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概要

合集下载

地质年表——精选推荐

地质年表——精选推荐

237.0 ± 2.0*
aquatic temnospondyl amphibians. Ceratitic ammonoids extremely common.Modern corals and teleost fish appear, as do many modern insect clades. Andean Orogeny in South

空谷尔期
乌 阿尔丁斯 克期 拉 萨克马尔 期 尔 世
阿瑟尔期
including all trilobites,graptolites, and blastoids. Ouachita and Innuitian orogenies in North
America.Uralian orogeny in Europe/Asia tapers off. Altaid orogeny in Asia. Hunter-Bowen Orogeny on Australian Continent begins (c. 260–225 Ma), forming the MacDonnell Ranges.
1.806*
格拉斯期
2.588*


新生

代[ 4] 显生
n / a[ 3]



中 纪


皮亚琴察 期/勃朗期
3.600*
252 万年前第四纪 冰河时 期开始 ,寒冷 干燥的 气候强 化了目 前的冰 室条件 。南猿 、许 多现有 哺乳动 物属,
赞克尔期
和全新世 软体动 物出现 。能 人 出现。
5.333*
世 尼亚期)
黏土雕像 (例如 莱斯皮 格维纳 斯), 特别是 在地中 海和欧 洲地区 。在 7 万 5 千 年前 多巴湖 超级火 山爆发 , 0.781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十章 地史总结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十章 地史总结
第十章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 质事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岩石圈事件 生物圈事件 水圈大气圈事件 地史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一、联合古陆(Pangea)旋回
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五次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新联合古陆(PⅤ ) 中联合古陆(PⅣ) 古联合古陆(P Ⅲ) 原联合古陆(P Ⅱ) 始联合古陆(P Ⅰ) 成型期 古生代末(250 Ma) 震旦纪初(约850 Ma) 长城纪末(约1 400 Ma) 古元古代末(约1 900 Ma) 太古宙末(约2 500 Ma)
R-Q 新联合古陆 (250Ma) 中联合古陆 (850Ma) 古联合古陆 (1400Ma) 原联合古陆
Himalayan Suture zone
(1900Ma)
始联合古陆 (2500Ma)
Kxtb,01,46(8):646-650
联 合 古 及 与陆 生 物的 分 异形 度 的成 关和 系 分 裂 史
古联合古陆(PⅢ)
主要特征是原地台的进一 步固化和集结。 在中朝、西伯利亚、俄罗 斯、中非和澳洲等陆块上 似盖层沉积、碳酸盐岩进 一步增多。 在空间分布上古联合古 陆呈经向半球形分布 ,其 成型时代大体在1400Ma左 右。
古联合古陆再造 (据王鸿祯等,1996简化)
中联合古陆(PⅣ)
经过太古宙以来多次 构造一岩浆活动的改造, 元古宙晚期由晋宁运动 (中国)、哥德(Gothic) 一格林威尔 Grenvillian)运动(欧 美)形成了具有真正地 台双层结构的岩石圈巨 型稳定块体。 在空间分布上,中联 合古陆呈纬向半球形分 布,其成型时代大体在 850 Ma左右。
中联合古陆再造 (据王鸿祯等,1996简化)
新联合古陆(PⅤ)
这是自太古宙以来,岩石圈块体的一次规模最大的 聚集事件,成型于晚海西期一早印支期(250 Ma左右)。 在空间分布上,大陆型联合古陆呈典型的经向半球 型分布,北半球称劳亚大陆,南半球称冈瓦纳大陆,夹 持于二者之间呈向西开口的V字形广大区域为南、北古特 提斯多岛洋,它们在地貌特征和构造性质上类似现今的 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资源环境和海 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移形成的。 大量的地球科学资料表明,与新联合古陆的形成相伴 的是:陆地面积大量增加,浅海面积急剧减少,地球半径 缩减(其缩减值相当于现代地球半径的5%),古地磁转向 (伊拉瓦拉转向),δ13c、铱异常,气候变冷,海平面下 降,缺氧沉积、盐类沉积发育,峨眉玄武岩、通古斯玄 武岩喷发,地核和大地水准面偏移,浅海生物大绝灭, 大量陨石撞击地球。

