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PowerPointPresent
合集下载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PPT43张)
资料来源:Business Week,July 15,2002
6.3.3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促进了全球商品生产和流通
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促进了技术的国际转移
一、跨国公司促进全球商品生产和流通
• 当前,国际贸易三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 三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三分之一在国 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 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多。 •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点: • 1.一般集中在研发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部门;(防外溢) • 2.最终产品是公司内部贸易的最主要产品; •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采用转移价格。
(万人)
5 4 3 2 1 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美国
加拿大
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向北美地区的移民大幅增加,主要由三个因素:1. 台湾和香港的经济起飞(自费留学和投资移民增加);2.政治冲击波(台海危 机、97回归等);3.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
6.2 国际资本流动
6.2.1 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
国际借贷 单纯货币资产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 (或资产组合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 国外直接投资(FDI)
(1)国际借贷
外国政府贷款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外国商业银行贷款 国际银团贷款(即辛迪加贷款) 项目贷款 出口信贷
(2)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股票投资
国际债券投资
(3)国外直接投资(FDI)
FDI指国外公司对本国进行实物资产投资, 包括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在本国建立合资或独 资企业,进行厂房和设备投资,购买房地产等。 FDI不包括证券投资,FDI的主要形式是: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概述(PPT95张)
介 绍
• 在前面的章节中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 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要素流动是除了国 际贸易外各国经济交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 本章主要介绍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国 际流动的基本情况,这两种要素的国际流动对 两国贸易、生产、消费和福利的影响,以及要 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关系
简介
• 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是国际一体化的形式之 一。
阅读:Immigration and the U.S. Economy
• In the past generation, immigration in the U.S.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especially among workers with the lowest education levels and the highest education levels.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immigration occurred among workers with the lowest education levels, making less educated workers more abundant, possibly causing a widening wage gap between less educated workers and highly educated workers.
• 国际一体化的另一种形式是生产要素的国 际流动 或简称要素流动。 • 要素流动包括: • 劳动力流动 • 通过国际借贷的资本转移 • 跨国公司形成中的国际联系
Movement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 Movement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clude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PPT课件
E0
C
e
D F
n
N
K0 KA KB
OB
10
世界
MPKA
M
资本流动前
资本流动 后
变化
OAMDKA OAME0K0
产量 +
+
+E0E!D E
OBmE1KB OBmE0K0
A
n
OA
.
MPKB
m
E1 a
E0
C
e
D F
N
K0 KA KB
OB
11
四、国际资本流动的其他影响
1、引起输出国国内不同要素收入的重新分配 2、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对税收的影响 4、对技术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影响
资本收 益
OAADKA
OAECKA
+AECD
E
劳动收 益
MDA
MEE0
-EE0DA
A
再分配资本
对外投 资收入
0
K0E0CKA + K0E0CKA
投资收入-产量减少= E0CD
OA
.
投资国:A国
MPKB
m
E1 a
E0
C
e
D F
n
N
K0 KA KB
OB
9
资本量
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
前
后
变化 MPKA
M
OBKA OBK0 +K0KA
短期资本的流动: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之内的资 本流动,大多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保值性的与投机 性的。 ③ 直接投资:是指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 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跨国公司的资金转移等。
间接投资:大多属于证券投资,如各个国家之间的借贷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幻灯片
Leabharlann 第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在资本
主义以前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虽然当时有一些商品通过 商人同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交换,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地区间的割据和各国 间的闭关自守,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 生和发展,首先打破了封建割据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随后由于国际分工的发 展,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落后国家, 甚至利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打开落后国家的门户,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与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 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商品市场 上的统治地位,世界市场成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手段和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 途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从商品市场开始的,在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上,货币市 场也逐渐形成,它在性质上是从属于当时的商品市场的。当时在货币市场上流转 的是金和银,汇率的变动还不能刺激这个市场的自我膨胀,后来对它的发展给予 极大推动的生产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国际转移还很不发达,所以它的规模主要受商 品市场的制约。因此,在这个阶段,商品市场是世界市场最成熟和最主要的部分, 货币市场还没有摆脱对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商品资本的国 际化构成世界市场的主要基础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第二,世界市场的成长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汽车制造及化学等工业 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了。这次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对于农、矿原料的需求迅速扩大,使越来越多 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 扩大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积累的扩大使垄断资本财团实力增 强及过剩资本增长。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大量资本越出国界, 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 统治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以借贷资本为投资主体的 世界资本市场趋于形成。资本市场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 的国际转移,它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日益交织在一起,经济生活国际化为各国在经济上建立了更 广泛、更密切的联系。资本市场的确立,标志着统一的无所不包 的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精品PPT课件
