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oc123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84d54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3.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核心是这么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
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首先是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
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再次,农田水利法。
复次,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是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
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以免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
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然后政府挣四百对吧。
但如果商人卖,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
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得到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够便宜点,然后商人吃亏了,就这个意思。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cd461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4.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引导语: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有哪些原因?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变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
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
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cb833fdfab069dc502201d8.png)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作为北宋中期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的脱节。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性格;脱节;失败在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外汉学界里,王安石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属于最高的一类。
对其褒贬评价,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题目,影响、左右着国际视听。
一般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针对“三冗”、“两积”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
然而,暴风骤雨似的变法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留给历史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遗憾。
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邓广铭、漆侠为代表的学者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视野逐渐转向变法本身,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变法内容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等方面。
笔者试从统治集团的支持力度、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方面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它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才可能成功。
但实际变法过程中宋神宗由坚决支持到怀疑、动摇;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百般阻挠;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
这一切使得团结、统一的中央权力架构难以实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终成必然。
治平四年(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次年即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方面是神宗个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恢复汉唐的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安石才干的赏识和对其变法主张的赞同。
变法之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均输、市易、青苗等法相继颁布实行;赋予王安石人事任命权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于熙宁二年(1069年)正式成立。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9a033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1.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来强化中央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尽管变法展现了初期的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变法的目标和手段存在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蓝图过于庞大,涉及面广泛,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例如实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然而,这些变法措施对农民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变法目标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导致了变法难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其次,变法过程中存在权力斗争和反对势力的压制。
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朝廷的官员多为保守派,他们担忧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对变法持有抵触态度。
王安石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削弱了保守派的势力,如任用亲信、人事调动等,以确保自身的权力地位。
这种权力斗争导致了变法的实施过程充满了秘密、操纵和压制,使得变法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合法性。
第三,变法的失败与北方的外患有关。
当时,北方面临着来自辽国和西夏的威胁,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来支持军事防御。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导致了军费的大量削减,使北方防御能力减弱,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和国家安全的威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变法的支持基础,使王安石失去了对外患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信任度。
此外,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失误。
例如,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问题,不少地方官员将变法用于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侵害民众权益。
这种违背初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变法的声誉和公信力。
此外,变法的宣传不足,无法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变法的意义和目标,导致了社会上对变法的误解和抵制。
总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从经济、财政和农业改革的角度来看的问题,也有从政治、权力斗争和外患威胁的观点来看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交织互相作用,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同时,变法的失败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只是单一原因所造成的,还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政治大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安石变法为国为民,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为国为民,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https://img.taocdn.com/s3/m/496400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0.png)
王安石变法为国为民,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北宋初期的经济十分繁荣,财政收入高,对外贸易畅通,商业发达,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但是,在繁荣的经济之下,存在着“三冗”问题,即冗官—官员设置过多,办事效率低下;冗兵—军队人数庞大,俸禄支出数目大;冗费—大兴土木,无用的财政开支过多。
三冗问题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之而来的是“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了有效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缓解“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到北宋的神宗朝,宋神宗赵顼继位后,启用王安石为相,并设立了主持变法的机构。
于熙宁元年开始,有王安石主持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此次变法开始于熙宁元年,又称作“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培养人才的变法初衷,改变了北宋时机“积贫”、“积弱”的现状。
但是由于王安石个人的性格问题、变法中所采取的措施与当时的社会现状适应性不高、变法集团内部人员的态度分歧等问题,王安石变法最终于失败告终。
一、王安石本人性格执拗导致变法失败王安石少时便聪慧异常,喜欢读书,出自他手的文章论述极有见地,且能切中事实要害。
小时候到一家面馆吃面,店家的师傅专门为他做了一碗面,碗里的面特别满,几乎要溢出来。
师傅告诉他若能一滴不漏地将面端走,便不受他的钱。
王安石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
他用筷子将面夹起,碗里的汤便只剩下半碗了,他一滴不漏地端走了。
在场的人都夸他聪慧异常。
少时的王安石聪慧,无论是人还是文章,到哪都能得到人们的赞许。
因此,造成了王安石在性格上比较固执己见,且较为执拗,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的却也不悔改。
在变法推行期间,有些对变法有着意见分歧的官员上书神宗弹劾变法。
被王安石知道了,便将不同意变法的人贬逐出京,而同意自己变法的人则可以升官,与党同伐异并无二致。
王安石好大喜功,所推行的变法措施不乏有些超前,与当时社会并不相适应的措施。
有些措施也因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1093633524de518974b7da1.png)
军队的首要问题是政治忠诚,而不是单纯的 战斗力大小。岳飞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只能 作为旧时代的陪葬品。
政治重心永远停留在朝庭上层,自由和民主也无 从谈起,而北宋初年的政策,原本是要消灭封建化因 素,将政治重心下移的。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战争的大背景, 二是打击贵族,有进步的因素。
六、变法失败的后果
贵族政治彻底终结。 春秋以前标准的贵族政体, 汉至唐为准贵族政体,宋朝开始彻底平民化的时代。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旧式统治的回光返照,但它造成 的政策性党争,宣告士大夫已经成为帝国政权的实 际拥有者。 忠奸之辩具有巨大的宪法学意义。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008年3月30日
欢迎王安石同志讲话!