第十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

第十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

还原大气圈向含氧水圈和含氧大气圈的转化标志
• 臼齿构造——中新生代特色沉积
C2-P1
气 候 变 冷 事 件
第四纪
南沱组
海 平 面 变 化 和 沉 积 史
生物史-沉积史-构造史与圈层耦合
岩石圈 大 陆 地 壳 增 长
模 式
水圈
红 层 富 铁 古 土 壤 硫 碳 酸 酸 盐 盐
氧 化
大气圈 氧 气

,
陆 核 ?
历史构造
(灵魂)
历史构造分析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相概念及定律
生物的
沉积古地理 (血肉)
相标志
物理的 化学的
沉积环境 地层的形成作用 概念、定律与接触关系类型 岩石学


划分、对比
古生物学
构造学 岩石地层单位
(骨架)
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第十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的 重大地质事件
一、岩石圈事件
R-Q 新联合古陆 (250Ma) 中联合古陆 (850Ma) 古联合古陆 (1400Ma) 原联合
(1900Ma)
始联合古陆 (2500Ma)
Kxtb,01,46(8):646-650
联 合 古 及 与陆 生 物的 分 异形 度 的成 关和 系 分 裂 史
欧 亚 板 块
华 南 板 块 扬 子 华 夏 板 块 原 地 台
强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I N1-E3 弱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 K2-E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萎缩 燕山运动 III 陆 2 K1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形成 燕山运动 II 1 J3-K1 西稳盆地萎,东火带东移 燕山运动 I J1-J2 西稳盆地,东火活带 印支运动 II T3 潮湿气候海陆交互 印支运动 I,华南华北拼合 T1-T2 干旱气候滨浅海 海西运动 D1-P2 碳酸盐碎屑岩含煤 广西运动,扬子华夏拼合 S1-S3 非补偿→过补偿碎屑岩 O1-O3 滨浅海碳酸盐 海 ∈2-∈3 白云岩,化石稀少 ∈1 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 Z2 陡山沱→灯影:碳酸盐 Z1 莲沱→南沱:碎屑岩冰碛岩 晋宁运动 II,800Ma 1 Pt3 马槽园组:磨拉石 晋宁运动 I,1000Ma Pt2 神农架群 海 1600Ma Pt1 空岭群 N2-Q4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神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殊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辟、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蜿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为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量,赋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为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为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

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

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地球的历史悠久而复杂,经历了亿万年的变迁。

为了研究和理解这些变化,科学家们对地质年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地质年代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时空框架,也为我们理解地球演化、生物演替以及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标志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社会意义。

地质年代的划分地质年代是通过对地球历史的时间进行分段而形成的时序体系。

这个体系可被用于描述岩石层、化石及其环境,以及大规模生物灭绝和大气成分变化等历史事件。

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地质年代体系是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GC)建立的,该体系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时代: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是指地球形成至约五亿年前的一段时期,占据了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大量的化石记录,但它是地球及生命发展的基础阶段。

前寒武纪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部分:太古宙(Hadean):约从太阳系形成开始(约46亿年前)至约40亿年前。

在这一时期,地球表面经历了剧烈的碰撞和熔融,形成了初步的岩石圈。

原洪宙(Archean):约从40亿年前到25亿年前。

此时,第一批单细胞生物如原核生物出现,海洋开始形成,并且逐渐稳定。

元古宙(Proterozoic):约从25亿年前到5.4亿年前。

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积累,包括著名的大氧化事件,生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大量游离氧气进入大气。

古生代古生代持续了约5.4亿年,从寒武纪开始,到二叠纪结束。

这个时期是多细胞生命迅速发展的阶段,包括:寒武纪:以“寒武纪大爆发”闻名,这一时期生命形式急剧增加,各种无脊椎动物快速演化,多样性前所未有。

奥陶纪-志留纪:海洋生物继续繁荣发展,陆地上的植物和早期脊椎动物也逐渐出现。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鱼类多样性达到高峰,同时陆生植物开始占据主要位置,昆虫与两栖动物也在陆地上发展。

