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论著•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刘雪薇,王媛,韦丹梅,芦文丽*【摘要】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
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
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
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 (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 (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 (-1.09%,-0.41%)〕,局部漂移值在15~44岁呈平稳趋势,且约60岁之后局部漂移值>0;年龄效应中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RR 值为0.79~1.47),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RR 值为1.08~0.90);以1955—1959年为对照组,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总体上有所升高(RR 值为0.27~2.48),乳腺癌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呈先增(RR 值为0.78~1.06)后降趋势(RR 值为1.06~0.44)。
乳腺纤维腺瘤PPT课件
2019/11/26
3
2 诊断
纤维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触诊、彩色超声、乳腺X 线摄影检查,确 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诊断。不推荐磁共振作为纤维腺瘤的常规影像学诊断 方法。
2.1 临床特征 新发纤维腺瘤多见于青春期至绝经前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
岁,绝经后女性较少新发纤维腺瘤。纤维腺瘤多病程较长,伴有家族史 者不少见。纤维腺瘤触诊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分叶,质韧、边界清 楚、活动度良好的肿物,偶伴疼痛。约25%的纤维腺瘤不可触及,单纯 依靠触诊诊断纤维腺瘤的准确率较低。
乳腺纤维腺瘤诊治
2019/11/26
1
1 纤维腺瘤流行病学特征及乳腺癌风险概述
1.1 流行病学特征
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占乳腺科门诊病人的7%~ 13%,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15~25 岁。约25%的纤维腺瘤无症状,13%~20%为多发病灶,多发纤维腺瘤 病人多有家族史。纤维腺瘤病程较长,多数病变缓慢增大或无变化,少 数可自然消退或快速增大。
2019/11/26
11
5 特殊类型纤维腺瘤
5.1 少年型巨大纤维腺瘤
少年型纤维腺瘤多发生于青春期或年轻女性,多为单侧单发病灶。 当肿瘤直径≥5 cm,或≥500 g,或占据单侧腺体总量的80%时,称为“ 少年型巨大纤维腺瘤”。此型占青春期女性乳腺肿瘤的1%~8%,肿瘤 多生长迅速,可造成双侧乳腺不对称,乳腺不适感,加重病人的心理负 担。确诊依据CNB 或切除活检。治疗以完整切除为主,尽量保留正常腺 体组织及乳头乳晕复合体,必要时可行乳房重建。
初步诊断为纤维腺瘤的病灶应尽量取得病理学诊断。对于影像学诊 断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3 类以上的可疑纤维腺瘤, 均应取得病理学诊断。推荐组织获取方法为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
宫颈癌新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宫颈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与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30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死亡病例约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宫颈癌年轻患者比例有所上升,35岁以下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3. 地域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宫颈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三、宫颈癌的风险因素1.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5倍。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等,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多次妊娠、早产、人流等不良生育史也是宫颈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基因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1. 诊断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宫颈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2)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通过检测HPV感染情况,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2000—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全文)
2000—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全文)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收集2000—2019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院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中中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
观察指标:(1)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
(2)2019年中国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
(3)2000—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4)2000—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
以GBD估计的世界标准人口结构对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软件构建对数线性模型进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结果(1)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数612 821例,粗发病率为43.1/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0.6/10万。
发病人群中男性451 332例,女性161 489例,粗发病率分别为62.3/10万和23.2/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和15.8/10万。
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人数421 539例,粗死亡率为29.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1.7/10万。
死亡人群中男性298 514例,女性123 02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41.2/10万和17.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1/10万和12.2/10万。
(2)2019年中国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群中<40岁20 855例,其中男性14 005例,发病占比为3.1%(14 005/451 332),女性6 850例,发病占比为4.2%(6 850/161 489);40~49岁45 903例,其中男性34 659例,发病占比为7.7%(34 659/451 332),女性11 244例,发病占比为7.0%(11 244/161 489);50~59岁111 975例,其中男性87 156例,发病占比为19.3%(87 156/451 332),女性24 819例,发病占比为15.4%(24 819/161 489);60~69岁180 434例,其中男性137 939例,发病占比为30.6%(137 939/451 332),女性42 495例,发病占比为26.3%(42 495/161 489);70~79岁172 541例,其中男性126 345例,发病占比为28.0%(126 345/451 332),女性46 196例,发病占比为28.6%(46 196/161 489);>80岁81 113例,其中男性51 228例,发病占比为11.4%(51 228/451 332),女性29 885例,发病占比为18.5%(29 885/161 489)。
肺癌的流行病学
0 引言
自 2000 年以来,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在部分国 家甚至跃居首位。但在不同地区、性别、年龄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 异性,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部分国家 第二产业比例增加、大气污染加重、吸烟年龄年轻化以及人口老龄 化加剧等因素有关。目前,针对肺癌的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手段 及药物。因此,进一步深入了解肺癌的流行趋势以及其危险因素, 为做到提前预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来愈多的肝血管瘤患者需要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血管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步,但尚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指征界定、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从而使肝血管瘤的误诊和“过度治疗”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导致患者身心利益严重受损。