北宋疆域图
宋初为巩固统治,遏制权力封建化,并养官养兵笼 络民心,结果大大削弱了朝庭动员资源的能力。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北宋“不抑兼 并”,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出现了“富者有弥 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为宋明理学的兴起扫清了障碍 。平民政治的成 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非个人化的政治组织手段, 二是非掠夺式的人生目标。这个两条件都需要长时 间的禁欲主义训练,理学走上历史舞台。
政治力量的自我收缩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能。 变法的失败证明,没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政治上 的困境不可能摆脱。
七、经济转型的条件
社会保障资源被用于商业,不但不能救助 灾民抑制兼并,反而由于国家失去存粮, 使灾害的后果更为严重。
五、变法的本质
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核心 就是掠夺,王安石不但不尝试予以改变, 反而以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掠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ff353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1.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导语: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
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1、前言盘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
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
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
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临川先生文集》)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0c68685f90f76c661371a8c.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中有什么历史因素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中有什么历史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77127ca0242a8956bece48a.png)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中有什么历史因素>新法虽得到赵顼的鼎力支持,但实行起来举步为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
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
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
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
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
王安石对神宗慨叹道:“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春天,王安石因身体有病,屡次要求辞职。
到六月间,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
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
第二年王安石连江宁府的官衔也辞去了,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朝。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赵顼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
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着、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
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
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
赵顼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25a67eeba32d7375a5178060.png)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出现的危机,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作为商鞅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呢?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自商鞅起,成功变法的无不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进行的。
直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而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一时间同时得罪的社会各个阶层太多,这些阶层的反对和分量,也是变法之初承受不起的。
2、内部问题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王安石身后的宋神宗则没有那么坚决,不止一次的动摇过改革的决心。
在封建集权时代,皇帝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宋神宗的态度无疑给变法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而且王安石的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人更多出于私人利益考虑,而忽略了大局,结果使变法派本身四分五裂。
3、反对派的强势虽然反对王安石的人并非都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在考虑要不要变法以及赞成适度变法的人。
但对王安石想要的变法来说,这些人都是反对派。
而这些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非常强势的。
其中不乏例如苏轼、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富盛名的名臣。
王安石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无可挑剔,但他变法的助手却不是无懈可击的。
而且也远不如司马光等人出名,更有道德品质不佳,被认为是小人的存在。
4、执行不力在好的政策,具体落实起来,也很难保证不出现偏差。
而王安石无法如后世的张居正一样独揽大权,让各地官员确切的落实好自己的政策。
存在数量众多的反对派自然无法政通人和。
而地方官府的欺上瞒下的修改赋税利率,虚假报告,甚至于损公肥私。
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7c9d00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0.png)
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误原因引导语: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变法失败是导致北宋灭亡得更本原因么?下文是有关变法失误原因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自身的;王安石作为宋神宗一直坚挺的改革家、政治家,两度为相,有其超然的政治智慧和改革才略;22岁中进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长期担任地方官,颇有政绩,这样的经历使他很容易在自身周围积聚一个知识分子智囊团;可是当时北宋危机四伏、国退民退、怨声载道、统治者忧心忡忡,对一介书生王安石来说确实勉为其难,因为所有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专制体制。
处于权力顶峰的宋神宗,让王安石改革的动机是富国强兵,强化统治,而不是削弱皇权。
对此,我简单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希望对我们今天改革有所益处。
首先,王安石变法没有触动北宋的“维稳”机制。
“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局面对北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粱河之战后,北宋推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优待文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赐予禁军将领、地方节度使良田美酒,助长了北宋官场的腐败和财政危机。