石炭纪:以发展出大量森林植物著称,也是无翅昆虫及早期爬行动物崛起的重要时期。

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及影响

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及影响

下图为2011年8月16日云南泥石流滑坡灾害危险等级预警预 报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面为我国云南西部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 区。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
2.两个角度分析内、外力作用 (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 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 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 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 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1.四方面理解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即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者是统一的,是地质循环的综合体现。 (2)地质循环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的交换,是自然地理环 境形成过程中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循环,是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基础。 (3)地质循环充分体现了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即时间上同时 进行,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某时某地往往某一作用占优势。 (4)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 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
(三) 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及影响
地质事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稀有的、突然发生的、在短暂时 间内完成而且影响范围广大的自然现象。一般常见的地质事件主 要有火山喷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由于其往往对生产和生 活有重大影响,所以成为高考频繁考查的热点。

地史概述

地史概述

前寒武纪地史概述一、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前寒武系,特别是太古界及下元古界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及强烈的构造变动。

巨大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是前寒武纪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它表现为地层间角度不整合、大规模岩浆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

一些重大的地质事件是世界性的。

从38×108 a前形成的原始地壳至大陆型地壳的出现,前寒武系由三次巨大的构造—岩浆旋回形成,距今25×108 a左右、19×108 a左右、10×108 a左右等几次构造运动,不同程度在世界各地都有表现,从而将前寒武纪地史划分为几大阶段。

(一)太古代(38×108 a至25×108 a左右)太古代岩石一般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

根据变质程度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深变质片麻岩—麻粒岩相和中低级变质的“绿岩”相带。

它们都属于地壳比较活动条件下的产物。

可见,原始的太古代地壳大部分是比较薄的,没有稳定的地块,普遍处于活动状态。

大约在距今29×108 a ~30×108 a,在我国华北地区发生的迁西运动;大约在25×108 a,发生了一次较普通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如我国的阜平运动是已知最早的全球性事件之一。

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界“陆核”。

(二)元古代(25×108 a 至8×108 a 左右)元古代是中国地壳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形成了中国板块构造的基本骨架。

太古代末期的阜平运动使华北地区的几个古陆核相连为华北原始古陆壳,这个古陆壳当时可能与塔里木原始古陆壳甚至川鄂原始古陆壳相连为统一的中国原始古陆壳,其北面、西南和东南均为洋壳所围。

元古代期间这个统一的古陆壳经过分裂、解体,然后重新结合。

早元古代的断裂作用使华北原始古陆壳分裂,形成冀鲁小板块、鄂尔多斯小板块及介于其间的五台—太行—中条lie陷槽,而在原始古陆壳的东缘则有胶辽裂陷槽,但其形成时期可能较晚。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 (...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 (...

