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_毛瑞林_谢焱_钱耀鹏_王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出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出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https://img.taocdn.com/s3/m/ff154a402b160b4e767fcf5d.png)
科研热词 生活史 贾湖遗址 种子萌发 种子大小 盐胁迫 演变 拉曼光谱 人地关系 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 龋病 驱动力 马鞍山遗址 音乐声学特征 陕北黄土高原 长江三峡 锶同位素 铜锡砷合金 铜器 铅锑砷铜合金 金相分析 野生蜜蜂 遥感 遗址 迁移行. 跨湖桥遗址 质子激发x荧光 行为 蛇纹石玉 藜蒴 蓼蓝齿胫叶甲 菘蓝 花粉-胚珠比 良渚文化 膨胀土 胚生长 肉苁蓉 聚落 考古学 翡翠 繁育系统 符号 种子发芽 石制品 电阻率 用火 生长策略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征 生产工具 环向应力系数 玉璧 玉料
玉器 猪骨 火石梁遗址 滑移线法 滇西 湖北郧西黄龙洞 清代 淮河中游 浮选 油茶地蜂 油茶 河南 沙引发 沉积岩 永济渠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母系氏族公社 武安市 棉花 核素示踪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 材质特征 杂交指数 有效积温 最小骨骼部位数 最小骨骼单元数 最小个体数 更新世晚期 时空变化 无损分析 新石器遗址 新石器时代 数字卦 掩埋 探讨 抗氧化剂 扫描电子显微镜 愉林 患病率 微结构 微波 彭家河 彩绘颜料 开花特性 幼苗生长 幼苗 家猪起源 定量研究 大猿叶虫 夏代 土壤侵蚀 土地集约度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29629f4458fafab069dc02a3.png)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文物2012年12期--_文物_2012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文物2012年12期--_文物_2012年1_12期目录索引_](https://img.taocdn.com/s3/m/f7c4e023e2bd960590c67732.png)
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温宿博孜墩古墓 2008 年发掘简报
5 ∶ 13
2 ∶ 29
新疆博物馆考古部
93
2012 年·第 12 期
■ 本刊 2012 年 1~12 期目录索引
阿克苏地区文物局 温宿县文体广电局 温宿县文物管理所 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窟前遗址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平湖市博物馆 江西铜鼓平顶垴遗址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简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 2007 年调查简报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课题组 山东安丘柘山镇东古庙村春秋墓 安丘市博物馆 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发掘简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普兰店市博物馆 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2010~2011 年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 2009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 2011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东一城门 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 ∶ 94
12 ∶ 59
李则斌
陈
刚
3 ∶ 87
· 简牍文书 ·
试说《楚居》“羊 ” 清华简 《耆夜 》句解 说“金铤 ” 北京大学藏 秦简 牍概述 北京大学出土文 献研究 所 北大藏 秦简 《从政之经》述要 北大秦牍《泰 原有死者》简介 北大秦 简中的数学文献 朱 凤瀚 李 韩 零 巍 赵平安 黄怀信 刘国 胜
· 展览巡礼 ·
4 ∶ 64
—— —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王宣艳 裘 琤 梅丛 笑 董淑 燕
浅析考古所见多个体混合人骨遗存的分类
![浅析考古所见多个体混合人骨遗存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1b1619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b.png)
□曹豆豆原海兵浅析考古所见多个体混合人骨遗存的分类考古发掘中常见多个人类个体的骨骼共存于同一遗迹的现象。
正常埋葬的通常被称为合葬、丛葬等,此外还有如地震、山洪等导致的多个体共存的埋藏。
由于遗迹的产生、使用、废弃和埋藏过程中存在各种难以臆测的复杂因素,在发掘、鉴别其中散落的人骨遗存时很可能将之划分到多个遗迹单位,或归为某一单位内的多个体。
后者即所谓的多个体混合人骨遗存(comingled human remains),其通常指在单一遗迹内多个体遗骨共存的埋藏。
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种类型[1]:第一种是长期累积(long_usage)形成的多个体集中埋藏,如使用时间跨度较长的多人丛葬墓;第二种是一次形成(episodic_usage)的骨骼集合(assemblage),如遭遇地震、山洪、瘟疫等突发事件导致人员群体性死亡而产生的人骨聚集埋藏;第三种是在考古发掘或后期整理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多个体骨骼混合。
本文以磨沟、喇家、哈民忙哈和殷墟等遗址中的人骨堆积为例,对上述三类遗存进行分述。
一、长期累积形成的多个体集中埋藏多人一次葬、多人二次葬以及一次葬与二次葬混合的多人葬都有可能产生长期累积形成的多个体骨骼集中埋藏。
从埋藏学视角来看,一次葬应是一次性完成,不存在后期人为扰动,因此被掩埋个体各部位的骨骼大多按照人体正常生理结构陈放,会基本保持埋葬时的原有形态[2]。
然而墓葬在埋藏过程中也可能受到自然因素,如流水侵蚀、动物活动干扰,墓葬被破坏甚至坍塌等原因影响,使原有的骨骼陈放形态发生改变[2]。
此外,纷繁复杂的埋藏过程也可能导致发掘时对骨骼原始埋藏状态的错判或者应提取信息的遗漏,需要仔细甄别、判定。
墓葬作为安置亡者遗骸的主要场所,其埋藏骨骼往往受诸如聚族而葬的丧葬观念、停丧待葬或二次迁葬的埋葬习俗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使用时间跨度较长的墓葬来说,二次葬以及其他埋葬后的扰乱行为可能是导致多人合葬墓中骨骼混乱的主要原因[2-4]。
磨沟墓地墓道处理及埋葬方式的重要启示
![磨沟墓地墓道处理及埋葬方式的重要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7774973eefdc8d376ee329d.png)
磨沟墓地墓道处理及埋葬方式的重要启示1.磨沟墓地概况和考古发现磨沟墓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乡,现在叫做王旗乡的磨沟村。
磨沟村位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的边缘地带,海拔大约在2209-3926米之间。
磨沟遗址位于山间的台地之上,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300多米,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
地势南高北低,在如今修建的多级梯田断面上散见有各时期的文化堆积。
1984年由于山洪暴发冲出了上百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陶器和石器等。
在之后的两年中又相继冲出了百余件文化遗物。
在2007-2008年期间,经过调查和局部钻探,确认了磨沟村以北有大片墓葬区。
该墓地基本保存完整,仅东北部边缘遭到局部破坏,整个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第二次发掘一共清理出了351座墓葬,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墓葬保存比较完好、埋葬现象具有一定独特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因此,这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2009年,该墓地得到学术界较高的重视,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之前的抢救性发掘转为主动性发掘。
截止2011年下半年,对磨沟墓地进行了7次发掘,一共发掘清理山各个时期墓葬共1680余座,大部分为齐家文化末期墓葬,少数为齐家文化向寺洼文化过渡时期的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
2.磨沟墓地墓道结构大多数磨沟墓地墓葬的墓道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结构,比如为墓道壁的横向凹槽,以及柱洞;还有墓道底部偏向偏室一侧的柱洞以及墓道头脚两端空置的头龛、脚龛。
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存在这样有特殊结构的墓道总共有29座,全部都是竖穴偏室墓。
在这26座合葬墓中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形式,少数的墓葬墓道中出现有殉人的现象。
根据墓道的对称与否、功能性结构的存在与否、墓道底部的特殊堆积等特点,可以将这些特殊的墓道分为墓道特殊结构和墓道特殊堆积两类。
本文着重介绍墓道特殊结构中对称性的区别。
这可以分为对称结构和不对称结构,在本次发掘中,发现不对称的结构居多。
【doc】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
![【doc】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a5c04733d4b14e852468c7.png)
【doc】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2010年第4期总第173期趣绢三碜THESILKROAD考古与考察.建国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综述徐丽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730050)[摘要]文物基本都出土于各类文化遗址,和考古的关系极为密切.现代考古学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现代考古学只有80多年的历史,其特色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相配合.本文以甘肃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回顾了建国60年以来甘肃的考古发现成果.[关键词]甘肃;文物考古;文化遗址[中图分类号】K87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16—02 文物的来源基本都是科学考古发掘所得.各类文化遗址复原了历史的风貌,然而考古学是这一切的基础. 前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古物,占代遗存的研究和记载,有人认为这些研究和记载其实也就是考古学的萌芽.这种看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准确的,因为现代意义的考古学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一整套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传统的对于古物的研究, 今天称之为金石学,它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在欧洲也有一种类似的研究,称为古物学,古物学是现代考古学的前身,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自产生以来,至今尚不到200年.在考古学史上,一般认为在19世纪初期,北欧一些博物馆专家提出三时代法,即把历史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时代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考古学的开始.考古学传人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时间是1926年.