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2)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陈苑旻1,陈志昭2,郭怡宁11.福建省福鼎市气象局,福建福鼎 355200;2.宁德市气象局,福建宁德 352100摘要 浅析宁德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构建宁德茶树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宁德茶树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结果如下:(1)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日照时数为1 332~2 076 h,气候倾向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
空间上,各县(市、区)年日照时数为1 570~1 777 h。
(2)1970年至2019年50年间,宁德年平均气温为16.5~18.5 ℃,气候倾向率是0.28 ℃/1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8~23.4 ℃,气候倾向率是0.27 ℃/10年。
(3)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降水量为1 148.8~2 541.8 mm,气候倾向率是34.6 mm/10年,时间上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
降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少—多—少的特点。
(4)福鼎、古田、蕉城、福安、霞浦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多于寿宁、周宁、屏南、柘荣等县(市)。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207-03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暖变化,其幅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范围,吸引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大量目光[1]。
目前,我国气温升高的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种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重大。
气候变化会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还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破坏性的提高,导致农作物产量和收益严重下降[2-3]。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种植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重大。
气候变化不仅会改变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还会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同时,气候变暖会使得农业病虫害发生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重,使农作物产量和收益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导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多、破坏性更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4-5]。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山西省朔州市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的年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1. 气候类型山西省朔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差较大的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凉,降水分布不均,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分配特征。
2. 平均气温山西省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约为9-10摄氏度。
夏季平均气温在25-26摄氏度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 降水量山西省朔州市的年降水量约在400-5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
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往往出现旱情。
降水分布不均,易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土地干旱。
4. 风力山西省朔州市的风力较大,尤其是冬季,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
大风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植株的稳定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种植作物选择由于山西省朔州市的温度条件适宜,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因此需要选择适应干旱的抗旱作物。
2. 灌溉问题由于降水不足,山西省朔州市的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灌溉。
合理的灌溉制度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土壤干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防御自然灾害山西省朔州市的大风天气较为常见,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对大风的防范,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4. 种植结构调整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需要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适当延长种植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种植,采取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织金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1资料来源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于织金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利用1981—2016年的日照、气温、降水资料,2011—2016年50个区域站降水和气温资料。
1.2分析方法从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光照、温度、水分的气象要素角度分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3个关键因子综合影响农业生产,有利的组合影响将会给农作物带来增产,不利的配合将会造成减产[1]。
日照百分率除受到纬度和季节影响外,同时受到地形、天空状况的影响。
日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持续日数较长,对冬季作物的后期生长和春耕春播作物影响较大,秋季日照的多少则会影响秋季作物产量的高低。
热量资源的评价分析,主要从温度的月变化、界限温度、气候生长季节、积温等方面进行分析。
界限温度是指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的温度(常用0℃、3~5℃、10℃、15℃、20℃作为界限温度)。
0℃,土壤冻结或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3~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10℃,喜凉作物迅速生长,喜温作物开始生长,春秋两季10℃之间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5℃,初日为水稻移栽期,终日为小麦播种期,初终日之间为水稻生长活跃期;20℃,水稻分蘖期加速,而终日影响水稻抽穗开花,造成不孕空壳。
一般在9月中下旬水稻的抽穗开花期,低于20℃(寒露风)易造成空壳,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生长季节为年内农作物的生长期,为春秋两季0℃的初终日之间的时间;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单位为℃·d ,活动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高于某一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之和。
