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题
1.(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下属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2.(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结构,宫廷梨园中有(三十多名15岁的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
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和文康伎。其中(清商伎)是汉代传承的。
4.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5.《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6.敦煌曲谱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
7.琴曲《离骚》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而作。
8.(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
9.重要的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
10.《乐书要录》: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由(元万顷)编撰。
12.《教坊记》: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
13.《羯鼓录》: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14.《乐府杂录》: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15.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所集中的地方—(瓦舍)
16.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游棚”)
17.唱赚: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的,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
18.北宋杂剧包括了(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19.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20.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海青拿天鹅》琵琶谱,收于(1819年刊印的华氏《琵琶谱》)。
21.(南宋蔡元定十八律),是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22.(张炎《词源》)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
23.(朱长文《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
24.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
25.(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26.(囊玛),藏族民间歌舞。
27.(刘宝全,骆玉生),京韵大鼓。
28.“富连成班”成立于1904年,由(叶春善)在北京筹组,原称(“喜连成班”)
29.“中国儿童歌曲之父”、“中国流行歌曲之父”—黎锦晖。
30.黄自,(1929年以管弦乐《怀旧》获学士学位。)
31.江文也,1938年以(《五首素描》、《十六首小品》)获威尼斯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作曲奖。
32.马思聪,1937《内蒙组曲》第二首(《思乡曲》)。
33.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歌歌剧的成熟。
34.青主,重要著作(《乐话》与《音乐通论》)。
35.沈心工,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一道创办(“音乐讲习会”)
36.李叔同,1906年,一个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36.曾志忞的《乐典教科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二)名词解释
1.立部伎:立部伎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2.法曲:法曲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隋唐法曲可能源于佛教法会中仪式音乐,又和唐代道曲相结合,专门在梨园中演出。法曲的音乐来自民间,与相和歌、清商曲有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受一些西域音乐的影响,音乐清雅,常用乐器铙、钟、磐、幢萧、琵琶等伴奏。
3.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大曲和法曲有时有混淆,如《霓裳羽衣曲》亦常称为大曲。
4.沈括《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他将一生所见所闻写入《梦溪笔谈》,并有《补笔谈》,这是百科式的书籍。书中的音乐部分对古代乐律、音乐评论、器乐演奏、唐宋燕乐、乐器制造、声音共振等有着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5.陈旸《乐书》:陈旸,北宋人,他著的《乐书》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式的著作。写作耗时二十余年,成书于哲宗元符二年,前95卷是摘录历代典籍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并训义。后105卷论述律吕、历代乐舞、乐器、杂乐、百戏等各种音乐问题,并有许多乐器图说。《乐书》中保存有极为难得的古代音乐史料,成为宋代以来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6.魏良辅:江西豫章人,流离太仓。他学过南、北曲,吸收其声腔的优点,花了十年的时间,创立了细致柔美的新的昆山腔。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
1.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的民间器乐乐种。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在室内演奏,有严格的固定曲式结构,风格热烈。行乐在室外进行,风格肃穆、悠扬、典雅。
7.《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十三部,故称《弦索十三套》。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
8.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和一些陈规,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对中国京剧的发展贡献很大。
9.海盐腔: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后为昆山腔取代。
(三)简答题
1.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歌曲分类:①他的自度曲(共十二首)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再每首自度曲前,白石道人都写有小序,说明该曲的创作背景和动机,有的还介绍了自己说使用的手法。
②依他人词调填词的,如《玉梅令》。
③记录唐代大曲的部分曲调填新词,如《霓裳中序第一》等;其四,运用“犯”的形式作新腔,如《凄凉犯》等。
2.明清小曲的结构和艺术特征?
其一、明清小曲在结构上可归有六种类型:
①一曲变体,既有某些曲调产生多种变体;
②一曲前后部分分开运用;
③一曲重叠运用,是同一乐曲在旋律和节奏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④多曲联成一套;
⑤曲间加说白;
⑥曲间加帮腔。
其二、明清小曲有很高的艺术性,
它又叫“时调”“小令”“杂曲”。与戏曲相比,因他短小而称之为“小曲”。他有乐器伴奏,一般的说,南方小曲多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伴奏;北方小曲常用三弦、八角鼓、坠琴、四胡、轧筝等伴奏,但各地伴奏乐器千差万别。在音调上,南方小曲较妩媚、流畅、优美,北方小曲则相对高亢、简朴。
3.弋阳腔
弋阳腔大约于元末起源于江西弋阳。其主要特点是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明间常用的“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它的曲调刚健高亢,句法自由,,唱腔灵活,富于口语化。弋阳腔在明代嘉靖年间(1368-1566)已广为流传。在语言上与各地土语乡音结合,唱腔上也吸收各地民间音乐,并形成不同的声腔。凡属高腔系统的剧种,或演唱高腔的剧目,皆与弋阳腔有渊源。
4.昆山腔
昆山腔又叫昆曲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魏良辅改进昆山腔吸收其声腔的优点,花了十年时间,创立了细致柔美的新的昆山腔。改进后的新昆山腔发展了南曲字少声多与轻柔婉转的特点,在慢板常加“赠板”,是节奏放慢一倍;在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形成一种“啭音若丝”的唱腔风格。伴奏上形成以笛为主,萧、管、笙、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新型伴奏乐队。改革后以后的昆山腔创作第一个剧本的是梁辰鱼的《浣纱记》,表现了春秋时期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此曲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5.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得名。其源于徽调和汉调,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入京,带去二黄腔、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常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又吸收其他剧种剧目,大约在19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京剧。在北京形成。初期演员有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名著名老生,称为“三鼎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又有谭鑫培、汪笑侬、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周信更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剧目有《空城计》、《辕门斩子》、《武家坡》。
6.学堂乐歌的产生、创作方法、内容、及其意义
产生: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课所教唱的乐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概念: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学习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
①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
②用我国传统的民歌、词调与戏曲曲调配上新词的,
③创作歌曲。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了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甚大;乐歌运动影响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7.国立音乐院
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走上了新的阶段。国立音乐学院初建时是蔡元培兼任院长,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它基本上采用西欧专业音乐教育的体制,又结合中国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科和选科三部分成立了理论作曲、键盘、声乐、小提琴、大提琴、国乐等若干相当于系的教学组。
8.《白毛女》成功的原因
①对剧中人物形象有具体而细致的刻画,并以音乐很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性格,对正面与反面人物以音乐作了本质的区别,对不同人物、不同时段、不同心理状态作了细致的描绘,且避免了简单化、脸谱化的表达,从而揭示出角色的特殊性。
②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上,有较高的成就。该歌剧不仅吸取了民歌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吸取戏曲、说唱等音调及发展手法,并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与利用,来刻画人物性格。
③在歌剧中采用许多西洋歌剧齐唱、重唱与合唱的手法,为创造中国新歌剧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拘泥于西洋歌剧,创造了同整部歌剧音乐风格相协调的音乐风格。
④在乐队伴奏上,也成功地运用管弦乐队来为民族音调的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剧情发展,而作了大量的铺垫,并丰富了歌剧的音乐。
⑤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