中国人开始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文物和遗址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当时李济先生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进行考古发掘,这应当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建立的正式标志.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确立不过80多年,在中国考古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80多年的考古发现相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广阔的领土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我国的考古学起步晚,但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作为考古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现代考古学自建国以来,发展异常迅速.考古学是 2O世纪中国所有各种学科中发展最迅速,也是最能得到国际认可的学科之一.现代中国考古学从建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使中国考古学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存在差别.即始终和历史学密切结合.外国考古学,特别是欧美的考古学.经常是与美术史,人类学相结合.基于此,夏鼐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广义的历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考古学与历史学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清晰地阐明了中国考古学的特色——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配合. 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已达2000余年.甘肃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的发展较早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20万年的镇远县姜家湾和寺沟口的原始遗址以及距今3.8万年的武山人遗址的发现.表明陇右地区是远古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甘肃的考古事业奠定了基础.甘肃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省区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发生的地区,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类型多样.因此,国内外文博考古界始终极为关注甘肃的考古发现和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考古事业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大量珍贵文物进入了博物馆.大地湾遗址,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l临潭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先后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60年来.甘肃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陇原大地,为全面复原中国历史的真实轮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已经建立起比较清晰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诸多重大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史前文化的发掘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新鲜资料.秦文化起源的千古谜团逐渐被破解.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成果则展示了甘肃独特的丝路文化风貌.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文物考古发掘成果按文化遗址的时间序列共分为7个部分:一,文明曙光,绚丽彩陶——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甘肃考古成果丰硕.建国以来,先后正式发掘了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兰州下石海鼎一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地,不仅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玉器,骨角牙蚌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和动物骨骼,还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青铜刀.基本理清了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早晚序列,揭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面貌和成就.表明甘肃是我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二,边陲文明.文化交融——夏,商,周时期甘肃是我国早期青铜器发现最多的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发掘了广河齐家坪,灵台白草坡,玉门火烧沟, 临潭磨沟等一批遗址或墓地.夏商时期的甘肃青铜文化,虽然不像中原那样跨入了国家的门槛,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陇原大地也是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三,赢秦摇篮,西戎故土——春秋战国时期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墓地是因20世纪90年代初在礼县发生了大规模古墓盗掘事件,而后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早期秦文化遗物.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也是因2006年发生盗墓事件而被发现的.该墓地出土了大量装饰精美的随葬车马器和金银饰品,对研究战国时期两戎文化的面貌,秦戎关系和当时陇东南地区与两方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秦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册页留香,木雕朴拙——秦,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秦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甘肃考古.有着引人注目的发现以及学术研究上的突破.天水放马滩,居延金关,敦煌悬泉等遗址出土了大批秦汉简帛文书,其数量之多, 内容之丰富,保存状况之完好,均居全国之首.武威磨咀子出土的汉代木雕,雕刻技法朴拙,具有奔放粗犷,雄浑刚健的艺术感染力.高台地埂坡仿木构之墓葬形制则为甘肃地区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惟一的两晋时期的建筑材料.五,盛世雄风,流光溢彩——隋,唐,五代时期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经济文化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成为当时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甘肃在这一时期的考古主要有庆城穆泰墓和秦安叶家堡唐墓的发掘.葬于唐开元年间的庆城穆泰墓,虽经两次被盗.但出土随葬品异常丰富,精美.而1965年发掘的秦安县叶家堡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天王佣,镇墓兽等,形体硕大,釉色艳丽,是国内出土唐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 六,交融荟萃,熠熠生辉——宋,西夏,金,元时期元朝建立后,结束了从五代至南宋370余年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得到了空前发展,各项手工业规模扩大.尤其是制瓷业,无论质地,釉色,式样,还是生产规模及出口数量, 都远胜前代.宋,西夏时期的甘肃考古主要有武威的塔儿湾西夏窑址和天水王家新窑宋墓等的发掘. 七,佛光佑护.众僧普渡——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分为南,北二区,其中南区石窟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现存洞窟492个,窟内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是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遗存.北区石窟群崖面长 700余米,保存了历代洞窟243个及原编号第461,465 窟.1988年起,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北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基本弄清了北区洞窟的数量,形制及其性质.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l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会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总之,甘肃省60年来的考古成果丰硕,成绩突出, 充分表明甘肃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用"鲲鹏之动"形容甘肃建国60年来的考古事业比较贴切,这也是历代甘肃考古文博人用点滴汗水积累而成的.相信在新一代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甘肃考古事业会继续蓬勃发展,再现辉煌.。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37cd42d85022aaea998f0f84.png)
以泥 质黑灰陶 为主, 另 有部分黄 色
#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道凸 棱纹 。颈 较直, 溜肩 , 腹 部圆 弧 , 下 腹 弧线 内收 , 底 内凹。 腹部 饰弦 纹或 绳 纹。 标 本 M14 % 14, 口径 11 4、 底 径 7 4、 高 28 2 厘 米 ( 图七 % 4、 八) 。 C型 盘口, 平沿, 尖 唇, 颈 短粗, 溜肩, 鼓 腹, 下 腹内 收, 圈足 。 个 别存圆 形器 盖。 器腹 饰 两道弦纹, 上腹部对称饰 二衔环铺首 。 器盖 , 盖 腹较 深, 顶部中 央略 呈弧 形凸 起。 器身 上原 绘 黄色 彩 绘 。 标 本 M14 % 15, 口 径 16 4、 底径 22 4、 高 39 厘米, 器盖深 0 2 厘米( 图七 % 6) 。 D型 盘口较大, 略外侈, 斜沿 , 方唇,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配 合国 家重 点 建设 工程 , 甘 肃 省文 物 考古研 究所 于 2008 年 8~ 10 月 对甘肃 省永 昌 县水 泉子 汉墓 群作了 抢救 性发 掘, 共 清理 墓 葬 15 座, 取得了 一定的成 果。现 将发掘情 况 简报如下。 一 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等, 最常 见的为 3~ 5 件。 铜 器有 铜 镜、 车马 饰 等。 漆器见 于个别墓中, 多保存较差 , 可辨识 的 为耳杯 、 盒、 奁、 盘等 。 木 器有 木梳、 木篦 等。 木 简出于 M5 中。 器物放置位 置有一定 的规律, 陶器主要 放 在棺外靠近 椁前壁一端 的空处或两 棺之间 ; 漆 器有 的放 置于 棺外, 有的 置于 棺内 ; 钱 币多 散 置于棺上; 部分棺上存有小型动物骨骼。 陶器
图一 52
墓葬位置示意图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be14c062af1ffc4ffe47ac33.png)
收 稿 日期 :090 .7 2 0 -4 1
葬、 二次葬 、 扰乱葬及普遍存在的人骨推挤现象 。其 中一次 葬 、 次 葬和 扰 乱 葬 在 以往 考 古 工作 中多 有 二 发 现 , 需赘 言 。而 合 葬 墓 中普 遍 发 现 的 人 骨经 过 无 不 同程度 扰 动 , 明显 系推挤 所致 , 目的就 是 在既成 偏
重要 学 术意 义展 开初 步 讨论 。
一