第6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6.1 生产要素及其国际流动的有关概念
P154-155
资Tex本t 劳动 土地
生产要素
技术 自然资源 人力资本
生产三要素
知识
管理经验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发达国家 输出
要素 国际流动
发展中国家输 出
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
之间
请自习:
6.2国际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6.3 资本要素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效应
6.5.6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20世纪70年
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H.Dunning)
提出的。
综合理论用于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它由三个核心因素构
成:
➢ (1)所有权特定优势。
➢ (2)内部化优势。
➢ (3)区位优势。
6.5.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 防止侵占权益理论
跨国企业并购和合并成为目前跨国公司 不断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当今国际直 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
2、非股权式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 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 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 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美国学者弗农(R Vernon)等人于1966 年提出
2. 弗农认为,垄断性优势论加上时间因素, 就能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助于解释美 国的制造商为什么从出口商品转向了直 接对外投资。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问题:
① 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向西欧等国 的投资过程的考察而来的,但它无法解释日本以 及一些新兴工业国的对外投资。
6.1 生产要素及其国际流动的有关概念
P154-155
资Tex本t 劳动 土地
生产要素
技术 自然资源 人力资本
生产三要素
知识
管理经验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
发达国家 输出
要素 国际流动
发展中国家输 出
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
之间
请自习:
6.2国际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6.3 资本要素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效应
6.5.6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20世纪70年
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H.Dunning)
提出的。
综合理论用于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它由三个核心因素构
成:
➢ (1)所有权特定优势。
➢ (2)内部化优势。
➢ (3)区位优势。
6.5.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 防止侵占权益理论
跨国企业并购和合并成为目前跨国公司 不断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当今国际直 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
2、非股权式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 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 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 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美国学者弗农(R Vernon)等人于1966 年提出
2. 弗农认为,垄断性优势论加上时间因素, 就能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助于解释美 国的制造商为什么从出口商品转向了直 接对外投资。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问题:
① 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国向西欧等国 的投资过程的考察而来的,但它无法解释日本以 及一些新兴工业国的对外投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培训课程(PPT 103页)
6
2、第二次迁徙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 人口迁移主要由欧洲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扩张引发,生产率 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这一时期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 快速增加的人口压力需要通过人口向外迁移来缓解。在19 世纪20年代,仅有14.5万人离开欧洲,而到1900年至 1910年间,移民人数已高达900万,每年有近100万移民。
26
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工资的影响
这一过程应该直到两国工资水平相等,但是现实中由于移民成本 (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种族歧视),工资 水平可能要保持一定差距。
27
六、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我们假设墨西哥代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低;美国则 代表资本充裕的高收入国家。在允许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之前, 墨西哥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 口钢铁。美国则相反,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 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同时,由于低生育率和健康长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 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将得到进一步 发展,医护人员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美国2003年护士空缺达到 15%,沙特雇佣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国也相继开放了外籍医护人员市场。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引进劳务政策 的放宽,为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发展中 国家的劳务输出提供了机遇。
如果我们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就会向美国移民从而造 成墨西哥劳动力减少。图3表示的是墨美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横 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劳动时间;纵坐 标是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SL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工资越 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时间越长,反之则减少。DL是劳动力的 需求曲线,劳动力的需求由厂商决定。一般来说,工资越高, 厂商愿意并有能力雇佣的人数就越少,而工资低时,厂商的需 求量就增加。
2、第二次迁徙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 人口迁移主要由欧洲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扩张引发,生产率 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这一时期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 快速增加的人口压力需要通过人口向外迁移来缓解。在19 世纪20年代,仅有14.5万人离开欧洲,而到1900年至 1910年间,移民人数已高达900万,每年有近100万移民。
26
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工资的影响