由于北宋政策宽松,不宜土地兼并,导致官僚地主兼并土地,为缓和阶级矛盾,北宋政府将流民编入行伍,增加了军费开支;为防官员专权,北宋增设机构,分化事权,导致官员队伍迅速膨胀,又互相牵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出现“冗官冗费”问题;“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冗兵”。
“维稳政策”的好处是北宋承平日久,没有步五代十国后尘。
宋有庸臣而无叛臣,但后果是造成北宋的“国退民退”的局面。
据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言“神宗熙宁年间,收入虽达五千零六十万,但支出也是五千零六十万”,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面临这样的局势,他没有“节流”,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而是采取“开源”理财措施。
后果必然是“国进民退”带来更大的矛盾,因为在农耕社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创造的财富是恒定的,王安石理财实质上是对农民变相的掠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e442a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a.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由王安石倡导,宋神宗支持的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失败来,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
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
王安石变法一经推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归于内因和外因的双重打击下,对外众多官僚集团统一战线联合反对,对内变法内部人员不断的产生内讧和矛盾,逐渐分裂成不同势力,本来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也对新法有了怀疑与后顾之忧,朝廷内部两大太后纷纷哭诉给予皇帝压力,双重因素最终导致新法无法推行,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这场风波并没有过去,王安石一开始推行新法是为了北宋的江山社稷和民生着想,但是后来新法在一群有异心的人身上变了味,通过新法大肆敛财,扰民,整个朝政一片混乱。
王安石的用人策略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王安石本人。
王安石的用人不当注定了变法的失败。
纵观王安石用人策略,贯彻党同伐异的用人方针,嘴上说的好就行了,所以看拥护新法的一群人中,都是口头拥护新法,然后对于王安石是坚决拥护,
只要有这份心,不论他是什么人品,他是什么品格,他是什么胸襟都没关系,只要有一颗拥护的心就行了。
完全忽略了这群人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动机,这部人中大部分都是为了政治投机,希望借这次变法自己能平步青云,家财万贯,绝不是真心拥护新法。
而对于那些真才司马光,范仲淹等人驱逐出京城,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3eff43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4d.png)
1,人和。
这是最重要的。
王安石有个外号叫拗相公,不容有任何人反对他,
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
但是很多人都反对他,包括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甚至包括他的弟弟王安国,王安礼。
(因为反对变法,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于是
就有了苏堤,后世文人骚客还得感谢王安石啊!)不得已,王安石只得自己提拔一批
心腹,于是一帮趋炎附势之辈如吕惠卿,李定,邓绾就走马上任了,把本来一场好好的变法搞得乌烟瘴气,能不败吗
2,背景(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十六年后(即苏轼兄弟中进士后一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直到1069年当上参知政事,才始行新法,次年,
王安石拜相。
之所以变法十一年后才实施,是因为仁宗皇帝不喜欢王安石,认为他是伪君子。
1068年神宗继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欲励精图治。
于是任用王安石,施行新法。
变法的根源是契丹,西夏虎视眈眈,大宋不得不侍奉这两位爷。
)
至于王安石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很落后(明朝东南沿海才有资本主义
萌芽),人民思想尚未发展到那个程度,一句话,王安石思想太超前。
3,地利。
王安石当地方官时,曾变过法,据说十分成功(注:王为试验变法,对朝廷的升迁也拒不接受)。
于是,王安石就幼稚地以为变法可行。
殊不知,历史
上的数次变法无不惨败,他没有吸收前人的教训。
之前的成功只不过因为山高皇帝远,他一人说了算,大家也还听话,但对整个国家变法,掣肘的事可谓数不胜数。
一州县可施行,未必意味着全国皆可。
他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278e5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f.png)
五、教学评价和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讨论等方面;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思考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保证教学 质量。
六、教学反思和总结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 学提供参考;
一、政治原因
首先,王安石变法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和推进。他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 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这导致改革 措施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无法形成整体效应,反而互相掣肘,产生内耗。同时, 由于改革涉及面广泛,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王安石并未及 时调整和修正改革方案,导致问题不断积累和加剧。
其次,王安石变法对商业活动进行了诸多限制,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 律。在变法中,他设立了诸多关卡和税收,使得商业活动变得艰难。这种行为不 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重要的来源。同时,这也加剧 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再者,王安石Leabharlann 法的执行力度不够。虽然有明确的变法条文,但在实际执行 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这导致了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一些原 本支持变法的人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由于执行不力,变法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 的原因
基本内容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然而, 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多方面,本次演示将从经济法的角度对王安石 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91e0a6f580216fc700afdf0.png)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其实变法失败的根源就是变法者的问题,王安石是一个理想理想化比较严重的人,他认为只要是违背自己政治理念的人,就否定对方一切合理的东西。
王安石刚正不阿,却有些呆头呆脑,在为人上是一个很不好相处人。
这种人不管是做领导还是政客,都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冷面独相,更更何况他还是要做一个改革家。
他在政治上,尤其是人事上是一个近乎偏执的人。
任何时候改革,都有一个根本问题:团结这个社会的最大多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改革凝聚共识。
北宋社会改革在统治阶层是有认识基础的,大家都知道政治需要改革,之前也出现过庆历新政。
即使改革失败,也没有酿成朝局的撕裂,士大夫阶层至少在基础上是稳定的。
但王安石上台后,向皇帝积极灌输所谓“奸佞之论”。
王安石的改革并不完美,而且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他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而不是有感情的社会俗人们都有问题。
整个官僚队伍都在借改革反改革的名义搞政治投机,彼此红了眼把人往死里整。