第三节 水圈和大气圈事件
• (3)缺氧事件-地史中大规模的缺氧事件沉积主要 发育于寒武纪初期、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 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除寒 武纪初期和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的缺氧事件外, 其他四次分别与显生宙的四次生物集群绝灭的时 间大体吻合。 • 大规模缺氧事件的成因是复杂的,与地史中动植 物的演化、大气圈中氧含量变化和气候等因素存 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FK
Pan-Afr (1.0-0.6Ga)
Massifs (800-600Ma)
Tawuia-Longfeng. (800-900Ma)
泛大陆-850Ma再造图显示出纬向分布的古大陆特征(据王鸿祯,1998)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 5、新联合古陆,成型于晚海西期-早印支期 (250Ma)在空间分布上,大陆型联合古陆呈 典型的经向半球型分布,北半球称劳亚大陆, 南半球称冈瓦纳大陆,夹持于二者之间呈向西 开口的V字形广大区域为南、北古特提斯多岛 洋,它们在地貌特征和构造性质上类似现今的 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资源 环境和海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 移形成的。
繁荣似锦,无限风光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一、联合古陆旋回 1、始联合古陆,是岩石圈形成演化过程中 早期较广泛的一次固结聚集事件 (2500Ma)太古宇末(阜平运动)陆核 形成 • 构造组成为绿岩带和其间的花岗质岩带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2、原联合古陆,陆核扩大,原地台形成。 (1800-1900Ma),古元古代末(吕梁运 动),原地台及似盖层形成。 • 海、陆相沉积分异,红层、赤铁矿和似 盖层沉积开始出现,这是沉积史中具划 时代意义的重大地史事件。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代序言)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代序言)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代序言)
杜远生 1,2 周 琦 2,3 张连昌4 余文超1,2
1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 3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贵阳 550004
CMYK
第 22卷 第 5期 2020年 10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OFPALAEOGEOGRAPHY (ChineseEdition)
文 章 编 号 : 1671-1505(2020)05-0807-05 DOI:10.7605/gdlxb.2020.05.055
Vol22 No5 Oct.2020
“耦合”, 是 指 地 质 事 件 之 间 存 在 的 因 果 关 系。 上 述这些重大地质事件均具有开始的突发性、结果的 突变性特 征, 虽 然 有 的 事 件 是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的 事 件,但相对于漫长的地质历史平静期,也具有一定 程度上的过程短暂性,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可能也存 在密 切 联 系, 甚 至 是 耦 合 关 系 (孙 枢 和 王 成 善, 2009; 王 成 善 等 , 2017; Skrimshire, 2019)。
4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沉积矿 产 是 形 成 于 沉 积 盆 地 或 陆 表, 通 过 机 械、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形成的具有工业 元素异常或超常富集且可供人类利用与开采的工业 矿物或岩石等。多数沉积矿产的形成代表着一种成 矿事件。 这 种 成 矿 事 件 通 常 与 全 球 或 巨 域 (地 理 上洲际的、地质上板块或板块之间的) 重大地质 事件密切相关或耦合。 所 谓 “事 件 ”, 是 指 具 有 开 始的突发性、过程的短 暂 性 (瞬 时 性 )、 结 果 的 突 变性 (灾 变 性 ) 的 自 然 或 人 为 过 程, 譬 如 战 争、 疫情、地 震 分 别 是 政 治 事 件、 卫 生 事 件、 自 然 事 件。所谓 “地质事件”, 是 指 在 地 质 历 史 时 期 发 生 的具有地质记录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海啸、风暴 (台风 或 飓 风 )、 生 物 集 群 灭 绝 等。 所 谓 “重 大 地 质事件”,是指全 球 或 巨 域 发 生 的、 对 全 球 具 有 重 要影响的有地质记录的地质事件,如古元古代大氧 化事件 (GOE)(Holland,2002)、新 元 古 代氧 化事 件 (NOE)(OchandShieldsZhou,2012)、 新 元 古 代 冰 室 气 候 事 件 (Spenceetal., 2016; Hoffman etal.,2017)、 晚 古 生 代 冰 室 气 候 事 件 (Shiand Waterhouse,2010; MontaezandPoulsen, 2013)、 造山旋回—超 大 陆 聚 合 事 件 (李 三 忠 等, 2015)、 超 大 陆 裂 解 事 件、 中 生 代 温 室 事 件 (王 成 善, 2006)、小 行 星 碰 撞 事 件 (杜 远 生 等,2008)、 生 物集群灭绝事 件 (沈 树 忠 和 张 华,2017)、 大 火 成 岩省 事 件 (徐 义 刚, 2002) 等 等 (图 1)。 所 谓

地质演变完整事记

地质演变完整事记

地质演变完整事记⼤约50亿年前,整个太阳系还是⼀⽚混沌,是⼀个不断发光发热的快速旋转漩涡; 46-25亿年前,历史上称为太古代,地球的三圈初步形成,海潮地震和⽕上爆发频发,因为第⼀批光合作⽤细菌的出现,地球⼤⽓中氧⽓含量⼤幅增加,⽽有⼀种厌氧的铁细菌在这次⽓体更替中⼤量死亡,⽇积⽉累后成为了现在的铁矿⽯;6亿年前发⽣著名的寒武纪⼤爆发,在这次爆发中节肢、软体、腕⾜和环体动物出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三叶⾍,三叶⾍是⼀种⽣命⼒⾮常顽强的⽣物物种,在地球的长河之中⼀共⽣存了3亿年,最后⼏乎全部灭绝,只有⼀个旁⽀的三叶⾍最后成功进化成⽔蝎;寒武纪⼤爆发臆想图 4.8亿年前奥陶纪开始,代表物种笔⽯和鹦鹉螺开始出现,当时鹦鹉螺的⾝体相⽐较其它物种⾮常庞⼤,⽽且还有⾮常锋利的⽛齿,鹦鹉螺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霸主;远古巨型鹦鹉螺 4.4亿年前志留纪当令,笔⽯数量巨增,于此同时地球板块开始变得躁动起来,板块之间经常发⽣剧烈的碰撞和撕扯,地球地貌⼤幅改变,⼀般来说,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升,表现了⼀个巨⼤的海侵旋回。