因此,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
本共识旨在规范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相关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进而造福于患者。
1. 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学肝血管瘤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最初仅从尸检标本中检出。
近年来通常在健康体检时被偶然发现。
基于670 000健康体检人群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约占58%(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性激素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乃至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
如怀孕和口服避孕药可使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瘤生长,这可能与女性发病相关。
随着对肝血管瘤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该病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
根据肿瘤直径及数目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
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一项纳入5143例的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海绵状血管瘤占96%(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肝血管瘤属肝脏良性病变,无明显恶变表现及倾向。
肿瘤学中文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
[基金项目]济宁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扶持基金(JY2017RW012)△[通信作者]石俊强,E mail:510900338@qq.com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20.06.015肿瘤学中文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李建美1 甘慧敏2 石俊强2△(1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济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济宁272000) 摘 要 目的 探讨入选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10种肿瘤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特征。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10种肿瘤学核心期刊刊载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情况、基金资助、栏目分布、作者地区分布、作者及机构合作等特征。
结果 2015-2019年10种肿瘤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017篇,被引论文9694篇(69.16%),高被引论文248篇。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中国30个地区,其中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和广东省,基金资助以国家级为主,作者以≥7人合作为主;篇均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高被引论文来源于“临床流行病学”“指南与共识”和“专家论坛”栏目。
结论 高被引论文的地区、机构分布不均;我国中文核心期刊应积极开拓优秀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类稿源,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肿瘤学;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引文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20)12 442 04AnalysisofhighlycitedpapersinChinesecorejournalsofoncologyLIJianmei1,GANHuimin2,SHIJunqiang2△(1CollegeofBasicMedicine,JiningMedicalUniversity;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bibliometriccharacteristicsofhighlycitedpapersintenChinesecorejournals(2017edition).Methods Thecitationstatus,fundassistance,columndistribution,regionaldis tribution,authorandorganizationcooperationandothercharacteristicsofhighlycitedpaperspublishedintenoncologycorejournalswereanalyzedusingbibliometricmethod.Results 14017paperswerepublishedintenoncologycorejournalsfrom2015to2019while9694papers(69.16%)werecited,and248paperswerehighlycited.Theauthorsofhighlycitedpapersaremainlydistributedin30regionsofChina,ofwhichthetopfiveregionsareBeijing,Shanghai,Tianjin,GuangdongProvinceandSichuanProvince.Thefundingofhighlycitedpapersismainlyatthenationallevel,andtheauthorsmainlycooperatewithmorethan7persons.Thetop2highlycitedpapersarefromthecolumnof“guidelinesandconsensus”and“expertforum”.Conclusion Thedistributionofhighlycitedpapersindifferentregionsandinstitutionsisuneven;Chinesecorejournalsshouldactivelyexplorethesourceoforiginalscientificresearch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ordertoim provejournal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Keywords:Oncology;Citedfrequency;Highlycitedpapers;Citationanalysis 科学论文的关注度可以通过引文分析来评估,而被引频次是一种对已发表论文利用率和贡献率的定量评估方法之一[1 2]。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大多数肿瘤的发病率 在60岁以后达到高峰。
死亡率变化趋势
01
总体趋势
近年来,中国肿瘤的死亡率也呈上升 趋势,但略低于发病率的变化。
02
不同类型肿瘤的死亡 率变化
肺癌、胃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死亡 率均有所下降,但结直肠癌、乳腺癌 、甲状腺癌等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 势。
在中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通过研究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可以了解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 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揭示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 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死亡率
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防癌抗癌措施的加强,肿瘤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死亡率与发病率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反映出地区和人群的肿瘤负担和风险不同。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曲线:年龄是影响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高发年龄段:中国肿瘤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人群差异等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地 区、不同人群进行精细化的数据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防癌抗癌措施和政策。
03
中国主要肿瘤类型流行病 学数据
15-44岁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和死 亡率逐渐上升,但在45岁以后,发 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 击肿瘤细胞。
肿瘤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
康复计划
心理辅导
