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防灾避险知识科普
防灾避险知识科普防灾避险是指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了解一些防灾避险知识,以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一、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地震防灾知识:1. 安全撤离: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或者安全的地方,不要逗留在高楼大厦、电线杆、树木等危险地带。
2. 安全避险:如果无法迅速撤离,应躲在桌子、床下、门口或者墙角等安全的地方,保护头部和颈部,不要轻易移动。
3. 灾后自救:地震发生后,应尽可能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如果被困,应保持呼吸通畅,尽可能寻找水源和食物,等待救援。
二、火灾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一些火灾防灾知识:1. 安全用电:使用电器时,应注意安全,不要在电器附近堆放易燃物品,不要使用损坏的电器。
2. 安全用火:烹饪时,应注意火源的安全,不要在易燃物附近使用明火,不要将易燃物品放在炉灶上。
3. 灾后自救:火灾发生时,应尽可能逃离火源,不要乘电梯,使用楼梯逃生。
如果被困,应尽可能找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三、洪水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洪水防灾知识:1. 安全撤离:洪水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撤离到高处或者安全的地方,不要逗留在低洼地带。
2. 安全避险:如果无法迅速撤离,应尽可能躲在高处或者安全的地方,不要轻易移动。
3. 灾后自救:洪水发生后,应尽可能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如果被困,应尽可能寻找水源和食物,等待救援。
四、台风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台风防灾知识:1. 安全撤离:台风来临时,应尽可能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不要逗留在海边或者低洼地带。
2. 安全避险:如果无法迅速撤离,应尽可能躲在安全的地方,不要轻易移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PPT课件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珍爱生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为增强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应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的地震区划等工程性防御措施
W
O
R
K
CONTENTS
目 录
R
E
P
O
R
T
01 地震灾害及其分布 02 地震巨灾及其应
应急救援特点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政府领导下,各级防震减灾相 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为减轻人员伤亡以及减小经济损失而采取 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指挥、协调一致的救援。 早期灾情获取困难应急响应程度低、早期应急救援决策能力 偏低、目标局限、早期以自救互救、地方救援力量等救援为 主。
•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xx多次, 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 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PA RT 02
地震巨灾及其 应急救援特点
地震巨灾特征
巨灾
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 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 其特征为突发性强、受灾面积大、人员伤亡惨重、基 础设施破坏严重、灾害次生链式灾害严重、重大工程 (核电)破坏严重、通讯大面积中断灾情难以获取。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演示完毕感谢大家观看
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公众为增强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应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组织开展的地震区划等工程性防御措施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靠近水源、窗户较小的地方。
遇到地震时,避免乘坐电梯,尽量往楼下跑,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
2. 火灾:火灾发生时,怕烟熏是关键。
用湿毛巾捂住鼻口,降低吸入有毒烟雾的风险。
尽量不乘坐电梯,选择楼梯逃生。
如果楼梯被堵住,可以尝试使用阳台、窗户等逃生设施。
遇到火源时,及时拨打 119 报警。
3. 洪水:洪水来临时,尽量往高处行。
睡床、桌子等可以用作临时浮筏。
大树、电线杆等可以作为救命绳。
准备食物、手电筒等应急物品,确保手机充足电。
4. 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等,遇到地质灾害时,要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尽量选择远离山体、河流的地方避险。
5.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等,关注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台风来临时,避免外出,躲在室内安全地带。
暴雨期间,注意防范积水和内涝,避免涉水行驶。
6. 生物灾害:如疫情、虫害等,做好卫生防护,遵循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防疫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7. 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关注生产安全,做好设备检查和维护。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基本常识,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以下是10条简短的防震小常识:
1. 地震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就近躲避,不要乱跑乱窜。
3. 选择结实的桌子、柱子等物体附近避震。
4. 保护头部,用枕头、书包等物品护住头部。
5.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6. 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受伤。
7. 不要靠近窗户、玻璃等易破裂的地方。
8. 不要乘坐电梯,选择安全通道逃生。
9. 在户外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危险物。
10. 了解地震预警信号和应急逃生路线,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这些简短的防震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关于预测地震小常识
关于预测地震小常识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力量。
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次的地震发生,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所造成的惨重灾情,堪称地球上最大的浩劫,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预测地震小常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地震科普宣传小常识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我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频发于全国各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人们在灾难降临之际能够有效的躲避危险。
2.震后救人的原则震后救人的原则:①先救近处的人。
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
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③先救青壮年。
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④先救“生”,救“人”。
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3.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
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
4.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不一定。
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
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5.孤立型地震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就属于此类。
6.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地震抗灾小知识
