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中的两性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失乐园》中的两性关系

摘要:《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见证了西方从信仰时代到理性时代的过渡。自出版至今,诗作中所表现的两性关系和其“公义”主题的一致性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想逐渐开放,宗教与科学之间紧张关系的平缓,回到17世纪《失乐园》的社会和宗教背景来反思其中的两性关系也成为比较有意义的命题。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两性关系公义主题

《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是西方信仰时代和理性时代的桥梁之一。弥尔顿用宏伟壮阔的语言,旁征博引两希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和意象,对《圣经》故事进行创造性重塑,以阐明“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8]的主旨。弥尔顿对《圣经》见解独到,终其一生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旗呐喊,诗人自由主义的革命思想和独树一帜的神学观点贯穿了整部作品。就两性关系这一话题,评论家们尤其是女性主义者大多对《失乐园》持评判的态度。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和古芭(susan gubar)等都将其作为父权文化的象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还将《失乐园》称之为“父权诗歌”[3]。女性主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从单纯强调两性平权的阶段过渡到了提倡两性同格,“铁姑娘”等现象的影响正在慢慢消失。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

走向等位同格[9]。此前,女性主义相关评论大多都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主张出发,提出质疑以阐述自身观点。基于之前的文献,重新回到17世纪的文化背景分析《失乐园》中的两性关系是比较有意义的。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想逐渐开放,宗教与科学间紧张关系也得到缓和,回到17世纪《失乐园》的创作背景来反思两性关系,成为较有研究意义的命题。本文参考女性主义相关评论,基于《失乐园》文本探讨弥尔顿两性话题中的革命性和传统性的交融。《失乐园》中的两性关系模式与17世纪的社会习俗和信仰传统一致。“他为神而造,她为他里面的神而造”[8],是诗作出版300多年后依旧让读者们费解的诗文。文本出自《哥林多前书》11章3节,“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引文和《失乐园》的主旨息息相关,却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和基督教性别文化抗争的话题。与其说女性主义批判了《失乐园》中的父权主义倾向,不如说女性主义用其直指基督教中看似男尊女卑的教义教条[4]。17世纪的西方世界依旧是教会繁盛的时代,这节经文中与教会根基息息相关,“基督是各人的头”和“神是基督的头”描绘了宗教文化中严格的秩序观念。17世纪的读者普遍认同经文,也照此安排家庭中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和分工。在当时的家庭宗教敬拜传统中,是由丈夫带领妻子和儿女侍奉祷告等各项活动,《失乐园》中的描述切合了17世纪的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失乐园》中的两性关系具有超前性,是符合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两性模式。这一点在亚当和夏娃的关系中尤其突出。

“虽然两人不相同,似乎是两性的差异:他被造成机智而勇敢,她却柔和、妩媚,而有魅力”这也许是《失乐园》文本中,女性主义评论引用频率最高的诗文了。引文实质是在强调两性的差异,讲述了两性之间的生理构造和心理素质的差异。男性机智而勇敢,女性柔和、妩媚而有魅力;这正是克里斯蒂娃(kristeva)所提出的,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1]。两者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辅相成,并未有优劣之分。克里斯蒂娃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独立的人类个体都同时具备两种气质,只是比例有所区别。然而,《失乐园》作为《圣经》中伊甸园故事的经典重塑,将这两种气质如寓言故事一般分置于两个独立个体的设定也是十分合理的,这会让对比更加鲜明,也便于推动故事的发展。

此外,《失乐园》也肯定了女性有独立的思想和经济地位。夏娃并不像17世纪女性那样没有社会职业,完全仰赖丈夫生活。相反,她和丈夫一样,都有治理伊甸园的工作职责,并且还承担了许多家庭事务。例如,天使拉斐尔两次到访伊甸园时,都是由夏娃预备食物招待天使。在收到堕落预警后不久,夏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议要和亚当分开工作,共同管理伊甸园,表现了夏娃两性平等的观点,体现了两性同格。许多读者因这一提议将人类堕落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夏娃。但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夏娃和亚当一样都是上帝的造物,夏娃和亚当一样都是本着以劳动来荣耀造物者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所提出的改良方案,这是合情合理的建议。正因夏娃和亚当拥有同样独立的思想,对上帝和伊甸园肩负着共同

的责任,夏娃才能构思出这样的改良方案,并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见解,从逻辑上说夏娃的提议并不能直接构成人类堕落的后果。

《失乐园》的恋爱观也同样超越了时代。17世纪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上可以称作是“纯真年代”,婚姻自由,特别是离婚自由是社会禁忌。这也是弥尔顿三次的婚姻经历和“论离婚”的小册子能够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的原因。弥尔顿在“论离婚”和《酒神的假面舞会》等作品中都提出了超越于时代的浪漫主义爱情观[6]。婚姻不但是两性在身体上的结合,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合一。当夫妻二人无法成为灵魂伴侣时,应当准许其离异。亚当初次见夏娃所发的感概取材于《创世纪》2章24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和,二人成为一体。”弥尔顿基于题材所做的扩展也指出了弥尔顿这一胆大的爱情设想,“为此,他必须离开父母,而就妻子,二人将成为一体、一心、一魂。”此处所增加的“一心”和“一魂”实际上所指的便是,夫妻二人精神上的沟通和结合。在19世纪末,英国才出现可以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的学院。17世纪的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受到压制,而弥尔顿却提出和男性对等的精神交流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显然是超乎当时时代之上的爱情理想。《旧约》部分几乎是禁止离婚的,而在《新约》使徒保罗的书信中开始准许离婚行为。同保罗一样,弥尔顿基于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失乐园》中对《圣经》文本做了保护性的颠覆,建立起弥尔顿式的理想婚姻模式。

《失乐园》不仅提出灵肉合一的婚姻完美境界,也通过天国之爱

的浪漫来渲染纯粹之美。当拉斐尔在警戒亚当激情应当基于爱之上时,弥尔顿也借助其构建了天国里纯粹的性爱[2]。“你在肉体上所享受的精纯,(你也是被造成精纯的),我们也极度享受,内膜、关节、四肢等,一点也没有障碍。精灵的拥抱比空气和空气更容易,纯和纯相结合、随心所欲;不必象肉与肉、灵与灵的相交需要有限的交往的法门[8]。”天使间水乳交融般的性爱在当今时代依旧十分具有冲击力,让读者对《失乐园》中上帝应许的爱情充满美好的向往,这也是《失乐园》对《圣经》大胆重塑的魅力之一。通过贴近读者思想的生动描述,弥尔顿将其庄重的宗教题材变得具体通俗,赋予其真实感。而在距离禁欲的中世纪仅仅一个世纪之后,弥尔顿在庄严的史诗《失乐园》中谈论了性爱这一话题,描绘了理想的性爱,这难以想象的事实正说明了弥尔顿两性观的激进和领先于时代的特性。

弥尔顿基于《圣经》和基督教信仰传统,对伊甸园故事中的两性关系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改编和颠覆,以此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更好地阐释史诗开篇所提出的“公义”主题。所谓的“公义”主题与其说是要复兴传统,不如说是基于传统并超越传统,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失乐园》提出两性关系应是在尊重女性地位和思想独立的前提下,灵魂与肉体毫无阻碍的双重结合。这种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婚姻秩序,折射出了弥尔顿基于人性和两性关系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了这部史诗经久不衰的活力源泉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