竖穴偏室墓约 占 7 % , 0 以偏室数量可 分单偏 室、 双 偏 室和 多 偏 室 三 种 类 型 。其 中 单 偏 室墓 葬 数 量 最 多, 以偏 室位 置还 可 分为左 偏 室和 右偏 室 ; 双偏 室墓 葬相 对较 少 , 以偏 室 位 置 也 可 再 分 为左 右 偏 室 和 位 于 同一侧 的上 、 偏 室 ; 下 多偏 室墓 葬 最 少 , 道 左 右 墓
5
否则, 便很难获得相关证据。 毋庸置疑 , 磨沟墓地发掘的意义并非如此简单 。 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开展和相关研究 的深入 , 将进 步揭示磨 沟墓地 的重要 性 。
一
洼文化墓 葬发掘 [ ∥ 国家 文物局 主编.08中国重 M] 20
要 考古发现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0 9年 3月.24 . 20 4 -5 [ ]钱耀鹏 , 2 李成 , 魏女. 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 要 收获 [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0 8 J. 哲 20 ,
西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20 09年 9月 , 3 第 9卷第 5期 ,e .20 , o.9 N . S p ,0 9 V 13 , o 5 Jun f ot et nvri ( hl oh n oi cecsE io ) o ra o r w s U ie t P i spyadSc l ine dtn l N h sy o aS i
简述磨沟遗址与齐家文化的关系
![简述磨沟遗址与齐家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4a7e596680203d8ce2f245a.png)
简述磨沟遗址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摘要】磨沟遗址是目前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中心聚落。
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完好,是研究齐家文化社会、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进程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料。
(见图1-图4)【关键词】磨沟遗址齐家文化九人合葬墓磨沟遗址位于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南临岷县维新乡,东接梨园、中寨,在边墙河流入洮河的东北台地上。
1980年文物工作人员在这里调查时发现了齐家、寺洼、马家窑等古文化遗物。
1984年,这里山洪暴发,洪水将100余件齐家和寺洼文化的器物冲出,此后的两年又陆陆续续冲出100余件陶器、石器等。
1984年的洪水将阳田川上沟分为了上、下两块,距离洮河有300米,下沟距离800米左右。
由于墓葬崖面的下滑,有些颅骨暴露。
墓葬的外部遭到了破坏,但是墓葬的里面是保持完整的,墓形为大口小底方形竖穴墓,墓坑长1.97米,宽1.05米,墓地距地表2.4米,墓坑深1.9米。
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镯、双耳罐、陶碗、大骨珠、骨钏、动物牙齿各一枚和小骨珠100余粒。
同时出土骨架9具,人体骸骨面向东北方,其中成人2具,少年2具,儿童5具,墓主为男性,居正中头西北面东北,直肢葬,双臂环抱胸部,左腕上戴铜镯(见图5),下肢两脚腕上倒置红陶碗一个,左脚内弯搭在右脚上。
左侧成人少年各1具,骸骨俯身脊椎错位,无足,面向主人,右侧少年骸骨被压在中间俯身骸骨之下,其下肢屈于大腿骨上,且无足趾。
小孩骨架5具,除靠墓主腿骨儿童骸骨较完整并带有小骨珠项链外,均置于右侧,骨头中肢骨、肋骨不同程度破碎,其中身手分离,小孩分别殉葬于不同位置。
在右上角1具,中段2具,在下壁1具。
磨沟齐家文化九人合葬墓为磨沟遗址的一部分,葬式与所佩带的精美重金饰件显示出墓主之地位尊贵,其右侧儿童骸骨完整并饰有100粒小骨珠项链,或是墓主之怜爱晚辈。
其他人殉,儿童占多数,充分证明了他的掠夺本质。
九人合葬墓在甘南发现具有特殊意义,是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剥削制度、殉葬习俗的绝好材料。
《考古》目录1955.1-2008.9
![《考古》目录1955.1-2008.9](https://img.taocdn.com/s3/m/8b1e01631eb91a37f1115c6e.png)
《考古》目录1955.1-2008.9 (2014-05-01 23:39:47)转载▼分类:文物考古《考古》目录1955.1-2008.91955年1-6考古(1955年第1期总1期)发刊词敦煌考古漫记...................................................夏鼐郑州发现商代文化遗址和古物洛阳古城勘察简报...............................................郭宝钧白沙唐墓简报...................................................陈公柔丰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石兴邦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王志敏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康家兴新书介绍(第一则)河北曲阳调查记.................................................安志敏曲阳县附近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赵印堂,杨剑豪新书介绍(第二则)一九五三年我国考古的新发现.....................................安志敏墓葬略说.......................................................王仲殊苏联“考古学通论”大纲对於《考古通讯》的希望...........................................罗宗真考古学报第七、八册目录考古(1955年第2期总2期)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工作.....................................尹达吉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佟柱臣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王仲殊论沂南画像石墓的年代问题.......................................安志敏关於寿县楚器...................................................殷涤非敦煌考古漫记(二)...............................................夏鼐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吴汝祚胡谦盈无锡壁山庄六朝墓发掘简报.......................................朱江无锡青山湾明许姓墓发掘简报.......................朱江李鉴昭倪振逵苏州附近宋赵善苍墓清理简报.....................................锺兆锦石渠阁王莽钱的背面范...........................................陈直考古简讯(八则)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蓝蔚福建光泽县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林剑江苏省吴江县发现古遗址.......................................胡继高南京南郊邓府山发现六朝古墓...................................李蔚然福州市发现六朝古墓....................................马春卿、赵肃芳无锡章山元代刘藻墓的发掘..............................朱江、徐兴泉黑龙江朱家坎镇发现辽墓................................朱国忱、沙振宇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最近的工作收获...........................林寿晋简与锦.........................................................王明谈谈陶器的修整和复原...........................................钟少林论“考古学通论”课程的教学问题...........................A.H.莫斯卡连科新书介绍(三则)清除考古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刘启益考古(1955年第3期总3期)批判考古学中的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夏鼐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郑州市古遗址,墓葬的重要发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西安地区考古工作中的发现................................茹土安、何汉南江西省考古工作的概况...........................................何国维敦煌考古漫记(三)...............................................夏鼐河北曲阳县出土石像清理工作简报.................................罗福颐河北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记.....................................李锡经河北怀来大古城村古城址调查记...................................安志敏五代前蜀王建墓地宫门作复原.....................................杨有润从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议看苏联考古学学术上和组织上的任务....................苏联考古学第十八期社论铜器去锈.......................................................高英关於修理铜器...................................................陈梦家关於“河南”,“河市”的讨论........................................编辑部“辉县发掘报告”出版消息.........................................中朔金石书录目补编.................................................容媛马衡先生传略(1880-1955)........................................编辑部考古(1955年第4期总4期)“考古学通论”绪言...................................A.B.阿尔茨霍夫斯基内蒙昭乌达盟印纹陶的时代问题...................................汪宇平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傅振伦云南西部的火葬墓...............................................孙太初锦州市大泥洼遗址调查记.........................................刘谦辽阳唐户屯一带的汉墓...........................................沈欣广州市东北部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闻喜西官庄汉代空心砖墓清理简报.................................王寄生济南大观园的一个汉墓.............................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县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简报.......................................朱江安阳大司空村的一个唐墓.........................................马得志太原市郊古墓,古寺庙遗址清理简报.................解廷琦、解希恭、阳陌公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清理简报.....................................张德光吉林两半山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康家兴丹徒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茅贞江西定南发现新石器.............................................何国维萧山湖岸发现新石器时陶片.......................................何天行无锡壁山庄发现汉墓.............................................朱江南京南郊发现六朝墓.............................................