识的诉求,这种诉求也塑成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品格,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一种有力的需求性动力。
但社会学批评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应当说起始于19世纪的法国。
随着大革命风潮的平息,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于文学的社会性内容,这既是对现实的逃离,也是对现实热情的一种虚拟性实现。
最早的社会批评文本当属斯达尔夫人的一系列论述,其中最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的则是《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着作。
斯达尔夫人的批评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12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
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坎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
什么是社会批评?
什么是社会批评?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等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是一种公共的、文化的、道德的反思方式。
在社会批评中,人们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社会批评的意义社会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 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 指出社会行为方向的偏离,促进社会正常的运行。
-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2. 社会批评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下,社会批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例如:- 媒体批评。
媒体是社会批评的有效途径之一,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评论、专栏等形式,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批评和反思。
- 学术批评。
学术领域往往是社会批评的重要阵地。
学者通过研究、分析、评价社会现象,以及撰写相关论文、书籍等,促进社会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 社会公众批评。
社会公众的意见也是社会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众可以通过集会、游行、抗议等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批评。
3. 社会批评的效应社会批评的效应是显著的,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其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社会批评可以促进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 在经济领域,社会批评可以引导市场规范化、优化经济结构。
- 在文化领域,社会批评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正能量,促进文化创新。
- 在社会领域,社会批评可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社会批评对于发现社会问题、指出不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通过社会批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行为走向正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讽刺批评社会的作文
在咱们这个看似繁华热闹的社会里,总有些让人忍不住要吐槽的怪现象。
你瞧瞧,到处都在喊着“文明礼貌”,可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却像个没教养
的“野蛮人”。
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那模样仿佛这地儿是他家后院,想咋折
腾就咋折腾。
还有那些个插队的,好像时间对他们来说比金子还珍贵,别人的
时间就不是时间啦?
再说说这“面子工程”。
有些地方,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
高
楼大厦是盖起来了,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见提高多少。
表面光鲜亮丽,内里
却是一团糟,就像一个涂了厚厚脂粉的丑八怪,只能远观,不能细看。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办个事儿,不找关系就觉得心里没底。
明
明有正常的程序和规定,可总有人想走捷径。
结果呢,真正有能力、守规矩的
人被挤到一边,那些靠关系的倒是顺风顺水。
这公平吗?这像话吗?
说到消费,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各种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商家拼命忽悠,大家就疯狂买买买。
不管需不需要,先买了再说,好像不买就亏了一个亿。
结
果呢,家里堆满了没用的东西,钱包瘪了,脑子也清醒了:这到底图个啥?
还有那网络世界,谣言满天飞。
有些人就喜欢胡编乱造,博眼球,赚流量。
一点责任感都没有,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咱们这个社会啊,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表面看着还行,其实内里有不少毛病。
希望大家都能醒醒,别再装睡,一起努力把这些坏毛病改掉,让咱们的社会真正健康起来!。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着名的“三要素”说.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可以看出,丹纳的精神气候,就是由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构成的,丹纳将此作为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乃至出现或消亡的力量.时代,从丹纳的分析来看,主要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继承关系.艺术作品由于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时期,它必然受到先驱者的影响,所以“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其实,最早的社会—历史批评文本当属18、19世纪之交法国文坛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这位以作家和文论家双重身份饮誉世界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在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一文中,主张从社会环境与文学的关系来考察文学,她的着名观点是:任何文学,只有把它和创造这种文学的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状况联系起来,只有把它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被理解,才能加以研究和评析.从文学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观点出发,斯达尔夫人强调,时代和社会造就一种文学,也造就一个作家,即使是最罕见的天才,他的水平也总是与同时代人的水平有联系的.同样的天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作为.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方文学的激情浪漫形态.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注人生的痛苦,从而使文学趋向忧郁的现实气质.——斯达尔夫人研究的权威学者、法国文学理论家保尔·梵第根指出:“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未有的.”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却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五四”以后,鲁迅、矛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建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受到很大损害和歪曲.