肿瘤患者康复期需要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包括合理安排运动、饮食、休息等。
肿瘤患者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 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健康宣教
定期复查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肿瘤防治知识,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能力。
。
05
肿瘤预防与控制
肿瘤预防的重要性与挑战
要点一
肿瘤预防的重要性
肿瘤预防是指通过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肿 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以实现人类健康和长寿。
要点二
肿瘤预防的挑战
肿瘤预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公众对肿瘤预防的认 知不足、慢性病控制和预防措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等因 素的影响。
肿瘤防控政策与措施
地区间肿瘤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
华北、华东地区吸烟和饮酒率 较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华北和华东地区的 吸烟和饮酒率较高,这可能是这些地区肿瘤高发的原因 之一。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饮食习惯 不良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环境 污染和饮食习惯不良可能对肿瘤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和饮食习惯不良可能增加呼吸系统和 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
健康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肿瘤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等,以降低肿瘤发病风险。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肿瘤防治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肿瘤预防的认 知和意识。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马蕾;韩忠诚;柳江【期刊名称】《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22(14)3【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水平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乌鲁木齐、伊犁、喀什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40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问卷调查、物理测量法统计患者信息资料,同期按1:1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维生素水平,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缺乏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4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维生素A缺乏占比30.25%(121/400),维生素D缺乏占比71.50%(286/400);不同年龄、饮酒情况、工作类型、糖尿病史、胃肠道肿瘤类型、TNM分期患者间维生素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女性绝经史、饮酒情况、工作类型、运动频率、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胃肠道肿瘤类型、TNM分期间患者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饮酒情况、胃肠道肿瘤类型、TNM分期均是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A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性别、女性绝经史、饮酒情况、胃肠道肿瘤类型、TNM分期是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乌鲁木齐、伊犁、喀什胃肠道肿瘤患者受年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情况严峻,临床在治疗中需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注重胃肠道肿瘤患者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
【总页数】8页(P327-334)【作者】马蕾;韩忠诚;柳江【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瘦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营养状态的关系2.维生素B1足三里针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3.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复发相关因子PGE2、IL-2的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4.原发性胃肠道肿瘤合并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及铁调素25水平及其临床意义5.一项涉及17332名肿瘤患者的文献分析研究提示——体内维生素D水平高肿瘤患者预后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与统计分析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一定群体或人群中发生、传播、演变规律的科学。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数据的描述与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与统计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应用。
一、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描述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生的病例数,通常用每十万人中发生的病例数来表示。
例如,某市2019年新发生肺癌病例数为1000例,该市人口为200万人,则该市肺癌的年发病率为1000 / 200000 × 100000 = 500例/十万人。
2. 密度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因任何原因死亡的人数,通常用每十万人的死亡人数来表示。
例如,某地区2019年总共有10000人死亡,该地区人口为500万人,则该地区的年密度死亡率为10000 / 5000000 × 100000 = 200例/十万人。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和总结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例如,在研究某疾病的年龄分布时,可以计算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和年龄的标准差,从而对该疾病的患者年龄特点进行描述。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通过绘制图表、计算相关系数等方法来发现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例如,使用柱状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不同年龄组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使用散点图可以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3. 排序分析排序分析是将数据按特定的指标排序,通过比较排名的差异来寻找相关因素。
例如,研究某疾病的风险因素时,可以将患者按照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等因素进行排序,再比较不同组之间的病发率差异。
4. 统计检验统计检验是用来验证假设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例如,当研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时,可以使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2019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最新)
中国肿瘤发病趋势与背景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十多年 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约2.5%的增幅。
中国肿瘤发病趋势与背景
背景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如果说,一个人活到到85岁,那么他的患癌 风险36%;庆幸的是,医学界一般认为,1/3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 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 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 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大肠癌筛查建议
筛查建议
9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 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 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 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乳腺癌筛查建议
筛查建议