地震抗灾小知识
一、迅速寻找避难所
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寻找坚固的物体或避难所,如墙角、桌子下、床下等处,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如果无法找到避难所,应尽量保持身体低矮姿势,双手护好头部,寻找安全空间躲避。
二、保持冷静与警觉
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和警觉非常重要。
不要惊慌失措,尽量避免混乱和拥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三、采取防护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例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灰尘和有害气体的吸入;用衣物或毛巾遮住眼睛,以防止因物品掉落造成伤害;如果可能的话,应尽快穿上鞋袜等防护物品,以减少脚部受伤的可能性。
四、遵循疏散指示
在地震发生后,应遵循疏散指示,尽快离开建筑物或危险区域。
在疏散过程中,要保持有序和稳定,避免因恐慌和混乱造成伤害。
同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和避开潜在的危险。
五、寻找安全区域
在疏散后,应尽快寻找安全区域,远离建筑物和危险物品。
在选择安全区域时,应考虑到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避免因次生灾害造成伤害。
同时,要保持警觉和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总结:以上是地震抗灾小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迅速寻找避难所、保持冷静与警觉、采取防护措施、遵循疏散指示和寻找安全区域。
在地震发生时,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
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它们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并学习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
本文将对以下几个关键标题展开详细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1.地震: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与他人?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为了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选择安全可靠的场所避难。
其次,当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如躲在坚固的桌子下、站在支柱旁边等。
此外,在地震后,避免进入损坏的建筑物,及时寻求帮助与救援。
2.洪水:如何应对洪灾?洪水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自然灾害,了解应对洪灾的方法至关重要。
在洪水来临前,我们应及早做好准备,如收拾贵重物品、储备食物和水、加固低洼地区的房屋等。
当洪水发生时,我们应尽可能远离洪水源,避免步行或驾车通过淹水的地区。
此外,遵循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的指示,及时疏散至安全的地方。
3.台风:如何在台风中保护自己?台风是一种强风雨交加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在台风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提前预测并做好准备,如整理院内杂物、备足家居必需品、关紧门窗等。
当台风到来时,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远离玻璃窗、大树等可能受风暴影响的物体。
如果不得不外出,请随身携带防雨工具,并选择安全的路线和交通工具。
4.地质灾害:如何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我们应加强对潜在灾难地区的监测和评估。
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减少洪灾的发生,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房屋。
此外,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加强教育与培训,为社区提供相应的逃生路线与应急设施。
通过了解以上关键标题所提及的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自救逃生知识科普PPT精品课件精选全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 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广大灾民病 死、饿死,数百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死亡83万 余人。
第二部分
地震的前兆
earthquake self rescue and escape earthquake rescue and escape earthquake
就近躲在结实物体旁边
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跨度最小的房间里如厕所、厨房 等。也可躲避在桌、柜等家具下面 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 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且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物 体旁。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 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② 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 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 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③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 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④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 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⑤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 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 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地震逃生
避震口诀
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 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 高层楼上撤下来,虽有电梯不能搭, 万一电力中断了,真是欲速则不达。 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 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 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第一桩, 床旁桌旁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
地震逃生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 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 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 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防地震基本知识
防地震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的预警信号:地光是地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一旦看到地光,应立即采取措施避震。
2. 自救措施:如果身处室内,应立即打开房门,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如果无法撤离,应寻找小开间的房屋、墙角、床下桌下等处躲避,并注意保护好头部。
3. 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火灾、燃气泄露等次生灾害,应尽量预防。
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关闭电源、燃气等,以降低次生灾害的危害。
4.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时,电梯可能因电力中断而停止工作,应避免使用电梯逃生。
5. 保持镇静: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迅速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6. 准备应急物品:家中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如便携式手电筒、急救包、矿泉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7. 关注地震预报:关注地震预报,了解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8. 学习自救知识:通过学习地震自救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提高自救能力。