总之,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二、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社会—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可以视为西方社会—历史批评观念的源头,亚氏认为悲剧摹仿人的行为,西塞罗说,戏剧是对人生的摹仿,是生活习惯的镜子.这一观念雄霸欧洲几千年.歌德说:“我的全部是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巴尔扎克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到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那里,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成为鲜明突出的理论主张.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脱离了生活,假使也能够产生杰出的作品,这该是一般规律的奇怪例外.但这种事情是从来就不会有的.”这些批评家的观点影响极为深远.我国东汉时期的何休谈到诗歌时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唐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自己的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是中国早期比较明确的社会历史文学观念.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文学也就会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培根认为,“诗可以使人提高,使人向上.”狄德罗说:“假如政府在准备修改某项法律或者取缔某项风俗的时候利用戏剧,那将是多么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啊.”这是社会历史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展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即使考察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是看这种形式能否有利于主题内容的表达.三、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在一定的文学观的指导下,社会—历史批评总是或显或隐地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也就会有一定的评判尺度.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社会—历史批评十分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而这种内容是否真实就成为首要的尺度.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首要条件.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等.当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出版后,有人认为作品的结局既没有悲剧性的死亡,也没有大团圆的喜剧.针对这一指责,别林斯基认为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真实的.奥涅金“绝非魔鬼或浪子,虽然他也绝非是道德的典范.这是普希金的伟大的优点之一:他摧毁了那些流行的观点,以为一个人不是十足的恶魔就是纯粹的正人君子;他仅仅描写生活中的平常人.奥涅金是一幅忠实地描写在一定特定时代的俄国社会的诗体画”.鲁迅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而有一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的倾向性.所谓“正确的倾向性”,主要是从道德、人性或正义的角度出发去评判作品的主题内容.譬如杜勃罗留波夫曾这样批评一些创作中的不良倾向:“有这样的作者,他们把自己的才能都献给歌颂色欲的场面和各种放荡的行为;他们把色欲描写成这样子,如果人要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这里了.还有另一批更加荒唐的作者,他们歌颂穷兵黩武的封建领主的武功——这些领主使鲜血流成大河,烧毁城市,掳掠自己的臣民.在对于这些强盗们赫赫武功的描写中,自然不会有彻头彻尾的谎话;可是它们却被作者涂以这样的光彩,致以这样的赞美——这些赞美清楚地证实,在这些歌颂它们的作者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人性的真实的感情.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片面性和偏狭性都将妨碍艺术家去完整地观察真理.”②——不过我们由此会产生疑问:如果需要考虑文学的倾向性,要使文学的表达与人类共同的道德律令、公平正义和人性善恶相一致,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06页。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一章社会批评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斯达尔夫人、泰纳(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三)文学的社会因素向更深层的结构拓进: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戈德曼第二节社会批评的若干核心概念解说(一)环境;(二)道德;(三)结构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一)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二)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本章参考书目】(1)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王志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7) 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9)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10) 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思考题】(1) 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社会学批评中道德维度的作用是什么?(3) 是环境影响艺术文本还是艺术文本影响环境?(4) 用“文本、个人主体、超个人主体”的模式进行社会学批评的写作练习。
泰纳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2023年批评意见500条及建议
2023年批评意见500条及建议一、引言2023年批评意见500条及建议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2023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收集并整理批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社会批评意见的分类和分析1. 政治问题对于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廉政建设,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各种批评和议论。
在2023年,人们普遍关注政府的治理能力、法治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的问题。
一些批评意见集中在政府对民生问题的不足关注,以及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2. 经济问题2023年,经济方面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形势等方面。
人们普遍关注城乡差距、金融风险、农民工权益等问题,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批评意见。
3. 社会问题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民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
4. 环境问题在2023年,环境问题愈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成为了社会批评的焦点。