13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 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钼靶); >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 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2.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 磁共振(MRI)检查。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 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 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 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 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某部队女性HP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
论著 临床研究某部队女性H P 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欧红玲,马盈盈,李晓宁,白㊀静,张巧云,王㊀岩,王欣茹ә(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学检验科,北京100088)㊀㊀摘㊀要:目的㊀了解某部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 P V)感染情况和各亚型分布及特点,为部队女性宫颈癌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㊀采用荧光P C R方法对某部队660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 P V17种基因亚型检测.结果㊀660例标本中共检出低危型阳性47例,阳性率为52.22%.检出高危型阳性156例,阳性率为23.64%.高危型前五位依次是58㊁39㊁16㊁52和66.其中以单一感染为主,31~50岁为H P V检出率最高组,为H P V感染高发人群,各年龄组的H P 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㊀实时荧光P C R方法能同时检测H P VGD N A的17种亚型,高发年龄段妇女更应及早进行H P V基因分型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因素,及时防治,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㊀人乳头瘤病毒分型;㊀荧光P C R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9.08.006中图法分类号:R824文章编号:1673G4130(2019)08G0917G03文献标识码:AH P Vi n f e c t i o na n d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m o n g w o m e n i nC e r t a i nT r o o p∗O U H o n g l i n g,MAY i n g y i n g,L IX i a o n i n g,B A I J i n g,Z HA N GQ i a o y u n,WA N GY a n,WA N G X i n r uә(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t h eP L A R o c k e tF o r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e d i c a l C e n t e r,B e i j i n g10008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㊀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n f e c t i o no f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v i r u s(H P V)a n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u b t y p e s,a n dt o p r o v i d ee v i d e n c e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t o a r m e d f o r c e s f e m a l e.M e t h o d s㊀17k i n d s g e n e o fH P V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P C R t o660f e m a l e c e r v i c a l e x f o l i a t e d c e l l s.R e s u l t s㊀At o t a l o f47l o wGr i s k p o s i t i v e s a m p l e sw e r ed e t e c t e d i n660s p e c i m e n s,w i t ha p o s iGt i v e r a t e o f52.22%.156c a s e s o f h i g hGr i s k t y p ew e r e d e t e c t e d,a n d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w a s23.64%.T h e t o p f i v e h i g hGr i s k t y p e s a r e58,39,16,52,a n d66.A m o n g t h e m,s i n g l e i n f e c t i o nw a s t h em a i n g r o u p,a n d t h e h i g h e s t d eGt e c t i o n r a t e o fH P V w a s f r o m31t o50y e a r s o l d.I tw a s t h e h i g h i n c i d e n c e o fH P V i n f e c t i o n.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H P Vi ne a c ha g e g r o u p w a s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C o n c l u s i o n㊀R e a l t i m ef l u o r e s c e n tP C R m e t h o d c a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d e t e c t17s u b t y p e s o fH P VGD N A,w o m e nw i t h31-50y e a r s o l d s h o u l dd e t e c t t h e H P V g e n o t y p i n g e a r l y,w h i c h c a n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 e a r l y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e r v i c a l l e s i o n s,t i m e l y p r e v e n t i o n,r e d u c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K e y w o r d s: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㊀H P V g e n o t y p i n g;㊀f l u o r e s c e n c eP C R㊀㊀人乳头瘤病毒(H P V)是感染人表皮和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的常见D N A病毒.在已发现的H P V200多种不同亚型中,超过40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生殖器官,约30种与肿瘤有关[1].H P 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生殖道而导致尖锐湿疣及宫颈病变,甚至引起宫颈癌的发生[2].本研究应用荧光P C R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660例某部队患者的生殖道脱落细胞进行基因分型,旨在探讨H P V基因分型检测在部队女性宫颈癌防治方面的临床意义.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标本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来本院筛查的某部队660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年龄19~65岁,平均37.2岁.1.2㊀仪器与试剂㊀上海之江S L A N96PP C R扩增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危型H P V分型核酸测定试剂盒(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低危型H P V分型核酸测定试剂盒(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㊀方法1.3.1㊀标本采集㊀使用专用配套的H P V采样管.采样前拭去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再用宫颈刷于子宫颈外口处,轻压并依顺时针方向旋转3~4周.采样719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4月第40卷第8期㊀I n t J L a bM e d,A p r i l2019,V o l.40,N o.8∗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课题(16Q N P030).㊀㊀作者简介:欧红玲,女,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免疫学研究.㊀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w a n g x i n r u@126.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欧红玲,马盈盈,李晓宁,等.某部队女性H P 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8):917G919.宫颈刷浸入盛有1m L无菌生理盐水的专用H P V样本管中,充分漂洗贴壁挤干后丢弃,立即送检.