李蔚然厦门南普陀附近发现明墓及陶瓷...................................荆三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刘绍南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赴平陵考古实习........................杨惠卿、史本三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学赴云岗参观实习.............................方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所发掘工作展览.................................若紫谈谈考古学上的资产阶级思想.....................................阎文儒对解放後数期考古学报的几点意见.................................徐锡台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夏鼐考古测量.......................................................郭义孚铁器去锈.......................................................陆作对於编写报告的一些体会.........................................陈公柔第九册考古学报目录关于本刊出版发行的说明考古(1955年第5期总5期)考古工作者应当积极参加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范讷迎接黄河规划中的考古工作.......................................陈梦家坚决反对美国阴谋掠夺我国珍贵文物反对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的珍贵文物的阴谋.........................夏鼐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汪宇平安徽灵璧县蒋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胡悦谦浙江嘉兴双桥古文化遗址调查记...................................董巽观浙江嘉兴双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党华一九五四年秋季洛阳西郊发掘简报...................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浙江绍兴漓渚考古简报....................................王士伦、朱伯谦四川彰明县常山村崖墓清理简报.....................石光明、渖仲常、张彦煌广州市西北郊晋墓清理简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关於广西山洞人类化石....................................裴文中、唐兆民解放以来热河省考古的新发现.....................................郑绍宗安阳汤阴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周到洛阳邙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裴琪青岛崂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王子先浙江富阳发现晋墓...............................................朱伯谦浙江上虞发现晋代瓷器遗址.......................................何天行广西贵县发现宋代砖墓...........................................黄增庆山西榆次猫儿岭发现明代砖墓.....................................张德光朝鲜胜湖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冯鸿志译中国科学院文化部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会议..........................华平石器略说.......................................................安志敏谈拓本.........................................................君羽评A.B.阿尔茨霍夫斯基著“考古学通论”.....................C.B.吉谢列夫考古(1955年第6期总6期)述评.综论考古工作者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寿金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夏鼐调查与发掘辽宁省西部发现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刘谦福建光泽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曾范成都扬子山的西汉墓葬...........................................沈仲常无锡汉至六朝墓葬清理纪要.......................................朱江四川彰明佛儿崖墓葬清理简报.......................石光明,沈仲常,张彦煌山东章邱县普集镇汉墓清理简报...................................王思礼成都北郊站东乡高晖墓清理简报.....................徐鹏章,陈久恒,何德滋殷代墓葬形制...................................................周永珍记四川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古印及古货币......................沈仲常,王家佑略谈浙江出土的“石钺”.........................................沙孟海谈谈我国古代的铜镜.............................................王士伦白沙唐墓中出土的瓷砚...........................................陈公柔考古出版物消息.................................................华平关於沂南汉画像.................................................刘铭恕评M.O.柯斯文著“原始文化史纲”.............................A.裴尔什茨评“彩陶”一书(附“彩陶”一书编绘者的来信).....................马承源必须分清“时代”和“文化”的概念...............................傅铭编辑後纪.............................................................地下城市.....................................................程永年译《考古》目录1999年第六期本刊专稿--香港考古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发掘简报韩康信董新林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出土人骨鉴定香港考古学会香港元朗下白泥沙吴家园沙丘遗址的发掘调查与发掘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县红云渤海建筑遗址的发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岫岩满族博物馆辽宁岫岩县长兴辽金遗址发掘简报研究和探索钱耀鹏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冯恩学辽墓壁画所见马的类型考古简讯黄忠学安徽青阳县发现一座南唐砖室墓王成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发现契丹大字铜牌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契丹大字铜牌和石质道教符印学术动态本刊记者兴盛的汉王朝文物展及汉王朝与日本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述信息与交流肖女《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简介丛德新《林沄学术文集》简介西林《西域考古图记》出版发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评奖的通告读者•作者•编者本刊编辑部“本刊专稿--香港考古”编后记1999年第七期调查与发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济宁市程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都江堰市文物局四川都江堰市芒城遗址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海市博物馆广东南海市西樵山佛子庙遗址的发掘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邱立城曾骐广东揭西县先秦遗存的调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市文化局肇庆市博物馆四会市博物馆广东肇庆、四会市六朝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科技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韩康信陈星灿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周双林王军李京华河南东周阳城熔铁炉玻璃样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二五)考古简讯叶茂林罗进勇四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石棺葬祝恒福王毅湖北郧西县老观庙汉墓的清理周裕兴南京市西善桥发现五代闽国王氏族人墓志杨道以江西高安市发现北宋瓷器窖藏周九宜湖南宁远县出土一面八思巴文铜镜王刚内蒙古林西县发现一件辽代陶扁壶书刊评介王立新王青《驻马店杨庄》评介信息与交流西岭《远望集》简介杨毅《考古学集刊》第12集出版发行杨毅《张家坡西周墓地》出版发行溶雪中华民族的瑰宝--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大展在革博开幕1999年第八期缺1999年第九期本刊专稿--中国考古学五十年陈星灿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任式楠吴耀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王巍夏商周考古学五十年刘庆柱秦汉考古学五十年段鹏琦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袁靖刘建国高立兵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冯时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五十年赵超中国古代铭刻与文书研究五十年马文宽中国古瓷考古与研究五十年李裕群中国石窟寺考古五十年1999年第10期目录○述评•综论考古学与甲骨文研究——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刘一曼(1)○调查与发掘江苏南京市明靳国公康茂才墓…………………………………………南京市博物馆(11)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局(18)江苏南京市唐家凹明代张云墓……………………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局(27)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南京市博物馆(31)江苏南京市板仓村明墓的发掘…………………………………………南京市博物馆(39)江苏南京市明黔国公沐昌祚、沐睿墓…………………………………南京市博物馆(45)江苏南京市邓府山明佟卜年妻陈氏墓……………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管会(57)○研究与探索华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系统环境及稳定性……………………………………史红蔚(64)试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韩国河(69)新发现的三件汉铁官铭器小考…………………………………………………李京华(79)○考古与科技湖北荆南寺遗址陶器中子活化技术与文化因素综合分析……………何驽小乔治•瑞普•拉普(George(Rip)Rapp Jr.)