在一个政治伦理失序的统治阶层,古人的说法就是“国无正气”的社会,北宋以一种空前的涣散风气和随之而起的畸形繁荣走向了大崩溃。
其实他失败原因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改革内容在当时来说的可操作性不强。
并且为国家增加收入的同时没有增加百姓的利益,反而损伤了各个阶层。
当时的宋朝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国家军力涣散。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就是理财和整军。
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在三年时间中,王安石以朝廷名义相继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法令,陆续在全国推行。
整军方面的改革比较顺利,而在理财方面的改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都曾遇到过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全盘否定。
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社会财富增长比较慢,要迅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有效的办法无非是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
青苗法的实施,有人认为是这可以防止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的高利盘剥,盲目的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36b552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d.png)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变法,历史名词,读音是biàn fǎ,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变法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库,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失败原因:1、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新法被废除。
)但这只不过是历史课本上的说法!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课本向来是以傲慢和偏见著称。
下面是我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的看法:作用:1、增加了财政收入,大大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这是变法的主要作用)2、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3、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较大改善了农业问题。
(注意,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善民生问题及扭转北宋极贫积弱的局面)失败的原因:1、变法本生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
王 安石变法为何遭遇阻力
![王 安石变法为何遭遇阻力](https://img.taocdn.com/s3/m/c011f14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1.png)
王安石变法为何遭遇阻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
然而,这场变法却遭遇了重重阻力,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预期目标。
那么,王安石变法为何会遭遇阻力呢?首先,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在北宋时期,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措施,旨在抑制土地兼并、调节物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无疑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发放贷款,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本是一项利民之举,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强迫农民贷款,甚至提高利率,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均输法和市易法旨在打破富商大贾对商业的垄断,但也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这些既得利益者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对变法进行抵制和破坏。
其次,变法的推行方式存在问题。
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接受程度。
一些新法在制定时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问题。
例如,保甲法的目的是加强社会治安和军事力量,但由于实施过于仓促,训练不足,反而给农民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而且,在变法的推行过程中,王安石过于倚重一些支持变法的官员,对他们的监督和考核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虚报成果,滥用权力,进一步损害了变法的声誉。
再者,变法引发了激烈的党争。
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以司马光为代表,他们认为变法违背了祖宗之法,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双方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形成了新党和旧党。
党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也使得变法的推行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为了打击保守派,王安石在用人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新党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分歧。
此外,社会舆论对变法的不理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众对变法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新法感到陌生和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摘要】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历来对其原因议论纷纷。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具体操作的失误,变法前卫性远远超过其社会承受力,新法脱离实际,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还有就是宋代灾异盛行,用人失误和顽固派的阻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正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因后来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又称他王荆公。
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自幼聪明好学,加之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学识渊博。
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他长期任职地方,对社会下层比较了解,且为以后变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
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做太子时已经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时政书》等政论文章,感到他是个人才。
因此于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相,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学校三个方面。
其中重点是理财。
而理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帮助农民“赴时趋事”,发展生产,收获后再偿还,从而限制地主富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
(2)农田水利法。
按当地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田,以发展农业生产。
(3)方田均税法。
以四边各千步为一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瘦征收税,使赋税负担与实有土地相符,确保政府的田赋岁入。