未即时检测样本置于2~8ħ医用冰箱保存,所有样本均于当天或次日检测完毕.1.3.2㊀标本处理㊀从专用H P V采样管中吸取混匀后液体1~1.5m L离心管中(如分泌物较多,只取0.2m L)13000r/m i n离心5m i n.小心吸弃上清,沉淀加无菌生理盐水1m L混匀,13000r/m i n离心5m i n,再次小心吸弃上清.沉淀直接加100μL核酸提取液充分混匀,沸水浴10m i n,然后13000r/m i m离心5m i n,取上清作为P C R反应模板.吸弃的上清液㊁核酸提取后的剩余上清液及相关废弃物均按医疗废弃物处理.每次检测均设置阴阳对照:取阴阳对照品各100μL置于1.5m L离心管中(冻存试剂融解后震荡混匀10s),分别加入核酸提取液50μL充分混匀,沸水浴10m i n,然后13000r/m i n离心5m i n,取上清作为P C R反应模板.1.3.3㊀P C R扩增㊀取4种H P V核酸荧光P C R检测混合液nˑ36μL分别与4份nˑ0.4μL T a q酶,振荡混匀数秒,3000r/m i n离心数秒.加入已提取好的待测样本D N A4μL配置P C R反应体系,然后,低速离心数秒后,按下述参数进行P C R反应:94ħˑ2m i n;再按93ħˑ10sң62ħˑ31s,循环40次;单点荧光检测在62ħ.反应体系为40μL.仪器自动读取实验结果.4种H P V核酸荧光P C R检测混合液分别用于检测16㊁56㊁31和内部参照;18㊁52㊁58㊁68;45㊁82㊁33㊁35;39㊁51㊁59㊁66基因型.当阳性对照品扩增曲线为典型的S型,且F AM和V I C通道c t值35,阴性对照为阴性时,判断结果有效.1.4㊀统计学处理㊀采用S P S S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龄段的阳性率统计分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㊀㊀果2.1㊀H P V总体感染和各亚型分布情况㊀对570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13种高危型H P V基因分型,包括16㊁18㊁31㊁33㊁35㊁39㊁45㊁51㊁52㊁56㊁58㊁59和68型.570例女性患者中,后期入组的294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增加了2种高危型H P V基因分型,包括66和82型.对90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种低危型H P V(6+11)检测.H P V 阳性者共203例,其中156例为高危型感染,47例为低危型感染.H P V高危亚型感染率前五位依次是:H P V 58(4.9%)㊁H P V39(4.04%)㊁H P V16(3.68%)㊁H P V 52(3.5%)㊁H P V66(2.72%),低危型H P V(6+11)阳性率52.2%.见表1.2.2㊀H P V混合感染情况㊀156例高危H P V感染者中,以单一感染为主,其次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次之.单一高危H P V感染111例,占总感染者71.15%,双重H P V感染29例,占总感染者18.59%,三重及以上感染(同时存在3种或以上H P V亚型感染)共16例,占10.26%,见表2.表1㊀㊀检测标本H P V17种基因亚型分布情况H P V亚型病例数阳性例数阳性百分比(%)6+11904752.216570213.6818570111.9331570101.753357040.703557010.1839570234.044557040.715157030.5352570203.505657091.5858570284.905957061.056629482.726857061.058229420.68表2㊀㊀570例标本中H P V混合感染情况[%(n/n)]感染情况n占高危H P V总阳性例数百分比占高危H P V总病例数百分比单一感染11171.15(111/156)19.47(111/570)双重感染2918.59(29/156)5.09(29/570)三重感染106.41(10/156)1.75(10/570)多重感染63.85(6/156)1.05(6/570)合计156100(156/156)27.36(156/570)2.3㊀各年龄段高危H P V感染情况㊀3个年龄段高危H P V感染检测数㊁例数百分比㊁阳性率㊁检出率和占阳性数百分比最高的年龄段均是>30~50岁,其次是ɤ30岁年龄段.对3个年龄段的阳性率进行χ2检验,表明感染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 P<0.05).见表3.表3㊀㊀不同年龄段H P V感染情况年龄(岁)n例数百分比(%)阳性数(n)检出率(%)占阳性数百分比(%)ɤ309416.491819.1511.54>30~5043175.6113230.6384.61>50457.89613.333.85合计57010015663.111003㊀讨㊀㊀论㊀㊀在全球妇科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819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4月第40卷第8期㊀I n t J L a bM e d,A p r i l2019,V o l.40,N o.8约有46.6万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国约占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1/5[3].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H P 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宫颈癌患者约有99.7%能检测出H P V D N A[4].H P V属于乳头瘤病毒科,目前已发现200多种基因亚型[5].根据H P V 亚型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险性大小不同,H P V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致病力相对较弱,不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主要导致皮肤疣类感染㊁生殖道及肛门周围皮肤等湿疣样良性疾病(如尖锐湿疣和性传播疾病),而高危型致病力强,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主要导致宫颈癌和非典型增生.有学者认为H P 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呈正相关[6],H P V D N A病毒载量越高,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机会越多,患者宫颈病变越严重[7].特别在免疫机能较弱的女性,因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 P V,导致高危H P V持续感染,从而增加了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因此将H P V检测列入宫颈癌筛查方案,用于指导宫颈癌的预防[8].本研究中,某部队女性人群高危H P V感染率为23.64%,在156例高危H P V感染者中,H P V单一型别的感染率为71.15%,双重感染率次之,为18.59%,多重感染率(>3)最低,为3.85%.与李欣荣等[9]报道的湖南H P V阳性率为26.57%,单一感染占72.52%,双重感染率为19.74%的结果相似.另外,从本研究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可见,H P V高危亚型感染以58(4.9%)㊁39(4.04%)㊁16(3.68%)㊁52(3.5%)㊁66(2.72%)最为常见,而16和18亚型在单一感染中出现颇多,在混合感染中也较常出现,可见16和18亚型与宫颈病变之间有密切联系.低危型(6+11)感染在临床有症状病人中检出率很高,达到了52.2%,表明其对尖锐湿疣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者,本研究中H P V感染前七位亚型分别是58㊁39㊁16㊁52㊁66㊁18和31,与D ES A N J O SÉ等[10]报道的东南亚地区不一致,与赵芹等[11]报道的东莞地区常见亚型不一致,也与龙馨等[12]报道的重庆地区亚型分布有差异.结果表明,在H P V基因亚型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研究中,进行H P V 检测数最多的年龄段是>30~50岁,这个年龄段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H P V传播途径有关,凡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将H P V带入生殖道内,因此加强此年龄段女性筛查的力度及宣传教育,对宫颈癌的早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另外,ɤ30岁年龄段的检出率也不低,为19.15%,说明高危H P V感染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年龄相对小的女性对H P V抵抗力弱或过早性交有关,因此应加大部队中青年女性H P V的普查力度.4㊀结㊀㊀论㊀㊀综上所述,持续的高危型H P 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利用实时荧光P C R技术对H P 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适合大批量样本检测.通过H P V筛查,可进一步了解H P V感染及各亚型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指导部队进行女性宫颈癌的预防筛查及宫颈癌的早期诊断㊁早期治疗,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参考文献[1]B E L I N S O NSE,B E L I N S O NJL.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D N At e s t i n g f o r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s c r e e n i n g[J].M o lD i a g nT h e r,2010,14(4):215G222.[2]张瑞.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参考物质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3]S AW AR,N E S S A A,E S MYPO,e t a l.V i s u a l i n s p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f o r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p r e v e n t i o n[J].B e s tP r a c tR e sC l i nO b e s t e tG y n a e c o l,2012,26(2):221G232.