荆志淳陈铁梅(83)○考古简讯山东苍山县城子村发现一件“治河赏”陶罐(金爱民王树栋•82)山东安丘市发现东汉石井栏(辛保健贾德民•26)河北平泉县发现两方金代官印(王烨•38)○信息与交流南京市博物馆即将举办“大明南京”基本陈列(吴阗•44)《云南考古文集》简介(文耀•68):‘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丛德新•96)1999年第11期日录○新发现•新进展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1)○调查与发掘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巩义市文物管理所(13)皖北地区史前遗存中农业经济的考古调查……………………………王吉怀王增林(21)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馆(28)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35)○研究与探索南杨庄遗址及其相关问题……………………………………………………………文启明(46)大甸子玉器试探………………………………………………………………………刘国祥(56)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鎛铭文考辨…………………………………………谷建祥魏宜辉(71)包山楚简释地五则……………………………………………………………………徐少华(74)“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刘毅(78)○考古与科技元大都出土青花瓷器的无损分析……………李德金蒋忠义沙因黄宇营邵涵如(86)○考古简讯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李乔生•27)山东章丘市孟白战国墓(宁荫棠曲世广•90)湖北鄂城市发现一面嘉兴元年铭神兽镜(王趁意•93)安徽合肥市发现一面元代铜镜(柯昌建•89)○书刊评介《西域考古图记》评介(新华•94)○信息与交流《考古》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本刊记者•12)《三星堆祭祀坑)简介(秋水•73)《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简介(秋水•96)1999年第12期目录○调查与发掘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1)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16)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杨宁国祁悦章(28)山东膝州市西晋元康九年墓…………………………膝州市文化局膝州市博物馆(38)河南洛阳唐宫路北唐宋遗迹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45)○研究与探索试论半坡文化“圆陶片”之功用………………………………………王炜林王占奎(54)姜寨遗址半坡文化墓葬分期试析………………………………………………张治强(61)西周方座簋研究………………………………………………………………张懋镕(69)洛阳龙门山出土的唐李多祚墓志……………………………………张乃翥张成渝(77)○讨论与争鸣两种汉代瓦当文字的释读问题…………………………………………………赵平安(80)○考古简讯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周庆喜•53)浙江江山市乌里山发现晋代文物(钱华•90)浙江温州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王同军•84)河北承德县发现元代窖藏(刘朴•89)○信息与交流《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简介(鸥盟•60)《充州六里井》简介(鸥盟•68)《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简介(鸥盟•76)《镇江营与塔照——拒马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简介(鸥盟•83)○读者•作者•编者本刊1999年1~12期总目索引(本刊编辑部•91)《考古》目录考古-2000年第1期(总388期)○新发现•新进展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B区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中日联合考古队(1)○调查与发掘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2)湖南湘潭县堆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2)河南杞县许村岗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开封市文物管理处(38)四川成都市石人坝小区汉墓清理简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45)○研究与探索从江苏龙南遗址论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高蒙河(54)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于海广(61)论郭店一号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简的年代………………………………罗运环(68)西汉南越王墓"越式大铁鼎"考辨……………………………………………………李龙章(72)论日本"仿制三角缘神兽镜"的性质及其与所谓"舶载三角缘神兽镜"的关系……王仲殊(78)○读书与思考《陇县店于秦墓》读后…………………………………………………………………赵化成(89)○考古简讯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辽代王士方墓志(王未想•92)吉林镇赉县出土金代窖藏文物(刘雪山•95)○信息与交流《新疆察吾呼》出版发行(罗佳•21)《唐华清宫》简介(罗佳•44)《唐代金银器研究》简介(栩铭•71)峭家屋创简介(文耀•77)第七届全国碳十四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刊记者•94)○读者•作者•编者关于"读书与思考"栏目的说明(本刊编辑部•53)考古-2000年第2期(总389期)○本刊专稿河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前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河南禹州市瓦店龙山文化遗址1997年的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河南郑州商城宫殿区夯土墙1998年的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0)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1)河南济源市桐花沟十号汉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8)○研究与探索论陆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栾丰实(89)○信息与交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孙新民•15)"本刊专稿--河南考古"编后记(本刊编辑部•77)《沂沐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简介(雨点•39)考古-2000年第3期(总390期)○新发现•新进展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孟庄龙山文化遗存研究………………………………………………………………袁广阔(21)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袁广阔(39)○调查与发掘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15号房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45)四川成都市西郊化成村唐墓的清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59)○研究与探索山西芮城东庄村仰韶遗存再分析……………………………………………………赵春青(65)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韦正(7)○考古学家•考古学史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王仲殊王世民(81)○考古简讯贵州威宁县发现一件两汉铜带钩(唐文元•49)广东广宁县太公山出土宋代魂坛(密火树•95)○信息与交流《安金槐考古文集》简介(•38)《交河故城保护与研究》出版发行(•93)《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简介(•96)考古-2000年第4期(总391期)○本刊专稿--江苏考古江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邹厚本(1)江苏镇江市左湖遗址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12)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局千灯镇人民政府(32)江苏邗江县姚庄102号汉墓……………………………………………………扬州博物馆(50)江苏盱眙县明祖陵考古调查简报……………………………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局(66)○研究与探索试论殷墟文化的年代分期……………………………………………………………杨宝成(74)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孟庆利(81)○考古与科技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王才林丁金龙(87)○考古学家•考古学史夏鼐的丝绸史考古研究………………………………………………………………梁加农(93)○考古简讯湖北谷城县出土"攻?王??此?"剑(陈千万•95)○信息与交流《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出版发行(张文辉•31)《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面世(雨言•80)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92)考古-2000年第5期(总392期)○新发现•新进展江苏高浮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1)○调查与发掘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1)洛阳唐东都圆璧城南门遗址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34)山东阳谷县张大庙遗址的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9)○研究与探索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安志敏(45)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和传说中的洪水………………………………韩嘉谷(57)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神兽镜及相关问题研究………………………………………霍巍(68)○考古与科技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路迪民翟克勇(79)○读书与思考中国彩陶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水涛(84)○考古简讯山东乳山市寨山商代遗址调查(姜书振•89)辽宁开原市建材村发现刻铭青铜刀(许志国•56)广东始兴县刨花板厂汉墓(廖晋雄•91)湖南郴州市竹叶冲唐墓(雷子干•95)○信息与交流《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简介(知介•2O)《三门峡掳国墓》简介(郭子尧•83)《长沙楚墓》简介(郭子尧•88)考古-2000年第6期(总393期)○本刊专稿--广东考古广东考古世纪回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广东东莞市圆洲贝丘遗址的发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芜市博物馆(11)广东三水市银洲贝丘遗址发掘简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三水市博物馆(24)广东乐昌市对面山东周秦汉墓…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昌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37)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62)○研究与探索zha巢钟铭文考释………………………………………………………………………冯时(73)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罗二虎(79)○考古与科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OOO》………………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8)○信息