本文分析>10℃的活动积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水资源特征分析,水分条件决定着生物生产力以及作物的产量,在农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的异常条件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降雨量角度进行分析[1-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农业气候资源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GIS 对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气候】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
【气候】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分析引言气候变化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严峻的挑战。
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预计在2024年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 2024年的气候预测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和模型预测,2024年的气候变化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全球气温将进一步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将增加。
这将导致干旱、洪涝和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增加。
1.1 温度上升1988年至202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85摄氏度。
到2024年,预计全球平均温度将再增加0.3至0.7摄氏度。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温度将继续升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深远影响。
1.2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
这包括干旱、洪涝、飓风、台风等灾害。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将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品质。
2. 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种植、灌溉、收获和运输等环节。
以下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2.1 作物生产下降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造成的最大威胁是温度上升。
很多作物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和生理过程。
例如,高温可能导致作物减产、花粉落下、花期延长等现象。
此外,灌溉水源的稀缺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2.2 水资源供应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水循环的扰动,进而影响农业的水资源供应。
干旱地区的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且降雨也更加不规律。
这将使农业的灌溉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加速农田退化和土壤侵蚀。
2.3 病虫害爆发气候变化也将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温暖湿润的气候提供了病虫害滋生的理想环境。
例如,由于温度上升和降雨不规律,一些农作物将面临更多的病毒感染和昆虫攻击。
这将损害农作物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
农业气候资源
4,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调节性-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可调节性,人类可以改善-局地或小范围的环境条件。如设施农业等等 5
大®-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低层大气-阳光-红夕处线福身时不省能-家上温室的室页-温室效应-6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内容-1,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农 业生产对象和农业过程的关系。-2,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形。-4,气候条件与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u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最强〔0.47049 0.15-0.76-4.0um-紫外福射-可见光-红外辐射-7%-50%-43%-福射最强0.51-地表能 -0.29-2.8-受的福射-L-生理福射-0.75m-0.38-0.71m-光合有效福射》
。单位面积植物产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植物利用光能的多少-光能生产潜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光能资源的优劣-同时 物利用光能的效率-从叶绿体光化学的角度,光能转化率(光能利用率)最高-为20~25%;但由于植株的反射、株 漏光、自身呼吸消-耗等原因,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的理论计算值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一 .0%。-10
http/ cn-主要为南-本-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和内-蒙古高原部、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丰富区>1700-较丰富区1500~1700-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可利用区12 01500-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贫乏区<1200-盆地为低值中心-单位:kW·h/m2-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 布
为什么东南少西北多?-东南地区靠近海洋,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少-为什么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 最乏?-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②纬度较低-四川盆地: 围高山环绕,-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气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弱-13
寻甸农业气候资源初步分析
寻甸农业气候资源初步分析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生态经济科学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对地处北部的寻甸县来说,气候资源非常丰富,气候立体,气候类型较多,气候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极大。
利用寻甸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寻甸县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寻甸县农业产业调整及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建议,是一项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寻甸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在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
东临马龙县、沾益县、会泽县,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县、禄劝县相依;北与、会泽县接壤,有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县,川原平衍。
全县土地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纵距80余公里,由南至北绵延60余公里。
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突出,多雨,凉爽潮湿。
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首批“省高原特色农业示县”和“昆曲绿色经济示带”县区农业大县之一。
全县在册耕地面积49.8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8.56,耕地面积全市第一。
2012年全县人口5437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535人,农业人口495232人,农业人口占91.07。
寻甸要跨越,关键在农业。
丰富的气候资源对寻甸县农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特色发展至关重要。
一、光能资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
1.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各地日照时数长短与地理纬度、地形、山脉的遮蔽和阴雨日数多少等有密切关系。