人们呼吁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如何有效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1. 数据支撑在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时,尽量使用数据和事实进行支撑,增强批评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只有有据可依的批评意见才能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有可能促成问题的解决。
2. 建设性批评意见和建议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和抱怨。
具体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多元参与在整理500条批评意见和建议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包括专家学者、媒体、普通公民等等。
多元的意见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和期待,使政府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历史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 必要性和必然性
显而易见, “显而易见,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 ——永远会如此 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 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 特定的理论与否, 特定的理论与否,都将是文艺批评的一支 活跃力量。” 活跃力量。
——魏伯 司各特 魏伯·司各特 魏伯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 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 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 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 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 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 考察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 和潮流。 和潮流。
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批评 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批评 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 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理论的传入, 主义”理论的传入,为当时的革命文学 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 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方法以 及批评话语。 及批评话语。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二、考察作家与 所处时代、 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司马迁谈 离骚》 司马迁谈《离骚》 李善注阮籍《咏怀》 李善注阮籍《咏怀》诗
阮籍
王蒙论风格的 探求
王 蒙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 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 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认识社会。 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认识社会。 通过艺术形象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 通过艺术形象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 欲望。 欲望。
社会批评案例分析
社会学案例批评分析此批评案例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卢那察尔斯基认为人的精神疾患既有社会学因素,又有病理学因素。
因为,一方面精神疾患是人所处的阶级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它是人的机体应对外界变化所产生的合理反应,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机体反应论。
当人在其熟悉的环境自然生存时,就不会产生机体上的变异,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时,人的机体,也即精神状态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
二、社会学因素与艺术密切相关,因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之中,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外人根本没有,人的每一举动和每一种具体思想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来阐释和理解。
三、人的精神疾患与艺术密切相关,卢那察尔斯基认为,艺术家的心理是“反常”的,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能力和以特殊方式感染他人的能力,同时还是易于冲动的人,否则他们可能感受颇多而无法将其传达给其他人。
四、人的个性与艺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个性的力量是艺术生成的根本要素之一。
因为患有精神疾患的人并不是都成为了艺术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向了顺从,只有少数人走向了艺术,这里存在着人的个性独创性问题。
文学史家要充分重视艺术家的个性及其个性的社会渊源和社会影响,将个人因素置于社会网络之中。
五、个性的力量固然伟大,但它不能仅仅成为纯粹私人性质的个性,个性的力量必须与相应的社会学意义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力量,过于私人化的个性不免流于庸俗。
在卢那察尔斯基观点中,我认为其有关心理疾患与艺术的关系的观点显得过于片面,他只看到了心理疾患有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没注意到艺术家也许会因心理疾患而葬送其艺术生命;也没有注意到患有心理疾患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依然受到理性的制约。
艺术家患有心理疾患时,其自我控制能力急剧减弱,感性的冲动则骤然加强,艺术家似乎受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支配,陷入物我两忘,虚实莫辨的境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打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
这种心理疾患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性、想象性以及独创性与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其成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社会历史批评
新发展
1976 莱恩·伊代尔 夏威夷大学 传记研究中心 哈罗德·布鲁姆关注作品对作家生活的影响
在中国
传记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渊源 e.g.孟子“知人论世”说、鲁迅、李长之 (手稿、书信、谈话、回忆录的整理)
海登·怀特、格林·布拉特
不否认历史事实,而是认为历史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产生机制与文学的修辞 历史是文学的 和叙述方式是类似的
2.文学社会学的实证批评
两种相异的传统 相同的追求
1)文学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西马——将文学社会学视为文学研究的附庸 2)社会学领域的文化研究——将文学社会学视为独立的学科(经验-实证) 尽可能地接近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美学范畴和社会范畴 的殊途同归
马克思文学批评观、俄国现实主义文论(别车杜)、“老马克思主义”文论观(普列汉诺夫、列宁)、西马思潮
自然科学及哲学的重大突破→强调客观、科学、实证,重视材料数据、观察和逻辑推理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学理谱系
实证派文学批评:19C 从圣·佩韦开始。
社
主要特征——纯客观的描绘→19C 下半叶左拉(片面追求客观科学的自然主义)