与交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简介(冬雪•10)《拉萨曲贡》简介(智介•23)《北宋陕州漏泽园》简介(秋枫•61)《胶东考占》简介(夏思•72)《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简介(春雨•9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古运泉•96)考古-2000年第7期(总394期)○新发现•新进展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13)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29)○研究与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任式楠(48)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刘庆柱(6O)论洛阳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王仲殊(7O)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徐苹芳(81)○考古学家•考古学史郑振铎所长二三事……………………………………………………………………王世民(88)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梁思永先生………………………………………………安志敏(91)怀念史前研究的先驱--尹达同志……………………………………………………石兴邦(95)仰之弥高德音不接--缅怀夏鼐先生………………………………………………卢兆前(98)○学术动态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笔谈…………………………………………………佟柱臣石兴邦李学勤麦英豪张森水韩伟町田章刘庆柱(10)○信息与交流《夏鼐文集》出版发行(世民•12)《师赵村与西山坪》出版发行(智介•94)《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简介(智介•97)考古-2000年第8期(总395期)○本刊专稿--湖北考古湖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陈振裕(1)湖北秭归县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3)湖北宜昌县上磨垴周代遗址的发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3)湖北荆州市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6)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的清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55)○讨论与争鸣周原甲骨"重三月"不是"闰三月"--兼说《周书•武成》"来三月"…………………曹定云(65)○考古与科技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二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70)地面透射雷达(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高立兵(75)大汶口文化陶大口尊产地的初步研究…………………………………………………………。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_毛瑞林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_毛瑞林](https://img.taocdn.com/s3/m/68a4034fbe1e650e52ea99b0.png)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2008年7~11月,为配合九甸峡水库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水库淹没区的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51座,其中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有34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
现将齐家文化时期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发掘概况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在临潭县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图一)。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2209~3926米。
遗址地处山间台地,北以洮河为界,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呈马蹄形。
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300多米,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
台地的地势相对较低,海拔约2200米。
地势南高北低,现已修成多级梯田,在梯田断面上散见各时期的文化堆积。
1980年调查时发现了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及宋代遗存。
1984年山洪暴发冲出了百余件齐家、寺洼文化陶器和石器等,在随后的两年中又相继冲出了百余件文化遗物。
1987年发现了齐家文化2名成人与5名儿童的合葬墓[1]。
2007~2008年,经调查和局部钻探,确认磨沟村北约100米处的遗址东北部有大片墓葬区。
该墓地基本保存完整,仅东北部边缘因自然冲沟而遭到局部破坏,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由于遗址的面积较大,因此采用象限法分区,并以坐标法进行探方编号,遗迹编号采用序号法。
墓地基本位于第Ⅰ象限区。
发掘工作首先从靠近冲沟和低洼田地的墓地东北部开始,共布5米×5米的探方69个,加上扩方部分,实际发掘面积为1700余平方米。
发掘区涉及两个梯田台地,并以水渠相隔,高差约0.5米。
两个梯田台地的地层堆积基本一致,自上而下分4层,各层大致呈水平状分布,以T3915、T4015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二)。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_钱耀鹏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_钱耀鹏](https://img.taocdn.com/s3/m/f85d7304f78a6529647d53b0.png)
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钱耀鹏(西北大学教授)朱芸芸(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毛瑞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2008年7~11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发掘了该遗址东北部的齐家文化墓地,清理了346座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见《文物》本期)。
该墓地的竖穴偏室墓较多,且多为合葬墓,墓葬结构、埋葬过程和埋葬方式也较复杂,使我们对齐家文化合葬墓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对该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现象作以下简要讨论。
一合葬墓类型与埋葬特点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葬的合葬现象见于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
竖穴土坑墓的合葬现象较少,且多为双人合葬,极少为多人合葬;既有左右并列者,也有上下叠置者,大多属一次葬,个别为二次葬或一次葬与二次葬合葬者。
在发掘过程中,对于竖穴土坑墓通常采用整体下挖清理的方式,因而不易观察和揭示合葬现象形成的过程,暂置不议。
竖穴偏室墓则多为合葬,见于单偏室、双偏室和多偏室等偏室墓。
不计墓道部分,偏室内合葬的总人数为2~9人,男女老幼皆有。
M164是一座单偏室墓,偏室位于竖穴墓道左侧,有头龛。
偏室内侧埋葬2人,皆仰身直肢,头向西北。
内侧的Ⅱ号人骨为儿童,头骨破裂,躯干骨稍凌乱。
偏外侧的Ⅰ号人骨为成年女性,两臂弯曲,左手放于右胸上部,右手及于颈部;左侧骨架叠压于Ⅱ号人骨之上。
在2具人骨的颈部有滑石珠,在儿童的肩部有1件石球,腹部有1件陶球。
另外,在头龛和偏室头端外侧分别随葬5件陶器和2件陶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M164偏室之内、Ⅰ号人骨右侧有宽约0.5米的空间,而内侧的2具人骨却局部叠置。
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即为什么偏室还有闲置空间,所葬二人仍采取局部叠压的方式紧凑放置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闲置的空间还可再放置1人。
如此,我们则无法排除为再次合葬而预留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62□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能性在偏室堆积特点及其所揭示的墓道填埋原因等方面得到了证实。
文物201412期--本刊2014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文物201412期--本刊2014年1_12期目录索引_](https://img.taocdn.com/s3/m/f273bb43e518964bcf847ca5.png)
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考古新收获·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发掘简报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峄城区文广新局1∶4山西大同县湖东北魏墓(M11)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8山东聊城土桥闸调查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1∶37福建晋江庵山青铜时代沙丘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晋江市博物馆2∶4福建政和石屯六朝墓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2∶17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2∶29江西吉水房后山隋代墓葬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水县博物馆2∶41河南三门峡李家窑西周墓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4河南郑州中原区新莽M26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3∶18河北宣化东升路东汉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23河北宣化辽金壁画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36山西大同沙岭新村北魏墓地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4∶4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16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辽上京博物馆4∶39内蒙古锡林郭勒元上都城址阙式宫殿基址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4∶45安徽怀宁孙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文物管理所5∶4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5∶20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5∶39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4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2014年·第12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24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王辉马燕如6∶39甘肃秦安考古调查记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县博物馆6∶44