寻甸日照时数全年平均为2059.8h。
与寻甸接壤的、禄劝、富民、嵩明日照时数全年平均分别为:2191.0h、1988.2h、2129.5h、1867.5h。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伊宁县农业气候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大风、寒潮、暴雨和洪水等方面内容,以为伊宁县的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新疆伊宁伊宁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
东邻尼勒克县,南临伊犁河与察布查尔、巩留两县隔河相望,西接伊宁市和霍城县,北越科古尔琴山与精河、博乐交界。
东西最长116 km,南北宽95 km,总面积6 152.55 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43°35′10″~44°29′30″、东径81°13′40″~82°42′20″。
伊宁县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当地冬春温暖湿润,夏秋干燥较热,昼夜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9.0~11.1 ℃,年降水量250~551.7 mm,年日照时数2 733.8~2 887.8 h;无霜期154~184 d 。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1.1热量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
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7日。
此时农田土壤完全解冻,冬小麦返青,大田开始耕作,甜菜、大豆等春播作物陆续播种。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10日,此时玉米等喜温作物进入播种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5日,全年持续日数为120~140 d,其间平均积温为2 951.1 ℃。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的结束日期在10月13日,这段时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
伊宁县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为180~190 d,积温为 3 400 ℃左右。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的结束日期在11月30日,进入冬季,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进行农事活动或农耕期的长短,伊宁县为250~270 d。
农业数据分析报告农作物产量与气候变化分析
农业数据分析报告农作物产量与气候变化分析农业数据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作物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分析,帮助农业从业者了解不同气候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进行农作物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分析,我们收集了过去十年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的数据包括各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指标。
三、气象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1. 气温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气温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作物的产量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一些作物,如小麦和玉米,产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气温的升高,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
- 然而,对于其他作物,如水稻和蔬菜,产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这些作物对较高的温度较为敏感,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正常生长与发育。
2. 降水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除了气温,降水量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的产量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些作物,如水稻和蔬菜,对较高的降水量较为适应。
适量的降水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促进作物生长。
- 然而,对于其他作物,如小麦和玉米,产量与降水量呈倒U型关系。
适宜的降水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 日照时数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日照时数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的产量与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一些作物,如水稻和蔬菜,较长的日照时数有利于其生长与发育。
充足的阳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光合作用能量,促进产量的增加。
- 然而,对于其他作物,如小麦和玉米,产量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这些作物在高温高照的环境下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的稳定性。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1. 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
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一、农业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气候资源普查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普查,查清各种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气象台站预报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气候资源普查的内容和方法气候资源普查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湿度、蒸发等气象要素的普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性的普查;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太阳辐射、地表热状况等物理因素的普查。
气候资源普查的方法主要有: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实地调查观测和遥感资料的结合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气候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
二、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和原则农业气候区划是气候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特点,将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划分为一个区,以便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包括: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是指区划的各个分区在气候条件方面应当具有相似性;主导因素原则是指要抓住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综合性原则是指要综合考虑各种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一致性原则是指区划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和步骤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主要包括:根据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气候信息;以及野外实地调查观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各种气候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步骤包括:收集整理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农业气候区划图;野外实地调查观测;综合分析,提出区划报告。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改完善。