经 典 《论文学》斯达尔夫人——开创了从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成为具有实证特色的文学批评观的萌芽
文
本 阅 《英国文学史》序言(伊波利特·阿道夫·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形成独特的“决定论”文学批评体系
读
19C 社会历史批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之于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价值
(很强的跨学科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将文学视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从而揭
↓
文学也是历史的 示隐藏于文本符号之后的复杂历史、社会内涵,使文学文本具有被不断阐释
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
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批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进行分析。
首先,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奢靡。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以贾母为核心,拥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贾府内部的生活却充斥着虚荣和奢靡。
贾府的成员们追求着名利和享受,他们沉迷于宴会、游戏和娱乐活动,对于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注。
这种虚荣和奢靡的生活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导致了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破败。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奢靡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其次,作者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在《红楼梦》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控制。
贾府的女性们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缺乏自主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依附于男性来获取地位和尊重。
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在贾府内部尤为明显,如贾母对女儿们的安排婚姻、王熙凤的权谋手段等。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评。
此外,作者通过对贾府的家族观念的描写,批评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制度。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家族观念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家族观念却导致了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贾府的成员们为了争夺财富和地位而相互倾轧,甚至不惜牺牲亲情和友情。
家族观念的过分强调,使得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受到了限制,也导致了家族的破败和衰落。
通过对家族观念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中的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最后,作者通过对贾府的衰落和破败的描写,批评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贾府作为一个富贵的家族,本应该兴旺发达,然而却在《红楼梦》中走向了衰败和灭亡。
这种衰败与腐败与贾府内部的虚荣、奢靡、争斗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班社会积极面对批评教案反思
中班社会积极面对批评教案反思中班社会积极面对批评教案反思「篇一」【学生分析】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是家中的独生子,长辈眼中的小宝贝,家长过分的保护,使得他们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
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逐步增多,他们正不断受到生活所赐予的形形色色的挫折与磨难,也面临着未来可能更大、更艰辛的失败和打击。
如何勇敢地面对磨难,承担起失败所带来的种种令人伤心的结果,奋勇走出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所面对的难题,也是我们教师应密切关注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通过故事感悟、在实际生活中交流对挫折的认识。
2、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到挫折与人生相伴,面对挫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应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自信,激发战胜挫折的勇气。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并能从挫折中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1)人人都有挫折,一生都有挫折。
(2)面对挫折,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勇敢面对挫折。
【教学难点】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故事分享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环境】教学准备:教案、PPT课件、多媒体材料【教学过程】一、小故事导入。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
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它的死亡永远地消失了。
让同学们讨论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出“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痛苦和挫折”。
二、认识挫折1、让同学们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不顺心的事,并说出当时的感受。
引出并板书“挫折”。
2、出示图片:“幼儿学步摔倒——上学考试失利——青年大学生找不到如意工作——中年的爸爸事业不顺利——老年的爷爷生病”。
社会历史批评
2.文学负担着社会历史使命
社会历史批评关注文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 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 派的伏尔泰、狄德罗都十分强调文学对民众的宣传、 启蒙作用,把文学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俄国的别 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革命民 主主义者,也把文学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在一起,要求文学家们勇敢地、无情地揭露当时农 奴制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先进的积极的社会理想和 美学理想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推动社会与文学的 进步与发展。
2.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
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通过对作者在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理想、思想观念 等方面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评价作品。
1、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首先 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对作家的制约,以便于从 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其次作家批评还应 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其创作的作用。