总之,防地震基本知识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增强公众对地震安全的认识,提高地震应对能力,以下是地震安全常识十条,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加以遵守。
1.了解地震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发生规律、预警系统等。
只有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护和逃生准备。
2.建立地震应急预案。
在家庭、学校、单位等场所,都需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包括逃生通道、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等。
预先制定好应对地震的具体措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定期参加地震演练。
定期参加地震演练,可以让我们熟悉地震时的应对流程,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地震逃生技巧。
4.加固建筑结构。
对于住宅、学校、办公楼等建筑,需要加强地震防护措施,包括加固结构、设置支撑、安装防护设施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固定家具和家居用品。
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将易倒的家具、家居用品固定好,避免地震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
6.保持镇定并迅速逃生。
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定,迅速采取逃生措施,避免发生踩踏事故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
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潜在危险物体,选择开阔的空地避难。
7.远离危险物品。
在地震发生后,要远离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同样,要注意避开山体滑坡、地震裂缝等地质灾害点,确保自身安全。
8.及时关注灾情通报。
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关注灾情通报,听从政府的指挥调度,避免盲目行动和造成混乱。
合理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及时了解最新的灾情信息。
9.积极参与灾后救援。
在地震发生后,需要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包括救援伤员、搜救被困者、提供物资支援等。
团结一心,共同抗震救灾,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10.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安全知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预防地震安全知识一、地震来了我要不要跑?地震发生时,不管你在室内还是室外,保持冷静并采取相关行动,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二、如果你在室内如果地震发生时,你碰巧在室内,此时要继续待在室内。
不要试图跑到其它房间甚至冲到室外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应立即按照「趴下」「掩护」「稳住」的安全原则保护自己,防止「震下来」的东西甚至倒塌的房屋等伤到自己。
1、趴下立刻采取双手双膝支撑地面趴下的姿势,这种姿势重心低、不容易在地震中跌倒,也能在必要时快速移动。
与此同时,用双臂或者手边适合的物件保护头颈部,以防有东西掉下来砸到自己。
2、掩护最好能找到一个坚实的桌子作掩护,尽量把身体(至少头颈部)都躲到桌子下面去。
但一定要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否则,在地震的强烈晃动下,你头上的桌子、以及你自己,都可能在这种晃动下四处滚动而无法遮蔽住你的头部。
如果房间没有桌子,就设法挪到坚固的大柱子旁边、没有大型家具的墙角、低矮的家具旁,一定要紧贴着墙角或家具作掩护,同时用手和胳膊保护好头颈。
但有些地方是绝对不适合做掩护的:不要躲在大家具旁的墙角!一旦家具倒了,那可是致命的威胁。
不要躲在门框下,那里也不安全!地震时,任何掉下来的东西都可能伤到你,躲在门框下并不能预防任何一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也要避免选择靠近玻璃窗、瓷器、灯具、摆在高架上的物品以及挂着装饰品等的位置做掩护。
总之,慌乱中也要远离那些平时就看起来不结实、摇摇晃晃的东西。
3、稳住摇晃期间一定要始终躲在相对安全的遮掩处,不要乱跑,直到摇晃停止。
这个时候跑出去,一方面容易被其他物品砸到,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人可能是没办法站稳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厨房或床上,那么,除了以上 3 点以外,你还有其他事情要注意:如果你正在厨房里,迅速关闭电磁炉、天然气等,然后找地方躲起来。
如果你正在床上,别慌,第一时间用枕头保护头部。
如果在慌乱中滚下床或冲到门外,地面上已经震下来的玻璃渣子等可能会直接扎到你。
应急科普 防灾减灾自救知识手册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自然灾害时常不期而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掌握正确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挽救生命。
本手册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类应急科普知识,涵盖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旨在提升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让大家在灾害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一、地震灾害的应对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和损失。
(一)地震前的预兆要密切关注地震前可能出现的一些预兆,如地面的震动、小的声响、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家畜不宁、老鼠搬家、蛇出洞等异常现象都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井水、泉水的水位、水质等也可能发生变化。
(二)室内的应对措施当发生地震时,首先要迅速躲到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下面,用软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躲避的位置要尽量靠近水源,以便在后续的救援中能够获取水源。
如果来不及躲到坚固的家具下面,也可以选择躲到墙角、卫生间等空间相对狭小且有支撑的地方。
在躲避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避免乱跑乱撞。
(三)室外的应对方法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高大物体,避免被砸伤。
可以选择到空旷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保护好头部。
在行驶的车辆中,要立即停车,躲到车下或安全的地方,不要急于下车,以免被坠物砸伤。
(四)震后的自救与互救地震后,往往会引发火灾、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因此要迅速展开自救和互救行动。
首先要检查自己和身边人员的伤势,如果有人员受伤,要立即进行简单的包扎和止血处理。
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窒息。
在救援他人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可以利用身边的工具,如铁锹、木棍等进行挖掘和救援工作。
如果通讯中断,要设法保持与外界的通联,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二、火灾的防范与应对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它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迅速蔓延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 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时,要尽可能迅速地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做出相应的避震准备。
2. 室内避震:在室内时,应寻找坚固的遮蔽物,如承重墙、桌子等,躲避在三角空间内,以保护自己免受掉落物体的伤害。
同时要关闭火源和电源,避免使用电梯,并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3. 室外避震:在室外时,应远离高楼大厦、树木、电线杆等高大建筑物,寻找开阔的空地,蹲下或趴下,用手护住头部。
4. 车辆避震:如果正在驾车,应尽快将车辆停在空旷的地方,并注意避开桥梁、隧道等可能发生塌陷的危险区域。
5. 自救互救:如果不幸被困废墟下,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行动,以免消耗体力。
应利用周围的资源进行自救互救,如敲击管道或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6. 应急物资准备: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家中应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急救药品、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学习地震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预警、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8.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和房屋结构,制定合理的家庭防震计划,明确各个成员的避震位置和行动路线。