三、农业技术角度的地理知识点农业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农业技术是指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农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
近30年遵义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近30年遵义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农业气候资源主要是为农业生产给予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热量、水以及光照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以及农业生产潜力。
本文选取遵义市1985年-2014年间积温、平均气温、无霜期、降水以及日照等气象资料,对近30年来遵义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遵义;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引言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为农业生产大市。
热量、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最活跃、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它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作物产量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它们是农作物生存繁殖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遵义市农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因此,本文主要利用近30年遵义市的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无霜期、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全面认识和掌握本地的农业气候资源的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农业生产以及农作物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指导。
1.资料和方法本文资料均来源于遵义市气象局,资料主要包含遵义市气象局1985-2014年的有效积温、气温、无霜期、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季节划分标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
主要采取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展开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必要资源,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影响着热量资源的变化。
本文从积温、平均气温以及无霜期3个方面分析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2.1.1积温变化特点由1985-2014年遵义市≥10℃积温的年际变化曲线可知,近30年遵义市≥10℃积温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是162.41℃/10a。
在近30年来,≥10℃积温的平均值为4855.8℃,最高值为5580.6℃,出现在2013年,最低值为4211.7℃,出现在2010年,两者相差约1368.9℃,说明遵义市≥10℃积温年际间差异性较大。
各种气候相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优缺点
气候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典型农产品
发展农业的优点
发展农业的缺点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可可
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水热条件优越
洪涝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其它
林业、水果、蔬菜
热带草原气候
畜牧业
畜产品
光热较充足,湿季降水较多,牧草较多,也可适当发展种植业。
全年干旱,水资源贫乏。
高山高原气候
河谷农业
立体农业
高原畜牧业;如青藏咼原河谷种植青稞、牦牛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垂直高差大,农作物品种类型丰富。
海拔高,热量不足。
林业(山地丘陵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多旱涝灾害;年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春秋季沙尘
暴。
温带海洋性气候
乳畜业
奶制品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温和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农业
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
(园艺业)如:柑橘、葡萄、橄榄。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冬季温和多雨,光照不足。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牧场放牧业
畜产品
夏季光、热充足旱涝灾害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农业气候资源及利用策略
农业气候资源及利用策略1广西南宁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信息中心,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南宁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四季常青,有“中国绿城”的美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1光能资源1.1.1太阳总辐射。
南宁年总辐射量在3982~5815MJ/m2,历年平均值为4529MJ/m2。
1.1.1.1季总辐射量的年变化。
季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比例为:夏季(6~8月)总辐射量为1521.94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4%;其次为秋季(9~11月),总辐射量为1246.76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28%;再次为春季(3~5月),总辐射量为1057.00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23%;最少的是冬季(12~2月),总辐射量为702.97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16%。
1.1.1.2月总辐射量的年变化。
月总辐射量从2月以后开始逐月递增,至7月达到最高值,此后逐月递减,至2月达最低值(表1)。
因此,月总辐射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月总辐射的年振幅为323.56MJ/m2。
总的来看,南宁市太阳辐射较强,太阳总辐射年变化与热量、水分年变化基本同步,配合较好,有利农作物高产稳产。
1.1.2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是指太阳总辐射中0.38~0.71μm波段的可见光能被光合作用吸收利用,一般占总辐射量的50%±3%,计算时取49%。
南宁市各月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点(表1)与总辐射一致,光合有效辐射的年变化曲线也呈单峰型。
光合有效辐射的年振幅为158.54MJ/m2。
1.1.3日照时数。
1.1.3.1各地年日照时数及其地域分布。
各地年日照时数介于1479.2~1704.8h,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表2)。
总体来看,南宁日照时数与广西其他地方相比比较充足,有利喜光作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摘要通过对近30年来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匹配情况,掌握了忻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山西忻州1 忻州市自然地理概况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介于东经110°56′~113°58′、北纬38°9′~39°40′之间。
境内山岳纵横,大河并流,地貌多样。
忻州市总面积约2.55万km2,其中,山地面积约占53.5%,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
平原面积约占10.5%,丘陵约占36%,其中平川面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还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流过。
2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2.1 光照资源1976—2009年忻州市年日照时数在2 400.94~2 911.30 h(图1),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73.97 h,只占全年的6.58%,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58.35 h,占全年的9.78%,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5—10月的日照时数逐渐减少(表1)。