汉平帝康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50新疆布尔津喀纳斯下湖口图瓦新村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7∶4新疆巴里坤红山口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7∶17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西区2004年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院7∶31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54洛阳道北二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4河南巩义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8∶12河南郑州南阳路宋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23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9∶4江苏徐州后山西汉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9∶33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9∶46成都新都秦墓发掘简报成都市新都区文物管理所10∶4重庆涪陵点易墓地汉墓发掘简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12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10∶25辽宁辽阳苗圃墓地西汉砖室墓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4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11∶19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市博物馆11∶2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伊马角酋长国佐尔法·努杜德港口遗址出土中国瓷片赵冰罗伯特·卡尔特尔克莉斯强·威尔德11∶33新疆呼图壁石门子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4新疆哈巴河托干拜2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18新疆和静哈布其罕萨拉墓群2013年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29新疆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50长安地区新发现的唐墓壁画程旭12∶64·研究与探索·关于广富林晚期遗存的思考乔梁1∶45山西绛县横水M2出土肃卣铭文初探董珊1∶50法门寺地宫出土内置秘色瓷漆盒应为家具考聂菲1∶56西周柱足簋研究王宏2∶62试释新疆达玛沟遗址出土千眼坐佛木板画严耀中2∶71试论西周时期的周楚关系———兼论楚族居地变迁高崇文3∶49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张爱冰3∶57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人身形铜牌饰辨析———兼论巴蜀地区柳叶形剑及剑鞘的起源王炜4∶58鞶囊考高移东王银田龚甜甜4∶65“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王子今5∶56明凤阳皇陵神道石刻研究刘毅5∶63秦人的十个陵区焦南峰孙伟刚杜林渊6∶64汉平帝康陵布局试析马永嬴6∶77故宫博物院藏大型玉雕人兽像考略朱乃诚7∶68■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试论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朱学文7∶76斜口筒形玉器非龟壳说蒋卫东8∶34武丁时代的流星雨记录王子杨8∶40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李零9∶58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李梅田9∶71秦子器主考程平山10∶49蒙元时代胡人形象俑研究葛承雍10∶57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认识成璟瑭塔拉曹建恩熊增珑11∶47嘎仙洞遗址的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刘国祥倪润安11∶53唐曹怡墓相关问题研究王俊11∶60《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赵平安12∶81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李均明12∶85·青铜器集粹·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商周铜器郭军涛张丽华李媛2∶77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霍戈考王长丰李勇许玲5∶71随州博物馆藏曾侯匋鼎项章8∶44湖北谷城出土许国铜器李广安8∶46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刘余力8∶49·陶瓷赏析·河南禹州唐郭超岸墓出土瓷器徐华烽王豪苏朝阳5∶74·简牍文书·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陈侃理9∶76岳麓书院秦简《徭律》的几个问题陈伟9∶82·石窟造像·山西沁县南泉北魏佛教摩崖石刻考李裕群1∶61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黎世大学东亚美术系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69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佛教造像探析倪克鲁李振光1∶82云冈石窟研究院收藏的一件北魏菩萨石造像刘建军解华3∶65河北威县发现北朝佛造像邱忠鸣李轩鹏王新3∶68成都地区南朝石刻造像佛衣的类型陈悦新3∶72响堂山天宫殿建筑年代考朱建路刘佳11∶66山西襄汾北魏、隋、唐造像碑李学文11∶74·碑刻墓志·北魏高树生及妻韩期姬墓志考王连龙2∶80蒙古国新出土仆固墓志研究杨富学5∶77蒙古国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冯恩学5∶83阆中石室观《隗先生石室记》孙华8∶53陕西延安新出土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段志凌8∶63吉林集安新发现的高句丽碑李东10∶66唐阎识微及夫人裴氏墓志考释杨军凯10∶68·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画像石中的絷马图像解读刘海宇5∶89·书画艺苑·《定武兰亭序》吴炳本之吴炳考郭丹7∶82王翚画仿古与古画中的王翚画王连起10∶74·古代建筑·福建浦城云峰寺大殿楼建龙陈建云2∶87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贺大龙8∶69苏州罗汉院大殿复原研究张十庆8∶812014年·第12期·文保单位·昆明大理国时期地藏寺经幢高静铮李晓帆4∶80·古邑名村·河南社旗赊店镇唐新3∶87甘肃秦安陇城镇杨富巍王建斌刘妍杨春风3∶93·古代玺印·安徽固镇谷阳城遗址出土铜玺印赵东升6∶83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武宝民6∶85·古籍版本·新见宋刊刘仕隆宅本《钜宋广韵》刻年考辨刘明6∶91·博物藏珍·东汉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舟许建强1∶88四川博物院藏两件敦煌绢画董华锋林玉1∶93新郑郑韩故城出土春秋时期象牙车踵马俊才11∶81山东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倪雁11∶84·科技考古·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青铜戈镀锡技术研究马清林大卫·斯科特4∶85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种类及区域分布状况研究楼卫吴健李东风7∶88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古纸研究李晓岑郭金龙王博7∶94甘肃敦煌悬泉置纸制作工艺及填料成分研究龚德才杨海艳李晓岑9∶85论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中国古代建筑建造年代的基本方法———以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研究为例徐怡涛9∶91·学术动态·“九至十五世纪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童永昌11∶91·读者·作者·编者·北魏尉迟定州墓墓主身份再考郝军军12∶89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宋拓兰亭序“许巽行印”、“子顺”二印补证杨坤12∶90(责任编辑:吴然)。
包装材料的历史
![包装材料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db42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8.png)
《三国演义》多次提到“锦囊妙计”,这种“锦囊”就是盛放文 字材料的丝织包装袋。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红锦袋”则 是盛放珍贵物品的丝织包装袋。
据明代《装潢志》记载,秘书阁的皇家藏书“以黄绫装潢”。这 就是说,这些书籍的包装盒是用黄色丝织品裱起来的。以丝织品制作 的包装袋和包装盒,是我国古代用以盛放高档首饰、珠宝玉器、高级 工艺品、贵重药材及其它珍贵物品的包装物,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材料的属性? 1、内在属性(物理属性)-包括强度、弹性、密度等指标, 体现在材料的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强与弱、干与湿、 冷与暖、疏与密、韧与脆、透明与不透明、可塑与不可塑、 传热与否、有无弹性等。 2、外在属性(表面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诉诸视觉或触 觉的组织构造。有两种形态:①自然肌理,即不经艺术家之 手己存在着的纹理组织,如石纹、木纹、布纹或纸纹等。② 人工肌理,即由艺术家的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如笔触、 墨迹、水痕、刀迹、凿痕等。
以竹木等植物材料作包装
竹、木都是年代久远的包装材料。在我国文字中,篓、篮、箪 (音:单,dan)箧(音:怯,qie)、笥(音:饲,si)、笈(音:及,ji)等, 指的都是竹编制的各式各样的容器。西汉盛行用竹笥、竹箱盛装食物、 丝帛、中药、香料、衣物等各种日用品。宋代的运输包装主要采用竹 容器。它不仅用于包装普通货物,而且用于运送高档贡品。
什么是材料? 《迈尔新百科全书》对材料是这样阐述的材料是由原料
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如 金属、石块、木材、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等。
材料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
天然材料 天然形成的、非人为加工的材料,如木材、石材、薪土等,具 有真实、和谐的原始特性。 人工材料 非自然的、人工合成的原材料,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有 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它是多学科、多种技术和 新工艺交叉融合的产物。 现代设计中,由于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很多人工材料己经 逐渐取代了天然材料。
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
![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6909d7cdce2f0066f5332225.png)
鹤嘴锄 1 件 (M2 ∶ 170)。1来自478
两端细,中部圆鼓,内有圆孔。 素
面 。 长 7.1、中 部 宽 2.4、两 端 宽
1、厚 1.6 厘米 。 中 有 一 孔 ,直 径
1.6 厘米(图一八)。
(2)铁器
铜鞘铁刀 1 件(M2 人骨 ∶
9
23)。 刀 鞘 通 体 饰 卷 曲 草 叶 纹 。
通 长 25.5、刀 鞘 长 17、宽 2.5、厚
方 形 。 长 1.9、 宽 1.1~
1.2、高 约 0.5 米 。 棺 外
似涂有红色漆。 棺内埋
葬人骨一具, 仰身屈肢
葬。 或为未成年男性。
人骨周身装饰金、 银、
铜质装饰品(图八)。
墓道中随葬完整马
0
1米
车 1 辆,为车轮拆散后
葬入。 车衡长 1.3、辕长
3.2 米,其中辀首至车厢前部分长 1.7 米。 车辕
29
2012 年·第 8 期