[4]J A L I LE M,B A S T O SFI,M E L L IPP,e t a l.H P Vc l e a rGa n c e i n p o s t p a r t u m p e r i o do f H I VG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w o m e n:a p r o s p e c t i v ef o l l o wGu p s t u d y[J].B M C I n f e c tD i s,2013,13(6):564.[5]M C L A U G H L I NGD R U B I N M E,MU E N G E R K.O n c oGg e n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e s[J].V i r u sR e s,2009,143(2):195G208.[6]刘康燕,王彬.组织微小R N AG21表达及高危型H P 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7):645G648.[7]S H E N G,C H E N GJ,WA N G Y,e t a l.V i r a lD N Al o a do f h i g hGr i s k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i s c l o s e l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t h e g r a d e o f c e r v i c a l l e s i o n s[J].I n t J C l i nE x p M e d,2014,7(12):5826G5831.[8]K O H WJ,A B UGR U S T UM N R,B E A NS,e t a l.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v e r s i o n3.2019,N C C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 s i no n c o l o g y[J].JN a t lC o m p rC a n cN e t w,2019,17(1):64G84.[9]李欣荣,刘岱璿,周小容,等.湖南省3451例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z1):38G40.[10]D E S A N J O SÉS,D I A Z M,C A S T E L L S A G U?X,e ta l.W o r l d w i d e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g e n o t y p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e r v iGc a l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D N Ai n w o m e n w i t h n o r m a lc y t o l o g y:a m e t aGa n a l y s i s[J].L a n c e tI n f e c tD i s,2007,7(7):453G459.[11]赵芹,李忠信.东莞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基因型别分布情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3029G3030.[12]龙馨,周德平,杨君,等.重庆地区29580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布特点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6):464G467.(收稿日期:2018G10G04㊀修回日期:2018G12G24)919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4月第40卷第8期㊀I n t J L a bM e d,A p r i l2019,V o l.40,N o.8。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关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人群中肿瘤发生率、死亡率、病因和预防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揭示肿瘤的发生规律,为制定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约1800万人被诊断为肿瘤,其中约950万人死于肿瘤,这使得肿瘤成为全球首要死因之一。
在中国,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新增肿瘤患者人数已超过300万。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发现肿瘤发生的高危人群和地区,研究肿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评估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调查:通过对特定人群的调查统计,了解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布特点、趋势和变化,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种族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其流行水平和高危人群。
3. 肿瘤的危险因素调查:调查分析与肿瘤的发生风险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以评估其对肿瘤发生的贡献程度,并指导人群的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改善。
4. 肿瘤的预防研究: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人群中早期筛查、预防措施等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肿瘤预防和筛查的能力和效益,并提出改进措施。
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种类的肿瘤的预防方法和干预措施。
5. 肿瘤的治疗效果调查:通过对患者的追踪观察和资料统计,了解肿瘤患者的治疗情况、预后和存活率,评估不同治疗手段和方案的有效性和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需要采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样本,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治疗方法等。
同时,根据调查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普外科肺癌业务学习记录
普外科肺癌业务学习记录
一、概念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lBronchialCarcinoma),简称肺癌(LungCancer),肿瘤细胞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常有区域性淋巴结核血行转移,早期常有刺激性干咳和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特征: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Parkin等对2019年全球癌症的发病、死亡和生存率进行了估计,其中肺癌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同样我国肺癌发病率也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城市中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2019年中国男性发病率为44.7/10万,女性为27.4/10万,据估计到2019年我国肺癌患者将达到60万。
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之间。
男女患病率为2.3:1。
种族、家族史与吸烟对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
二、病因及分类
病因
1)吸烟:纸烟中的苯并芘为致癌的主要因素;
2)职业致癌因子:已被确认的致人类肺癌的职业因素有石棉、无机砷化合物、二氯甲醚等;
3)空气污染:城市中汽车废气、工业废气公路沥青等都有致癌物质;
4)电离辐射:大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肺癌;
5)饮食与营养:维生素A含量少或血清维生素A含量低时,患
肺癌的危险性增高;
6)其他:结核病被美国癌症学会列为肺癌的发病因素之一,此外,病毒感染、真菌毒素(黄曲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及家庭遗传等因素。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导言: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流行率不断增长,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乳腺癌的诊治过程,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抗癌协会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本文将对该指南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一、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占所有女性恶性肿瘤的最高比例。
一般认为乳腺癌的发病率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指南明确了高发群体,以及预防策略,旨在引起广大女性的重视和主动预防。
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指南推荐女性在35至69岁之间进行乳腺癌早期筛查,包括乳腺自检、乳腺超声和乳腺X光摄影等。
三、乳腺癌的分期与分型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指南详细介绍了乳腺癌的TNM分期系统和不同亚型的分型,并对每个分期和分型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
四、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指南提供了全面而规范的治疗方案,对于各个分期和分型的乳腺癌,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手段。