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西洋闭合,⼀些板块间发⽣碰撞,导致⼀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貌巨变,⼤陆⾯积显著扩⼤,⽣物界也发⽣了巨⼤的演变,这⼀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泥盆纪时,蕨类、昆⾍和裸⼦植物开始出现,地球发⽣了著名的海西运动,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成为陆地,古地理⾯貌与早古⽣代相⽐有很⼤的变化。

在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昆⾍和两栖类兴起。

在泥盆纪末期遭遇了超级地幔柱,⼤部分⽣物都在这次灾难中彻底消失,超级地幔柱⼜称巨型地幔柱,它起初指起源于核幔边界,直径达数千千⽶的热物质上涌体(即热地幔柱),是⼤陆裂解和海底扩张的基本动⼒。

当前全球共有两个巨型热地幔柱,分别位于南太平洋和⾮洲下⾯。

后来发现除上升热地幔柱外,在亚洲⼤陆之下超级地幔柱的颈缩—膨胀构造还存在⼀个由俯冲物质在上、下地幔边界堆积形成的巨型冷地幔柱,它是⼤陆聚合的驱动⼒。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地球表面和地下运动的科学。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形成、演变历史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的发展变化规律。

我们现在所知的地质学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从地球的形成到今天的演化,地质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地球的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的形成是在约46亿年前开始的。

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一亿年内完成的。

地球形成的过程相当漫长,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

在地球形成初期,最早的岩石形成于约42亿年前,这也是地球岩石的起源。

地球的初期地幔是熔融状态,而且地球上的气氮和水都是从太空中流入地球表面的。

地球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地幔相分离、地幔的结晶、地球的构造发展和地球的外壳演化。

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地球的初期形成、地幔的结晶、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发展和地球的表面环境的变化。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地幔柱状构造的发展、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等,这些地质事件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位于地心,是地球的内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它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幔是由硅酸盐类矿物和镁、铁等元素组成的,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壳层,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环境。

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地幔对地球的运动和地壳的形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地壳则是地球表面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的这些结构相互联系,通过地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它的发现在20世纪初在地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灾害

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灾害

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灾害一、地球的地质历史1.地质时代的划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重要地质事件:地壳形成、生命起源、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火山喷发、地震等。

3.地质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气候变迁、生物进化、地形地貌变化等。

二、地质灾害1.定义: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岩体、结构物破坏,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

a)地球内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b)地球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盐渍化等。

c)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采矿、建设、土地开发等。

2.地质灾害的危害:a)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摧毁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巨大经济损失。

c)环境破坏: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d)社会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社会稳定,导致难民流离失所,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等。

3.地质灾害的防治:a)地震: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

b)火山:火山喷发预警,火山灰治理,火山旅游开发等。

c)滑坡、泥石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

d)地面塌陷:合理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管理。

e)土壤盐渍化:改良土壤,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

4.地球地质历史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活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5.地质灾害对地球地质历史的影响: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形地貌,影响地质变迁。

综上所述,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了解地质历史,认识地质灾害,对我们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地球地质时代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方法:回顾地球地质历史的相关知识,按照地质时代的顺序,依次列举每个时代的特征。

答案:地球地质时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时代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地质时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时代是指地球历史上,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的阶段。

自地球形成以来,地质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生物演化特点。

本文将对地质时代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地质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地质时代的划分地质时代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1. 太古代(约45亿年前-25亿年前)太古代是地球历史最早的一个阶段,大约从45亿年前开始,到25亿年前结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分化、板块构造的形成等。

太古代的生物演化相对简单,主要是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生物。

2. 元古代(约25亿年前-5.4亿年前)元古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25亿年前开始,到5.4亿年前结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全球性缺氧事件、冰期、地壳的分化、板块构造的形成等。