这一过程应该直到两国工资水平相等,但是现实中由于移民成本 (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离乡背井的痛苦,种族歧视),工资 水平可能要保持一定差距。
27
六、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我们假设墨西哥代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低;美国则 代表资本充裕的高收入国家。在允许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之前, 墨西哥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大米,进 口钢铁。美国则相反,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 出口钢铁,进口大米。
同时,由于低生育率和健康长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 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将得到进一步 发展,医护人员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美国2003年护士空缺达到 15%,沙特雇佣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国也相继开放了外籍医护人员市场。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引进劳务政策 的放宽,为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发展中 国家的劳务输出提供了机遇。
如果我们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就会向美国移民从而造 成墨西哥劳动力减少。图3表示的是墨美两国的劳动力市场。横 坐标表示劳动力数量,可以是人数,也可以是劳动时间;纵坐 标是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SL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工资越 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或时间越长,反之则减少。DL是劳动力的 需求曲线,劳动力的需求由厂商决定。一般来说,工资越高, 厂商愿意并有能力雇佣的人数就越少,而工资低时,厂商的需 求量就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劳动力自由流动:墨西哥 100 美国
▪ 劳动力自由流动后:墨西哥:就业量450,均衡工资2.0;美国:就业量 300,均衡工资4.0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分析 ▪ 美国:工人-c;厂商c+d;净收益d ▪ 墨西哥:工人a;厂商-a-b;净收益-b ▪ 墨西哥移民:净收益≥b+e ▪ 两国整体:净收益≥d+e
▪ 资本输入国:工人获益;资本受损(未考虑资本输 入的外部经济效应,若考虑则资本也可能获益); 劳动力收益>资本损失,净收益为正
第三节 跨国公司
▪ 介绍:跨国公司的定义及三要素 ▪ 一、跨国公司发展历程 ▪ 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 (1)促进了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 (2)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 (3)促进了技术的国际转移(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Mundell的证明:
▪ (1)先假设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 流动,但贸易自由,则A国出口 棉花 棉花进口钢铁,商品和要素价格 Y’ 趋于均等化。
Y
图6-2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的替代关系
T’
▪ (2)假设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 T
动,由于两国资本回报率相等, 资本不会流动,均衡不会改变。
P
Q R
P’ S
O
T
Y T’
Y’
钢铁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3)进一步假设A国对钢铁征收关税,使贸易完全停 止。A国钢铁相对价格上升 国内要素向钢铁部门 转移 国内市场上过度的劳动供给和过度的资本需 求 资本回报上升 资本从B国流向A国 A国钢铁 产量增加,棉花产量减少;两国要素价格趋同,产 品价格趋同,贸易失去基础。最终A国的要素收入 和产品价格都与征税前一样,消费不变,生产则高 于原水平。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工资(元)
2.0 1.0
图6-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墨西哥
工资(元) SL’
5.0
SL
c
4.0 100
美国 SL
100
SL’
d
移 民 成 本
a
be
DL
450 500
DL
劳动力
200 250 300
劳动力
▪ 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墨西哥:就业量500,均衡工资1.0;美国:就业量 250,均衡工资5.0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效应二:在要素收入方面,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会造 成输出国工人工资上升,输入国工人工资下降。这 与两国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结果是一致的。 这是两者间替代关系的另一种表现。无论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还是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都 会导致各国内劳动力收益与其他要素收益的差距缩 小(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并导致各国间劳 动力收益的差距缩小(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的三种主要形式) ▪ (4)促进了管理技能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 一、要素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1. 劳动力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效应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改变劳动力输出国和
输入国的资源配置,进而会对两国间的贸易产生影 响。对劳动力输出国而言,国内劳动力减少,其影 响恰好与出口扩张型增长相反;对劳动力输入国而 言,国内劳动力增加,其结果类似于进口替代型增 长。因此,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 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关系(续)
▪ Mundell模型的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 (2)两种可贸易商品:棉花和钢铁 ▪ (3)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是劳动充裕的小国,
B国是资本充裕的大国 ▪ (4)生产技术假定:两国生产技术相同,边际收益递
减,规模报酬不变 ▪ (5)要素假定:要素可在国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介绍
▪ 在前面的章节中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要素流动是除了国际贸易外 各国经济交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 本章主要介绍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 动的基本情况,这两种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两国贸易、 生产、消费和福利的影响,以及要素流动与商品流 动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 一、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概况 ▪ 1.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性质和方向
▪ 2. 世界移民史及现状
▪ 3. 中国移民史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分析 ▪ 假 设: ▪ 墨西哥——劳动力充裕、人均收入低、具有
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 大米、进口钢铁 ▪ 美 国——资本充裕、人均收入高、具有资 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 铁、进口大米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2. 资本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Robert Mundell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
础上得出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是替代关 系的结论,即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要素 的流动,而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 贸易。二者都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和要素 价格均等化。
▪ (4)事实上在假定条件下任何关税水平最终都会使贸 易完全停止。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Mundell进一步放松假设(3),证明了上述结论对同 样规模的两国也成立。
▪ 上述分析并不局限于关税,它也适用于运输成本发 生变化的情形。
▪ Mundell还证明了增加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对外资征 税)会刺激贸易。
