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2.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刺激引起的机体变化叫做反应。

3.刺激引起反应必须三个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适宜的强度-时

间变化率。

4.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刺激强度低于阈值

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5.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的意义:内环境

稳态是细胞乃至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通过神经系统进行的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解,起主导作用。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8.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

9.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

10.自身调节是指细胞或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对内、

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11.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12.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

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如:血糖的调节。

13.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称为正反馈。例如:

排尿反射。体内正反馈控制为数不多。

14.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控制指令的同时或稍后,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

受控部分发出指令,这一提前到达的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物质顺其浓度梯度的跨细胞膜转移过程。例如:O2、CO2、H20、尿素等。

2.易化转运是指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参与易化转运的膜

蛋白主要为转运体(或载体)、通道两种。

3.转运体转运:亲水性分子借助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出入脂质分子构成的细胞膜,实

现跨膜转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

4.转运体转运的特点:①表现结构特异性②存在饱和现象③具有竞争性抑制。

5.通道转运:由通道蛋白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Na+、K+、Ca2+、Cl-等各种离子。通道

蛋白又称离子通道。它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6.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质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物质的过程。它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联的主动转运过程。

8.纳-钾泵有ATP酶活性,当膜内[Na+]↑、膜外 [K+]↑时被激活时泵被激活。作用:逆浓

度差将Na+泵出细胞、将 K+泵入细胞——维持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

9.纳-钾泵活动的生理意义:①膜内高 K+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

细胞正常形态;③膜内外Na+、K+不均匀分布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④Na+浓度势能贮备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10.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间接利用细胞代谢释放的生物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其所需能量

来自另一物质的浓度势能贮备。

11.胞吐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主要有激素分泌、酶原分泌、神经递

质释放。胞吞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12.生物电是指生物体出现的电活动现象,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征象,是

最直接可测的重要生命指标。

13.与膜电位状态有关的概念:①极化:安静时,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②超极化:膜

内电位负值增大;③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④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的恢复;

⑤超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14.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膜离子流学说,①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前提

条件;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是跨膜电位形成的根本原因。

15.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主要由K+外流造成,细胞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顺浓

度差外流时,负电蛋白则留在了膜内,导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从而形成了静息电位。

16.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迅速、可逆、可传导的电

位变化。它分为峰电位(去极相和复极相)和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7.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①去极相的形成:由Na+内流引起,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一定值时,

膜上钠通大量开放,引起再生性Na+内流,膜内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去极相;②复极相的形成:主要由K+外流引起,上升支结束时,膜上钠通道已关闭,此时 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降低,形成复极相,随后钠泵活动,排出Na+、泵入K+,使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

18.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呈“全或无”式;②不衰减传导;③脉冲式。

19.动作点位的传导: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实现,已兴奋处与临近未兴奋处之间因电位差而

引起的电荷移动,称局部电流。

20.局部电位的特征:①等级性反应,不是“全或无”式的;②电紧张扩布,不能远距离扩

布,会衰减;③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21.

22.是将运动神经兴

奋的冲动传递给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特定部位。

23.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过程: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