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3.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难点:如何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了以下两点:一要要兼了政治学科和日常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用历史思维来看今天政治的学科特点,二要要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导入新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请同学们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改革开放)由此导入新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讲述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曾作出明确的规定。

(投影出下列资料)“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资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主要是指经济体制。

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发民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适应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经济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课稿1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全球化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教学难点: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其评价;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时事引入:通过展示近期全球热点事件,如国际贸易争端、跨国公司并购等,引发学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2.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认为全球化是机遇还是挑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4.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讨论话题和作业,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全球化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角色扮演: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探讨全球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PPT、小论文等形式展示,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5.课后线上交流:利用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延伸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

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23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23张PPT)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能够有将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结合起来,解放、 发展了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认识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 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实行:78——82邓小平肯定——87年98%实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念及特征
前提 特征 生产上
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包产到户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上 性质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管理方式的变革
4、历史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 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 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 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 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 “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 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 闹轰轰”。
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5、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
水产养殖
调整
推动
生产关系
劳动者积极性畜牧养殖生产力
乡镇企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课件共28张PPT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课件共28张PPT (共28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小结

促进

一个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



二个方面
农村、城市

革 三个意义
农村、城市、经济 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P56)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建立过程
①1992年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搞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 ②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 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经华国锋批准发表的社论 材料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思考:两则材料反映出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 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 中国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
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 请说出你的理由。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理由!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 安定。(无农不稳)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 代化的根本条件。
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 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D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名师精编精品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的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的第20课。

该单元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主题,分析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的过程,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探索道路上党的工作的一大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国家工作重心的一大转移,所以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经济理论较多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材料收集等方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把抽象化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

3、引用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所以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且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在此改革推动下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做为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们一直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所以把这一点做为难点来讲解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名师精编精品说课要性和优越性。

高中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高中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高中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很多人不知道说课稿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以下我就将来从说教材、教学目标等环节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习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教法学法: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

历史课堂大比武(江阴成化高中周春燕)3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历史课堂大比武(江阴成化高中周春燕)3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背景;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方面的变化;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如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加剧等;
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如列强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二)教学目标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方法基于探究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反思。
板书的布局如下:
1.左侧: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如鸦片战争、列强侵略等;
2.中间:详细描述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变化,并标注这些变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右侧:分析导致这些变动的内外因素,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主线。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2)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运用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能够理解和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在学习兴趣方面,部分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喜欢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需要激发;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3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3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改革的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的意义;国企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设想】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想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新材料,让学生能够从更深的角度去把握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原因,掌握基本措施和进程,结合实际体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回顾上节课知识入手,第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探索)、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第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开放)、第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成就),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单元,并强调了中国在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面临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又领导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导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释疑让学生首先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农村、城市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从而有利于对本课的理解。

改革背景三、问题导学:中国需要改革吗?展示了一系列材料:《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视点五:国家领导人的决心》,让学生从中得出中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四、改革过程(一)解决思想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背景、时间、内容、影响;(二)解决体制问题: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包括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的原因,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农村的三大问题,回顾所学知识,掌握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国企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三)继续解放思想,明确目标:3.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国家: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容说课】本课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落实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在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十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它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体系,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和外汇改革;实行所得税统一的税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为趋利避害,政府注意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体制中的宏观控制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正确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时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和讨论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既要兼顾政治学科和日常政治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用历史思维来看今天政治的学科特点,又要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基本特征、重大措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2、技能: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交融流转探索)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交融流转探索)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
1.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的理解和分析。
2.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评价。
3.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主要集中在16-18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和评价。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近代史尤其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用于直观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
2.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讲授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为后续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 专题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 专题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干知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 内容: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促使农业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 背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改革历程:1978-1984年进行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评价: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在改革中存在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经济改革遇到瓶颈。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知识概述】(一)“南方谈话”1.时间:1992年2.背景:国际: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3.内容:(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1)主要内容: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3.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1)主要内容:①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经济: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经济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高中历史《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

高中历史《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

高中历史《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演变。

通过梳理制度变化的原因、内容,明确制度创新的脉络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一年级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均有所提升,通过初中的学习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学习本课,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同时,高一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及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明确自秦汉以来选官制度和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过程,掌握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理解两税法的背景。

2.通过创设情境和分析史料,辩证看待科举制和两税法的影响,增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3.理解科举制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借鉴意义,以及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体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难点】辩证看待科举制和两税法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诗歌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诗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 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 是从城市开始?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 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 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 记,他率先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 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 “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 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 履十分艰难!”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 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 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如比较贫困
(2)改革措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 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 农民实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广。 ②经过: 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三,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经 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 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 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接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本课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
改革
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因而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

本课内容从1978年讲到现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二) 课标要求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识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
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
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再现小岗生产队大包干的情况
对中共历史上的农业政策进行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发展。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理由:这两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方法: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结合课本上的导言和资料回放指引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和理解;后者课本讲解得很清晰,由学生阅读后,概括具体措施。

2,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理由:本课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学生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了解不多、不深入。

尤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楚。

解决方法:通过情景再现和对比,教师以讲述为主,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针对家庭联产承包
1
必修二
责任制的涵义和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等较抽象的知识点,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的问题则以谈话法为主。

本课的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
前要采取实践学习法,提前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在课
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分析历史现象、归
纳历史知识、使自己对经济体制改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亲
身体验“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课知识感兴趣。

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请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

教师接着引导: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点又是什么,(改革开放)由此导入新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新课教学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让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本第一段和学思之窗并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分组讨论,请两三个学生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必要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析。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情景再现风阳县小岗生产队大包干的情况,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谈话法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

内容是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本课导言和资料回放理解和总结,教师给以补充完善。

接着教师设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关于它的意义,教师可以提供风阳花鼓里的一些歌词,让学生再结合课本上的历史纵横来归纳。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措施
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相关图片和资料,并结合学生们的课前社会调查,由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本解决。

教师辅助,根据情况点评。

对学生们的调查成果多鼓励。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让每个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的知识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归纳,做到“论从史出”
5 拓展延伸(农村经济特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1978--1984)——“离土不离乡”(1985--1992)——“离土又离乡”(1993——今)以讲述法为主。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现一段反映旧体制弊端的资
2
料,使学生感性的认知历史,从史料中得出认识和结论。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内容
该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学过,课本讲解详细,主要由学生自己阅读、概括具体措施。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为什么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学生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把它划为“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债转股政策”四个阶段。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请学生朗读该内容,教师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历史。

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让学生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三) 课堂小结
根据本课内容及其在本单元中的位置总结。

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进行,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城市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得到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四)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成立后对农村问题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