车句 5 件。 标本 M1 ∶ 58,近长方形。 一面饰 对称的卷曲草叶纹。长 5.5、宽 4、厚 1.7 厘米(图 四 ∶ 9)。 标本 M1 ∶ 55,上部呈三角形,中部呈亚 腰形,下部平直。 一面饰对称的卷曲草叶纹。 长 8、宽 5、厚 1.7 厘米(图四 ∶ 10)。
27
2012 年·第 8 期
北
0
1米
图二 M1 平、剖面图
米。 西端有 5 级台阶,宽 0.28~0.6 米,第 1~4 级 台阶高 0.32~0.64、第 5 级台阶高约 1.7 米。墓室 开口于墓道东北,为长方形土洞,或为拱顶。 宽 1.7~2.76、进深约 3 米。 因顶部塌陷,高度不详, 现存高 1.5 米。 墓室口处发现木质封门板痕迹。
白银市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调查简报
![白银市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调查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bf992b1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f.png)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根据白银区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在四龙镇四龙村的麻地沟山顶有古墓,原白银市博物馆杜永强和陈辅泰等人在2010—2013年先后踏查了多次,收获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标本,现将收获报告如下。
1 地理位置麻地沟墓地位于麻地沟两侧山顶,距白银市白银区31千米,东临黄河,与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隔河相望,东北距四龙镇政府约2.7千米,南离乌金峡口1千米,峡口处建有乌金峡水库,西与营盘圪垯山相连,北接四龙村村庄(图1)。
…2 墓地该墓地共有四处,分别位于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图2)。
沟北山顶为雷神山,分布一处,面积较小;沟西南山顶一处;沟正南山顶一处,分布面积最大;沟东南山梁一处,分布面积最小。
经踏查可知,麻地沟北侧墓地位于雷神山顶南边缘,面积约800平方米,地形平坦,海拔高度约1480米。
地表散见陶器、石板等残片。
西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形呈南高北低斜坡状,海拔高约1522米,地表散见有陶器、石板等残片。
南侧墓地位于较为平坦的山顶上,呈不规则形状,南北最长105米,东西最宽206米,面积约10800平方米,海拔与西南侧墓地相近。
地表发现有较多陶器和石板残片,部分陶器残片被丢弃于山两侧的坡面上或者滚落于沟底。
东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仅发现两座墓葬,采集彩陶器盖残片1件。
3 标本介绍三年间经过多次踏查,在墓地分布区及两侧山坡面和沟内共收获陶器标本32件,均残破,可修复标本27件。
其中陶罐22件、陶壶1件、陶碗2件、陶杯3件、陶纺轮1件、陶器盖1件、陶瓶1件。
现分类介绍如下。
3.1 陶罐陶罐21件,分三类。
A类……2件,彩陶罐。
标本M采∶1,泥质橙黄陶,侈摘 要:麻地沟墓地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四龙村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地处黄河两岸的二级台地。
墓地分布面积约12600平方米,墓葬数量多,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 21 座寺洼文化墓葬,集中分布 于水渠的西南侧,其排列无规律可循,与齐家 文化墓葬不乏叠压和打破关系。 竖穴偏室墓数 量较少,仅有 2 座;竖穴土坑墓是寺洼文化墓葬 主体。 在 19 座竖穴土坑墓中,又分为有棺墓和 无棺墓两类,其中有棺墓 10 座,无棺墓 9 座。
偏室底面与墓道底面平齐。 进口处呈圆角 长方形,底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平顶。 偏室口宽 1.06、室内最长 1.2、进深 0.62 米,偏室内复原高 度约 0.48 米。 室内填土基本为塌陷的块状黄土 堆积。
偏室内出土人骨 1 具,经鉴定为 6~7 岁的 儿童。 骨架凌乱,保存较差。 盆骨位于头骨上 方,仅存部分脊椎骨,肢骨散乱放置于偏室中 部。 在偏室脚端放置双耳陶罐 1 件。
一 地层堆积
寺洼文化墓葬主要集中于遗址的第Ⅰ象 限区。 以水渠西南部的台地为主要发掘地点, 发掘 面积 2100 余平方米。 这片台地的地层堆 积与前两次发掘时的地层堆积基本一致,自上 而下共分 4 层,各层大致呈水平分布。
第①层:耕土层。 土质疏松,呈黄褐色。 厚 约 15~30 厘米。 包含物较少,可见塑料和玻璃 碎片、红陶和灰陶片等。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 2009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磨沟墓地位于甘肃省临潭县王旗乡,在临 潭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 磨沟河西岸。 2009 年 8~11 月, 在对甘肃省临潭磨沟墓地的 第 三 次 发 掘 过 程 中 , 共 发 掘 寺 洼 文 化 墓 葬 21 座,其中竖穴土坑墓 19 座,竖穴偏室墓 2 座。现 将此次发掘中的寺洼文化墓葬简报如下。
M892 偏室
M892 墓道 R1
A2
A1
A4
A3 A5
R2
B2 B1
北 封门槽
M892
0
1米
25
2014 年·第 6 期
侧板 熟土二层台
北
挡板
A9 R1
R2 R3
A12
A11 B1
B3 B2
B4
A5 A13 R4
B5 A14
A8 A7
B6
A1 A2
A10
A4 A3
A6
柱洞
熟土二层台
0
50 厘米
图三 M720 平、剖面图 A1~A4. 马鞍形口双耳陶罐 A5. 铜镞 A6. 陶纺 轮 A7. 骨锥 A8. 陶锥 足 A9. 玛 瑙珠 A10. 骨管 A11、A12. 滑 石珠 A13. 骨筒 A14. 陶片 B1. 双耳陶罐 B2. 深腹陶罐 B3~B6. 马鞍形口双耳陶罐 (R5、R6 被其他人骨掩盖)
(2)竖穴土坑墓 M696 位于 IT3507 西部, 开口于第③层
6
8
北
R2
R1 R3
5
4
R4
R5
9 7
图六 M708 平、剖面图 1、3、4、6、7、9. 马鞍形 口双 耳陶 罐 2. 陶杯 5. 长颈陶罐 8. 腹耳陶 罐 10. 铜饰 (10 压在人骨下)
2
1
3
0
50 厘米
29
2014 年·第 6 期
2. 竖穴土坑墓 (1)竖穴土坑木棺墓 M720 位 于 IT3208 东 南 部 ,开 口 于 第③ 层 下 ,距 地 表 约 0.8 米 ,打 破 M710、M799。 带 侧龛的竖穴土坑墓, 有熟土二层台和棺板痕 迹(封二 ∶ 1;图三)。 墓道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竖穴,斜直壁,口 小底大。 墓口长 2.16、宽 0.96 米,墓底长 2.3、宽 1.22 米,墓深 1.7 米,方向 225°。 墓道内填土堆 积分为 4 层。
棺内有人骨 3 具,编号为 R1~R3。 R1 是未 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东南,双手 置于躯体两侧,骨架保存完整。 R2、R3 均为成 年男性,两具人骨有人为整理推挤的迹象。 R2、 R3 的头骨与 R1 并排放置, 枕骨大孔向下,躯 干和肢骨散乱放置。R1 股骨间有一原始埋葬特 征明显的尺骨及手骨,经鉴定,其属 R2 个体。
和齐家文化墓葬均开口于该层之下。 第④层:齐家文化层。 为了更好地揭示墓
地的整体布局,暂未发掘清理年代早于墓地的 灰坑等遗迹现象以及第④层堆积。 但从被打破 的断面堆积观察,土质松软,呈灰褐色。 厚 25~ 57 厘 米 。 包 含 物 多 见 红 陶 和 灰 陶 片 、兽 骨 、火 岩石等。 陶片以素面为主,常见纹饰有篮纹和 绳纹。 可辨器形有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 侈口夹砂罐等。 寺洼文化和齐家文化墓葬均打 破该层。
墓道底部并排有 2 具人骨,骨架保存较好, 编号为 R1、R2。R1 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 西南,面朝上,右上肢叠压在 R2 左上肢上。 R2 是成年女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南,面朝上。 由 于此墓下方的齐家文化墓葬塌陷, 所以 R1 的 左臂下陷 0.14 米。 R1 头骨顶端放置随葬器物 7 件,有陶罐 1 件、铜削 1 件、石器 2 件、骨器 3 件;脚端放置随葬器物 5 件,有陶罐 4 件、骨镞 1 件。
26
挡板 熟土二层台
■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 2009 年发掘简报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平底。 墓道 长 1.28、 宽 0.62~0.68 米, 墓深 1.64 米, 方向 305°。 墓道填土堆积分为 4 层。
墓道两端底部靠近偏室一侧有封门槽,残 存 封 门 板 灰 痕 迹 。 封 门 板 灰 痕 长 1.46、 高 约 0.4、 厚 约 0.08 米 。 墓 道 头 端 封 门 槽 高 42、宽 20、 进 深 12 厘 米 ; 脚 端 封 门 槽 高 64、宽 14、进 深 8 厘米。
侧龛位于墓壁右侧, 龛顶距墓口 0.96 米, 侧龛的进口及底面形状皆为圆角长方形,平 顶。 口宽 1.84、进深 0.28、高 0.26 米。 侧龛内填 灰黄色五花土,与墓道填土基本一致。 龛内放 置 6 件陶器,有双耳罐、深腹罐、双耳鼓腹罐、 马鞍形口罐等。 侧龛最南部放置的陶器底部垫 有 7 厘米厚的五花土。
距墓口 1.5 米处可见木棺的板灰痕迹。 棺 呈“井”字形,由侧板、挡板、盖板组成。 侧板长 2.1、 挡 板 宽 0.9 米 , 现 存 高 0.38 米 , 棺 板 厚 0.07~0.08 厘米。 在木棺四周填土且踩实,形成 熟 土 二 层 台 , 二 层 台 的 头 端 宽 0.22、 脚 端 宽 0.14、左侧宽 0.14、右侧宽 0.07 米。 墓室脚端放 置陶、 骨器各 3 件。 陶器有马鞍形口双耳罐 3 件,骨器有梳、匕、骨饰各 1 件。
6 7
5 4
R1
2
3 1
R2
8
9
10
11 12
北
图五 M696 平、剖面图 1. 石刀 2. 骨针筒及针 3. 骨针 4. 铜削 5. 砺石 6、9. 马鞍形口 双耳陶罐 7. 骨饰 8. 双耳深腹 陶罐 10. 大口陶罐 11. 高领双 耳陶罐 12. 骨镞
0
50 厘米
北,面向偏室内侧的 R2。 R2 是成年男性,头骨 被 M892 打破偏室头端时截取,仰身屈肢,右手 置于盆骨上,左手置于右手尺骨之上。 随葬骨 签 2 枚,位于 R1 脚端。
M893 位于 IT3408 西南部, 开口于第 ③
层 下 , 墓 口 距 地 表 0.7 米 。 墓道北壁被 M892 打破。 竖穴墓道偏室墓, 偏室位于墓道左侧 (图二、八)。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平底。 墓道 长 1.84、宽 0.46、深 1.6 米,方向 307°。 墓道填土 堆积分为 5 层。 在墓道脚端近底部靠近偏室一 侧,残存封门槽和封门板灰痕。 脚端封门槽高 0.62、宽 0.12、进深 0.1 米。 封门板灰痕残高 0.4、 厚约 0.05 米。 在墓道头端距底面 0.06 米处,随 葬 5 件陶器, 包括马鞍形口双耳罐 2 件, 三足 罐、鼓腹罐、深腹罐各 1 件等。
下,距地表 0.8 米,打破 M699、M700、M772。 竖 穴土坑墓(封二 ∶ 2;图五)。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墓壁不规整,墓 道脚端右壁近底部呈缓坡状,墓底脚端向外延 伸。 墓口长 1.67、 宽 1.03 米, 墓底长 1.84、宽 0.8~1.03 米,墓深 1.36 米,方向 215°。 墓道填夹 杂大量红烧土及炭屑的灰黄色五花土,土质较 松软。 墓底延伸部分呈圆角长方形,口部呈圆 弧形,口宽 0.7、高 0.26、进深 0.18 米。
28
■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 2009 年发掘简报
棺内有人骨 6 具,编号为 R1~R6。 R1 为成 年女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南,面朝上,上肢骨 凌乱,骨盆不见,下肢完整。 R2 为未成年人,仅 存有头骨 ,头向西南。 R3 为成年女性,仰 身 直 肢,躯干骨凌乱,而且被叠压在其他个体的肢 骨之下。R4 为婴儿,骨骼凌乱缺失,仅能看见残 破的头盖骨、肢骨等。 R5 和 R6 均为幼儿,叠压 于散乱放置的人骨之下,仅见部分头骨残片和 肢骨。
1. 竖穴偏室墓 M892 位于 IT3408 西南部, 开口于第③ 层下,墓口距地表 0.7 米,打破 M893。 竖穴墓道 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图一、七)。
24
图一 M892 平、剖面图 1. 双耳陶罐
封门槽
■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 2009 年发掘简报
北
1 封门板
剖面图 A1. 三足陶罐 A2、A5. 马鞍 形口双耳陶罐 A3. 鼓腹陶罐 A4. 深腹陶罐 B1、B2. 骨签
第②层:近现代堆积层。 土质致密,呈浅黄 色。 厚约 18~35 厘米。 包含物极少,偶见青花瓷 片、铁钉、红陶和灰陶片等。
第③层:明清文化层。 土质松软,呈黑褐 色,多白色丝状物。 厚 24~43 厘米。 包含物较 少,可见黑釉瓷片、青花瓷片、清代铜钱、瓦片 以及红陶和灰陶片等,偶见彩陶片。 寺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