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doc1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摘要】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历来对其原因议论纷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权力集团的支持,具体操作的失误,变法前卫性远远超过其社会承受力,新法脱离实际,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就是宋代灾异盛行,用人失误和顽固派的阻挠。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正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因后来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又称他王荆公。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自幼聪明好学,加之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学识渊博。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他长期任职地方,对社会下层比较了解,且为以后变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宋神宗是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做太子时已经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上时政书》等政论文章,感到他是个人才。因此于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相,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学校三个方面。其中重点是理财。而理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帮助农民“赴时趋事”,发展生产,收获后再偿还,从而限制地主富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2)农田水利法。按当地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田,以发展农业生产。(3)方田均税法。以四边各千步为一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瘦征收税,使赋税负担与实有土地相符,确保政府的田赋岁入。(4)免役法。按照田产多寡交纳“免役钱”,政府用免役钱募人服役,以减轻农民徭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5)均输法。将朝廷向地方征调财物的征调权统归发远使,责成发远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调运,以节省调运的费用,减轻农民的负担。(6)市易法。国家在京师开封和其他大城市设立市易务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抑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垄断和对小商贩的欺压,促进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7)免行法。免除商业行业对官府的实物供应,而改用现金交纳。其次是整军。根据辽、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的现状,王安石深刻认识到必须增强朝廷对付“内忧”、“外患”的能力,推行了以下新法:(1)置将法。在诸路置将,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保甲法。将农民编成保甲,农忙种田,农闲练武,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减少政府的养兵费用,稳定地方封建秩序。(3)保马法。由诸路保甲代官府养马,以备习战之用。还牧于民,让养马户得到一定的实惠(4)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依其制作之精粗为之赏罚,鼓励发明创造,以改进兵器,提高武器质量。最后是育才。王安石深知,要改革,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有改革精神的人才,这是改革大业能否顺利进行的组织上的保证。“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方今之急,在于人才”,为此,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采取了如下举措:(1)贡举法。采用注经不改经的治经方法,组织人员用变法观点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号曰“三经新义”。熙宁四年二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以考经义论策为主,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准绳,选拔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的人才。(2)三舍法。诏州县立学校,整顿太学,熙宁四年,首创“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指定“三经新义”为教学课本,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择优升级、量才录用,走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人才选拔之路。
而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王安石变法缺乏核心权力集团的有力支持。虽然神宗一直对变法保持支持态度,并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可是国家的实际政权却始终掌握在以高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手里。而且宋神宗变法意志也不坚定,时有动摇。而且在新法小有成就时,宋神宗就驾崩了,这无疑对王安石的新法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变前无古,二登岁有秋”,“老臣
他日泪,湖海想遗衣”(王安石《临川集》)【1】.在神宗死后,新法立即陷入瘫痪状态。第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王安石总是一意孤行,以己意为重的倾向。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负作用,反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反弹。如“青苗法”以常平、广德仓籴米一千四百万作本钱”春散秋敛,收息二分”(《宋史纪事本末》卷37)【2】,等于向农村贷款。而为防止借户逃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抑配”、“散裱”等办法,强迫领借。有的县未贷款也向农民索息。因为反对者众,王安石被迫废止青苗钱抑配,但因此授人以柄反对派以此为借口对其猛烈地攻击.第三,变法的前卫性,超过了现实社会的承载力。王安石的变法兵不全是从北宋的现实状况出发的。他提出的一些措施大大超越了当时北宋的现实社会情况,变法的前卫性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变法的失败命运。第四,脱离实际,缺乏群众基础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重“理财”,轻吏治,重聚敛,轻生产,重治标,轻治本。如向民众实行普遍的借贷,从长远看,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当时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集中,污吏横行以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群众生活困苦问题,农民迫切需要的是减轻租税,获得温饱,而不是有名无实的借贷资助,更不是高利严罚的强制性贷款。第五,灾异说也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宋代和其他封建王朝时期一样,祥瑞、灾异之说盛行。王安石为变法提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言论。进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而不巧的是在他大行变法时,老天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宋代出现的灾异非常多,几乎年年都会发生。宋代的灾异如水灾、旱灾、雪灾、地震、风灾、山崩、虫灾、霜灾、冰雹等,不胜枚举。据《宋史·真宗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乾兴元年(1022)的十几年间,水灾、火灾、旱灾、地震、风灾、雨灾、虫灾、河灾等接踵而来,史书中有关“民饥”的记载,几乎每年都有。其间仅黄河决口就有十二次,造成大量流民和巨大的社会问题[3] 。所以就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那些代表官绅豪强大地主阶层的保守派的官僚士大夫们,几乎全都拿起了“天变”这一武器来向宋神宗进行恐吓,企图阻止变法。吕惠卿把“天灾屡见,人情未和”归咎于变法,试图阻止变法。第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用人的失误。所以导致了,变法派内部势力的分裂,王安石虽然也破格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者参与变法,但毕竟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有的还是动摇分子后来站到反对派一边与新法作对。吕惠卿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原本是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可是后来却反戈倒向顽固派。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高太后和司马光为首的顽固派对变法的百般阻扰。为维护整个地主阶级长远利益而改革,免不了要触犯某些官僚地主的利益,他们必然会站出来反对。当宋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更举天下弊政时,一些元老重臣就起来反对法,都要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他们攻击新法,手段是卑鄙的。在政治上,他们指责变法派不守“祖宗之法”。又说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使天下怨谤”。甚至说当时发生的天灾也是实行新法所招致。在学术思想上,指责王安石“背儒崇法”。总之,保守势力对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处处攻击非难,致使决心励精图治的宋神宗也动摇了,变法派内部也分裂了。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王安石在改革中所体现的理财思想、军队改革措施、人才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改革本身无不具有重大影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王安石《临川集》
2.《宋史纪事本末》卷37
3.脱脱.宋史·王安石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社科系2009级3班
罗瑶
20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