总体看来,忻州市的日照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4—9月的日照时数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2.2 热量资源2.2.1 气温分布。
1976—2009年忻州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如图2所示。
年平均气温在6.0~8.6 ℃,累年1月平均气温最低,其中五台山和芦芽山年平均气温最低,为-9.3 ℃,累年7月平均气温最高,忻定原盆地和保德县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2.2 ℃。
其中,忻州市≥0 ℃积温平均为3 632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2 ℃,但出现极少,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在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5.4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1月出现的最多。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析旦增顿珠(西藏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政府,西藏拉萨 851600)摘 要 我国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但人口数量分布相对较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西藏自治区越来越多的珍贵资源得到了不断开发,从而促进了西藏农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粮食储备。
目前,西藏仍处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想促进西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对西藏农业气候分布特点进行具体细致地分析,以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地发展。
基于此,对西藏自治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各种气候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西藏自治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析;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2′~36°32′,处于孟加拉湾北面亚热带中低纬度地区[1]。
整体处于对流层中下部,夏半年是热源,源源不断地将热量传送给大地;冬半年是冷源,相应地形成了具有热低压、冷低压带及高温干旱性质的农业气候资源[2]。
1 西藏光能资源的区划分析1.1 西藏光能资源区划 西藏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是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区,光能资源居于全国第一。
太阳年辐射总量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5~2倍,在世界上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3],其太阳总辐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具体如表1所示。
1.2 西藏光能资源特点分析 光能资源,即太阳辐射能,光能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光能资源是各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物质循环及能量转换,形成产量的基本能源。
西藏位于我国的太阳辐射中心区,受日照时间较长,光能资源位于我国第一位,其光能资源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到西北递增的特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光能资源最为丰富,与其纬度相近的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其年太阳总辐射值仅为177.9~231.1 kJ/cm2, 定日县日照时间高达1 420~3 617 h[4]。
呼伦贝尔市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呼伦贝尔市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摘要农业开发的风险与效益,与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需事先考虑和准确判断气候的影响。
对呼伦贝尔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该市气候表现为雨热同季,低温冷害、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内蒙古呼伦贝尔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其生长发育、产量高低、品质优劣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农业开发的风险与效益,与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开发项目决策时,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执行者,都不能不事先考虑和准确判断气候的影响。
例如:我市20世纪80年代大米紧缺,提倡大力开发水稻,其中我市发展水稻当中有一项措施就是发展小井稻,打小机电井抽水发展水稻。
水稻是喜温作物,适宜在20~25℃条件生长,水稻苗期温度低于12~14℃不利于秧苗生长;温度低于15~16℃影响分蘖,这就是农业气象中说的低温冷害。
而我们这地区的井水温度在10~15℃,用井水泡田,人为造成了低温冷害,延缓了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这在呼伦贝尔农区有效积温和无霜期情况下,有些地块都无法正常成熟,甚者有的地块都没有抽穗。
再如,新草业有限责任公司从美国引进了10余个草种,在没有经历严格的试验、示范的情况下,于1999年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旗开发种植4 667 hm2,结果没能安全越冬,全部冻死,损失达几千万元。
因而,专业化的农业气候分析、论证是农业开发项目决策时不能忽略的工作内容。
呼伦贝尔市地处温带北部,属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聚降、霜冻早。
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降水量不多,降水期多集中在7~8月。
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光能、热量、降水等。
1雨热同季我市为一年一熟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为4~9月,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雨水和热量的时空分布,基本同期集中在这段时间,约57%日照时数、80%的降水、几乎全部≥10℃活动积温,全市各地都集中在4月中旬至9月初。
2024年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影响评价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多样。
2024年的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影响评价如下:一、气候资源特点:云南省气候资源独特多样,主要有高原气候、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量较多,适合发展高原作物如高原大米、油菜等。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四季温暖湿润,适合发展水果类作物如柑橘、荔枝等。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热带水果类作物如香蕉、菠萝等。
二、2024年农业生产影响评价:1.高原作物:由于高原气候温和多雨,2024年云南省的高原作物产量将有所增加。
特别是高原大米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将增加,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2.水果类作物:亚热带气候的中部地区将继续是云南省水果类作物的主要产区。
柑橘、荔枝等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将持续增长,对农业经济的贡献较大。
3.热带水果类作物:南部地区的热带气候将继续促进热带水果类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香蕉、菠萝以及其他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将增加,丰富云南省的农产品种类。
4.特色农产品:云南省的气候资源优势,也将继续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发展。
翠玉瓜、墨江柚等特色水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将有所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品选择。
5.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