9. 定期进行防震演习:通过参与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熟悉应急疏散程序。
10. 注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在公共场所和户外要特别留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遵循相关规定和建议,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安全教育知识防震需要综合考虑预警、室内外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物资准备、知识学习和演习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地震科普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震科普常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的体现。
地震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它是地球内部因素外震入体的自然现象。
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较大的地震还会导致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素,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物质移动等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地下能量释放,会引起地表晃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强烈的地震波,传播到周围地区。
二、地震的成因地球的地壳是由多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处于运动状态。
当这些板块相互挤压、摩擦、对撞时,就会引起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壳断裂、地球内部物质移动等也会引起地震。
三、地震的分类1. 按照发震的深浅来分,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按照地震的能量大小来分,地震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特大震。
3. 按照地震的发生地点来分,地震分为陆震和海震。
四、地震的预警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很难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但是可以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来进行预警。
地震前兆信号包括地震云、地震动物、地震气体、地沟等,这些信号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前。
通过对这些前兆信号的监测,可以提前发出地震预警,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五、地震的灾害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地震波、地质滑坡、火山喷发、地裂缝、洪水等一系列灾害。
这些灾害会对建筑物、道路、桥梁、水库、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六、地震的防护1. 在建筑设计上要有地震安全性考虑,建筑物要具备抗震能力。
2. 打击自然灾害,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地震防灾能力。
3. 做好紧急救援准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七、地震科普知识1. 平时要注意观察地震前兆信号,如地震云、地震动物、地震气体等。
2. 平时要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地震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安全教育学习材料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 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 70 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 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 300 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1/ 19震中距小于 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 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 2.5 级的地震叫小地震, 2.5-4.7 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 4.7 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 1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 30 倍。
比如说,一个 7 级地震相当于 30 个 6 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 5 级地震,震级相差 0.1 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 1.4 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浅源地震(0 千米~70 千米),全部的中源(70 千米~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 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 12 度。
---------------------------------------------------------------最新资料推荐------------------------------------------------------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 年 2 月 10 日,常熟-太仓发生了 5.1 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 4 级,在无锡是3 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 5.1 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 6 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 4 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 3度。
【地震起因】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3/ 19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的预报】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最新资料推荐------------------------------------------------------ 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
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如海城 1975 年的 7.3 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
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地震震级】弱震:震级小于 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 3 级、小于或等于⒋5 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 级,小于 6 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 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 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 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 5 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5/ 19【地震自救大全】学校人员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最新资料推荐------------------------------------------------------ 步刹闸;(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
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
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
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
7/ 19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最新资料推荐------------------------------------------------------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