元古代的生物演化逐渐复杂,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和早期动物。

3. 古生代(约5.4亿年前-2.5亿年前)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三个阶段,大约从5.4亿年前开始,到2.5亿年前结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的演变、海陆变迁、生物大灭绝事件等。

古生代是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早期脊椎动物。

4. 中生代(约2.5亿年前-6600万年)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四个阶段,大约从2.5亿年前开始,到6600万年结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的演变、海陆变迁、生物大灭绝事件等。

中生代是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

5. 新生代(约6600万年至今)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个阶段,大约从6600万年至今。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的演变、海陆变迁、生物大灭绝事件等。

一文了解地质年代及标志性生物事件

一文了解地质年代及标志性生物事件

一文了解地质年代及标志性生物事件导读截图自新人教版教材《地理1》新版教材中增添了一项与地质年代有前的内容,比如人教版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湘教版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演化》、鲁教版第一章第2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等,都有相关内容出现,而在浙江省选考中一直有该项内容出现,今天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些当前教材上没有的地质年代内容。

1、年代何其多?年代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领域有其各自的划分方式。

常见的有地质年代、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古人类学、社会发展等等方面的划分。

我们常说的侏罗纪、寒武纪、冰河世纪等是按照地质年代划分。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是按照考古年代来划分。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是按照社会发展来分期。

蒙昧时期、野蛮时期、文明时期等是社会学的分期。

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等是按照人类体制形态分期。

某某王朝是历史学上的分期。

在这些分期中,最基础宏观、也是最复杂的是地质年代的分期。

今天就向大家仔细介绍一下地质年代的分期方法。

2、地质年代是如何划分的?地质年代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另一是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事件。

前者称为相对年代,后者称为绝对年代。

什么是绝对地质年代?类比于人,例如A今年40岁,这里的40岁指的是A的绝对年龄,同样的,岩层从形成至今历经了多少“年”,指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就是绝对地质年代。

那相对地质年代呢?同样类比于人类,以出生至死亡作为时间轴,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阶段。

对于地球而言,从形成起至今也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这诸多的阶段可以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这就是相对地质年代,它不用确切的“年”来表示时间,而更侧重于相对的先后关系。

比如,我们说A是青年,B是少年,可以立马知道A比B年龄大。

晚古生代冰期研究进展

晚古生代冰期研究进展

晚古生代冰期研究进展杨兵;夏浩东;杨欣杰;韦一【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6(35)2【摘要】晚古生代冰期作为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地质事件,已成为目前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冰期事件在不同纬度地区表现不同,其沉积响应及相应的地质变化也就有明显的差异。