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影响将会增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
因此,农民和政府应该注意气候变化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三、提升农业发展的建议:1.支持农民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如选择抗旱、耐寒、耐盐碱等作物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
3.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农田灌溉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发展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防灾减损保障,降低农业风险。
5.加强农业气候信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分析
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分析南部县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油菜是南部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适宜的气候资源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对南部县种植油菜的适宜性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南部县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充沛。
这样的气候特点为油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油菜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而南部县的气候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亚热带季风气候还具有温度适中、光照充足等特点,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南部县的土壤条件也适宜油菜的种植。
该地区的土壤主要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属于肥沃的土壤类型。
这种土壤对油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和生长环境,有利于油菜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南部县的土壤PH值适中,有利于油菜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南部县的土壤条件为油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部县的地形条件也适宜油菜的种植。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小,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油菜种植。
南部县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为油菜的种植提供了保障。
南部县的降雨分布和日照时间也为油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地区的降雨分布相对均匀,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南部县的日照时间充足,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和发育,能够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南部县的气候、土壤、地形和降雨分布等条件为油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部县是一个适宜种植油菜的地区。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这些优势条件的利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希望南部县的农业生产在适宜的气候资源条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性
• 用农业气候相似概念进行引种
返回第十章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农业气候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故又 称之为“农业气象肥力”。农业气候资源包括: 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CO2等。具体指: 一个地区生长期或无霜期的长短、总热量状况、 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在年内分配的特点、各类资源 配合是否恰当以及形成各种农业气候资源类型, 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的构成、产 量的高低和品种的优劣等。
返回第十章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
一、光资源的分析
着重分析太阳辐射的光合效应,主要包括 日照、太阳总辐射和光能利用率。
(一)日照 各月和全年的日照时数是重要的气候特征。
常用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反映日照。
(二)太阳总辐射 总辐射量是光能资源多少的主要标志。太阳总 辐射分析需要统计年、月的总量及多年平均值和 极值。
2.农业气象气候资源有哪些特性?你是怎样理 解的?
3.农业气象气候资源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4.农业气象气候资源分析包括哪些内容的分析? 5.光资源分析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说我国作 物利用光能的潜力还很大? 6.热量资源分析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分析热 量资源内容中哪些内容最重要?
7、农业气候分析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农业 气候分析。
一、分析作物对气候要素的要求
1、分析作物对气候要素的要求 这种分析可包括作物生育期或关键时期内
的最适温度、临界温度如高温和低温指标;作物 对低温寒冷的抗性;作物全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 生长期的平均日数;作物对光照长短、光强、光 质的要求和反应;冬作物或多年生作物对越冬条 件的要求等等。
2、分析作物的生育动态 包括:叶面积、干物重、生长率、净同化
2、间套种的农业气候分析
“间套种”是Biblioteka 在第一种作物收获前在其行 间播种第二种作物,两种作物共生一段时间。
对套种进行农业气候分析应考虑:气候资源 的利用特点;带距或厢宽、行比、作物比例使各茬 作物各得其所,以趋利避害;共生期间的矛盾,小 气候特点,对气候资源利用限制的程度;间套种后 作物生态特征的规律;综合起来考虑针对性的措施 途径。
(三)光能利用率的分析 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积累的化 学潜能或生物学产量或纯生产量与同期投入该面 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之比。光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 光合时间的长短、光合面积的大小和光合效率的 高低。
二、热量资源的分析
热量条件是作物生活必需的环境因素之一,进行生 长期间、春秋季、越冬期间的热量条件的分析,对 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降水变率的分析主要包括年降水相对变率和各季及植物生 长发育期内的降水变率的分析,以鉴定一地区降水的变动程 度以及对植物的影响。如生长期内的降水变率大于25%,对 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于40%就有可能出现旱涝。
通过水分保证率分析,鉴定植物水分的保证程度, 给农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节 作物气候分析
率动态的分析,穗、粒重的形成、蛋白质含量以 及其它生育特征的分析,找出其与气候条件的关 系与规律。并提出高、稳产措施的气候依据。
3、分析作物的气候生产力 进行作物、气候分析除首先要抓住当地、
当前生产中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时段和 关键因子外,同时要作基本规律的分析,探索可 能出现的问题,也要重视提高气候生产力的分析, 研究提高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生产 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温度 温度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另一个重要生态因子。
温度不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和产量,也影响农作 物分布界限。
水分 一些作物耐荫喜湿,另一些作物喜光耐旱。
2、用农业气候相似概念进行引种
农业气候相似概念,即对比分析农作物原产地 和引种地区的主要农业气候条件,凡对某种农作 物有着相似的农业气候条件地区引种易获得成功, 同时也大大地缩短作物引种试种的年限。
8、作物气候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9、多熟种植是什么?“间套种”应注意哪些 气候问题? 10、套种的农业气候分析应考虑哪些问题? 11、引种成功与否要注意什么因素?哪些因素 要着重考虑?