▪ 结论: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自 由贸易一样,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整个世界总 体上获得收益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三、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 1. 财政影响 ▪ 2. 人才流失 ▪ 3. 外在成本和收益 ▪ (1)知识收益;(2)拥挤成本;(3)社会
磨擦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和中国吸引外资的 情况
▪ 1. 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资产组合投资(包括国际借贷和国际证 券投资两种形式) ——外国直接投资(FDI)
▪ 2. 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 3. 中国吸引外资的情况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续)
▪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分析
▪ 资本输出国:工人受损;资本获益;资本收益>劳 动力损失,净收益为正
▪ 劳动力自由流动后:墨西哥:就业量450,均衡工资2.0;美国:就业量 300,均衡工资4.0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分析 ▪ 美国:工人-c;厂商c+d;净收益d ▪ 墨西哥:工人a;厂商-a-b;净收益-b ▪ 墨西哥移民:净收益≥b+e ▪ 两国整体:净收益≥d+e
▪ 资本输入国:工人获益;资本受损(未考虑资本输 入的外部经济效应,若考虑则资本也可能获益); 劳动力收益>资本损失,净收益为正
第三节 跨国公司
▪ 介绍:跨国公司的定义及三要素 ▪ 一、跨国公司发展历程 ▪ 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 (1)促进了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 (2)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 (3)促进了技术的国际转移(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Mundell的证明:
▪ (1)先假设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 流动,但贸易自由,则A国出口 棉花 棉花进口钢铁,商品和要素价格 Y’ 趋于均等化。
Y
图6-2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的替代关系
T’
▪ (2)假设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 T
动,由于两国资本回报率相等, 资本不会流动,均衡不会改变。
P
Q R
P’ S
O
T
Y T’
Y’
钢铁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3)进一步假设A国对钢铁征收关税,使贸易完全停 止。A国钢铁相对价格上升 国内要素向钢铁部门 转移 国内市场上过度的劳动供给和过度的资本需 求 资本回报上升 资本从B国流向A国 A国钢铁 产量增加,棉花产量减少;两国要素价格趋同,产 品价格趋同,贸易失去基础。最终A国的要素收入 和产品价格都与征税前一样,消费不变,生产则高 于原水平。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工资(元)
2.0 1.0
图6-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利益变动
墨西哥
工资(元) SL’
5.0
SL
c
4.0 100
美国 SL
100
SL’
d
移 民 成 本
a
be
DL
450 500
DL
劳动力
200 250 300
劳动力
▪ 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墨西哥:就业量500,均衡工资1.0;美国:就业量 250,均衡工资5.0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效应二:在要素收入方面,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会造 成输出国工人工资上升,输入国工人工资下降。这 与两国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结果是一致的。 这是两者间替代关系的另一种表现。无论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还是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都 会导致各国内劳动力收益与其他要素收益的差距缩 小(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并导致各国间劳 动力收益的差距缩小(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的三种主要形式) ▪ (4)促进了管理技能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 一、要素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1. 劳动力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效应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改变劳动力输出国和
输入国的资源配置,进而会对两国间的贸易产生影 响。对劳动力输出国而言,国内劳动力减少,其影 响恰好与出口扩张型增长相反;对劳动力输入国而 言,国内劳动力增加,其结果类似于进口替代型增 长。因此,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 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关系(续)
▪ Mundell模型的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 (2)两种可贸易商品:棉花和钢铁 ▪ (3)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是劳动充裕的小国,
B国是资本充裕的大国 ▪ (4)生产技术假定:两国生产技术相同,边际收益递
减,规模报酬不变 ▪ (5)要素假定:要素可在国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介绍
▪ 在前面的章节中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要素流动是除了国际贸易外 各国经济交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 本章主要介绍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 动的基本情况,这两种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两国贸易、 生产、消费和福利的影响,以及要素流动与商品流 动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 一、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概况 ▪ 1.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性质和方向
▪ 2. 世界移民史及现状
▪ 3. 中国移民史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福利分析 ▪ 假 设: ▪ 墨西哥——劳动力充裕、人均收入低、具有
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比较优势、出口 大米、进口钢铁 ▪ 美 国——资本充裕、人均收入高、具有资 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出口钢 铁、进口大米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2. 资本流动与贸易的替代效应 ▪ Robert Mundell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
础上得出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是替代关 系的结论,即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要素 的流动,而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 贸易。二者都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和要素 价格均等化。
▪ (4)事实上在假定条件下任何关税水平最终都会使贸 易完全停止。
第四节 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续)
▪ Mundell进一步放松假设(3),证明了上述结论对同 样规模的两国也成立。
▪ 上述分析并不局限于关税,它也适用于运输成本发 生变化的情形。
▪ Mundell还证明了增加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对外资征 税)会刺激贸易。
▪ 结论:从整个世界范围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自 由贸易一样,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整个世界总 体上获得收益
第一节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续)
▪ 三、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 1. 财政影响 ▪ 2. 人才流失 ▪ 3. 外在成本和收益 ▪ (1)知识收益;(2)拥挤成本;(3)社会
磨擦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和中国吸引外资的 情况
▪ 1. 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资产组合投资(包括国际借贷和国际证 券投资两种形式) ——外国直接投资(FDI)
▪ 2. 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 3. 中国吸引外资的情况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续)
▪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变动分析
▪ 资本输出国:工人受损;资本获益;资本收益>劳 动力损失,净收益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