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
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
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
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
为一种媒介,最终目的是要教育读者。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魏伯·司各特
1、从文学和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其一,文学史作家创作的,而这个创作主体就是社会的一员。 其二,文学作品本身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三,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 结论,只要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不被割断,社会历史批评就有
其存在的价值。
2、从批判对象和批评家两方面论证必要性和必
艺术概论社会历史批评的例子
艺术概论社会历史批评的例子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对生活的再现,就像一面镜子,用文字将眼中的世界流于笔尖,生动又不乏真实。
而自古以来,文学又为一定的历史环境所形成,这些历史环境承载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独特性,于是文学就像魔力的万花筒,将一个一个的时代开放在枝头。
十九世纪的丹纳,曾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作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产生均离不开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
”于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了那么一个时代,他形容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读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个时代我见识到了。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力作,也是现代小说名篇。
故事发生在闭塞落后的旧社会,抓住了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家庭:丈夫是个皮贩,偶兼做农活,他技术好,插起秧来总会是众人效仿的榜样。
女人贤惠善良,任劳任怨。
他们还有一个男孩,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即便是这样,家里的债台还是一层接一层的垒高。
生活无望,丈夫开始酗酒,赌博,甚至于对女人和孩子施暴,到最后落了个连钱也借不到的下场。
于是,典妻的悲剧终究上演了。
文学艺术必须与现实条件相关联,脱离了现实条件则会失去生命力。
在《为奴隶的母亲》这篇作品中,我感慨万千,人穷了,可以典当首饰,可以典当衣服,也可以典当家产,至于典妻,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由觉得冷汗直冒。
丈夫的确犹豫过几天,但最终还是说了:“我已经将你典出去了。
”可怜的女人几乎昏死过去:“什么呀?”女人其实听得很清楚,只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丈夫的话使她的整个世界都塌了,“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可是丈夫终究是发怒了:“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与其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曾是多少可悲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不情愿,女人从头至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
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
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
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批评从本体论来看,文学显然不是发生于影响人类生活的意图,但当文学一旦被意识到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时,它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种种附加功能,相应地,也便产生了对文学的种种期待。
在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如果说“兴”和“怨”是文学的原初功能,则“观”和“群”则是由社会性需求所造成的文学的附加功能。
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抒发情感、宣泄积郁,也可以,并且应当能够“考见得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当与不当之处)、“群居切磋”(彼此交流以达成社会和谐)。
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也说明文学作用于社会的特定功能,即文学不仅是愉悦性情的一种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群体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的集团行为。
因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文学的可阐释构成中,社会的、时代的内容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也就导致了对文学的社会学批评观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对文学的批评从原初开始即有社会影响及耐代认识的诉求,这种诉求也塑成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品格,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一种有力的需求性动力。
但社会学批评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应当说起始于19世纪的法国。
随着大革命风潮的平息,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于文学的社会性内容,这既是对现实的逃离,也是对现实热情的一种虚拟性实现。
最早的社会批评文本当属斯达尔夫人的一系列论述,其中最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的则是《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着作。
斯达尔夫人的批评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希腊人、拉丁人、意12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称之为南方文学这一类型。
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坎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
”①她这样划分的理由是,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方文学的形态;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心人生的痛苦,从而使文学趋向忧郁的气质。
斯达尔夫人的另一个重要的批评观就是将文学与广义的社会制度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关系,她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的绪言中明确宣称:“我的本旨在于考察宗教、风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教、风尚和法律的影响。
”②在考察欧洲文学史的过程中,斯达尔夫人实际上把对文学关系密切的因素划分为三个重要的方面——宗教观念、民族风尚和时代特征,而这些方面已经涵括了制约文学的“现实”维度的全部内容,从而将文学置于一个广泛的语境之中,揭示它在这特定语境之中的存在意义。
可以说,这部着作是社会批评观的一个宣言,标志着社会批评的方法论的自觉。
20世纪法国着名文学理论家梵·第根也认为社会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是斯达尔夫人的首创,他说:“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未有的。
”③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 1864)中提出了着名的“三要素”说。