返回第十一章
3、引种气候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对原产地气候条件未作认真的了解,以致 错误地与引种地区作比较,导致引种出现一定的 盲目性; (2)对国外材料介绍不加分析地照搬,使引种 结果与介绍不符; (3)引种中缺乏对多年气候资料特别是关键要 素值的分析,影响引种的效果。
复习思考题
1.“资源”是什么?农业气象气候资源又是什 么?
第十章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
第三节 作物气候分析
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 • 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性 • 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分析 • 复种的农业气候分析 • 间套种的农业气候分析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原则 • 分析作物对气候要素的要求、作物的生育动态、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性
(一)光、热、水各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光、热、水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和不均衡性 (三)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四)可以局部改造 (五)潜力极大
三、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原则
(一)作物与气候统一体的辩证原则
(二)着重考虑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的气候因子的原则
(三)考虑农业气候资源保证程度及区别年型的原则
(一)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分析 1.生长期的长度 是指作物能生长的时期。一般用春季日平均气温 稳定通过5℃的开始日期到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 通过5℃的终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来表示。对喜温 植物来说,也可用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开始日期到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 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来表示。
2.热量累积的程度 通常用大于0℃、大于10℃期间的活动积温来鉴定 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也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 需要,选用大于15℃或10~20℃及秋季20~0℃、 15~0℃等期间的积温值作指标鉴定一地区热量资 源。
1、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温度可用于鉴定某种植物在某地区是否可以种植及 冬季遭受冻害的指标。
2、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是
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是鉴定某地越冬热量条件的一种指标。
3、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也是反映地区越冬热量状况的一个指标。
4、负积温
可表示越冬期间的热量条件。
三、水分资源的分析
主要包括有降水量、植物需水保证程度、干湿程度等。
三、 引种、扩种的农业气候分析
1、引种必须了解作物品种的气候生态型
日照 日照长短对某些作物在引种中起关键作用。不
同农作物对光照反应不同,长日照作物如小麦、大麦、 油菜等,在其生育某一阶段缩短日照则作物延迟抽穗, 但能使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提前成熟,缩 短生育期,反之延长日照能使短日照作物延长生育期。 我国北方作物生育期间的日照长,愈向南方日照愈短。
二 、 多熟种植的气候分析
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同一地块上种植两种 或更多作物,是作物种植方式在时间上或空间 上的集约化,它包括复种和间套种两方面。
1、复种的农业气候分析
“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土地上连续种植两种或 多种作物,在前作收获后再播种后作,包括移栽和 再生栽培。是作物在时间上的集约化。
复种的次数、作物种类、品种的确定,要根据当地 的气候条件,充分认识每一种作物的生育期和产量 形成与气候条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前作后收, 后作物接茬及其它的利弊特点及规律性。
(一)年降水量分析
主要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少降水量、 年降水相对变率和各级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
(二)干湿程度的分析
(三)降水时期的分析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不同,不同 时期的降水量,可鉴定作物需水的关键期和确定一地的灌水 制度。
(四)降水变率和水分保证率分析
3、热量资源的强度 表示生长期间的热量强度指标,常采用最热月平均 温度,如某作物生长期间某关键期的平均温度,某 界限温度间的平均温度,某段白天的最高温度及平 均温度等。 4、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 通常分析大于0℃、5℃、10℃、15℃的积温等值线 地域分布情况。
(二)春秋季的热量条件分析
春秋季的热量条件分析主要是春秋季年型的分析。 (三)越冬期间热量条件分析 鉴定越冬期间热量条件指标主要有年极端最低平均气 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温度和负积温等等。