(4)免役法。
按照田产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免役钱募人服役,以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5)均输法。
将朝廷向地方征调财物的征调权统归发远使,责成发远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调运,以节省调运的费用,减轻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
国家在京师开封和其他大城市设立市易务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抑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和对小商贩的欺压,促进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7)免行法。
免除商业行业对官府的实物供应,而改用现金交纳。
其次是整军。
根据辽、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的现状,王安石深刻认识到必须增强朝廷对付“内忧”、“外患”的能力,推行了以下新法:(1)置将法。
在诸路置将,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将农民编成保甲,农忙种田,农闲练武,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减少政府的养兵费用,稳定地方封建秩序。
(3)保马法。
由诸路保甲代官府养马,以备习战之用。
还牧于民,让养马户得到一定的实惠(4)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依其制作之精粗为之赏罚,鼓励发明创造,以改进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最后是育才。
王安石深知,要改革,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有改革精神的人才,这是改革大业能否顺利进行的组织上的保证。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方今之急,在于人才”,为此,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采取了如下举措:(1)贡举法。
采用注经不改经的治经方法,组织人员用变法观点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号曰“三经新义”。
熙宁四年二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
以考经义论策为主,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准绳,选拔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的人才。
(2)三舍法。
诏州县立学校,整顿太学,熙宁四年,首创“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指定“三经新义”为教学课本,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择优升级、量才录用,走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人才选拔之路。
而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王安石变法缺乏核心权力集团的有力支持。
虽然神宗一直对变法保持支持态度,并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可是国家的实际政权却始终掌握在以高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手里。
而且宋神宗变法意志也不坚定,时有动摇。
而且在新法小有成就时,宋神宗就驾崩了,这无疑对王安石的新法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变前无古,二登岁有秋”,“老臣
他日泪,湖海想遗衣”(王安石《临川集》)【1】.在神宗死后,新法立即陷入瘫痪状态。
第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王安石总是一意孤行,以己意为重的倾向。
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负作用,反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反弹。
如“青苗法”以常平、广德仓籴米一千四百万作本钱”春散秋敛,收息二分”(《宋史纪事本末》卷37)【2】,等于向农村贷款。
而为防止借户逃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抑配”、“散裱”等办法,强迫领借。
有的县未贷款也向农民索息。
因为反对者众,王安石被迫废止青苗钱抑配,但因此授人以柄反对派以此为借口对其猛烈地攻击.第三,变法的前卫性,超过了现实社会的承载力。
王安石的变法兵不全是从北宋的现实状况出发的。
他提出的一些措施大大超越了当时北宋的现实社会情况,变法的前卫性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变法的失败命运。
第四,脱离实际,缺乏群众基础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重“理财”,轻吏治,重聚敛,轻生产,重治标,轻治本。
如向民众实行普遍的借贷,从长远看,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当时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集中,污吏横行以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群众生活困苦问题,农民迫切需要的是减轻租税,获得温饱,而不是有名无实的借贷资助,更不是高利严罚的强制性贷款。
第五,灾异说也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宋代和其他封建王朝时期一样,祥瑞、灾异之说盛行。
王安石为变法提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言论。
进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而不巧的是在他大行变法时,老天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宋代出现的灾异非常多,几乎年年都会发生。
宋代的灾异如水灾、旱灾、雪灾、地震、风灾、山崩、虫灾、霜灾、冰雹等,不胜枚举。
据《宋史·真宗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乾兴元年(1022)的十几年间,水灾、火灾、旱灾、地震、风灾、雨灾、虫灾、河灾等接踵而来,史书中有关“民饥”的记载,几乎每年都有。
其间仅黄河决口就有十二次,造成大量流民和巨大的社会问题[3] 。
所以就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那些代表官绅豪强大地主阶层的保守派的官僚士大夫们,几乎全都拿起了“天变”这一武器来向宋神宗进行恐吓,企图阻止变法。
吕惠卿把“天灾屡见,人情未和”归咎于变法,试图阻止变法。
第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用人的失误。
所以导致了,变法派内部势力的分裂,王安石虽然也破格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者参与变法,但毕竟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有的还是动摇分子后来站到反对派一边与新法作对。
吕惠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原本是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可是后来却反戈倒向顽固派。
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高太后和司马光为首的顽固派对变法的百般阻扰。
为维护整个地主阶级长远利益而改革,免不了要触犯某些官僚地主的利益,他们必然会站出来反对。
当宋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更举天下弊政时,一些元老重臣就起来反对法,都要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他们攻击新法,手段是卑鄙的。
在政治上,他们指责变法派不守“祖宗之法”。
又说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使天下怨谤”。
甚至说当时发生的天灾也是实行新法所招致。
在学术思想上,指责王安石“背儒崇法”。
总之,保守势力对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处处攻击非难,致使决心励精图治的宋神宗也动摇了,变法派内部也分裂了。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王安石在改革中所体现的理财思想、军队改革措施、人才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改革本身无不具有重大影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王安石《临川集》
2.《宋史纪事本末》卷37
3.脱脱.宋史·王安石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社科系2009级3班
罗瑶
20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