国际上对不同纬度地区的冰期事件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对高纬度地区的冰成岩地层学、中低纬度地区海平面变化及旋回地层学,以及低纬度地区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系统总结了全球晚古生代3次冰期事件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沉积响应及其他地质变化规律,主要冰期记录包括冈瓦纳大陆冰成岩,中、低纬度地区全球冰川型海退事件,无机碳同位素全球同步性正漂移事件,以及大气中CO_2浓度变化,并进一步阐述了晚古生代冰期事件规模、演替规律及与全球气候和地质演化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冰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总页数】12页(P140-151)【关键词】晚古生代;冰期;冰成岩;海平面变化;同位素【作者】杨兵;夏浩东;杨欣杰;韦一【作者单位】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4【相关文献】1.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沉积灰岩墙研究进展 [J], 彭阳;胡贵昂;陆刚;章雨旭;乔秀夫2.中国东部陆缘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与裂谷型含油气盆地演化系列/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从晚古生代煤系论郯庐断裂形成及中新生代活动的若干基本特征 [J],3.青藏高原晚古生代若干地质问题研究进展与分歧 [J], 朱占祥;潘云唐4.石炭纪生物礁与晚古生代冰期的耦合关系 [J], 巩恩普;黄文韬;关长庆;张永利;王立芙;杨臻元;李骁;王俊杰;苗卓伟5.地球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幕后推手 [J], 黄增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
植 动 物 物
地 球 内 能
贫 铁 古 土 壤
臭 氧 还 原 极 还 原 二 氧 化 碳
BIFs
华 南 华 北 及 邻 区 地 史 回 顾
欧 亚 板 块
华 北 板 块
原 地 台
陆 核
强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I E3 -N1 弱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 K2-E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萎缩 燕山运动 III 2 K1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形成 陆 燕山运动 II J3-K11 西稳盆地萎,东火带东移 燕山运动 I J1-J2 西稳盆地,东火活带 印支运动 II T3 潮湿气候河湖碎屑 印支运动 I,华南华北拼合 T1-T2 干旱气候河湖碎屑 海西运动,华北 Siberia 拼合 C2-P2 海→陆含煤盆地 华北隆升 O3-C1 ∈14-O2 滨浅海碳酸盐 蓟县运动 800Ma 1 Pt3 青白口群:下→龙→景 海 芹峪上升 1000Ma Pt22 蓟县群:杨雾洪铁 1400Ma 1 Pt2 长城群:常串团大高 吕梁运动 II,1800Ma 2 Pt1 h 郭家寨亚群:红 Molasse 吕梁运动 I,1900Ma Pt12h 豆村→东冶亚群 五台运动 2200Ma 海 1 Pt1 五台群 阜平运动 2500Ma Ar4 单塔子群 迁西运动 3000Ma Ar1-3 迁西群
第十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的 重大地质事件
一、岩石圈事件
R-Q 新联合古陆 (250Ma) 中联合古陆 (850Ma) 古联合古陆 (1400Ma) 原联合古陆
Himalayan Suture zone
(1900Ma)
始联合古陆 (2500Ma)
Kxtb,01,46(8):646-650
联 合 古 及 与陆 生 物的 分 异形 度 的成 关和 系 分 裂 史
N2-Q4
欧 亚 板 块
华 南 板 块 扬 子 华 夏 板 块 原 地 台
强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I N1-E3 弱高山深盆,大江东去 喜山运动 I K2-E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萎缩 燕山运动 III 陆 2 K1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形成 燕山运动 II 1 J3-K1 西稳盆地萎,东火带东移 燕山运动 I J1-J2 西稳盆地,东火活带 印支运动 II T3 潮湿气候海陆交互 印支运动 I,华南华北拼合 T1-T2 干旱气候滨浅海 海西运动 D1-P2 碳酸盐碎屑岩含煤 广西运动,扬子华夏拼合 S1-S3 非补偿→过补偿碎屑岩 O1-O3 滨浅海碳酸盐 海 ∈2-∈3 白云岩,化石稀少 ∈1 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 Z2 陡山沱→灯影:碳酸盐 Z1 莲沱→南沱:碎屑岩冰碛岩 晋宁运动 II,800Ma Pt31 马槽园组:磨拉石 晋宁运动 I,1000Ma Pt2 神农架群 海 1600Ma Pt1 空岭群
还原大气圈向含氧水圈和含氧大气圈的转化标志
• 臼齿构造——中新生代特色沉积
C2-P1
气 候 变 冷 事 件
第四纪
南沱组
海 平 面 变 化 和 沉 积 史
生物史-沉积史-构造史与圈层耦合
岩石圈 大 陆 地 壳 增 长
模 式
水圈
红 层 富 铁 古 土 壤 硫 碳 酸 酸 盐 盐
氧 化
大气圈 氧 气
二、生物圈事件
科绝灭 率% 15 ≥20 57 21 22
更 替 型
创 新 型
及 其生 耦物 合史 关沉 系积 全史 球构 造 中 史 国 -
( + )
D1 O3
生 物 史
三、水圈和大气圈事件
特色沉积
• 定义:具有标志地史发展阶段的沉积类型或沉积
组合。 • 碎屑铀岩沉积、条带状硅铁沉积——太古宙和古 元古代早期还原水圈和还原大气圈的特色沉积。 • 最早的红层沉积——中元古代初期,还原水圈和
N2-Q4

Hale Waihona Puke ,陆 核 ?历史构造
(灵魂)
历史构造分析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相概念及定律
生物的
沉积古地理 (血肉)
相标志
物理的 化学的
沉积环境 地层的形成作用 概念、定律与接触关系类型 岩石学


划分、对比
古生物学
构造学 岩石地层单位
(骨架)
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