五、乳腺癌的术后管理和康复乳腺癌的术后管理和康复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指南重点介绍了术后的病理学检查、辅助治疗和随访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六、乳腺癌的转移和晚期治疗乳腺癌的转移和晚期治疗是治疗难点。
指南详细介绍了乳腺癌的转移规律和转移途径,并提供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七、乳腺癌的特殊治疗指南还对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包括华盛顿大学分子亚型、难治性乳腺癌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指导。
结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的发布,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该指南侧重于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各个环节,并针对转移和晚期乳腺癌提供了专门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
SARS-CoV最常感染下呼吸道,引发严重的 急性病毒性肺炎。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6.4d(范围 2~14d),早期患者(病初的1~7d)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一般大于38℃,半数以上的患者伴有头痛、关 节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干咳、胸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s; Virus; Epidemiology; COVID-19;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20年来,多种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包括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甲型H1N1流感(H1N1 influenza a)、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和 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等,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 感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向世界医疗卫生体系
SARS-CoV属于β-冠状病毒的B谱系,正冠状病 毒亚科的Sarbe冠状病毒亚属,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病毒。SARS-CoV病毒颗粒呈球形,平均直径为 78nm。病毒含有螺旋核衣壳,由包膜包围,其上覆盖 长约20nm的棒状长包膜粒,具有典型的冠状特征[6]。 从病毒结构上看,SARS-CoV基因组结构和其它冠状 病毒一样,基因组大小约30kb,5'为前导序列的非翻 译区(长度约265bp),3'非翻译区长度约340bp且包含 Po1y(A)结构。基因组编码的主要蛋白基因从5'端到 3'端顺序依次为多聚蛋白pplab、突刺[S]、包膜[E]、 膜[M]和核衣壳[N],其中,S蛋白负责识别并结合 SARS-CoV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此外,在SARS-CoV的S 基因和N基因之间还有一些SARS-CoV特有的基因,分 别命名为ORF3a、ORF3b、ORF6、ORF7a、ORF7b、 ORF8a、ORF8b和ORF9b等[7]。 1.2 传播途径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全文)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估计,在全球183个国家中的112个国家的年龄<70岁的人群中,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1或第2大原因。
因此,了解癌症流行数据对于癌症防控非常重要。
为此,___(IARC)在1965年成立,并开展了GLOBOCAN项目,旨在统计全球185个国家/地区的36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以便研究者能够描述全球癌症流行病学和推动癌症病因学研究。
2020年12月,IARC更新了GLOBOCAN数据库,发布了最新版本GLOBOCAN 2020,其中包括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癌症发展趋势等数据。
根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的数据,全球2020年新发癌症19,292,789例,9,958,133例癌症患者死亡。
女性乳腺癌成为最常见的癌症,占总体癌症发病的11.7%。
其次是肺癌(11.4%)、结直肠癌(10.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肺癌仍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计有1,796,144人死于肺癌,占总体癌症死亡的18.0%。
其次是结直肠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
可以看出,癌症发病和死亡呈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
总之,GLOBOCAN 2020数据库提供了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的基础数据,为癌症防控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这不仅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增加有关,还反映了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和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危险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GLOBOCAN 2020数据库提供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负担状况,并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DI)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非常高、高、中、低四层,用于分析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与HDI的关系。
此外,GLOBOCAN2020还新增了2040年癌症负担的预测数据。
中国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现状2019CGOG
中国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现状沈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目录流行病学及胃肠肿瘤药物研究概览围手术期研究晚期免疫治疗晚期靶向治疗总结全球肿瘤流行病学特征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全球前五位我国:肿瘤发病率:278.07/10万;死亡率:167.89/10万全球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全瘤种消化道肿瘤China: 13,954 studiesUnited States: 119,940 studies我国临床试验数目远低于美国I期临床研究急速发展2017年I期临床研究数目:中国大陆n=180,仅次于欧洲n=241 2018年I期临床研究数目():世界范围n=1297中国大陆n=177我国I期临床研究四大困境研究中心不均衡各方沟通障碍忽略国情特点重复设计缺乏创新困境1,2-研究中心不均衡,沟通少➤180项I期临床研究,在18所研究中心开展;➤其中107项(59%)仅由5个研究中心承担;解决方案-加强沟通,建协作平台解决方式:多家肿瘤中心国内外药企CRO联盟Ø2017年6月正式成立Ø研发新药数量较前翻倍Ø80%以上由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申办联盟峰会每6月举行一次,与国家药品评审中心的专家一同讨论当前I期临床的问题与挑战,推动新药研发进展。
合作共赢—沟通协作举例鼻咽癌GC/GEJSHR-1210全国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在鼻咽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获得可喜的成果HCC, GC/GEJ困境3-忽略国情特点忽略中国人群基础疾病及肿瘤谱Ø我国为乙肝大国,但29项抗PD-1/PD-L1抗体研究,仅1项允许纳入HBV阳性的患者。
Ø我国高发肿瘤占比低:瘤种试验数肺癌36项血液肿瘤23项乳腺癌18项结直肠癌8项肝癌5项鼻咽癌3项胃癌2项食管癌2项困境4-重复设计、缺乏创新仿制药研究为主导(重复设计)2017年共180项I期研究类型数目比例生物等效性或生物利用度研究2112%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研究6737%药物的耐受性研究7643%创新治疗药物的首次人体试验169%缺乏真正的创新药物和设计(缺乏创新)现有18种EGFR-TKI、12项PD-1单抗、8项PD-L1单抗在同时开发仅有2项为新型分子实体解决方式:调整政策,鼓励创新2017年10月10日颁布:《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条例》ü允许进口药物同步开展I期临床试验ü国外临床试验数据可直接用于支持注册创新药物的重新定义:只有在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上市的药物,才认为是“创新药物”。
胰腺癌相关疼痛的诊疗现状
胰腺癌相关疼痛的诊疗现状疼痛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019年发布的一项历时2.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3%的胰腺癌患者发生了胰腺癌相关疼痛,其中83%出现中至重度疼痛[1]。
有研究表明,肿瘤位于胰体尾、确诊前即出现腹痛的胰腺癌患者受疼痛的困扰更多[2]。
除疼痛外,胰腺癌的其他伴发症状,如疲劳、消瘦等,发病率高[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限制患者积极治疗的意愿,却未得到充分重视。