在泰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④在泰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在“环境”这一①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②同上书,第12页。
③梵·第根:《(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导言》,第11页。
④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9—150页。
13要素中,泰纳比斯达尔夫人置入了更为广泛的条件,即,决定文学艺术的不仅有其内部因素,也包括所有与之发生影响关系的“外力”因素,“这些外力给予人类事物以规范,并使外部作用于内部”。
此外,在泰纳看来,“除了永恒的冲动和特定的环境外,还有一个后天的动量。
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
人们在不同的顷间里运用这个底子,因而印记也不相同;这就使得整个效果也不相同。
例如,考察一下文学或艺术的两个时代——高乃依时代的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文学,埃斯库罗斯时代的和欧里庇得斯时代的希腊戏剧,达·芬奇时代的和伽多时代的意大利绘画。
’’①它们的“一般的思想”可能未变,但是却有先驱与后继、无范本和有范本、直接和间接观照之分,前者影响后者。
因此,文学艺术同时是历史的,时间性在其中起着决定其本质的作用。
(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如果说法国人从理论形态上为社会学批评方法做出了界定,则俄国人更是在理论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为这一方法的确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19世纪的俄国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上是一个失败的典范,而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的物质发展与思想的活跃对俄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贵族革命的失败与资产阶级的弱小导致俄国无法像其他西欧国家那样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文学就借助于其宣传功能而被赋予了改造社会的责任。
别林斯基是俄国社会批评的奠基者。
在他看来,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他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中有一个对诗的理解:“诗歌,可以说是用两种方法,来概括和再现生活现象的。
这两种方法互相对立,虽然引向I司一个目标。
诗人或者根据全靠他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时代和民族的态度来决定的他那固有的理想,来再造生活;或者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在全部赤裸和真实中来再现生活。
”②不管这两种诗歌的手法如何,它都是由诗人所处的“世界、时代和民族”所决定的,这成为别林斯基艺术本体论的基础。
但别林斯基并不认为艺术只是社会现实的某种附属物,他有着对艺术自足性的认识,如他在《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1840)中就曾说过:“艺术既然表现着社会的自觉,通过对善和真的崇高印象和高贵看法,表达着构成社会的个人的精神,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为社会服务的;可是,它不是作为一个为社会而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为自己而独自存在,在自身中具有它的目的和它的原因的东西,来为社①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杨烈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②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满涛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47页。
14会服务的。
”④或者说,别林斯基首先是把艺术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看待的,其次要说明艺术必须依赖于对社会现实的关系而存在。
纯艺术并不存在,但非艺术的诗歌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纯艺术是什么,——连它的拥护者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因此,它对于他们显得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却是并不存在的。
就本质上说来,这便是一种坏的极端——即把艺术说成是观善惩恶的、教训的、冷淡的、枯燥的和死的东西,其作品不过是关于特定主题的修辞学的练习——的另一坏的极端而已。
毫无疑问,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够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
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么强烈地反映着现代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够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
”②别林斯基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学艺术应当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作用于社会的文化形态,从文学中发现社会现实或要求它作用于社会现实,并不能以损害文学的艺术性为代价。
这也是在我们理解文学的社会批评方法时应当注意到的。
别林斯基的继承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更为明确地将文学与人类社会活动以及特定群体的倾向性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是现实主义的,在他看来,美就是生活,艺术的美将永远隶属于活的现实。
他的批评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第一,文学艺术必须是与现实条件相联的,脱离开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他说:“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
凡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不生根的东西,就会是萎靡的,苍白的,不但不能获得历史的意义,而且它的本身,由于对社会没有影响,也将是渺不足道的。
”艺术“只有当它的发展是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的时候,就会得到辉煌的发展。
雕塑所以能够在希腊人中间得到繁荣,只是因为,它是他们生活中主要特征的表现,——它是热烈崇拜人体形态美的表现。
歌特式建筑术所以能够创造美妙的纪念物,只是因为它体现了和表达了中世纪的追求。
意大利派绘画所以能够创造奇妙的图画,只是因为,它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社会追求的表达者,它是为了把对于人体美的古典崇拜和中世纪的朦胧的追求混合起来的时代精神而服务的。
”③第二,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
他认为,文学是生活的服务者,是思想的传播者,这是文学的毋庸置疑的本质属性。
文学是服务于生活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成为①《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②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北京:时代出版社,1 953年,第414—415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543—544页。
15生活享乐的一部分,因为,“享乐主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一种冷漠而自私的勾当,从而,根本不是诗的,同样,我们今天在文学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也必然会带有冷淡的死气沉沉的烙印。
诗就是生活、行动、斗争、热情。
”第三,“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
这是一种它的本性中所包含的使命,——这是一种它即使要想摆脱也没有力量可以摆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