超过50%的患者镇痛治疗不足,尤其是高龄及确诊30 d以内的新发患者[4]。
有效的疼痛管理可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胰腺癌相关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胰腺癌相关疼痛管理多凭借医师经验。
本文就胰腺癌相关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癌临床镇痛实践提供参考。
1胰腺癌相关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胰腺癌相关疼痛复杂多样,可能来源于不同机制。
临床医师尤其是疼痛专科医师在诊治时需仔细进行问诊、查体、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可将胰腺癌相关疼痛分为内脏源性疼痛、躯体源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内脏源性疼痛多表现为腹部胀痛或钝痛,并可能向腰背部放射,其病因可能来源于肿瘤导致的胰胆管阻塞,从而使导管内和间质压力升高以及胰腺分泌酶缺乏,进而引发疼痛,还可能与血管受累、腹水、肠梗阻及内脏(如肝、肺等)转移相关。
躯体源性疼痛多表现为浅表组织、肌肉骨骼的伤害性疼痛及炎性疼痛,其来源包括手术治疗及放化疗相关组织损伤、躯体转移(如腹膜、周围骨骼、肌肉软组织等)、牵涉痛、肌筋膜疼痛等。
其中,肌筋膜疼痛以骨骼肌中存在活跃的触发点为特征,在癌症患者中发病率可达20%,可能由患者长期强迫性体位导致的肌肉劳损、手术等机械损伤、代谢紊乱、情绪压力等引起。
牵涉痛的定义与临床诊断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其是由“潜在”而非“活跃”的触发点引起。
需要强调的是,胰腺癌细胞具有神经侵袭性,肿瘤细胞的神经周围浸润、炎性刺激、神经转移均可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累及胰腺内外神经丛,尤以腹腔神经丛最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 每3年1次;
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 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 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 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 ,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 2002 PTC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 次;
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 腺X线检查(钼靶);>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 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 病学数据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最新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 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公布的是2015年的全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
来源:医世象
中国不同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2002 PTC
中国前10癌症发病及死亡情况
© 2002 PTC
全国不同地区前五癌症发病率
预防建议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 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 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 饮食;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 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 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 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 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 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 2002 PTC
肠癌筛查及预防建议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 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 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 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 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 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 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 过3年。
© 2002 PTC
中国癌常见的23个致癌因素
© 2002 PTC
代谢、环境、感染因素
© 2002 PTC
14个癌种科普信息:高危对象、筛查建 议和预防建议。
来源:医世象
1、大肠癌
高危对象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 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 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 ;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 、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 LD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 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注:LDCT:低剂量螺旋CT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对于有职业最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 措施;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 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 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 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 1.接种HPV疫苗;
2.不吸烟或戒烟;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
5.增强体质。
2.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 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 ,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 ,坚持锻炼。
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
© 2002 PTC
3.宫颈癌
高危对象 1.有多个性伴侣 2.性生活过早 3.HPV感染 4.免疫功能低下 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
天2包持续10年。
© 2002 PTC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建议尽 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 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 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 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 划;
© 2002 PTC
4.肺癌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 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 )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 史者。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
© 2002 PTC
2.乳腺癌
高危象
1.未生育,或≥35岁初产妇; 2.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岁的妇女; 3.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4.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 者; 5.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6.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同父母) 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条及以上因素时,应 考虑为高危乳腺癌对象。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 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 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 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 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 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